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最大、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

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知识要点与检测

一、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_____________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二、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反馈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2)—a(3)—c(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板书设计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活动与探究

结合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钢铁走廊”形成的条件。

●备课资料

一、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1.工业发展特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业、农业均较发达,第三产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居中国经济腾飞的龙头地位。目前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沿海沪、苏、浙和长江中游湘、鄂、皖、赣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今后,应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整体,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西移,忽视了沿海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和提高,因而1949年以来的前30年全区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后,由于战略的调整,重视沿海地带,给本区带来新的活力,特别是沪苏浙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再加上上海、江苏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使本地区东部国民收入年增长高达11.43%。长江中游区面临长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总体上,全区经济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本区轻重工业均较发达,1949年以后,国家强调重工业发展,重工业比重一度大幅度上升,改革开放后,轻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轻重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从重工业结构看,本区制造业高度发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基地。而原材料工业,特别是采掘工业,由于自然资源的严重缺乏而很薄弱。上海经济发展所需各种矿产资源大多需外地输入或进口。今后本区应发展低耗能和低物耗的产业,以减少对能源与原材料的依赖。

从轻工业结构看,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轻工业均较发达。后者的比重居各大区之首,表明本区轻工业结构比较合理。

从全部工业结构看,机械、纺织、化工居前三位。它们与农业中的种植业以及建筑业共同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主体。

(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缝纫、电器机械与器材制造、纺织等行业占全国总量的2/3~1/3,机械、化学、黑色冶金及金属压延加工占全国的1/4~1/5,石油加工、建材等工业在全国也有一定地位。上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机械工业基地。近年来,新技术工业、汽车工业等也得到较快发展。

沪苏浙地区工业体系的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为主的冶金、基本化工等原材料工业也有一定发展,支持了本地强大的制造业;③依靠大量调入燃料,建立了靠近负荷中心的电力系统;④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⑤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很快。

(4)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能源、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化工、石油加工等高耗能、高耗水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发达,在区域经济中起着骨干作用。加工业相对薄弱,产业之间关系不够紧密。此外,第三产业滞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2.工业基地建设

(1)机械制造业。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门类齐全。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1997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7%。

江苏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等。无锡的通用机械、家用电器,常州的小功率柴油机、手扶拖拉机、戚墅堰的内燃机车,南京的电子工业产品、汽车、船舶、客车车辆、光学仪器,苏州的医疗机械、家用电器、电子仪器,徐州的矿山机械等在国内均占重要地位。

浙江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2%,小型农机、小发电设备、工业锅炉、大型制氧机及部分电子、家用电器产品均已达到先进水平。

湖北的运输机械制造占有突出地位,武昌车辆厂、江岸车辆厂为历史悠久的企业,十堰、武汉为中心的汽车制造业为全国汽车制造中心之一。1997年年产16.5万辆,仅次于上海、长春。动力机械以制造矿山所需破碎设备与选矿设备为主,主要中心是武汉。

此外,株洲的电力机车制造、南昌的飞机和拖拉机制造、沙市的石油钻采设备制造、衡阳的矿山机械制造、湘潭的电机设备制造、芜湖的重型机械制造以及宜昌、九江、蚌埠的内河船舶制造都具有相当规模。

(2)纺织工业。本区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1/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江苏已成为中国纺织工业主要基地。棉、毛、丝、麻、化学纤维五大部门俱全,纺织、印染、针织、纺织机械行业配套。纺织工业原料自给率较大,只有羊毛需从国内、国外购进,纺织产品品种全,高档品多。化学纤维、纱、布、呢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化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9.5%,呢绒占全国的43.9%,毛线产量占全国的30.7%,生丝产量虽次于浙江,但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3.1%。苏州、无锡、南通、常州是主要纺织工业基地。苏州的吴江盛泽镇是著名绸织工业中心。仪征化纤总厂是全国最大的化纤企业。

浙江的纺织工业基础较好,棉、毛、丝、麻、化纤俱全。丝绸工业具有全国意义,生丝、真丝绸产量居全国首位,生丝产量占全国产量33.6%,绸、缎、织锦产品誉满国内外。丝绸工业以杭州、湖州和嘉兴为中心。近年宁波、温州、金华等发展也很快。

上海的纺织工业历史久,主要分布在普陀、杨浦两区,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及纺、织、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大、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此外,武汉、沙市、襄樊、长沙、湘潭、岳阳、九江、南昌等长江中游地区的棉、麻纺织也很发达。岳阳、益阳集中了全国1/2以上的苎麻纺锭和织机。

(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近年来金山、高桥、吴泾、桃浦等化学工业区建成,轻重化工突飞猛进,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新兴的石油化工、合成材料工业发展很快。综合利用国内石油、煤炭、原盐等,生产酸、碱和各种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多种化工产品,产品近两万种,产品远销国内外。

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金陵、扬子、仪征三大石化、化纤公司是特大型综合性化工基地。

(4)钢铁工业。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拥有宝钢、上钢等炼钢企业,梅山冶金公司及十多个轧钢厂。1997年钢、成品钢材产量分别为1532.42×104 t、1296.48×104 t,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1.5%和13%。生铁产量1054.56×104 t,居全国第四位。宝钢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自动化程度高,有比较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

武汉是1949年后新建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大冶、黄石、鄂州也有钢铁企业。1997年湖北生铁、钢、成品钢材产量分别为702.48×104t、790.26×104t和699.91×104 t,主要产品有中型钢材、薄板、中厚板、大型钢材、带钢等。

马鞍山钢铁基地是利用附近的宁芜的铁和淮北、淮南的煤建成的,生产的钢材、火车车轮和轮箍,除供应国内需要外,还远销东南亚国家。

(5)有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加以区内电力(水电)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铜矿资源主要分布于江西德兴(斑岩铜矿)和湖北大冶、安徽铜陵(矽卡岩铜矿)。江西贵溪冶炼厂是重要的炼铜基地。上海以进口粗铜和回收杂铜为主要原料进行冶炼,是铜的精炼中心。

湖南株洲是全国最大的,以铅锌冶炼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中心。矿石开采中心为湖南水口山、临湘桃林。湖南新化锡矿山是世界最大的锑矿产地。

赣南、湘东是大型钨、锡、铋、钼多金属共生矿开采区,赣南又是稀土原料产地,龙南、昌隆建有稀土冶炼厂。

(6)电力工业。本区能源资源以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为主,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煤炭不能自给,需从北方调入。

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华东电网是全国最大的电网,1995年装机容量3702×104 kW,现有电厂有位于负荷中心的沪宁地区(包括上海、常熟、谏壁等)电厂、位于两淮、徐州矿区的平圩、徐州等电厂和位于港口和路口的北仑港、镇海电厂等;水电站有新安江、富春江等,以及已经运营的秦山核电站,它们共同形成500 kV的局部环流,把苏、浙、皖、沪的电源与负荷联系起来。为了解决本区电力的不足,今后主要是利用北方海运供应的煤在沿海、沿江建设港口电厂,适当扩建原有位于负荷中心的电厂,积极发展沿海、沿江核电站。

华中电网1995年装机容量为3038×104 kW。湖南湖北是火电水电并举,以水电为主。武汉与长(沙)株(洲)(湘)潭两个负荷中心已建有一些大火电厂。另方面已建有葛洲坝、隔河岩、凤滩、丹江口、柘溪、东江等大水电站,在建的还有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五强溪等大水电站。江西目前的水电站、火电厂均以中型为主,即将在京九铁路沿线新建路口电厂。目前有一单环500 kV三角洲,以武汉为中心北接河南,南接湖南。今后,将以武汉、长沙、株洲、酃州为中心,形成华中500 kW主干网,所有骨干电厂将直接接入。全网发电容量可超过4000×104 kW。到2010年长江三峡等水电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可更大幅度增加容量,并东送电力到长江三角洲。

二、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

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

1.长江航运线。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运干线,由干流和汉江、湘江、赣江、信江以及淮河、京杭运河构成东西向和南北向运输干道。通航里程、客货

运量分别占我国内河的72%和80%,尤其是下游地区,内河承担了当地货运量的50%,江苏、浙江甚至高达60%,中游地区水运量也占到货运量的24%。

目前长江水系共有船舶24万多艘、1000×104 t运力、大小港口1000多个、吞吐能力5.5×108 t。

长江干流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 t级以上海轮,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t级海轮。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业务是陆上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

长江径流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开发航运。但河道多宽窄相间的分汊河道,汊河道处水流分散,枯水期形成碍航浅滩,严重影响航行,需要整治航道,才能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巨大潜力。

2.海洋运输。本区东部沿海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

上海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按目前的货物吞吐量(1.5×108 t上下),上海已是世界第三大港。由上海至南京间长江两岸共建有110多个万吨级以上的海轮泊位。南京新生圩港、镇江大港、张家港和南通狼山港四个深水港区开放后都显著增加了吞吐能力。目前吞吐量约8000×104 t,上海港及长江下游南京、镇江、张家港、南通正进行统一规划,将建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港口群体。

宁波港吞吐量已突破7000×104 t,舟山港建成了23×104 t级的石油码头。杭州湾北岸的乍浦港与上海金山紧连,已建有104 t级的散货码头和2.5×104 t陈山石油码头。连云港是苏北沿岸的深水外贸海港,通过陇海线使港口的腹地直接延伸到中原和西北。

浦东新区的开发也推动了对外航运的发展。外高桥的4×104 t级泊位已建成投产。金桥区还有一系列大吨位泊位正在建设。

上海处于环球海运航路行经亚太经济繁荣地区的连线上,在世界海运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港已有近150年的国际通航史,国际海运可通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口国际海运中心是适应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实现经济振兴的一个重要步骤。

(3)纵横交错的陆路运输网。铁路干线在长江南北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干线运输网(图12.2.1)

南北向的铁路有京沪—沪杭线、京九线、皖赣线、京广线、焦枝—枝柳线,东西向干线,北有陇海线、南有沪杭—浙赣—湘黔等线组成。此外还有湘桂、襄渝、汉丹、宁(南京)、铜(铜陵)、宜(州)杭(州)等。规划建设的有京沪高速铁路、沿江铁路、从石(门)长(沙)线上的益阳经娄底、冷水滩至玉林新铁路干线等。

公路国道包括204线(烟台—上海)、324线(上海—广州)、107线(北京—郴州)、207线(长治—枝城—湛江)、209线(怀化—柳州)、310线(连

云港—西安)、上海—成都国道主干公路。交通部确定的45个全国性的公路主要枢纽中,本区占12个(上海、南京、徐州、连云港、杭州、宁波、温州、合肥、南昌、武汉、长沙、衡阳),为全国的1/3。

(4)高速交通网的发展。发展高速交通是实现交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高速交通系统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和海上快艇航运组成,并以现代通信手段为指挥调度手段。

本区以上海、武汉为中心的航空网已初步形成。1988年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线。此后又建成沪宁高速公路。各省在省会附近都先后修建高速公路。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沪线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论证,将先建沪宁试验段。海上高速快艇运输已在上海至舟山、宁波间开展业务。高速交通线路的迅速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

三、生态环境建设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进程。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都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1954年长江洪水,受灾耕地317×104 hm2。1980年两湖大涝,湖北和湖南受灾耕地分别为157.73×104 hm2和54.1×104 hm2。1991年江淮洪涝,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1994年洪水,湖南受灾面积142×104 hm2。1998年长江洪水,湘、鄂、赣受害面积为100×104 hm2,经济损失严重。

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行洪能力减弱,加以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108 t,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31%,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长江下游10个市的化肥施用量就达120.53×104 t。平均为384.6 kg/hm2,苏州、扬州、南通等地平均达495 kg/hm2以上。

长江中游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铵氮和挥发性酚,主要超标项目是大肠菌群。长江下游沿江城市附近江段已形成宽窄不等的污染带,各江段水质已超过Ⅲ类标准,且以有机污染为主。

长江中下游区湖泊众多,其污染程度不尽相同。洞庭湖主要污染物为总磷、铵及亚硝酸氮。巢湖、太湖水质污染均以有机和无机氮、磷为主,表现为富营养化,水质已达不到Ⅲ类要求,许多城市市内及市郊湖水水质为Ⅳ类或Ⅴ类。

本区内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合肥、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淮河、太湖、巢湖均因水质污染严重,被列为全国治理重点限期对象。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据测定,长江中游地区,重酸雨区包括长沙、黄石、宜昌、咸宁等城市,中等酸雨区包括武汉、沙市、常德、九江等城市。

上海地处长江下游酸雨区,市区pH为4.7左右,Ca+-、SO-24、NO-3、NH+4均高出国外酸雨区几倍到几十倍。一些建筑物表层及金属材料表面受腐蚀,桥梁、汽车维修周期均已缩短。舟山群岛自1985年开始酸雨监测,1990和1992年出现pH<4的酸雨,酸雨频率由1985年的41.7%增至1995年的70.1%。

(3)水土流失。本区属于南方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区。水土流失范围广。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赣南、鄂东、湘西北等地区,江西的兴国、湖北的蕲春和湖南的安化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县。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58.2%,库区河谷两岸滑坡崩坍有200多处,塌体总量达13.5×108m3,泥石流有270多处。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城市、工矿、道路的施工,移民后靠上山伐林垦荒,此类灾害将会加剧。

(4)生物生境恶化,物种濒危。由于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等原因,严重影响生物的繁衍。长江是水生生物资源的宝库,有鱼类300多种,其中1/3是特有种,近几十年来生态失衡,长江鲥鱼已接近濒危,白鳍豚数量大减,据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多年观测,1986年估计有280多头,到1993年仅存130头左右。此外,白鲟、中华鲟、长江鲟等一级保护动物,江豚、胭脂鱼等二级保护动物的生境条件都受到影响,种群数目日趋减少。

2.生态环境建设

(1)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调整水利系统工程,适应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后长江中下游水利系统的变化。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

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行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

(3)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和海堤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和抗御风暴潮的能力。

(4)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南昌、九江、宜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与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课题: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 沿江地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及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2.通过阅读, 2.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2.教学重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三.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学生回答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 【承转】

《中国的河流》教案

同课异构《中国的河流》 第一课时 授课人:李小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掌握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河流湖泊的划分和分布,记得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名称及其位置 运用地图和资料,学会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掌握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 了解京杭大运河的概况,记得我国主要淡水湖泊和咸水湖的名称及位置 过程与方法: 结合湘江河实例,区别学习内流河、外流河 通过《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了解中国主要内流河、外流河的名称及其分布 结合中国气候特点,分析位于不同地区河流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水文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贯彻环保理念,并尽可能地影响身边的人 教学重点: 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分布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内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流程: (导入)以流经遵义城区的湘江河引入课题 了解湘江河的基本概况(学生利用学案中对湘江河流域概况介绍) 思考: 湘江河为我们带来了哪些资源? 电力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土地资源、、、、、 小结:湘江河是遵义人的母亲河 其实中国还有很多大河流,它们也像湘江河一样哺育着两岸的人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板书) 一、认识河流 展示全国水系图

1、学生利用书上P47图2-40,找遍布中国的河流(在此教会学生使用 正确方法,高效准确获取地图信息) 2、在PPT上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展示各条河流,学生说出河流名称(识 记河流位置及其名称) 3、观察河流分布特点---东部河流多、西部河流少(东西部河流长度、 水流去向比较) 引入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内流区概念 最终流到海洋的河流我们称为------外流河 外流河所在的区域-----外流区; 不能流入海洋的河流呢-----内流河 内流河所在的区域-----内流区。 (过渡)不同地区河流特点不同。 湘江河与长江、黄河等大河比较,河面上就没有水上运输的利用,这和河流大小有关。了解每条河流特征有利于人们更好利用河流。 二、了解河流 了解河流,我们一般从河流的流量大小、水位变化、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无几方面进行认识。 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候知识,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河流的以上特点和气候有着密切关联。 活动: 读图《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析内、外流区和季风、非季风区两条分界线之间的联系。 季风区以外流区为主,非季风区以内流区为主。两者分界线近似。 (引入对中国干湿状况地图的学习) 观察内、外流区分界线与哪条降水量线大致相符。 400ml等降水量线。 即湿润半湿润地区多为外流区,干旱半干旱区多为内流区。 小结:我国气候深受季风影响,夏季风带来大量太平洋暖湿气流,主要位于季风区的外流区河流径流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身居内陆的内流区河流径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充。 (学生完成学案第二题) 读地理书P47图2-41 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 1、观察河流流量的大小,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2、观察水量的季节变化情况----呈现__大__小的特点(从水量大引入对 汛期定义的讲解) 3、根据四条河流汛期到来的早晚,给它们排排序 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河流主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变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秀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二、新课教学: 1.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复习(教师用) 学案

第四部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复习学案 考纲浏览: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热点提示: 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河流概况 1、了解有关河流的几个概念: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外流区--外流河的集水区域(流域)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内流区--内流河的集水区域 水系--有干流和支流构成的排水系统 分水岭--分隔两大水系的山岭或高地 (1)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秦岭 (2)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3)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3、河流的水文特征(动态):河流水文特征分析:包括 ①水位:(水位的高低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在湿润地区,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 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水位高低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干旱地区,河流的补给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水位高低随气温的高低变化而变化)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坡度、降水集中程度、地面物质结构、流量)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决定于最冷月月均温的高低,最冷月均温大于0℃,河流无结冰期;最 冷月均温低于0℃,河流有结冰期,且纬度越高,结冰期越长。) 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流域内的地形决定落差、气候特征决定流 量。) ⑥汛期-----夏汛---补给形式多为雨水补给或冰川融水补给 冬汛-----河流补给形式多为雨水补给,冬季降水多,形成河流冬汛。 春汛----由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 无明显汛期----全年多雨或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汛期不明显。 4、河流的水系特征(静态)---河道的结构,一般包括: ①源地、流程、流向、入海口: 河流流向由地势特点决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向高处凸,河流向低处流。 ②河流长度: ③流域面积: ④水系形状:取决于支流多少及其分布状况----对称水系 扇形水系 向心水系 ⑤河道弯曲程度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1

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作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自己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西部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纽带与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及相关文字资料,描述本区域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地区差异,进而俩界长江沿江地带中心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养因果推理的能力。 5.运用图文资料,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江水污染、酸雨等生态问题的危害与治理保护,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发展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难点: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对比、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地理能力,并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讲练结合 四、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 五、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至今我们仍记忆犹新。当时全国军民团结一致,终于战胜了这场特大洪灾。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长江流域,一起去领略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 题的能力。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 间的关系。 2.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

作用。 【教学难点】 1.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 1.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复习 精品导学案: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我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2.明确外流河(区)、内流河(区)的概念,学会分析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3.了解我国湖泊的分类以及分布地区 自主学习案 一.填图练习 1)填出数字代表的山脉和河流:

2)画出主要流域的分水岭 (1)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2)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3)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 二、河流湖泊概况 1、内流区和外流区 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主要流入太平洋、怒江、__________江等流入印度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______________)。 内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___________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段与_________等降水量线接近。 (外流区→东南部→外流河→外流湖→淡水湖→季风区。) (内流区→西北部→内流河→内流湖→咸水湖→非季风区。) 2.河流特征要素 3、水系形态 (1)影响水系形态的主导因素:地貌。 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四川盆地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 横断山区南北状排列河流与平行状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平行水系与冰川侵蚀地貌。 (2)与自然灾害 扇形水系:水流汇集、易成洪涝。 正常年份:可错开洪峰。 南北对称状水系(长江) 异常年份:同时到达,易成洪峰。 东西对称水系(黄河中游):易成洪涝。 4、水文特征 (1)河流水文特征的含义: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分析 (2)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及原因

长江沿江地带

建平县蒙古族学校八年级地理下册讲学稿27课题: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课型:新授执笔人:耿艳松审核人:赵淑梅 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 学习目标:1、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和范围。 2、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和自然资源。 学习重难点: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范围、气候和自然资源。学法指导:展示探究、小组合作 学习过程: 安全教育一分钟 一、预习自学 1、位置、范围:长江沿江地带东起___ ____,西至_________, 东西绵延_________,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是典型的带状区域。 2、地形:看图8.17,地势总的比较_______,以______ 和 _______为主。平原______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3、气候:看图8.18,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 特点;夏季______,冬季________,降水_________。 4、河湖:受_______和_______影响,河网_______ ,湖泊 _______,水运便利。 二、学习研讨 1、长江上、中下游的景观各有什么不同? 2、长江各河段可以采取什么利用方式? 三、展示提升 书后76页活动2四、课堂检测 1、长江沿江地带东起_______,西至_________,东西绵延 _________,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是典型的带状区域。 2、地势总的比较_______,以______ 和_______为主。平原 ______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3、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_______和_______影响,河网_______ ,湖泊_______, 水运便利。 5、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矿主要有四川的___________,湖 北的________,安徽的________。煤矿主要有贵州的________,四川的________。 6、长江沿江地带是以_________为生命线的地区。 7、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长江干支流上的水电站主要分布在地势阶梯的 ___________。因为这些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知识拓展作业布置 做填充图 六、学(教)后记: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难点: 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 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 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 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题目难度都不大。学生读图看课文基本上都能解决。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锻炼了学习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学生指图介绍)1、纬度位置:30°N——32.5°N 2、海陆位置: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京杭运河、南北铁路干线,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学生指图介绍)3、本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4、本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5、本区地处江河交汇之处,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京杭运河沟通南北,自古水运发达。京沪铁路和沪杭铁路交汇于上海,加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迅速普及使得本区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呢?(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在老教师指导下完成) 【设计意图】

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 1我国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B.重庆C.上海D.天津 2“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各指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好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3在湖北武汉注入长江的支流是() A.嘉陵江B.汉江C.湘江D.赣江 4梅雨季节主要发生的地区是() A长江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 黄河上游地区D黄河中下游地区 5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同为什么我国江南是“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水资源匮乏( ) A.地形因素B.季风气候C.洋流影响D.纬度位置 读“长江沿江带”五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6~8题. 6.经过图中③城的南北铁路干线是() A.京九线 B.京沪线 C.焦柳线 D.京广线 7.图中工业中心与其主要的工业部门组合正确的是() A.①﹣﹣﹣﹣﹣﹣汽车B.②﹣﹣﹣﹣﹣﹣轻纺工业 C.③﹣﹣﹣﹣﹣﹣钢铁、轻纺D.④﹣﹣﹣﹣﹣﹣煤炭 8.图中城市,不是依靠河流而是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是() A.① B.② C.④ D.⑤ 9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旅游景观是() A.沙漠戈壁B.水乡风貌 C.热带雨林D.高山峡谷 10.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主要是() A.山地、高原和盆地 B.平原和盆地 C.平原和低山丘陵 D.高原、丘陵和盆地12.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上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B.中游地区工业发达,污染严重 C.下游地区是水旱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D.长江沿江地带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13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下游地区水量丰富,可以大力发展水电业 B.是东部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的通道 C.西部可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D.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14.下列城市不是位于长江沿江地带的是() A.重庆B.武汉C.太原D.南京 15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可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业 B、中上游水能丰富,水电业发达 C、中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严重 D、上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16.制约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人才缺乏 B、交通运输落后 C、水资源短缺 D、能源资源短缺 17下列农作物中,在长江流域各平原均有大面积分布的是()A.棉花、甜菜B.水稻、油菜 C.小麦、甘蔗D.桑蚕、花生 18小华的家乡冬季温和,夏季炎热,一月平均气温在3℃左右,小华的家乡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 19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水的灌溉 B.雨热同期且地势平坦 C.纬度位置好 D.地势平坦 20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淡水鱼苗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原因是:()A、大部分地区靠海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河网纵横,湖泊密布 D、养鱼历史悠久 21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客观差异,可采取的利用方式是:()A.在长江上游发展养殖业 B.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 C.在中下游发展水电业 D.在中上游发展内河航运业 22上海宝山成为我国钢铁中心的最主要优势是() A.煤、铁资源丰富 B.技术力量雄厚 C.水运便利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D.农业基础好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020年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江海交汇之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出示目标】(熟悉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学生齐读目标。 【情境导入】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图片。这里有秀美的水乡景色,有静谧、古朴的园林和古镇,还有繁华热闹的现代化都市。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这块富庶之地。同学们想不想去人间天堂感受一下?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自主学习快乐收获】(学生独立完成,标记重难点)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本49-52页,完成自主学习指导课程的自主探究部分; 2.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并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细读教材,勾画出重点、疑点内容。(分不同颜色进行勾画,并注意标注) 【自学检测】(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1.多媒体出示自主探究答案,学生更正并提出疑难问题; 2.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让学生在图中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及重要城市。(图文结合,锻炼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回忆旧知】(通过回忆南方地区的旧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特点) 承转: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之地,现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关系。那么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 1、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图文资料,探究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有哪些优越性。(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并适时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学案)中图版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 能力目标: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与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结构分析 选编本节内容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以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为例,运用相关资料探究河流治理与开发的方向和方案,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河湖知识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黄河与长江水文基本特征的地理思维能力。(3)以图像系统为依托,了解和掌握有关河湖的基础知识,为迁移应用这些知识,形成能力和价值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4)从知识方面分析,既照顾了中国河湖概况的面,又突出了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的点,做到了点面结合。(5)注重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基于上述的设计思路,本节呈现了下面的结构特点。第一,外部结构特点为纵向递进关系──源流概况、影响因素、水文特征及水利水害。第二,内部结构特点为横向平行关系。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第二,教材提供了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统计曲线图,可分析得出结论:(1)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夏季;(2)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河流冬季出现结冰现象(松花江冬季的流量为零),枯水期时甚至出现断流。并结合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材配以胡杨林和罗布泊的景观图片,来说明西北内陆河流的基本特点──因降水稀少,河流水量不丰,蒸发与渗漏严重,出现了许多季节性河道。第三,本节活动式课文的设计力图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图像知识,通过中国政区图的阅读,为学习黄河的治理和长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2)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地形知识,了解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决定了大江东去的趋势。(3)通过统计图表的分析及学过的气候知识,了解我国从北到南雨季的长短决定了河流汛期长短的规律。(4)通过对图2.29中黄河花园口站与西江梧州站的流量年内变化的比较,了解不同河流的汛期长短对灌溉、航运、发电量及洪涝灾害的影响。第四,教材还穿插了京杭运河的阅读材料,目的是介绍它沟通五大水系、航运价值以及服务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巨大功能。 本部分教材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着重体现在对地图及图表信息的认定、提取、加工及分析的过程之中。 2.黄河的治理 本部分教材主要围绕着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的。 第一,虽然本部分教材的重点是在黄河的环境问题与治理上,但从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功能考虑,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黄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灾难,极具震撼力,这在教材的分析中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1)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其开发──龙羊峡图;(2)黄河水资源的灌溉作用──宁夏平原图;(3)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黄河起源地──黄河源头

长江沿江地带1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宋海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 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 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 护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 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 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 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 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 学案23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学案23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核心素养目标] 1.借用地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描述其水文特征并能综合分析其主要原因。2.运用区域认知方法了解主要河流的概况,综合分析长江、黄河和珠江的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治理措施,培养人地协调观。3.综合分析我国的水能开发现状,识记主要的水电设施及其经济意义。4.掌握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流经的省区及目前的运行状况,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图表填绘]) 一、众多的河湖 【填图绘图】 在上图中标出下列内容: (1)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河流:辽河、怒江、澜沧江。 (3)湖泊:太湖、洪泽湖、巢湖。 1.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2.内外流区概况 (1)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较大,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较小。

3.主要河流分布(1)外流河 注入太平洋①松花江、辽河、②淮河、③长江、④黄河、珠江、澜沧江等 注入印度洋⑤雅鲁藏布江、怒江等注入北冰洋⑥额尔齐斯河(2)内流河:⑦塔里木河等。 4.主要湖 泊分布? ? ?青藏高原湖区:⑧青海湖等 东部平原湖区:⑨洞庭湖、太湖、⑩鄱阳湖等 5.京杭运河 (1)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市,南至杭州市,全长约1__800千米。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 (3)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4)京杭运河的内河航运能力排全国第二位。目前有山东、江苏、浙江境内的河段可以通航,成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通道。 二、长江、珠江 1.长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3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环境。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分析同城效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说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赞美长江三角这块富庶之地。又称长江三角洲为“鱼米之乡”,漫步这里,即可以欣赏到秀美的水乡景色,又可以体会到江南古镇的静谧和古朴,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仙境?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江三角洲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闻:中新网绍兴2013年7月18日电:浙江嘉绍大桥暨南北接线通车,历经四年多建设的嘉绍跨江大桥正式建成。 老师:请问浙江嘉绍大桥通车有什么意义? 学生:缩短两座城市距离、促进两地经济的发展】回答的很好,嘉绍大桥建成通车,不仅缩短上海前往绍兴以及浙江南部和中部地区等地的车程,减轻浙江交通要道——杭甬高速的车流压力,同时将大大缩短杭州湾两岸的时空距离,充分发挥上海龙头辐射作用,推进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增强区域竞争力,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老师: 思考讨论: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其核心城市是哪个?两分钟】 学生: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规模总量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核心城市是上海。不错,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的经济开放区之一。 要详细了解长江三角地区,需要我们从江河交汇之地、城市群以及水乡文化特色的形成三个方面来认识长三角,今天我带领大家重点学习江河交汇之地。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中国河流和湖泊》教案设计

中国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河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的影响更大,所以通常人们说“河流是气候的产物。”教材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突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在联系。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湖泊概括的基础上了,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贯穿这部分容的主线仍然是人类与河流、湖泊的密切关系。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用水之利。教材在介绍了我国、外流区的分布和主要外流河的前提下,首先重点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外流河的共性特征与地区差异性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主导因素是降水,气温与植被。关于我国流河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源补给入手,再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最后,教材以长江、黄河为线索,侧重阐述人地关系。就长江而言,是把开发利用和整治长江作为主线,重点分析了长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而“防洪与灌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突出问题,知道了洪水形成的原因与危害,才能认识和理解荆江分洪的意义和防洪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教材还以“黄金水道”为题,强调了长江航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运输价值,进一步加强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改变其利用程度太低的现状,使长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深远。从黄河来看,教材主要是围绕“利”与“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母亲河的奉献”主要是讲黄河对我国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形成和灌溉之“利”。“中国的忧患”揭示了黄河为“害”根源,教材从“地上河”入手,将多泥沙与决口泛滥的联系作了详细的说明。“根治黄河”是从黄河成灾的根源入手,抓住治黄的关键治沙,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阐明了治黄的措施与成就,重点突出了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是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治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3.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教学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