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核分枝杆菌教案

结核分枝杆菌教案

结核分枝杆菌教案
结核分枝杆菌教案

《结核分枝杆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2、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3、了解结核菌素实验

4、熟悉结核病的防治原则

二、授课对象:中专护理一年级学生

三、授课方式:理论讲授

四、授课学时:1学时

五、授课重点:1、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2、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六、授课难点:1、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2、结核菌素实验的结果及意义

七、授课内容及时间分配:

1、名人死因讨论、引入新课(图片、讨论)------3分钟

2、全球结核病感染人数统计讨论(数据、讨论)-------2分钟

3、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动画、讲解)-------8分钟

4、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视频讲解、动画)-------10分钟

5、结核菌素试验(视频、讲解)-------8分钟

6、结核病预防和治疗(视频、讲解)-------8分钟

7、总结、课堂反馈(提问、讨论) -------6分钟

八、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多媒体软件

九、课后思考题:1、结核分枝杆菌致病性?

江苏省260株结核分枝杆菌Spoligotyping基因分型研究

江苏省260株结核分枝杆菌Spoligotyping 基因分型研究 刘巧许卫国万康林王建明杨丹丹吕冰邵燕汪华 [摘要] 目的 研究江苏省结核分枝杆菌DNA指纹图谱的分布特征,分析北京家族株与结 核分枝杆菌耐药的关联性。方法 江苏省30个耐药监测点收集260株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应用 比例法检测分离株对于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的耐药性,应用间隔 区寡核苷酸分型( Spoligotyping)方法进行基因分型,使用BioNumerics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并 与SpolDB4数据库比对。结果 260株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可分为34个基因型(27个独特基因型 和7个共享基因型),菌株经聚类分析分为两个家族:北京家族(80.4%,209/260)和非北京家族 (19.6%,51/26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北京家族株能增加结核分枝杆菌耐多药的发生风险 (OR= 11.07,95%CI:1.45~84.50)。非北京家族包括T1、T2、H3、H4、CAS、LAM、U和MANU2,其 中CAS、LAM和MANU2家族在中国比较罕见,在江苏省是首次报道。结论 江苏省结核分枝杆 菌流行株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其主要流行型为北京家族,且该家族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耐多 药之间存在关联。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北京家族 Study on the genotypes of 260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by Spoligotyping method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LIU Qiao1XU Wei-guo2WAN Kang-lin3WANG Jian-ming1YANG Dan- danLV Bing3SHAO Yan2, WANG Hua11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2 Department of Chronic  Communicable Disease, Jiangsu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3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Infectious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Program of Mega  Infectious Diseases (No. 2008ZX10003-010) and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of  China (No. 2009ZX 10004-904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enotypes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 tuberculosis)  strains isolated from Jiangsu province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ijing family'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of M. tuberculosis.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sixty M. tuberculosis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30 drug surveillance sites in Jiangsu province. Susceptibility of the isolates to the  first-lin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soniazid, streptomycin, rifampicin and ethambutol) was tested by  using the proportion method. Molecular typing of M. tuberculosis strains was determined by  Spoligotyping and analyzed with BioNumerics software. Results Based on Spoligotyping  fingerprint, 260 strains showed 34 different genotypes, including 27 exclusive genotypes and 7 shared  genotypes. These strains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two groups:the Beijing family (80.4%, 209/260) and  the Non-Beijing family ( 19.6%, 51/260). Data from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fection  by the Beijing family was related to an increased risk of multi-drug resistant M. tuberculosis, with the  OR (95% CI) of 11.07 (1.45-84.50). Non-Beijing families including T1, T2, H3, H4, CAS, LAM, U  and MANU2 families were also found. Among them, the CAS, LAM and MANU2 families were first  reported in Jiangsu province. Conclusion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marked gene polymorphisms did  exist in M. tuberculosis strains. The Beijing family had been the predominant strain circulating in  Jiangsu province,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multi-drug resistant M. tuberculosis strains.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Genotyping; Beijing family  10.3760/cma.j .issn.0254-6450.2011.12.016 国家科技重大传染病专项( 2008ZX 10003-0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10004-904)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刘巧、王建明、汪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病防治所(许卫国、杨丹丹、邵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万康林、吕冰)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析与基因检测分析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析与基因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及基因检测分析。方法从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结核病患者中选取6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对患者进行分组,首次诊治患者39例为观察组,首次诊治失败后行第二次治疗患者23例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进行耐药分析及rpsL、rpoB、embB、KatG基因检测。结果62例患者中共19例出现耐药,耐药率为30.65%,对照组患者1种药物耐药率为26.09%,同观察组10.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种药物耐药率为17.39%,同观察组7.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药物耐药率为8.70%,同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psL、rpoB、embB、KatG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3.33%,86.11%,88.89%,91.67%,x2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产生同菌株基因具有较大关联,且耐药率同治疗次数有关,在结核病临床治疗中,需根据患者耐药情况,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lysis in drug resistance of bacteriology tuberculosis and genetic testing. Methods 62 cases of TB patients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and allocat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ly grouping method,firs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39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firs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ailure underwent secondary treatment of 23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all patients were resistant Bacteriology tuberculosis was analyzed and rpsL,rpoB,embB,KatG genetic were tested. Results 6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19 cases of drug resistance,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was 1,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26.09% w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10.26%),(P<0.05),2 drug resistance rate was 17.39% and 7.69%,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5),3 drug resistance rate was 8.70%,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rpoB,embB,rpsL,KatG gene mutation rate was 86.11%,88.89%,91.67%,83.33%,x2 test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The generation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ology tuberculosis strains with genes associated with a larger,and the number of drug-related rates with treatment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to be based drug resistance in patients choose combination therapy programs,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Bacteriology tuberculosis;Drug resistance;Gene;Detect 重大传染性疾病对于人们健康及社会稳定均具有较大危害,因此,对其进行快速诊断历来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自1882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以来,结核病便成为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的重要传染疾病。世界卫生组织1993年称“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1998年称“遏制结核病行动刻不容缓,1999年数据显示[1],全世界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高达300万,是其他传染病死亡人数之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结核病与艾滋病、疟疾列为21世纪人类需要攻克的三大传染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学生:何燕华学号:20111061 一、结核病及结核分枝杆菌 1、结核病简介 趣味背景:林黛玉的不足之症是什么病症呢? 不足之症是中医的病症名,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虚证是指人的正气虚弱不足,又分气虚、血虚,气虚可发展为阳虚,血虚可发展为阴虚,有些病人可气血皆虚或阴阳皆虚。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心悸、自汗、头晕、耳鸣、小便清而频、脉虚弱等。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疲倦乏力或手足麻木,脉细弱等。 根据小说的描写,林黛玉患的应是一种慢性病。她“从会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并且病症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数量不等的咯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王大夫分析她的病症时说“这病时常应得头晕,减饮食,多梦,每到五更,必醒个几次。即日间听见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动气,且多疑多惧。不知者疑为性情乖诞,其实因肝阴亏损,心气衰耗,都是这个病在那里作怪。”从她所患之病的症状及疾病演变和进展分析,林黛玉患的是肺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结核病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愈演愈烈。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统计,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880万新发病例,200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每15s就会有一个死亡病例。并且,随着社会人员流动,HIV感染者增多造成的交叉感染使我国的结核病感染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已经成为造成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传染病类型。了解宿主的免疫系统及机体相关细胞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机制非常重要,并且能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2、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是一种抗酸阳性棒状杆菌,主要包括人型、牛型、非洲型和鼠型,其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人型结核菌。结核菌细长略弯曲,大小约1~4X0.4μm,无鞭毛、无芽孢、不能产生内、外毒素,专性需氧,培养要求高,生长缓慢,菌体成分主要有脂质、多糖、蛋白质等。 大量研究表明结核杆菌属于兼性寄生菌,原因是首先在感染的巨噬细胞内复制,故称为胞内菌;然后,随着病变发展又会出现在坏死组织中即巨噬细胞外进行复制结核杆菌的致病性与其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菌体和细胞壁成分以及代谢物质的毒性和机体产生抗结核免疫反应等有关。 在结核杆菌胞壁中含有许多特殊脂类物质这种特殊的胞壁赋予结核杆菌能在宿主吞噬细胞内生存的能力,也为特异性T淋巴细胞提供了独特的糖脂抗原;而且从其基因组序列可以看出结核杆菌具有潜在的由一种代谢途径转变为其他代谢途径的能力,包括有氧呼吸(如氧化磷酸化)和厌氧呼吸(如硝酸还原反应)。这一代谢途径转换的灵活性对结核杆菌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有极大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结核杆菌既可以在人高氧压力的肺泡中生存繁殖,还可以在结核肉芽肿的微氧和厌氧的环境中存活。 二、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内的免疫机制 1.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及耐药基因的特征

系统细菌学 课程论文 题目: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魏文凭 学号: 2016304120036 中国·武汉 二0一六年十二月

结核分枝杆菌及其耐药基因的特征 摘要:分枝杆菌属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人畜共患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和引起麻风病的麻风分枝杆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两类病原菌,而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疫情也逐年增加。因此关注分枝杆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价值,对农业、卫生和环境都用深远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分枝杆菌的特征和一些耐药基因的研究。 关键词:耐药机制结核病生物学特征 1、结核病的认识及治疗发展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 tuberculosis)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分枝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持留性(persistence)[1],有时感染可达几十年,因此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数高达180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中国是结核病高发的国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和特别警示的高耐药国家之一。 结核病很早就存在,在考古学界,从新石器时代人遗骨中发现有骨结核,古埃及木乃伊中也发现有结核病,说明结核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3400年。在中国历史上,结核病也是广泛流行的,当时称为痨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认识到它的致病菌之前,人们没有治疗的手段,只能通过环境的影响,在空气清新、气候湿润的地域抑制结核病的发作。在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通过特殊的染色技术,发现了细棒状的结核杆菌,又通过血清培养基获得了结核杆菌,证实了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自此对结核病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结核病的检测技术也不断发展。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Calmette)和格林(Guerin)在1908年和1919年间,经过230次的传代,获得了一株牛分枝杆菌减毒株,卡介苗[2]。自1921年首次使用以来,成为有效治疗儿童结核病的疫苗,但对于成人型结核病的的治疗很有限。到了上世纪中期以来,临床上又应用了一些抗结核的药物,如异烟肼(INH)、利福平(RIF)、链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1.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结核杆菌作为兼性胞内寄生菌,以巨噬细胞为宿主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可以吞噬多种病原微生物并处理衰老死亡的组织, 其自身还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参与局部炎症反应、发热反应等。巨噬细胞可以通过氧依赖性和非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发挥杀伤和消除病原菌的作用。 (1)巨噬细胞的识别作用 巨噬细胞是MTB进入机体内首先侵入的细胞, 是MTB感染过程中的主要靶细胞。巨噬细胞有两种识别MTB的方式:①直接识别:巨噬细胞能通过其表面的激素样受体直接识别侵入机体的MTB。②间接识别:巨噬细胞可以通过表达补体受体识别MTB。(2)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 巨噬细胞能通过自身凋亡等杀灭菌体。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毒素具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氧依赖系统, 在抗微生物效应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另一个是氧不依赖的系统,溶菌酶等属于该系统产物,这个系统也参与杀微生物活性。巨噬细胞主要通过氧依赖系统杀伤侵入机体的MTB,激活的巨噬细胞发生呼吸暴发,产生反应性氧中间产物(ROIs)和反应性氮中间产物(RNIs),释放溶菌酶等活性蛋白质,这些物质有强的氧化作用和细胞毒作用,对MTB有强的杀伤作用。另外,巨噬细胞与病原菌作用后处于激活状态的巨噬细胞可以通过病原菌与TLR相互作用激活caspase-8,诱导其自身凋亡,破坏MTB的生存环境,杀灭入侵的MTB。 (3)MTB的免疫逃逸机制 MTB能在巨噬细胞内定居存活以及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是与其免疫逃逸的机制分不开的。MTB进入巨噬细胞胞膜内化形成吞噬小体,然后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分泌的胞内酶可以促使吞噬溶酶体酸化,外源性抗原在吞噬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中被水解为抗原多肽。而MTB之所以能够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是因为它能够阻止吞噬溶酶体的酸化。MTB可以通过降低磷脂酶D的活性,抑制活性氧中间体和活性氮中间体的产生,下调MHCⅡ的表达,抑制吞噬溶酶体的成熟,进而抑制巨噬细胞的氧依赖杀伤作用。 2.特异性免疫在抗结核中的作用 MTB的感染过程,分为初始感染,潜伏感染,再次大量增殖造成的疾病复燃三个阶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校:重庆医药卫生学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分析 此教学设计是:《结核分枝杆菌》,选自《微生物检验技术》由郭积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授课对象为中职二年级医学检验1班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是本书第十二章第一节内容(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及微生物学常规检验(配套实验抗酸染色),本次授课内容学时为2学时。 2.学情分析 中职医学检验二年级学生,具有年龄小,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奇的图片、搞笑的视频、动画等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借助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运用网络资源,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同学们对本节课产生兴趣,使同学们能够自主学习,从兴趣中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特点及微生物常规检验等内容,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3.设计理念 此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情景教学、小组讨论以及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及总结归纳的能力,并且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同学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意义和预防,以及树立从事检验工作的价值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熟悉并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分类与主要生物学特征; 2.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 3掌握微生物学的常规检查。 (二)能力目标 1学会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2正确进行抗酸染色的操作; 3能在显微镜下正确辨认抗酸菌与非抗酸菌。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2.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意义、发展状况及对人群的危害; 3.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4.建立从事检验工作的价值感与成就感,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 1.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2.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3.微生物学的常规检验 (五)教学难点: 1.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2.抗酸染色的操作步骤及镜下观察。 三、教学教法的选择 1.教法:情景教学、小组讨论式、多媒体讲授式。

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与耐部分一线抗结核药结核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与耐部分一线抗结核药结核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4T16:20:51.1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2期作者:周华陈依江张铭王丽 [导读] 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与耐部分一线抗结核药结核病的相关性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4 摘要: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与耐部分一线抗结核药结核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evMan5.0软件分析纳入的15个独立研究。结果: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与异烟肼耐药、利福平耐药、乙胺丁醇耐药及MDR的合并OR值及其置信区间分别为1.83(95%CI1.22~2.72)、3.05(95%CI1.98~4.69)、2.12(95%CI1.29~3.49)及3.01(95%CI1.85~4.91)。结论: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与异烟肼耐药、利福平耐药、乙胺丁醇耐药及MDR存在相关性,与链霉素耐药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结核病;Meta分析 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家族是一个遗传关系接近的结核分枝杆菌家族,目前可通过插入序列6110限制性片段多态性(IS6110)、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VNTR)、间隔区寡核苷酸(Spoligotyping)等方法进行菌株分型;该家族结核分枝杆菌在我国及东南亚、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广为流行,近年来有大量文献报道其与耐一线抗结核药结核病的相关性,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汇集多个独立研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自由检索词“Beijing genotype tuberculosis”、“北京基因型”和“耐药结核病”等在PubMed、CNKI等数据库检索到1995年至今共相关文献70篇。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的对象为无合并症的疑似或确诊的肺及肺外结核病人;②研究对象的年龄为中青年或老年;③菌株耐药检测采用表型检测方法;④ “MDR”是耐多药结核病,定义为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至少同时耐异烟肼和利福平两种药,“耐异烟肼、耐利福平、耐链霉素、耐乙胺丁醇”分别指“至少耐异烟肼、至少耐利福平、至少耐链霉素、至少耐乙胺丁醇”;⑤同一地区或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献的研究对象无重复或交叉;⑥文献对研究过程、研究结果、讨论描述清晰、信息完整,并能提取到适合本研究分析的数据。 1.2.2 排除标准 ①研究对象合并有HIV感染或糖尿病等其他疾病;②研究对象为儿童;③对耐药类型定义不清晰;④与同一地区或同一作者的另一篇文献的研究对象有重复或交叉;⑤文献信息不完整,无法提取到适合本研究分析的数据。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 通过以上纳入及排除标准,从检索到的70篇文献中共纳入15篇。 2.2 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与耐药结核病的相关性 应用Meta分析软件RevMan5.0进行研究间异质性检验、统计量合并分析得出:北京基因型结核分枝杆菌与异烟肼耐药、利福平耐药、乙胺丁醇耐药及MDR的合并OR值及其置信区间分别为1.83(95%CI1.22~2.72)、3.05(95%CI1.98~4.69)、2.12(95%CI1.29~3.49)及3.01(95%CI1.85~4.91)。 3 讨论 关于北京基因家族结核分枝杆菌与耐药结核病的相关性,之前也有作者进行过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Glynn JR等2002年报道纽约、古巴、爱沙尼亚和越南的菌株与耐药有较强相关性,其他地区相关性弱或不相关;Glynn JR等2006年报道古巴、前苏联、越南、南非及西欧部分地区北京家族与耐药相关,东亚及美国部分地区二者不相关,马拉维及阿根廷北京家族与药敏相关,欧洲部分地区及非洲未发现北京家族;刘彬彬等]2012年报道在中国北京基因型与利福平耐药、乙胺丁醇耐药和MDR相关,在俄罗斯和越南北京基因型与异烟肼耐药、利福平耐药、乙胺丁醇耐药和MDR相关,在其他国家北京基因型与异烟肼耐药、利福平耐药、链霉素耐药、乙胺丁醇耐药和MDR相关。前两篇系统综述,做了描述性分析,没有做Meta分析进行统计量的量化合并,后一篇Meta分析由于纳入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只能按国家或地区间分组进行亚组分析,本作者认为虽然系统描述和亚组分析能客观显示北京基因型菌株的的局部流行特征及其与耐药结核病相关性的局部特征,但既然北京基因家族菌株具有相似的分子水平结构,那么不同地区北京家族菌株与耐药结核相关性上是否存在共性也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问题,本文纳入了15个研究(11个分布在亚洲,4个分布在前苏联),通过异质性检验后合并OR值,结果显示在亚洲和前苏联北京基因型菌株与异烟肼耐药、利福平耐药、乙胺丁醇耐药和MDR有相关性,链霉素耐药由于研究间存在异质性不能合并,故北京家族基因型菌株与链霉素耐药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本文纳入的15个研究局限在亚洲和前苏联,今后有待纳入欧洲、美洲及其他地区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探索北京基因家族型菌株与耐药结核病相关性的共性。另外,为什么北京家族基因型菌株存在地区间与耐药结核病相关性差异、北京基因家族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机制等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Wang J,Liu Y,Zang CL,etal.Geno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lustering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Collec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J].J Clin Microbiol,2011,49(4):1354–1362 [2]Zhao Y,Li H,Xing J,etal.Molecular typing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olates circulating in Henan,central China[J].Exp Ther Med,2012,4(5):949-953 [3]Tian LL,Si HY,Mu TJ,etal.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 Gansu province of China[J].Chin Med J,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3-1,痰结核菌检查阳性 肺阴菌结核的诊断:3次痰涂片及一次培养阴性的肺结核 患者连续三周以上的咳嗽,咳痰,若同时痰中带有血丝,就因想到肺结核病。 包括疑似病例,确诊病例,肺阴菌结核的诊断。 (1)典型肺结核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 (2)抗结核治疗有效; (3)临床可排除其他非结核性肺部疾患; (4)PPD(5IU)强阳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 (5)痰结核菌PCR+探针检查阳性; (6)肺外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 (7)BALF检出抗酸分枝杆菌; (8)支气管或肺部组织病理证实结核病变。(不用写进PPT) 3-2 (1)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若肺部病灶进展播散,常呈不规则高热。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2)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咳痰: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咳血:约1/3患者不同程度咯血,中等程度咯血,多为小血管损伤或空洞血管瘤破裂。咯血后常有低热。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此时患者极度烦躁、心情紧张、挣扎坐起、胸闷气促、发绀,应立即进行抢救。 气急:慢性重症肺结核时,呼吸功能减退,常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甚至缺氧发绀。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其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 胸痛:固定性针刺胸痛,随呼吸和咳嗽加重,侧卧位症状减轻,常是胸膜受累缘故;当炎症波及壁层胸膜,可有不剧烈的胸壁刺痛。可放射至肩部或上腹部。 3-3肺结核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肉芽肿和结核结节,病变包括渗出性病变出现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形成病灶,导致咳嗽咳痰;增生性病灶形成肉芽肿,可发生毛细血管破裂,出现不同程度的咯血症状;当机体出现坏死性病变时,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知识总结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 (五) 结核杆菌 1、概述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结核杆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 在历史上,它曾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曾经是危害人类的主要杀手,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1882年科霍发现了结核病的病原菌为结核杆菌,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仍然在全球广泛流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发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使流行得到了一定控制。 但是,近年来,由于不少国家对结核病的忽视,减少了财政投入、再加上人口的增长、流 动人口的增加、艾滋病毒感染的传播,使结核病流行下降缓慢,有的国家和地区还有所回升。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于1993年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确定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通过很多调查分析看,肺结核病的主要症状有:咳 嗽、咳痰超过3周;咯血;发热或胸痛超过3周。有了上述 症状后,就是一位“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就应当想到自己 是否患了肺结核病,最好到结核病防治所或结核病专科医 院检查。

Grange (1988) (1)无知时期始于有结核病的记载,直到十九世纪末叶发现结核病的病原菌为止。 (2)希望时期始于致病菌的发现到1950年左右有效药物如链霉素及异烟肼的陆续问世。 (3)目前处于进步时期,人们已经获得了分枝杆菌及其引起的疾病的丰富知识。 (4)人们期望在此基础上能进入第四个时期,也就是最后的征服时期。 2、流行病学 艾滋病日渐增加 抗结核药物菌株的广泛播散 2.1流行概况 外源性感染是指由来自宿主体外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感染。传染源主要包括传染病患者、恢复期病人、健康带菌者,以及病畜、带菌动物、媒介昆虫等。 内源性感染有少数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寄生于人体内,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或者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此而造成的感染称之为内源性感染。 国内情况: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操作

痰分枝杆菌培养操作 注意:培养操作必须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以上的防护条件下进行,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安全! 一、材料与准备 1.实验物品:生物安全柜、漩涡振荡器、计时器、斜面架、培养箱、记号笔、登记本。 2.耗材(每份标本):前处理管、无菌4%NaOH、无菌吸管(3支)、酸性罗氏培养基(2支)。 3.准备工作: ①将培养基从冷藏环境取出,检查培养基(污染或干裂的弃去不用),合格的培养基室温放置5-10 分钟,待其恢复至室温,拭去外壁的凝结水后在培养基斜面背面标记编号、患者姓名、接种日等; ②取无菌的前处理管,标记患者姓名、实验室编号; 二、标本处理与接种 1.在生物安全柜内,用无菌吸管吸取痰标本1-3ml,加入到前处理管中; 2.视痰标本性状加1-2倍体积的4%NaOH溶液,立即开始计时15分钟; 3.涡旋振荡30-60秒后室温静置,直至15分钟结束(如果标本较多,应当分别处理,保证氢氧化钠 处理时间不超过20分钟!); 4.检查培养基的凝固水,如果过多,应沿培养基管壁弃去,避免凝固水流经斜面 5.用无菌吸管吸取经过前处理的痰标本,接种0.1ml至培养基斜面,尽可能将标本铺满斜面(可在 斜面上部和中部各滴一滴标本液,拧紧培养基管盖后向各方向倾斜),每份标本接种两支培养基; 三、培养与观察 1. 新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斜面架上,保证斜面水平向上,在培养箱37℃培养24小时; 2. 24小时之后,将培养基竖直放置,继续培养; 3. 接种后第3天、第7天各观察一次,如果有菌落生长,则进行涂片镜检以鉴别污染菌或速生分枝 杆菌。以后每周观察一次,并记录结果; 4. 至第八周末,仍无菌生长,可报分枝杆菌阴性。 5. 典型的结核分枝杆菌菌落形态为淡黄色、菜花样、粗糙、干燥、不透明。非典型分枝杆菌菌落形 态不一,有的与结核杆菌相似,有的黄色、湿润、光滑。 6.如查不能区分杂菌污染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应进行涂片抗酸染染色镜检,如为非抗酸菌,则报告 污染(如果培养实验室仅承担菌株分离任务,则不需在培养实验室涂片确认)。 四、结果报告标准: 1. 菌落生长不足斜面面积1/4,报告实际菌落数 2. 菌落生长占斜面面积1/4,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 3. 菌落生长占斜面面积2/4,分枝杆菌培养阳性(2+) 4. 菌落生长占斜面面积3/4,分枝杆菌培养阳性(3+) 5. 菌落生长布满了整个斜面,分枝杆菌培养阳性(4+) 附图: 培养基外观菌落外观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结核杆菌,1882年RObeu Koch所发现,列人分枝杆菌属,是家畜、野生动物、禽类及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 1、形态与染色特性 在动物病灶内的结核杆菌菌体正直或微弯曲,长1.5~4.0um,宽0.2~0.5um。有时菌体末端具有不同的分枝,有的两端钝圆,无鞭毛,无荚膜和无芽孢,没有运动性。单在,成双,间或成丛排列。在人工培养基上,由于菌型、菌株和环境条件不同,可出现多种形态,如近似球形、棒状或丝状。在电镜下观察本菌具有复杂结构:由微荚膜、细胞外壳的三层结构、胞浆膜、胞浆、间体、核糖体及中间核质构成。 本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而不易着色,一般苯胺染料难以着色。若用加热或媒染剂处理使之染色后,可以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齐-尼二氏对结核杆菌的抗酸染色法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进行的,因为结核杆菌中含有脂类,染料一旦进入细胞内部很难脱出。用上述方法染色,结核杆菌被染成红色,而其他非杭酸性菌和细胞杂质均呈蓝色。 2、培养特性 本菌为严格需氧菌;最适生PH6.5~6.8,最适生长温度为37~37.5℃。营养要求较高,培养常用罗氏培养基,内含蛋黄、甘油、天门冬素、马铃薯、无机盐及抵制杂菌生长的孔雀绿等物质。本菌生长速度很慢,尢其是初代分离。繁殖一代需18~24小时,分离培养需经2~4周才可见米黄色菜花状菌落生长。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培养需4~6周 结核杆菌对营养要求极高,必须在含有血清、鸡蛋、甘油、马铃薯及某些无机盐的特殊培养基上才能良好地生长。初代分离培养,更是如此。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灰黄白色,干燥颗粒状,显著隆起,表面粗糙皱缩、菜花状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内,于液面形成粗纹皱膜,培养基保持透明。若加入吐温80于培养基中.可使结核杆菌呈分散均匀生长。 3、生化特性 结核杆菌不发酵糖类,能产生过氧化氢酶。对人致病的结核分枝杆菌现一般认为有人型、牛型、非洲型。人型与牛型菌形态相似,对豚鼠皆有较强致病力,但人型菌对家兔致病力远较牛型菌为弱。人型结核杆菌能合成烟酸,还原硝酸盐,耐受噻吩—2—羧酸酰肼,牛型结核杆菌都不具备上述特性。人型和牛型的毒株,中性红试验均阳性,无毒株,则中性红阴性且失去索状生长现象。牛型结核菌可经饮用未消毒的带菌牛乳引起肠道结核感染。显微镜下均为抗酸杆菌,细长稍弯,有时见人字型、Y型分枝,培养生长经生化试验可以鉴别菌型。 4、抵抗力 该菌对酸、碱、自然环境和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痰内可存活6~8个月。但对湿热、酒精和紫外线敏感,抵抗力弱,如75%酒精作用数分钟、液体中加热62~63℃,15min、直接日光照射数小时均可被杀死。对抗结核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本菌因含有大量的脂类,抵抗力较强,对于干燥的抵抗力特别强大。它在干燥状态可存活2~3个月,在腐败物和水中存活5个月,在土壤中存活7个月到1年,低温菌体不死,而且在零下190℃时还保持活力。在乳中加热到85℃,经过30min,煮沸经过3~5min死亡。室温下在乳中能存活9~10d,奶油中为—周,干酪中为4个月。在消毒药品(5%石炭酸.2%来苏水)作用下,结核杆菌一般经过2~14h死亡。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制 结核分枝杆菌成功感染需多个阶段:1)在巨噬细胞中成功繁殖;2)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修饰宿主的免疫反应,使宿主能够控制但不能根除细菌;3)能够在宿主中相对不活跃的持续存在而保留被激活的潜力。 1)致病物质 1.脂质 >>>索状因子(分枝菌酸和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 作用: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LAM(细胞壁的主要糖脂)(这个书上是没有的,是我在一篇论文里看到的,不知道靠不靠谱) 作用:抑制巨噬细胞产生γ干扰素,诱导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清除氧自由基. >>>磷脂 作用: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并使炎症灶中的局势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从而形成结核结节 >>>硫酸脑苷脂 作用:可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使结核分枝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蜡质D 作用:具有佐剂的作用,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2.蛋白质(包括菌体蛋白和生长周期中分泌于胞外的分泌蛋白) 作用:很多蛋白质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和蜡质D结合后能使机体发生超敏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并在形成结核结节中发挥一定作用。 3.多糖(由阿拉伯半乳聚糖和阿拉伯甘露聚糖等组成) 作用:重要的抗原性物质,引发免疫学反应。还有研究发现该菌细胞壁表面的多糖物质类似荚膜,能够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肺部感染类型及其机制 1.原发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初次感染而发生的病变 主要特点:急性渗出性炎症并快速向相邻组织和区域淋巴结扩散以及干酪样坏死。 机制: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巨噬细胞后大量繁殖 补充:结核分枝杆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不同于其他通过逃避吞噬而致病的细菌,结合分枝杆菌主要是利用宿主细胞表面的多个受体而进入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补体受体和Fc受体),MTB进入巨噬细胞后,滞留在膜保围的液泡中. ———〉巨噬细胞裂解破坏 ———〉病原体释出,重复以上过程 ———〉肺泡渗出性炎症(缺乏特异性免疫力,故病灶局部反映轻微) ———〉肺门淋巴结肿大 ———〉(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后)超敏反应 ———〉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细胞;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溶解,产生干酪样坏死(结核结节:坏死灶周围包着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的结节.) 2. 原发后感染:原发感染的再活化,或是外源性再感染,抑或是原发感染基础上的重叠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医院内感染的预防隔离及消毒方法

结核分枝杆菌医院内感染的预防隔离及消毒方法 一、医院内感染及其流行特点 1. 流行趋势 结核病重新抬头有三方面主要因素:一是社会人口大流动,使得一些无免疫力人群受到感染;二是耐药菌株增多使得治疗效果下降,加之年轻医务人员缺少预防意识;三是某些疾病如艾滋病、恶性肿瘤及器官移植等导致免疫抑制,使得医院内感染得以传播。另外,内窥镜等现代医疗器械传播结核分枝杆菌使得结核性医源性感染经常发生。目前,社会上典型的结核病人相对集中在医院,造成对医院内特殊易感人群的威胁,增加了医院内人员获得感染的机会。据有关资料报道,HIV阴性者感染结核杆菌后,一生中发生结核病的几率只有10%;而HIV 阳性者感染结核杆菌后发生结核病的几率增高至50%。结核杆菌与HIV双重感染,无论HIV 感染在前,或者结核杆菌感染在前,双重感染必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速结核病和艾滋病的发生和发展,预后险恶,病人短期内死亡。 糖尿病与结核病狼狈为奸。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所以易受结核杆菌感染而发生结核病。他们体内血糖及组织内糖量的增加,又有利于结核杆菌的繁殖。据文献报道,糖尿病患者患肺结核的人数是普通人群的10倍。无论是糖尿病并发肺结核,还是患肺结核后又得了糖尿病,这两者并存都被视为致命的组合。 类固醇性肺结核病死率高。所谓类固醇性肺结核是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而诱发的肺结核。因激素抑制了机体免疫功能,致使新近感染结核杆菌或体内潜在的、静止的、临床治愈的结核病发作。其临床表现为:发病年龄偏大;女性多于男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多见;高热者多见;X线胸片示肺部病灶广泛,空洞形成者多;痰菌阳性者多;预后差,病死率高。 2. 医院内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医院内感染主要是由非典型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非典型分枝杆菌对人类致病性比结核分枝杆菌低,但其主要侵犯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或作为继续感染和伴随其他疾病感染,所以机会致病性是其显著特点,非典型分枝杆菌对一般抗结核药多呈耐药性往往引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