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14.32 KB
- 文档页数:5
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论语十二章》全文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孔子说:“在早上得知了真理,到晚上死去也可以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孔子说:“君子知晓大义,小人知晓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想要像他看齐。
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而且路程遥远。
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终生,到死才停止,道路不是很遥远吗?”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这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及注音《论语》①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论语12章原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多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各种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么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的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依然乐在其中。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论语十二章选修一原文及翻译摘要:一、论语十二章简介二、篇章解析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里仁为美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6.仁者安仁,知者利仁7.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三、总结与应用正文:【一、论语十二章简介】《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记载了孔丘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
其中,十二章选修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涵盖了学习、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这十二章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从中汲取智慧。
【二、篇章解析】1.学而时习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为学习之后要时常复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此章强调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提倡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有朋自远方来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有朋自远方来,不仅是一种快乐的体现,更是展示了人际关系的美好。
3.人不知而不愠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教导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面对别人的无知和误解,不要生气,而要平静对待,展现出君子的风度。
4.里仁为美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这一章强调了居住环境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选择有益于个人成长的环境。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中。
这一章阐述了仁者与不仁者的区别,强调了仁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6.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一章进一步阐述了仁者与智者的关系。
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则知道仁对自己有利而积极行仁。
7.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这一章说明了仁者在人际关系中的态度,强调要有爱憎分明的心态。
【三、总结与应用】通过对《论语》十二章选修一的解析,我们可以得知,这些篇章涵盖了学习、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持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①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 oi)邑(y 1)(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 e)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 m):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eng)子:即曾参(shm)(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 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i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m):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e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论语十二章高中选修一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整理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以下是《论语》中的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参考版本为《大学、中庸、论语》三书珍藏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还要反复练习,这不是很令人满意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会心烦,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但喜欢挑战权威的人很少;不喜欢挑战权威,却喜欢制造混乱的人从未有过。
君子要追求本质,本质坚固,道德自然会产生。
孝顺父母和尊重兄长,是仁德的根本!”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孔子说:“能说会道、表现得温文尔雅,但却鲜少具备仁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检查自己:为别人谋划,是否不忠?与朋友交往,是否不诚实?传授的学问,是否没有学好?”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孔子说:“治理千里之国,要尊敬职责,讲求信义,节约财政,关爱百姓,才能使民众在适当的时候得到福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翻译:孔子说:“弟子进门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就要尊重兄长,做事要谨慎而可靠,对待大众要有广泛的爱心,亲近仁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用餐不追求吃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要快速而又谨慎,言语要符合道德规范,这就是好学的表现。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没有能力站稳脚跟;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追求让自己被更多人所了解。
论语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二章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向他请教的一篇文章。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君子的修养,信用,尊敬以及社会关系等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论语》第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自上世以来,至于斯人,其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译】子路问:“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如果你的父兄在场,就应该尊重他们,不必去实践这些道理。
”冉有也问道:“听说这些道理,应该怎么去实践?”孔子回答:“不仅听说了这些道理,还要去实践它们。
”公西华说:“从古至今,至于孔子这个人,他能够鼓舞人心,但他并没有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别人吗?”孔子说:“我的理念是贯穿始终的。
”曾子说:“夫子的教诲,只有忠诚和仁爱两个字。
”【解读】第一句话中,“闻斯行诸”可以解释为“听说了这些道理,应该如何去实践?”。
子路向孔子请教的是如何将道理与实践结合起来。
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某些情况下,理念和实际操作可能会相互冲突,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尊重父兄家人的意见和立场。
公西华说的“奋不翼使而胡不归”,可以理解为孔子所倡导的思想理念能够引领境内外的各种力量,但孔子并没有让其扮演应有的角色,不能归为他的信仰和忠诚,这是一种挑战孔子的权威。
最后,曾子说了当时社会上对孔子的评价:“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看出,孔子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成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孔子思想的影响力和传承。
【对比其他章节】和《论语》中的其他章节相比,第十二章相对比较简短,但其所涉及的议题却涵盖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和准则。
和第十一章类似,本篇文章重点讨论了君子的行为和修养,但和第十一章最大的区别在于,第十二章强调了实践和信用。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注释高中原文:论语十二章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先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如何谈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又从何谈礼乐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论语》十二章原文一、文学常识“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原文《论语十二章》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先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翻译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道义,小人只通晓利益。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不实,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作者介绍《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论语》十二章原文一、文学常识“论语”的“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⑤愠(y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有五①而志于学,三而立②,四而不惑③,五而知天命④,六而耳顺⑤,七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有(y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越过,超过。
⑦矩(j):规矩,规范。
我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岁能自立,四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为政》)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①十二章之马矢奏春创作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暗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此外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他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他人处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
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③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才德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
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
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
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
查,反省。
⑤为,替。
忠:接近自己的心力⑥信:诚信。
⑦传(chuán):传授。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
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②立:立身,有所成就。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上天的旨意。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法度。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
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 i),有害。
【疑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堪: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雍也》)
注释: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hào):喜欢,爱好。
④乐(lè):以……为快乐。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
浮云。
”(《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
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②肱(gōng):胳膊。
肩到肘的部位。
③于:对,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
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
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
”(《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
古制,12500为一军。
②匹夫:平民中的男子,
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
”(《子张》)
注释:①笃(dǔ):坚定。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③仁:仁慈、仁德。
子夏(卜商)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仁德就在其中了。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五)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博学笃志
6.三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