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定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6、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8、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1)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计算。(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要点扫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理解的易错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有些电解质只能在水溶液里导电,如共价型电解质HCl、H2SO4等,因为液态HCl、H2SO4不导电;离子型电解质,如NaHCO 3、CaCO 3、BaCO3等,因为这些物质不存在熔融态。 3、判断一种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要看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否是由该物质自身电离出来的。如SO 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分别是H+、HSO3,不是由SO 2、NH3本身电离出来,所以SO 2、NH3均为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关。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化学反应不涉及原子核,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核聚变、核裂变都不属于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二、胶体及其性质的知识点 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在1~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

第九单元知识点汇总和思维导图【一轮复习】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 ⑵注意:①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②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不是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甲物质的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乙物质。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3)溶解度曲线 例: (a)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 (b)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c)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d)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e)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f)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g)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2018年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化学与生活解析版

化学与生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28分) 1.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社会实际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涉及化学变化 B. 明矾净水的原理和消毒液消毒的原理不相同 C. 氟利昂作制冷剂会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D. 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答案】B 【解析】解: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所以滴水石穿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故A错误; B.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而吸附水中的杂质,所以能净水,“84”消毒液中含有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所以明矾净水的原理和“84”消毒液消毒的原理不同,故B正确; C.氟利昂作制冷剂会导致臭氧空洞,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有关,故C错误; D.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CO,故D错误;故选B. A.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 B.明矾净水是利用胶体的吸附性,“84”消毒液消毒是利用物质的强氧化性; C.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粉尘污染、汽车尾气有关; D.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CO. 本题考查了化学变化、净水原理、合成材料、干燥剂,侧重于考查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B. 雾霾可能是许多细小液体小液滴和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一种胶体 C. 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咸的食品 D. 在食品袋中放入,可防止食物受潮 【答案】D 【解析】解:“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提高空气质量,故A正确; B.细小液体小液滴和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如粒子直径介于之间,则属于胶体,故B正确; C.铝制餐具中含有杂质,比如碳,当这样有杂质的表面与氯化钠溶液接触时,就会形成原电池,铝失电子产生铝离子,人体摄入过量的铝有害,故C正确; D.不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于食品防潮,应用无水氯化钙,故D错误;故选D. A.“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能够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B.如粒子直径介于之间,则属于胶体; C.铝制餐具中含有杂质,比如碳,与氯化钠溶液接触时,就会形成原电池; D.不具有吸水性. 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应用,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 3.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将燃油车改为燃气车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B. 含氟牙膏能有效预防龋齿,且其中所加氟化物的量宜多不宜少 C. 糖类、油脂及蛋白质都含有C、H、O元素 D. 酸雨浸蚀的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对该土壤进行修复 【答案】B 【解析】解:将燃油车改为燃气车能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A正确; B.牙膏的含氟量不能太高,摄入的氟过多,就有产生氟斑牙的危险,故B错误; C.糖类、油脂及蛋白质都含有C、H、O元素,故C正确; D.氢氧化钙显碱性能够与硫酸等反应,可以用来治理土壤酸化,故D正确; 故选:B. A.将燃油车改为燃气车能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B.人体摄入的氟过多,就有产生氟斑牙的危险; C.依据糖类、油脂及蛋白质组成元素解答; D.氢氧化钙显碱性能够与硫酸等反应. 本题考查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把握常见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熟悉物质性质及应用为解答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题目难度中等. 4.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B. 采取“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等方法,可提高空气质量 C. 将已成熟的水果放入未成熟的水果中并密封,可加速水果成熟 D. 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体积分数为 【答案】D 【解析】解:为有毒气体,为大气污染物,故A正确; B.“静电除尘”除去可吸入颗粒物,“燃煤固硫”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除去NO、CO等污染物,都有利于提高空气的质量,故B正确; C.已成熟的水果可释放出乙烯,可可加速水果成熟,故C正确; D.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浓度为,故D错误.

2018年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2018年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 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

②取代关系; ③氧化还原关系; 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教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10高考二轮复习化学教学案: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 【专题要点】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是化学最基础的主干知识,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们涉及的化学概念、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它们相互转化的方式,是中学化学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生从化学视觉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必备知识,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复习本考点是应深刻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不同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及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式和转化条件;要理解各个化学用语的的实际含义,掌握反应的条件与本质,正确、科学、规范的进行运用。本考点在高考中的题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常常结合元素化合物来进行考查。从09年和08年高考考题来看高考题除了直接考查基本概念外,还考查以物质组成和分类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反映高新科技和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逐步向环保、高科技、生产等方面渗透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元素、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用语,以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而且融入其他专题进行考查。 【考纲要求】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涵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注意其与同位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等的区别。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 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7.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8.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9. 掌握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的概念,区别及鉴别它们的方法; 10.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及性质; 【教法指引】 复习此专题时要做到―准确‖、―系统‖、―灵活‖,可以从三点入手: 1.以高考的热点、考点、难点为依据,合理设置复习内容和练习题,熟练掌握解题思路、注 重方法、技巧,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些考点的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上有所突破 2.加强区别相似概念的异同,理顺不同概念间的联系,进而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定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6.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8.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 (1)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计算。(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

金属 非金属(包括稀有气体)单质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根据酸根分为含氧酸、无氧酸 根据电离出H +数目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根据电离程度分为强酸、弱酸 根据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微溶性碱和难溶性碱根据电离程度可分为强碱、弱碱 根据电离出OH — 数目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等酸 碱 根据阳离子可分为钠盐、钾盐等根据酸根分为硫酸盐、硝酸盐等 根据组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复盐等 根据成盐的酸碱性可分为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等盐 化合物 无机物 有机物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醇、酚醛、酮羧酸、酯卤代烃 烃 烃的衍生 物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要点扫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理解的易错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有些电解质只能在水溶液里导电,如共价型电解质HCl 、H 2SO 4等,因为液态HCl 、H 2SO 4不导电;离子型电解质,如NaHCO 3、CaCO 3、BaCO 3等,因为这些物质不存在熔融态。 3.判断一种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要看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否是由该物质自身电离出来的。如SO 2、NH 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分别是H +、HSO 3—、NH 4+、OH —,不是由SO 2、NH 3本身电离出来,所以SO 2、NH 3均为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关。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1 / 13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 和160°E(14)经线(15)纬线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 ③麦哲伦环球航行 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⑤流星现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③⑤ 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 2 / 13

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 3 / 13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化学二、三轮复习计划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搞好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学工作,针对高三教学实际,特制定如下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考纲、考题为向导,围绕重点、考点抓主干,贯通“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促综合,强化落实教育能力。 二、主要任务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承上启下,巩固一轮复习成果,提高应试实战能力。 1、构建知识网络。由一轮复习侧重于点转变为重连线和结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就是使零碎知识结网成片,构建立体的知识大厦。 2、更加注重能力培养。通过专题复习,总结解题方法,指点解题技巧,敲打注意问题,指明应用方向。归类总结,搭桥过渡,形成有机整体,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 三、基本要求 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是:专题切入,辐射全书。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穿针引线,上串下联;整理体系,构筑框架;错题再现,归类总结;举一反三,培养能力。 1、坚持“六要六不要”。要创设高质量问题情景,不要照本宣科、机械罗列;要温故重在知新,不要机械重复;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要死记硬背;要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不要奉送现成答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独角戏”、“满堂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放羊式”教学。 2、坚持“两抓两重”。 (1)设置专题抓重点。对照20XX年考试大纲及安徽《考试说明》,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和20XX年安徽《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及题型示例,根据学情实际,设置专题训练,突出重点,强化薄弱环节。 (2)精讲结构抓联系。二轮复习应避免繁杂图表的知识罗列,防止空洞分析知识结构着重通过例题分析抓住前串后联,对知识进行穿插综合。 (3)分析例题重能力。要选择新颖性、典型性、知识规律含量高,能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题目为例题,同时要兼顾各种题型。讲评要深刻透彻,做到五抓,即抓联系、抓变化、抓变式训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抓思路分析、抓方法技巧的总结,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4)跟踪补偿重落实。课堂和课后的跟踪练习要限时限量,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单元检测要全部及时批阅,同时做好考情分析,要舍得花时间,认真搞好试卷讲评,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跟踪补偿,真正把二轮复习的“练、批、测、评、补”几个教学环节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 四、教学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1.时间上,要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一般是从3月初始至4月底第二轮复习,5月初左右至5月底为第三轮复习时间,最后几天为回归考试说明、回扣课本和考前辅导时间; 2.内容上,复习时不能平均用力,必须向重点专题倾斜,如:①基本概念中的氧化还原、物质的量; ②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电化学、电离平衡;③物质结构;④无机推断;⑤有机推断以及⑥化学实验等。 3.教学上,应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既要培优又要补差,特别是要抓好边缘生的工作,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4.计划上,要注意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当然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还要适当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 5.测练上,要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二、三轮复习中的考试要根据学校总体计划合理安排,化学单元考试根据复习专题进行。 <二>研究考情,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 ·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1. 下图是某同学用500 mL 容量瓶配制0.10 mol·L - 1 NaOH 溶液的过程: 该同学的错误步骤有 (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2. 若20 g 密度为ρ g·cm - 3的Ca(NO 3)2溶液中含有2 g Ca(NO 3)2,则溶液中NO -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ρ400 mol·L - 1 B.20ρ mol·L -1 C. 50ρ41 mol·L - 1 D. 25ρ41 mol·L - 1 3. 只给出下列甲和乙中对应的量,不能求出物质的量的是 ( ) 好使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溶液中c (Na + )=2c (SO 2- 4) B.a 2 mol >沉淀的物质的量>0 C .沉淀的物质的量=a 2 mol D .原浓硫酸中H 2SO 4的物质的量>a 2 mol 5. 3 g 镁铝合金与100 mL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得到无水硫酸盐17.4 g ,则 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1 mol·L-1B.1.5 mol·L-1 C.2 mol·L-1D.2.5 mol·L-1 6.等质量的CuO和MgO粉末分别溶于相同体积的硝酸中完全溶解,得到的Cu(NO3)2和Mg(NO3)2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 mol·L-1和b mol·L-1,则a与b的关系为() A.a=b B.a=2b C.2a=b D.a=5b 7.300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为1.62 g,在该溶液中加入0.1 mol·L-1 Ba(OH)2溶液300 mL,反应后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4 mol·L-1B.0.3 mol·L-1 C.0.2 mol·L-1D.0.1 mol·L-1 8.在标准状况下,将a L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氨水,溶液的密度为ρ 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w= 35a 22.4Vρ×100%②c= 1 000a 22.4V③若上述溶液中再加入V mL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0.5w④若上述溶液中再加入0.5V mL同浓度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NH+4)>c(Cl-)>c(OH-)>c(H+)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9.右图是NaCl、MgSO 4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在t1℃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 B.t1~t2℃,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在t2℃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t3℃降至t2℃时,有晶体析 出 10.36.5 g HCl溶解在1 L水中(水的密度近似为1 g·mL-1),所得溶液的密度为ρ g·mL-1,质量分数为W,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1 mol·L-1 B.所得溶液中含有N A个HCl分子 C.36.5 g HCl气体占有的体积为22.4 L D.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36.5 c/(1 000ρ) 11.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24 g A和4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4 mol C和32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2)把1 mol Na和1 mol Mg分别投入到等量且过量的盐酸中,分别得到溶液a和b,则溶液a和b的 质量关系为m a________m b。 (3)如图为实验室某浓盐酸试剂瓶的标签上的有关数据,试根据标签上的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盐酸

1.4《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 《地形图的判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 一、思维导图 答案:(1)海平面(2)垂直(3)闭和(4)相等(5)密集(6)稀疏(7 )降低(8)降低(9)海拔低处(10)海拔高处(11)

. 重叠相交(12)平原(13)海洋(14)等高线地形图 二、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梳理 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等高线地形图 (1)地面高度的计算 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辨误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参照点不同 (2)等高线 ①含义: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②特点:除陡崖外,等高线一般不相交;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等高线有无数条。 析规律:等高距的含义及特点 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等。 【例1-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 844米,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约是( )。 A .8689米 B .9003米 C .8999米 D .9009米 解析:首先确定所求两点的海拔。然后计算二者海拔之差就是相对高度。 答案:C 【例1-2】读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3)等高线地形图 ①含义: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坡陡的地方,表示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表示等高线稀疏。山体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如下表: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峰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常用“”表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常用符号表示 (4)等深线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_,E____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山峰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知,A处等高线封闭,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为山峰;B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C处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处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为鞍部;E处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叠相交,为陡崖。第(2)题,H点所在的等高线是400米,G点处在200米等高线上,二者相对高度是200米。第(3)题,沿B处虚线的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易攀登。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数据变化规律,A、M两点海拔高,是山峰,且M峰多了 .

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点

1. 函数、极限与连续 重点考查极限的计算、已知极限确定原式中的未知参数、函数连续性的讨论、间断点类型的判断、无穷小阶的比较、讨论连续函数在给定区间上零点的个数、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 2. 一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导数与微分的定义、函数导数与微分的计算(包括隐函数求导)、利用洛比达法则求不定式极限、函数极值与最值、方程根的个数、函数不等式的证明、与中值定理相关的证明、在物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曲线渐近线的求法。 3. 一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不定积分的计算、定积分的计算、广义积分的计算及判敛、变上限函数的求导和极限、利用积分中值定理和积分性质的证明、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和物理应用。 4.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数一) 主要考查向量的运算、平面方程和直线方程及其求法、平面与平面、平面与直线、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夹角,并会利用平面、直线的相互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解决有关问题等。该部分一般不单独考查,主要作为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基础。 5. 多元函数微分学

重点考查多元函数极限存在、连续性、偏导数存在、可微分及偏导连续等问题、多元函数和隐函数的一阶、二阶偏导数求法、有条件极值和无条件极值。另外,数一还要求掌握方向导数、梯度、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 6. 多元函数积分学 重点考查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和极坐标下的计算、累次积分、积分换序。此外,数一还要求掌握三重积分的计算、两类曲线积分和两种曲面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及斯托克斯公式。 7. 无穷级数(数一、数三) 重点考查正项级数的基本性质和敛散性判别、一般项级数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判别、幂级数收敛半径、收敛域及和函数的求法以及幂级数在特定点的展开问题。 8. 常微分方程及差分方程 重点考查一阶微分方程的通解或特解、二阶线性常系数齐次和非齐次方程的特解或通解、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此外,数三考查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与一介常系数线形方程求解方法。数一还要求会伯努利方程、欧拉公式等。

高三化学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思维导图教学文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考点一 原子构成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作用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作用 原子 ????? 原子核? ??? ? 质子(Z 个)——决定 的种类中子[(A -Z )个]在质子数确定后 决定 种类同位素核外电子(Z 个)——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 性质 2.将下列核素符号(X)周围5个位置数字的含义填写在方框内 3.微粒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Z )=核电荷数=____________; (2)质量数(A )=________(Z )+________(N ); (3)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____________; (4)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元素、核素、同位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2.同位素的性质 同一元素的各种核素的________不同,________相同, 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物理性质____________。 考点三 核外电子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__________的电子层里。 (2)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________个。 ①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不超过____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____个)。 ②次外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______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______个。 识记1-20号元素的特殊电子层结构 (1)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 、Li 、Na 、K ; (2)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 、Ar ; (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 ; (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 ; (5)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一半的元素:Li 、P ; (6)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Ne ; (7)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 、Si ; (8)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 、Be 、Al ; (9)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 、Ca ; (10)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元素:He 、C 、S 。 考点一 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对于一个原子:原子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____________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共有____个横行。 ③把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元素按____________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列,共有____列。 (2分区 ①分界线:沿着元素周期表中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交界处画一条斜线,即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分界线(氢元素除外)。 ②各区位置:分界线左下方为__________区,分界线右上方为______________区。 ③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既表现__________的性质,又表现____________的性质。 3.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 (1)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______族到______族10个纵列共六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2)镧系:元素周期表第____周期中,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共15种元素。 (3)锕系:元素周期表第____周期中,89号元素锕到103号元素铹共15种元素。 (4)超铀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 考点二 元素周期律 1.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________的递增而呈________变化的规律。 2.实质 元素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具体表现形式 项目 同周期(左→右) 同主族(上→下) 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 逐渐____ 逐渐____ 电子层数 ____ 逐渐____ 原子半径 逐渐____ 逐渐____ 离子半径 阳离子逐渐____阴离子逐渐____r (阴离子)__r (阳离子) 逐渐____ 性质 化合价 最高正化合价由 ____→____(O 、F 除外)负化合价=__________ 相同最高正化合价= ________(O 、F 除外)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金属性逐渐____非金属性逐渐____ 离子的氧化、还原性 阳离子氧化性逐渐 ____阴离子还原性 逐渐____ 阳离子氧化性逐渐____阴离子还原性逐渐____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逐渐____ 逐渐____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 碱性逐渐 酸性逐渐 碱性逐渐____酸性逐渐____ 4.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比较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反应,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A 置换出B ,则A 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B 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 ③根据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或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Fe 对应的是Fe 2+ ,而不是Fe 3+ )。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对应金 (A Z X )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

课时作业(十六) 1.(2011·广东广州高三一测)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石油液化气、汽油和石蜡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B .1,2-二氯乙烷在NaOH 水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得到乙炔 C .由CH 2=CH —COOCH 3合成的聚合物为 CH 2—CH —COOCH 3 D .能与NaOH 溶液反应且分子式为C 2H 4O 2的有机物一定是羧酸 答案 A 解析 石油液化气、汽油和石蜡是石油的分馏产物,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烃;在NaOH 水溶液中发生取代反应, +2NaOH ――→H 2O +2NaCl ;根据加聚反应的特点,n CH 2= CH —COOCH 3――――→一定条件,C 错误;C 2H 4O 2可以 是CH 3COOH 或HCOOCH 3,CH 3COOH +NaOH ―→CH 3COONa +H 2O ,HCOOCH 3+NaOH ―→HCOONa +CH 3OH ,D 错误。 2.(2011·海南化学)下列化合物中,核磁共振氢谱只出现两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32的是( )

答案BD 解析A中有机物有三种氢原子,不正确;B中有机物含有两种氢原子,且这两种氢原子的个数比为3:2,正确;C中有机物含有两种氢原子个数比3∶1,不正确;D中有机物含有两种氢原子,且个数比为3:2,正确。故选BD。 3.(2011·厦门)下图是一些常见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关于反应①~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是加成反应 B.只有反应②是加聚反应 C.只有反应⑦是取代反应 D.反应④⑤⑥是取代反应 答案 C 4.(2011·海南琼海高三一模)某烷烃的结构简式为

高三化学教案-2018高考化学二轮复习精品整合(20个专题) 最新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化学用语 1. 日常生活中常用下列方法处理相关问题,其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用明矾净化河水 B. 蜂蚁螫咬处涂抹稀氨水以消除疼痛 C. 用食醋蒸熏对房间消毒杀菌 D. 硫酸钡作X光透视肠胃的药剂 2.C60与现代足球有很相似的结构,它与石墨互为() A. 同位素 B. 同素异形体 C. 同分异构体 D. 同系物 3. 下列关于化学学习和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模型有助于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B.质量守恒定律是大量实验事实的总结 C.化学家提出的假设都能被实验证实 D.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4. 化学科学需要借助化学专用语言来描述,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5. 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F原子结构示意图:B.CO2的分子模型: C.HCl的电子式为:D.NH3的结构式: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B.洒精、硫酸钡和水分别属于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C.Mg、Al、Cu可以分别用置换法、直接加热法和电解法冶炼得到 D.天然气、沼气和水煤气分别属于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7. 能够快速、微量、精确的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的物理方法是() A.紫外光谱B.红外光谱C质谱.D.核磁共振谱 8. 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面关于氢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D2O分子所含的中子数为8 B.NH3的结构式为H——H H O C.HCl的电子式为H+[]-D.HClO的电子式为Cl 9.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气体不一定是SO2 B.胶黏剂UF结构为:H [ NH-CO-NHCH2 ]n OH,可推测其单体为尿素和甲醇 C.CO2电子式为

高三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图像

高三化学专题(5):图表数据信息获取及作图 高三()班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一、看图、读图 Ⅰ、看图、读图的方法:面→线→点 面:坐标。看清横坐标、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 线:走势、斜率。 走势体现了纵坐标物理量受横坐标物理量影响的变化规律,斜率体现了影响变化的程度;点:起点、终点、折点、交点。弄清特殊点的意义,注意特殊点所对应的坐标读数。 Ⅱ、试题类型 (1)分析图像,对比、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2)利用图像中的数据,进行有关的计算。 Ⅲ、典型例题 1、(2010年广东)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 H3BO3+3CH3OH B(OCH3)3+3H2O中,H3BO 3的 转化率(α)在不同温度下岁反应时间(t)的变化见图12, 由此图可得出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 的影响是。 2、(2011年广东)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剂,可将CO2和H2O(g)转化为CH4和O2。紫外光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I,II,III)作用下,CH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在0 ~ 30小时内,CH4的平均生成速率vⅠ、vⅡ和vⅢ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反应开始后的12小时内,在第______种催化剂的作用下,收集的CH4最多。 3、(2012年广东)难溶性杂卤石(K2SO4·MgSO4·2CaSO4·2H2O)属于“呆矿”,在水中存在如下

平衡:K 2SO 4·MgSO 4·2CaSO 4·2H 2O(s) 2Ca 2+ + 2K + + Mg 2+ +4SO 42— + 2H 2O 为能充分利用钾资源,用饱和Ca(OH)2溶液浸杂卤石制备硫酸钾。 不同温度下,K + 的浸出浓度与溶浸时间的关系如图。 由图可得,随着温度升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年广东卷20)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HCOOCH 3(l)+H 2O(l) HCOOH(l)+CH 3OH(l) △H > 0 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起始量如下表: 甲酸甲酯转化率在温度T 1下随反应时间(t )的变化如下图: (1)请计算15 ~ 20min 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减少量为 mol ,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mo l ·min -1 (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2)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332()() ()() c HCOOH c CH OH K c HCOOCH c H O ?=?,则该反应在温度T 1下的K 值为 。 二、画图、作图 Ⅰ、画图、作图的方法:面 →点→ 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