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世家教案4篇

孔子世家教案4篇

孔子世家教案4篇
孔子世家教案4篇

孔子世家教案4篇

孔子世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积累相关“如”“夫”“则”“尔”“方”“然”等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

3、初步了解孔子。

教学重点:

学习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教学过程:

一、查查(查缺漏)

检查《国学诵读》论语部分。

二、读读(读全文)

正音,全文诵读,培养语感。

1、字音:

俟,音、莫,音、甫,音、哂,音、相,音

铿,音、沂,音、喟,音、雩,音、冠,音

颡,音、皋陶、要,音、累累、殡,音

三、练练(练方法)

进行文言文的翻译训练。黑板展示。呈现成果和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世家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

《孔子世家》教案完美版

《孔子世家》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成语典故。 2.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精神,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3.了解孔子的影响和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与常见虚词的用法,疏通课文。 2.通过文章所述事迹了解孔子性格特点及其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孔子对司马迁的影响 2.如何理解文中孔子与弟子关于“吾道非邪?何至于此?”的不同对话。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为何能享此殊荣?令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了解他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影响。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1~5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由是反鲁(“反”通“返”)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有”通“又”) 3、师襄子辟席再拜(“辟”通“避”) 4、几然而长(“几”通“颀”) (二) 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1、先宋人也,曰孔防叔(先:祖先) 2、祷于尼丘得孔子(祷:祈祷,向神求福) 3、字仲尼,姓孔氏(仲:排行老二之意。孔子有异母兄名孟皮) 4、及长,尝为季氏史(尝:曾经) 5、尝为季氏史,料量平(料:计算。量:量具。平:公平,精确) 6、请与孔子适周(与:同,跟。适:到,往) 7、仁人者送人以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8、窃仁人之号(窃:窃取,这里是自谦语,偷用、冒用。号:名称) 9、为人子者毋以有己(毋以有己:忘掉自己) 10、弟子稍益进焉(稍:渐渐。益进:增多) 11、与齐太师语乐(语:谈论) 12、眼如望羊(望羊:又作“望洋”,仰视的样子。一说远视的样子) 13、师襄子辟席再拜(再拜,拜两拜) (三)词类活用

史记《孔子世家赞》文言文

史记《孔子世家赞》文言文 为大家带来的史记《孔子世家赞》文言文,欢迎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赞》文言文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一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译文二

太史公说:《诗经-小雅-车辖》中有这样的句子:“高山吗,人人都仰望着,大路吗,个个都可通行。”虽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绝顶,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总是向往着它。我读着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参观孔子的庙堂、孔子用过的车子、穿过的衣服以及祭祀器具,见到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我恭敬地徘徊留连,不肯离去。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太多了,一般都在当时荣显,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普通的百姓,传了十余代,学者仍然尊崇他。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的人,都以孔子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子,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圣人了。 译文三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 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祟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注释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学案

孔子世家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陬.邑叔梁纥.圩.顶畜.蕃息一乘.车 zōu hé wéi chù shèng 辟.席率.彼旷野孔子语.鲁大.师 bì shuài yù tài 二、阅读《孔子世家》第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 (1)故因名 ..曰“丘”云根据或因为;起名字,命名 (2)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繁殖;增长 (3)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相当于“于”,被;被;在;通“返”,返回(4)孔子长九尺有.六寸通“又” (5)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家境贫穷并且社会地位低下。等到成年后,曾经担任过季氏家中管仓库的小吏,把财物管理得

准确公平。 三、阅读《孔子世家》第3、4、5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或划线)词语: (1)请.与孔子适.周请允许我;到 (2)鲁君与.之一乘车给 (3)窃.仁人之号自谦之词,虚有 (4)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通”辨”;危害;揭露 (5)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引出动作对象,不译;逐渐;增加 (6)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用作动词,弹奏;向前,指学新的内容 (7)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反复练习;技艺;增加 (8)丘未得其为人作曲者的风范 (9)几.然而长,眼如望羊 .. 通“颀”,长,高;仰视的样子 (10)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表示反问,难道

(11)师襄子辟.席再拜 同“避”,离开;拜了两拜, 表示恭敬,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到齐国,做高昭子的家臣,想凭借他与齐景公建立联系。 四、阅读《孔子世家》第6、7 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或划线)词语: (1)楚救陈,军.于城父 名词做动词,驻扎,驻军 (2)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当权 (3)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就;一起;调派 (4)从者病.,莫.能兴. 疲劳;没有人;起,起身 (5)尔以 ..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你;认为;懂得 (6)然.,非与.是的;通“欤”,句尾语气词 2、特殊句式 (1)孔子贤者判断句

孔子世家学案

《孔子世家》学案 一、加点字解释,斜体字注音,划直线句翻译,划曲线处标明句式。 ⑴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⑵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

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⑷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其)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⑸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⑹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孔子师徒)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

古文观止卷三 汉文 孔子世家赞

古文观止卷三汉文孔子世家赞

卷三汉文孔子世家赞 《史记》 【题解】 《孔子世家》是《史记》30篇“世家”之一。本文为司马迁在全传最后对孔子所写的评论。“赞”认为孔子以道德学问受到后人的景仰,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高度崇敬的心情。 【原文】 太史公曰:《诗》①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②。”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③,诸生④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⑤者,折中⑥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释】 ①《诗》: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②“高山”二句:出自《诗经·小雅·车聿》。③礼器:祭祀用的器具。④诸生:众儒生。⑤六艺:即“六经”,指《诗》《书》《易》《礼》《乐》《春秋》。⑥折中:取正,用以断定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巍峨的高山,人们仰望它;宽广的大道,人们沿着它前进。”我虽然不能达到此种境地,但内心一直向往着它。我读了孔子的书,便想见他的本人。后来我来到鲁地,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子、衣服和祭祀用的礼器,众儒生按时在他家里演习礼仪,使我恭敬地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去。天下的君主以至于历代贤人,实在很多,他们在世时非常荣耀,死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只是个一般平民,他的学说却传了十余代,读书人都尊崇

他。上自天子王侯,中国讲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评析】 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司马迁在孔子故居还见到许多儒生按时在他家中演习礼仪,儒生的习礼是那样的虔诚,可见孔子的思想有着巨大的精神魅力。此情此景,司马迁被强烈地吸引了,以至不愿离开圣人的故居。 此文乃是《史记·孔子世家》的结束语。孔子原本不是王侯将相,但司马迁却把他列入“世家”。他不是完全按照官本位来处理历史人物,他把孔子当做古代的圣人来看待。这说明司马迁颇具远见与卓识。 在写作手段方面,此文为虚实结合。开篇引用《诗经》的话,抒发作者的感慨,乃是凭虚而起。中间部分叙写在孔子故居的所见与感受。结尾部分用“可谓至圣矣”来做结论。令人信服!

《中庸》节选导学案(学生版修改)

《中庸》节选导学案 编者:王余芳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一、独立自学(A级) 【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商讨得出合理的答案,最后展示。要求又快又好。】 (一)《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 (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孟子为“”。 (三)何谓“中庸”? 1.《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 2.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籍。 3.课文注释: 中: 庸: 二、合作互译,质疑解难(AB级) 【译读要求:1、圈划文段中的重要字词(注音、释义),明确字词的特殊用法或含义,积累文言词句。2、标出译读中的疑点、难点。3、此外,学生若能能补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能切合文意自是更好。】(一)翻译课文节选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孔子世家》教学设计

《孔子世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

《孔子世家》导学案(教师)第三课时

《孔子世家》导学案(教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12-19节。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掌握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典故。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预习20-22节。 教学环节 一、复习检查 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12-19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缪,同“穆”。) 2、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监,同“鉴”。) 3、孔子语鲁大师。(大,同“太”。) 4、所慎:齐,战(11),疾。(齐,同“斋”。) 5、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书上不曾有或不清楚的。)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书传》:即《尚书》之传。) 2、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文:指文采。质:指质朴。) 3、吾从周。(从:遵行。) 4、古者《诗》三千余篇。(司马迁关于古代有《诗》三千余篇的说法缺乏根据,目前不少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5、孔子晚而喜《易》。(易:《易经》,又称《周易》,我国古代用于占、卜的书。全书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文字组成。) 6、假我数年。(假:借。这里是给与的意思。) 7、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指礼、乐、射、御、数、术,为孔子教授弟子的内容。) 8、绝四。(绝:杜绝。) 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揣测。必:武断肯定。固:固执。我:指自以为是。) 10、所慎:齐,战,疾。(齐:同“斋”,斋戒。战:战争。疾:疾病。)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隅,角落。这里可释为一个道理或一个方面。) 12、则弗复也。(弗复:不再重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人 教版高二选修)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整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整理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知识链接: (一)孔子与《论语》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

“入仕”。传说晚年整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2、《论语》: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由其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关儒家思想的首要经典,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背景补充: 孔子一生,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但由于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

名著导读——《论语》导学案 高一语文编写人:任小燕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 重点难点: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 桃李三千(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一)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1、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cy.doc

_____ 通 ______ _____ 通 ______ _____ 通 ______ _____ 通 ______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1. 导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 领悟孔子“学"内涵,以及其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重点难点 1. 理解孔了所说的“学”的特殊含义。 2. 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1. 学习方法 1. 本课中出现的名句较多,要熟读成诵。 2. 对比现在与孔子所生活的吋代,通过自检,提高我们的学习观与学习能力。 %1. 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敝 _______ a _____________ 袋 ____________ 等于亲 ___________ 畏舉 ___________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1)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2)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3)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4) 弟子入则孝,岀则弟 3.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 居!吾语女 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直不好学,英蔽也绞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5) 贤贤易色 ________ 4. 判断下列句了的特殊句式并翻译。 牛而知之者,上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 你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有哪些内涵?从文中找出相关论述,并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2. 作为一个当代求学的青年,你是怎么看待这样的“好学”呢?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 验,说说你的理解或感受。对照一下,你觉得自己是个好学的人吗?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史记选读》之《孔子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

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 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 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 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 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 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 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 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 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 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 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 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 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 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 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

《孔子学琴》的教学设计

《孔子学琴》的教学设计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孔子学琴》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正确认读课本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课前预习: 读熟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生词。 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资料、了解孔子。 师: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过?有一些格言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中、文章里,甚至张贴在我们的校园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你们知道这些格言的意思吗?知道这些话出自何人之口吗?

生:孔子 师:对!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如: 1.孔子像。 2.孔子生平简介。 3.孔子的思想成就简介。 4.历代尊孔的简介。 5.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简介。 6.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师:这样一位伟人,在我国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认识古文、大致了解古文内容。 师:从你们的眼神与惊讶中,我看出了你们对先贤的崇拜以及进一步了解先哲的欲望。孔子有怎样的人生?他是怎样成为圣贤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学习并初步理解的新词有:琴、瑟、笙、磬、毕恭毕敬、厌倦、席地而坐、运用自如、顺畅、洋溢、如醉如痴、醒悟、沉浸、抑扬、戛然而止、体恤、行善、炉火纯青。 2.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音乐的行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从不自满,仍拜师学艺。学琴中他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新的弹奏境界,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分成两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 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孔子学琴经历了四个层次。 三、学习生字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史记》选读——《孔子世家》教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孔子的生平主要活动,理解他在中国历史文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深切感受到他的为人,感念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认识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精神。 3、积累文言词汇,各类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认识孔子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孔子其人及《孔子世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二、孔子好学善思的品质: ①孔子适周问礼: 从此处可以看出孔子的好学,也是为了通过老子之口说明孔子是“聪明深察”“博辩广大”而正直的人,还用以强调孔子在与老子的交往中得到的提高。 ②孔子适齐闻《韶》: 主观感受——“三月不知肉味”;社会反响——“齐人称之” ③孔子在鲁学琴: “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以师襄子的不断催促和后来的折服来衬托孔子的行为和品质。

《孔子世家赞》原文及译文

《孔子世家赞》原文及译文赏析 孔子世家赞 《史记》 有之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自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高山仰止(仰望,敬仰)(2)不能去云(离开) (3)没则已焉(停止,消失)(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恨)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4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2分) A.虽不能至虽不能察,必以情 B.然心乡往之烨然若神人 C.当时则荣入则无法家拂士 D.想见其为人此之谓失其本心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答案】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有危害(就会神疲倦而无所得)。 评分标准:句意通顺,得1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得1分。每句2分。共4分。 20.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困。(2分) 【答案】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共2分。 附加【注释】 ①以下两句诗,见《诗经·小雅·车辖(xiá,匣)》。②高山:比

2020学年高中语文学究天人体贯古今第3课鲁周公世家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3课鲁周公世家 [学生用书P8]) 鸟尽弓藏 勾践灭吴后,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国的大夫文种,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文种看完信后大大地不以为然,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但他不久就相信了,但已经迟了。勾践亲自送一把剑(吴相国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给文种,质问他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灭掉,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文种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 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 “鸟尽弓藏”比喻事情成功以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我国第一个文明社会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开始实行分封制,周公旦被分封到曲阜。武王死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继位,平定管、蔡之乱。为稳定东方,他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了周的统治范围。据说“封建(分封诸侯国)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同时,他还推行宗法制,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后来,他又制定了“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形成,也具有开山意义,从而把我国第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何为“世家”?何为“朝”? (1)“世家”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国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诸如“晋世家”“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 (2)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王制》:“一年一朝天子。”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如《左传·隐公九年》:

苏教版语文高一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 孔子世家3教案新人教版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孔子世家3教案新人教版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重点积累文言实虚词 难点了解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教法积累文言知识,诵读、训练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 译(具体见第二课时学案和文下注释)。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 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12-19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 展示。 三、知识预设 (一)通假字 1、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缪,同“穆”。) 2、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监,同“鉴”。) 3、孔子语鲁大师。(大,同“太”。) 4、所慎:齐,战(11),疾。(齐,同“斋”。) 5、约其文辞而指博。(指:同“旨”。)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书上不曾有或不清楚 的。) 1、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书传》: 即《尚书》之传。) 2、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文:指文 采。质:指质朴。) 3、吾从周。(从:遵行。) 4、古者《诗》三千余篇。 积累文言词语 9、毋意,毋必,毋固, 毋我。(意:揣测。必: 武断肯定。固:固执。 我:指自以为是。) 10、所慎:齐,战,疾。 (齐:同“斋”,斋戒。 战:战争。疾:疾病。)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隅,角落。这里可释 为一个道理或一个方 面。) 12、则弗复也。(弗复: 不再重复。) 13、弗乎弗乎,君子病没 世而名不称焉。(弗乎: 犹言“不行”。病:担 忧。没世:指死亡。14、 乃因史记作《春秋》(因: 依据。) 15、约其文辞而指博。 (指:同“旨”,宗旨, 内容。) 16、文辞有可与人共者。 (可与人共:可以与人商 量斟酌。)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孔子世家赞

孔子世家赞 古代文化 1214 2159 孔子世家赞 【原文】 太史公曰:《诗》有之①:“高山仰止②,景行行止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④,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⑤。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⑥,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仡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⑦,可谓至圣矣! 【注释】 ①以下两句诗,见《诗经·小雅·车辖(xiá,匣)》。②高山比喻道德崇高。仰止:敬仰。③景行:大道,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止:语助词。④礼器:祭祀用的器具。诸生:许多儒生。以时:按时。⑤祗回:恭敬地徘徊。 ⑥布衣:老百姓。⑦折中:这里是判断的意思。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有:“高山(让人)仰望,美德(让人)效仿。”虽然不能达到那最高点,但是心中(始终)向往它。我读孔家的书,就想象到他的为人。 来到鲁国(孔子的家乡),瞻仰孔仲尼(孔子)的庙堂、坐车和服装、祭祀的器具,众学生按时在他的家里学习礼仪,我徘徊留连,不忍离去。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众多啊!(他们大多是)当时荣耀,过去了就完结了! 孔子是一百姓,传了十几代,读书人都以他为宗师。从天子到到王侯,中国谈到六艺,都是以孔夫子(的言判)为标准,(他)可以说是最高的圣贤啊! 【解析】 这篇短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篇后的赞语,文中洋溢着司马迁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文笔简法,含意深远。 呵呵!司马迁原来也是一追星族啊?幸好追的是德才兼备的孔夫子,不像当今的孩子们,追的是那些连自己人生观、价值观都未确定的所谓星们。所以

《孔子世家》导学案(教师)第二课时

《孔子世家》导学案(教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研习课文6-11节。 2、积累文言实虚词。 3、学习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虚词。 2、感受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人格魅力。 教学环节 一、复习巩固 检查有关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具体见第一课时学案)。 二、学生自学阶段 1、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解决疑难,用红颜色的笔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及句子。 3、共同归纳6-11节的文言知识,以便上黑板展示。 三、基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匪同“非”) 2、意者吾未知邪(知同“智”) 3、夫子盖少贬焉(盖同“盍”) 4、赐,而志不远矣(而同“尔”) (二) 重点文言词语释义 1、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军队临时驻扎。) 2、陈、蔡大夫谋曰。(谋:商量。) 3、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讥:讽剌。疾:弊病。) 4、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设行:指施政。) 5、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徒役:服劳役的人。) 6、从者病,莫能兴。(病:筋疲力尽。) 7、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道:思想,主张。) 8、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丑:耻辱。) 9、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有国者:享有国家的人,即国君。) 10、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使:假使。) 11、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兴师:调动军队。) (三)词类活用 1、楚救陈,军于城父。(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子能修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纲、经、统、理,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制定法度、整治、制定纲要、治理的意思。) (四)特殊句式 1、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被动句) 2、子路愠而见曰。(省略句) 3、予一以贯之。(宾语前置句) 4、吾何为于此?(宾语前置句)

《鸿门宴》导学案(教师)

编制人:邵青备课组长:年级组长:使用人:授课时间: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鸿门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理解认识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 4、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朗读法、自主学习、提问、讨论 1、反复诵读,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提问讲解,学习和欣赏文言文叙事简洁的艺术; 4、质疑、讨论、探究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评述历史事件。 《鸿门宴》预习案 一、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目的。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