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论讲义第5章-支配集

图论讲义第5章-支配集

图论讲义第5章-支配集
图论讲义第5章-支配集

第五章 支配集、独立集、覆盖集和 Ramsey 数
本章讨论图中具有某种特性的顶点子集和边子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章所讨论的 图均为简单图。
§5.1 支配集、点独立集、点覆盖集
一、支配集(Domination set)
定义 5.1.1 设 D ? V (G ) ,若对 ?u ∈ V (G ) ,要么 u ∈ D ,要么 u 与 D 中的某些顶点相邻, 则称 D 为图 G 的一个支配集。如果一个支配集的任何真子集都不是支配集,则称它为极小支 配集。 G 的含顶点最少的支配集称为最小支配集。 图 最小支配集的顶点个数称为 G 的支配数, 记为 γ (G ) 或 γ 。 例如,在下图中, D0 = {v0 } , D1 = {v1 , v 4 , v7 } , D2 = {v1 , v3 , v5 , v6 } 都是 G 的支配集, 前两个是极小支配集, D0 是最小支配集。 γ (G ) = 1 。 v1 v8 v7 v6 G v5 v0 v2 v3 v4
注: (1)最小支配集必是一个极小支配集,反之不然。 (2)任一支配集必含有一个极小支配集。 (3)极小支配集不唯一,最小支配集一般也不唯一。 (4)对二部图 G = ( X , Y ) ,X 和 Y 都是支配集。 (5)若图 G 有完美匹配 M*,则从 M*中每边取一个端点构成的顶点集是一个支配集。 定理 5.1.1 设图 G 中无孤立顶点,则存在支配集 D,使得 D = V (G ) ? D 也是一个支配集。 证明:无妨设 G 是连通图。于是 G 有生成树 T。任取 v0 ∈ V (G ) 。令
D = {v | v ∈ V (G ) 且 d T ( v0 , v ) =偶数},
则 D = V (G ) ? D = {v | v ∈ V (G ) 且 d T ( v0 , v ) =奇数},且 D 和 D 都是支配集。证毕。 定理 5.1.2 设图 G 无孤立顶点, D1 是一个极小支配集,则 D1 = V (G ) ? D1 也是一个支配集。 证明(反证法) :若不然,存在 v0 ∈ D1 ,它与 D1 中所有顶点都无边相连,但它又不是孤立顶 点,故必与 D1 中顶点连边,因此 D1 ? v0 仍是支配集。这与 D1 是极小支配集矛盾。证毕。 推论 5.1.1 设图 G 中无孤立顶点。 G 的任一个极小支配集 D1 , 对 必存在另一个极小支配集 D2 , 使得 D1 ∩ D2 = φ 。 证明:由定理 5.1.2, D1 = V (G ) ? D1 也是一个支配集,且 D1 ∩ D = φ 。 D1 中必含有一个极 小支配集 D2 。显然 D1 ∩ D2 = φ 。证毕。
1

定理 5.1.3 图 G 的支配集 D 是一个极小支配集当且仅当 D 中每个顶点 v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存在 u ∈ V (G ) ? D 使得 N (u ) ∩ D = {v} ; (2) N ( v ) ∩ D = φ 。 证明:充分性:设 D 是 G 的一个支配集。对 D 中任一个顶点 v,因 v 满足上述条件之一,故 要么与 v 相邻的某个顶点不能被 D ? {v} 支配, 要么 v 自己不能被 D ? {v} 支配, 可见, ? {v} D 不再是支配集。这表明 D 是极小支配集。 必要性:设 D 是 G 的一个极小支配集,则对 D 中任一个顶点 v, D ? {v} 不再是支配集。因 此在 D ? {v} 之外存在顶点 u,它不与 D ? {v} 中任何点相邻。如果 u = v ,则说明 v 不与 D 中任何点相邻,即 N ( v ) ∩ D = φ ;如果 u ≠ v ,则因 D 是支配集,故 u 必与 v 相邻,但不与 D 中其它点相邻,即 N (u ) ∩ D = {v} 。证毕。 定理 5.1.4 设 G 是无孤立顶点的图,则 G 必有最小支配集 D 满足:对 ?v ∈ D , ?u ∈ G ? D 使得 N (u ) ∩ D = {v} 。 证明:用反证法。在 G 的全部最小支配集中,设 D 为使得导出子图 G[D]含边数最多的一个。 假定定理结论不真,即
?v ∈ D ,使得对 ?u ∈ G ? D 都有 N (u ) ∩ D ≠ {v} 。
由定理 5.1.3, N ( v ) ∩ D = φ ,即 D 中所有其它点都不与 v 相邻。而上式表明, G ? D 中每 个点要么不与 v 相邻, 要么既与 v 相邻也与 D 中另外某些点相邻。 G 无孤立点, v 在 G ? D 因 故 中必有某个邻点 w,令 D1 = ( D ? {v}) ∪ {w} ,则 D1 也是 G 的一个最小支配集,但其导出子 图 G[D1]含的边数比 G[D]中多。这与 D 的取法矛盾。证毕。 以下是关于支配数的几个估计式。 定理 5.1.5 如果图 G 无孤立顶点,则 γ (G) ≤
υ
2

证明:设 D 是 G 的一个极小支配集,则由定理 5.1.2, V(G) ? D 也是 G 的支配集。因此,
γ (G) ≤ min{| D |, | V(G) ? D |} ≤
证毕。
υ
2

则 定理 5.1.6 (Arnautov 1974, Payan 1975) 设 G 是一个最小度为 δ 图, γ (G) ≤
1 + ln(δ + 1) υ。 1+δ
证明:对 G 的任一非空顶点子集 S ? V(G) ,用 U 表示未被 S 中顶点支配的所有顶点之集。 对 ?v ∈ V (G ) ,用 N ( v ) 表示顶点 v 及其所有邻点组成的集合,即 N ( v ) = N ( v ) ∪ {v} 。由 于 U 中每个顶点至少有 k 个邻点, 故
? ?
∑| N
v∈U
?
( v ) | ≥| U | (δ + 1) 。 从而在 V (G ) ? S 中至少有一 | U | (δ + 1)
个顶点 x,它在求和过程中至少被重复计算 重复计算都少于
| U | (δ + 1)
υ
次。(否则,若 V (G ) ? S 中每个点被
υ
次,则
∑| N
v∈U
?
( v ) | < (υ ? | S |) ?
|U |
υ
(δ + 1) < | U | (δ + 1) ,与前 | U | (δ + 1)
式矛盾)。这意味着在 V (G ) ? S 中存在某个顶点 x,它支配 U 中至少
υ
各顶点。
2

现在我们通过迭代来生成 G 的一个支配集,用 S 表示在迭代过程中形成的支配集的一部 分,初始时可取最大度顶点放入 S。在迭代的每一步选择一个顶点放入 S,所选择的顶点应能 够尽可能多地支配当前的 S 尚未支配的顶点。由前一部分的结论,如果当前的 S 尚未支配的 顶点有 | U |= k 个, 则在 V (G ) ? S 中存在某个顶点 x,它支配 U 中至少
k (δ + 1)
υ
个顶点。因
此按照我们的选点规则, 再选择一个点放入 S 后, 剩下未被支配的顶点不超过 k (1 ? 在
ln(δ + 1) υ 步后,未被支配的顶点个数至多为 δ +1 δ + 1 υ ?ln(δδ++1) υ 1 。 υ (1 ? ) < υ e ? ln(δ +1) = υ δ +1
?p
δ +1 ) 个。 υ
(上式推导中用到不等式 1 ? p < e G 的一个支配集,它含有
) 。将当前 S 中的点和未被 S 支配的点放在一起,便组成
ln(δ + 1) υ 1 + ln(δ + 1) υ+ = υ 个顶点。结论得证。 δ +1 δ +1 δ +1 ? ? ? ≤ γ (G) ≤ υ ? Δ(G) 。 ? 1 + Δ(G) ?
v∈D
定理 5.1.7 对任何图 G,有 ?
υ
证明: D 是 G 的一个最小支配集, V(G) ? D ? 设 则
∪ N (v) ,因此 |V(G) ? D| ≤ |D| ? Δ(G) 。
?
而 | V(G) ? D |= υ ? | D | , D |= γ (G) , υ ? γ (G) ≤ γ (G) Δ (G) , | 故 于是 γ (G) ≥ ? ?。 ? 1 + Δ (G) ? 证毕。 图的支配集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一个研究专题,它在许多学科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是目前研 究的一个热点方向[1~5]。进一步的了解可参看 Haynes-Hedetniemi-Slater 的长达 1200 页的 专著[6]。支配集理论在电力网络中的应用见文献[7]。支配集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见文献 [ 8~11]。 [1] B.G.. Xu, Two classes of edge domination in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54(2006), 1541-1546. [2] T.W. Haynes, M.A. Henning, and J. Howard, Locating and total dominating sets in tree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54(2006), 1293-1300. [3] J.S. Deogun, and D. Kratsch, Dominating pair graphs, SIAM J. Discrete Mathematics, 15:3(2001-2002), 353-366. [4] Chin Lung Lu, Ming-Tat Ko and Chuan Yi Tang, Perfect edge domination and efficient edge domination in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19(2002), 227-250. [5] Chin Lung Lu and Chuan Yi Tang, Weighted efficient domination problem on some perfect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17(2002), 163-182. [6] T.W. Haynes, S.T. Hedetniemi, and P.J. Slater, Fundamentals of Domination in Graphs, Marcel Dekker, Inc., 1998. [7] T.W. Haynes, S.M. Hedetniemi, S.T. Hedetniemi, and M.A. Henning, Domination in graphs applied to electric power networks, SIAM J. Discrete Mathematics, 15:4(2001-2002), 519-529.
υ
?
3

[8] I. Stojmenovic, M. Seddigh, and J. Zunic, Dominating sets and neighbor elimination based broadcasting algorithms in wireless networks, Proc. IEEE Hawaii Int. Conf. On System Sciences, Jan. 2001. [9] J. Wu, and H.L.Li, On calculating connected dominating set for efficient routing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screte Algorithms and Methods for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1999,7-14. [10] S. Guha, and S. Khuller, Approximation algorithms for connected dominating sets, Algorithmica, 20:4(1998), 347-387. [11] B. Das, and V. Bharghavan, Routing in ad hoc networks using minimum connected dominating sets, ICC’97, Montreal, Canada, June, 1997.
二、点独立集(vertex independent set)
定义 5.1.2 设 I ? V(G) ,若 I 中任二顶点均不相邻,则称 I 为图 G 的一个点独立集(简称 独立集) ;若对 ?u ∈ V (G ) \ I , I ∪ {u} 都不再是 G 的独立集,则称独立集 I 为图 G 的一个 极大点独立集。G 的含点数最多的点独立集称为最大点独立集,它含点的个数称为 G 的独立 数,记为 α (G ) 或 α 。 例如,在下图中, I 0 = {v0 } , I 1 = {v1 , v 4 , v7 } , I 2 = {v1 , v3 , v5 , v7 } 都是 G 的独立集, 且都是极大独立集,其中 I 2 是最大独立集, α (G ) = 4 。 v1 v2 v8 v7 v6 G 一些文献中将独立集称为稳定集(stable set),相应地将独立数称为稳定数。 独立集与支配集的关系 定理 5.1.8 图 G 的极大独立集必是 G 的极小支配集。 证明:设 I 是 G 的一个极大独立集。对 ?u ∈ V (G ) \ I ,u 必与 I 中某顶点相邻(否则与极大 性矛盾) 。可见 I 是一个支配集。又对 ?v ∈ I ,v 必与 I \ {v} 中的顶点不相邻,可见 I 是极小 支配集。证毕。 注:该定理的逆不真。例如在下图中, {v1 , v 2 } 是极小支配集,但却不是极大独立集。实际上 它根本不是独立集。 v1 v4 v2 v3 v5 v0 v3 v4
4

但我们有如下结论。 定理 5.1.9 若 I 是独立集,则它是极大独立集当且仅当它是支配集。 证明:必要性由定理 5.1.8 显然。 充分性:设 I 是独立集又是支配集,则对 ?v ∈ V (G ) \ I ,因 I 是支配集,v 必与 I 中某顶点相 邻。故 I ∪ {v} 不是独立集。可见 I 是极大独立集。 注: (1)由定理 5.1.8 和定理 5.1.9,虽然 G 的一个独立集未必是 G 的支配集,但一个极大独 立集必是 G 的极小支配集;反过来,G 的一个支配集要么不是独立集,要么是极大独立集; (2)一个支配集若不是极小支配集,则必不是 G 的独立集。 定理 5.1.10 对任何图 G, α (G) ≥ γ (G) 。 证明:设 I 是 G 的一个最大独立集,则它必是一个极大独立集,由定理 5.1.8,I 是 G 的一个 (极小)支配集,因此 γ (G) ≤| I |= α (G) 。证毕。 注:定理 5.1.10 中的等号未必总成立,也就是说,虽然 G 的一个最大独立集必是 G 的极小支 配集,但它未必是最小支配集。例如完全二部图 K1,3,最大独立集含三个点,而最小支配集含 一个点。 点独立集与连通度 定 理 5.1.11 (Bondy, 1978) 设 ν (G ) ≥ 2 。 若 图 G 中 任 二 不 相 邻 顶 点 x 与 y 均 有
d G ( x ) + d G ( y ) ≥ ν (G ) ,则 α (G ) ≤ κ (G ) 。
证明:首先易知 G 是连通的(若 G 不连通,设 x、y 属于不同的连通分支 G1 , G2 ,则
d G ( x ) ≤| G1 | ?1 , d G ( y ) ≤| G2 | ?1 ,从而 d G ( x ) + d G ( y ) ≤| G1 | + | G2 | ?2 < ν ) 。
若 G 为完全图 Kν ,则 α ( Kν ) = 1 ≤ ν ? 1 = κ ( Kν ) ,结论成立。下设 G 不是完全图。用 反证法证明结论。 假定 α (G ) ≥ κ (G ) + 1 。设 I 和 S 分别是 G 中的最大点独立集和最小点割集。则
| I |= α (G ) ≥ 2 , | S |= κ (G ) = k 。设 G \ S 的连通分支为 G1 , G2 , ?x, y ∈ I , | N G ( x ) ∪ N G ( y ) |≤ ν ? α 。
x y
I (含 α 个顶点)
Gl , (l ≥ 2) 。由于对
G-I (含ν
? α 个顶点)

| N G ( x) ∩ N G ( y ) | = | N G ( x) | + | N G ( y ) | ? | N G ( x) ∪ N G ( y ) |
= d G ( x ) + d G ( y ) ? | N G ( x ) ∪ N G ( y ) | ≥ ν ? (ν ? α ) = α ≥ k + 1 。
这表明 I \ S 含在 G \ S 的同一个连通分支中(因在 I \ S 中任二点 x 与 y 有公共的邻点,故有
5

路相通) 。无妨设 I \ S ? V (G1 ) ,即 I ? V (G1 ) ∪ S 。因 α ≥ k + 1 ,故 ?u ∈ I ∩ V (G1 ) 。
u
I
v
G1 取 v ∈ V (G2 ) ,则
S
G2
| N G (u ) ∪ N G ( v ) |≤ ν ? 2 ? (| I ∩ V (G1 ) | ?1) = ν ? | I ∩ V (G1 ) | ?1 = ν ? (α ? | I ∩ S |) ? 1 .
又因 N G (u ) ∩ N G ( v ) ? S \ I ,故 | N G (u ) ∩ N G ( v ) | ≤ k ? | I ∩ S | 。由此二式可得
d G (u ) + d G ( v ) =| N G (u ) ∪ N G ( v ) | + | N G (u ) ∩ N G ( v ) |
≤ (ν ? α + | I ∩ S | ?1) + ( k ? | I ∩ S |)
= ν ? α + k ? 1 ≤ ν ? ( k + 1) + k ? 1 = ν ? 2
这与定理条件矛盾。因此 α (G ) ≤ κ (G ) 。证毕。 推论 5.1.2 设 G 是ν (ν ≥ 2) 阶简单图。若 δ (G ) ≥ 独立数与 Hamilton 性: 定理 5.1.12(Chvátal & Erd?s, 1972)设 G 是ν (ν ≥ 3) 阶简单图。若 κ (G ) ≥ α (G ) ,则 G 是 Hamilton 图。 证明:若 α (G ) = 1 ,则 G 是完全图,从而是 Hamilton 图。下设 α (G ) ≥ 2 。 由于 κ (G ) ≥ α (G ) ≥ 2 , G 含有圈。 C 是 G 的最长圈。 故 设 下面用反证法证明 C 是 Hamilton 圈。 若 C 不含 G 的所有顶点,则 V (G ) \ V (C ) 非空。令 H 是 G ? V (C ) 的任一连通分支,并 令 {x1 , x 2 ,
ν
2
,则 α (G ) ≤ κ (G ) 。
, x s } 是 C 中与 H 相邻的顶点集。因 κ (G ) ≥ 2 ,故 s ≥ 2 (否则,C 上只有一个 , x s 在 C 上互不
顶点 v 与 H 相邻,G ? {v} 不连通) 。由 C 的最大性及 H 的连通性知 x1 , x 2 , 相邻(否则可得更大的圈) 。
x1 y1 H
x2 y2 C … xs …
ys
因此 | V (C ) |> s , {x1 , x 2 , 且
, x s } 是 G 的点割集(因去掉 {x1 , x2 ,
, x s } 后 H 与 C 上其
。 余点不连通) 。所以 κ (G ) ≤ s (由 κ (G ) 的定义)
6

给圈 C 定一个方向,得有向圈 C 。令 Y = { y i | xi y i ∈ E (C ), i = 1,2, 上的不相邻性知, | Y |= s ≥ 2 。下面证明,Y 是 G 的一个独立集。
, s} 。则由 xi 在 C
事实上,若 Y 不是 G 的独立集,则有边 yi y j ∈ E (G ) 。设通过 H 中顶点连接 xi 和 x j 的 路为 Pij ,则 C ? xi yi ? x j y j + yi y j + Pij 是 G 中一条比 C 更长的圈。这与 C 是最长圈矛盾。 于是 Y 是独立集。 ,i=1,2,…,s。 由于 yi 与 xi 相邻,故 yi 不与 H 中任何点相邻(否则会得到比 C 更长的圈) 任取 y ∈ V (H ) ,则 S = { y , y1 ,
, y s } 是 G 的独立集,且 α (G ) ≥| S |= s + 1 ≥ κ (G ) + 1 。这
与定理的条件矛盾。因此 C 必是 Hamilton 圈。证毕。 有关独立集和独立数的研究较为活跃。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近期文献(如[12~15]) 。 [12] Anders Sune Pedersen and Preben Dahl Vestergaard ,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sets in unicyclic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52(2005), 246-256. [13] Miranca Fischermann, Lutz Volkmann and Dieter Rautenbach, A note on the number of matchings and independent sets in tree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45(2005),483-489. [14] Ralph J. Faudree, Zden k Ryjá ek and Richard H. Schelp, On local and global independence numbers of a graph,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32(2003), 79-84. ubomír oltés, A Generalization of maximal [15] Arun Jagota, Giri Narasimhan and independent set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17(2002), 223-235.
三、点覆盖 (vertex covering set)
定义 5.1.3 设 F ? V (G ) ,若 G 的每条边至少有一个端点属于 F,则称 F 是 G 的一个点覆盖。 若对任给的 v ∈ F , F ? {v} 不再是 G 的点覆盖,则称点覆盖 F 是一个极小点覆盖。图 G 的 含点数最少的点覆盖称为最小点覆盖,其点数称为 G 的点覆盖数,记为 β (G ) 或 β 。 例如,在下图中,{v0 , v1 , v3 , v5 , v7 } 和 {v1 , v 2 , v3 , v 4 , v5 , v6 , v7 , v8 } 都是 G 的点覆盖,且都 是极小点覆盖。前一个点覆盖是最小点覆盖, β (G ) =4。 v1 v2 v8 v7 v6 G 注: (1)最小点覆盖必为极小点覆盖; (2)点覆盖集与支配集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点覆盖集是用点覆 盖边,而支配集使用点支配点。在连通图中,点覆盖集必为支配集。但支配集未必是覆盖集。 比如上例中 {v0 } 及 {v1 , v 4 , v7 } 都是 G 的支配集,但不是覆盖集。 (3)极小点覆盖集未必是极小支配集。 例如上例中 {v0 , v1 , v3 , v5 , v7 } 是 G 的极小点覆盖集,但它不是 G 的极小支配集。
7
v0
v3 v4 v5

点覆盖与点独立集的关系: 定理 5.1.13 顶点子集 F 是图 G 的点覆盖集当且仅当 V (G ) \ F 是 G 的点独立集。 证明:F 是图 G 的点覆盖集 ? G 的每条边至少有一端在 F 中 ? 没有两端都在 V (G ) \ F 中的 边 ? V (G ) \ F 是点独立集。证毕。 推论 5.1.3 F 是图 G 的极小点覆盖集当且仅当 V (G ) \ F 是 G 的极大点独立集。 推论 5.1.4
α ( G ) + β (G ) = ν .
§5.2 边独立集与边覆盖集
一、边独立集
定义 5.2.1. 图 G 的一个匹配 M 称为 G 的一个边独立集。G 的最大匹配所含的边数称为 G 的 边独立数或匹配数,记为 α ′(G ) 。 边独立集与点覆盖有密切关系。由于任意一个顶点不能覆盖边独立集中的两条边,因此 图有大的边独立集,就有大的点覆盖集。另一方面,独立集中不同的边不能用同一个顶点覆 盖,因此图 G 中任何点覆盖集的含的点数不会小于任何边独立集含的边数。边独立数与点覆 盖的下列关系是显然的。
α ′( K 2 n ) = n < 2n ? 1 = β ( K 2 n ) ; α ′(C2 n ) = n = β (C2 n ) ; α ′( K 2 n +1 ) = n < 2n = β ( K 2 n +1 ) ; α ′(C2 n +1 ) = n < n + 1 = β (C2 n +1 ) ;
α ′( K m ,n ) = min{m, n} = β ( K m ,n ) 。
一般地,有 定理 5.2.1 对任何无环边的图 G, α ′(G ) ≤ 个属于 S,因而 α ′(G ) ≤
β (G ) 。
证明:设 S 是 G 中一个最小点覆盖,M 是 G 中最大匹配。M 中任一条边 e 的两端点至少有一
β (G ) 。证毕。 β (G ) ,即 G 中最大匹配
定理 5.2.2 (K?nig,Egerváry, 1931)[16],[17] 对于二部图 G,有 α ′(G ) = 的边数等于最小覆盖的点数。
[16] D. K?nig,Graphen und Matrizen, Math. Lapok, 38(1931), 116-119. [17] E. Egerváry, On combinatorial properties of matrices, Math. Lapok, 38(1931), 16-28 证明:设 M*是 G = ( X, Y )的最大匹配。设 | X |≤| Y | 。 若 M*饱和 X,则 α ′ =| M | 。另一方面,X 显然是一个最小点覆盖(因 M*中每条边需要
*
一个点来覆盖) 。故 β (G ) =| X |=| M |= α ′ 。
*
若 M*不饱和 X,设
U = {x ∈ X | x 未被 M*所饱和}, A = {v ∈ V (G ) | v 到 U 有 M*交错路 } ∪ U , S = A ∩ X ,T = A ∩Y 。
8


N (S ) = T 。
(*)
则 (否则必存在一条边, 其一端在 S 中, 令 K = ( X ? S ) ∪ T , G 的每条边至少有一端在 K 中 另一端在 Y \ T 中,这与 N ( S ) = T 矛盾) 。因此 K 是 G 的一个点覆盖,且
| M * |=| K | 。
U S X\S
(**)
T=N(S)
结合定理 5.2.1,便有 | K |=| M |= α ′(G ) ≤
* *
β (G ) 。而 K 是 G 的一个点覆盖,因此又有
| K |≥ β (G ) 。从而 β (G ) =| K |=| M |= α ′(G ) 。证毕。
附: (*)式的证明: 首先 T ? N (S ) :对 ?y ∈ T ,y 到 U 有 M*交错路 P,且 y 必是 M*饱和的(否则 P 是 M* 可扩路) 。设 yx ∈ M ,则 x 到 U 有 M*交错路 P + yx。这表明 x ∈ S ,故 y ∈ N (S ) ;
*
其次 N ( S ) ? T :对 ?y ∈ N (S ) ,设 y 在 S 中的邻点是 x。因 x 到 U 有交错路 P ′ ,故若
y ∈ P ′ , y 到 U 有交错路; y ? P ′ , P ′ + xy 是 y 到 U 的 M*交错路。 则 若 则 总之 y ∈ A 故 y ∈ T 。
证毕。 (**) 的证明: 首先 X ? S 是 M*饱和的 (因 X 中的非饱和点全在 U 中) T 也是 M*饱和的 , (否 则有 M*可扩路) 。故 K 中每一点都对应有一条 M*的边;其次, X ? S 与 T 间不会有 M*的边 (否则 X ? S 中的点到 U 有 M*交错路) 。因此每条 M*的边仅有 K 中一个点与之相关联。可 见 M*的边与 K 的点一一对应,因而 | M |=| K | 。证毕。
*
关于边独立数有如下估计式。 定理 5.2.3 设图 G 无孤立点,则 ?
? ?υ ? ? ≤ α ′(G) ≤ ? 2 ? 。 ? ? ? 1 + Δ(G) ? ?
υ
证明:因为每条匹配边匹配图 G 的两个顶点,故上界是显然的。 为证明下界,对图的边数 ε 作数学归纳法。
ε = 1 时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对任何不超过 k 条边的图 G,下界都成立。 设 G 是具有 k+1 条边且无孤立点的图。若 G 中每条边都有至少一个端点是 1 度顶点,则 G 的每个连通分支都是星 (星是一个完全二部图,其中一个分部仅含一个点, 如 K1, s)。一颗星 K1,s 的最大匹配只有一条边,且 Δ (K1,s ) = s, υ (K1,s ) = s + 1 , 因此 α ′(K1,s ) = 1 = 设 G 由 r 颗星 T1 , T2 ,
υ(K1,s )
1 + Δ(K1,s )

Tr 组成( r ≥ 1 ) ,则
9

α ′(G) = ∑ α ′(Ti ) = ∑
i =1 i =1
r
r
υ (Ti )
1 + Δ(Ti )

∑υ (T )
i =1 i
r
1+Δ(G)
=
υ (G)
1 + Δ(G)

下设 G 中存在边 e,其两端点都不是 1 度点。设 G ? e 有 m 个连通分支 G1 , G 2 , ( m ≥ 1) ,则每个连通分支都不是孤立点,且边数都不超过 k。因此根据归纳假设,
Gm
α ′(Gi ) ≥
m
υ (Gi )
1 + Δ(Gi )
m
, (i = 1, 2,
m
m) 。
从而 α ′(G) ≥ α ′(G ? e) = 归纳完成。证毕。
∑ α ′(Gi ) ≥ ∑
i =1 i =1
υ (G i )
1 + Δ (G i )

∑υ (G )
i =1 i
1+Δ (G ? e)

υ (G)
1 + Δ (G)

二、边覆盖
定义 5.2.2 设 L ? E (G ) 。若 G 的每个顶点都与 L 中至少一条边关联,则称 L 是 G 的边覆盖。 若边覆盖 L 的任何真子集都不是 G 的边覆盖,则称 L 是 G 的极小边覆盖。G 的含边数最少的 边覆盖称为 G 的最小边覆盖,其所含边的数目称为 G 的边覆盖数,记为 β ′(G ) 或 β ′ 。 例如,在下图中, L1 = {e2 , e3 , e6 } 和 L2 = {e2 , e3 , e7 } 都是边覆盖,也是极小边覆盖,还 是最小边覆盖; L3 = {e1 , e4 , e5 , e7 } 是边覆盖,但不是极小边覆盖。 e1 e3 e4 e5 e6 e7 e2
点独立数与边覆盖数的关系 定理 5.2.4 对任何图 G,都有 α (G ) ≤ 所有顶点,故 α (G ) =| I |≤
β ′(G ) 。
证明:设 I 是 G 的最大点独立集。因 I 中点彼此不相邻,故至少要用|I|条边才能覆盖住 I 中的
β ′(G ) 。证毕。
边覆盖与边独立数(匹配数)的关系 定理 5.2.5(Gallai,1959) 若 δ (G ) > 0 ,则 α ′(G ) + β ′(G ) = ν 。 证明:设 M 是 G 的最大匹配。若 M 是 G 的完美匹配,则显然 β ′ ≤| M |=
ν
2
= α ′ ,从而
α′ + β′ ≤
ν
2
+
ν
2
= ν ;若 M 不是 G 的完美匹配,U 是 M 非饱和点之集。则 G[U ] 是无边图
(否则在 G[U]中取一边可使 M 扩大) 。由于 δ (G ) > 0 ,所以 U 的每个点在 G 中都至少与一 条边关联。对应于每个点取这样一条边,这些边的集合记为 E ′ 。显然 M ∪ E ′ 是 G 的边覆盖,
10

且 M ∩ E ′ = φ 。因而(注意 M 中的边数为 α ′ , E ′ 中的边数为ν ? 2α ′ )
β ′ ≤| M ∪ E ′ |= α ′ + (ν ? 2α ′) = ν ? α ′ ,即 α ′ + β ′ ≤ ν 。
另一方面,设 L 是 G 的最小边覆盖。令 H = G[L] ,则 V ( H ) = V (G ) = ν (因 L 覆盖了 G 的所有顶点)。设 M 是 H 的最大匹配,U 为 H 中 M 非饱和点集,则 H[U]是无边图,从而
| L | ? | M |=| L \ M |≥| U |= ν ? 2 | M | 。 (*)
其中第一个等号用到 L ? M ;不等号是因为 L-M 中每条边要么两端点都 M 饱和,要么只有 一端点 M 不饱和。故 L-M 中每条边至多有一个点在 U 中。而且 U 中每个点至少由 L-M 中一 条边关联。 由(*)式, | L | + | M |≥ υ 。又因 H 是 G 的生成子图,故 M 也是 G 的匹配。从而
α ′ + β ′ ≥| M | + | L |≥ υ 。证毕。
推论 5.2.1 图 G 的边覆盖数等于 G 的边独立数加上最大匹配非饱和点的个数。 证明:由定理 5.2.5, β ′(G ) = υ ? α ′(G ) = α ′(G ) + (υ ? 2α ′(G )) ,注意到 α ′(G ) 是最大匹配 的边数,故 υ ? 2α ′(G ) 是未被最大匹配饱和的点数。证毕。 该推论将求 G 的最小边覆盖集的问题转化为求 G 的最大匹配问题:求出 G 的一个最大匹 配 M*,对于在 M*下未饱和的每个点,任选其一条关联的边,这些边与 M*的边放在一起便形 成 G 的一个最小边覆盖。 推论 5.2.2 设 G 是二部图且 δ (G ) > 0 ,则 α (G ) =
β ′(G ) 。
证明:由于 α + β = ν = α ′ + β ′ ,而由 Konig-Egerváry 定理, α ′ = 推论 5.2.3 设 δ (G ) > 0 ,则 α ′(G ) ≤
β ,故 α = β ′ 。证毕。
β ′(G ) ,等号成立当且仅当 G 有完美匹配;
证明:设 M*是 G 的最大匹配。则覆盖 M*关联的 2|M*|个点至少需要|M*|条边。故
α ′(G ) =| M * |≤ β ′(G ) 。
等号成立时,由 Gallai 定理 α ′(G ) + β ′(G ) = ν 知, 2α ′(G ) = ν ,故 M*是完美匹配。 推论 5.2.4 设 δ (G ) > 0 ,则 (1) 对 G 的任一匹配 M 和任一边覆盖 L,有 | M |≤| L | 。等号成立时 M 为完美匹配且 L 为 最小边覆盖; (2) 对 G 的任一匹配 M 和任一点覆盖 F,有 | M |≤| F | 。等号成立时,M 为最大匹配且 F 为最小点覆盖; (3) 对 G 中任一点独立集 I 和任一边覆盖 L,有 | I |≤| L | 。等号成立时,I 为最大点独立集 且 L 为最小边覆盖。 证明: (1)对任一匹配 M 和任一边覆盖 L,由推论 5.2.3,有 | M |≤ α ′(G ) ≤ 当 | M |=| L | 时,上式成为 | M |= α ′(G ) =
β ′(G ) ≤| L | 。
β ′(G ) =| L | 。因而 M 是最大匹配,L 是最小
边覆盖,且由推论 5.2.3 知,此时 M 是完美匹配。
11

(2)由定理 5.2.1, 有 | M |≤ α ′ ≤
β ≤| F | 。当|M|=|F|时,上式成为 | M |= α ′ = β =| F | ,可
见 M 是最大匹配而 F 是最小点覆盖。 (3)由定理 5.2.4 得: | I |≤ α ≤
β ′ ≤| L | 。当 | I |=| L | 时,上式成为 | I |= α = β ′ =| L | ,可
见此时 I 是最大点独立集而 L 是最小边覆盖。 证毕。 注: (1)对完美匹配 M 和最小边覆盖 L,必定 | M |=| L | ; (2)对最大匹配 M 和最小点覆盖 F,未必 | M |=| F | 。例如 C5 ,最大匹配含 2 边,但最小 点覆盖含 3 点; (3)对最大点独立集 I 和最小边覆盖 L,未必 | I |=| L | 。同样可取 C5 检验。 关于点覆盖数的估计,有下述结果。 定理 5.2.6 设图 G 无孤立点,则
? υ ? Δ(G) ? ?υ ? ? 2 ? ≤ β ′(G) ≤ ? 1 + Δ (G) ? 。 ? ? ? ?
证 明 : 由 定 理 5.2.5 , α ′(G ) + β ′(G ) = υ , 得
β ′(G ) = υ ? α ′(G ) 。 再 利 用 定 理 5.2.3 ,
? υ ? ?υ ? ? 1 + Δ(G) ? ≤ α ′(G) ≤ ? 2 ? ,由此立即可得结论。证毕。 ? ? ? ?
最后再给出一个支配数与点(边)独立数、点(边)覆盖数的关系作为本节的结束。 定理 5.2.7 设图 G 无孤立顶点,则 γ (G) ≤ min{α (G), α ′(G), β (G), β ′(G)} 。 证明: γ (G) ≤ α (G) 是定理 5.1.10 的结论。 由于无孤立顶点的图中每个点覆盖都是支配集,因此 γ (G) ≤
β (G) 成立。
设 E1 是 G 的一个最小边覆盖,则 G 的每个顶点是 E1 中至少一条边的端点。对 E1 中每条 边取其一个端点,所形成的顶点集合记为 D,则 D 是 G 的一个支配集。因此
γ (G) ≤| D |≤| E1 |= β ′(G) 。
端点 u,v 中至少有一个的所有邻点 设 M 是 G 的一个最大匹配, M 中任一条边 e = uv , 对 都是 M 饱和点(否则,u,v 都有 M 不饱和邻点,则有 M 增广路,与 M 是最大匹配矛盾) 。无 妨设 u 的所有邻点都是 M 饱和的,则称 e 的另一端点 v 称为 e 的可选端点。对 M 中每条边取 其一个可选端点,形成一个集合 D,则 D 是 G 的一个支配集(对任一个 M 饱和顶点,与它关 联的 M 匹配边必有一个端点在 D 中,故被 D 支配;对每个 M 非饱和顶点 w,其邻点必定是 M 饱和的, D 的选法, 按 其邻点必在 D 中, 因此 w 也被 D 支配)于是 γ (G) ≤| D |=| M |= 。 证毕。 有关边覆盖的更多内容可参看[18]。 [18] A. Schrijver,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Polyhedra and Efficiency,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2003.
β (G) 。
12

§5.3 支配集、点独立集、点覆盖集的求法
一、应用背景
1. 应急增援中心的选址 欲在 n 个地点 v1 , v 2 ,
, vn 设置若干个应急中心,使得每个地点都与至少一个应急中心相
邻(有直达通路) 。同时,为了减少造价,应急中心的数目要尽可能少。问应设多少个?如何 设置? 图论模型:以 n 个地点为顶点集,两点之间有直达通路时,连边,得一图 G。问题是:求图 G 的最小支配集。 2. 收款台的设置 某商场实行收款台收款制度。为使顾客在任何一个货架通道都能看到至少一个收款台, 问至少应设置多少个收款台?设在什么位置? 类似的问题有:执勤岗哨的设置问题、交通监控器的设置问题等。 图论模型:构作图 G:货架通道为 G 的边,通道交叉点为 G 的顶点。问题是求图 G 最小 点覆盖集。 3. 通信信号差错控制问题 设某信息传输系统的基本信号集合为 S = {s1 , s2 ,
, s5 } 。由于干扰等原因,使得接收端
收到的信号可能发生错乱。比如发送 s1 ,可能收到 s 2 。通过统计分析已经知道哪些信号间容 易发生错乱。例如,容易发生错乱的情况如下图所示。为了能从收到的输出信号辨识出正确 的输入信号,我们不能使用所有 5 个信号来传送信息,而只能从中选出一部分使用。问如何 选取尽可能多的可用信号?
发送
s1 s2 s3 s4 s5 s5
s1 s2 s4 s3
接收
s1 s2 s3 s4 s5
图论模型:构作图 G:以 s1 , s2 ,
, s5 为顶点,若信号 si 容易错收为 s j ,则从顶点 si 向 s j 连一
条有向边。问题是求有向图 G 中的最大点独立集。 目前还没有有效算法来求任意给定图的极小点覆盖集、极大点独立集和极小支配集。下 面介绍的方法用到布尔代数。
二、逻辑运算及其性质
设 G 是一个图,用 vi 表示事件“包含顶点 vi ” vi + v j 或 vi ∨ v j 表示事件“要么包含顶 ; 点 vi ,要么包含顶点 v j ” vi v j 或 vi ∧ v j 表示事件“即包含顶点 vi 又包含顶点 v j ” ; 。则如下 逻辑运算律成立:
13

(1)交换律: vi + v j = v j + vi , vi v j = v j vi 。 (2)结合律: ( vi + v j ) + v k = vi + ( v j + v k ) , ( vi v j )v k = vi ( v j v k ) (3)分配律: vi ( v j + v k ) = vi v j + vi v k , ( vi + v j )v k = vi v k + v j v k (4)吸收律: vi + vi = vi , vi vi = vi , vi + vi v j = vi , vi ( vi + v j ) = vi 。
三、算法
1. 极小点覆盖和极大独立集 (1) 由定义,V(G)的子集 C 是 G 的极小点覆盖 ? 对每个 vi ∈ V (G ) ,要么 vi ∈ C , 要么 N G ( vi ) ? C 。 (2)由推论 5.1.3,V(G)的子集 C 是 G 的极小点覆盖 ? V(G)\C 是 G 的极大点独立集。 由此可得求所有极小点覆盖和极大独立集的方法: 将表达式
∏ (v
i =1
υ
i
+
u∈N ( vi )

u ) 展开成积之和的形式,则每一项表示一个极小点覆盖,而这些
极小点覆盖的补集给出了所有极大点独立集。表达式
∏ (v
i =1
υ
i
+
u∈N ( vi )

u) 通 常 记 为
? (v1 , v2 ,
, vυ ) 。
例 5.3.1 求下图的所有极小点覆盖和极大点独立集。 v4 v1 v3 v2 解: ? ( v1 , v 2 , v5 v6 v7
, v7 ) = ( v1 + v2 v 4 ) ( v2 + v1v3v5 v6 ) ( v3 + v2 v4 v5 v7 ) ( v4 + v1v3v5 v6 ) ? ( v5 + v 2 v 3 v 4 v 7 ) ( v 6 + v 2 v 4 v 7 ) ( v 7 + v 3 v5 v 6 )
= v1v3 v5 v6 + v 2 v3 v 4 v5 v6 + v2 v 4 v5 v7 + v2 v3 v4 v7 。
故极小点覆盖有:
C1 = {v1 , v3 , v5 , v6 } , C 2 = {v 2 , v3 , v 4 , v5 , v6 } , C3 = {v 2 , v 4 , v5 , v7 } , C 4 = {v2 , v3 , v4 , v7 } 。
而极大点独立集有:
I 1 = C1 = {v2 , v4 , v7 } , I 2 = C2 = {v1 , v7 } ,I 3 = C3 = {v1 , v3 , v6 } , I 4 = C 4 = {v1 , v5 , v6 } 。
同时,不难得出最小点覆盖和最大点独立集。 2. 极小支配集 由定理 5.1.3,上述方法得出的极大独立集必是 G 的极小支配集。但一般情况下这并未包 含 G 的所有极小支配集。求所有极小支配集的方法为:
14

将表达式
∏ (v
i =1
υ
i
+
u∈N ( vi )

u ) 展开成积之和的形式,则每一项给出一个极小支配集。表达式 , vυ ) 。
∏ (v
i =1
υ
i
+
u∈N ( vi )

u ) 通常记为ψ ( v1 , v2 ,
例 5.3.2 求下图的所有极小支配集。 v2 v4 v1 v3 解:ψ ( v1 , v2 , v6 v5
, vυ ) = ( v1 + v2 + v3 + v4 ) ( v 2 + v1 + v 4 ) ( v3 + v1 + v4 ) ? ( v 4 + v1 + v 2 + v3 + v5 + v6 ) ( v5 + v4 + v6 ) ( v6 + v4 + v5 )
= v1v5 + v1v6 + v 4 + v 2 v3 v5 + v 2 v3 v6
故 G 的所有极小支配集为: {v1 , v5 } , {v1 , v6 } , {v 4 } , {v 2 , v3 , v5 } , {v 2 , v3 , v6 } 。 上述求极小点覆盖集、极大点独立集和极小支配集的算法是指数阶的。例如对于求极小 点覆盖集、极大点独立集的算法,我们需要处理
υ
∏ (v
i =1
ν
i
+
u∈N ( vi )
∏ u) 的展开式中 2υ 个乘积项,因
此计算复杂度至少是 O(2 ) 。但目前尚没有更好的精确型算法求极小点覆盖集、极大点独立 集和极小支配集的最优解。 设计求极小点覆盖集、极大点独立集和极小支配集的近似算法,或在某些约束条件下寻 找它们的精确算法,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献[19]~[21]与点覆盖算法有关,[22]~[24]涉及 到点独立集的算法, [25]、[26]研究有关支配集的近似算法和分布式算法,文献[27]~[30]研究无 线通信网络中连通支配集的算法。 [19] R. Bar-Yehuda and S. Even, A local-ratio theorem for approximating the weighted vertex cover problem, Annals of Discrete Mathematics, 25(1985) 27-45. [20] K.L. Clarkson, A modification of the greedy algorithm for vertex cov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17(1983) 23-25. [21] D.S. Hochbaum, Approximation algorithms for set covering and vertex cover problems, 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 11(1982) 555-556. [22] Thomas Erlebach and Klaus Jansen, Conversion of coloring algorithms into maximum weight independent set algorithm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48(2005), 107-125. [23] V. E. Alekseev, Polynomial algorithm for finding the largest independent sets in graphs without fork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35(2004), 3-16. [24] Shuichi Sakai, Mitsunori Togasaki and Koichi Yamazaki, A note on greedy algorithms for the maximum weighted independent set problem,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26(2003),313-322 [25] Toshihiro Fujito and Hiroshi Nagamochi, A 2-approximation algorithm for the minimum weight edge dominating set problem,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18(2002), 199-207. [26] Lucia D. Penso and V.C.Valmir C. Barbosa, A distributed algorithm to find k-dominating set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41(2004), 243-253.
15

[27] I. Stojmenovic, M. Seddigh, and J. Zunic, Dominating sets and neighbor elimination based broadcasting algorithms in wireless networks, Proc. IEEE Hawaii Int. Conf. On System Sciences, Jan. 2001. [28] J. Wu, and H.L.Li, On calculating connected dominating set for efficient routing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3rd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iscrete Algorithms and Methods for Mobil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1999,7-14. [29] S. Guha, and S. Khuller, Approximation algorithms for connected dominating sets, Algorithmica, 20:4(1998), 347-387. [30] B. Das, and V. Bharghavan, Routing in ad hoc networks using minimum connected dominating sets, ICC’97, Montreal, Canada, June, 1997.
§5.4
Ramsey 数
一、团(clique)
定义 5.4.1 设 Q ? V (G ) ,若导出子图 G[Q ] 是完全图,则称 Q 是 G 的一个团。若给团 Q 添 加 V (G ) \ Q 中任何顶点,导出子图都不再是团,则称 Q 是一个极大团。图 G 的含顶点数最多 的团称为 G 的最大团,其顶点数称为 G 的团数,记为 ω (G ) 。含 k 个顶点的团称为 k-团。 例如,在下图中, {v0 , v1 , v 2 } 和 {v0 , v 2 , v3 } 都是 G 的团。前者是极大团,而后者不是。
{v0 , v2 , v3 , v4 } 是 G 的最大团。
v1 v8 v7 v6 注: (1)任何非平凡的树,其团数均为 2。 (2)Q 是 G 的团当且仅当 Q 是 G 的独立集;Q 是 G 的极大(最大)团当且仅当 Q 是 G 中 极大(最大)独立集 关于团有许多研究专题,文献[31]~[36]分别涉及到最大团问题、最大赋权团问题、最大团 覆盖问题、边-团覆盖、团独立集、团划分等。团也与图的染色有密切关系,这将在下一章讨 论。 [31] Patric R. J. ?sterg?rd, A fast algorithm for the maximum clique problem,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20(2002), 197-207 [32] S. Busygin, A new trust region technique for the maximum weight clique problem,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54(2006), 2080-2096. [33] J.M.Keil, and L.Stewart, Approximating the minimum clique cover and other hard problems in subtree filament,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54(2006), 1983-1995. [34] G.Durán, M.C.Lin, S.Mera and J.L.Sawarcfiter, Algorithms for clique-independent sets on subclasses of circular-are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54(2006), 1783-1790.
16
v2 v0 v3 v4 v5

[35] T.S. Michael, and T.Quint, Sphericity, cubicity, and edge clique covers of graphs,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54(2006), 1309-1313. [36] I. Charon, and O. Hudry, Noising methods for a clique partitioning problem, Discrete Applied Mathematics, 154(2006), 754-769. 显然, 团和点独立集是两个互补的概念。 即顶点子集 Q 是图 G 的团当且仅当 Q 是补图 G 的独立集。 直观上判断, 一个图如果没有大的团则应该有大的点独立集。 这一问题属于 Ramsey 理论的研究范畴。
二、Ramsey 数
先来看一个例子。 例 5.4.1 任意 6 个人的聚会上,总有 3 人互相认识或互不认识。 证明:用 6 个顶点代表六个人,构造 6 阶完全图 K6。如果两人互相认识,则将它们的连边染 红色,否则染蓝色。则问题转化为:证明将 K6 的边进行任意红、蓝染色,一定会出现红色三 角形或蓝色三角形。 在完全图 K6 中任取一顶点记为 v1, 由组合学中的鸽笼原理,以 v1 为端点的 5 条连边中 至少有 3 条是同色的。不妨设边 v1v2、v1v3、v1v4 都为红色。现考察连接 v2、v3、v4 的 3 条边, 。否则,3 条边中必有红色边, 若这 3 条边全为蓝色,则△v2v3v4 就是一个同色三角形(蓝色) 无妨设为 v2v3,则△v2v3v4 构成一个同色三角形(红色) 。证毕。 上述问题可描述为:对完全图 K6 的边任意染红蓝两种颜色后,要么有红色三角形,要么 有蓝色三角形。一般地,有: 用红、蓝两种颜色对完全图的边染色,要求不论怎么染,都能要么出现染红色的 p 阶完 全子图 Kp,要么出现染蓝色的 q 阶完全子图 Kq,这样的完全图至少应有多少个顶点(即至少应 为多少阶图)? 如果将红色边形成的子图记为 G,则蓝色边形成的子图是 G 的补图。因此上述问题也可 描述为: 求 min{r | 每个 r 阶图 G 要么本身含有 p-团,要么其补图 G 含有 q-团}。 亦即: 求 min{r | 每个 r 阶图 G 要么有 p-团,要么有含 q 个顶点的独立集}。
这个问题称为 Ramsey 问题,所求的最少顶点数(即完全图应具有的最小阶数)称为 Ramsey 数,记为 r ( p, q ) 。特别地,定义 r (1, q) = r ( p, 1) =1。 Ramsey 问题的上述三种表述经常交替使用。例 5.4.1 实际上证明了 r (3, 3) ≤ 6。 定理 5.4.1 r (3, 3) = 6。 证明:由例 5.4.1,r (3, 3) ≤ 6。另一方面,长为 5 的圈 C5 既无 3-团又无 3 个点的独立集,这 表明 r (3, 3) ≥ 6。因此 r (3, 3) = 6。证毕。 定理 5.4.2 r (3,4) = 9。 证明:先证 r (3,4) ≥ 9。 对具有 9 个顶点的任何图 G,必存在顶点 v0,其度 d ( v0 ) ≠ 3 。 (否则,G 的顶点度之和 为奇数) 。
17

如果 d ( v0 ) ≥ 4 ,设 v1、v2、v3、v4 是其 4 个邻点。若 v1、v2、v3、v4 有一条连边,比如 v1v2, 则 v0、v1、v2 构成 G 的一个 3-团;否则,v1、v2、v3、v4 间没有连边,形成 G 的一个 4 顶点独 立集。 如果 d ( v0 ) < 3 ,则 G 中至少有 6 个顶点与 v0 不相邻。由于 r (3,3)=6,故这 6 个顶点在 G 导出的子图要么有 3-团,要么有含 3 个顶点的独立集。如果是前者,则结论已成立;如果是 后者,则与 v0 一起构成含 4 个顶点的独立集。 综上, 具有 9 个顶点的任何图 G, 要么有 3-团, 要么有 4 个顶点的独立集, 因此 r(3,4) ≥ 9。 另一方面,如下所示的 8 阶图既无 3-团,又无 4 个顶点的独立集,这说明 r (3,4) ≤ 9。于 是 r (3,4) = 9。证毕。
定理 5.4.3
r(4,4) =18。
证明:对具有 18 个顶点的任何图 G,任取其一个顶点 v0。 取其 9 个邻点, 将这 9 个邻点在 G 中的点导出子图记为 G1, 由定理 5.4.2, 如果 d ( v0 ) ≥ 9 , r (3, 4) = 9,故 G1 中要么有 3-团,要么有 4 个顶点的独立集。若是前者,则这个 3-团与 v0 组 成 G 的一个 4-团;若是后者,则这个独立集也是 G 中的 4 个顶点的独立集。 如果 d ( v0 ) < 9 ,则与 v0 不相邻的顶点至少有 9 个,即在 G 的补图 G 中 v0 至少有 9 个邻 点。与以上类似可得, G 中要么有 4-团,要么有 4 个顶点的独立集。从而 G 中要么有 4-团, 要么有 4 个顶点的独立集。 以上结果表明 r(4,4) ≤ 18。 下证 r (4, 4) > 17。我们只需找出对 K17 的边的一种红蓝染色,使得不出现同色的 K4 即可。 在一个圆周上画出 17 个等分点,将其依次编号为 v0,v1, v2, …,v16,把整数 1,2,…,16 分为两组: X={1, 2, 4, 8, 9, 13, 15, 16}, Y={3, 5, 6, 7, 10, 11, 12, 14}。
按下列规则对 K17 进行红、蓝边染色:对于边 v i v j , (0 ≤ i , j ≤ 16), 当 | i ? j |∈ X 时,将边 v i v j 染成红色;当 | i ? j |∈ Y 时,将边 v i v j 染成蓝色。 按此规则,下列边被染成红色
( v0 , v1 ), ( v0 , v2 ), ( v0 , v4 ), ( v0 , v8 ), ( v0 , v9 ), ( v0 , v13 ), ( v0 , v15 ), ( v0 , v16 ); ( v1 , v2 ), ( v1 , v3 ), ( v1 , v5 ), ( v1 , v9 ),
… … … … …
, ( v1 , v16 );

… … … …
( v15 , v16 ) 。
其余边全染蓝色。可以检验,在这样的颜色下 K17 中没有同色的 K4。这表明 r(4,4) >17。 由以上两方面便得 r(4,4) = 17。证毕。
18

有时用“边染色”的说法进行论证更为直观和简便。比如上一定理的前半部分可以用边 染色方法论述如下。 设对 K18 的边进行了任意的红、蓝染色。考察 K18 中从任一顶点 v0 出发的 17 条边。由鸽 笼原理知,其中至少有 9 条边是同色的,不妨设为红色。这 9 条边异于 v0 的 9 个端点构成完 全子图 K9,由 r (3, 4) =9 知,该 K9 中要么有红色 K3,要么有蓝色 K4。若是前者,则这个红色 K3 与 v0 一起便构成了红色 K4;若是后者,则本身就是一个蓝色 K4。由此便知 r (4, 4) ≤ 18。
三、Ramsey 数的性质
定理 5.4.4 (1)r ( p, q ) = r ( q, p ); (2)r ( 2, q ) = q, r ( p, 2 ) = p;
(3)当 p, q ≥ 2 时,有 r ( p, q ) ≤ r ( p, q –1 )+ r ( p –1, q ),且当 r ( p, q –1 )和 r ( p –1, q )都是 偶数时,不等号严格成立。 证明:(1) 设 r ( p, q ) = k,则对任何 k 阶图 G,其补图 G 也是一个 k 阶图,故 G 中要么有 p团,要么有 q 个顶点的独立集,从而 G 中要么有 q-团,要么有 p 个顶点的独立集,由 G 的任 意性,知 r ( q, p ) = k。 (2) 对任一个 q 阶图,要么至少有一条边,任何一条边的两个端点即构成 2-团;要么没有 边,此时所有 q 个顶点构成一个独立集。故 r ( 2, q ) = q。同理可证 r ( p, 2 ) = p。 (3) 我们用“边染色”的方法来该性质,读者可尝试用团和独立集的方式改写这个证明。 令 n = r ( p, q–1 ) + r ( p –1, q ),下面证明,用红蓝两色对 Kn 的边任意染色后,必有红色 的 Kp 或蓝色的 Kq, 从而 r ( p, q ) ≤ n. 事实上,任取 Kn 的一个顶点 v, 设 v 连出的 n?1 条边中有 n1 条红色边、n2 条蓝色边。则 n1+ n2 = n –1 = r ( p, q–1 ) + r ( p –1, q ) –1 。 1)若 n1≥ r ( p –1, q),则 v 通过红边相连的顶点至少有 r ( p –1, q) 个。按照 r ( p –1, q) 的 定义,这 r ( p –1, q) 个点构成的完全图 Kr(p?1,q)中要么含有红色的 K p?1 ,要么含有蓝色的 Kq。 若是前者,则该红色的 K p?1 与 v 便构成 Kn 中一个红色的 Kp;若是后者,则自然有蓝色的 Kq。 2)若 n1 < r ( p –1, q),则 n2 ≥ r ( p, q–1 )。与上述过程同样可证得:红蓝染色后的 Kn 中必 有红色的 Kp 或蓝色的 Kq。 因此,用红蓝两色对 Kn 的边任意染色后,必有红色的 Kp 或蓝色的 Kq, 故 r ( p, q ) ≤ n = r ( p, q –1 )+ r ( p –1, q )。 下面证明当 r ( p, q –1 )和 r ( p –1, q )都是偶数时, 不等号严格成立。 m= r ( p, q–1 ) + r ( p 设 –1, q ) –1。因 m 是奇数,故用红蓝两色对完全图 Km 的边任意染色后,必有某点 v0 关联的边有 偶数条被染红(若每点处都有奇数条红边,则所有红色边导数的子图中顶点度之和为奇数, 这是不可能的) 。因 d ( v0 ) = m ?1=r ( p, q–1 ) + r ( p –1, q ) –2。如果与 v0 关联的 m ?1 条边中红 色边至少有 r ( p –1, q )条,则与上述(1)同样可证,Km 中必有红色的 Kp 或蓝色的 Kq;如果 ,v 与 v0 关联的红色边少于 r ( p –1, q )条,则由 v0 的取法(与 v0 关联的红色边有偶数条) 0 至多 有 r ( p –1, q )?2 条红边,因此至少有 r ( p, q–1 )条蓝边。此时与上述(2)同样可知,Km 中必 有红色的 Kp 或蓝色的 Kq。
19

由以上可见 r ( p, q–1 ) + r ( p –1, q ) –1 个顶点的完全图 Km 的边任意红蓝染色,必有红色 的 Kp 或蓝色的 Kq,故 r ( p, q ) ≤ r ( p, q –1 )+ r ( p –1, q ) –1< r ( p, q –1 )+ r ( p –1, q )。证毕。 例 5.4.2 证明:r ( 3, 5 ) =14。 证:由性质(3),r ( 3, 5 ) ≤ r ( 3, 4 )+ r (2, 5) = 9 + 5 = 14。 另一方面,按如下方法对完全图 K13 的边进行红、蓝染色:设 K13 的顶点为 0, 1, 2, ···, 12, 将这些顶点依次放在一个圆周的 13 等分点上。当点 i 与 k 满足 k = i+1, i+5, i+8, i+12, (mod 无红色的 K3,又无蓝色的 K5。这表明 r ( 3, 5 ) ≥ 14。 由以上两方面即知,r ( 3, 5 ) =14。证毕。 13),
时,点 i 与 k 之间连红色边;否则,连蓝色边。可以检验,这样构成的对 K13 的红蓝染色,既
四、Ramsey 数的上下界
定理 5.4.5 设 p, q ≥ 2 ,则 r ( p, q ) ≤ ? 中取 p ? 1 个元素的组合数。 证明:对 p + q 用归纳法。 由性质, (2, q ) = q = ? r
? p + q ? 2? ? p + q ? 2? ? ,其中 ? p ? 1 ? 表示从 p + q ? 2 个元素 ? p ?1 ? ? ?
? 2 + q ? 2? ? p + 2 ? 2? 可见当 p = 1 或 q = 1 时, r ? , ( p, 2) = p = ? p ? 1 ? , ? 2 ?1 ? ? ?
结论成立。假定对满足 4 ≤ p + q < s + t 的所有正整数对 ( p, q) ,结论都成立。则
? s + t ? 3? ? s + t ? 3? ? s + t ? 2 ? r ( s, t ) ≤ r ( s ? 1, t ) + r ( s, t ? 1) ≤ ? ?+? ?=? ?。 ? s ? 2 ? ? s ?1 ? ? s ?1 ?
这里用到了组合恒等式 ?
? n ? 1? ? n ? 1 ? ? n ? ?+? ? = ? ? 。证毕。 ? m ? ? m ? 1? ? m ?
q2 + 3 定理 5.4.6 当 q ≥ 3 时, r (3, q ) ≤ 。 2
证明:对 q 进行归纳。当 q = 3 时, r (3, 3) = 6 ,且
q2 + 3 = 6 ,结论不等式成立。 2 q 2 + 3 19 当 q = 4 时, r (3, 4) = 9 ,且 r (3, q ? 1) = 6 ,而 = ,结论不等式严格成立。 2 2 假设 q ≤ k ? 1 时结论成立。则 q = k 时, r (3, k ) ≤ r (2, k ) + r (3, k ? 1) ≤ k + ( k ? 1) 2 + 3 k 2 + 4 = 。 2 2
下证上述不等式严格成立,这样便证明了 r (3, k ) ≤
2
k2 + 3 。 2 k2 + 4 ;下设 k 是偶数。此 2
事实上,若 k 是奇数,则 k + 4 是奇数,故此时, r (3, k ) <
20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试题《图论及其应用》(参考答案)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试题 《图论及其应用》(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18分) 1.4个顶点的不同构的简单图共有__11___个; 2.设无向图G 中有12条边,已知G 中3度顶点有6个,其余顶点的度数均小于3。则G 中顶点数至少有__9___个; 3.设n 阶无向图是由k(k ?2)棵树构成的森林,则图G 的边数m= _n-k____; 4.下图G 是否是平面图?答__是___; 是否可1-因子分解?答__是_. 5.下图G 的点色数=)(G χ______, 边色数=')(G χ__5____。 图G 二.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21分) 1.下面给出的序列中,是某简单图的度序列的是( A ) (A) (11123); (B) (233445); (C) (23445); (D) (1333). 2.已知图G 如图所示,则它的同构图是( D ) 3. 下列图中,是欧拉图的是( D ) 4. 下列图中,不是哈密尔顿图的是(B ) 5. 下列图中,是可平面图的图的是(B ) A C D A B C D

6.下列图中,不是偶图的是( B ) 7.下列图中,存在完美匹配的图是(B ) 三.作图(6分) 1.画出一个有欧拉闭迹和哈密尔顿圈的图; 2.画出一个有欧拉闭迹但没有哈密尔顿圈的图; 3.画出一个没有欧拉闭迹但有哈密尔顿圈的图; 解: 四.(10分)求下图的最小生成树,并求其最小生成树的权值之和。 解:由克鲁斯克尔算法的其一最小生成树如下图: 权和为:20. 五.(8分)求下图G 的色多项式P k (G). 解:用公式 (G P k -G 的色多项式: )3)(3)()(45-++=k k k G P k 。 六.(10分) 22,n 3个顶点的度数为3,…,n k 个顶点的度数为k ,而其余顶点的度数为1,求1度顶点的个数。 解:设该树有n 1个1度顶点,树的边数为m. 一方面:2m=n 1+2n 2+…+kn k 另一方面:m= n 1+n 2+…+n k -1 v v 1 3 图G

图论及其应用第三章答案电子科大

习题三: ● 证明:e 是连通图G 的割边当且仅当V(G)可划分为两个子集V1和V2,使对任意u ∈V 1及v ∈V 2, G 中的路(u ,v )必含e . 证明:充分性: e 是G 的割边,故G ?e 至少含有两个连通分支,设V 1是其中一个连通分支的顶点集,V 2是其余分支的顶点集,对12,u V v V ?∈?∈,因为G 中的u,v 不连通,而在G 中u 与v 连 通,所以e 在每一条(u,v)路上,G 中的(u,v)必含e 。 必要性:取12,u V v V ∈∈,由假设G 中所有(u,v)路均含有边e ,从而在G ?e 中不存在从u 与到v 的 路,这表明G 不连通,所以e 是割边。 ● 3.设G 是阶大于2的连通图,证明下列命题等价: (1) G 是块 (2) G 无环且任意一个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3) G 无环且任意三个不同点都位于同一条路上。 (1)→(2): G 是块,任取G 的一点u ,一边e ,在e 边插入一点v ,使得e 成为两条边,由此得到新图G 1,显然G 1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由定理,G 中的u,v 位于同一个圈上,于是G 1中u 与边e 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2)→(3): G 无环,且任意一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任取G 的点u ,边e ,若u 在e 上,则三个不同点位于同一个闭路,即位于同一条路,如u 不在e 上,由定理,e 的两点在同一个闭路上,在e 边插入一个点v ,由此得到新图G 1,显然G 1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则两条边的三个不同点在同一条路上。 (3)→(1): G 连通,若G 不是块,则G 中存在着割点u ,划分为不同的子集块V 1, V 2, V 1, V 2无环, 12,x v y v ∈∈,点u 在每一条(x,y)的路上,则与已知矛盾,G 是块。 ● 7.证明:若v 是简单图G 的一个割点,则v 不是补图G ?的割点。 证明:v 是单图G 的割点,则G ?v 有两个连通分支。现任取x,y ∈V(G ?v), 如果x,y 不在G ?v 的同一分支中,令u 是与x,y 处于不同分支的点,那么,x,与y 在G ?v 的补图中连通。若x,y 在G ?v 的同一分支中,则它们在G ?v 的补图中邻接。所以,若v 是G 的割点,则v 不是补图的割点。 ● 12.对图3——20给出的图G1和G2,求其连通度和边连通度,给出相应的最小点割和最小边割。 解:()12G κ= 最小点割 {6,8} 1()2G λ= 最小边割{(6,5),(8,5)} ()25G κ= 最小点割{6,7,8,9,10} 2()5G λ= 最小边割{(2,7)…(1,6)} ● 13.设H 是连通图G 的子图,举例说明:有可能k(H)> k(G). 解: 通常k (H )

图论讲义第2章-连通性

第二章 图的连通性 在第一章中已经定义连通图是任二顶点间都有路相连的图。对于连通图,其连通的程度也有高有低。例如,下列三个图都是连通图。对于图G 1,删除一条边或一个顶点便可使其变得不连通;而对于图G 2,至少需要删除两条边才能使其不连通,也可以删除一个顶点使其不连通;对于图G 3,要破坏其连通性,则至少需要删除三条边或三个顶点。 本章主要讨论如何通过图的顶点集、边集和不交的路集合的结构性质来获知图的连通性程度。通过研究割边和割点来刻画1连通图的特性;定义连通度和边连通度来度量连通图连通程度的高低;通过不交路结构和元素的共圈性质来反映图的2连通和k 连通性。 §2.1 割点和割边 定义2.1.1 设)(G V v ∈,如果)()(G w v G w >?,则称v 为G 的一个割点。 (注:该定义与某些著作中的定义有所不同,主要是在环边的顶点是否算作割点上有区别)。 例如,下图中u , v 两点是其割点。 定理2.1.1 如果点v 是简单图G 的一个割点,则边集E (G)可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1E 和2E ,使得][1E G 和][2E G 恰好有一个公共顶点v 。 证明留作习题。 推论2.1.1 对连通图G ,顶点v 是G 的割点当且仅当v G ?不连通。 定理2.1.2 设v 是树T 的顶点,则v 是T 的割点当且仅当1)(>v d 。 证明:必要性:设v 是T 的割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1)(>v d 。 若0)(=v d ,则1K T ?,显然v 不是割点。 若1)(=v d ,则v T ?是有1)(??v T ν条边的无圈图,故是树。从而)(1)(T w v T w ==?。因此v 不是割点。 以上均与条件矛盾。 充分性:设1)(>v d ,则v 至少有两个邻点u ,w 。路uvw 是T 中一条),(w u 路。因T 是树,uvw 是T 中唯一的),(w u 路,从而)(1)(T w v T w =>?。故v 是割点。证毕。

图论 张先迪 李正良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一 作者---寒江独钓 1.证明:在n 阶连通图中 (1) 至少有n-1条边; (2) 如果边数大于n-1,则至少有一条闭迹; (3) 如果恰有n-1条边,则至少有一个奇度点。 证明: (1) 若G 中没有1度顶点,由握手定理: ()2()21v V G m d v n m n m n ∈= ≥?≥?>-∑ 若G 中有1度顶点u ,对G 的顶点数作数学归纳。 当n=2时,结论显然;设结论对n=k 时成立。 当n=k+1时,考虑G-u,它仍然为连通图,所以,边数≥k-1.于是G 的边数≥k. (2) 考虑G 中途径: 121:n n W v v v v -→→→→L 若W 是路,则长为n-1;但由于G 的边数大于n-1,因此,存在v i 与v j ,它们相异,但邻接。于是: 1i i j i v v v v +→→→→L 为G 中一闭途径,于是 也就存在闭迹。 (3) 若不然,G 中顶点度数至少为2,于是由握手定理: ()2()21v V G m d v n m n m n ∈= ≥?≥?>-∑ 这与G 中恰有n-1条边矛盾! 2.(1)2n ?12n 2?12n ?1 (2)2n?2?1 (3) 2n?2 。 证明 :u 1的两个邻接点与v 1的两个邻接点状况不同。所以, 两图不同构。 4.证明下面两图同构。 u 1 v 1

证明:作映射f : v i ? u i (i=1,2….10) 容易证明,对?v i v j ∈E ((a)),有f (v i v j,),=,u i,u j,∈,E,((b)) (1≤ i ≤ 10, 1≤j ≤ 10 ) 由图的同构定义知,图(a)与(b)是同构的。 5.指出4个顶点的非同构的所有简单图。 分析:四个顶点的简单图最少边数为0,最多边数为6,所以 可按边数进行枚举。 (a) v 2 v 3 u 4 u (b)

图论 王树禾 答案

图论第一次作业 By byh

|E(G)|,2|E(G)|2G υυ??≤ ??? ?? ??? 1.1 举出两个可以化成图论模型的实际问题 略 1.2 证明其中是单图 证明:(思路)根据单图无环无重边的特点,所以 最大的情形为任意两个顶点间有一条边相连,即极 端情况为。

?1.4 画出不同构的一切四顶单图 ?0条边:1条边: ?2条边:3条边: ?4条边:5条边:?6条边:

1.10G?H当且仅当存在可逆映射θ:V G→V H,使得uv∈E G?θuθv∈E H,其中G和H是单图。(证明充分性和必要性) ?必要性 ?若G?H,由定义可得,存在可逆映射θ:V G→V Hφ:E G→E(H)当且仅当ψ G e=uv时,ψHφe=θuθ(v),所以uv∈E G? θuθv∈E H ?充分性 ?定义?:E G→E(H),使得uv∈E G和θuθv∈E(H)一一对应,于是?可逆,且ψ e=uv的充要条件是ψHφe=θuθv,得G?H G

1.12求证(a)?K m ,n =mn,(b)G是完全二分图,则?G≤1 4 v G2 ?(a)对于K m ,n ,将顶集分为X和Y,使得X∪Y=V K m,n, X∩Y= ?,X=m,Y=n,对于X中的每一顶点,都和Y中所有顶点相连,所以?K m,n =mn ?(b)设G的顶划分为X,Y,X=m,Y=v?m,则?G≤ ??K m ,v-m =v?m m≤v2 4

?证明: ?(a)第一个序列考虑度数7,第二个序列考虑6,6,1 ?(b)将顶点v分成两部分v’和v’’ ?v’ = {v|v= v i, 1≤ i≤ k}, ?v’’ = {v|v= v i, k< i≤ n} ?以v’点为顶的原图的导出子图度数之和小于 ?然后考虑剩下的点贡献给这k个点的度数之和最大可能为

图论习题参考答案

二、应用题 题0:(1996年全国数学联赛) 有n (n ≥6)个人聚会,已知每个人至少认识其中的[n /2]个人,而对任意的[n /2]个人,或者其中有两个人相互认识,或者余下的n -[n /2]个人中有两个人相互认识。证明这n 个人中必有3个人互相认识。 注:[n /2]表示不超过n /2的最大整数。 证明 将n 个人用n 个顶点表示,如其中的两个人互相认识,就在相应的两个顶点之间连一条边,得图G 。由条件可知,G 是具有n 个顶点的简单图,并且有 (1)对每个顶点x , )(x N G ≥[n /2]; (2)对V 的任一个子集S ,只要S =[n /2],S 中有两个顶点相邻或V-S 中有 两个顶点相邻。 需要证明G 中有三个顶点两两相邻。 反证,若G 中不存在三个两两相邻的顶点。在G 中取两个相邻的顶点x 1和y 1,记N G (x 1)={y 1,y 2,……,y t }和N G (y 1)={x 1,x 2,……,x k },则N G (x 1)和N G (y 1)不相交,并且N G (x 1)(N G (y 1))中没有相邻的顶点对。 情况一;n=2r :此时[n /2]=r ,由(1)和上述假设,t=k=r 且N G (y 1)=V-N G (x 1),但N G (x 1)中没有相邻的顶点对,由(2),N G (y 1)中有相邻的顶点对,矛盾。 情况二;n=2r+1: 此时[n /2]=r ,由于N G (x 1)和N G (y 1)不相交,t ≥r,k ≥r,所以r+1≥t,r+1≥k 。若t=r+1,则k=r ,即N G (y 1)=r ,N G (x 1)=V-N G (y 1),由(2),N G (x 1)或N G (y 1)中有相邻的顶点对,矛盾。故k ≠r+1,同理t ≠r+1。所以t=r,k=r 。记w ∈V- N G (x 1) ∪N G (y 1),由(2),w 分别与N G (x 1)和N G (y 1)中一个顶点相邻,设wx i0∈E, wy j0∈E 。若x i0y j0∈E ,则w ,x i0, y j0两两相邻,矛盾。若x i0y j0?E ,则与x i0相邻的顶点只能是(N G (x 1)-{y j0})∪{w},与y j0相邻的顶点只能是(N G (y 1)-{x j0})∪{w}。但与w 相邻的点至少是3,故N G (x 1)∪N G (y 1)中存在一个不同于x i0和y j0顶点z 与w 相邻,不妨设z ∈N G (x 1),则z ,w ,x i0两两相邻,矛盾。 题1:已知图的结点集V ={a ,b ,c ,d }以及图G 和图D 的边集合分别为: E (G )={(a ,a ), (a ,b ), (b ,c ), (a ,c )} E (D)={, , , , } 试作图G 和图D ,写出各结点的度数,回答图G 、图D 是简单图还是多重图? 解: a d a d b c b c 图G 图D 例2图

图论及其应用 答案电子科大

习题三: ● 证明:是连通图G 的割边当且仅当V(G)可划分为两个子集V1和V2,使对任意及, G 中的路必含. 证明:充分性: 是的割边,故至少含有两个连通分支,设是其中一个连通分支的顶点集,是其余分支的顶点集,对12,u V v V ?∈?∈,因为中的不连通,而在中与连通,所以在每一条路上,中的必含。 必要性:取12,u V v V ∈∈,由假设中所有路均含有边,从而在中不存在从与到的路,这表明不连通,所以e 是割边。 ● 3.设G 是阶大于2的连通图,证明下列命题等价: (1) G 是块 (2) G 无环且任意一个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3) G 无环且任意三个不同点都位于同一条路上。 : 是块,任取的一点,一边,在边插入一点,使得成为两条边,由此得到新图,显然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由定理,中的u,v 位于同一个圈上,于是 中u 与边都位于同一个 圈上。 : 无环,且任意一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任取的点u ,边e ,若在上,则三个不同点位于同一个闭路,即位于同一条路,如不在上,由定理,的两点在同一个闭路上,在边插入一个点v ,由此得到新图,显然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则两条边的三个不同点在同一条路上。 : 连通,若不是块,则中存在着割点,划分为不同的子集块,,,无环,12,x v y v ∈∈,点在每一条的路上,则与已知矛盾,是块。 ● 7.证明:若v 是简单图G 的一个割点,则v 不是补图的割点。 证明:是单图的割点,则有两个连通分支。现任取, 如果不在的

同一分支中,令是与 处于不同分支的点,那么,与在的补图中连通。若在的同一分支中,则它们在的补图中邻接。所以,若是的割点,则不是补图的割点。 ● 12.对图3——20给出的图G1和G2,求其连通度和边连通度,给 出相应的最小点割和最小边割。 解:()12G κ= 最小点割 {6,8} 1()2G λ= 最小边割{(6,5),(8,5)} ()25G κ= 最小点割{6,7,8,9,10} 2()5G λ= 最小边割{(2,7)…(1,6)} ● 13.设H 是连通图G 的子图,举例说明:有可能k(H)> k(G). 解: 通常. 整个图为,割点左边的图为的的子图, ,则. e H

图论讲义第3章-匹配问题

第三章 匹配理论 §3.1 匹配与最大匹配 定义3.1.1 设G 是一个图, )(G E M ?,满足:对i e ?,M e j ∈,i e 与j e 在G 中不相邻,则称M 是G 的一个匹配。对匹配M 中每条边uv e =,其两端点 u 和 v 称为被匹配M 所匹配,而 u 和 v 都称为是M 饱和的(saturated vertex )。 注:每个顶点要么未被M 饱和, 要么仅被M 中一条边饱和。 定义3.1.2 设M 是G 的一个匹配, 若G 中无匹配M ′, 使得||||M M >′, 则称M 是G 的一个最大匹配;如果G 中每个点都是M 饱和的, 则称M 是G 的完美匹配(Perfect matching ). 显然, 完美匹配必是最大匹配。 例如,在下图G 1中,边集{e 1}、{e 1,e 2}、{e 1,e 2,e 3}都构成匹配,{e 1,e 2,e 3}是G 1的一个最大匹配。在 G 2中,边集{e 1,e 2,e 3,e 4}是一个完美匹配,也是一个最大匹配。 定义3.1.3 设M 是G 的一个匹配, G 的M 交错路是指其边M 和M G E \)(中交替出现的路。如果G 的一条M 交错路(alternating path)的起点和终点都是M 非饱和的,则称其为一条M 可扩展路或M 增广路(augmenting path)。 定理 3.1.1(Berge,1957) 图G 的匹配M 是最大匹配的充要条件是G 中不存在M 可扩展路。 证明:必要性:设M 是G 的一个最大匹配。如果G 中存在一个M 可扩展路P ,则将P 上所有不属于M 的边构成集合M ′。显然M ′也是G 的一个匹配且比M 多一条边。这与M 是最大匹配相矛盾。 充分性:设G 中不存在M 可扩展路。若匹配M 不是最大匹配,则存在另一匹配M ′,使 ||||M M >′. 令 ][M M G H ′⊕=,(M M M M M M ′?′=′⊕∩∪称为对称差)。 则H 中每个顶点的度非1即2(这是因为一个顶点最多只与M 的一条边及M ′的一条边相关联)。故H 的每个连通分支要么是M 的边与M ′的边交替出现的一个偶长度圈,要么是M 的边与M ′的边交替出现的一条路。 由于||||M M >′,H 的边中M ′的边多于M 的边,故必有H 的某个连通分支是一条路,且始于M ′的边又终止于M ′的边。这条路是一条M 可扩展路。这与条件矛盾。 证毕。

数学竞赛:图论讲义

数学竞赛:图论讲义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 邰海峰 重要的概念与定理 完全图 每两个顶点之间均有边相连的简单图称为完全图,有n 个顶点的完全图(n 阶完全图)记为n K . 顶点的度 图G 中与顶点v 相关联的边数(环按2条边计算)称为顶点v 的度(或次数),记为()d v .()G δ与()G ?分别表示图G 的顶点的最小度与最大度.度为奇数的顶点称为奇顶点,度为偶数的顶点称为偶顶点. 树 没有圈的连通图称为树,用T 表示,其中度为1的顶点称为树叶(或悬挂点).n 阶树常表示为n T . k 部图 若图G 的顶点集V 可以分解为k 个两两不相交的非空子集的并,即 1,()k i i j i V V V V i j == =?≠ 并且同一子集i V (1,2,,)i k =内任何两个顶点没有边相连,则称这样的图为k 部图,记作12(,,,;)k G V V V E =. 2部图又叫做偶图,记为(,;)G X Y E =. 完全k 部图 在一个k 部图12(,,,;)k G V V V E =中,i i V m =(1,2,,)i k =,若对任意 ,,(,,1,2,,)i i j j v V v V i j i j k ∈∈≠=均有边连接i v 和j v ,则称图G 为完全k 部图,记为12,,,k m m m K . 欧拉迹 包含图中所有边的迹称为欧拉迹.起点与终点重合的欧拉迹称为闭欧拉迹. 欧拉图 包含欧拉迹的图为欧拉图. 欧拉图必是连通图. 哈密顿链(圈) 经过图上各顶点一次并且仅仅一次的链(圈)称为哈密顿链(圈).包含哈密顿圈的图称为哈密顿图. 平面图 若一个图G 可画在平面上,即可作一个与G 同构的图G ',使G '的顶点与边在同一平面内,且任意两边仅在端点相交,则图G 称为平面图. 一个平面图的顶点和边把一个平面分成若干个互相隔开的区域,称为平面图的一个面,在所有边的外面的面称为外部面,其余的称为内部面. 竞赛图 有向完全简单图称为竞赛图.有n 个顶点的竞赛图记作n K . 有向路 在有向图(,)D V U =中,一个由不同的弧组成的序列12,,,n u u u ,其中i u 的起点为i v ,终点为1(1,2,,)i v i n +=,称这个序列为从1v 到1n v +的有向路(简称路),n 为这个路的长,1v 为

图论及其应用13章习题答案电子科大

习题一 1. (题14):证明图1-28中的两图是同构的 证明 将图1-28的两图顶点标号为如下的(a)与(b)图 作映射f : f(v i )→u i (1≤ i ≤ 10) 容易证明,对?v i v j ∈E((a)),有f(v i v j )=u i u j ∈E((b)) (1≤ i ≤ 10, 1≤j ≤ 10 ) 由图的同构定义知,图1-27的两个图是同构的。 2. (题6)设G 是具有m 条边的n 阶简单图。证明:m =???? ??2n 当且仅当G 是 完全图。 证明 必要性 若G 为非完全图,则? v ∈V(G),有d(v)< n-1 ? ∑ d(v) < n(n-1) ? 2m

证明 由于G 为k 正则偶图,所以,k | V 1 | =m = k | V 2 | ? ∣V 1∣= ∣V 2 ∣。 4. (题12)证明:若δ≥2,则G 包含圈。 证明 只就连通图证明即可。设V(G)={v 1,v 2,…,v n },对于G 中的路v 1v 2…v k ,若v k 与v 1邻接,则构成一个圈。若v i1v i2…v in 是一条路,由于δ≥ 2,因此,对v in ,存在点v ik 与之邻接,则v ik ?v in v ik 构成一个圈 。 5. (题17)证明:若G 不连通,则G 连通。 证明 对)(,_ G V v u ∈?,若u 与v 属于G 的不同连通分支,显然u 与v 在_ G 中连通;若u 与v 属于g 的同一连通分支,设w 为G 的另一个连通分支中的一个顶点,则u 与w ,v 与w 分别在_ G 中连通,因此,u 与v 在_ G 中连通。 习题二 2、证明:每棵恰有两个1度顶点的树均是路。 证明:设树T 为任意一个恰有两个1度顶点的树,则T 是连通的,且无圈,令V 1 、V 2 为度为1的顶点,由于其他的顶点度数均为0或者2,且T 中无圈,则从V 1到V 2 有且只有一条连通路。所以,每棵恰有两个1度顶点的树均是路。得证。 5、证明:正整数序列),...,,(21n d d d 是一棵树的度序列当且仅当 )1(21 -=∑=n d n i i 。 证明:设正整数序列),...,,(21n d d d 是一棵树T 的度序列,则满足 E d n i i 21 =∑=,E 为T 的边数,又有边数和顶点的关系1+=E n ,所以)1(21 -=? ∑=n d n i i 14、证明:若e 是n K 的边,则3 )2()(--=-n n n n e K τ。 若e 为Kn 的一条边,由Kn 中的边的对称性以及每棵生成树的边数为n-1,Kn 的所有生成树的总边数为:2 )1(--n n n ,所以,每条边所对应的生成树的棵数为: 32 2)1(2 1 )1(--=--n n n n n n n ,所以,K n - e 对应的生成树的棵数为: 332)2(2)(----=-=-n n n n n n n n e K τ 16、Kruskal 算法能否用来求: (1)赋权连通图中的最大权值的树? (2)赋权图中的最小权的最大森林?如果可以,怎样实现?

图论讲义12 (1)

第八章独立集和团 §8.1 独立集 °独立集:设S是V的一个子集,若S中任意两个顶点在G中均不相邻,则称S为G的一个独立集。 °最大独立集:G的一个独立集S称为G的最大独立集,是说:G不包含适合S′>S的独立集S′。 °例子:(见图8.1) °覆盖:G的一个覆盖是指V的子集K,使得G的每条边都至少有一个端点属于K。 °例子:在图8.1中,两个独立集都是覆盖的补集。 定理8.1:设S?V,则S是G的独立集当且仅当V\S是G的覆盖。证:按定义,S是G的独立集当且仅当G中每条边的两个端点都不同时属于S,即当且仅当G的每条边至少有一个端点属于V\S,亦即当且仅当V\S是G的覆盖。? °独立数:G的最大独立集的顶点数称为G的独立数,记为α(G)。°覆盖数:G的最小覆盖的顶点数称为G的覆盖数,记为β(G)。 推论8.1:α+β=υ。 证:设S是G的一个最大独立集,K是G的一个最小覆盖。由定理8.1,V\K是独立集,而V\S是覆盖。因此 υ?β=V\K≤α (8.1) υ?α=V\S≥β (8.2)

结合8.1式和(8.2)式,即得α+β=υ。? °边覆盖:G的一个边覆盖是指E的一个子集L,使得G的每个顶点都是L中某条边的端点。 °边独立集:即对集。 *注意:边覆盖并不总是存在的,G有边覆盖,当且仅当δ>0。 °边独立数和边覆盖数:最大对集的边数称为边独立数,记作α′G;最小边覆盖的边数称为边覆盖数,记作β′(G)。 *注意:对集的补集不一定是边覆盖,边覆盖的补集也不一定是对集。定理8.2 (Gallai):若δ>0,则α′+β′=υ。 证:设M是G的一个最大对集,U是M非饱和顶点集。由于δ>0且M是最大对集,所以存在|U|条边的一个集E′,它的每条边都和U 的每个顶点相关联。显然,M∪E′是G的边覆盖,因而 β′≤M∪E′=α′+υ?2α′=υ?α′ 即α′+β′≤υ (8.3) 再设L是G的一个最小边覆盖,置H=G[L],并且设M是H的一个最大对集。用U记H中的M非饱和顶点集。由于M是最大对集,所以H[U]没有连杆,从而 L?M=L\M≥U=υ?2|M| 又因为H是G的子图,所以M也是G的对集,从而 α′+β′≥M+L≥υ (8.4) 综合(8.3)式和(8.4)式,即得α′+β′=υ。?

图论习题及答案

作业解答 练习题2 利用matlab编程FFD算法完成下题: 设有6种物品,它们的体积分别为:60、45、35、20、20和20单位体积,箱子的容积为100个单位体积。 解答一: function [num,s] = BinPackingFFD(w,capacity) %一维装箱问题的FFD(降序首次适应)算法求解:先将物体按长度从大到小排序, %然后按FF算法对物体装箱 %输入参数w为物品体积,capacity为箱子容量 %输出参数num为所用箱子个数,s为元胞数组,表示装箱方案,s{i}为第i个箱子所装 %物品体积数组 %例w = [60,45,35,20,20,20]; capacity = 100; % num=3,s={[1,3],[2,4,5],6}; w = sort(w,'descend'); n = length(w); s = cell(1,n); bin = capacity * ones(1,n); num = 1; for i = 1:n for j = 1:num + 1 if w(i) < bin(j) bin(j) = bin(j) - w(i); s{j} = [s{j},i]; if j == num + 1 num = num + 1; end break; end end end s = s(1:num); 解答二: clear; clc; V=100; v=[60 45 35 20 20 20]; n=length(v); v=fliplr(sort(v)); box_count=1; x=zeros(n,n);

V_Left=100; for i=1:n if v(i)>=max(V_Left) box_count=box_count+1; x(i,box_count)=1; V_Left=[V_Left V-v(i)]; else j=1; while(v(i)>V_Left(j)) j=j+1; end x(i,j)=1; V_Left(j)=V_Left(j)-v(i); end temp=find(x(i,:)==1); fprintf('第%d个物品放在第%d个容器\n',i,temp) end output: 第1个物品放在第1个容器 第2个物品放在第2个容器 第3个物品放在第1个容器 第4个物品放在第2个容器 第5个物品放在第2个容器 第6个物品放在第3个容器 解答三: function box_count=FFD(x) %降序首次适应算法 v=100; x=fliplr(sort(x)); %v=input('请输入箱子的容积:'); n=length(x); I=ones(n); E=zeros(1,n); box=v*I; box_count=0; for i=1:n j=1; while(j<=box_count) if x(i)>box(j) j=j+1; continue; else

中科院研究生院图论讲义习题1

第一章习题 1. 对任何简单图G ,(1) 证明:(1) ()2 G υυε?≤;(2) (1) ()2 G υυε?= 当且仅当G K ν?。 2. 证明:(1) ,()m n K mn ε=;(2) 若G 是完全二部图,则2 ()4 G υε≤ 。 3. 图G 有21条边,12个3度顶点,其余顶点的度均为2,求图G 的阶数。 4. 证明:任何简单图必有至少两个顶点具有相等的度。 5. 设G 是简单图,求G 的所有不同的生成子图的个数(包括G 本身和空图)。 6. 证明:任何图中,奇度顶点的个数总是偶数(包括0)。并由此证明:在任一次聚会上握过奇数 次手的人必为偶数个。 7. 证明或反证:如果u 和v 是图G 中仅有的具有奇数度的顶点,则G 包含一条u , v 路。 8. 证明:若4υ≥且1+=νε,则存在)(G V v ∈使得3)(≥v d 。由此证明: n 个球队比赛(4n ≥), 已赛完n +1场,则必定有一个球队已参加过至少3场比赛。 9. 在一个运动联盟中,将所有运动队组织成两个赛区,每个赛区有13个队,能否恰当安排比赛使 得每个队在其所在赛区中进行9场比赛而与另一个赛区中的运动队进行4场比赛? 10. 在平面上有n 个点12{,,,}n S x x x =???,其中任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至少是1。证明在这n 个点中, 距离为1 的点对数不超过3n 。 11. 某次会议有n 人参加,其中有些人互相认识,但每两个互相认识的人,都没有共同的熟人,每 两个互不认识的人都恰好有两个共同的熟人。证明每一个参加者都有同样数目的熟人。 12. 在一个化学实验室里,有n 个药箱,其中每两个不同的药箱恰有一种相同的化学品,而且每种 化学品恰好在两个药箱中出现,问:(1)每个药箱有几种化学品?(2)这n 个药箱中共有几种不同的化学品? 13. 在一次舞会中,A 、B 两国留学生各(2)n n >人,A 国每个学生都与B 国一些(不是所有)学生跳 过舞,B 国每个学生至少与A 国一个学生跳过舞。证明一定可以找到A 国两个学生12,a a 及B 国两个学生12,b b ,使得1a 和12,b a 和2b 跳过舞,而1a 和22,b a 和1b 没有跳过舞。 14. 证明:2ε δυ ≤ ≤Δ,(其中 2ε υ 称为顶点平均度)。 15. 令G 是至少有两个顶点的图。证明或反证:(1) 删除一个度为()G Δ的顶点不会增加顶点的平均 度;(2) 删除一个度为()G δ的顶点不会减小顶点的平均度。 16. 令G 是一个顶点平均度为2a ε υ = 的无圈图。(1) 证明:G x ?的顶点平均度至少为a 当且仅当 ()2 a d x ≤ 。(2) 利用(1)的结果给出一个算法来证明:如果0a >,则G 有一个最小度大于2a 的 子图。

图论讲义15

定理10.8 (Kuratowski定理):一个图G是平面图当且仅当G中不包含同态于K5或K3,3的子图。 证明:在10.3节,我们已证明了K5和K3,3不是平面图,再由定理10.4可知,当一个图G包含同态于K5或K3,3的子图,则G不是平面图。从而定理的必要性得证。 现在我们来证明定理的充分性。我们对G的边数归纳证明。当G 只有m=1条边时,显然G是平面图。现在我们假设当G的边数m< N(N≥2)时,G是平面图。现在设G有m=N条边。我们证明:如果G不包含同态于K5和K3,3的子图,但G不是平面图,则导出矛盾。设G不是平面图,则有以下几个结论: (a)G必须是连通的; (b)G不包含割点; (c)如果G中任一边(x, y)被删除,则所得到的图G′中存在包含x和y 的圈。 我们来证明结论(c)。注意到G′是连通的,这因为G不包含割点。如果G′中不存在包含x和y的圈,那么从x到y的每条路径都经过一个公共点z。换句话说,z是G′的一个割点。那么G′可以在z处分解成两个连通分支G1′包含x和z和G2′包含y和z。我们在G1′中加入边xz,得G1",在G2′中加入边yz的G2"。这时G1"和G2"都不包含同态于K5和K3,3的子图。这是因为G1′是G的子图不可能包含同态于K5或K3,3的子图,假如G1"中包含这样的子图,则该子图必然经过边xz,而在G中可找到一条从z到y的路径P再加上边yx代替xz,从而G中存在同

态于K5或K3,3的子图,这与假设矛盾。同理可证对G2"结论成立。 由归纳假设,G1"和G2"是平面图。根据定理10.5,我们可以找到G1"的平面嵌入,使得xz在外部面上,也可以找到G2"的平面嵌入,使得yz 在外部面上,令G1"和G2"在z处相交,并用xy边取代xz和yz边,则可以得到G的一个平面嵌入,这与G不是平面图的假设矛盾。从而证明了G′不包含割点。即G′是一个块。再由定理3.2,x和y包含在G′ 的一个圈C中,事实上,C可能是包含x和y的若干个圈中的一个。因为G′不包含同态于K5或K3,3的子图,并且G′比G少一条边,由归纳假设,G′是平面图。设G′是G′的平面嵌入。我们选择C为包含x和y且把G′的尽可能多的面包围在其内部的圈。G′的在C的内部的桥称为内部桥,而G′在C外部的桥称为外部桥。我们给C赋予一个顺时针的方向。如果p和q是C上两个顶点,那么S[p,q]表示C上从p到q 顺时针方向的路径的顶点集。S]p,q[=S p,q?{p,q}。注意到,C的任意一个外桥在S[x,y]或S[y, x]上不可能有两个接触点,否则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圈C′包含x和y且比C包围更多的面到其内部。 G是由平面图G′加上一条边x,y构造起来。考虑到对C的外桥和内桥的要求以及G不是平面图的假设,C一定有一个外桥E和一个内桥I。对于外桥E,E只能有两个接触点i和j,使得 i∈S]x,y并且 j∈S y,x[ I在C上可以有任意多个接触点,但I至少有两个接触点满足:a∈S]x,y并且 b∈S y,x[ 否则(x,y)就可以加入到C的内部,从而得到G的平面嵌入,矛盾。

图论及其应用第三章答案

习题三: 证明:是连通图G的割边当且仅当V(G)可划分为两个子集V1和V2,使对任意及, G中的路必含. 证明:充分性: 是的割边,故至少含有两个连通分支,设是其中一个连通分支的顶点集,是其余分支的顶点集,对,因为中的不连通,而在中与连通,所以在每一条路上,中的必含。 必要性:取,由假设中所有路均含有边,从而在中不存在从与到的路,这表明不连通,所以e是割边。 3.设G是阶大于2的连通图,证明下列命题等价: (1)G是块 (2)G无环且任意一个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3)G无环且任意三个不同点都位于同一条路上。 : 是块,任取的一点,一边,在边插入一点,使得成为两条边,由此得到新图,显然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由定理,中的u,v位于同一个圈上,于是中u与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 : 无环,且任意一点和任意一条边都位于同一个圈上,任取的点u,边e,若在上,则三个不同点位于同一个闭路,即位于同一条路,如不在上,由定理,的两点在同一个闭路上,在边插入一个点v,由此得到新图,显然的是阶数大于3的块,则两条边的三个不同点在同一条路上。

: 连通,若不是块,则中存在着割点,划分为不同的子集块,,, 无环,,点在每一条的路上,则与已知矛盾,是块。 7.证明:若v是简单图G的一个割点,则v不 是补图的割点。 证明:是单图的割点,则有两个连通分支。现任取, 如果不在的同一分支中,令是与处于不同分支的点,那么, 与在的补图中连通。若在的同一分支中,则它们在的补图中邻接。所以,若是的割点,则不是补图的割点。 12.对图3——20给出的图G1和G2,求其连通 度和边连通度,给出相应的最小点割和最小边割。 解:最小点割 {6,8} 最小边割{(6,5),(8,5)} 最小点割{6,7,8,9,10} 最小边割{(2,7)…(1,6)} 13.设H是连通图G的子图,举例说明:有可能 k(H)> k(G). 解: 通常. 整个图为,割点左边的图为的的子图,,则. e H

图论讲义2连通性

第二章 图的连通性 连通图:任二顶点间有路相连。 例 可见在连通图中,连通的程度也是有高有低。 本章的目的就是定义一种参数来度量连通图连通程度的高低。 §2.1 割边、割点与连通度 一、割点: 定义2.1.1 设)(G V v ∈,如果)()(G w v G w >?,则称v 为G 的一个割点。(该定义与某些著作有所不同,主要是在有环边的顶点是否算作割点上有区别)。 例 定理2.1.1 如果点v 是图G 的一个割点,则边集E (G)可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1E 和2E ,使得 ][1E G 和][2E G 恰好有一个公共顶点v 。 推论2.1.1 对连通图G ,顶点v 是G 的割点当且仅当v G ?不连通。 以上两个结论的证明留作习题。 定理2.1.2 设v 是树T 的顶点,则v 是T 的割点当且仅当1)(>v d 。 证明:必要性:设v 是T 的割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1)(>v d 。 若0)(=v d ,则1K T ?,显然v 不是割点。 若1)(=v d ,则v T ?是有1)(??v T ν条边的无圈图,故是树。从而)(1)(T w v T w ==?。因此v 不是割点。 以上均与条件矛盾。 充分性:设1)(>v d ,则v 至少有两个邻点u ,w 。路uvw 是T 中一条),(w u 路。因T 是树,uvw 是T 中唯一的),(w u 路,从而)(1)(T w v T w =>?。故v 是割点。证毕。 推论2.1.2 每个非平凡无环连通图至少有两个顶点不是割点。 证明:设T 是G 的生成树,则T 至少有两个叶子u ,v ,由上一定理知,u ,v 都不是T 的割点,即1)()(==?T w u T w 。由于u T ?是图u G ?的生成树,故 )(1)()()(G w T w u T w u G w ===?=?,

电子科大图论-第二次作业(4、5章)-答案

习题四 3.(1)画一个有Euler 闭迹和Hamilton圈的图; (2)画一个有Euler 闭迹但没有Hamilton圈的图; (3)画一个有Hamilton圈但没有Euler闭迹的图; (4)画一个即没有Hamilton圈也没有Euler闭迹的图; 解:找到的图如下: (1)一个有Euler 闭迹和Hamilton圈的图; (2)一个有Euler闭迹但没有Hamilton圈的图; (3) 一个有Hamilton圈但没有Euler闭迹的图; (4)一个即没有Hamilton圈也没有Euler闭迹的图. 7. 将G中的孤立点去掉后的图为G1,则G1也是没有奇度点的,且G1的最小度大于等于2.则G1存在一个圈S1,在G1 –S1中去除孤立的点,得到一个新的图G2,显然G2也没有奇度的点,且G2的最小度大于等于2.这样G2中也存在一个圈S2,这样一直下去,指导Gm中有圈Sm,且Gm-Sm都是孤立的点。这样E(G) = E(G1)并E(G2)…并E(Gm).命题得证。 10.证明:若: (1)不是二连通图,或者 (2)是具有二分类的偶图,这里,

则是非Hamilton图。 证明:(1)不是二连通图,则不连通或者存在割点,有,由于课本上的相关定理:若是Hamilton图,则对于的任意非空顶点集,有:,则该定理的逆否命题也成立,所以可以得出:若不是二连通图,则是非Hamilton图 (2)因为是具有二分类的偶图,又因为,在这里假设,则有 ,也就是说:对于的非空顶点集,有:成立,则可以得出则是非Hamilton图。 习题五 1.(1)证明:每个k方体都有完美匹配(k大于等于2) (2) 求K2n和K n,n中不同的完美匹配的个数。 证明一:证明每个k方体都是k正则偶图。 事实上,由k方体的构造:k方体有2k个顶点,每个顶点可以用长度为k的二进制码来表示,两个顶点连线当且仅当代表两个顶点的二进制码只有一位坐标不同。如果我们划分k方体的2k个顶点,把坐标之和为偶数的顶点归入X,否则归入Y。显然,X中顶点互不邻接,Y中顶点也如此。所以k方体是偶图。又不难知道k方体的每个顶点度数为k,所以k方体是k正则偶图。 由推论:k方体存在完美匹配。 证明二:直接在k方体中找出完美匹配。 设k方体顶点二进制码为(x1,x2,…,x k),我们取(x1,x2,…,x k-1,0),和(x1 ,x2,…,x k-1,1) 之间的全体边所成之集为M.显然,M中的边均不相邻接,所以作成k方体的匹配,又容易知道:|M|=2k-1.所以M是完美匹配。 (2) 我们用归纳法求K2n和K n,n中不同的完美匹配的个数。 K2n的任意一个顶点有2n-1种不同的方法被匹配。所以K2n的不同完美匹配个数等于(2n-1)K2n-2,如此推下去,可以归纳出K2n的不同完美匹配个数为:(2n-1)!!同样的推导方法可归纳出K n, n的不同完美匹配个数为:n! 6.证明:K2n的1-因子分解的数目为(2n)!/(2^n*n!)。 因为 K2n的不同完美匹配的个数为(2n-1)!!。所以,K2n的一因子分解数目为(2n-1)!!个,即2n)!/(2^n*n!),命题得证。

图论讲义第5章-支配集

第五章 支配集、独立集、覆盖集和 Ramsey 数
本章讨论图中具有某种特性的顶点子集和边子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章所讨论的 图均为简单图。
§5.1 支配集、点独立集、点覆盖集
一、支配集(Domination set)
定义 5.1.1 设 D ? V (G ) ,若对 ?u ∈ V (G ) ,要么 u ∈ D ,要么 u 与 D 中的某些顶点相邻, 则称 D 为图 G 的一个支配集。如果一个支配集的任何真子集都不是支配集,则称它为极小支 配集。 G 的含顶点最少的支配集称为最小支配集。 图 最小支配集的顶点个数称为 G 的支配数, 记为 γ (G ) 或 γ 。 例如,在下图中, D0 = {v0 } , D1 = {v1 , v 4 , v7 } , D2 = {v1 , v3 , v5 , v6 } 都是 G 的支配集, 前两个是极小支配集, D0 是最小支配集。 γ (G ) = 1 。 v1 v8 v7 v6 G v5 v0 v2 v3 v4
注: (1)最小支配集必是一个极小支配集,反之不然。 (2)任一支配集必含有一个极小支配集。 (3)极小支配集不唯一,最小支配集一般也不唯一。 (4)对二部图 G = ( X , Y ) ,X 和 Y 都是支配集。 (5)若图 G 有完美匹配 M*,则从 M*中每边取一个端点构成的顶点集是一个支配集。 定理 5.1.1 设图 G 中无孤立顶点,则存在支配集 D,使得 D = V (G ) ? D 也是一个支配集。 证明:无妨设 G 是连通图。于是 G 有生成树 T。任取 v0 ∈ V (G ) 。令
D = {v | v ∈ V (G ) 且 d T ( v0 , v ) =偶数},
则 D = V (G ) ? D = {v | v ∈ V (G ) 且 d T ( v0 , v ) =奇数},且 D 和 D 都是支配集。证毕。 定理 5.1.2 设图 G 无孤立顶点, D1 是一个极小支配集,则 D1 = V (G ) ? D1 也是一个支配集。 证明(反证法) :若不然,存在 v0 ∈ D1 ,它与 D1 中所有顶点都无边相连,但它又不是孤立顶 点,故必与 D1 中顶点连边,因此 D1 ? v0 仍是支配集。这与 D1 是极小支配集矛盾。证毕。 推论 5.1.1 设图 G 中无孤立顶点。 G 的任一个极小支配集 D1 , 对 必存在另一个极小支配集 D2 , 使得 D1 ∩ D2 = φ 。 证明:由定理 5.1.2, D1 = V (G ) ? D1 也是一个支配集,且 D1 ∩ D = φ 。 D1 中必含有一个极 小支配集 D2 。显然 D1 ∩ D2 = φ 。证毕。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