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流感染的诊断治疗现状及进展(李光辉)

血流感染的诊断治疗现状及进展(李光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 一、人员要求 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 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用肝素原液封管。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BD BACTEC 9240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BD BACTEC 9240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08T15:46:59.2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作者:张虹霞[导读] 对照菌液18.23%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的浓度、种类,标本的送检时间以及患者抗菌药物的服用会影响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对病原菌的检出时间,也会导致检测指标的正确反映,需要特别注意。张虹霞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 730900 【摘要】目的:分析BD BACTEC 9240型号的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对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12月1日-2015年1月1日收诊的全身心感染,或者发热的患者115例,采取BD BACTEC 9240型号的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进行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分析对其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3种不同细菌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送检时间结果与大肠杆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使用阿米卡星为25.43%最多,对照菌液为7.35%最少,金黄色葡萄球菌使用头孢唑林30.36%、万古霉素29.77%、庆大霉素28.77%最多,对照菌液18.23%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的浓度、种类,标本的送检时间以及患者抗菌药物的服用会影响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对病原菌的检出时间,也会导致检测指标的正确反映,需要特别注意。 【关键词】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影响因素 BD BACTEC 9240型号的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血样标本进行检测,完成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依据。但其检测结果关系到医师的诊断,因此检出时间以及准确性均十分重要,关系到患者能否在疾病早期得到有效的治疗[1]。因此进行实验室质量控制十分重要,而分析其检测影响因素是采取针对性质量控制措施的先决条件。本眼对BD BACTEC 9240型号的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对血流感染病原菌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12月1日-2015年1月1日收诊的全身心感染,或者发热的患者115例,血培养系统选择BD公司生产BACTEC 9240型号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血培养瓶选择BACTEC PLUS Aerobic/F血培养瓶,BACTEC anaerobic lytic/F血培养瓶,保证血培养瓶均在保质期内。 1.2方法 菌株:ATCC 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2 大肠杆菌,ATCC 49619 肺炎链球菌,菌液需要稀释,直至培养浓度1和10CFU/mL,采取平板菌落进行菌液浓度确定。清晨采集患者的血液,成人采集2-10mL,小儿采集1-5mL。培养瓶接种后,加入抗菌药物,同时将菌液加入培养瓶(不含抗菌药物)作为对照菌液。 1.3观察指标 观察3种不同细菌浓度与检出时间关系,送检时间与检测结果关系,抗菌药物与检测结果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专业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种不同细菌浓度与检出时间关系 3种不同细菌浓度与检出时间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浓度越高,检出时间越短。见表1 表1 3种不同细菌浓度与检出时间关系 [%]

2016年IDSA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6 年IDSA 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是否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三)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治疗 (四)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五)经验性治疗在 ICU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地位 (六)ICU 是否需要预防侵袭性念珠菌病? (七)新生儿念珠菌病(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八)腹腔内念珠菌病的治疗 (九)呼吸道念珠菌分离株需要抗真菌治疗吗? (十)血管内念珠菌感染(包括心内膜炎和心脏植入物感染)的治疗 (十一)念珠菌骨关节感染的治疗 (十二)念珠菌眼内炎的治疗 (十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四)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治疗 (十五)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六)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七)食管念珠菌病的治疗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1.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选用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以 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或口服氟康唑,首剂 800mg (12mg/kg),继以 400mg/d (6mg/kg ),可以作为棘白菌素类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但仅限于非危重症及考虑不可能为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3. 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念珠菌分离株进行唑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于先前使用过棘白菌素类药物和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棘白菌素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如白念珠菌),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结果转阴的患者,推荐将棘白菌素类更换为氟康唑(通常在5-7 天内)。[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5. 对于光滑念珠菌感染者,只有当分离株对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时,才考虑将治疗方案调整为更高剂量的氟康唑 800mg/d (12mg/kg)或伏立康唑 200-300mg (3-4mg/kg) bid。[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 若无法耐受、无法获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选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 作为替代治疗方案是合理的。[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7.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转阴的患者,推荐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 5-7 天后调整为氟康唑。[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8. 对于疑似唑类和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的念珠菌感染,推荐选用两性霉素B 脂质体每日3-5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 伏立康唑 400mg (6mg/kg) bid 使用两剂,继以 200mg (6mg/kg) bid 可以有效治疗念珠菌血症,但作为初始治疗方案与氟康唑比较无明显优势。[强推荐中级别证据];推荐口服伏立康唑作为兊柔念珠菌感染菌血症的降阶梯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 所有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应在诊断后的一周内进行细致的眼科检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血流感染(2014年抗生素治疗指南)

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 BSI)是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 所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BSI按照发病场所可分为社区获得性 和医院获得性,按照有否原发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照有否复杂因素分为非复杂性和 复杂性。非复杂性血流感染指血培养阳性,无心内膜炎,无人工装置,血培养于治疗后2~ 4日内转阴,经有效治疗后72h内退热,无迁移性感染灶的患者。不符合上述定义者即为复 杂性。BSI的主要病原菌见表4-16。 表4-16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伴随情况 病原感染源及可能的入侵途径、诱因发病场所备注 金黄色葡萄球菌外科伤口,蜂窝织炎,疖,烧伤创面感染等社区或医院医院内获得者多为甲氧西 林耐药株 表葡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静脉留置导管,体内人工装置等医院需重视排除污染 多为甲氧西林耐药株 肠球菌属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腹膜透析伴腹膜炎,泌 尿生殖系统手术或操作后 医院或社区 肺炎链球菌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 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腹腔、胆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社区多于医院 克雷伯菌属下呼吸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医院多于社区医院感染者耐药程度高 肠杆菌属、柠檬酸菌属、沙雷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下呼吸道感染,人工呼吸装置,泌尿生殖系统, 腹腔、胆道感染 医院多于社区医院感染者耐药程度高 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非发酵菌医院获得肺炎,人工呼吸装置,复杂性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管,烧伤创面感染 医院或社区 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腹腔、盆腔感染社区或医院 念珠菌属免疫缺陷(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广谱抗菌药 物,免疫抑制剂应用,静脉留置导管,胆道、腹 腔、尿道引流管,严重烧伤创面感染等 医院 【治疗原则】 1.血流感染常病情危急,一旦临床高度怀疑血流感染,应即按患者原发病灶、免疫功能

2017 WHO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预防和控制--推荐五

2017 WHO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预防和控制--推荐五 5 患者隔离 专家组推荐: 定植或感染CRE-CRAB-CRPsA的患者应该与非定植或非感染的患者施行物理隔离,采用: a 单间,或 b 同种耐药菌的患者集中分类收治 (强烈推荐,极低至低质量证据) 推荐理由 ?在11项CRE研究中,9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这9项中有8项报告了干预后CRE显著减少。 ?在5项CRAB研究中,3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3项均报告了干预后CRAB显著减少。 ?在3项CRPsA研究中,1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并报告了干预后CRPsA显著减少。 ?尽管可用证据有限,且质量级别为非常低至低。GDG一致认为这一推荐级别应列为强烈推荐。这一决定基于: o由于定植/感染CRE-CRAB-CRPsA的患者增加了接触传播的风险,对此类患者进行隔离是接触预防的基本内容。 o专家组关注到已证实的CRE-CRAB-CRPsA传播性,同时注意到实施患者隔离/集中分类收治在减少其他相似多重耐药菌传播方面的有效证据。 o证据和关于CRE-CRAB-CRPsA定植/感染的负担和影响的国际关注。(特别是1.1章节流行病学数据和1.2章节形成这些推荐意见的具体原因) 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隔离”及“集中分类收治”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存在术语使用不一致性。为了本指南的目的,使用下述标准定义:

o隔离:有条件的话,应将患者安排在单间(最好有独立卫生间)。 若单间供给不足,患者应集中分类收治。 o集中分类收治:将定植/感染同种微生物的患者归为一组,在一个划定的地点提供照护,防止与其他患者接触。 ?隔离的目的是将定植/感染患者与非定植/非感染患者分隔开。 ?GDG指出,尽管在CRE定植/感染的患者中,隔离的有效性有最强的证据支持,但专家组认为本推荐对预防CRAB或CRPsA定植/感染患者的交叉传播很有可能同样有效。 ?GDG指出,患者隔离有可能与一些潜在伤害和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有关(例如:社会孤立和抑郁、焦虑等心理影响)。上述问题与伦理审查小组讨论,讨论结果和相关缓解措施在“价值观和偏好”部分描述,还有一些该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总而言之,GDG认为使用恰当的管理方法能够使负面结果最小化,相对于以上关注点,隔离患者给预防CRE-CRAB-CRPsA 的交叉传播所带来的益处更有价值。 ?如果有可能,应优先安排定植/感染患者在单间。在单间不足,或对定植/感染相同病原菌的患者进行集中分类收治更能有效利用医院病房和资源的情况下,集中分类收治是备选。GDG认为在感染暴发时应该总是执行患者隔离。在病原体流行的情况下,可能难以实现单间隔离,尤其在资源和设备有限的低收入医疗机构。 ?GDG指出,有证据和临床经验支持,应安排专门的医务人员对隔离/集中分类收治的患者进行管理,尽管专家组认为可能在可行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见资源影响和可行性)。 背景 患者隔离是接触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单间病房或集中分类收治的方式将患者实施物理分隔,来预防患者之间的感染传播。支持患者隔离作为有效的感染防控干预来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以及病原体交叉传播的一般证据,早前在《WHO关于国家和急症医疗机构层面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核心措施的指南》中有所概述。 证据摘要 在本节中,我们研究了患者隔离或集中分类收治作为干预措施的一部分,对预防和控制CRE-CRAB-CRPsA患者结局的影响的相关证据。 评估患者隔离的研究为间断性序列(ITS)设计,来自国家分属:美洲(11项CRE研究中有4项,5项CRAB中有2项,3项CRPsA研究中有1项)、

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牛俊杰翟鹏勇 作者单位:晋城,山西省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检验科 [摘要] 目的分析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年月日年月日血培养标本,采用型全自动血培养分析仪进行培养,所有分离菌株采用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实验。数据分析采用软件。结果份血培养标本共检出病原菌株,阳性率为。其中革兰阳性球菌株,占,革兰阴性杆菌株,占,真菌属株,占。革兰阳性菌不同菌种的耐药谱明显不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的检出率分别为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肠球菌属中亦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其中屎肠球菌对所测试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大多数高于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β, )菌株分别占和;发现一株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M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既是血流感染病原菌,也是最常见的污染菌。结论临床医师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血培养污染率。治疗血流感染前,应积极寻找原发病灶和病原菌,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 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产菌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当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流,并通过血流造成全身播散,引起各种临床症状,称为血流感染。近些年,随着创伤性诊疗技术的大量开展、各类人工装置的使用以及临床对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繁多,耐药性也各不相同。血流感染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生命健康,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血流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为协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笔者对例血培养分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整理,用软件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年月日年月日住院患者血培养标本。 试剂培养基及细菌生化反应试剂全部购自威泰科生物有限公司,药敏纸片购自公司。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 年版) 本指南是在2008 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的预防提供建议。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 年7 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院学会(AHA)、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 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 的风险 1. 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 的风险很高。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 患者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 非ICU 人群:虽然在过去20 年,主要关注ICU 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 发生在ICU 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 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 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 的后果 1. 增加住院时间。 2. 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 美元至39000 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 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2 篇CLABSI 研究的支持) 1. 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1.1. 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 1.2. 长时间放置导管 1.3. 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4. 导管转换器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5. 颈内静脉插管 1.6. 成人股动脉插管 1.7.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8. 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 1.9. ICU 病人护士比例较小 1.10. 全胃肠外营养 1.11. 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 1.1 2. 输注血液制品(儿童) 2. 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 2.1. 女性 2.2. 抗生素使用 2.3. 米诺环素- 利福平涂层的导管 第二部分背景—如何检测CLABSI 一、CLABSIs 的定义和监测方法 1. 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2. 适当的监测方法学,请参阅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手册: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

WHO2016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word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 刘思娣1叶锡勇2牛晨3邓菲4杨潞苹5 译吴安华校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七二医院 4.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5.云南保山市人民医院 该指南包括29条推荐,内容涉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SSI预防干预措施。证据质量等级分类 一、术前措施 1.1 术前沐浴 对患者而言,术前沐浴或淋浴是良好的临床实践。 使用普通肥皂或抗菌皂可预防SSI。(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由于证据有限且质量极低,专家小组不对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以减少SSI提出建议。 1.2 需要行手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鼻部携带患者,使用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可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心胸外科或骨科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间鼻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其他类型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间鼻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3 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定植的筛查及其对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影响 由于缺乏证据,专家小组决定不对此提出建议。 1.4 术前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最佳时机 必要时(取决于手术类型)应在手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强烈推荐,低等级证据质量) 应在手术切皮前120分钟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同时需要考虑抗生素的半衰期。(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5 机械性肠道准备(MBP)与口服抗生素的应用 术前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素和MBP,可以降低接受择期结直肠手术成年患者的SSI风险。(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单用MBP(不联合口服抗生素)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用于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6 清除毛发 接受任何外科手术的患者不应去除毛发,如果有绝对必要,应该只使用剪刀去除毛发,不管是术前还是手术室内,任何时候都强烈劝阻刮剃毛发。(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7 手术部位皮肤准备 推荐含酒精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消毒液用于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皮肤准备。(强烈推荐,低等级到中等级证据质量) 1.8 抗菌皮肤密封剂 抗菌皮肤密封剂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用于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条件推荐,极低等级证据质量) 1.9 外科手准备

美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等组织中专门从事传染病的Anderson等11名专家,联合对《急诊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策略》2008版进行了更新。此前公布的指南版本已为及时发现并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提出了综合性推荐方案。此次更新旨在以简洁实用的形式突出临床实践指南重点,用来协助急诊医院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nfection,SSI)做出努力。该指南发表在2014年6月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杂志上。现将2014最新版指南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1、SSI理论基础及相关流行病学情况 SSI在急诊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SSI在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发病率为2%-5%;在美国每年约有160000-300000例SSI病例;目前SSI是HAI中最常见的、经济花费最高的感染。 据估计有高达60%的SSI可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操作进行避免;SSI在住院患者所有HAI中占20%;每例SSI的发生与大约7-11天术后额外住院日有关;SSI患者相较没有发生SSI的患者而言,死亡风险高出2-11倍。 其中,发生SSI的患者中有77%者直接死于SSI;SSI所造成的经济花费因手术类型、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估计,SSI每年消耗医疗保健相关经济支出约为$35亿-$100亿。 2、SSI发现策略研究背景 2.1 监测内容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下属的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NHSN)所定义的SSI,为目前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上报、医疗机构数据对比以及按业绩支付酬劳等方面的标准定义。SSI分为以下几类:1、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2、深部切口SSI (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切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3、器官/间隙SSI(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打开的任何身体部位,除外皮肤、筋膜或肌层切口)。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军用标准)

fl 5350 gjb 7480—2012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军用标准) 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2012 -10-08发布 2012-11-01实施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 提示:本文原版含图表word版全文下载地址附后(正式会员会看到下载地址)。这里只复制粘贴部分内容或目录(下面显示的字数不代表全文字数),有任何不清楚的烦请咨询本站客服。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手术患者 2 4.1 术前准备 2 4.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3 4.3 术中手术患者相关因素控制 4 4.4 术后切口处理 4 5 手术医护人员 5 5.1 术前准备 5 5.2 麻醉操作7 5.3 手术操作7 6 手术室环境8 6.1 基本要求8 6.2 洁净手术部环境管理8 7 手术器械及物品8 7.1 基本要求8 7.2 回收及分类9 7.3 清洗消毒9 7.4 干燥9 7.5 检查与保养9 7.6 包装9 7.7 灭菌10 7.8 储存及发放10 8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10 8.1 监测对象10 8.2 监测方法10 8.3 分析与反馈11 8.4 ssi暴发报告及处置11 9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的监测12

9.1 手术人员外科手消毒效果监测12 9.2 洁净手术部主要性能指标的监测12 9.3 消毒灭菌监测13 10 特殊病原体相关手术的管理 13 10.1基本原则13 10.2围术期管理13 附录a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用表14 附录b 动态细菌浓度检测方法17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黎、宋烽、曹晋桂、易滨、邢玉斌、董薪、魏华、胡小华、尹丽霞、唐佩福、王志刚、冯泽国、刘国宾、孙建荷、何丽、许钟麟、胡小灵、许多朵、于秀荣、陈华、赵静雅。 引言 本标准按制定依据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将条款分为以下两级: ⅰ-必须执行(应):有国家和军队法规性文件支持,有良好的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很强的理论支持。 ⅱ-推荐执行(宜):有学科理论支持,有一定意义的临床或流 。 患者应沐浴更衣。ⅰ e)术前一般不应去除手术部位毛发。ⅰ f)当手术部位或者其周围的毛发干扰手术须去除时,应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即时进行,应使用剪刀或电动剪去除,不应用刮刀和脱毛剂。ⅰ g)宜缩短术前住院时间。ⅱ 4.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4.2.1应用指征 4.2.1.1清洁手术: 不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使用:ⅱ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心脏、内眼等手术。 c)器官移植手术。如心、肺、肝、肾等移植手术。 d)植入物手术。如心脏瓣膜、人工晶体、人工关节、人工血管、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血管腔内支架等植入手术; e)患者为易感人群。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者等。

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血流感染 血流感染(BSI)是指由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血流所致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血培养可获阳性结果。BSI 按照发病场所可分为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按照有否原发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照有否复杂因素分为非复杂性和复杂性。非复杂性血流感染指血培养阳性,无心内膜炎,无人工装置,血培养于治疗后 2~4 日内转阴,经有效治疗后72h 内退热,无迁移性感染灶的患者。不符合上述定义者即为复杂性。BSI 的主要病原菌见表 4-16。 表4-16 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伴随情况 病原感染源及可能的入侵途径、诱因发病场所备注 金黄色葡萄球菌外科伤口,蜂窝织炎,疖,烧伤创面感染等社区或医院医院内获得者多为甲氧 西林耐药株 表葡菌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静脉留置导管,体内人工装置等医院需重视排除污染 多为甲氧西林耐药株 肠球菌属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腹膜透析伴腹膜炎,泌 尿生殖系统手术或操作后 医院或社区 肺炎链球菌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 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腹腔、胆道感染,生殖系统感染社区多于医院 克雷伯菌属下呼吸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医院多于社区医院感染者耐药程度高 肠杆菌属、柠檬酸菌属、沙雷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下呼吸道感染,人工呼吸装置,泌尿生殖系 统,腹腔、胆道感染 医院多于社区医院感染者耐药程度高 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非发酵菌医院获得肺炎,人工呼吸装置,复杂性尿路 感染,留置导尿管,烧伤创面感染 几乎都在医院 脆弱拟杆菌等厌氧 菌 腹腔、盆腔感染社区或医院 念珠菌属免疫缺陷(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广谱抗菌药 物,免疫抑制剂应用,静脉留置导管,胆道、 腹腔、尿道引流管,严重烧伤创面感染 等 医院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 南(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其他细菌强,在潮湿环境能长期生存,对干燥也有较强的抵抗力。 资料表明,水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联系紧密。医院内长期潮湿的地方及湿的物品是铜绿假单胞菌贮存的场所。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人或动物排泄物、人肠道铜绿假单胞菌两个途径。铜绿假单胞菌在污染的水中可较长时间的存留,各种液体药剂,包括眼药水长期放置有可能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消毒剂、手术器械浸泡液都可能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的贮存场所。呼吸机湿化装置及导管可作为传播的直接媒介。 铜绿假单胞菌因其生物学特点,营养要求低,潮湿处易生长。大量资料表明医院内病人带菌率很高。人体本身是一个主要的铜绿假单胞菌贮存所,细菌主要存在人体较为潮湿的部位如腋下、会阴部、呼吸道和肠道等。本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气管切开和插管、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免疫力低下、静脉插管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易感染本菌,近年来住院患者感染的该细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治疗上难度较大。 预防措施 1、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应实行接触隔离,住隔离病室,隔离标志明确、醒目,在隔离病房或者区域的入口处应配备手套、手消毒凝胶、隔离衣及外科口罩; 2、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 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物后均应洗手。洗手提倡采用流动水洗手,如果手没有明显污染时,可以用消毒凝胶消毒双手;医务人员如手皮肤有破损,不宜护理此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4、护士对患者导管的各项操作,应先从清洁的部位开始再到污染的部位,避免交叉污染,如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吸痰或雾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等)时必须戴标准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保护性眼罩; 5、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6、如患者需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生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检查完毕患者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7、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导管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8、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导管等废物须置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封口,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集中焚毁。 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都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两者对所有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多重耐药株,造成治疗的极大困难。2004 年5 月美国匹兹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中文翻译

2016年由美国感染病学会更新的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背景 念珠菌属造成的侵袭性感染很大程度上与医疗进展相关,并被广泛认为是造成院内感染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至少有15种不同的念珠菌属引起人类疾病,但超过90%的侵入性感染是由5种常见的病原造成,它们是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这些生物有统一的的潜在毒性、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流行病学,但综合来说,由这些有机体造成的有意义的感染统称为侵袭性念珠菌病。不属于典型的侵袭性疾病的粘膜念珠菌感染,特别是那些涉及口咽、食道和阴道的感染,这项指南也将他们涵盖在内。自最近2009年对指南的修订至今,依据对于确诊或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新数据,我们对治疗建议进行了重要修改。 以下是2016年对念珠菌病管理的修订建议。由于与儿科的关联,指南得到了美国儿科学会和儿科感染疾病协会的审阅和认可。指南同样得到了真菌病研究组的支持。研究组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一直遵循IDSA采用的指南制定流程,包括证据的质量分级(非常低,低,中,高)和推荐强度(弱或强)的系统方法。指南并不是打算替代个别病人管理的临床判断。对方法,背景和证据总结的详细描述均能在指南中找到全文。 I.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建议 1. 棘白菌素类药物被推荐作为初始治疗(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 mg,然后每天50毫克;米卡芬净:每日100毫克;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毫克,然后100毫克每天)(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注射或口服氟康唑,800毫克(12毫克/公斤)负荷剂量,然后400毫克(6毫克/公斤)每天,是可以接受的、棘白菌素作为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限于那些病情不严重和那些被认为不可能有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属感染的患者(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3.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的念珠菌分离菌株进行唑类敏感性检测。对于前期使用一种棘白霉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该进行棘白菌素类药敏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抗菌药物考试题库(最终版,重要!)

1、尿路感染的病原治疗,肾盂肾炎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宜选药物为( B )。 A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B 头孢他啶或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 C 氟康唑 D 糖肽类 2、尿路感染的病原治疗,肾盂肾炎病原菌为念珠菌属,宜选药物为( C )。 A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B 头孢他啶或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 C 氟康唑 D 糖肽类 3、急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致病原大多为( B ) A 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 B 大肠埃希菌或其它肠杆菌科细菌 C 肠球菌属 D 葡萄球菌属 4、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氟喹诺酮类耐药(ESBL 阴性),宜选药物为( A )。 A SMZ/TMP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5、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氟喹诺酮类耐药(ESBL阳性),宜选药物为( B )。 A SMZ/TMP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6、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宜选

药物为( C )。 A SMZ/TMP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7、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肠球菌属,宜选药物为( D )。 A SMZ/TMP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8、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宜选药物为( A )。 A SMZ/TMP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B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9、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淋病奈瑟菌,宜选药物为( B )。 A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B 头孢曲松(单剂) C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0、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原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原菌为沙眼衣原体,宜选药物为( C )。 A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B 头孢曲松(单剂) C 多西环素 D 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1、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原治疗,细菌性痢疾病原菌为志贺菌属,宜选药物为( D )。 A SMZ/TMP B 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C 阿奇霉素、多西环素或四环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