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浅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姓名:张瑶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学期:2011年春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

展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也创造了很强的社会生产力,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由私人垄断阶段进入到了国家垄断阶段,其产业结构

和国际经济的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

成功经验。但是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永远

不能得到纠正的。

关键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严重缺点

罗斯福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于他所说的永远纠正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着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有了剩余产品,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甚至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业工人身上的压力增大,迫使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这时资本家的剥削就开始了。

第二,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原来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扩大了各个生产部门的分工,而且把

各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分生产和工艺操作, 都变成了专业化生产。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发明, 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更有保证,生产周期大为缩短。

第三,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即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对工人榨取剩余价值。为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资本家必须采取新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 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第四,在资本主义社会,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更加广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的。这个商品价值量只能由社会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就每个生产者来说, 不管你耗费了多少个别劳动时间, 得到社会承认的, 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 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 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得到巨大发展, 同时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非均衡的。表现为地域上两种类型的不平衡,即发达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深刻演变的基拙上形成了一些新的特征。它表明资本主义仍具有适应生产社会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能力, 同时也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资本主义经济的腐朽性和不稳定性甚至有所加强。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个别商品成为它的“经济细胞或元素形式”。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关系,包含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价值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价值形式随着交换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货币的职能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其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通过对商品、货币等因素具体分析,揭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两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及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准备。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彻底粉碎了“美国是由自我管制的私人企业建立起来的” 神话和自由放任理论的信条。这场危机是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爆发的,是在美国尚未建立起全国性经济干预和调控机制的情况下爆发的,是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信奉自由放任的胡佛政府也暂时放弃了自己的信条,对危机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但企业界由于本身的私利和局限,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长期干预联盟。结果,他们的干预均以失败而告终。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矛盾继续深化和内在规律依然发生作用的最新证据,而且表明,当前资本主义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和积累过剩是非常严重, 而资本通过狂热投资虚拟经济领域以牟取暴利和人为扩大需求,则只能导致实体经济的衰落, 加剧资本主义经济的腐朽性和不稳定性。这场深刻危机严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 削弱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影响力, 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 是资本积累过程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之一,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动态性的对立统一。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市场的矛盾。这一矛盾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生产性质, 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与商品制度的不可分割。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取得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本主义发展有其发展的先天优势(1)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积累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很强的科技力量和成果,从而推动了经济的继续发展(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前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产业结构领先于其他国家(3)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水平远远超于其他国家,随之带来的劳动力素质也普遍比较高(4)他们有相对而言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机制,并且人口较少,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和进行福利政策(5)雄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优势。

这些优势都是值得我们其他国家学习的,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应该学习其各方面的经验。(1)教育、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应该再多一点,重视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2)始终奉行市场经济,政府的

宏观调控为辅,使市场经济能够更充分的发挥(3)政府的经济管制和宏观调控要不断的

完善,积累经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但是我们不难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解决其经济制度当中存在的缺点,反而趋于加深了,因为生产的社会化不断发展,生产资料更加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这就不能

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我们现在看到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世

界经济中存在的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积

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中。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

剧,就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不只

是马克思,许多西方学者也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不是永恒的经济制度。正是因为它的经济

制度的缺陷才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动用国家权力来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遏制各种危及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力量,以延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存期的作用。但是不管是在第一次经

济危机当中采取的各项补救措施,还是第二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政府采取

的宏观调控政策、外汇管制政策和行政审批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拯救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

盾,而这一矛盾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消亡。

三、个人观点

从资本主义自身来看,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最终导致了财富在的积聚,贫困在蔓延,贫富相差悬殊,少数人被财富无情奴役、剥削大多数人,失业、饥饿和道德堕落等社

会病广泛流行。劳动者的人格难以得到正常的尊重和维护。由此,资本主义造成了社会各对立

成分之间的剧烈对抗,抗议、罢工、游行等层出不穷。资本主义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一

些新变化。首先,在资本占有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坚持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财产

占有形式进行了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其次,在劳资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

家在坚持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最后,在分配关系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坚持以剥削为特征的按资分配的前提下,对收入分

配政策进行了调整,出现了收入分配日益社会化的趋势。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也是推动和导致社会消亡的基本力量。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获得了新的发展,但这并不能说明这种固有的矛盾就消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也对其产生的经济危机制定了很多政策。例如,股份经济在经济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缓解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随着资本社会化,资本主义的管理进一步社会化,劳动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比较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国家对经济的调节缓解了基本矛盾,主要依据凯恩斯理论围绕“充分就业”而展开。但这些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也不可能彻底的消除这一矛盾。我们应该认识到,尽管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面貌已经完全不同,但资本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并没有变。资本主义生产仍然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追逐利润仍然是资本主义经营的根本目的,资本之间仍然存在着竞争关系。只要资产阶级还掌握着政治统治,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和演变,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的资本主义性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除了内在的竞争动力之外,还有促成不平衡发展的客观条

件一一技术创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对这些现象应该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论高度,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教育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应该加强联系,在迎接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推动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现在社会主义可能没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发达,但是在未来,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灭亡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四、参考文献

1、《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8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1版。

2、《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页。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OliverE.Willianmson,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2

月。

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威廉森,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