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

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⑤其坐。至之①市而忘操之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④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实词du坐:通座ó):量置:放履:鞋子度(座位

ù):尺码d (度操:拿着遂::相信反:通返信返回

终于

之: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虚词

②③④⑤代词,前三个代指尺码,后一个代指鞋

其?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2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实词坠:掉渡涉:惑:糊涂刻契:遽:立即用法同上其虚词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

生、出现或进行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于”A 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亦:也所......的事、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所从坠)?物”所契者的人”等。(“...... ......的地方”、“

------

----

若像,好像?

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

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

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①来,盖一癞

蛤蟆也。舌一吐而②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实词

纹理花纹私自己,私自

强通僵项脖颈僵硬

素唳鸣叫白色的

鞭驱赶名作动鞭打

虚词

则.表示假设关系。4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以,, 为把,,.当做

而①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②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

----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他们)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把这种情景)当作青云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

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跟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哎呀出神,不禁

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

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阙通缺空缺曦素白色自非太阳如果不是:日光,这里指的

襄漫上溯疾沿顺流而下快顺流而上漱急流良

湍绝巘冲确实极高的山峰义荡

或有时

则表示顺承关系

?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

也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 两岸群山连绵, 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 遮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 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 看

------

----

不见月亮。到了夏天, 江水暴涨, 漫上两岸的山陵, 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如)

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 则) 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 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 驾着长风, 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季

节, 白色的急流, 回旋着清波; 碧绿的深潭,

映出了( 山石林木的) 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 悬挂着的泉水瀑布, 从它们中间飞泻, 冲荡下来, 水清, 树茂, 山高,

草盛, 实在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 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 叫声连续不断, 音调凄

凉怪异,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悲哀婉转, 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以虫治虫》5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①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

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①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

以②大穰。其虫旧曾有之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方正要旧过去喙嘴称呼谓旬日:十天

悉都穰丰收曾曾经岁:收成

为?成为,变成。

之①:的之②调整音节,无实义

以②因此用以①则就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

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6《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①,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②,而动如初。无可奈何,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③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④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

层布板讫,便实钉之⑤,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

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实词

患担心布名作动铺排密如遵照暗中

但讫完赠给贻只要遂最终

弥更加胠箧履走,踩踏

精练精熟盖

------

----

虚词

乃:于是

于之其用法同前几篇文

译文: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 去办) ,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

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 塔) 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论语八则》7

、子曰:“学而①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1而②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子曰:“温故而③知新,可以为①师矣。”( 《为政》)

3、子曰:“学而④不思则①惘;思而⑤不学则殆。”( 《为政》)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②不知①,是知②也。”(《为

政》)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⑥好学,不

)《公冶长》( 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⑦识之,学而⑧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述而》)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⑨从之,其不善者而⑩改之。”( 《述而》)

8、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②不复也。

实词

习温习说同悦愠怨恨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惘因迷惑而无所得殆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知①知道②通智诲教导女通汝,你

为耻, 以敏耻形容词意动谓称为聪敏

识厌满足通志,记下

愤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开导

悱发启发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

虚词

而②④⑤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③⑥⑦⑧⑨⑩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为①做为②是

以用

则①1.表示并列关系②就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

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

译为“就”

1.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探讨问题) ,不也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有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4.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凭什么赐给他“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6.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学习所得的东西,学习了而不知道满足,教导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呢?”

7.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在里面一定有我的老师,( 我)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自己也有的就改正。”

8.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

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狼》《寓言二则》文言知识梳理

2019-2020学年七上期末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卷姓名成绩 (四)《狼》 一、重点实词、虚词: 1、归:回家 2、缀: 紧跟 3、甚:很 4、从:跟从 5、复:又 6、至:到 7、并:一起 8、驱:追赶 9、窘:为难10、恐:担心11、丘:小山 12、苫蔽:覆盖 13、弛: 卸下 14、眈眈相向(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向:朝向)15、少时:一会儿16、瞑:眼睛闭上 17、暇:悠闲 18、暴:突然 19、悟:明白 20、寐:睡觉 21、黠:狡猾 22、顷刻:片刻 二、通假字 1、止露尻尾(止:同“只”,仅仅) 2、止增笑耳(止:同“只”,仅仅) 三、古今异义(解释古义) 1、屠大窘(大:很) 2、顾野有麦场(顾:看) 3、眈眈相向(向:朝向) 4、一狼径去(去:离开) 5、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 6、止增笑耳(笑:笑料耳:罢了) 四、一词多义 1、以:投以骨(把)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非淡泊无以明志(用来) 盖以诱敌(来)可以为师矣(凭借)以刀劈狼首(用) 2、止:止露尻尾(同“只”,仅仅)一狼得骨止(停下)止增笑耳(止:同“只”,仅仅) 3、之:复投之(代“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不翻译,结构助词)久之(音节助词) 又数刀毙之(代“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 4、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但是)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是)而顷刻两毙(但是)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学而不思则罔(但是)曲肱而枕之(表修饰)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5、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前)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6、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像)求闻之若此(像)未若柳絮因风起(如) 不若无闻(如) 7、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 8、其:恐前后受其敌(它们的)场主积薪其中(代:“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 代“柴草堆” )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屠夫”) 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转视积薪后(堆积的柴草) 10、乃: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 ) 乃悟前狼假寐(才) 11、前:狼不敢前(上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12、相:眈眈相向(一方对另一方)鹬蚌相争(互相)相委而去(表动作偏指的一方) 13、意:意暇甚(神态)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14、若:未若柳絮因风起(如)若屈伸呼吸(你) 15、毙:又数刀毙之(砍死)而顷刻两毙(被杀死) 16、方:方欲行(正)方缚以带(才) 17、盖:盖以诱敌(原来是) 18、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诚信)信不诬哉(确实)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9、为:竟忘其为狼(是)阳为亲昵(作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做) 20、然:然野心不过遁逸耳(然而)其人舍然大喜(……的样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01《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

100个文言实词25个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6.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7.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8.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次北固山下)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3.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14.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5.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16.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17. 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18. 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19. 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20. 缀:1、点缀(缀以珠玉) 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1. 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22. 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 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 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3. 足:1、脚(蛇固无足) 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 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 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24. 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 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25. 坐: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 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 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4、犯罪(何坐?坐盗) 26. 缘:1、缘故 2、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27. 再:1、第二次(再而衰) 2、两次(曰再食) 28. 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 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 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29. 至:1、极点(寡助之至) 2、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30. 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课题】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本册常见的实词、虚词并准确翻 译。 2.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培 养学生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 文言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一.重要实词: (一)通假字:1、尊君在否:“不”通“否”,不在。 2、不亦说乎:“说”通“悦”表越快。 3、《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二)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_ ②温故而知新_ 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③众服为确论:_ 3、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②“学学半”:教 (三)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感到惭愧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四)古今异义: 1、去:太丘舍去:古义: 今义: 2、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3、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4、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 今义: 5、困:教然后知困:古义: 今义: 6、是:是非木杮:古义: 今义: 7、亡:暮而果大亡其财:古义: 今义: 8、人皆吊之:古义: 今义: 实词积累: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与儿女讲论文义() 3.俄而雪聚(不久) 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7.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8.期日中(正午时分) 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 10.去后乃至(才) 11.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1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3.下车引之(拉) 14.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5.学而时习之时习(按时) 16.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17.人不知儿不愠(生气,发怒) 18.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19.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20.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1. 三十而立(站立) 22. 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 23.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越过,超 过)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25. 不堪其忧(忍受) 2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27.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8.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 29.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30. 子在川上曰(河流)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 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⑤其坐。至之①市而忘操之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④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实词du坐:通座ó):量置:放履:鞋子度(座位 ù):尺码d (度操:拿着遂::相信反:通返信返回 终于 之: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虚词 ②③④⑤代词,前三个代指尺码,后一个代指鞋

其?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2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实词坠:掉渡涉:惑:糊涂刻契:遽:立即用法同上其虚词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

生、出现或进行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于”A 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亦:也所......的事、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所从坠)?物”所契者的人”等。(“...... ......的地方”、“ ------ ---- 若像,好像?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七年级语文文言实词虚词 【复习目标】 1.了解本册常见的实词、虚词并准确翻译。 2.重点了解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培养学生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 文言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单独回 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 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 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一.重要实词: (一)通假字:1、尊君在否:“不”通“否”,不在。2、不亦说乎:“说”通“悦”表越快。3、《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 贤相傅说。4、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二)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_②温故而知新_ 2、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③ 众服为确论:_3、学:①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②“学学半”:教(三)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感到惭愧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四)古今异义:

1、去:太丘舍去:古义:今义: 2、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3、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4、匹夫: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今义:5、困: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6、是:是非木杮:古义:今义:7、亡:暮而果大亡其财:古义:今义:8、人皆吊之:古义:今义:实词积累: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讲论文义()3.俄而雪聚(不久)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 上因:凭借)7.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8.期日中(正午时分)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到;离开)10.去 后乃至(才)11.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12.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 表询问) 13.下车引之(拉)1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5.学而时习之时 习(按时)16.不亦说乎(通“悦”,愉快)17.人不知儿不愠(生气, 发怒)18.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19.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20.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1.三十而立(站立)22.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23.七十而从新 所欲,不逾矩(越过,超过)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25.不堪其忧(忍受)

七年级上册的实词与虚词

童趣一、主要实词 (1)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4)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5)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6)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7)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8)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二、主要虚词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助词,的。其,它的。代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代词,指蚊子。) (3)徐喷以烟。(以,介词,用。) (4)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介词,在。) (5)蹲其身,使与台齐。(其,代词,自己。) (6)以丛草为林。(以,介词,把。)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介词,被。) 《山市》 1、实词: 恒:经常(然数年恒不一见) 乌有:没有(一切乌有) 念:想到(念近中无此禅院) 危楼:高楼(惟危楼一座) 悟:明白(始悟为山市) 窗扉:窗户(窗扉皆洞开) 连亘:连绵不断(连亘六七里) 洞开:像洞一样大(窗扉皆洞开) 依稀:隐隐约约(城市依稀而已) 裁:同“才”(裁如星点) 缥缈:隐隐约约(则黯然缥缈) 往来屑屑:来往匆匆(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或:有人(或凭或立) 凭:靠着(或凭或立) 不一状:形状不一 市肆:集市(见山上人烟市肆) 故:所以(故又名“鬼市”云) 2、虚词 表时间:(不久,不一会)无何;未几 (一会儿)既而 (过了一会儿)逾时 (忽然)倏忽 世说新语》两则 一.课文名称:《咏雪》 二.主要的实词、虚词:

文言文复习资料(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 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 (2)期日中:太阳 3、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多指儿子和女儿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今义:因为,因此。 (3)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4)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5)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带领。 (6)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应为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3)待君久不至,已去。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 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4)非人哉!“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论语》十二章 【讲解】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一词多义 知 (1)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2)温故而知新:得到。 而 (1)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 (3)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不译。 之 (1)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东西。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前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3)下车引之:代词,他,指元方 时 (1)学而时习之:按时 (2)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3.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2)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3)三人行 古义:虚指,泛指多个; 今义:数词,确指三。 (4)逝者如斯夫 古义:逝去的一切; 今义:多指离开人世的人。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以”后的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之”,代“自己”。(3)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诫子书 【讲解】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汇总(全是必考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 玩耍) 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 按时) 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 36.目似瞑( 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 狡猾) 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 跟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其中( 柴草) 43.又数刀毙之( 杀死) 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期末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狡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 53.只使坠(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四方) 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56.国人道之(讲述) 二、重点虚词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初一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一词多意 提问者:沉入湖心的眼泪- 四级最佳答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一.重要实词: 《世说新语》两则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 2.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3.俄而雪聚俄而:不久 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6. 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是。 7.陈太丘与友期形期:约定 8.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至:到。去:离开 10.去后乃至乃:才 11.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2.非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13.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14.下车引之印:拉 15.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16.去后乃至乃:才。 《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时习时:按时 2.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 3.人不知儿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 三十而立立:站立 9.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10.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逾:越过,超过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12. 不堪其忧堪:忍受 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 1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趣 15.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 16.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 17. 于我如浮云于:对于 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于此 19.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20.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