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浮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浮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浮力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浮力说课稿

《浮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与资源开发等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章是前三章“力”“运动和力”“压强”内容的延伸。通过学习第七章,学生知道了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描述,这些都为学生正确认识和描述浮力奠定了基础。第八章学生学习了物体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条件,而本章物体的浮沉条件就是二力平衡条件的具体应用之一。第九章,由固体压强逐步过渡到液体压强,最后延伸到流体压强,这些内容为学生认识浮力,领悟物体在液体和气体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等奠定了基础。

(2)浮力这节内容综合了前面物体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条件、压力、液体压强等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同时浮力的学习也为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而且浮力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对日常生产生活、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对教材的处理

(1)初中生中思维模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细化,把知识点分解,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空间。通过flash展示、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感观上形成较直观的认识。有了这些直观认识的铺垫再从直观过度到抽象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2)充分地挖掘教材以外的资源:有机地融入了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问题更加直观,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及考纲,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和技能:

①认识浮力,

②会用称重法测浮力,

③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④知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自学让学生认识浮力,

②通过通过观察和理论推导让学生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我重点从兴趣特点、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首先,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兴趣特点,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学生已经学过力的基本概念、受力分析方法、二力平衡、压强等相关的知识和相关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再次,学生这一时期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五步,即“单元导入明确目标;新知导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课堂小结回归目标;达标检测当堂反馈”。我们学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幸福课堂六环节”,即“舒畅导学、快乐独学、愉悦合作、幸福展示、开心提升和轻松反馈”六个环节。与“五步教学模式”相比,我校把幸福展示单作为一环节提出,是因为在学生的大小展示中,可以生成很多问题,而在问题的生成与解答中,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当然,“展示环节”可以适当地出现每一个环节中。

四、教学设计:

先说说六个环节的时间预设

(一)时间预设

我在这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预设的时间也有我的想法。因为新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愉悦合作”的环节,所以我把一节课的一大半的是都设定在这里,而且由于大小展示也较多地出现在这一部分。之所以把时间计划到分钟,就是想使课堂有紧张度,提高课堂效率。

接下来说说教学重点环节的设计思路和意图。

(二)舒畅导学

(1)激情引入

我从网上下载了关于鸭子、游艇、航母和热气球的视频,剪辑成集,并配以轻缓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舒畅氛围中进入课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物理来自生活,科技改变社会

(2)明确目标

先是用知识树的形式展示全章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知识的范围,再通过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

“知识结构”知识树的展现,有利于明确范围,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是我在充分研究课标和考纲之后才定下的。展示学习目标意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三)快乐独学

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知识链接”和“认识浮力”两个“小块”,目的是回顾旧知,为本节课的学习做知识储备

(四)愉悦合作

1、环节一:浮力的测量

这里先是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来测量浮力的大小,然后结合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称重法”可以测浮力。特别是后一过程,学生在学习二力平衡以及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能解决此问题,因此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

2、环节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过程:先是结合图片提出问题:桥墩受到浮力吗?接着,结合液体压强、受力分析的知识,推理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一段实验视频,再次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第一过程是想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同时使上下两环节过渡自然。而第三过程是想缓和下气氛,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环节三: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该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五)幸福展示

这一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并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六)轻松反馈

反馈练习中的四个小题,我设计成三个层次,意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板书设计

板书本节课的重点结论,简单明确,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重点。

六、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益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观点对学生的评价,或许他的答案是错误的,但他的语言是流利。

课堂评价不应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从多个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多一把尺子,就可能多一个优等生。

七、资源开发

本节课的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我还利用力视频、实验和评价三个方面的资源。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缺点和不足,请批评指正,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

八年级下册物理说课稿苏科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说课稿苏科版 【教学目标】 知识水平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理解,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水平,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水平,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水平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理解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协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理解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持续提升他们主动参与的水平。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仅仅萌芽),并即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 浮力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浮力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10年8月17日,美韩“乙支自由卫士”演习第三天,据说,为防患于未然,中国094级战 略潜水艇从长江某基地赴黄海执行任务,在此过程中【】 A.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大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B.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C.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小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D.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2、某物体重为0.5N,把它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溢出0.3N的水,则它受到的浮力【】 A一定为0.3N B可能为0.2N C一定为0.5N D可能为0.4N 3、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A、和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C、和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4、下列情形中,浮力增大的是【】 A.游泳者从海水中走上沙滩 B.轮船从长江驶入大海 C.海面下的潜艇在下潜 D.“微山湖”号补给舰在码头装载货物 5、将重为4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一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 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3N 6、.如图1所示,甲、乙两杯盐水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中,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乙。可以肯定的是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F甲<F乙 D.F甲>F乙 7、将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如图2所示。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 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则【】 A.大块沉入杯底,小块飘在水面上 B.大块、小块都沉入杯底 C.大块、小块都飘在水面上 D.大块、小块都悬浮在水中 8、如图3所示,把一个苹果放入浓盐水中,苹果处于漂浮状态。如果把水面以上的部分切 去,则余下的部分【】 A.沉入水底 B.仍然漂浮 C.刚好悬浮 D.无法判断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物理浮力经典习题

浮力部分练习题 1、如图所示,Q为铜制零件,其上部为边长L=0.2m的立方体,下部为边长l=0.1m的立方体.Q的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粘合,且水面恰好与Q上表面相平,则零件所受的浮力为(g取10N/kg)() A.0N B.20N C.60N D.80N 2、重100N的水可以产生的最大浮力为() A、一定小于100N B、一定大于100N C、一定等于100N D、可以大于100N 3、某热气球充气后体积为3000m3,则该热气球所受的浮力为N(g 取10N/kg,空气的密度取1.29kg/m3) 4、小鹭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步骤如图 所示. (1)小鹭处理数据时,发现实验步骤有所遗漏.遗 漏的步骤为______________.若将 遗漏的步骤标注为d,则最合理的实验步骤依次为 ________(用实验步骤对应的字母表示). (2)实验步骤a、b、c、d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依次为Fa、Fb、Fc、Fd.若这些示数之间的关系满足(用式子表示)________,则可证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5、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金属零件,示数是7.4N,当把零件浸没在密度为0.8×103kg/m3的油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6.6N,求: (1)金属零件所受浮力为多少? (2)金属零件的体积为多少? (3)金属零件的密度为多少? 6、-右下如图,实心物体A、B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没在 水中,当把盛水槽移走后,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加了相同 的数值,那么A、B必有相同的 A.体积 B.质量 C.密度 D.重力 7、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先后浸没在水和酒精 中,金属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中甲、乙所 示.则下列关于金属块的几个物理量计算正确的是 ()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2N B.质量为3kg C.体积为10cm3 D.密度为3.0×103kg/m3 8、如图所示,在容器中放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cm2、高为5cm,体积为80cm3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底表面与容器底部完全紧密接触,石鼓全部浸没于水中且其上表面与水面齐平,则石鼓受到的浮力是()(取g=10N/kg) A. 0 B. 0.3N C. 0.5N D. 0.8N 9、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底面积为100cm2,质量为 400g的圆筒,筒内装有16cm深的某种液体.弹簧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说课稿

第11章第1节功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课。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四、教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十章《浮力》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ρ液V 排g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第三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F 浮 = G ρ 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 。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 浮= G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V排/V)·ρ液= 2 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 浮= G 不同:悬浮ρ 液=ρ 物 ;V 排 =V 物 漂浮ρ 液>ρ 物 ;V 排

经典八年级物理浮力计算题含答案

浮力计算专题 1、如图15所示,容器中装有水,水中有一个木块被细线系着,已知水重200N,水深为0.5m,木块的体积为4dm3,木块的密度为0.6×103kg/m3,试求: (1)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若绳子断了,最终木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所受的浮力为多大? 2、用一弹簧测力计挂着一实心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刚好与水面接触(未浸入水)如图甲,然 后将其逐渐浸入水中,如图乙是弹簧测力计示数随柱体逐渐浸入水 中的深度变化情况,求:(g取10N/kg) (1)圆柱体受的最大浮力。 (2)圆柱体的密度。 3、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 入底部,排开0.5N的水。然后向烧杯中加盐并搅拌,直到物体悬浮 为止。g=10N/kg)求: (1)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 (2)物体的体积: (3)物体悬浮时盐水的密度。 5、一带阀门的圆柱形容器,底面积是300cm2,装有13cm深的水。正方体A边长为12cm,重25N,用细绳悬挂放入水中,有1/6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11所示。试求: (1)A受到的浮力 (2)若细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14.92N,通过阀门K缓慢放水,当绳子刚要被拉断的瞬间,容器中液面下降的高度。(取g =10N/kg) 7、密度是0.6×103kg/ m3的木块,体积是4 m3当它浮在水面上时,取g=10 N/kg,求: (1)木块重力;(2)木块受到的浮力; (3)木块排开水的体积;(4)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 8、如图所示,水面上漂有一块体积为2米3的浮冰,露出水面的体积为0.2米3,。求:该冰块受到的浮力。 9、有一体积为1×10-4米3的实心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后浸没在水中(铁块没有接触容器底部),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求: (1).铁块的重力。 (2).铁块所受到的浮力。 (3).弹簧秤的示数。 10、有一密度为,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木块浸在水中,如图5所示,若用对木块的拉力是N,求木块此时受到的浮力?(用三种方法) 13、一个物块浮在水面上,它没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50cm3,露在水面上的部分体积是25cm3。 (1)物块受到的浮力多大? (2)物块的质量是多大? (3)物块的密度是多大? 14、弹簧秤下挂一个物体,在空气中读数是1.65 N,当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示数是0.9 N.求:(1)物体受到的浮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压强(说课稿)

《压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它会成为后续认识浮力产生原因等知识的基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 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2)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慨括出压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4)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3、说重难点 ( 1)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 2)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知识 点总结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十章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产生原因: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必须掌握实验原理--重中之重) 2.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3.公式:F 浮=G 排 =ρ 液 gV 排 4.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 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及在液体的深度、运动状态无 关。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 量。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来实现升空的;靠改变自身体积的大小来改变浮力的。 4、浮力的计算: 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 -F 向下

称量法:F 浮=G 物 -F 拉 (当题目中出现弹簧测力计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漂浮悬浮法:F 浮=G 物 阿基米德原理法:F 浮=G 排 =ρ 液 gV 排 (当题目中出现体积条件时,一般选用此方法) 一、选择题 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 B.沉下去的物体受到浮力一定比浮上去的物体受到浮力小 C.浮力大小与受到浮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D.同一物体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般是不同的 2、用弹簧秤测得铁球和铝球在空气中的示数为和,当将铁球和铝球都浸在水中时,测得弹 簧秤示数是和则两球:( ) A.质量相等 B.密度相等 C.所受浮力相等 D.上述各项都无法判断 3、一物体所受重力为G,放入水中后,会沉入水底。那么这个物体所受的浮力:( ) A.等于G B.小于G C.大于G D.不能确定 4、三个质量相同但形状不同的物体甲、乙、丙分别悬浮在酒精、水和盐水中,则这三个球 的体积:(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5、如图甲所示,长方体金属块在细绳竖直向上拉力作用下从水中开始一直竖直向上做匀速 直线运动,上升到离水面一定的高度处。图乙是绳子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金属块重力的大小为34N B.浸没在水中的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20N C.该金属块的密度是×103kg/m3 D.在t 1至t 2 时间段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 6、如图所示,a、b、c是三个实心小球,其中a与b质量相等,b与c体积相同;放入水中后,a球漂浮、b球悬浮、c球沉底。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的体积关系是:V a <V b=V c

八年级物理浮力经典难题

初中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例2质量为79g的铁块,密度是7.9g/cm3,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取10N/kg) 例3(广州市中考试题)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m3.(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例4体积相同的A、B、C三个物体,放入水中静止后,处于图1—5—1所示的状态,试比较三个物体受的重力G A、G B、G C和密度ρA、ρB、ρC. 例5将一个蜡块(ρ蜡=0.9×103kg/m3)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盐水中静止后,试比较它受的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ρ盐水>ρ水>ρ蜡>ρ酒精) 例6(广州市中考试题)将重为4.5N、体积为0.5dm3的铜球浸没在水后放手,铜球静止后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N. 例7(广州市中考试题)把一实心金属块浸在盛满酒精的杯中静止后,溢出酒精8g(ρ酒精=0.8×103kg/m3),若把这一金属块浸在盛满水的杯子中静止后,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 A.15g B.12.5g C.10g D.8g

例8体积是50cm3,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ρ酒=0.8×103kg/m3) 例9(南京市中考试题)如图1—5—3中,重为5N的木块A,在水中处于静止状态,此时绳子的拉力为3N, 若绳子突然断了,木块A在没有露出水面之前,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5 N,竖直向下B.3N,竖直向上 C.2N,竖直向上D.8N,竖直向下 例10以下是浮力知识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A.一艘轮船在海里和河里航行时,所受浮力一样大 B.一艘轮船在海里和河里航行时,在海里受的浮力大 C.密度计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不同 D.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浸入液体体积越大,所测得的液体密度越大 例11(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试题)如图1—5—5,展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曹冲称象”.曹冲运 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巧妙地测出了大象的体重.请你写出他运用的与浮力 ..相关的两条知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2(长沙市中考试题)已知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它们的密度之比A∶B=1∶2,现将A、B 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F A∶F B=8∶5,则ρA=________kg/m3,ρB=________kg/m3.(ρ水=1×103kg/m3) 例13(北京市中考试题)A、B两个实心球的质量相等,密度之比ρA∶ρB=1∶2.将它们分别放入足够的酒精和水中,它们受到浮力,其浮力的比值不可能的是(ρ酒精=0.8×103kg/m3)()A.1∶1B.8∶5C.2ρA∶ρ水D.2ρ酒精∶ρB 精析从A、B两个小球所处的状态入手,分析几个选项是否可能. 一个物体静止时,可能处于的状态是漂浮、悬浮或沉底. 以下是两个物体所处状态的可能性

八年级下册物理《杠杆》说课稿

《杠杆》说课稿 青海一中李清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春寒料峭,却阻挡不住我们业务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大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课本第十二章内容,教材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为: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本节内容编者意图是体现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体现学生科 学探究活动,有探究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图文并茂,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 培养他们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下册 《浮力》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 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甲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浮力经典例题(强烈推荐)(推荐)

初中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精析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浮=ρ液gV排,公式表明了物体受到的浮力大 小只跟液体的密度 .......有关.根据公式分析题目叙述的内容,问题就可.....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以迎刃而解了. 解A选项:物体浸没在水中,无论深度如何,V排不变,水的密度不变,F浮不变.A 选项不正确. B选项: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B选项不正确. C选项:重力的大小对物体所受的浮力无影响.例如:大铁块比小铁块要重一些,但将两者浸没于水中,大铁块受的浮力反而大些,因为大铁块的V排大.C选项不正确.D选项: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水中,V排相同,ρ水相同,F浮铁=F浮木,铁块和木块受的浮力一样大. 答案D 注意:物体所受的浮力跟物体自身的重力、自身的密度、自身的形状无关. 例2 质量为79g的铁块,密度是7.9g/cm3,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取10N/kg)精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计算物体重力和计算浮力的公式的区别. 计算物体重力:G=ρ物gV物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受的浮力:F浮=ρ液gV排.可以说:从计算的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计算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已知:m=79g=0.079kgρ铁=7.9g/cm3 求:m铁、G铁、m排、F浮 解m铁=0.079kg G铁=m铁g=0.079kg×10N/kg=0.79N

八年级物理下册_压强_说课稿

《压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本节课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这一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知道压强单位的由来。 (3)了解压强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2)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实验讨论法、对比归纳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并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题型很全,值得拥有)

八年级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题型很全,值得拥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例2质量为79g的铁块,密度是7.9g/cm3,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取10N/kg) 例3(广州市中考试题)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m3.(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已知:G=43N,浸没水中F=33.2N 求:V空

例4体积相同的A、B、C三个物体,放入水中静止后,处于图1—5—1所示的状态,试比较三个物体受的重力G A、G B、G C和密度ρA、ρB、ρC. 图1—5—1 例5将一个蜡块(ρ蜡=0.9×103kg/m3)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盐水中静止后,试比较它受的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ρ盐水>ρ水>ρ蜡>ρ酒精) 酒精水盐水

例6(广州市中考试题)将重为4.5N、体积为0.5dm3的铜球浸没在水后放手,铜球静止后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N. 例7(广州市中考试题)把一实心金属块浸在盛满酒精的杯中静止后,溢出酒精8g (ρ酒精=0.8×103kg/m3),若把这一金属块浸在盛满水的杯子中静止后,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 A.15g B.12.5g C.10g D.8g 例8体积是50cm3,质量是45g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________g.将其缓缓放入装满酒精的烧杯中,溢出酒精的质量是________g.(ρ酒=0.8×103kg/m3)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83摩擦力说课稿

摩擦力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目标确定、学法指导、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理念 摩擦力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的第三种常见的力,通过让学生经历感知、描述、测量、分析等认识力的过程来达成学习目标。本节知识也为力的概念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必做实验。物理课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亲身体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分组汇报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总结的能力。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目标及教法学法的确定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现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节再通过一些小实验感知摩擦力的概念存在方向和影响因素。 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会用二力平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了解增大或减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交流合作精神。 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的过程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浮力练习题.docx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八下物理浮力练习题 1. 在公园平静的湖水中,经常能看到从湖底产生的气泡向上升,则气泡在水中向上升的过 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气泡所受的液体压强不变 B.气泡所受的液体压强变小 C.气泡所受的浮力变大 D.气泡所受的浮力不变 2. 把一个小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100 g水,则小球的质量() A.一定等于100 g B.大于或等于100 g C.小于或等于100 g D.一定大于100 g 3. (2012·广西桂林)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重为4 N,然后将该物体浸没在水中, 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3 N,则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 A.7 N B.4 N C.3 N D.1 N 4. 小梅帮妈妈做饭时,把一个质量为100 g的土豆放进盛满水的盆里,有90 g水溢出, 则() A.土豆会浮在水面上 B.土豆会沉入盆底 C.土豆会悬浮在水中 D.不能据此判断出土豆的浮沉 5. 某潜水员在水面下作业,当他继续下潜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大 B.所受浮力变大,压强变小 C.所受浮力不变,压强变大 D.所受浮力不变,压强不变 6. (2012·南京)用手将一重为5 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为8 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N。放手后物体将___(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____N,排开水的体积是____m3。(g取10 N/kg)。 7. (2012·江西)浸在水中的苹果受到竖直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苹果排开的 _____所受的重力。 8. 如图6所示,画出静止在水面上的小球的受力示意图,并标注力的符号。 9. 潜水艇的体积为100 m3,质量为6×104 kg。如果使它悬浮在海中某处,它的上表面距 海面20 m。已知海水的密度为1.03×103 kg/m3,g取10 N/kg。求: (1)它上表面受到海水的压强大小; (2)此时水舱中充入海水的质量。 10. 一木块体积为100 cm3,密度为0.6×103 kg/m3,,求: (1)当用手把它全部按入水中时,木块受到浮力多大?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1 浮力说课稿

《浮力》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浮力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研究的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而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探究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说出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探究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3、在探究过程中,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知道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进一步认识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二、说学生 浮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小学科学课上接触到浮力,但是关于浮力的认识学生本身就比较模糊,浮力的教学难点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生活中对浮力的认识是不可靠的,有一些错误概念,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二是浮力的问题自然涉及到受力分析,与力、密度、质量、压强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唯一。知识要求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

第二节浮力 (一)内容 华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知道不仅浮体受到浮力,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探索非浮体的浮力和探索浮力产生的原因。 3.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不仅浮体受到浮力,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具

铁架台、弹簧、烧杯、小铁块、正方形木块(或象棋子)、乒乓球、漏斗、玻璃水槽、水、小药瓶、塑料薄膜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板书:“第二节浮力 一、浮力” 二、进行新课: 1.感受浮力? 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可乐瓶和乒乓球放手后,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放入水中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否有竖直向上的托力。 由此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总结:这个托力就是浮力,液体对浮在其中的浮体有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 教师指出:要做个善于问问题的人和勇于探究的人,对于浮力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两人一组互相讨论,一会儿大家汇总问题,我们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逐一去解决。

八年级物理浮力经典难题

初中物理浮力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 .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 .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 .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例2 质量为79g 的铁块,密度是7.9g /cm 3 ,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 取10N /kg )   例3 (广州市中考试题)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 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 ,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m 3 .(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 kg /m 3 )  例4 体积相同的A 、B 、C 三个物体,放入水中静止后,处于图1—5—1所示的状态,试比较三个物体受的重力G A 、G B 、G C 和密度A 、B 、C . 例5 将一个蜡块(蜡=0.9×103kg /m 3 )分别放入酒精、水和盐水中静止后,试比较它受的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盐水>水>蜡>酒精)  例6 (广州市中考试题)将重为4.5N 、体积为0.5dm 3 的铜球浸没在水后放手,铜球静止后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N . 例7 (广州市中考试题)把一实心金属块浸在盛满酒精的杯中静止后,溢出酒精8g (酒精=0.8× 103 kg /m 3 ),若把这一金属块浸在盛满水的杯子中静止后,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是 ( ) A .15g B .12.5g C .10g D .8g 例8 体积是50cm 3 ,质量是45g 的物体,将其缓缓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后,溢出水的质量是 ρρρρρρρρρ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汇总

《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 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 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 再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有关“力”事例中有什么共性。由此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在前面事例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这样设计通过学生举出事例联系生活,通过事例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的能力 力作为一个物理量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F 、牛顿(N)这里可以让学生课前查资料了解牛顿,上课时找学生讲讲牛顿的故事 这样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可以学习牛顿的敢于探索,坚持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动手试一试拉测力器和挤压柠檬。通过这两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里让学生举一些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事例。强调力的一个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形状。 演示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会改变运动轨迹。再观看打棒球、羽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