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67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凌 剑 春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

程。[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

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

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例如英语[[back ]of the barn]重新分析为[back [of the barn]],前者是由中心名词back 加从属名词the barn 的结构,后者是复合介词back of 加中心名词the barn 的结构。类推则发生在语言结构的“聚合”轴上,是指原来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因为遵循某个法则或规则, 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虽然新结构表层不同于旧结构, 但两者的底层意义不发生改变。如英语中cow 的复数形式原为kine, 后来遵循一般情况下复数只在单数形式后加s 的规则类推出cows 这个复数形式, 且代替了原来的kine , 在这个过中, 原有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重新分析和类推对一般语言演变也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语法化。

2.2主观化

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机制,这一点是不

收稿日期:2012-11-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语法化过程中意义主观化的研究”(编号:09C097)的研究成

果之一。

作者简介:凌剑春(197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词

汇学。

实验三 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LR分析器的构造过程,并根据语法制导翻译,掌握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的过程。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内容 根据给出的简单表达式的语法构成规则(见五),编制LR分析程序,要求能对用给定的语法规则书写的源程序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对于正确的表达式,给出表达式的值。 对于错误的表达式,给出出错位置。 四、实验方法 采用LR分析法。 首先给出S-属性文法的定义(为简便起见,每个文法符号只设置一个综合属性,即该文法符号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属性文法的定义可参照书137页表6.1),并将其改造成用LR分析实现时的语义分析动作(可参照书145页表6.5)。 接下来给出LR分析表。 然后程序的具体实现: ●LR分析表可用二维数组(或其他)实现。 ●添加一个val栈作为语义分析实现的工具。 ●编写总控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过程。 注:对于整数的识别可以借助实验1。 五、文法定义 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如下: E->E+T|E-T|T T->T*F|T/F|F F->(E)|i 上式中,i 为整数。 六、处理程序例 例1: 正确源程序例: 23+(45+4)* 40分析结果应为:正确的表达式。其值为:1983 例2: 错误源程序例: 5+(56+)-24 分析结果应为:错误的表达式:出错位置为)

附录: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string.h"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R 30 #define C 20 typedef struct elem { char e[4]; }Elem; //ACTION表与GoTo表中的元素类型 Elem LR[R][C]; //存放ACTION表与GoTo表中的内容 typedef struct out { int order; //序号 int state[10]; //状态栈 char sign[30]; //符号栈 char grasen[20]; //产生式 char input[30]; //输入串 char explen[50]; //解释说明 }OutNode; //输出结果中每一行的类型 OutNode out[20]; //存放输出结果 char Sentence[20]; //存放文法的一个句子 char GramSent[10][20]; //存放文法的一组产生式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 67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 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凌 剑 春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 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 程。[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 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 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例如英语[[back ]of the barn]重新分析为[back [of the barn]],前者是由中心名词back 加从属名词the barn 的结构,后者是复合介词back of 加中心名词the barn 的结构。类推则发生在语言结构的“聚合”轴上,是指原来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但是因为遵循某个法则或规则, 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虽然新结构表层不同于旧结构, 但两者的底层意义不发生改变。如英语中cow 的复数形式原为kine, 后来遵循一般情况下复数只在单数形式后加s 的规则类推出cows 这个复数形式, 且代替了原来的kine , 在这个过中, 原有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重新分析和类推对一般语言演变也很重要,但要注意的是重新分析不一定导致语法化。 2.2主观化 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法化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机制,这一点是不 收稿日期:2012-11-2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语法化过程中意义主观化的研究”(编号:09C097)的研究成 果之一。 作者简介:凌剑春(1973—),女,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词 汇学。

英语语法错误经典例子(一)

英语语法错误经典例子(一) 1. 这本小说我已读了三遍。 误:I've read the novel the third time. 正:I've read the novel a third time. 析:要表示数量或序数的增加, 在序数词前用不定冠词。又如:He saw a second plane. 他又看到了第二架飞机。 2. 他在公共汽车后面追,并追上了。 误:He ran after the bus, and could catch it. 正:He ran after the bus, and was able to catch it. 析:表示过去特定情况下的能力,可用was (were) able to 而不能用could,不过这种差异在否定句中便不存在了。如:He ran after the bus but wasn't able to [couldn't] catch it. 3. 我正要上床睡觉,这时电话铃响了。 误:I was about to going to bed when the telephone rang. 正:I was about to go to bed when the telephone rang. 析:be about to do sth 是习语,其意为“正要做某事”,此处的about(有的词典认为是形容词)之后通常应接不定式,不接to doing sth。 4. 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误:He accepted a good education. 正:He received a good education.

析:虽然在通常情况下,accept=接受,receive=收到,但并不是说汉语中所有的“接受”都可用accept 来对译。 5. 他做这事是偶然的,还是故意的? 误:Did he do it on accident or by purpose? 正:Did he do it by accident or on purpose? 析:by accident 是习语,表示“偶然地”;on purpose 也是习语,表示“故意地”,注意两者介词的搭配不能混淆。 6. 你怎么解释事故的原因? 误:How can you account the accident? 正:How can you account for the accident? 析:account 用作动词时,表示“认为”,是及物动词;表示“解释”“说明”等,是不及物动词,若需后接宾语,通常借助介词for。 7. 不要杞人忧天。 误:Don't a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正: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正:Don't walk a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析:across 是介词或副词(不是动词),cross 是动词。 8. 你要想卖掉你的产品,你就得为此登广告。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法 韩礼德(M. A. K. Halliday,1925--),英国语言学家。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青年时期在英国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学士学位。1947年至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深造,导师为罗常培先生;1949年至1950为攻读现代汉语转入岭南大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回国后,跟随剑桥大学弗思(Firth)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55年完成了对用我国14世纪北方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一文的语言学分析,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韩礼德先后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任教。1963年韩礼德担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主持多项对英语研究和教学工作,1973年到1974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员,1974年到1975年任英国埃克塞斯大学教授,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年12月退休。 韩礼德是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新弗思派"的领袖。他的学术思想,受弗思和马林诺夫斯基影响很深,在60年代后期,他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和美国S.拉姆的"语言层次和体系"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说。韩礼德的代表性著作有《语言功能探索》(1973)、《语言的系统和功能》(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和《功能语法导论》(1985/1994/2004)。韩礼德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批评乔姆斯基的纯形式理论。世界各地围绕着韩礼德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队伍,他的理论对我国语法研究的影响也已日渐加深。 从韩礼德对语言学和语言的一些基本观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贯穿于他的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核心,最主要有六点: 1、纯理论功能的( metafunctional )思想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千变万化,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种种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论功能包括三方面: (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或者说关于所说的“内容”的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即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的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 功能。 (2)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是动作,因此它的功能之一必须是反映人与人间的关系。这个纯理功能称为“人际”(interpersonal) 功能。 (3)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而是表达相对的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上述两种功能部分最后要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这就是语篇(textual)功能。语篇功能使语言和语境发生联系,是说话人只产生与语境相一致的语篇。 上述三种功能用通俗的话可转述为“观察者”的功能(指说话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观察)“闯入者”的功能(只向他们灌输自己的思想)和“相关”功能(指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衔接性)。韩礼德认为心理语言学可能会强调概念功能,社会语言学会强调人际功能,但他本人坚持这三个纯理功能是三位一体的,不存在主次问题。

编译器设计难点

现代编译器的设计及其难点 摘要:我们常用的计算机软件,都需要通过编译的方式,把使用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的代码(比如C代码)编译(compile)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和执行的二进制代码。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编译器的设计始终都是一个重点与难点。此文主要介绍了编译器的设计方法,交叉编译的诞生及其应用。 关键词:代码、编译器、交叉编译。导论:首先谈谈编译器的主要功能及其设计步骤,然后对主机编译器进行研究,具体分析设计步骤,思考什么时候要用到交叉编译。回顾: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级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器将原始程序(Source program)作为输入,翻译产生使用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等价程序。编译程序完成从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翻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过程。一个现代编译器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源程序(source code)→预处理器(preprocessor)→编译器(compiler)→汇编程序(assembler)→目标程序(object code)→连接器(链接器,Linker)→可执行程序(executables)。从概念上来讲,一个编译程序的整个工作过程是划分成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将源程序的一种表示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表示形式,各个阶段进行的操作在逻辑上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一般一个编译过程划分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六个阶段,这是一种典型的划分方法(如图1)。

图1 但有的目的平台上不允许或不能够安装我们所需要的编译器,而我们又需要这个编译器的某些特征;或者目标平台上的资源贫乏,无法运行我们所需要编译器,此时就需要用到交叉编译。什么是交叉编译呢,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平台上生成另一个平台上的可执行代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平台,实际上包含两个概念: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同一个体系结构可以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同样,同一个操作系统也可以在不同的体系结构上运行。举例来说,我们常说的x86 Linux平台实际上是Intel x86体系结构和Linux for x86操作系统的统称;而x86 WinNT平台实际上是Intel x86体系结构和Windows NT for x86操作系统的简称。,例如:编译程序在宿主机A上运行,将应用程序的源程序生成目标机B的代码(如图2)。与主机编译相比,交叉编译受的限制更多,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做任何形式的交叉编译,但事实上,由于受到专利、版权、技术的限制,并不总是能够进行交叉编译,尤其是在业余条件下!举例来说,至今无法生成惠普公司专有的som格式的可执行文件,因此我们根本无法做目的平台为HPPA-HPUX的交叉编译。

论语法化

学年论文题目论语法化 姓名王吴琪 所在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 08级汉语言一班 学号 20084601 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 日期 2010年 12 月 20 日

论语法化 08汉语言一班王吴琪指导教师钱少青张素宁 摘要:“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的分类、语法化的机制、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特征等方面对语法化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顺便对语法化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语法化分类机制特征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1]于1912年创造并最先使用的,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发展过程。国际上认为,最早关于语法化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即A.Meillet创造并使用),事实上早在13世纪的中国,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汉语中实词虚化的现象,这正是语法化研究的开始。 语法化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2]。语法化具有普遍性,所有语言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而且这种演变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涉及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一般认为,语法化中的“语法”是指宏观意义上的语言构词、造句、谋篇等规则。 关于语法化的机制、动因和特征的具体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就大的方面来说,以语法化的机制[3]为例,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的说法是Hopper&Traugott的诠释,他们的解释比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语法化的发生有两种机制:重新分析(reanalysis)和类推(analogy),其中,重新分析起主导作用,类推起次要作用。实词虚化(语法化包含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解惠全1987,张其云刘小玲2009)。孙朝奋认为,语言虚化横跨历时和共时两个领域,涉及词类转换、结构分化、重新组合等重要语言变化。吴福祥总结说,语义演变的机制主要有类推、重新分析和主观化三种,而主观化最基本。鹿钦佞认为语法化机制指一个语言单位得以语法化的条件,它决定一个语言单位为什么发生语法化,制约着语法化的方向和途径,机制一般来自于语言系统内。就小的方面来说,以主观化为例,吴福祥将主观化归为语法化的机制,唐燕玲在其《疑问词的语法化机制和特征》中将主观化归到语法化的特征中,而王寅和严辰松的《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中则将其归为语法化的机制。吴福祥还认为传统上隐喻与转喻、泛化与特化、褒化与贬化并不是演变的动因或机制,而是上述三个演变机制的结果。 1 语法化的定义 语法化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语法化有着不同的定义:

语法分析(自上而下分析)实验报告

实习二语法分析-自上而下分析 一、实验目的 使用预测分析方法对输入的表达式进行分析,掌握其具体的使用并且学会去分析一个文法。 二、实验内容 1.设计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器算法(使用预测分析) 2.编写一段代码并上机调试查看其运行结果 三、实验要求 使用LL(1)分析算法设计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器 LL(1)文法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方法,它是从文法的开始符号出发,生成句子的最左推导,从左到右扫描源程序,每次向前查看一个字符,确定当前应该选择的产生式。 实现LL(1)分析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使用一张分析表和一个栈进行联合控制。 预测分析程序的总控程序在任何时候都是按STACK栈顶符号X和当前a的输入符号行事的。对于任何(X,a),总控程序每次都执行三种可能的动作之一。 1.若X=a=“#”,则宣布分析成功,停止分析过程 2.若X=a≠“#”,则把X从STACK栈顶逐出,让a指向下一 个输入符号。 3.若X是一个非终结符,则查看分析表。 四、运行结果

(本程序只能对由'i','+','*','(',')'构成的以'#'结束的字符串进行分析) 五、源程序实现 /*LL(1)分析法源程序,只能在VC++中运行*/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char A[20]; char B[20]; char v1[20]={'i','+','*','(',')','#'};/*终结符*/ char v2[20]={'E','G','T','S','F'};/*非终结符*/ int j=0,b=0,top=0,l;/*L为输入串长度*/

C语言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

C语言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 01计算机4班18号任春妍2号陈俊我们设计的编译程序涉及到编译五个阶段中的三个,即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和中间代码生成器。编译程序的输出结果包括词法分析后的二元式序列、变量名表、状态栈分析过程显示及四元式序列程序,整个编译程序分为三部分: (1) 词法分析部分 (2) 语法分析处理及四元式生成部分 (3) 输出显示部分 一.词法分析器设计 由于我们规定的程序语句中涉及单词较少,故在词法分析阶段忽略了单词输入错误的检查,而将编译程序的重点放在中间代码生成阶段。词法分析器的功能是输入源程序,输出单词符号。我们规定输出的单词符号格式为如下的二元式:(单词种别,单词自身的值) #define ACC -2 #define syl_if 0 #define syl_else 1 #define syl_while 2 #define syl_begin 3 #define syl_end 4 #define a 5 #define semicolon 6 #define e 7 #define jinghao 8 #define s 9 #define L 10 #define tempsy 11 #define EA 12 #define EO 13 #define plus 14 #define times 15 #define becomes 16 #define op_and 17 #define op_or 18 #define op_not 19 #define rop 20 #define lparent 21 #define rparent 22 #define ident 23 #define intconst 24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马清华① (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浙江温州325003) [关键词]语法化;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 [摘 要]词汇语法化是词的多义发生学的一部分,它与词的实义性变化有着相近的诱发原理,不管已揭示出的语法化动因有多少条,概其要者,不外乎现实作用力、心理力量、语言接触、语言内部力量 四种。由于语法化撇去了意义中的实体性和物质性内容,因而在演化细节上与词汇实义性变化多少有 些差异。本文力求全面地对语法化动因进行补充、归纳、整理、分析和解释。 [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2-0015-06 Motivations of the Lexical G ramm aticalization MA Qing2hua (Institute of Semantics,Wenzhou Normal College,Zhejiang,325003) K ey w ords:grammaticalization;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internal motivation of language Abstract:Being a part of the lexical polysemous embryology,the 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 has the similar guiding principles to the lexical changes.No matter how many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2 izations have been shown,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four basic motivations such as reality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motivation,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nal motivatuion of the language.As grammaticalization leaves aside the substantial contents in meaning,more or les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general notional changes.This paper gives some additional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ization. 零、引言 “词汇语法化”简称“语法化”,包括(1)实义向虚义的变化、(2)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3)演化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层次上(见于多义连词等)这三种情形。现代语法化研究时代的开始以对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的特有关注为标志。徐烈炯在其《语义学》序言中说:科学意义上的词义变化的研究应能说明过去词义为什么变化,预测未来词义怎样演变。以此衡量,现代语法化研究把词义演变的研究朝科学目标推进了一大步。 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动因和方式对应、互补,往往有了一个动因术语,就不再需要相应的方式术语,反之亦然。国内的动因和方式理论归纳起来有: (1)解惠全(1987)的“实词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的固定为途径”;(2)孙朝奋(1994)的“上下文诱发新解释、重新分析、词义自身特点”;(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重新分析、句法 ①[作者简介]马清华,男,温州师范学院语义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现代汉语研究。本课题是浙 江省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温州市551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的一部分。

CMinus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设计编译器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题名称:C- Minus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设计 提交文档学生姓名:X X X 提交文档学生学号:XXXXXXXXXX 同组成员名单:X X X 指导教师姓名:X X 指导教师评阅成绩: 指导教师评阅意见: . . 提交报告时间:2015年6月10日

1.课程设计目标 实验建立C-编译器。只含有扫描程序(scanner)和语法分析(parser)部分。 2.分析与设计 C-编译器设计的整体框架,本实验实现扫描处理和语法分析程序(图中粗黑部分)。 2.1 、扫描程序scanner部分 2.1.1系统设计思想 设计思想:根据DFA图用switch-case结构实现状态转换。 惯用词法:

①语言的关键字:else if int return void while ②专用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③其他标记是ID和NUM,通过下列正则表达式定义: ID = letter letter* NUM = digit digit* letter = a|..|z|A|..|Z digit = 0|..|9 大写和小写字母是有区别的 ④空格由空白、换行符和制表符组成。空格通常被忽略,除了它必须分开ID、NUM 关键字。 ⑤注释用通常的C语言符号/ * . . . * /围起来。注释可以放在任何空白出现的位置(即注释不能放在标记内)上,且可以超过一行。注释不能嵌套 scanner的DFA

说明:当输入的字符使DFA到达接受状态的时候,则可以确定一个单词了。初始状态设置为START,当需要得到下一个token时,取得次token的第一个字符,并且按照DFA与对此字符的类型分析,转换状态。重复此步骤,直到DONE为止,输出token类型。当字符为“/”时,状态转换为SLAH再判断下一个字符,如果为“*”则继续转到INCOMMENT,最后以“*”时转到ENDCOMMENT状态,表明是注释,如果其他的则是字符停滞于当前字符,并且输出“/”。 2.1.2程序流程图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一个简单编译器的设计与分析

摘要 使用过现代计算机的人都知道,多数用户是应用高级语言来实现他们所需要的计算的。现在计算机系统一般都含有不只一个的高级语言的编译程序,对有些高级语言甚至配置了几个不同性能的编译程序,供用户按不同需要进行选择。高级语言编译程序是计算机系统软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用户最直接关系的工具之一。 计算机上执行一个高级语言程序一般分为两步:第一,用一个编译程序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第二,运行所得的机器语言程序求得计算结果。 通常说的翻译程序是指能够把某一种语言程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程序(目标语言程序)。如果源语言诸如Fortran,Pascal,C,Ada或java这样的高级语言,而目标程序是诸如汇编语言或者机器语言这类的低级语言,这样的一个翻译程序就是称为编译程序。 一个编译程序的工作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优化、目标代码生成。每个阶段都是从上一个阶段得到结果,对他进行分析,并且根据一些外部环境(例如符号表等)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要构造一个编译程序,可以按照这样的阶段来分别构造,最后来连调。 现在人们已经建立了多种编制部分编译程序或整个编译程序的有效工具。有些能用于自动生成扫描器(如LEX),有些可以用于自动产生语法分析器(如YACC),有些甚至可以用来自动产生整个的编译程序。这些构造编译程序的工具成为编译程序-编译程序、编译程序产生器或翻译程序书写系统,他们是按照编译程序和目标语言的形式描述而自动产生编译程序的。 编译程序是一极其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掌握它比较苦难。但是一旦对其掌握,对以后的程序语言设计,系统软件分析,系统软件设计,形式语言研究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关键字:C语言、、编译、扫描器、语法分析

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第33卷第1期Vol.33No.1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4年1月 Jan.2014连词“无论”语法化的机制与诱因 程亚恒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无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连词。它经常放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前面,引出一 些条件。连词“无论”出现于隋唐时期,是上古汉语的跨层结构“无论”(又写作“毋论”、“勿论”)在历 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双音化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和重新分 析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无论;连词;跨层结构;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4)01-0065-05 现代汉语中,“无论”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连词,它既可以引进短语,也可以引进句子。《现代汉语八百词》对连词“无论”的解释是这样的:“用于有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或有表示选择关系的并列成分的句子里,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或结论都不会改变。后边有‘都’或‘也’呼应。”我们认为这种解释是客观的、符合汉语实际的。 那么,连词“无论”是怎么来的呢?它最初是个什么结构呢?它又是怎样语法化为连词的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连词“无论”的语法化过程 1.“六朝”以前 “六朝”以前,“无论”只是一个“否定副词+动词”的跨层结构。“无”是一个否定副词,“论”是一个二价动词,它的宾语在句法层面上既可以是实语类,也可以是空语类。动词“论”有时是“谈论”、“议论”的意思,有时也可以是“判罪”的意思。“无”字或作“毋”,抑或作“勿”。无、毋古音同,故通用;勿、毋双声,故勿又借作毋、无。《说文·勿部》“勿”下段玉裁注:“经传多作物,而假借勿为毋。”《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郑玄笺:“士,事也。勿,犹无也。” 秦以前的文献中,“无论”是一个极其罕见的跨层结构,我们仅在《晏子春秋》中发现了1例: (1)晏子曰:“婴之家俗:间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卷五《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第二十九》) 这里的“无论”就是“不讨论、不谈论”的意思,在句子中作谓语。本句是一个受事主语句,整个句子的主语“通国事”在语义上是谓语“无论”的支配对象,而宾语则是一个空语类成分。 两汉时期,跨层结构“无论(毋论)”在文献中仍不多见,我们仅检得以下3例: (2)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说苑·立节》) (3)仁义之处,可无论乎!(《春秋繁露·仁义法》) (4)急复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汉书·谷永传》) 上例(2)的“毋论”与“无顾”对文,是“不要考虑”的意思;例(3)的“无论”及末例的“毋论”也明显是“不考虑”或“不谈论”的意思。显然,它们都还是跨层结构。 另外,因为“论”又有“定罪”、“判罪”的意思,所以“无论(毋论、勿论)”相应地又有“不判罪”、“不定罪” [收稿日期]2013-10-07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QY201118)。 [作者简介]程亚恒(1972-),男,河南驻马店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汉语史研究。

英语语法常见错误100例

英语语法常见错误100 例 写作是对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最能体现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检测方式。学生 在写作的过程当中经常暴露一些弱点、犯一些错误。现对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常见错误按语法类别进行归纳,并举以实例,希望同学们能够由此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一. 名词 写作中,学生们常把握不好名词的数、所有格以及一些集合名词的用法。 1. He gave me a very good advice yesterday. 句中的a要去掉,因为advice是不可数名词。一些汉语概念为可数的词在英语中却是不可数 的,表示数量时在其前力口a piece of,类似的词有:n ews bread work paper chalk furniture information 等等。 2. That girl loves reading book. 可数名词单数不能孤零零地放在句子里,或前面加冠词,或将其变为复数。此处最好变为 books. 3. He went into a book 's shop and bouigohntaaryd.ict 一般表示有生命的东西的名词的所有格用’,如my mother' car而此处适宜用名词修饰名词, 改为 a book shop. 4. My family is watching TV. 一些集合名词如看成一个整体,则用单数的谓语动词,如My family is a happy one; 如强调集合中每个个体的个人行为,则用复数的谓语动词。此处看电视是个体行为,应把is 改为are。类似的词有:team class audie nee等。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halliday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 公元20 世纪,当传统语法威名坠地、逐渐衰落之际,世界的语言学界便迎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把语言看作功能的流派,看重语言环境重要性的流派,把语言看作复杂结构的流派,崇尚寻求语言极致规律的流派……除此之外许多小流派在这之间登场,也在这之间消逝…… 当前,语言学界仍存在着众多流派;在此之中,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有: 1. 强调共时、系统性、语言功能的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 2. 强调语言环境和语音系统重要性的伦敦学派(London School) 3. 注重描写语言研究结构的美国结构主义(American Structuralism) 4. 寻求人类极致的语言知识的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ve-Generative Grammar) 不同的语言学流派的见解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句子是怎么组成的,也就是在句法学上面(以后会再说明语言学的不同分支)。而今天将要涉及的,就是以韩礼德(Halliday) 为首的伦敦学派。 20 世纪初,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 认为,一个人所在的语言环境(语境)会对一个人怎么使用和理解语言产生很大的作用。例如说,有些词语只能在某一群人里面才有特定的意思,或者说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才有特定的意思。 马林诺夫斯基这种光辉的思想被语言学家弗斯(Firth) 继承了下来。弗斯把这种光辉思想和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的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伦敦学派。而现在,伦敦学派传承到了韩礼德这一代;因为这个学派注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伦敦学派也被称为系统语言学(systemic linguistics) 和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韩礼德,人称Halliday, 英格兰约克郡里兹人。对语言很感兴趣,本科阶段在伦敦大学学习汉语语言文学,之后在北京大学深造,接着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攻读现代汉语。此后回国,并在弗斯的指导下继续学习,获得了Ph D. 学位。毕业后,韩礼德在多所大学任教,最后前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创立了语言学系并且担任系主任。1987年韩礼德退休至今。 以上这些只是陈述一些故事而已,不必过于在意的,请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吧。 韩礼德的理论武器一言而蔽之就是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这个理论武器,从名字都可以看出,包含两个组成部分: 1. 系统语法(Systemic Grammar), 用来解释语言的内在联系 2. 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 用来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手段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分开两部分来解说系统功能语法。 Part I. 系统语法 比较容易看出来,系统语法当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系统(system); 不是的话为什么叫做系统语法呢……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可”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1)表示能够、可以。如:可操作、可回收、可循环利用。 (2)表示加强语气,如加强疑问语气,陈述语气等。如:这事,你可知道,可愿意?/小姑奶奶,你可回来了! (3)表示转折关系。这种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如:你不吃我可吃了。/真的,远远的一眼看出你的脸,可我还是犹豫了一下。 以上三种可分别记做:“可1”、“可2”“可3”。其中“可1”粗略的讲可以看作助动词,常用在动词性成分前作状语,意义大致相当于“可以、能够”;“可2”是语气副词,常用来加强各种语气;“可3”是表示转折关系,有时是副词有时是连词,这里我们为了说明“可”语法化过程的方便,故把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和连词“可”放在一起。 (一)动词“可”→“可1”:由动词演变为助动词 (二)“可1”→“可2”:由助动词演变为语气副词

(三)“可2”→“可3”:由语气副词演变为具有转折关系的“可3” 共时平面上的同一形式上的不同用法之间往往具有历 时上的演变关系,本文主要考察“可”语法化过程及其语法化动因。 二、历时考察 江蓝生先生指出:“语法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二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词的过程,可分别简称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一般说来,单音词的语法化只有词汇的虚化。“可”的语法化过程正是由一个动词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可”的语法化过程。 (一)动词“可”一助动词“可1” 《说文?可部》:“可,从口,?@;?@亦声。”“可,?G(肯)也。”《广韵?哿韵》:“可,许可也。”本义为准许、许可,作动词。如:《史记?李斯列传》:“胡亥可其书。”这里“可”带体词性宾语,作一般动词,意思是“批准”,有许可义。“可”

英语语法错误经典例子(五)

英语语法错误经典例子(五) 41.她不喜欢她丈夫开快车。 误:She didn’t enjoy when her husband drove fast. 正:She didn’t enjoy it when her husband drove fast. 析:enjoy(喜欢)在现代英语中除极个别的口语用法外, 通常只用作及物动词,其后应跟有宾语。上句中it 用作enjoy的宾语,其后的when 是时间状语从句,而不是宾语从句。 42.这就等于说他是个骗子。 误:This is equal to say that he’s a cheat. 正:This is equal to saying that he’s a cheat. 析:be equal to 的意思是“等于”“能胜任”“能应付”,其中的to 是介词,不是不定式符号。又如:Her sight is equal to threading a needle without glasses. 她的视力很好,能不戴眼镜穿针引线。 43.他给自行车装了前灯。 误:He equipped a head light on his bike. 正:He equipped his bike with a head light. 析:equip(装备)通常要以被装备的对象作宾语, 不能以装备物作宾语,其句型通常为“equip+装备对象+with+装备物”(注意相应的被动形式)。又如:We are going to equip the room with air-conditioning. 我们打算给这个房间装上空调。注意不说:We’re going to equip air-conditioning in the room.

系统功能语法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形成不是凭空而起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具备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并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现分别简述如下:1.英国语言研究的传统 (1)从16世纪开始,对语言的研究在英国蓬勃发展,并被打上了“实用语言学”的烙印。正音学、词典学、速记学、拼法改革以及人造的“哲学语言”等,都反映了英国在语言研究方面的率先发展,也反映了英国语言研究的“实用性”的倾向。 英国对语言研究的传统使现代语言学在英国较早地成为独立的学科,造就了许多杰出的语言学家(如著有《语音学手册》(1877)的施威特(Sweet)、发明了基本元音参照点系统(即元音舌位图)的丹尼尔"琼斯(Danie?Jones)),也为后来的系统功能学派的诞生提供了历史条件。 (2)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理论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称,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他对语言理论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强调语言的功能,强调语境研究的重要性。他使用“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探讨语义,认为话语应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话语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意义是语境中的功能”的思想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为后来的弗斯“语境学说”(contexturalism)和韩礼德关于语言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的铺垫。 (3)弗斯的语言理论 20世纪40年代初,弗斯成了英国语言学界的中心人物,并创立了“伦敦学派”。弗斯和马林诺夫斯基一样,也认为话语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而意义是情景语境中的复杂关系的总和,所以意义不应局限于词汇和语法意义,还应包括情景语境中的意义。由此,“语境中的功能”(functionincontext)这个提法便构成了弗斯意义理论的核心环节。弗斯的“语境”概念分两种,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即一个结构各个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系统内项目或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部,它涉及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文化历史,融合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另外,弗斯受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影响,把语言的聚合关系叫做系统,把组合关系叫做结构,并以这两个概念作为描写和分析语言的基本框架。在弗斯看来,结构是一定的语言成分在组合体中的前后连接,系统是指相关语言项目或语言单位在聚合体中相互类聚。 弗斯的基本语言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在他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法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是弗斯的学生,是伦敦学派的早期成员,他从弗斯那里继承了两个基本思想:第一是“情景语境”,即语言与典型的社会情景有密切的关系;第二是“系统—结构”概念的区分。但是,韩礼德弘扬和发展了弗斯的“语境学说”和关于语言功能的研究,他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语言,提出了语言学中的社会符号学(socialsemiotics)。他指出,语言是社会行为,是人的行为潜势(linguisticbehaviorpotential),是语言和文化允许他选择的选择范围,或者说是在语言行为上“能够做的事”的范围。通过语言,“能够做的事”表现为“能够表达的意义”,即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l)。意义潜势是行为潜势在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上实现的,但语言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关于系统与结构,韩礼德继承了弗斯关于它们的区分,但不同意弗斯结构是第一性的观点。在他的系统功能语法里,语言系统表现为选择关系(即聚合关系),选择是第一性的,结构(即组合关系)是第二性的,是各种选择的结果。换言之,语言系统是一个由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语义是一定语境下的选择,即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的语言形式就是在这个系统网络中作出某种选择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