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群落的演替-天津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PDF版)

群落的演替-天津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PDF版)

1.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关山崩形成的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集群一般是( ) A .个体体型比较大,且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类型 B .个体体型比较小,且环境适应性较弱的类型 C .地衣首先在土石堆上定居 D .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通常以种子繁殖

高二生物第一学期第十四周课时A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D

2.为了研究某降水充沛、气温较高的山区内群落演替的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

提示: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总植物叶面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群落的叶面积指数与其垂直结构有关,与水平结构无关 B .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C .群落的总呼吸量比生产者固定的有机物的量少,说明能量的输出小于输入

D .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阶段顺序是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C

灌草丛 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的量(t/hm 2/a)

17.43 116.61 150.81 55.50 总呼吸量(t/hm 2/a)

15.93 92.73 124.80 40.98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植被干物质的量(t/hm 2)

6.65

377.52

398.57

184.74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五节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能力目标: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78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后思考: 思考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就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 思考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受到干 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________, 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__________,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 __________的阶段。 2、像这样随着__________,一个______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演替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 思考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思考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思考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3)除了裸岩上的演替外,水生演替也发生属于初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乔木森林。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群落的概念 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群落的涵义 2.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学情分析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目标导读] 1.通过对教材P71问题探讨中池塘群落的分析,能够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结合教材P72~73的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3.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重难点击] 1.种群的种间关系。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课堂导入 方式一: 右图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草原上生活着 各种生物,如草本植物、小灌木、昆虫类、小型鸟 类、啮齿类、蛇类、植食性动物类、肉食性动物类, 还有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等等。这些生物共同构成 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如何?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生物群落有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呢? 方式二: 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种群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种群通过种间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在一个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 阅读教材P72相关信息,可知: (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上述差别的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①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⑤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 、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 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时间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生物群落的演替》 学生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 《生物群落的演替》 1.从光裸的岩地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群落阶段演替到灌木群落阶段所需的时间 相对较短,其原因是( ) 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 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3.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 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 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4.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5.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 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人教版必修三群落的结构作业

、选择题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 ?群落中的物种,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这个森林中的( ) A .水源和土壤 B .细菌和真菌 C .各种动植物 D .有害的生物 3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 .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 .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 .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 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4.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1850 1875 1900 — 间 / 年份 A .捕食关系,N i 为捕食者,N 2为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N 2为捕食者,N i 为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N i 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 2为失败者 D .共生关系,N i 、N 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7.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 自我小测 5.区分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是( A .群落的物种组成 C .优势种 ) B. 物种的相对数量 D .生长型 6.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 N i 、N 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 160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含答案解析)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知识点一群落及物种、种群、群落的比较 1.群落,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 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 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 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生态 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提醒】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2.物种、种群与群落的区别与联系,

3.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及区别,个体―→具有????? 年龄性别 出生日期 死亡日期 种内关系 种群―→具有????? 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 出生率和死亡率 性别比例 ,种间关系 群落―→具有? ??? ? 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二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知识点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为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这种分层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水域中的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如湖泊、海洋的浮游动物就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 2.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别,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我们也称之为镶嵌性。如林冠光照的不均匀性造成下层植物不均匀,光照强处生长着阳生植物,光照弱处生长着阴生植物,几乎全部遮闭的树冠下,很少有草本植物。 知识点四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意义 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2.物种丰富度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实验】题目: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用采集罐、吸虫器等取样,调查样土中小动物的种类、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①记名计算法:即在一定面积的样土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适于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种群。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实验目的 ①学会用目测估计法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②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情况。 ③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④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3)实验过程 ①材料用具:取样器、花铲、塑料袋、瓷盆、解剖针、放大镜、镊子、吸虫器、显微镜、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纱布、硬质饮料罐、剪刀、笔、标签等。 制作取样器→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撰写报告→交流讨论。 ③统计和分析表

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

必修三 4.3群落的结构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常见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自主学习讨论】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1.物种组成 ⑴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的重要特征。 ⑵衡量指标:,即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 2.种间关系 ⑴;⑵;⑶;⑷。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⑴探究原理 ①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 ③步骤:①→②→③→④观察和分类→⑤统计和分析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⑴:⑵: 【巩固检测】 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统计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3.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4.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5.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习题

习题4.3群落的结构姓名:班级:第组时间:10月16日 1.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分别属于 A.个体、群落 B.个体、种群 C.种群、个体 D.种群、群落 2.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3.浅海中海藻、节肢动物、鱼类、微生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下列研究的主要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 B.池塘中有多个种群,哪些是优势种群 C.性别比例及年龄组成 D.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结构 5.下列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A.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微生物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6.下列群落中,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是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7.调查池塘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知池塘群落的 A.年龄组成 B.性别比例 C.物种丰富度 D.迁入率 8.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是 A. 物种丰富度 B. 优势种的个体数量 C.群落的时间结构 D. 物种所在的经纬度 9.下列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 A.荒漠 B.草原 C.苔原 D.热带雨林 10.下列四种群落类型中,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 A.热带雨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11.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A.玉米和杂草 B.狼和羊 C.哺乳期的母鼠与仔鼠 D.海水中的带鱼与湖水中的鲤鱼 12.在海南省尖峰岭的热带雨林中,常会看到植物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植物缠绕在高大乔木上,依靠乔木支撑到达雨林的高层接收阳光,逐渐长粗,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植物与乔木之间的关系在生态学上称为: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13. 人体肠道中的大肠杆菌,靠人体肠道中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供人体利用。那么大肠杆菌和人的关系是 A.寄生 B.互利共生 C.竞争 D.捕食 14.下表显示两种微生物各自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的物质,如果将它们混合培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生物必须提供的物质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菌嘧啶噻唑 毛霉噻唑嘧啶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15.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16.以下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是 A.迁徙到潘阳湖越冬的丹顶鹤数量调查 B.某地的东方田鼠在近5年的数量动态研究 C.池塘中溶解氧变化对鳜鱼鱼仔存活率影响的研究 D.有机磷农药污染对湖泊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影响的研究 17.农业生产中人们可通过防除农田的杂草而实现增产,农田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可能是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种内互助 D.互利共生 18.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缓解了种间竞争C.层次性主要由水分决定D.有利于对资源充分利用19.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光照强度 B.温度 C.食物种类 D.湿度 20.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 C.湿度 D.土壤pH 21.2008年下半年,我省某地发生霍乱,省委、省政府对此事件高度重视,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并对已感染人员进行隔离治疗,使疫情得到及时控制。引起霍乱的病原体主要是霍乱弧菌。该病菌与被感染人的关系是 A.寄生 B.互利共生 C.捕食 D.竞争 22.在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要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 查,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取样器取样法 C.标志重捕法 D.目测估计法 23. 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细菌和真菌B.所有植物C.所有动物D.落叶和土壤 24. 生物群落的特点有() ①有一定的分层结构②植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③有相当数量的植物种类 ④最底层是草本植物⑤高层是木本植物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④⑤D.②③⑤ 25.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同时枝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组成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 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B.对种群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C.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彼此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26. 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与羊,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构成的植物体。以上4种种间关系分别依次为() A.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B.竞争、寄生、捕食、共生 C.寄生、共生、竞争、捕食 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27.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8.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

2019-2020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4 群落的演替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群落的演替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 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B [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不存在任何生物生长的演替才是初生演 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 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 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通常不会消失。] 2.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 [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 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 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 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 简单。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比灌木阶段弱。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 3.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减少草原放牧量

A [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再加上没有天敌,造成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4.下列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A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能演替为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缺少水,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树)林。] 5.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D [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是不断变化的;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要快于初生演替。] 6.如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灭绝 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 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 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 B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灭绝;而b处遭受的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灭绝,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初生演替的起点不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不是时间问题,而是

必修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必修三4-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答案 A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C项中森林里全部赤链蛇属一个种群,但森林中全部植物不代表由全部生物构成的群落。 2.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四概念的理解。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 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答案 A 解析A项中的装置可造成类似高温、明亮的效果,对土壤动物造成不利刺激,使其趋向收集瓶,比较而言,是最合理的装置;其他三个装置对土壤动物造成的影响均不如A装置明显。 4.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表示下列哪组生物() A.水稻和稗草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D.牛和羊 答案 B

5.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B.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答案 C 6.如图是温带原始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生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 答案 A 7.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 C.竞争D.互利共生 答案 B 8.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臂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菜粉蝶为十字花科植物传粉,但其幼虫菜青虫又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可能的答案种内 互助 种内 斗争 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间 互助 A ③⑥②⑤④- B ②④①③-⑥- C ②④①-⑥③⑤ D ②④①⑤-⑥③ 解析①为共生关系;②为种内互助;③为种间互助;④为种内斗争;⑤为种间互助; ⑥为竞争关系。 9.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D.垂直结构 答案 C 10.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必修三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群落的结构特征,初步把握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特征。 二、预习内容 1.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 (1)种群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落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群落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______差别。 (2)丰富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二、学习过程 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 (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 (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3)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 2.群落的物种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结构教案第一课时Word版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群落的结构特征,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2)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某池塘示意图(标出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各种生物) 师:幻灯片上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池塘,从池塘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划分为三个部分,水面、水中和水底。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分别有哪些种群?举例说明。

生:至少有8个种群。有黑鱼、草鱼,水面上有浮萍、水葫芦等,还会有一些藻类。水底有河蚌、螺蛳,淤泥中会有各种微生物。 师:这位同学列举得非常详细,池塘中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微生物类群。这些种群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其实不用思考,我们也知道,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个体之间是有联系的。在这里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池塘中的肉食性鱼黑鱼被人类大量捕捞,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生: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着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一起的种群之间也有着很多的联系,某一种群的数量不止受到同种生物个体的影响,还要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所以我们研究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要观察的范围放得更大一些,要把池塘中所有生物的大家庭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叫它群落。群落在我们之前研究种群的时候有给大家提到过,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群落?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群落的结构。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师:了解了群落的定义以后,请同学来举些群落的例子。 生:一块稻田中的水稻、杂草、各种昆虫、青蛙等动物组成一个群落。 师:其他同学认为这些动植物种群的总和能否称为一个群落? 生:不能,因为稻田中除了各种动植物以外还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师:很好,要注意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生物的总和。 师:从群落的概念中,可看出群落是以种群作为基本组成单位的,能组成群落的种群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而且群落这个有机整体比我们前面所讨论的种群这个整体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把种群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 生:研究了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还研究了种群的数量变化。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故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已贮备了一定的生态学知识,知道了在种群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并初步掌握了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I、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II、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III、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