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舞蹈的起源

舞蹈的起源

舞蹈的起源
舞蹈的起源

舞蹈的起源

一、舞蹈的定义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舞蹈解释为“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出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一般用音乐伴奏。”《诗经·大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当人的内心产生感情时,就会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可是,当语言无法表达时,就会是感叹。当感叹无法表达内心的感情时,便会歌唱。若当歌唱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时,便会不知不觉的手舞足蹈。可见,舞蹈是表现人的情感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也是一种最能充分表现人情感的方式。还记得上《舞蹈美学概论》课的第一节,井老师便让同学们们做各种动作,并让其他同学猜测这个动作的意义,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也充分理解了人的情感可以通过人的动作来表现。所以,我认为广义的舞蹈可以定义为:通过动作、行为等表现人情感、生活和思想的方式。

二、舞蹈的起源

关于舞蹈的起源,真是众说纷纭,各执其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劳动说、图腾和巫术说、性爱说、模仿说等。

1、劳动说

劳动说认为,舞蹈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也是由于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舞蹈艺术的物质载体—人的灵活自如的、健美的、有着丰富表情功能的身体。而且,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劳动说是我国许多舞蹈史论工作者所赞同的理论。从原始人的一些洞窟壁画中很多表现他们狩猎生活的舞蹈场面;从原始舞蹈的现代遗存中许多反映狩猎和种植生活内容的舞蹈中都可以使人们看到舞蹈起源于劳动。如西班牙东海岸克鲁库地方的洞画,画了有女性参加的狩猎舞的画面。画中的女猎人,腰部以上筋肉紧张,十分传神。一九三二年,德国福罗贝纽斯教授在北非费耶赞地方发现的岩画,大约是纪元前三万年左右的遗迹。这幅画表现了一群人扑击猎物的狩猎舞蹈,给人以更为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些原始民族所跳的舞蹈也往往是他们狩猎生活的再现。如西非赤道下的土人出猎大猩猩时,令一人装扮大猩猩,表演为猎者所杀死的情形。北美洲达科太人出猎熊前,也行猎熊之舞。即:一人披熊皮,戴熊头,化装为熊的形状,结果被猎人加以驯服。西坷

人的狩猎跳舞则分全族人为两部分,一部分饰水牛,佩带水牛的皮角为标记,一部分饰为猎人,佯作将全群牛包围杀掉。而在一些从事农业劳动的原始民族那里,他们所跳的舞蹈则与他们的劳动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马里亚人有一种马铃薯舞。初生的作物容易被东风损伤,所以女人们便到田地里去跳舞,她们把身体做出风雨吹打的情状,和马铃薯开花、生长的姿态;当她们跳舞的时候,她们唱歌,告诉她们的作物也学她们的样子。

我国一些原始舞蹈的现代遗存中也有许多狩猎和种植生活内容的舞蹈。如鄂温克族的《跳虎》、鄂伦春族的《黑熊搏斗舞》都是人模拟虎、熊的舞蹈,是由他们狩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达斡尔族歌舞《达奥》就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英武的猎手,骑上枣红色骏马,带着洁白的猎犬,飞似地追逐野兽,终于获得了猎物,欢欢喜喜回家的情景。

从以上的一些证据,可以充分证明舞蹈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我国舞蹈界大多数史论工作者普遍赞同这一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这也并不是舞蹈唯一的起源,因为确实有一些舞蹈和劳动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性爱舞蹈,如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的舞蹈,如具有一定游戏性质的娱乐舞蹈等等。

2、图腾和巫术说

图腾和巫术说是现代西方最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的理论,为不少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所赞同。这种理论创始人为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3、模仿说

这是艺术起源中最古老的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他们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只是由于模仿的对象不同、所用的媒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他们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

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4、游戏说

游戏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诗人、文艺理论家席勒依据康德所说的,艺术像游戏一样,都是“自由的”活动。他认为在艺术起源中,模仿虽然重要,但是,并非是艺术起源的真正起因,而艺术的根本起因是“游戏的冲动”,“以假象为快乐的游戏冲动一发生,模仿的创作冲动就紧跟而来,这种冲动把假象当作某种独立自主的东西。”他还认为,游戏.是自由的人性的表现,游戏也是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在游戏中人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满足,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5、性爱说

舞蹈起源于性爱的理论,虽然没有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等艺术起源论那样历史久远,但是却受到愈来愈多的学者所重视。达尔文就断言“音乐舞蹈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艾理斯也说:“舞蹈不仅与宗教有紧密的关系,它与爱情也有同样的紧密关系。”在一些民族里,如奥玛哈斯族,舞蹈一词既是舞也指爱。男性必须以他的美、精力和技巧去赢得女性。在原始社会人们群居生活时。为了生存的需要,把人的自身的生产,也就是繁衍下一代,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动,把性和人们的性行为看成是很神圣和很神秘的事情。因此,在图腾崇拜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殖崇拜和性崇拜。在很多原始民族的舞蹈中有大量这方面的遗存。

6、我的观点——生活实践论

以上各种关于舞蹈起源的理论虽然都十分有道理,但我认为这些观点都难免以偏概全,未能全面考虑舞蹈起源的根本。我认为,舞蹈的起源绝不只是单一的取决于某一个因素。一方面,舞蹈的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舞蹈起源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同一类型的舞蹈其动作也千变万化,不同的动作其来源也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我主张一种比较有概括性的理论——生活实践论。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猎、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无论劳动、图腾和巫术、模范、游戏,或者是性爱,其都是生产生活的一方面,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一) 内容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渐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获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中国舞蹈历史发展娱人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

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交谊舞的起源和发展

自 16、17世纪起,交谊舞已在欧洲各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活动,故有“世界语言”之称。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交谊舞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所以又称它为“国际舞”。下面是学习啦整理的一些关于交谊舞基础知识的资料,供你参考。 交谊舞基础知识起源1:十一、十二世纪 欧洲这些国家将一些民间舞蹈加以提炼和规范,行成了流行在宫廷中的“宫廷舞”,高雅繁杂,拘谨做作,失去了民间舞的风格,只交谊舞在宫廷盛行,专供贵族习跳和欣赏,是贵族的特权。法国大革命后,宫廷解体,“宫廷舞”也进入了平民社会,成为社会中人人可舞地社交舞。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现了第一家舞厅。从此,交谊舞在欧洲社会中流行,这个时候的交谊舞更具有强烈的民族风味,被称为美国学派的社交舞。 由于国标舞对舞姿,舞步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出现了要求相对低一些的交谊舞,它保持了国标舞各种舞种的风格,但比较随意。尽管如此,交谊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各个舞种的风格,才能洒脱自如。 交谊舞早在二四年的时候,便传入了中国当时的几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交谊舞在中国还是很流行的,文化大革命中止后,进入八十年代,交谊舞又重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与世界国标舞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谊舞,由于受到宫廷舞的影响,其风格为: 舞姿庄重典雅,舞步严谨规范,颇具有绅士风度,因而被称为欧洲学派的社交舞。十九世纪初由于美国的兴起,原来流行在欧洲的社交舞随欧洲移民而传入美国,同时非,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也带来了具有浓郁的热带地区风格的民间舞,它们直接来自于民间,没有受到宫廷舞的影响,形式更为自由。 交谊舞基础知识2:慢三 慢三是属于三步,三步,顾名思义,就是每一小节有三拍。它的重音在第一拍,后两拍是弱音,节奏是"强,弱,弱"。我们说过,在男士请了女伴之后,摆好舞姿,男舞伴前进左脚,女舞伴后退右脚,那么在慢三中,对于男士,第一

舞蹈艺术概论

舞蹈的审美特征:1、从各种艺术形式所使用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比较中来考察舞蹈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审美特征。2、从审美主体(观众)对不同的审美客体(各种艺术作品)的感受特点的比较来看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审美特征。3、从各种艺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方式和手法的比较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的艺术特性:1、直觉性 2、动作性 3、节奏性 4、造型性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审美情感的渗入 2、典型化的提炼创造 3、运用专业技巧创造美的形式 舞蹈的空间运动线可分为:斜线(对角线)、竖线(纵线)、横线(平行线)、圆线(弧线)、曲折线(迂回线)等五种。 斜线:一般表现有力的推进、并有延续和纵深感,长于表现开放性,奔驰性的舞蹈。 竖线:具有强劲的运势,使观众产生直接逼来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长于表现正面前进的舞蹈。 横线:一般表现缓和、稳定、平静自如的情绪。圆线:给人柔和、流畅、匀称和延绵不断的感觉。曲折线:给人活泼、跳荡和游动不稳定的感觉。 舞蹈画面造型,一般可分为:方形、三角形、圆弧形、梯形、棱形等基本图形。 音乐在舞蹈中一般有着三个主要方面的作用:1、描绘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与舞蹈一起共同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2、对舞蹈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气氛进行渲染和衬托。3、在舞剧作品中,音乐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要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因素,表现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交待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舞蹈在古代社会的功能:1、舞以达欢 2、祭祀与祈祷 3、交流、交谊和择偶 4、健身、习武、象功5、教育(劳动教育、战斗与狩猎教育、礼仪教育)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功能:1、自娱自乐、抒发情怀2、交流情感、增进友谊 3、增强体质、延长青春4、欣赏愉悦、陶冶情操 5、了解社会、认识世界6、宣传教化、团结鼓劲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来划分,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包括:习俗舞蹈(仪式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有三种:一,按风格特点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二,按表现形式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舞蹈诗、歌舞剧、舞剧);三,按反

芭蕾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芭蕾的起源和历史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自欧洲文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意大利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地方的宫廷里。每当结婚喜庆,接见外国元首,或其他大庆典,即表演这种舞蹈以示祝或助兴。芭蕾发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当洛蕾娜(Lorraine)的玛格丽特小姐和凡尔赛(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结婚之时,这场芭蕾舞的音乐乐谱迄今仍保存,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时代而臻极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绝的舞蹈家,且喜爱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创立了历史上第一所舞蹈学校——法国皇家舞蹈学院,专门教授舞艺。这所学校现在属于巴黎歌剧院。而沿用至今的手脚的五个位置和一些优美的芭蕾舞姿则是1700年在这里得到固定的。在皇家舞艺大师博尚(Beauchamp)和音乐家贝弗(Cambefort)及吕利(Lully)的大力提倡下,法国芭蕾舞在文化和音乐上的重要性大增。于是芭蕾变成了许多新的宫廷舞的来源;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里戈东舞曲(Rigaudon)等。在这

些舞曲之中,最重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吕利于1653年,开始参加法国宫廷的芭蕾活动,而达到高潮。他当时正和莫利哀(Moliere)合力制作戏剧和芭蕾混成的所谓芭蕾喜剧(Comedie Ballet)。1760年发表的《小绅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可算是这类舞剧最著名的代表作。吕利又把芭蕾使用于他所作的歌剧中,他的两位后继者康普拉(Campra)和拉莫(Rameau)也如法炮制。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夹杂有墨西哥、健康和中国等的外国情调而更富风趣。这当然和他的个性和背景有关。英国方面又创造一种特殊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Masque)。到了17世纪后半期,维也纳已成为芭蕾演出的中心。然而当时欧洲芭蕾舞正处在“传统”和“革新”的争论,“严格”和“抒情”间的争论,“纯粹舞艺”和“标题舞艺”的争论,以及“芭蕾”和“近代舞”间的争论中。这些观念在20世纪的今天,多多少少还有它的余波,时而争论不休。 从1789年开始,出现了《关不住的女儿》等一批早期(又称前浪漫时期)芭蕾舞剧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纪,先后在巴黎出现了“浪漫芭蕾”这个芭蕾史上的黄金时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赛尔》(1841)和《葛蓓莉娅》(1870)为代表的传世之作,然后在俄国进入“古典芭蕾”这个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以《睡美人》(1890)、《胡桃夹子》(1892)和《天鹅湖》(1895)这“三大舞剧”为首的一大批经典剧目,从而促使人们形成了“舞剧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观念。这种观念直到20世纪先后诞生出“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之后,尤其是舞蹈开始走出“非舞蹈”的误区,竭力回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中国碉楼起源、分布与类型 张国雄 (五邑大学华侨研究所广东江门 529020) 摘要:中国碉楼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在历史时期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至迟在汉代已经广泛分布。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碉楼的称呼、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都有所不同。本文从语意的角度,通过国内外不同类型碉楼的比较,揭示了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和特征,首次对碉楼进行了定义。 关键词:碉楼乡土建筑定义中国 作者简介:张国雄(1955—),男,江苏宜兴人,武汉大学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广东五邑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华侨史,乡土建筑。 随着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碉楼这种乡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碉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乡土建筑?则是至今乡土建筑史研究还没有讨论而有待确定的问题。本文准备就此进行考察,提出初步的意见,求教于方家! 一,语意学的考察 从字义上考察,“楼”字的使用最早,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收录的是时俗常用字,共有9 543个,“楼”字就是其中之一。其语义为“重屋也”,也就是多层的房屋。中国第一部词典、汉代的《尔雅》其“释宫”篇云:“陕而修曲曰楼”。这里的“陕”与“狭”相通。同样成书于汉代,主要探讨字词由来的《释名》在其“释宫室”篇中对“楼”字有这样的解释:“楼,言牖户、射孔娄娄然也”。它进一步描述了楼的建筑形体特征:不仅有门、窗等建筑设施,而且有防卫建筑设施射击孔。在汉代,尤其是东汉,随着构架式楼阁建筑技术的成熟,居住型、储藏型、警卫型等各种功能的楼普遍出现①,最高的有7层(16米),一般为2层(5米)至4层(9米)②,这应该是“楼”字得以成为汉代日常用字的社会基础。 在英文中,“楼”为“Tower”,建筑形体上首先也是指多层的“塔”或“楼塔”,同时又有“城堡”、“碉堡”的含义,即不仅突出了建筑的形体而且增加了建筑功能的内容。这一点是与中文不同的地方,中国的“楼”没有城堡、碉堡这样的军事建筑的含义。在英文里,Tower又与Watch结合,增加了瞭望的功能,所以有的英文书将碉楼称为“Watch Tower”。 “碉”字没有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里,这可能反映了“碉”字在汉代还不是常用的字。笔者所见最早使用“碉”字来解释这种建筑的,是唐朝人李贤。他在注释《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冉駹夷的石结构防御建筑“邛笼”时注:“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雕”与“碉”可以通假,说明唐朝时当地民众已经改用“碉”来称呼这种建筑了。《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蛮传下就记载今四川大渡河中上游有三王蛮,“叠甓而居,号‘雕舍’”。《新唐书》为宋人欧阳修、宋祁撰,应该是对“碉”字在民间时俗常用的一个例证。“碉”字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军事上防卫或了望的工事建筑。英文里“碉”有两个发音,即:Pillbox、fortification。前者表示独立的小地堡,后者语意更宽,表示防御工事、堡垒和要塞。可见“碉”在中外文字里的本意,都主要是指一种起防御作用的建筑。 根据以上的字义考察,“碉楼”一词在中文里是“楼”的建筑形体与“碉”的防御功能相结合而构成,

武术的起源

武术的起源 武术其实并非中国独有,西方也有徒手技击(如拳击),但传统武术只属于中国,故被称为“中国功夫”。何谓中国传统武术?实乃中国民间技击艺术,即所谓“武艺”。广义武艺含徒手技击和执械技击两部分;狭义武艺仅指徒手技击,以“拳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 “手搏”:先秦时期兴起的徒手技击 作为国术之武艺起源于何时?《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里的“禽”即擒,原始武术动作可能模仿于禽兽,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即属仿生,有学者因此认为中国传统武术在黄帝时代便已出现。 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武”字的字形由“止”和“戈”组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称“止戈为武”

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个“武”字与武术之“武”毫无关系,是一种军事行为。另一个可以代表武艺的“拳”字,在甲骨文中则未发现,可见武艺与拳术在甲骨文时代并没有形成概念。但这并不能断定当时不存在武术行为,含有武术动作的“?Y(斗)”字在甲骨文已发现,从字形看明显是两个人徒手相搏! 拳术在先秦时表现为“手搏”,手搏即徒手技击,包括现代格斗的成分。不用器械而徒手搏斗角力,这便是武术的本质。夏朝的末代王桀和商朝的末代王纣都曾是手搏高人,《史记?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随后的周朝,与猛兽手搏更成为一种武士风尚,被列为例行田猎中的保留项目,《诗经?小雅》里的《车攻》一诗中便称:“建?砩桁福?搏兽于敖。” 赤手空拳与猛兽相搏,没有高强的武艺,谁敢拿

生命开玩笑啊!有个叫冯妇的人便这么勇敢。据《孟子?尽心》记载:“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与兽相搏习武之风,到辽金时期仍很流行。辽圣宗耶律隆绪在一次围猎中遭遇猛虎,随行主事官员陈昭衮眼疾手快,跃跨虎背,把老虎打死。这类搏虎高手中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就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兵技巧”:汉朝人热衷的练武之道 可以说,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态的形成时期,后世频繁的“比武”现象当时已出现。《春秋?Y 梁传?僖公元年》记载,鲁桓公的小儿子友便曾向莒国领军人物“约架”,要徒手“屏左右而相搏”。结果友不敌,失信使诈,用宝刀暗杀了,从武德上讲,友赢得一点也不光彩。 先秦在中国武术史上的贡献之一,是“拳勇”概念

舞蹈史4

第一章 1,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舞蹈内容及其作用 原始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在原始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作为礼仪性的舞蹈,还是以身躯律动性的摆动作为纯粹欢愉的精神表达,舞蹈充分支配了原始人的生活。” 中国古籍中有许多记述原始舞蹈的内容,如“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若国大旱,则帅巫而雩舞”(《周礼·春官》)等。对原始先民来说,舞蹈艺术是和所有的人类传统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对于要达成某种实际和重要的目的的时候,其舞蹈所表现的是一种魔术般的动作。舞蹈给人以力量并能增强氏族或部落内部的秩序与和谐,舞蹈还表达了原始先民一厢情愿祈求降临福祉或避开凶祸的美好愿望。表现祭祀是舞蹈常见的一种形式。 《周礼》、《后汉书》等就载有我国古代人用舞蹈仪式驱逐四方疫鬼的内容(参见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我国现存独龙族的牛锅庄舞,景颇族的…金再再?舞,傈僳族的…死舞?,都属于祭祀仪式的蹈。”(林耀华主编《原始艺术史》)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中,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和明确的宗教内涵,它所表达的既有崇拜的意味,也是在祈祷——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如北美洲印第安人跳的“野牛舞”、“熊舞”,西非部落的猎舞,澳洲土人的袋鼠舞等。最典型的要数一些非洲部落的性爱舞,它的功利性是刺激生殖欲望。 恩格斯曾指出:美洲印第安人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仪式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具代表性的是澳洲的“科罗波利舞”,它的感情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是模拟再现,例如模拟再现战争或狩猎过程。 第二是力动表现,即纯舞(参见袁禾《中国舞蹈》):它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原始的祭祀舞、狩猎舞、战争舞、性爱舞的确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四大 特征。 2,简述生殖崇拜的舞蹈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所谓生殖崇拜,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主要部位包括:生殖器、乳房、臀部。原始人由于不懂得人类生殖的原因,见到从妇女腹中能生出一个新的生命,总认为其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所以人们对妇女分娩十分重视。当有妇女分娩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祝祷仪式,要到野外去分娩,认为这可以使土地肥沃。如果妇女因分娩而死(这在原始社会是经常发生的),那么就要对死者举行英雄的葬礼。古代许多民族都有生殖之神,在古希腊和罗马是普里阿帕斯,其神像的最大特点是阳物雄伟异常;中国古代的生殖之神则多为女性,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 3,论述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一种人类原始文化形态,它还不是有意识的娱乐或艺术创作。对原始舞蹈的起源,中外学者有各种认识,如起源于游戏、巫术、性爱、劳动等等。中国舞蹈史学研究中的多数意见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形体,还特别创造了人的思想,使舞蹈成为文化而区别于动物的本能动作,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然而不能说舞蹈仅仅起源于劳动,还应包括非生产劳动的其他生活活动:战争、性爱、祭祀等等。 4,解释巫术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很浓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而巫术仪式是世界各民族童年时期的一种原始宗教性的文化活动。巫术仪式中的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舞蹈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中国古代舞蹈与世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也是在先民图腾崇拜与祭祀活动中产生的。其功能则是为先民现实生存服务的,是先民们祭告神灵、传达神意以及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其表演也多在祭祀性场合。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很浓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因为中国传统舞蹈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和环境,所以仪式性特征十分明显,舞蹈艺术后来作为审美性极强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抒情、审美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而巫术仪式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舞蹈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人云:“是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于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音乐、舞蹈产生于人,又回过来感染人,就象雨水形成于山林,落下来又滋润了山林,火从木上烧出,回过来又燃烧木头。这段话以生动的比喻,准确地阐明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一、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表演舞蹈主要是通过演出供人欣赏,使人们从欣赏中得到娱乐和休息,这是它的直接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过欣赏得到某一方面的生活知识,受到某种思想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优秀的舞蹈作品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场景,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洞察力。 艺术家在再现他们所认识的生活场景和塑造艺术形象时,绝不可能是漠不关心地纯客观地模拟和翻版,必然要渗透他个人的观点,他对这一特定生活内容的爱憎和褒贬,从而引导和影响人们对生活作出自己的评价,并激励人们去探索,追求和争取现实美好的生活理想、批判、否定生活中虚伪、丑恶、腐朽的事物。这就是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它和认识作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的舞蹈艺术,历来就有着重视其认识作用及教育作用的传统。 云南彝族人民中有一种古老的巫舞,过去一般都在“送祖灵”大典时跳。舞蹈开始时,巫师先用双手做出采摘野果的动作,接着又两腿蹦跳表演追逐野兽的情景,继而做出放牧羊群的姿态,最后是锄地耕作的舞蹈。这个舞蹈常常通宵达旦地进行。它形象地再现了原始生产的发展过程,对人们了解原始人的生活历史自然有着很大的认识作用。 传统舞蹈还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湖南土家族过去跳《摆手舞》时,必须由领头巫师先唱一遍《迁徙记》,就是一部叙述本族历史的长篇史诗。云南白族“打歌”时所唱的《创世纪》、《白王歌》,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所以白族人民中有这样的说法:“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强调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舞蹈的教育作用,在我国传统舞蹈中也是被突出地强调着的。实际上我国的最早教育方式,就是舞蹈。 古籍《尚书·尧典》中记录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不言而喻,这里的“百兽率舞”,就是他的教育手段。 《春牛》是我国流传广泛的一种民间歌舞。它起源于古代迎春的习俗,其中也带有丰富的教育内容。福建地区的《春牛》舞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是两个丑角,一老一少,老的手拿木棒和牛角,少的手拿算盘和米斗。当舞蹈在表演插秧等动作时,老的就使劲用木棒敲击牛角,同时高声喊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的便把算盘珠子摇得哗哗地响,同时高喊:“一年之计在于春,莫待秋来斗无情!”一唱一和,此起彼伏,震撼着人们的耳膜和心灵。这个舞蹈中间所蕴涵着的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 二、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的作用

体育舞蹈的起源

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分类 起源: 体育舞蹈起源于欧洲、拉丁美洲,同民间舞蹈演变而成,人们以前叫它为国际标准交谊舞,原名称为“社交舞”,为欧洲贵族在宫廷举行的交宜舞会。社交舞早在14-15世纪在意大利出现,16世纪传入法国,并在1768年在巴黎开办了第一家交际舞厅,法国革命后“社交舞”流传民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将该舞蹈散播到全国各地,并形成一股跳舞热潮,至今不衰。 体育舞蹈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按照体育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可分为两大类:摩登舞、拉丁舞;按照竞赛项目可分成三大类:摩登舞、拉丁舞、团体舞(队列舞)。 摩登舞包括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5种舞种。拉丁舞包括有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5个舞种。这是十个舞种均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曲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团体舞(队列舞)包括有拉丁集体舞和摩登集体舞。 发展: 它发展于1924年,由英国发起的欧美舞蹈界人士在广泛研究传统宫廷舞、交谊舞及拉美国家的各式舞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美化与加工,于1925年正式颁布了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等四种舞的步伐。总称摩登舞。 1950年,由英国ICBD(世界舞蹈组织)主办了首届世界性舞蹈大赛“黑池舞蹈节”,并把规范后的舞蹈命名为国际标准交谊舞,以后每年的五月底,在英国的“黑池”举办一届世界性的大赛。随着这种舞蹈在世界性的不断推广,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摩登舞中又增加了维也纳华尔兹。 1960年,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的了间舞规范加工后又增加了拉丁舞的比赛。国际上存在两个国际体育舞蹈组织: 1.世界体育舞蹈及体育舞蹈理事会---1950年9月22日在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成立,现有52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英国伦敦。 2.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1935年成立于布拉格,现有79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瑞士洛桑,于1997年获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 国际标准交谊舞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80年代发展较快,先后与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交流活动。我国自1986年正式引进后,发展迅速。 1991年5月,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成立。从1998年开始,体育舞蹈被列入中国文化部“荷花奖”的评奖单项,从此体育舞蹈事业在中国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日前,世界各国将国际标准舞易为“体育舞蹈”,成为体育运动项目,拥有74个会员国的“国际体育舞蹈总会”于1997年9月4日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员,2000年成为悉尼奥运会表演项目。 一、摩登舞 体育舞蹈的特点、风格 1、华尔兹(Waltz)节拍:3/4 节奏:每小节有1、2、3拍。第一拍为重音。第二、三拍为弱音。速度:每分钟28-30小节。 风格:源于德国。动作如流水般顺畅、象云霞般光辉。潇洒自如、典雅大方。波浪起伏接连不断的潇洒旋转。享有“舞中皇后”的美称。 2、维也纳.华尔兹(V. Waltz) 节拍:3/4

中华武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华武术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摘要]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千载,在数千年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世界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文就武术的起源发展、技术理论、文化及影响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武术文化遗产继承发展 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以踢、打、摔、拿、击、制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在实战中,其主要目的在于杀伤、约束对方,通过徒手或借助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出的技击格斗技能,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又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合一,体现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点,所谓内,指心神意志活动和气的总和;所谓外,即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这个特点主要是通过武术的功法来实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门派武功的准则,如少林拳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太极拳讲究身心合修,要求“以心修气,以气运身”,形意拳注重“内三合,外三合”。同时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相结合,做到“心动随形”“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此来锻炼身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武术所蕴藏的中医学术、孙子兵法、儒家思想和中国古哲学之阴阳辩证法等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武术的起源可追溯至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棍棒猎取食物和防御侵袭,部落之间为了争夺食物和利益,进一步制造了更有杀伤力的武器,并且在人与自然的竞争中,人们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防御格斗功能的技击技能,武术初具雏形。随着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在隋唐五代时期,武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无论是人们将技击格斗招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武术套路,还是行走江湖的卖艺者,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就此看丰富的武术生活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因此唐文宗时把“裴旻剑舞”与“李白歌诗”、“张旭草书”并称为“唐代三绝”。到了现代,随着火器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告别了冷兵器,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阻碍,其技击格斗功能也逐渐被其表演功能所替代。

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脸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龙和风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由于各个部族互相归并,一个图腾已经不能代表整个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于是把儿种图腾特征,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综合成龙的形象,以孔雀、山鸡等特征综合成凤的形象,用它们代表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作为"帝德"与"天成"的标识。后来才把龙和风当作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奴隶社会末期,巫舞逐渐向娱君娱种的方向发展。男巫已开始改为女巫。从此巫就失去了原来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大规模地发展;分为祭祖性质的乐舞和宴饮助兴的乐舞。中国的汉魏和隋唐时代,是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宫廷内设有专门管理收集乐舞的乐府、太常寺、梨园等机构,训练和培养宫廷乐舞演员和乐员。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东方国家如印度、日本、朝鲜等,同样也有专供皇室享用的乐舞和舞伎。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宫廷舞蹈原来也是很兴盛的,自酉罗马灭亡后,整个欧洲为教权所统治,娱乐性舞蹈被中世纪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带有世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仍独立于宗教舞蹈之外而发展,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宫廷舞蹈才重新恢复。 西方17世纪后的宫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质为主的娱乐舞蹈,皇帝也一样参加跳舞。这种舞蹈是向民间吸收了若千种舞蹈形式,由舞师加以改造和传授,以适应宫廷中的社交仪式,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从欧洲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首先是属于宫廷中专有的表演,后来转移到剧场中去演出。它制订出一整套技术规范和要求,所以称之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讲究形式规范的舞蹈,它传播面很广。20世纪初,现代舞在酉方兴起,这种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产生的,后来又在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出许多舞蹈派别。它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们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华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其产生于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几次兴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壮大。它是东方文化宝库的瑰宝,是炎黄子孙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中华武术其源也远,其流也长。 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数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这一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武术家——蚩尤,蚩尤此时发明出多种兵器,其中一部分经演化传承至今。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早在2000 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并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本。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 篇,《手博》6 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武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末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 一626 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末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僧徒一度达2000 余人,练武之风日盛。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十八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止18 种。宋代武术

舞蹈起源于劳动

舞蹈起源于劳动,于文学、音乐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意识形态,舞蹈总是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它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作为教育手段,舞蹈活动不仅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舞蹈对人们(表演者、欣赏者)的心态、生理、情感、品德等多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所具有的深远的社会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少儿学习舞蹈的好处是非常多的,它可以塑造美丽,增添魅力,锻炼体力,磨练毅力,丰富想像力,舞出宝贝的气质。 有许多的孩子对舞蹈非常感兴趣,但学舞蹈的女孩居多,男孩少,其原因是有些家长认为男孩学舞蹈会变得女性化,说话走路像女孩,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正确,现在很多男孩喜欢跳街舞,街舞也是舞蹈的一种形式,每种所练的基本功都一样,跳街舞没有腰腿的功夫也不行,所以小时候学舞蹈有许多好处: 1、形体优美: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孩子,经过舞蹈训练(如挺胸、抬头、收腹)能使他们站得直,形体优美,且能纠正驼背、端肩等形体问题。 2、动作协调:舞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配合,通过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和谐达成动作协调性的训练,并且使孩子更有节奏感。 3、肢体灵活性、柔韧性:由于经常练习压脚、劈叉、下腰等,孩子的柔韧性,动作灵活性好。 4、锻炼毅力:从基本功开始训练能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磨练坚强意志。 5、提高身体素质:舞蹈需要一定的体力消耗,剪除练习后能促进孩子食欲、增强消化机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生病机会。 6、提高合作能力和集体荣益感:舞蹈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只有配合默契才能表演好,由此训练了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纪律,培养了协作的观念。

“音乐、舞蹈”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音乐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音”和“乐”两个词一直是分别使用的。在古汉语中,把声、音、乐分为三个层次。按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的说法:“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可见,“声”泛指一切声音,古代又称之为天籁、地籁、人籁等,其中包括各种噪声;“音”特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声音,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合等;至于“乐”,在上古时代指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因素混为一体、尚未分化的艺术活动,孔子时代作为教育必修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的“乐”,就是这种混生性的艺术活动。中国古籍上第一次出现“音乐”一词,是在《吕氏春秋·大乐》中:“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此后,“音乐”一词逐渐取代原先“音”一词的地位,用以指称音乐这一艺术门类;而“音”一词的含义则逐渐变窄,仅指有确定音高的乐音(例如“五音”)。到后来,“乐”一词才作为“音乐”一词的简称而用来指称音乐。在欧洲,拉丁文中的音乐一词“Musica”,起源于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科学的女神缪斯的名字,它的含义不象汉语中“音乐”一词那么明确。但是希腊神话中缪斯的职责是侍奉太阳神阿波罗,从这点看,借用缪斯的名字来转述音乐这一语义演化中,隐含着一种象征性的寓意:赞誉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的社会功能,并赋与她以高贵纯洁的形象。 当人们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时就会发现:①音乐的内容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那些大量地描绘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景(再现性、描摹性)的艺术门类不同,音乐所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现性、表情性);由情感体验出发,不同的个人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因此可以说,音乐的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②如果人们对这一特点加以深究,可以发现一个更深刻的本质特征: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是非语义性的,这也正是音乐与语言艺术的根本分界线。从表面现象看,活的语言艺术(书面记录除外)也是凭借声波振动,通过听觉器官,在时间中展现的,但语言所用的声音有语义,是词义的外壳;音乐则不然,各种乐汇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③从音乐与建筑艺术的对照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形式要素的抽象性和结构规范的严谨性方面,音乐与建筑十分相似;但与建筑在空间中展现(属于空间艺术)不同,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简言之,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音乐的内容又充满情感与意志。音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活动,既表现了社会成员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又显示了社会成员主观上的追求和愿望、意志和憧憬,它承担着传递社会信息与交流情感体验的职能,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的作用。 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音乐

中国建筑铝材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建筑铝材的起源及发展 建筑铝材包括了建筑用板材及建筑用型材(习称建筑铝型材) 门窗中国传统的门窗是木门窗;19世纪初钢窗传入中国,1925年中国开始生产钢窗;20世纪70年代铝窗传入中国,1980年中国开始生产铝门窗用建筑铝型材。铝门窗,70年代首先是外国驻华使(领)馆和少数涉外工程上使用,1978年上海玻璃机械厂曾是国内最早开发制作铝门窗而获全国科技奖,随后普及甚快。 幕墙80年代,1983年北京长城饭店是中国较早建成的玻璃幕墙工程。 隔热铝窗1984年隔热铝窗在中国首例使用,华北铝业有限公司阿鲁克(ALUK)合作完成中国最早应用隔热铝窗的北京国际饭店以及天津滨海大厦工程。 铝门窗及建筑幕墙迅速被中国建筑业接受和看好,大量采用,80年代中期开始到90年代中国进入铝门窗幕墙应用高潮建筑铝材,门窗幕墙迅速应用及发展大大地刺激了铝材行业的发展、兴旺和进步,特别是建筑用铝型材。 二、铝材 中国铝材工业起步于50年代,1956年哈尔滨101厂(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其中包括压延车间生产铝板、铝箔,挤压车间生产挤压材,锻造车间生产铝锻件,供给航天航空等国防工业用,从此谱写中国铝加工业历史。历程了50年至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铝大国

和铝材消费大国。 世界前五名产铝大国: 1993年排序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 2003年排序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 2001年起,中国电解铝产量已经居世界之首。2005年中国电解铝产量780.60万吨,与2004年相比增长17.02%。2005年中国电解铝产量占世界电解铝总产量3193万吨的24.45%。 世界前五名铝市场大国: 1993年排序美国、日本、中国、德国、俄罗斯 2003年排序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 2005年中国铝消费总量710.5万吨,占2005年世界铝消费总量3187万吨的22.29%。中国人均铝消费量仅是4.2公斤/人,美、日的是30公斤/人。 2005年中国铝材总产量583.7万吨,比2004年增长32.76%,2005年铝挤压材产量350万吨(包括建筑铝型材),约占铝材总产量60%,板材228万吨。 铝挤压材包括,管材、棒材、型材,建筑用铝挤压材被习惯称为建筑铝型材,事实上建筑用铝挤压材中除了型材之外也还有管材和棒材,不过其中型材最多。铝挤压材在建筑业主要用途是制作门窗框材、幕墙结构材以及天花龙骨与装饰材;建筑用铝材的另一部分是铝板材,幕墙及装饰用铝板或铝塑复合板,铝板材是属于铝加工的压延产品,铝板幕墙也只是现代幕墙墙体的一种,还有玻璃幕墙、石材幕墙等等,不过幕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