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象山哲学的诗化境界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由儒、道、释三者彼此激励、交融而共同构成的。虽然儒、道、释三家各有各的价值取向,但是,相对于西方古典主客二分的哲学形态而言,它们都主张心与物、人与天的融合。儒家追求的是礼乐诗书、天生人成的人格境界;道家哲学追求的对“性命之情”的归真返璞;而禅宗追求的则是由小乘、中乘、大乘、直到“万法尽通、万行具备、一切无杂、但离法相、作无所得”的“最上乘”。(《坛经·智常来参》)究其实,都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哲学。境界哲学就是诗化哲学。这里的“境界”,说的是精神,说的是性情,说的是人格境界的提升过程。陆象山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境界哲学,亦即诗化哲学。它围绕着“先立乎其大者”的思想核心,层层论说,以儒家哲学为灵魂,融会了道家以及禅宗的思想资源,加强了其理论体系的诗化性质,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都是较为特殊的。一、先立乎其大者象山自谓曰:“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无伎俩。’吾闻之曰:‘诚然。’”[①] 语气中有引以为自豪、自负者。盖“先立乎其大者”一句,贯穿象山思想的始终。在《陆九渊集》中,多次出现“先立乎其大者”的命题。“先立乎其大者”一句的思想,首先应该来源于《孟子·告子上》: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象山对孟子的思想心领神会,抓住了其中的本质融会贯通而自得之,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认真考察象山具体文献中的意思,我们会发现陆九渊“先立乎其大者”一句的意思,在他的文集各处,表面上并不一致。为了较为准确、客观地把握象山思想的原始面貌,我们还是从文本出发,抓第一手资料:前日窃闻以夫子所论齐景公、伯夷、叔齐之说,断命以祛俗惑,至今叹服,不能弭忘。笑谈之间,度越如此,辅之切磋,何可当也。允其所见,推其所为,勿怠勿画,益著益察,日跻于纯一之地,是所望于君子,夷、齐未足言也。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铄我也。思则得之,得此者也;先立乎其大者,立此者也;积善者,积此者也;集义者,集此者也;知德者,知此者也;进德者,进此者也。同此之谓同德,异此之谓异端。心逸日休,心劳日拙,德伪之辨也。岂唯辨诸其身人之贤否,书之正伪,举将不逃于此矣。自有诸己至于大而化之,其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增加驯积,水渐木升,固月异而岁不同。然由萌蘖之生而至于技叶扶疏,由源泉混混而至于放乎四海,岂二物哉?《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又曰:“其为物不贰。”此之谓也。[②][!--empirenews.page--]关于这段文字的解读,有的学者是这样说的:“‘此’就是心,天给的一切知识,都先验的在心中,这就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这显然是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和‘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的贯彻。”[③] 对于所谓唯心、唯物的问题,笔者没有兴趣,但是,说这段文字的“此”是指的“心”,是“良知良能”的说法,笔者殊不能同意。笔者以为,这是一个基本的语法上的错误。故不能不在此着重指出。根据《钦定四库全书·象山集》、《四部丛刊·象山先生全集》两个版本的排版,我们可以知道,这段文字本来是不分段的,但是1980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陆九渊集》却人为地将这一段本来不应该分开的文字分成了两个自然段,成了上面所引述的这个样子。我们依据原文的语义结构和文气的血脉,可以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在“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铄我也。思则得之,得此者也;先立乎其大者,立此者也;积善者,积此者也;集义者,集此者也;知德者,知此者也;进德者,进此者也。同此之谓同德,异此之谓异端”这几句话中的“此”字,全部是指代“日跻于纯一之地”的。这段文字的中心就是在提倡“日跻于纯一之地”,并且以《中庸》之“不诚无物”和“为物不贰”为结,其思想的脉络非常清楚。在《与邵叔谊》中,“先立乎其大者”的“大者”,指的是“纯一之地”。[④] 纯一之地,从思想源流上来讲,首见于古文《尚书·商书·咸有一德》:“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被

象山推崇的明道先生就极重视“咸有一德”(《二程集·论王霸札子》),倡言“纯王之心”、“纯王之政”(《二程集·南庙试策五道·第一道》),并有诗为证:“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二程集·题淮南寺》)纯王之心与纯王之政都是哲学家的幻想,但是,明道先生却冷静地昭示了“纯一之地”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象山的“纯一之地”在《与邵叔谊》中,指的是纯净、虚空之心,像一种诗化的空灵境界,与明道先生心领神会,彼此相通,其根本的精神是“勿怠勿画、益著益察”的“诚”。这种“纯一”之诚的思想追求贯穿于象山先生的始终。绍兴二十二年,象山十四岁,尝言:“吾于践履未能纯一,然才自警策,便与天地相似。”[⑤] 淳熙十五年,象山五十岁,在山间精舍,与陈宰书云:“同志之士,方此盍簪,紬绎简编商略终古,粗有可乐。虽品质不齐,昏明异趣,未能纯一,而开发之验,变化之证,亦不可谓无其涯也。” [⑥] 很显然,象山先生一直把“纯一之地”当成了道德修养、品格提升的至高境界。哲学的诗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哲人就是诗人,哲学就是诗学。哲人所追求的诗化境界本来就是可望而不可即,却又具有巨大感召力量的目标。陆象山“纯一之地”的境界,就正具有这样一种特殊的诗化性质,因为在现实中,这一境界“是只可永远接近而又永远不可能最终达到的”诗化的境界。[⑦]“纯一之地”的理论来源,王阳明又谓之曰《尚书》的十六字心法:“圣人之学,心学也。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为一,允执厥中。’此心学之源也。中也者,道心之谓也。道心精一之谓仁,所谓中也。孔孟之学,惟务求仁,盖精一之传也。自是而后有象山陆氏,……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氏之传。其议论开阖,时有异者,乃其气质意见之殊,而要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⑧] 所以象山曰:“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⑨] 心与理合而为一的最高境界,就是去掉了各种私心杂念的“纯一之地”:“今时士人读书,其志在于学场屋之文以取科第,安能有大志?其间好事者,因书策见前辈议论,起为学之志者,亦岂能专纯?不专心致志,则所谓乡学者未免悠悠一出一入。私意是举世所溺,平生所习岂容以悠悠一出一入之学而知之哉?必有大疑大惧,深思痛省,决去世俗之习,如弃秽恶,如避寇仇,则此心之灵自有其仁,自有其智,自有其勇,私意俗习,如见晛之雪,虽欲存之而不可得,此乃谓之知至,乃谓之先立乎其大者。”[⑩] 排除私意,大疑大惧,深思痛省,摈弃一切秽恶,则仁、义、智、勇自显,这就是一种精诚专一、“纯诚专一”[11] 的境界。这种境界,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精神境界,[12] 换句话来说,就是诗化的境界。 [!--empirenews.page--]但是,象山在《与朱济道》的三封信中,对“先立乎其大者”还有另外的解释:“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1][2][3][4]下一页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孟子曰:‘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人惟不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以叛乎此理,而与天地不相似。”(第一封)“此理于人无间然,昏明何事与天渊?自从断却闲牵引,俯仰周旋只事天。尊兄平日只被闲牵引,所以不能自立。今既见得此理,便宜自立。此理即是大者,何必使他人明指大者?既见此理,此理无非,何缘未知今是?此理非可以私智揣度傅会。若能知私智之非,私智废灭,此理自明。若任其私智,虽高才者亦惑,若不任私智,虽无才者亦明。”(第二封)这些表述是值得我们认真玩味的。这里的“理”毫无疑问是天理。而信中明确指出,“此理即是大者”。只有“立乎大者”,才不为小者所夺。这里的小者,就是“私智”,就是为外物所牵引而引发的情欲。为情欲左右之后,人就远离了天理。因此,“自从断却闲牵引”,去掉了对七情六欲五光十色的诱惑,就可以“先立乎其大者”。第三封信里的话说得更是力透纸背:“平居不与事接时,切须鞭策得炯然,不可昧没对越上帝,则遇事时自省力矣。”[13] 可见,象山的“理”就是“天”;而“天”就是上帝,“诚心求之”,“俯仰周旋只事天”,透露了象山先生明显的宗教倾向。正是这种宗教性的超越之“诚”,把象山的性情世界扩展得十分丰富,空明澄澈,高远无极。那么,一个是外界的风吹雨打都不能动摇的“纯一之地”,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天理,二者之间是怎么逻辑性地

搭挂在一起的呢?我们认为,其答案在《与冯传之》一信中:“天降衷于人,人受中以生,是道固在人也。又曰:‘先立乎其大者’,立乎此者也。居之谓之广居,立之谓之正位,行之谓之大道。非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则何以为大丈夫?” [14] 纯一之地,就是天贯注于人的“衷”,“道固在人”,言人人都具有天赋的“道”,用孟子的话讲就是善端,用陆象山的话讲就是本心,也就是象山的“天理”。[15] 不为外物所动,坚守“纯一之地”,不驰鹜于外,就可以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与天理融为一体,达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6] 心即是理的心灵超越与融合。天,固然降衷于人,是人的性命源头,但天生百物人为贵,人伫立于天地之间,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极具创发的力量,因而,“宇宙”与“吾心”通同为一,则天即在我的心中,而“我”也被完全“天”化。这种天与人彼此涵括,彼此包容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哲学的诗化。[17]二、发明本心的“存”与“养”所谓诗化的境界,愚以为首先是一种哲学的超越境界,其中必然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意味,是信念,是热忱,也是拳拳服膺追求理想的超迈情怀。与原始先儒孔子、孟子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为真理、道义始终不渝、终身追求的入世、救世情怀相比较,象山哲学的最大特色,在于“自作主宰”,“先立乎其大者”,天与人之间的贯通更加通体透明:“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

[18] 仁义之本心就是天地宇宙的精神,吾心与天心,人道与天道,就浑然成了一体:“天之所以予我者,至大、至刚、至直、至平、至公。……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19] 顺应了自然,不为外物牵引,永葆了我天生具备的这一颗赤子之心,涵泳其中而不外鹜,就保住了精神,收拾住了仁义的本心。“不惑于多歧,不蔽于浮说”[20]“不求名胜,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故通体皆是道义。”[21] 把天人性化,把自然世界诗意化,把哲学要义宗教化,从而构成了象山哲学天人合一、天人冥合的心理基础,这是象山哲学的根本之所在。因此,象山对先秦儒家哲学的宗教性,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挥。诗化境界的第二大特征,当是一种人生理想的提升过程。在先秦原始儒家那里,这种提升是道德践履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为政》)自我修养的过程,也是孟子善、信、美、大、圣、神各个层级逐步超拔的过程,反身而致诚,修身以立命,尽心知性而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象山对这一思想传统曾经有一个诗化的概括:“此理于人无间然,昏明何事与天渊?自从断却闲牵引,俯仰周旋只事天。”[22] 天与人熔融无间的关系,只是在于人不断地“断却闲牵引”,去掉庞杂诱惑,追求“纯诚专一”的过程。深究象山的思想理路,笔者以为,他确实是继承了先秦时期原始儒家的精髓。最近出土之郭店楚简的文献中有一篇《缁衣》,其文在篇章的排序与安排上,都与《礼记·缁衣》不同。北京大学李零先生以为,那是一篇直接记载孔子思想的文献。该文以“仪型文王,万邦作孚”之“孚”始,以“人而无恒”之“恒”结,全文结构紧凑,起承转合,掩映有致,把原始儒家的各种理论面向都建立在“咸有一德”之上。象山先生自称传承孟子,而孟子又深得孔子“心性”真传,此诚非虚言也。诗化境界的第三大特征,是超凡脱俗的化外景象,悠然飘荡、显隐于哲学化的表述之中。子静对象山精舍的精心描述展示的是一幅远离人间俗务,修养心性于蟠松怪石,奇峰万叠之间的琼瑶冰雪的画面。子静的哲学表述,往往紧紧扣住儒家心性之学的底蕴,援禅入儒,点石成金,别有洞天:“二十五日观半山瀑,由新蹊抵方丈已亭午。山木益稠,蝉声益清,白云高屯,叠嶂毕露,疏雨递洒,清风漻然,不知其为夏也,……。”[23] 这是自然的景观,但是,它们却是从陆子静的心中漂流而出,是其性情心志的投射,是“纯一之地”中理想境界的诗意化、直观化的表述。象山哲学的这一特殊境界,实际上也是直接传承了孔子思想的质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没有孔子由来已久的乐山乐水的传统以及道家精神的融汇,象山哲学的诗化性质,毕竟难以形成。[!--empirenews.page--]当然,象山哲学诗意化的最突出之处,在他在“先立乎其大”基础之上的心本论与发明本心。象山先生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一颗既可以向内收敛、自我反索,又可以向外扩展、自我显扬的心。这是人的本质。“心于五官最尊大。《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4] 又曰:“心官不可旷职。”[25] 人没有心的内在精神张力,就成了禽兽。心是人生命存在的根本象征。然而,“心当论正邪。”[26] 所谓正,系指自天而降,植根于人心中的“赤子之心”,它下可以使人的言行合乎道德准则,上可以下学上达,成就“无我”、“无物”[27] 的浑厚、纯一景象。所谓邪,就是出入于“利、害、毁、誉、称、讥、苦、乐”[28] 等牵引于情欲、陷溺于利害的物质欲望与主观成见(对此,后学杨简扩展为“意”)。象山曰:“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29] 这就是心之正、心之理、也就是天理。象山曰:“吾所谓心,天之所予我者也。”[30] 弟子杨简反复追问“如何是本心”,象山数次回答,终不易其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31] 象山自谓自己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32] 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故其“本心”说实与孟子的四端性善论相去上一页[1][2][3][4]下一页不远。这是一种愚夫愚妇皆天生具备的灵明纯善之端。在孟子,谓之“天爵”。象山的“本心”,在他的现实践履功夫中是一种以心见心、自我发现、自我昭明,更是自我实现的心理状态:先生举“公都子问钧是人也”一章云:“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照物而已。”他日侍坐无所问,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此理已显也。”某问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因谓某:“道果在迩乎?”某曰:“然。昔者尝以南轩张先生所类洙泗言仁书考察之,终不知仁,今始解矣。”先生曰:“是即知也,勇也。”某因言而通,对曰:“不惟知勇,万善皆是物也。”先生曰:“然,更当为说存养一节。”[33]四明杨敬仲时主富阳簿,摄事临安府中,始承教于先生。及反富阳,三月二十一日,先生过之,问:“如何是本心?”先生曰:“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对曰:“简儿时已晓得,毕竟如何是本心?”凡数问,先生终不易其说,敬仲亦未省。偶有鬻扇者讼至于庭,敬仲断其曲直讫,又问如初。先生曰:“闻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忽大觉,始北面纳弟子礼。故敬仲每云:“简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答,简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先生尝语人曰:“敬仲可谓一日千里。”

[34][!--empirenews.page--]詹阜民收敛此心,日夜“安坐瞑目”,觉到了此心的“澄莹”,象山认定“此理已显。”在象山的指导下,杨简通过“断扇讼”,忽然大彻大悟,原来“此心无始末”,是“无所不通”的精神境界。象山曰:“义理之在人心,实天之所与,而不可泯焉者也。彼其受弊于物而至于悖理违义,盖亦弗思焉耳。诚能反而思之,则是非取舍盖有隐然而动,判然而明,决然而无疑者矣。”[35] 这就是陆象山先生提出的“发明本心”的理路。他的思路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天生具有一颗纯厚善良的赤子之心,但是后世环境的习染、驳杂的外物牵引,使人在不同程度上越陷越深,以至于不能自拔。因此,人就必须通过经典的学习、与师友的日常切磋,摈弃一切情欲、私心杂念而带来的遮蔽,日渐恢复到人之初始的赤子之心的状态。所以,象山曰:“知非则本心即复。”[36] “知非”的前提是“尊德性”,用简易、直截的方法系统地学习先圣经典:“《中庸》《大学》《论语》诸书,不可不时读之,以听其发扬告教。”[37] 但是,学习之前,“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奋发植立。若田地不净洁,则奋发植立不得。古人为学即‘读书然后为学’可见。然田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38] 在发明本心的方法上,象山提出了“存”与“养”

两条道路:存,就是摈弃一切外在的干扰与“牵引”,反对一切不以尊德性为前提的寻章摘句时的考索功夫(道问学),认定“万物皆备于我”心,本心是世界最真实的本质存在,是认识的目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主宰。养,就是“廓然、昭然、坦然、广居、正位、大道、安宅、正路”[39] 之上的践履、涵养、完善,最终使本心与理同一,与天同一,“动容周旋中礼,此盛德之至。”[40]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41] 这正是发明本心的人学目的。存心,一般来说,在养心之前:“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在象山先生看来,他之所以要提出“存”的方法,主要就是我们都不生活于古代先圣盛世,因此没有“蒙被先圣王之泽”,所以大家都害了精神、心理、道德上的毛病,“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42] 因此,存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强贼陷溺”,一边消除各种“陷溺”的恶习,一边“时时发见,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43] 象山由此而开辟了两条存心的道路:剥落、减担:“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44] “圣人之言自明白。且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须得《传》、《注》。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物。”[45] 存心是内心的反省,是由外向内的收敛、内索功夫;而养心则是由内向外的扩充方法:“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今吾友既得其本心矣,继此能养之而无害,则谁得而御之。如木有根,苟有培浸而无伤戗,则枝叶当日益畅茂。如水有源,苟有疏浚而无壅窒,则波流当日益冲积。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料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大抵读书,古训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强加揣量,则无非浸灌、培益、鞭策、磨励之功。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未晓者将亦有涣然冰释者矣。”[46] 这是一条说得非常清楚的养心路径,就是在存心去欲的基础上,日充日明,日夜涵泳,尊德性、求血脉,是一种“养大体”之“实学”。[47] 由此,象山先生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的著名观点,把阅读经典当作我精神扩充的手段,“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48] 于是,“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49] 顶天立地,“还我堂堂地做个人。”[50][!--empirenews.page--]象山哲学之“发明本心”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体悟过程,还不如说是一种宗教性的信仰追求。其“打叠田地净洁”的主体心态,是只有在宗教性的赤诚状态下才能抵达的一种精神境界。因此,“发明本心”与“先立乎其大者”是彼此依持的,换言之,“发明本心”的“存”与“养”的过程,也就是“先立乎其大者”的具体操作过程,前者是途径,是手段,后者是归宿,是目的,二者实际上不可斯须分离,其最终的结果,既是哲学精神的诗化,也是人生境界的诗化。[①]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80年1月版,第400页。[②] 《与邵叔谊》,《陆九渊集》(卷一),第1页。[③] 杨宪邦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173页。[④] “纯一之地”,明显是对道家“纯任自然”与禅宗“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坛经·自心内善知识,般若三昧》)出神入化的涵摄。但是,在《陆九渊集》中,陆子静却不露痕迹,只说这是“尊德性”,就是知德、进德、积善、集义,在当时的学术界,就是针对朱熹“道问学”提出的批评。子静曰:“今谓学问思辨,而于此不能深切著明,依凭空言,傅著意见,增疣益赘,助胜崇私,重其狷忿,长其负恃,蒙蔽至理,捍格至言,自以为是,没世不复,此其为罪,浮于自暴自弃之人矣。此人之过,其初甚小,其后乃大;人之救之,其初则易,其后则难,亦其势然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于其端绪知之不至,悉精毕力求多于末沟浍皆盈,涸可立待,要之其终,本末俱失。……”(《陆九渊集》,第2页)纵观中国思想的发展历史,笔者以为,陆九渊与朱熹之“尊德性”和“道问学”的斗争,本质上是宋代社会已经走过了唐代门

阀等级的古典时期,商业化、城市化的兴起,导致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农民进一步脱离土地,自由化的程度有所加强,要求平等的呼声日益壮上一页[1][2][3][4]下一页大的现实生活状况的反映。陆九渊“不求名声,不较胜负,不恃才智,不矜功能,通身纯是道义”(第184页),“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447页),“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第482页)等等诸如此类的表述中,一直透露着道家与禅宗的意蕴。而众所周知,不立文字,不断胜负,明心见性的惠能禅宗的后来居上,本来就代表了下层贫民的呼声,是社会由古典时期向近代转化的重要标志。应该说,象山的哲学实际上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和历史背景。[⑤]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⑥]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502页。[⑦] 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附录一),第537-538页。[!--empirenews.page--][⑨] 第24页。[⑧] 《王守仁序》,《陆九渊集》

《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第4 -5页。[⑩] 《与傅克明》,《陆九渊集》(卷十五),第196页。[11] 《与吴叔有》,《陆九渊集》(卷六),第89页。[12]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8页。[13] 《与朱济道》,《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2-143页。[14] 《陆九渊集》(卷十三),第180页。[15] 《陆九渊集·杂说》曰:“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之谓也。[16]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17] 象山哲学的诗化性质,笔者以为,还深刻地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启发,其中特别是《易传》思想的影响。其“纯一之地”与“天理”的统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超越,实际上与《易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人上下相通,阴阳、刚柔、动静损益消息之思维模式是有学理上的联系的。据笔者初步统计,除了《易说》、《易数》、《三五以变错综其数》等专门章节讨论《周易》以外,《陆九渊集》一书中还有至少四十多处涉及到《周易》的各种讨论,而且其理论的归宿基本上都是“纯一之地”。例如,他说:“《履》德之基;《谦》德之柄;《复》德之本。得罪于《履》,得罪于《谦》,难以言《复》矣。”(《与包敏道》)这是典型的心性学《易》学,可谓别开生面。象山又曰:“天地既位,人居其中,向明而立,则左右前后为四方。天以气运而为春夏秋冬,地以形处而为东西南北,四数于是乎见矣。然后有四方。中与四方,于是为五。故一生水而水居北,二生火而火居南,三生木而木居东,四生金而金居西,而五生土而土居中央。”(《陆九渊集·三五以变错综其数》,第260页)把《周易》,特别是《彖传》的思想与象山哲学加以比较之后,笔者深以为,象山的天人观从《易传》里面吸取了很多营养。[18]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2-483页。[19]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1页。[20] 《与詹子南》,《陆九渊集》(卷七),第96页。[21] 《与包显道》,《陆九渊集》(卷七),第101页。[22] 《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3页。[23] 《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7页。[24] 《与李宰》,《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9页。[25]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35页。[26] 《与李宰》,《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9页。[27]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3页。[28]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35页。[29] 《杂著》,《陆九渊集》(卷二十二),第273页。[30] 《序赠·赠丁润父》,《陆九渊集》(卷二十),第247页。[31]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7-488页。[32]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1页。[!--empirenews.page--][33]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71页。

[34] 《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第487-488页。[35] 《拾遗·思则得之》,《陆九渊集》(卷三十二),第376页。[36]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4页。[37] 《与戴少望》,《陆九渊集》(卷五),第63页。[38]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63页。[39]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9页。[40] 《语录上》,《陆九

渊集》(卷三十四),第396页。[41]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9页。[42] 《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第4页。[43] 《与戴少望》,《陆九渊集》(卷五),第63页。[44]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58页。[45]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1页。[46] 《与邵中孚》,《陆九渊集》(卷七),第92页。[47] 《与詹子南》,《陆九渊集》(卷七),第96页。[48]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38页。[49]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4页。[50]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第447页。

中外媒介融合鸟瞰

中外媒介融合鸟瞰 蔡国栋 一、“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与“媒介融合”都常见,常用。多数情况,语义相近而略有区别,但均指向同一英语词组:Media convergence。 个人体会:“媒介融合”似多用于大众传播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媒体融合”似多用于新闻媒体之间或新闻媒体与其它业界实体的融合。 有专家考证,“媒介融合”的理念最早可上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麦氏“媒介即信息”的视野里,没有一种媒介能够完全独存于世。 上世纪70年代末,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筹建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时提出:“传播与信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并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电视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圆交汇处将成为发展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 作为一个学理概念,“媒介融合”肇始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他率先对媒介融合的内涵作出界定,认为媒介融合是“媒介间界线日渐模糊”的进程,“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①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纳齐森(Andrew Nachison)这样定义媒介融合:“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似乎更多指各媒体之间的合作和联合。②笔者以为,似可将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去理解。 狭义: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视杂志”、“手机报”、“微新闻”等等。 广义:包括一切媒介(媒体)及其相关要素的“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还包括媒介(媒体)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融合。 二、发达国家媒介融合的若干特点 梳理欧美发达国家媒体融合发展的脉络,我们的感觉是:由“狭”至“广”,

最新部(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喜怒哀惧是人类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喜是积极情绪,而其他是消极情绪B.这些情绪变化主要受外部条件影响 C.通过情绪调节,可以将哀转变为喜D.意志坚强的人不会有情绪形式变化 2.冰心说:“对我来说,保持健康的方法,是在微笑中写作。我写了一辈子,心情总是乐观的。” 这启示我们() A.拥有积极的情绪就一定能健康长寿 B.只有作家才能保持积极的情绪 C.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对人的健康和发展有利 D.人不要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有害 有位同学说:“每次考试,总怕考不好,辜负了家长、老师的期望,结果连会做的题也不会做了,所以总考不好。”另一位同学则说:“我每次都轻松上阵,因为我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回答3、4题。 3.以上两位同学的经历说明() ①不同情绪对人的能力的发挥会产生不同影响②人只要处于正面的情绪状态,就能超常发挥 ③负面的情绪状态会酿成悲剧④人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③ 4.老师送给第一位同学一句话:“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这句话想告诉他() A.情绪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B.应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 C.调节情绪有正确的方法D.情绪调节与外界环境无关 5.魏伟在校运动会上意外与跳高比赛的金牌失之交臂,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周日,好朋友邀他一起去打球。球场上他冲着好朋友大发脾气,甚至将球砸向好朋友,结果好朋友也气得不理他了。 这说明了() A.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互相感染 B.情绪的表达不仅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关乎人际交往 C.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情绪 D.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 6.下边漫画《忧虑》给我们的启示是() 忧虑 甲:“你的头发怎么一天比一天少?” 乙:“因为我每天都在忧虑。” 甲:“忧虑什么呢?” 乙:“我的头发一天比一天少!” A.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B.负面情绪是无法调适的 C.要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D.过度忧虑会使人掉头发 7.全职妈妈可能因为带孩子而非常焦虑,但如果把每个孩子看作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而父母正是在和孩子的“斗智斗勇”中看到自己人格上的不足,得到第二次成长的机会。意识到这点,就不会再为孩子的顽劣而焦虑了。这种调节情绪的方法是() A.改变认知评价B.转移注意C.合理宣泄D.放松训练 8.临近考试,很多同学会感觉焦虑、紧张,对这种情绪我们应该学会主动调节。你认为以下调节方法可取的是() ①小李坚持每天到操场跑步②小黄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情③小张用上课看漫画

海水退潮涨潮时间

海水涨退潮时间 初一、十六:满潮:、。干潮:、。大活汛 初二、十七:满潮:、。干潮:、。大活汛 初三、十八:满潮; 、。干潮:、。最大活汛 初四、十九:满潮:、。干潮:、。大活汛 初五、二十:满潮: 、。干潮;、。大活汛 初六、二十一:满潮:、。干潮:、。中活汛 初七、二十二:满潮:、。干潮:、。中活汛 初八、二十三:满潮:、。干潮:、。小死讯 初九、二十四:满潮:、。干潮:、。最小死讯 初十、二十五:满潮:、。干潮:、。小死讯 十一、二十六:满潮:、。干潮:、。小死讯 十二、二十七:满潮:、。干潮:、。中死讯 十三、二十八:满潮:、。干潮:、。中活汛 十四、二十九:满潮:、。干潮:、。大活汛 十五、三十:满潮:、。干潮:、。大活汛 干潮就是退潮时间,早上退潮时间是准的,晚上不一定满潮是涨潮时间 死讯基本上是不退潮 日期(农历)退潮时间涨潮时间 日期(农历)退潮时间? ?? ?? ?涨潮时间 初一、十六 6:00? ?? ?? ?? ?? ?12 :12 初二、十七 6:48? ?? ?? ?? ?? ?13 :00

初三、十八 7:36? ?? ?? ?? ?? ?13 :48 初四、十九 8:24? ?? ?? ?? ?? ?14 :36 初五、二十 9:12? ?? ?? ?? ?? ?15 :24 初六、二十一 10:00? ?? ?? ?? ?16 :12 初七、二十二 10:48? ?? ?? ?? ?17 :00 初八、二十三 11:36? ?? ?? ?? ?17 :48 初九、二十四 12:24? ?? ?? ?? ?18 :36 初十、二十五 13:12? ?? ?? ?? ?19 :24 十一、二十六 14:00? ?? ?? ?? ?20 :12 十二、二十七 14:48? ?? ?? ?? ?21 :00 十三、二十八 15:36? ?? ?? ?? ?21 :48 十四、二十九 16:24? ?? ?? ?? ?22 :36 十五、三十 17:12? ?? ?? ?? ???23 : 24 每个农历月的初一、十五的早上六点和下午18:00潮位涨到最高,中午12:00和凌晨0:00降到最低。然后每天涨潮落潮时间往后拖延48分钟 告诉你一个口诀:初八二十三,一天两个干;初一和十五,一天两个满 干就是落大潮,满就是张满潮。

探析媒介融合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摘要: 麦克鲁汉曾经说过,媒介不只是一种工具方式,而是人,思想,文化的延伸。媒介的变革往往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样式,一种新的理解世界的视野和方法。在这个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诸多媒介正在以瞠目结舌的速度兼并合作,新数字媒介的发展使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发掘由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变化,以及给当今文化的带来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网络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一体化多功能的本质就是“媒介融合”。任何一种新的媒介样态的产生,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文化特征和新的问题。在这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竞争与合作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媒介的融合既有强大的优势,也有现实局限,媒介的发展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促进文化的传播,这些疑问,都是媒介融合中必然面临的问题。本文把媒介融合的研究纳入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理解媒介融合给文化传播带来的各方各面的冲击与机遇,对于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文化传播文化 文化与媒介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有媒介的形影相随。在现代社会,没有大众传媒高度介入与积极响应的文化是残缺不全的。技术的革新促进媒介形态的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整个社会产业的换代,在全球范围内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 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媒介融合有着多重内涵与多维表现。人民大学学者王菲认为: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之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在著作《自由的科技》中将媒介融合的情况归纳为两种形式: “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这成为融合现象在学术领域里较为精辟和透彻的论述。 崔新和孙瑞祥在《大众文化与传播研究》一书中认为,“文化传播,指的是文化元素(包括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从一个社会,一个区域或一个群体传递到另一个社会,另一个区域或另一个群体的过程或结果,文化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扩散,交流与融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文化,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对其概念阐释,很多学者表现出差异。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本文作者借用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给文化作的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就对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义上说,在不同社会中的文化条件是一个适于对人类思想和活动法则进行研究的主题。”泰勒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学习而得的行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学,而且为社会成员所共有。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

成功人生的三境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年轻的商人外出经商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而痛不欲生,欲跳湖者,碰上一位老者,他叙述了自己的悲惨境遇,希望老者点化。老者令他用最大的气力砍开地窖里一块方形巨冰。商人拿着斧头猛烈的重击坚冰,只能在冰面上划下一道细微印记而泄气。老者将冰块放到铁锅中煮。老者吩咐他,一定牢记整个过程。随着锅内温度升高,坚实的冰块开始慢慢融化。老者问有何领悟?商人高兴地说:开始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老者摇头。商人想了想说:冰块变成水的事实告诉我,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它的弱点。老者又摇头。“这是成功人生的三境界。第一境界:百折不挠;第二境界:周济天下;第三境界:功成身退。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水样的年华多壮美 一位年轻的商人外出经商被搭档出卖,人财两空而痛不欲生,欲跳湖者,碰上一位老者,他叙述了自己的悲惨境遇,希望老者点化。老者让商人用斧头将冰砍开,不管商人使用多大力气,冰仍然是艰苦的。后来让商人用锅煮,坚冰才化开为水。从这两个人对冰的不同态度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水以任何形式存在,它总是客观具体存在的,与环境融合在一起,这种坚持、滋养和谦恭的品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最高追求吗? 固态水:毫不屈服 人生当如固态水,坚强无比,坚忍于心,保留自己完美的人格而不受影响,超脱于世俗,此乃第一境界。 司马迁以冰一样的坚硬性格铸成笔墨,以冰为坚贞,挥就不朽的佳作,以表坚贞不愈的心性;苏武以冰心一样的气节,拘于寒冷的塞外,心系中华,忠君爱国坚如寒冰,任岁月琢磨,永不熔化;布鲁诺追求真理,虽身外火焰缠身,烈火腾腾,但内心仍如千年寒冰般坚硬,信念依旧,怎惧烈火焚心?那外柔内刚,凸显冰火两重天的决绝性格。 由此观之,冰一般坚守自己人格的人,无不青史留名,令人敬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液态水:周济天下 人生如液态水,当我们修炼自身品行后,切不可限于我们自身的狭小,我们一定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于那些身处困境无力自助的人,更应毫不犹豫如水一般细致入微地体贴关心。或许,在古代中“士”地位不高,但他们却能以天下为己任,忧国伤时。他们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在国家和百姓之后,正如曾子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难道不是有如水般的周济天下、普度苍生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吗? 气态水:功成身退 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大商人范蠡,在看清越王勾践的丑恶嘴脸后,毅然在越国打败吴国胜利的时刻,驾一叶扁舟,携美女西施,泛舟五湖。虽失去了权力地位和高爵显位,但是换来了一种极大的宁静幸福。功成名就,华丽转身,全身而退,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大智慧和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人生如气态水,之所以可以功成名退,是因为他们早已超然物外,将自己化于无形融入万千世界中。他们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当他们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转换形式罢了。 无论你的人生是固态的水、液态的水、还是气态水,都不必担心。因为什么样的人生都是无可替代的。正是因为有着各式各样的水一样的人生,有着自由灵活,变化万千,超然物外的志趣,所以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心中才会如水一般的纯净。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你心中的那片水就会流淌于人们的身边,生命中正是由于这些“水”的存在而越发精彩。 追求成功,追求如水一样的豪迈人生。 【点评】 1.题目需要再斟酌以下,看是否可以换一个更好的。如“水样人生铸年华”。 2.三个小论点作为文章的小标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生三重境界之美。 3.在举事例之后的论述十分重要,应该紧扣论点,展开画龙点睛式的论述。 成功人生的三境界 一个上任被朋友出卖,人财两空,想要自杀。他向一位老者述说,希望得到老者的点化。老者带他去了一个冰窖,让他砍开一块坚冰。无论商人怎样用力,却只能在坚冰上留下一道痕迹。老者让他把坚冰放在锅里煮,一会儿,冰就化成了水。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了深刻的启示。做人就要像水凝结成坚冰一样,水凝结的坚冰却比水更坚硬,无论怎样砍,都看不开,这是水百折不挠的境界。第二阶段是周济天下,人生就像水一样,成功的人给人带来的是清爽喜悦的感觉;而第三阶段就是功成身退,就像水一样柔弱而隐忍。由此可见,成功人生的三境界就是百折不挠、周济天下和功成名退。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近二十年,但媒介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就长沙来看,媒介融合已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但作为国内唯一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媒介融合显然不能满足于此,还需面向未来,立足长远,从理念与实践上进行高瞻远瞩的谋划与探索。 一、拓展媒介融合内涵,树立更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 媒介融合本义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过程,主要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发展和新闻媒介的融合发展。万物皆媒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急剧变革中的媒介,从而拓展媒介融合的内涵。因此,半个世纪前,产生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媒介除了新闻媒介外,还包括道路、货币、服装、住宅、时钟、交通工具等一切承载信息的器物。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媒介包括人类用来传递与获取信息的一切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因此,广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的形态、功能、所有权、组织结构、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 当前,万物皆媒已是社会共识,万物互联也正成为社会现实。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快速发展的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与自媒体,已成为我们信息获取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支付宝、淘宝、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APP,在提 供服务的同时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抖音、快手带来了短视频的狂飙突进与无处不在,短视频正成为人们新的社交形式与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媒介融合,必须顺应传播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突破固有的新闻媒介融合樊篱,探索新闻媒介与其它媒介、乃至社会其它系统的重组与融合,推动长沙在文化、经济、服务、治理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二、推进媒介与城市的融合,建设“中央厨房” 城市,既是物质实体与物理空间的存在,也是媒介的存在。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媒介城市”的概念,认为随着媒介技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日益成为媒介与建筑的复合体,实现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建构着流动与可沟通的城市。 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它汇聚和处理着众多资源与信息,吸引着人们从天南海北来此汇聚、交往并建立关系,记录着有关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并实现这些内容的存储、处理与传播。作为媒介的城市,长沙更是由各种关系网络建构起来的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空间。因此,“智慧长沙”“我的长沙”等APP的推出,可视为长沙对“媒介城市”建设的探索。可以肯定的是,“媒介长沙”绝不只是建设几家新闻媒体内部的“中央厨房”,更要坚持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建设城市沟通交流、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枢——智慧、智能与数字化的“长沙中央厨房”。 三、正视媒介与人的融合,从人机融合走向人机文明 媒介融合日新月异,媒介与人的关系发展走向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类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呈现出“人的媒介化”生存状态。但无论是传播者主体论、受众中心论还是传播者与受众双主体论,人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 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有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2.世界万物形态各异,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是 A.看得见、摸得着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多样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 B.发展 C.运动 D.规律 4.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很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5.36年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点,改变了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政府的政务由“不知”到“求知”,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①物质决定意识②实践是理解的来源和动力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 6.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意识决定存有的变化 B.意识反作用于存 有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存有决定意识 7. 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 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8.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自居易的这—理解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动作用 D.从主观出发 9.古希腊哲学家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0. 某地几年前耗资上百万元修建的喷灌工程因为脱离当地实际,几乎成了摆设,当地群众称之为“废品工程”。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的发展都具有防碍作用 B.农民不懂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主观背离客观做法最终是要失败的 D只有准确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1. 2013年6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六阶段工作方案》,据《方案》通报,因为轨道交通、城市路网尚未建成,而机动车数量和出行量持续上涨,北京仍面临严峻拥堵压力,今年底前,北京将扩大错时上下班范围,研究调整北京各级党政机

日期(农历)退潮时间涨潮时间

日期(农历)退潮时间涨潮时间 日期(农历)退潮时间涨潮时间 初一、十六 6:00 12 :12 初二、十七 6:48 13 :00 初三、十八 7:36 13 :48 初四、十九 8:24 14 :36 初五、二十 9:12 15 :24 初六、二十一 10:00 16 :12 初七、二十二 10:48 17 :00 初八、二十三 11:36 17 :48 初九、二十四 12:24 18 :36 初十、二十五 13:12 19 :24 十一、二十六 14:00 20 :12 十二、二十七 14:48 21 :00 十三、二十八 15:36 21 :48 十四、二十九 16:24 22 :36 十五、三十 17:12 23 : 24 每个农历月的初一、十五的早上六点和下午18:00潮位涨到最高,中午12:00和凌晨0:00降到最低。然后每天涨潮落潮时间往后拖延48分钟 告诉你一个口诀:初八二十三,一天两个干;初一和十五,一天两个满 干就是落大潮,满就是张满潮。 查好农历,依次顺减即可,每天减去48分钟,很好记

注:一、原理:地球每年绕太阳一圈、月亮每月绕地球一圈、地球每天自转一圈,潮汐因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生,太阳的引力约等于月亮引力的三分之一。一圈等于360度、一天等于24小时、一月等于30天,24小时乘以60分钟除以30天等于48分钟。时间和月亮的阴晴阳缺成正比、农历和月亮的阴晴阳缺成正比。海潮一天两次,每次间隔12小时,月蚀时太阳、月亮同在一侧而且基本成为一线,形成合力,此时向着月亮一面的海潮最大,因而视为天文大潮,月亮另一面则海潮相对较小。当月亮在正南方(上方)时或在最下方时海水涨至最高,所以视有月之潮为主潮,无月之潮为副潮(自称)。春夏秋冬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都有所变化,潮汐随之受到一定的影响(+-20分钟)。二、注意事项:涨潮时会起风,海浪随之加大、退潮时风较和,海浪相对较小。涨潮时沙较软,退潮沙较硬,退潮时可行车。根据海岸的缓直,一般高潮前两小时海水就基本靠岸,退潮则等高潮两小时后才会明显下 退。 (根据军事地形学)制于2001年9月7日 公转、自转与四季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 题 https://www.doczj.com/doc/ec1698475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自主学习过程——课标内容具体要求】 1.懂得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4.懂得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道理。5.知道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6.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把握实践的含义。8.领会实践的特点。9.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0.了解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11.懂得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2.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自主学习过程——客观探查】 1.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如“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夸大了 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据报道,在一项持续进行了超过20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冥王星的大气向外延伸的高度要远远超过人们之前的预计,并且在其大气中科学家们已经检测出了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这表明 ①自然界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④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据报道,鸡和蛋先后之争持续已久,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古老谜题终于有了谜底。通过对7 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宣布谜题答案是先有蛋后有鸡。据此完成3~4题。 3.“蛋鸡之争”其实质上是争论物种起源问题。然而,无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充分表明 ①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人的认识突破了物质存在的范畴③其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④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4.“蛋鸡之争”持续已久,最后通过对7 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谜题答案才浮出水面。这说明 A.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 B.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 C.认识由主观意识决定 D.认识的主体是客观世界 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这两句诗,主要反映的哲理是 A.世界的物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6.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中国孔子基金正式推出“孔子标准 像”后,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有人说 像,有人说不像。这说明 A.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随意性 B.人们认识对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C.“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D.“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7.右面漫画《四面“楚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②物质是运动的,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③规 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3江苏)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 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9.2011年2月,我国部分地区实施人工降雪。人工降雪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温度、辅之以人工喷洒 干冰,使雪花从云层中飘落。这表明 A.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自然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为人类造福 10.小张在日记里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说明 A.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意识是认识主体的纯主观感受 11.“缪勒莱耶错觉”强调当两个图形彼此接近时,视网膜上相邻的神经团会相互抑 制,从而使人产生错觉。如图甲,长度原本相同的两条线段会被误认为不同,若将两个图形错开(图乙),这种错觉效果会更加明显。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说明 A.意识具有反映对象的主观特性并不会使对象发生变化 B.意识能将客观事物植入人脑并进行加工和制作 C.真理性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D.事物所处场所的变化必然会打破事物之间原有的平衡 12.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 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13.针对2011年春海南蕉农受损事件,2011年4月29日,海南省省长要求海南政府各部门重视发挥媒 体作用,有情况要及时通报,让媒体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减少负面报道对海南的伤害。这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 B.负面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C.虚假报道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和控制作用 14.右面漫画启示我们,办事情必须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客观性 B.要坚持物质绝对运动和相 对静止的统一 C.发挥意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 2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关于哲学的产生,正确的观点是() ①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的产生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③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④哲学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 ?③④ 2?关于哲学智慧的产生,说法不正确的是()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的 C.哲学智慧是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实践中产生的 D.哲学智慧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3.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B.哲学是十分高深的,与生活无关 C.哲学决定生活 D.哲学是生活之外的思想大厦 4.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对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没有哲学的指导,人们就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真正的哲学() ①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②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生活与实践 ③为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 ④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得与失、名与利 A.①③ B ?②④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哲学的任务是() A.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B.让人人都成为哲学家C?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 ?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7 ?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B?追求智慧C?聪明D?真理 8?哲学犹如一片水中漂浮的落叶,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就是()A.哲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科学 B?对普通百姓来说,哲学只是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

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运动 1、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 的, 3、静止的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含义不同。 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静止时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规律 1.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 2.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 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政治周测题(1.13) 1.观察下边漫画,并为其选配标题,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 A.境界:贡献与索取B.突破:抛弃与创新 C.定位:主观与客观D.奋斗:理想与现实 2.2012年3月8日,我国大亚湾中微子国际合作实验组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这次发现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微子的基本特性,对于最终揭开宇宙起源和演化之谜有着重大意义。这说明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②实践随认识发展而发展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规律的发现服从于人的能动性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④ D.③④ 3.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是因为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12年11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后,海军官兵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按计划迅速投入紧张的出海训练和科研试验任务中。期间,顺利进行了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航母平台和飞机的技术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舰机适配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著名的芦宾之壶,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 ( )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试卷第1页,总8页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 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 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 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美文雅句:悟道繁花情似锦,得禅诸事善若水禅意人生【一】

美文雅句:悟道繁花情似锦,得禅诸事善若水。禅意人生【一】 悟道繁花情似锦,得禅诸事善若水。 禅意人生【一】 喜好喜好搜集整理 时光水岸,轻铺一纸红尘素笺,一笔墨起,一笔墨落,自然随意,诉一段清幽,清韵,清雅与禅,自在从容,看潮起潮落,听风声雨落,品人生絮语,呢喃中,把世间的瞬息万变清浅。 轻倚岁月,浅读流年。静许,一份禅意,人生安暖;一份清浅,时光无恙。拾一抹岁月静好,种一份懂得,光阴漫过秋日,收获一朵嫣然于心中,诉一段心语与禅,让一纸素念随风随雨,散落一城心语悠悠,心意遥遥。光阴如此静美,恬淡,甚好!

只需拈花一笑,万千心事尽在其中。往事的脚步轻了,悄悄地走过岁月。一笑于休闲处,坐看时光着地成灰。生活仍是一片宁静。禅在心中,悟自心生。 悟道繁花情似锦,得禅诸事善若水。 我问佛,能否,让心有片刻的时间里不掺杂俗念?不看山,不听水,只来对着光阴说禅。佛说,有些人,有些事,得到了,得不到,都是岁月慈悲的念,无需感叹,无需怨,心若静了,则满世界的嘈杂都可以看做是生命盛大的喜欢。 心若安,可步步生莲。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心痴一切迷,心悟一切禅。心是人生戏的导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一切的根源皆在内心,痴与执、怨与恨,只会让心翻滚、让人不安。只有放下它们,才能轻松自然。智慧愚痴心之隔,天堂地狱一念间。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那年,那月,那女子,与时光来说禅。簪来几滴晨间露,拈来一瓣午夜莲。人在草木间,禅茶品一味,云水之中悟菩提,素心静如简,偷得浮生闲。

赌书泼茶,倚楼听雨,日子清简如水。禅的时光,总是寂静无声。窗外风云交替,车水马龙,内心安然平和,洁净无物。如此清淡,不是疏离尘世,而是让自己在尘世中修炼得更加质朴。人生这本蕴含真理的书,其实掩藏在平淡的物事中。返璞归...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心不造作自然清明】如果心不造作,就是自然喜悦,如水不加搅动,本性是透明清澈。禅坐的心就像一罐泥水,人们越不理会或搅乱它,杂质就愈会沉淀到罐底,水的自然明净本性也就会呈显出来。心的本性也如此。任其自然,不加改变,就可以找到喜悦和清明的真性。

日期农历退潮时间涨潮时间完整版

日期农历退潮时间涨潮 时间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日期(农历)退潮时间涨潮时间 日期(农历)退潮时间涨潮时间初一、十六 6:00 12 :12初二、十七 6:48 13 :00初三、十八 7:36 13 :48初四、十九 8:24 14 :36初五、二十 9:12 15 :24初六、二十一 10:00 16 :12初七、二十二 10:48 17 : 00初八、二十三 11:36 17 :48初九、二十四 12:24 18 :36初十、二十五 13:12 19 :24十一、二十六 14:00 20 :12十二、二十七 14:48 21 : 00十三、二十八 15:36 21 :48十四、二十九 16:24 22 :36十五、三十 17:12 23 : 24每个农历月的初一、十五的早上六点和下午18:00潮位涨到最高, 中午12:00和凌晨0:00降到最低。然后每天涨潮落潮时间往后拖延48分钟告诉你一 个口诀:初八二十三,一天两个干;初一和十五,一天两个满干就是落大潮,满就是 张满潮。查好农历,依次顺减即可,每天减去48分钟,很好记

注:一、原理:地球每年绕太阳一圈、月亮每月绕地球一圈、地球每天自转一圈,潮汐因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生,太阳的引力约等于月亮引力的三分之一。一圈等于360度、一天等于24小时、一月等于30天,24小时乘以60分钟除以30天等于48分钟。时间和月亮的阴晴阳缺成正比、农历和月亮的阴晴阳缺成正比。海潮一天两次,每次间隔12小时,月蚀时太阳、月亮同在一侧而且基本成为一线,形成合力,此时向着月亮一面的海潮最大,因而视为天文大潮,月亮另一面则海潮相对较小。当月亮在正南方(上方)时或在最下方时海水涨至最高,所以视有月之潮为主潮,无月之潮为副潮(自称)。春夏秋冬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都有所变化,潮汐随之受到一定的影响(+-20分钟)。二、注意事项:涨潮时会起风,海浪随之加大、退潮时风较和,海浪相对较小。涨潮时沙较软,退潮沙较硬,退潮时可行车。根据海岸的缓直,一般高潮前两小时海水就基本靠岸,退潮则等高潮两小时后才会明显下 退。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媒介融合发展心得体会 我国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近二十年,但媒介融合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就长沙来看,媒介融合已取得诸多重要进展,但作为国内唯一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媒介融合显然不能满足于此,还需面向未来,立足长远,从理念与实践上进行高瞻远瞩的谋划与探索。 一、拓展媒介融合内涵,树立更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 媒介融合本义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过程,主要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的融合发展和新闻媒介的融合发展。万物皆媒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急剧变革中的媒介,从而拓展媒介融合的内涵。因此,半个世纪前,产生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媒介除了新闻媒介外,还包括道路、货币、服装、住宅、时钟、交通工具等一切承载信息的器物。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媒介包括人类用来传递与获取信息的一切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因此,广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与融合,包括媒介的形态、功能、所有权、组织结构、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 当前,万物皆媒已是社会共识,万物互联也正成为社会现实。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快速发展的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与自媒体,已成为我们信息获取和交流表达的重要方式;支付宝、淘宝、百度、京东、美团等互联网APP,在提

供服务的同时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抖音、快手带来了短视频的狂飙突进与无处不在,短视频正成为人们新的社交形式与生活方式。继续推进媒介融合,必须顺应传播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大势,突破固有的新闻媒介融合樊篱,探索新闻媒介与其它媒介、乃至社会其它系统的重组与融合,推动长沙在文化、经济、服务、治理等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 二、推进媒介与城市的融合,建设“中央厨房” 城市,既是物质实体与物理空间的存在,也是媒介的存在。十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媒介城市”的概念,认为随着媒介技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日益成为媒介与建筑的复合体,实现虚拟城市与实体城市的融合,建构着流动与可沟通的城市。 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它汇聚和处理着众多资源与信息,吸引着人们从天南海北来此汇聚、交往并建立关系,记录着有关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并实现这些内容的存储、处理与传播。作为媒介的城市,长沙更是由各种关系网络建构起来的可沟通与交流的媒介空间。因此,“智慧长沙”“我的长沙”等APP的推出,可视为长沙对“媒介城市”建设的探索。可以肯定的是,“媒介长沙”绝不只是建设几家新闻媒体内部的“中央厨房”,更要坚持开放的媒介融合理念,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建设城市沟通交流、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系统中枢——智慧、智能与数字化的“长沙中央厨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