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普查内外业信息采集
- 格式:ppt
- 大小:19.21 MB
- 文档页数:144
测绘技术在外业数据采集与处理中的应用指南前言测绘技术是一门关键的科学,它在各个行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实地调查技术,它对于准确获取地理信息、资源管理和规划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外业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测绘技术不可或缺。
本文将介绍测绘技术在外业数据采集与处理中的应用指南。
第一部分:外业数据采集1. 数据采集的概念和目的数据采集是指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将实地信息转化为数字化的数据。
外业数据采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准确的地理空间数据,以支持后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
2. 传统测量与现代测绘技术的结合传统测量方法通常依赖于人工操作和简单的测量仪器,效率较低。
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如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激光测距仪,使数据采集更加高效和准确。
3. GPS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GPS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是外业数据采集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对GPS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可以实现对物体位置的快速测量,并将其转化为数字数据。
4. 激光测距仪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激光测距仪可以通过向目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其反射时间和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它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包括地形测量、建筑物测量以及道路和管道的测量。
5. 数据采集的误差控制在外业数据采集中,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对于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误差进行有效控制至关重要。
包括对测量仪器的校准、对采样的数据进行验证和纠正,以及通过重复测量来提高精度等方法。
第二部分:外业数据处理1. 数据处理的概念和步骤数据处理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验证和分析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准确、一致和可靠的数据。
2. 数据校正和纠正由于外业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各种误差,原始数据常常需要进行校正和纠正。
这包括对数据进行滤波、插值、去噪、去偏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3. 数据清洗和处理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去除和修改以消除或修复错误、不一致和缺失的项。
而数据处理则是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和模型构建。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第44卷第2期2021年2月Vol.44,No.2Feb., 2021地理国情监测元数据制作方法整理李卉(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基础测绘院,辽宁锦州121000)摘 要:元数据是一种描述数据,根据地理国情监测生产过程,记录形成整个生产项目的元数据。
本文依据《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生产元数据技术规定》(GQJC02-2018),结合测区实际情况,整理出了一套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的元数据制作方法,保证了辽宁省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今后常态化国情监测元数据的制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元数据;轨迹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867( 2021) 02-0145-03Research and Collation of Metadata Production Method ofGeographical Condition MonitoringLI Hui(Natural Resources Affairs Service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 Jinzhou 121000, China )Abstract : Metadata is a describes data ,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record form the whole project metadatabased on fundament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monitoring production, metadata technical regulations ( GQJC02-2018) ,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survey area, developed a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 high precision , goodquality metadata producing method ,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in the geographic conditions monitoring in Liaoning Province , the nor malization conditions monitoring metadata for the future production to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Key words : geographical nation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 metadata ; trajectory0引言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常态化的开展,地理国情监 测数据的更新及对国家的山水林田湖彻底的探查,可为 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翔实的数据[1-3]。
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案研究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各种现代测绘技术,如GIS技术、航天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技术以及综合各个时期的测绘成果数据,对道路、地表覆盖、地表形态、湿地、水系、地形等要素进行空间化、定量化与动态化监测,并且对要素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变化频率与变化量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形成反映经济、生态、资源等要素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报告、地图图形等,从而实现对国情国力的客观与综合展示。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研究1监测数据采集流程在地理国情检测中,一般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素检测数据的采集,检测本底是前一年的基础性检测成果数据,同时还有其他检测数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综合多行业专业数据和其他数据资料等,用本机采集的分幅正射影像准确识别变化区域,通过遥感影像解译、信息提取、内业数据编辑、外业调整全过程完成要素监测数据成果的制作。
2影响要素成果质量的因素分析地理国情监测与地理国情普查有所不同,地理国情监测主要是对变化要素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提取。
要素变化主要包括灭失型、新生型与伸缩移位型3种。
灭失型表现为本底数据中的几何要素整体消失;新生型表现为新增加的几何要素;伸缩移位型表现为原本存在的地理要素属性、位置或者分布范围的变化。
根据笔者参与的辽宁省锦州市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与原有指定的地理国情要素变化信息采集规则发现,有2个主要方面的因素影响地理国情要素成果质量。
2.1要素遗漏对于新生型要素,地理国情监测中的遗漏称为要素遗漏,要素遗漏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质量有重要影响,要素遗漏在质量检查过程中占总错误的80%,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要素遗漏,分别为漏水、漏水、漏水、漏水城市综合功能单元缺失,道路缺失。
1)水系遗漏。
水系遗漏主要包括池塘和新建水库的遗漏采集。
2)结构物遗漏。
主要包括隧道、桥梁等的遗漏采集。
道路采集过程中缺少配套设施桥梁的采集。
《基础性地理国情检测验收和质量评定规定》明确要求,县级及县级以上等级公路的附属设施如隧道、桥梁等为重要因素。
一直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存在调查内容彼此交叉、调查指标相互掣肘、调查部门相对分散、地物认定不一致和名词概念互不统一等问题,制定的相关技术体系、标准、规范衔接转换难,成果不能共享,难以构建“一张底版”,直接影响了各类自然资源管理职责的履行[1]。
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将其视为履行“两统一”职责的重要支撑。
为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制度,自然资源部加强顶层设计,围绕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构建了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制定出台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从法规制度、标准、技术和质量管理4个方面开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体系建设,明确应综合利用遥感、无人机、地面仪器设备和“互联网+”等先进观测与量测技术,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大幅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的工作效率,实现对自然资源全要素、全流程、全覆盖的现代化监管。
1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领域的应用现状1.1基于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遥感技术以其信息量大、自动化程度高(分类主天空地网一体化技术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1.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广西南宁530023)摘要: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公布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但尚未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技术实施方案。
现有调查监测手段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数据获取网络间互不关联、新型监测高端装备与国外有差距等问题,特别是多云雨导致的遥感数据保障难、地物图斑破碎和时空基准不统一等难题严重制约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落地。
阐述了遥感、无人机、地面仪器设备以及“互联网+”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获取方面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广西自然资源实体一体化整合与分析评价技术试点工作经验,提出了通过自然资源观测数据的虚拟服务中心构建、多源卫星精细化立体观测、结合三调的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自动化调查以及无人机自主在线监测等技术打造天空地网一体化技术,着力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水平与效率。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在第三次国土调查中的重要辅助作用摘要:有效利用地理国情监测中部分数据成果,针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工作任务,展开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在三次调查工作中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使用方法,为三调内外业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技术思路。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三调;区别与联系;辅助作用1引言地理国情监测与三调同属于我国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工作目标任务、数据采集内容、技术方法、内外业工作模式具有相同之处,两者数据成果部分图层及字段属性具有一定相通性,可建立对应关系,本文通过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在三调工作中应用研究,找准契合点,为三调工作顺利完成提供技术保障。
2地理国情监测与三调工作的区别与联系2.1 地理国情监测与三调工作的区别地理国情监测调查对象不仅包括自然地表覆盖情况,也包括地理国情要素。
第三次国土调查对象主要是土地的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地理国情监测是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常态化工作,并且在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上的进行的细化,第三次国土调查在二次调查及完成统一时点更新调查的基础上,每年启动年度变更调查,开展遥感监测工作2.2 地理国情监测与三调工作的联系两者都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数据采集方式方法基本相同,调查对象都含自然地表现状;采用数学基础一致,两者平面基准、高程基准都是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因此可忽略坐标转换产生投影误差;两者形成的数据成果,关于自然资源分类代码及定义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技术手段,字段属性之间可建立关联。
3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在三调中的辅助作用3.1冰川及永久积雪数据前期采集与后期质量控制检查的应用冰川及永久积雪图斑采集要求,要按照国家下发冰川及永久积雪数据采集,边界范围原则可不做处理,如对比第三次国土调查下发卫星影像,发现纹理明显显示存在非冰川及永久积雪范围的,这些区域要按下发影像实际采集,剔除非冰川非积雪区域;同时需参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V_HYDA层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字段冰川1051值代码、常年积雪1052值代码图斑,提取地理国情监测的冰川与永久积雪图斑作为指引(见图1),进行查缺补漏,发现漏绘的,要补充勾绘国家下发数据之外未反映出的冰川及永久积雪区域。
南方数码地理信息产业链推进智慧城市广东南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SOUTH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简称“南方数码”)是一家集数据、软件、服务于一体的中国领先的地理信息产业服务商。
全面面向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以数据为基础,以基础测绘、房产、国土、市政、规划等行业为核心发展地理信息产业,产品服务贯穿产业链,提供一站式、就近服务。
该公司1994年推出“南方CASS1.0”引领地形测图从白纸测图时代走向数字测图时代;2006年,提出“骨架线”概念,解决了成图与GIS建库的统一;2008年,提出“数据质量监理”理念,用软件、自动化处理的方式确保进入GIS的数据是高质量的数据;随后,南方数码提出“测绘整体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以成图、GIS建库为核心,解决基础数据管理、图形管理、测绘行业办公自动化等问题;近年来,推出iData数据工程,实现一个平台、一套数据、一体化生产,统一了空间数据的生命周期,为数据的保质快速生产创造了条件,基于iData数据工厂开发的南方地理国情普查内外业一体化软件iDataMobile,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跨平台一体化、生产质检一体化、采编入库一体化,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全面使用。
在房产管理领域,南方数码率先提出的“以图管房、以图管档”理念,现已被业界广泛采纳;为满足个人住房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再次提出“精确房管“理念,管理到家的思想引领房产新时代。
在国土管理领域,通过多年的国土项目实施和技术积累,以“土地管理生命周期”为主线,实现“一张图”数据库动态更新,土地“批、供、用、补、查”全过程监管及矿产资源业务管理,真正做到“以图批地、以图管地”。
随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大潮的来临,南方数码为做全国最大的数字城市服务商而变阵,产品服务贯穿“一库一平台多应用”,在全国建成数十个数字城市典型案例,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与国土、房产、市政、环保等行业。
在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升级过程中,南方数码应时而动,开发iMap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为大数据管理、云服务管理、自主搭建、资源展示、运维管理、安全管理等,提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服务。
目录1. 绪论 (5)1.1课题背景 (5)1.2地理国情监测发展概况 (5)1.2.1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理分析和动态监测计划” (5)1.2.2 日本地理信息局开展灾害监测 (6)1.2.3 对我国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启示 (6)1.3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6)1.3.1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7)1.3.2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8)1.3.3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迫切需要 (8)2. 地理国情监测概述 (9)2.1 地理国情监测的概念 (9)2.1.1 地理国情的含义 (9)2.1.2地理国情与地理信息 (10)2.1.3地理国情监测 (12)2.2 测绘技术与地理国情监测 (14)2.2.1 地理国情监测是依法测绘的组成部分 (14)2.2.2 测绘部门实施地理国情监测的可行性 (15)2.2.3 与专业部门的监测信息互相检核互为补充 (15)3 地理国情监测的研究内容与工作目标 (16)3.1 地理国情监测的研究内容 (16)3.1.1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监测 (18)3.1.2 资源生态环境监测 (19)3.1.3 灾害动态监测 (20)3.1.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21)3.1.5 城镇建设管理监测 (21)3.1.6 农林水利监测 (22)3.1.7 地面沉降监测 (23)3.1.8 其他领域监测 (23)3.2 地理国情监测的工作目标 (25)3.2.1 总体目标 (25)3.2.2 阶段性目标 (25)4 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 (29)4.1 地理国情监测的含义 (29)4.2 地理国情监测的对象 (30)4.2.1 自然环境要素 (30)4.2.2 社会人文要素 (30)4.2.3 产业经济要素 (30)4.3 地理国情监测的方法 (31)4.3.1 主要方法 (31)4.3.1 地理要素信息的动态获取技术 (34)4.3.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技术 (38)4.3.3 产品生产与发布技术 (40)4.4 地理国情监测的成果 (41)4.4.1 数据成果 (41)4.4.2 管理制度成果 (43)摘要通过对地理国情与地理国情监测的基本问题与关键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采用综合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归纳法,初步提出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
2021年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38号),为组织实施好6月30日时点的监测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围绕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履行,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框架下,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2020年变更调查成果(以下简称“三调”成果)为底版,以6月30日为时点,监测并掌握耕地资源、林草资源、水资源、海岛海岸带和城市要素、人工建(构)筑物的类型、面积、范围、分布和变化情况,同时,对重点区域重点要素开展监测分析。
相关成果根据需要边监测边提供、边分析边应用,满足国土变更调查、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用途管制、权益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督察执法、林草湿保护等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二、工作任务依据《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方案》中的工作定位、目标和任务要求,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以“三调”成果为基础,继承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已有成果,综合采用遥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统筹利用2021年4-6月为主的航天、航空、无人机等遥感影像,开展正射纠正,通过影像比对、内业解译、外业核查、空间数据综合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开展耕地资源、林草资源、水资源、海岛海岸带和城市要素、人工建(构)筑物的监测,对其变化标注地理国情信息;汇总形成全国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2021年)。
开展统计与分析,结果支撑自然资源相关管理工作。
监测工作实行全过程质量管控。
2021年监测任务分为国家监测任务和省级监测任务。
其中,国家监测任务由部相关单位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负责,承担耕地资源、水资源和海岛(无居民)海岸带监测;省级监测任务由各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其中,陕西省、黑龙江省、四川省分别由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为省级主责部门负责(以下统称省级责任部门),承担人工建(构)筑物、城市要素、林草资源等监测。
地形数据采集方法与步骤地形数据采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地形信息的过程。
地形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用于地形分析、地形建模、地形可视化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地形数据采集的方法与步骤。
一、地形数据采集方法1.现场测量法现场测量法是指在野外进行地形测量,通过测量仪器获取地形数据。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较小、地形复杂、地形变化快的区域。
常用的测量仪器有全站仪、GPS等。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获取地形数据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较大、地形变化缓慢的区域。
常用的遥感技术有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3.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高程模型是指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地形数据转化为数字高程模型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数据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地形数据转化为数字高程模型。
常用的数字高程模型有SRTM、ASTER等。
二、地形数据采集步骤1.确定采集区域首先需要确定采集区域,根据采集区域的大小、地形复杂度、地形变化速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
2.选择采集仪器根据采集区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采集仪器,如全站仪、GPS、卫星遥感等。
3.采集数据根据采集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数据采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如数字化、去噪、插值等,生成数字高程模型。
5.数据分析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如地形分析、地形建模、地形可视化等。
6.数据应用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管理等。
地形数据采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采集区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和仪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最终将数据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2.17•【文号】农建发〔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农建发[202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农垦总局:遵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要求,我们会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编制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现予印发。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编制本地区的实施方案,2022年6月底前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2022年2月17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目的意义土壤普查是查明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查清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的重要方法,普查结果可为土壤的科学分类、规划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科学支撑,也可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一)开展土壤三普是守牢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耕地占用刚性增加,要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摸清耕地数量状况和质量底数。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二普”)距今已40年,相关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农用地土壤质量实况,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红线,需要摸清耕地质量状况。
测图要素采集说明1.要素采集Ø作业之前对模型进行接边差检查。
Ø作业图幅必须画出模型有效范围线。
Ø作业时测标中心位置必须切准高程及位置。
Ø接边按照接西北边的原则, 并在提交时注记接边情况。
Ø数据采集按照内业定位, 外业定性的原则进行采集, 不允许出现错漏、移位和变形。
1.1居民地及桓栅1)房屋不允许综合, 应逐个采集, 区分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高度, 采集以最高层开始, 保证上层完整, 再逐渐向下层采集, 注意不同高度的房屋不能合并采集, 采集时测标中心应切准房檐角或房檐边。
房屋之间不规则时, 采集时在保证房屋精度的前提下适当使用直角化。
2)楼房等高程建筑较多时, 采集时多切换模型, 房屋采集要完整。
3)房屋中间的天井(空地), 应注意采集。
4)单位、小区等院落外围的围墙要完整、准确地采集, 注意院落的封闭性, 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开口。
5)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及装饰性塔楼不采集。
但楼顶上移动或联通的微波传送塔、发射塔等地物要注意采集。
6)建筑物上的阳台、雨罩、门廊、檐廊需要与房屋分开采集。
门廊、柱廊的柱子需要采集。
7)居民地内部的简易房、棚房根据项目要求采集。
8)街道两侧用石棉瓦、塑料制品等搭建的不正规的临时建筑物一般不采集。
9)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住宅区内正规的停车棚, 要采集。
10)正在施工中的房屋(只要存在地基), 需按建筑中房屋表示。
11)正规的厕所、牲口房需要采集, 居民地院内的厕所按照简单房采集, 如下图所示不需要采集。
12)依比例尺表示的塔形建筑物、烟囱、水塔等采集建筑基部轮廓线。
13)街道、公园、小区、幼儿园内设有文体娱乐设施的场所, 使用地类界圈出范围。
14)公共场所独立的公用电话亭、固定邮政箱需采集。
15)围墙采集时遇到门墩、门顶、院门, 需捕捉上。
16)栅栏、篱笆、铁丝网图上长度大于1cm时, 应表示, 围墙图上宽度大于0.6mm时依比例双线表示, 小于0.6mm时不依比例单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