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九级上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九级上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九级上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九级上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来源:学§科§网]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 2 ?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 ?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导入新课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小结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

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

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

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 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

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rt

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

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二、总结

1 ?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三、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四、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五、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习小说这类文学作品,交给学生阅读欣赏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从小说中发现生活的道理。在反复品味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浓浓深情,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板书设计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教案第2章第4节弹性理论

《经济学原理》教案 授课时间_2012_年3月_13日第5_次课

+∞ππdp E 1,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1%。奢侈品大多富有弹性。 奢侈品对价格是比较敏感的,当涨价的时候,因为这些东西不是生活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可能暂时就不买了。相反降价的时候,人们也可能抢购。主义这里说的“奢侈品”,是广义的,不单指宝石,也包括大家电。 ③单位弹性 1=dp E ,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也正好等于1%。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特例。 ④完全有弹性 +∞=dp E ,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为无穷大。完全有弹性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其含义就是说,在给定价格下,需求是无穷大的。比如战争年代的军火。 ⑤完全无弹性 0=dp E ,表示不管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始终不变。完全无弹性的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线(图略)。其含义是说,需求量与价格无关,不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会变化。比如一些特殊的药品。

(3)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①商品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程度与需求价格弹性负相关。重要性越高,弹性越小,比如房子和粮食; ②替代品的多少与替代程度的高低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比如日化用品,不同品牌的洗发水,一种牌子涨价,可以用别的牌子; ③对某种商品的支出在消费中支出中的比重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日常使用的针头线脑,人们对其价格的变化就不太敏感;买辆车可能就敏感些。 ④时间的长短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假如汽油价格长期上涨,人们慢慢会购买更省油的汽车,或转向更省钱的其他交通工具,因此长期内的弹性更大。 ⑤商品用途的多少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也就是说,单一用途的商品弹性会比较低,比如某种特效药。因为使用的人也相对固定。 2、需求收入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率之比,它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d d d d M Q M M Q M M Q Q E ???=??==d d Q M dM dQ ? (2)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 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低档商品或劣等品 0:奢侈品或高档商品1:生活必需品1:正常商品0πφπφM M M M E E E E 3、需求的交叉弹性 (1)需求交叉弹性的定义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主备:许松华课型:阅读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对话描写展示社会背景,表现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深刻主题的写法; 2.品味、感悟、欣赏小说的重要语段,感悟“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体会旧中国农民的辛酸和不断增长的反抗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1.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极其表达效果。 2.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三、学习课时:两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看一种帽子,想想这种帽子什么人最合适戴,为什么? 绍兴毡帽内外乌黑,圆顶,前侧摊成畚(běn)斗形,有卷边,可藏香烟钞票小物件。夏日可遮阳吸汗,冬天可挡风御寒,它隔热防晒,既当笠帽,又当草帽,除了酷暑炎日,四季可用。上街购物可随手用它作盛物之器。它湿了就干,有时还用它盛水洗脸。工憩作坐垫,用后一拍尘土,洁净如故。 是当时农民工匠(旧称“短衣帮”)的帽饰,因而泛称为“毡帽客人”。由于以前的手工业者大都兼作农事,没有完全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因此毡帽实际上成为绍兴农民的共性帽饰。当时社会以农为本,戴毡帽的人到处可见,经济实惠,方便耐用戴上它的一副憨厚土气的忠厚相,朴实无华。 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的主人公就是一群戴着旧毡帽的,这就代表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同学们,肯定想对小说中的这群戴旧毡帽的农民作更深入的探究。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来为这群农民画画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2.正音正字 埠头占卜作梗粜米斛子廒间褡裢窠沽酒执拗 停泊船舷呷嗤笑 三、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句为戴旧毡帽的农民画画像: 面容: 衣服: 他们嘴里经常: 他们吃着: 他们连我们觉得平常的()都觉得很稀奇,甚至买不起。 总结:看来,旧社会的农民生活真是太贫困了,这种贫困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也经常埋怨社会的不公。可在这篇小说中,这些农民却遇到了一件喜事,这件喜事给他们带来了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8多收了三五斗》word教案 (1)

8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的] 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

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 三、整体感知 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四、学习“粜米”部分。 1、提问: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 讨论明确: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 2、文中还有写他们心情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那些戴旧毡帽的……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是写心情的,很急。 3、提问:旧毡帽朋友为什么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

九年级语文上册 8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

多收了三五斗 典案一:教学案例(一) 【导学目标】 1.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性格命运的根源。 2.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启发关心民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 1.字词复习。 2.作者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集中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哪几个场景? 明确:米行粜米、镇上购物、船头议论。 二、自读思考 1.在这几个场景中出现的最主要的人物是谁? 明确:旧毡帽朋友们。 2.为什么将米农称为“旧毡帽朋友”? 明确:“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将“旧毡帽朋友”作为中国农民的群像。 3.称他们为“朋友”表明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明确:表达了对“旧毡帽朋友”的同情。 4.作者同情他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获得了比往年更加不幸的命运。 5.收成好,庄稼大丰收,旧毡帽朋友却比往年更加不幸,这是为什么? 明确:在旧社会中,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决定了他们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 6.除旧毡帽朋友之外,小说还着重描写了什么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说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他的? 明确:米行先生。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时他们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由“冷笑”到“厌烦”,再到鄙视、威吓,表现出他们的骄横霸道。

通过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7.文中哪些地方最能反映旧毡帽朋友的反抗与斗争精神的? 明确:船头议论的话语。 如:①“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②“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儿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 “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 “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 三、深入理解 1.当堂(或课外)选取“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一段对话进行情境表演,以加深对小说人物的理解。 2.我们今天的农民还有旧毡帽朋友一样的遭遇吗?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定不会有的。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有保护农民的政策。 四、拓展延伸 旧社会的农民在多重压榨下,生活痛苦,举步维艰。在今天的社会中,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仍旧是最辛苦的阶层。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保证了全国十三亿人的粮食供给,正是他们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最有意义的贡献。假如我们去村子里走访几位农民朋友,你最想跟他们说的话是什么? 教学案例(二) 【预习提示】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熟读课文,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导学目标】(见经典案例一) 【评价任务】 1.选取一二个片段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3.分角色朗读,体会小说的人物形象。 4.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 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 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 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 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第一个场景 (第l一34段)米行粜米; 第二个场景 (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 (第45—70段)船上议 论。 2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学科教学(语文)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2.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把握群像性格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丰收成灾的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对于农民来说,丰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但是在这篇小说中多收的这三五斗反而成了坏事。什么原因造成这违背常理的结果,我们去小说中找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说了哪些“多”? 明确: 【关于环境】 自然环境:雨水调匀,天照应的比往年多。 社会环境:外洋大轮船运来的洋货多;到外地卖米局子多;同行公议的商家多;过局子捐税多;种地地租多;农民身上债务多;米价跌得多;农民借下的债越欠越多;种地亏本了很多;社会上打仗多;饥荒的地方多;出现农民抢米的地方多。 【关于人物】 丰收的农民希望多;购物计划多;卖米时乞求多;丰收了失望反而多;今天钞票比平时多;急需花钱的地方多;购物时顾虑多;用钱精打细算的多;大家心中悲苦多;酒到肚里发泄多;船头谈话怨言愤激多;乡亲不满社会现状的念头多;

旧毡帽朋友面临的生存问题真的有很多。 【关于情节】 镇上像今天这种故事多;发生这种故事的地方有很多! 三、精段细说 (一)分角色朗读4-27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小说的主人公——旧毡帽朋友的心理 农民感情的变化:希望——惊讶——愤慨、出乎意料——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不耐烦——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二)旧毡帽为什么非得此时此刻粜米?为什么“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明确:(1)洋米、洋面倾销逼得农民必须及早粜米; (2)换成的钱还要缴租、还款; (3)投机商相互勾结,竞相压价 (4)遍布的局子必须要捐现洋钱让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 四、同文比读,自读45-71自然段,思考不同地点人物不同的心态: 1.请从语气、心情、性格三方面比较旧毡帽朋友们在米行和在船上的不同。 语气:米行粜米时乞求多;船头谈话时发泄多 心情:失望多;愤激多 性格:隐忍多;反抗多 2.“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表演”一词暗示了什么? 明确:农民如论收成如何,都只能是亏本。作为投机者的米行、放高利贷者、田主、局子剥削、压迫农民,使他们的生活愈贫愈艰。 四、写法探究——走近农民群像 作者写的是中国20世纪的广大农民,却以“旧毡帽朋友”称呼,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他们身上最具代表性的旧毡帽指代终日劳作、生活艰难,性格老实的农民;作者称呼他们为朋友,表现作者对农村、农民的真挚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多收了三五 斗》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公开课资料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勤劳的中国农民并不吝惜自己付出的心血,然而用自己的心血多收了粮食之后能够改善悲惨的命运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作品《多收了三五斗》,感受旧中国的民情国运。请同学们看课文。二、介绍作者情况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三、学生

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1.检查预习的情况。埠(bù)头占(zhān)卜(bǔ)作梗(gěng)粜(tiào)米斛(hú)子廒(áo)间鄙夷不屑(xiè)褡(dā)裢(liàn)小囝 (nān)沽(gū)拗(niù)不过呷(xiā)写(xiè)意沓(tà)髭(zī)2.整体感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3.划分层次。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一层(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第二层(第35

林中小溪 教案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发展的脉络 3、学习本文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中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在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遭遇痛苦时,你有没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释放自己。也许在自然宽容的怀抱里你能得到慰藉,获得感悟与力量。不信吗?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就有这样的经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林中小溪》,领略俄罗斯原始森林神奇的美,感受作者寄寓在自然景物中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抒情散文。作者普里什文,苏联作家。 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词,划出运用的优美的四字短语。 用图示法标绘出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理请文章思路。 2.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颤.动(chàn)潺.潺(chán)涟漪.(yī)粼.粼(lín)萦(yíng)绕 干涸.(h?)簌.簌(sù)惬.意(qia)车辙.(zh?) 翩.翩起舞(piān)分道扬镳.(biāo) (2)解释下列词语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细小的波纹; 萦绕:缠绕回旋。 惬意:称心,满意。 和煦:温暖。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 翩然而至:形容动作轻快地来到。 3、理解文章的思路。 用图示法标绘出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理请文章思路。 请对照自己所画的图示说一说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沿途有怎样的景象?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理解到小说折射出的社会人生图景。 2、能找出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说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情感。 3、在反复的诵读中概括出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 4、能使用品味、感悟等方法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5、学会根据交际目的,使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故乡》2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在烈日与暴雨下》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与口语交际3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在小说阅读实践中,学生通过“品味”、“感悟”达到“欣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同时,这个单元是同学们都很喜欢的小说这个体裁,我们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让学生仔细地品读,感悟,多角度地欣赏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读出自己,理解社会,掌握方法,提升水平。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地使用学到的知识,能在体会不同作家语言特色之后提炼自己的语言特色和使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因为各篇文章自身的特点,所以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应有所侧重: 《故乡》侧重于对文章人物刻划的方法及人物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的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侧重于对文章布局谋篇的体会,这与莫泊桑的写作特色一致。《在烈日和暴雨下》重在品味小说使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与主题。 《多收了三五斗》重在学习文章刻划人物群像的写法。 《综合学习与探究》则在更高的一个层次把握小说这个体裁与品味、感悟、欣赏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总览 学习目标:1、熟悉单元学习内容,了解小说体裁特点。 2、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探究专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 8《多收了三五斗》(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标: 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复备栏 一、快速阅读“购物”部分。 明确:他们希望买的东西很多,其实也只有丰收了才能把这些必需的日用 品列入购买计划,可见平时不仅没有这些东西,就连买它的计划都不敢有。 1、提问:他们这些最低的生活要求实现了没有?计划实现了多少呢? 明确: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有的“少买”,有的“不买”。他们有着很 想买、但又不能买的心情。 2、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买了一点东西。这是不是说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 分呢? 明确: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钱买日用 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还要借债购物。这里进一 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 二、学习“会饮”部分。 1、提问: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从这些谈话中反映了他们的什 么心情?

明确:谈话虽然是你一言我一语,内容还是有重点的。第一个重点文中用了“路路断绝”四个字作了小结,种田不成,做工也不成。 2、提问:“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愤怒,反抗。 3、提问:“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农民朋友准备用生命进行反抗,但是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明确:不是。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这种反抗还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回去后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都令人深思。 二、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旧毡帽朋友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三、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3、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4、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5、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当他去世之后,人们想起他,会忆起哪些往事呢?让我们在张中行 先生的文字中去了解叶圣陶先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 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 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 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3、写作背景 作者和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

九年级语文上册《多收了三五斗》教案(1)

《多收了三五斗》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以情致导,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你家的粮食大丰收了,你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世事并非都是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你就知道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2.关于老舍,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教师看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从头到尾的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在旁边作点简要的点评。 2.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1.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三篇小说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说我们是如何学的。 2.今天的这篇小说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学? (重点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及“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来阅读文章) 3.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4.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完整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一:导入 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 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二:新课教学 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1.了解叶圣陶及作品。 2.理解并掌握生字新词,为赏析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3.略读课文,了解其主要内容,理清全文结构。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人物链接 叶圣陶(1894-1988),本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写作背景 作者与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恳切( ) 譬如( ) 朦胧(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 鞠躬尽瘁( ) 颠沛流离( )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昆山市新镇中学刘英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3.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观看两幅画面,说说画面表现的内容。可是,丰收带给农民的并不都是喜悦。在某一时期,它带给农民的甚至是灾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你就明白了。 二、走近作者 叶圣陶(1894-1988)现代着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

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 明确: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万盛米行。 3.提问: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明确:旧毡帽朋友们(江浙一带贫苦农民)和米行先生。 4.提问: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明确: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 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 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第一个场景 (第l一34段)米行粜米; 第二个场景 (第35—44段)街头购物;第三个场景 (第45—70段)船上议 论。 三、品析人物 1.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明确: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朴实善良;米:冷淡→厌烦→ 鄙视→威吓,骄横霸气。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介绍万圣米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好奇心,导入新课。二、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情景] 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过程,最好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活动] 1、分角色朗读,思考变化过程;2、评价朗读;3、交流变化过程。[引导] 小说以旧毡帽朋友满怀希望前来占卜命运开始对话,得知米价后,“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希望变成了失望,话语中表现出了愤激的心理。接着“先生,能不能抬高一点儿?”又表现出了农民的哀求心理,彻底失望后只能贱卖。热闹的街道上,旧毡帽朋友的愤懑之情随着他们的话语奔涌而出;最后的船头议论体现出了自发的反抗意识。三、剧本表演,历史再现[情景] 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我们同学向来以表演见长,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活动] 小组表演、评比,师生共同点评。四、语段精读,主题提炼[情景]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2、小组讨论、交流;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五、历史感悟,思绪奔涌[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活动] 思考、交流、评价。[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智能储备1、小说有三处描写阳光,仔细研读课文,比较分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2、“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仔细体味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多收了三五斗》

文章赏析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般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这一句说明了环境肮脏,反衬出农民的地位低下。 第一交代了故事的发展环境,以及人物。 “糙米五块,谷三块”。说明了粮食丰收成灾。 占卜:写出了他们希望与担心交织的矛盾心理。 几顶旧毡帽:结实了是苏南地区的农民的外貌,用了借代的手法。 农民感情的变化:希望——愤激——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 丰收成灾的原因:⑴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 ⑵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意压价格, ⑶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 ⑷向地主家的地租。 ⑸路路断绝。 其实对于小说中故事的描述,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说,谷物属于缺乏弹性的商品.也就是说,你价格高,我们每天吃的是那么多,你价格低,我们每天吃的还是那么多.当丰收的时候,谷物的供给比需求高很多自然价格会下降这个理论就是"谷贱伤农".在哪都避免不了的.所以现在我国对农产品才会有"支持价格",否则丰收年的结果会是一样的.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课文《多收了三五斗》是原文的节选,被删去的部分是在课文的后面。那一部分,作者用的是杂文的笔调,描绘城市各界对“谷贱伤农。这一事件的反应,刻画了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家等各种人物的嘴脸,并描写了农民破产后忍痛卖耕牛、借高利贷,或因抗租而被关押,或沉溺于赌博;或逃往上海等各种悲剧结局。原文还表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谷即使不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农也得伤。后面的一部分虽然被删去了,但节选部分本身就是一篇很完整的短篇小说。 “谷贱伤农”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上的时行标题。 地主感觉收租棘手,便开会,发通电,大意说:今年收成特丰,粮食过剩,粮价低落,农民不堪其苦,应请共筹救济的方案。 金融界本来在那里要做买卖,便提出了救济的方案:(一)由各大银行钱庄筹集资本,向各地收买粮米,指定适当地点屯积,到来年青黄不接的当儿陆续售出,使米价保持平衡;(二)提倡粮米抵押,使米商不至群相采购,造成无期的屯积;(三)由金融界负责募款,购屯粮米,到出售后结算,依盈亏的比例分别发还。 工业界是不声不响。米价低落,工人的“米贴”之类可以免除,在他们是有利的。

最新语文教案:《多收了三五斗》

最新语文教案:《多收了三五斗》 学习目标1.能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说出“丰收成灾”的原因。2.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品味人物心理变化,说出本文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课堂学习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当代农村生活的见闻。可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即使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农民们也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自由谈谈当代农村的生活现状。二感知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米行粜米——街头购物——船上议论三件事。)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概括情节。三研读1.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组织学生围绕“米行粜米”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2.请你将朗读时感受到的旧毡帽朋友的心理变化用词语表达出来。先熟悉“米行粜米”这一部分内容,然后小组分角色朗读,最后由一两组在全班朗读。学生相互评价。概括并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四探究1.“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可总得粜出;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破布袄的口袋里正需要洋钱。”请从文中提供的信息,说说旧毡帽们为什么一定要将米卖给万盛米行呢?真的是因为“命里注定”或者“米行里有的是洋钱”吗?2.从上面的讨论中,你能发现旧毡帽们丰收成灾的原因吗?

3.小说为什么要塑造旧毡帽群像?如果只塑造几个有姓名的人物来展开故事,与原文写法比较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4.课文结尾句说:“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这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先独立阅读、思考,再交流明确。五拓展今天上课时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农村生活的见闻,新旧社会的农村的确有天壤之别。但是在当前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如果你是一位当权者,你会采取哪些办法?自由发言。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例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精妙传神的语言。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运用课文通过对话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写作,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课文准确凝练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同学们,粮食大丰收了,你们家父母应该很高兴。可是旧中国农民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愁眉苦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看看丰收成灾的情景,看看旧社会农民的生活情景。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 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丰收成灾”的情景和社会根源,认识农民丰收贱价粜米的情景、街头购物的情景和船头议论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2分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3、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课文反映什么生活”的问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准备交流。 4、探究问题:旧社会农民为什么会丰收成灾呢?现在农民为什么不会丰收成灾?,进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主感悟生活,老师巡视、督促,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勤学多问的习惯。(10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读课文、自读注释、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感悟生活、质疑提问,老师指导答疑,准备对话交流,但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让学生自读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学生。 四、和谐交流,共同提高。(30分钟) 1、检查朗读,学习朗读。先品听朗读录音,后指名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并点评指导。 2、交流学习生字生词,对应生活理解生字生词。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 初中语文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海浒学校〔中学部〕李忠明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理清小讲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成效。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讲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讲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讲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明白得小讲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凄惨命运。 2.明白得小讲中表达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凄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2.梳理小讲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讲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成效。 ◆难点 1.体会小讲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明白得小讲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存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预备 ◆教师预备 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预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讲情节线索。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一、以情致导,激发爱好 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你家的粮食大丰收了,你们的内心会是什么味道?可世事并非差不多上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你就明白老师不是在骗你们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2、关于老舍,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给大伙儿介绍介绍? 〔教师看情形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从头到尾的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把自己感爱好的地点勾画出来并在旁边作点简要的点评。 2、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什么缘故? 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1、前面我们差不多学了三篇小讲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讲我们是如何学的。 2、今天的这篇小讲你们觉得应该如何样学? 〔重点引导学生从小讲的三要素及〝品味〞、〝感悟〞、〝观赏〞的方法来阅读一篇文章〕 3、这篇课文专门长,是一篇小讲。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发言、听 齐读 交流 阅读全文,勾画点评 交流发言 归纳,总结讨论,明确 圈点勾画,讨论、归纳 1、分角色朗读,摸索变化过程;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苏教版.doc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教学准备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看到课文。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小结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 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 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二、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