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守边人》观后感.doc

电影《守边人》观后感.doc

电影《守边人》观后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电影《守边人》里出现的壮观一幕,是以时代楷模魏德友为原型的护边员魏大有五十多年如一日的戍边生活里,天天都能够见到的景象,也真实还原了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场景。

这样的壮观风景背后,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狂欢,没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没有月明羌笛戌楼间的美感,却深藏着马踏深山不见踪的未知,狼戾好凶残的危险,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艰苦。特别是在观看了露天挖坑当家、小好两次流产、暴雨抢修河道等真实的电影情节之后,我们才明白守边人这份工作平凡背后所隐藏的凶险。如果说仅仅依靠强壮的身体,而没有坚定的心,即使能够守住这单调枯燥而充满危机的边界线片刻,也守不住一辈子。

魏大有正是守住自己的心,才能守上五十多年的边界线。这五十多年里,他付出两个孩子的代价,奉献出可贵的青春,整日与一条边界线为伴。但在夏季蚊虫肆虐、冬季风雪埋人、一年到头风沙不断的恶劣环境,和城市大发展、生活大改善、物质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都市生活之间,他依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就是因为他守住了自己心里的那一片净土,才能坚持守住荒凉边境的那一片国土,并用自己的脚步为度量,一步一个脚印,丈量

出了那漫长而望不到尽头的边界线,换来了似乎理所当然实际却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

边界线神圣而不可侵犯,对于国土安宁来说就是最后的底线,需要时时戒严。规矩严明而不可触犯,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行为操守上的边界线,同样需要时时守住。特别是我们党正处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关键期,更应该把讲规矩摆在首位,才能沿着实现伟大胜利的正确方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讲规矩是为了懂规矩,更是为了守规矩。无论是党内纪法,还是国家法规,都应该成为党员干部坚守的那一条边界线。

对于魏大有来说,守住边界线靠的是守住自己宁静的心。而对于所有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来说,守住规矩就如同守住边界线一样,靠的是守住自己忠诚与敬畏的心。如果说魏大有是一个守得住职责、守得住边界线的学习楷模,那么摆在我们眼前的还有许多活生生的教训,因为守不住心,被权欲蒙蔽双眼最终走向违法乱纪的歧路。忠诚,是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敬畏,是对规矩与底线的敬畏。正是因为忠诚,我们夙兴夜寐仍走在路上。也正是因为敬畏,我们马不停蹄却不致走偏。

忠诚和敬畏是什么?它其实就是一股发自内心、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正如魏大有靠着一个简陋的收音机,一直都在时刻地

关注着祖国天南地北的蓬勃发展,感受着人民日益幸福的生活。浓烈的爱国之情透过这台贯穿整部电影的收音机表露无疑,成为他强大的精神支撑,让他即使在荒凉偏僻的边境,守着危机四伏的边界也甘之如饴。我们要从心底里就流露出忠诚,当好政治上的明白人,既要讲绝对忠诚,也要践行绝对忠诚,以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实际行动,彰显绝对忠诚的品格,体现政治坚定的操守。我们要从心底就流露出敬畏,真正感受到制度长牙,纪律带电的震慑力和约束力,要从初心出发,怀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敬畏来守住做人的底线、纪律的红线、国家事业的安全线。尤其是纪检监察干部,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时,更要有心底的忠诚与敬畏,保持坚定的初心不动摇,在交织的人性欲望中把自己的心守住,把党纪、国法、规矩的边界线守好。

电影《守望一生》观后感

电影《守望一生》以获得全国烛光奖和感动重庆十佳教师称号的彭水县优秀山区教师张宗茂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山区的教育事业甘于清贫、恪尽职守、呕心沥血、忘我奉献的山村老师形象。影片中,张云山老师

几十年来,矢志不渝,无论历经任何艰难困苦、风霜雨雪都没有倒下,心系山村的孩子的感人事迹,令人动容,催人泪下。

风雨中,张云山老师挽着裤腿一趟一趟接孩子过河;危垣下,张云山老师舍身救孩子;为了让孩子不再失学,张老师凑了两个月的工资替孩子换来了入学的机会,也给孩子赢得了美丽的未来;自己的孩子生病夭折,自己的妻子疯疾需要照料,都没有让张老师动摇做教师的信念。38年的奉献,换来的是亲人的两座墓碑,换来的是山村孩子走出大山之后的回归探望,换来的是自己孩子的愤恨与最终释怀,换来的是群众和社会的赞许和认同。张老师为了山村孩子走出大山,自己却像守巢的亲鸟一生坚守大山,直至步履蹒跚、两鬓斑白如霜。也许很多人会问:张老师,你这样做,值得吗?

值得吗?张云山老师不会回答。

我想到了我的老师,我的恩师唐继才先生。在80年代,我遇到了正风华正茂的他。那时,他正是一位如影片中张云山老师一样的连民办教师都称不上的代课教师。正是他,一天伴随着我们一群孩子,教我们学习文化、认知世界。正是他,带领着我们一群孩子,从偏僻的山村来到繁华的城市,瞻仰红岩旧址,凭吊渣滓洞革命纪念馆,教我们立下大志、报效祖国。正是他,带领着我们一群孩子,唱着七月的熏风吹送着花香的毕业歌,又目送我们走向四方当年的孩子们都长大了,老师呢?因为种种原

因,他没有能参加考试通过民师学习转正,也没有能够像影片中张云山老师一样坚持到最后,而是被辞退加入了北上南下的打工队伍,最后落魄回乡。值得吗?我不知道唐老师会怎样回答。

影片中,山村学校因为意外而倒塌,张云山老师动员乡村百姓出资筹劳兴建新校舍,日夜奔忙。我不禁想起,在二十多年前,我刚到号称南川北部高原的一所村小时的情景。那时候,学校土墙灰瓦,操场是一片草地,宿舍四处漏风。学校里没有通电,学校里的几位老师便自己找到村里,要来了一根水泥电杆,近千斤的电杆,硬是四个人扛了一公里多路到学校,为学校牵上了电。

我又想起,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平坦的运动场,桥塘村小的老师们放弃了假期,顶着七月炎炎酷暑,铲石子、搬水泥、和砂浆,不怕汗如雨下,不怕腰酸腿疼,平整硬化操场。操场修好了,老师们的手却磨破了。

值得吗?我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回答。

影片中,大儿子病重时,张云山老师在为孩子们上课;大儿子夭折了,张云山老师在为孩子上课;妻子病重了,张云山老师在为孩子上课;妻子病逝时,张云山老师还是在为老师上课。在张云山老师的心中,山村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重要,山村的学校比自己的家庭重要,山村的教育比自己的生活重要。他这样做,妻子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家长不理解。唐代诗人罗隐的《咏蜂》

中问蜜蜂:为谁辛苦为谁甜?

有的人为家人操劳、辛苦一生;有的人为天下奔走、蹉跎岁月;有的人为家庭奉献;有的人为民族付出。值得吗?不需要回答。

我们在把眼光落到与张老师有密切关系的人上,看看张老师的付出价值在哪里。

香兰因为仰慕张老师的品德而成为他的妻子,在张老师一心为学校的时候操持家务,想尽办法补贴家用,成为张老师倾心为教的大后方。为了让学校的孩子吃得好一点,她故意让张老师偷家里的肉到学校,以致自己的孩子营养不良。在孩子病重之时也没有让丈夫耽搁教学,直到孩子夭折。孩子夭折后,她终于精神崩溃,为了不影响丈夫的教学,她让张老师绑住自己,最终去世。

海儿是张老师的大儿子,小时候营养不良,后来得了重病却无钱医治,直到痛苦离世。

九斤是张老师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孩子,从小没有母亲,父亲酗酒,九斤生病也是张老师照料。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走出大山,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成为中国科学院年轻的院士。

何晓燕是一位养女,处在失学边缘时,是张老师给她带来了上学的希望。她后来考上了师范大学,追随张老师走上了为山村

教育奉献之路。

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守望一生》这部充满悲情的电影,它也正是在表现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有人说,这世间,最珍贵的往往都是无法用价格体现的东西。没错。亲情,多少钱?友情,多少钱?爱情,多少钱?忠诚,多少钱?信念,多少钱?在众生追寻的目标中,有哪些价格与价值相称?

中国自古就把师者尊上神位,祭于天地君亲师神龛之上。在社会生产力落后、国家还比较落后的时候,一个人,一旦选定自己的人生路,把自己祭放于师祭台之上时,注定便要舍弃很多很多。但是,作为一个旁人去追问当事者你觉得值吗这是多此一举,当事者的行动已经证明,他认为很值。

我,正是如张老师一样的奉献者舍得的受益者。如果不是我的恩师们,我或许仍然为了生活到处奔波,或许正为了种种飘忽的愿望而左右摇摆浮沉难定。

我,也正追随着我的老师们。是他们告诉我,家与国,舍与得,一取一舍见品格。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次涨潮之后,海滩上有许多被海浪卷上岸的小鱼还不及回到大海,它们在水洼里挣扎。一个孩子看

见了,把小鱼一条一条送回大海。旁人问道:孩子,你这么做,值得吗? 这个孩子捧着小鱼边跑边说:这条小鱼觉得值得。

做山村教师的张云山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价值追求。无数的像张云山老师一样的老师们,正在用他们的行动证明,奉献的价值就等于民族的未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