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化问题探析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化问题探析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化问题探析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化问题探析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化问题探析

卢巧玲

(浙江省台州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摘 要:信息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信息化促使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加大对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05)02-024-026

信息化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潮流。信息化的发展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要,发达国家希望通过信息化战略保持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科技领先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希望依靠信息化战略,加快经济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方面的差距。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讨论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真正走绿色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电子计算机、微电子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使世界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日本学者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所谓信息化就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亦即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进程。[1]

信息化的进程往往体现在信息产业上,并以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程度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为标志。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角,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传媒技术的开发与融合,1993年美国学者马丁?卡诺伊就预言:21世纪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经济阶段,信息技术革命则是新兴体系的物质基础。信息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其显示出的强大作用已被20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实所证实。在美国不把制造信息设备的制造业计算在内,仅所谓纯信息业,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G NP)中所占的比重就超过30%。另有统计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增加了约千万个新工作岗位,但只有5%是制造业的工作,从事信息知识和服务性工作的则占了90%。[2]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信息产业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信息产业已超过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部门,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G NP的50%,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已超过了就业总人数的50%,这表明它们已进入信息化阶段。

近几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我国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709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其中电子信息产业4000亿元,通信业3090亿元,截至到2003年底,我国的电话用户数达到了5.32亿户,居世界第一位。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800亿元,产业位居世界第三位。程控交换机、手机、彩电、显示器等电子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根据调查,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同1999年的400万上网用户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数已是当初的22倍。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的信息化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关键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产业空心化严重,企业综合能力不强,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制造产业结构雷同,营运企业在经营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先进的公司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总之,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无论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是在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利用能力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能否对传统产业顺利进行改组、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网络化方式整合一切资源和要素,从而在国际分工新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总194期 第2期 2005年3月 

贵州社会科学

 S ocial Sciences in G uizhou

 

Vol.194.No.2

March.2005

作者简介:卢巧玲,女,浙江省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研究。

二、信息化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里,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信息化作为一次重要的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l、信息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早在20世纪初,当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碰到极大障碍时,经济学家熊彼特就提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长波论”,认为技术创新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原因,而到20世纪80年代,保罗?罗默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是一个主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实际表明知识信息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甚至超过了50%。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是如何促进经济的增长呢?

第一,知识、信息、技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知识可以通过反复利用,以减轻资金短缺、能源匮乏对经济增长的压力。这样就改变了过去以劳动力、土地、资本投入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型。

第二,知识、信息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知识、信息在作为生产要素的同时,也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为科技的发展不仅减少单位产品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要求劳动力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高的素质,促使专业化人才的技能发展,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人力资本。

第三,信息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信息化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因而日益凸现了信息在生产力中的重大作用。

2、信息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产业结构作为一国产品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外贸进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的基础,其状况及发展水平对宏观效益好坏有着重大影响。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下,产业结构呈现不同的特征,但在其特征的变化过程中,科技进步的作用始终存在,促进它不断高级化。因而,发展信息技术可以纠正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并进而调整内部结构。

信息产业能够带动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产业,具有强扩散性和高带动性,通过信息的扩散和反馈,使其部分地融合于社会和其他产业的各个部门,带动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甚至使一些衰退的产业重新焕发活力。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切入途径:第一,改造传统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信息产业能够将微电子、光电子等相关技术应用于传统产品的改造上,提高产品质量,使传统产品向高性能、多功能、低消耗、高附加值转化,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第二,改造传统设备,提高技术水平。设备的技术水平关系着经济发展的效率、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设备,更新旧设备,是提高经济素质和企业素质,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第三,改造传统工艺,加快生产过程自动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使得产品向多品种少批量方向发展。因此,加快产品设计,改进加工工艺,改革生产流程,实现自动控制,发展柔性制造系统,成为达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第四,改善经营管理。大量使用效率更高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来取代传统技术手段,加强存货、信息处理、广告等的管理,可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传统产业的比重减小,新兴产业的比重增加。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特别是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均超过其他各种产业。信息技术具有无所不在的、极强的渗透力,只要有信息和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就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信息技术中的软件技术,能使各个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经验用比特(电子文件)的文式保存,便于人们复制和传播,从而使知识的扩散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无论是宇航卫星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开发、光纤通信、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还是新兴服务业,都离不开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作为其应用开发的突破口和带头部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加速了信息化的进程,而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必然使人类社会分工产生新的分化,促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服务业由信息产品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层次,使产业结构的重心向第三次产业转移。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能够极大地提高第一、二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为就业人员向第三次产业转移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与信息服务业将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信息化促使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信息化可以明显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能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由于智能化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了生产的整体效益。如浙江省真空电子有限公司通过实施CI MS工程,产品的设计周期从3个月缩短到7天,年增工业产值4000万元,年增利税1000万元,成为我国最大、世界第六真空荧光屏生产企业。

第二,信息化可以大大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知识和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其得到更合理地配置,同时加快新资源的发现和替代可能性;在开源与节约的基础上,能够使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补充、综合平衡以及整体水平的提高,使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彼此结合,进而保证和走向整个系统的可持续性;信息网络的建立是在高效的信息反馈、信息控制和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它使我们能够提前预知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现实的问题,迅速处理危机问题,并不断促进创新和超越。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信息化正从各方面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特别是由于工艺、技术落后,资源低效利用,浪费严重。我国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综合能耗比日本要高40%。我国工业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而我国资源的短缺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都不允许我们再走粗放型的工业发展道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

 第2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化问题探析25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已在高位区间,不能再一味地单纯追求高速度,必须搞好总量调控和优化结构,引导经济平稳运行。同时,应注重经济增长与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能力的衔接,处理好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问题,从而促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真正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而实现绿色G DP 的增长。要确保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新时期推进信息化建设重要的思维观念环节。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因为发展能力和水平的落后,会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知识和技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发展中国家将失去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的比较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一些地方领导片面地追求工业经济在量上的快速增长,从而出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我国要推进信息化建设,除了国家的宏观政策的调整和保障外,更重要的是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紧迫性的认识。尤其是在地方政府中,不妨实施“一把手”工程,把信息化水平高低作为衡量其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和领导业绩的主要依据。

2、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的支柱和保障。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水平较低,信息产业规模小。我国虽然能生产计算机,但我国尚未掌握集成电路芯片制作的关键技术,如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中央处理器几乎依赖进口,我国计算机制造业实质上只是装配业。为此,要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必须努力提高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加强信息产业自身的建设。而信息产业的建设要以高水平的质量、高效率的速度发展,大力推进软件、系统集成电路和电子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计算机产业形成规模,进一步提高通信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着力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实力的信息企业集团,使其真正成为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要推动信息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信息产业逐步成为带动和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另外,还要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社会的基础设施就是公路网、铁路网、电力网等等。在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包括大力发展通信网,建立以光缆、卫星、微波等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大力开发信息应用系统,各种软件与硬件,这些都是信息基础设施,世界各国都在重点加强,以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为了及时抢占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3、重视信息人才的培养。国家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的同时,还要重视信息化的人才培养。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千方百计地争夺信息技术人才,我国目前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1)通过专门培训和工作实践的锻炼,加强对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的培训,重点吸纳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信息人才的配置机制。(2)建立合理的激励合同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等办法,鼓励人才持续创新。(3)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宣传,普及信息知识。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此文为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申凤敏]参考文献:

[1]姜爱林.21世纪初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战略思考[J].情报学报,2002(3).

[2]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20.

(上接第17页)出的绝大部分,而且在农村还存在着大量因贫困而无法上大学的孩子。设立此基金将大大减轻贫困农户的经济负担,还有助于提高农村的人口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着深远的意义。

最后,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社会保险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与主体,是以强制行为为基本特征的,而这一特征又必须通过国家立法才能得到保证。目前,社会保险在农村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立法滞后。因此,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是必要的。

(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自身的法律制度

首先,要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通方式的规定进行细化处理。在该法中规定流通方式的一般规则,再结合流通的基本原则对“其他方式”进行限定,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在维护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农户的意思自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赋予集体内部成员在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的优先权。

最后,要改变《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承包经营权所采用的登记对抗主义的立法模式,采用登记生效主义的立法模式。所谓登记生效主义,是指登记是承包经营权流转生效的要件,如不经登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生效、不受法律保护。在这种登记模式之下,农户进行流转就必须进行登记。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村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大问题。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设置上,要紧紧围绕流转的价值取向,以求达到巩固和发展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责任编辑:东方霞凝]

26

 贵州社会科学总第194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