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中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设计针对普通中学学生,且未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均为平行分班。由于一般教材均将《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编排于九年级下册,因此在设计本内容复习时,学生有一定基础。同时九年级学生通过近三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几何识图及演绎推理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与目标

1、能从整个学段梳理并掌握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初步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本质。

2、能用这些关系来解决复杂几何图形中的相关计算,渗透转化与方程思想方法。为综合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

3、能利用这种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建模、识图、计算能力。

三、教学设计

板块一:梳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及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本质。

B

问题1:如图Rt△ABC 中,∠C=90°,请你说一说其中边、角关系.

【功能分析】本任务问题是让学生理一理初中学段中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 c a

间关系,理解锐角三角函数,为后面复习提供基础。

【活动设计】同学们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并互帮互纠。

A b C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点拨,然后呈现部分小组活动结果,共同归纳整理。

1、边的关系

角的关系a b c ,a2b 2c 2

A B C90

a b 1 a

边与角的关系sin A cos B ,c os A sin B

c

,tan A == c tan B b

2、根据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一些边、角,求出其余边、角叫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BC

问题2:上图中,如果记

AB

y ,则写出y 与∠A 的函数关系

1、若∠A 分别取∠A 1、∠A 2,其对应的y 取y1、y2,若∠A1<∠A2,则说出y1与y2的关系。

2、同桌互相说一说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若sin(45),则=。

2

【功能分析】锐角三角函数是学生较为难理解的概念,它又是高中学段的必备知识,本任务问

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的一些特征,同时通过熟记一些特殊的

3

5 2 三角函数值进行技能运算。当然,在这里对于一些特殊的性质如: sin 2

cos 2 1 等不

作要求。

【活动设计】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并相互帮助纠正。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并归纳三角函数值仅与角的大小有关,与该图是在直角三角形还是在一般三角形无关。 问题 3:根据上述理解,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09'乌鲁木齐)如图:半圆中,AB 为直径,C 、D 为半圆上点, 且 AB=6,AC=4,则sin B

C

2、(09'常州中考)如图 Rt △ABC 中,∠ACB=90°,CD ⊥AB ,

AC= ,BC=2,则cos DCB

B

D

A

A

3、(09'辽宁中考)如图△ABC 中,AB=AC ,BC=6,AB=5,则

sin B 。

B

C

【功能分析】通过学生自我感悟,三角函数值仅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角在何处,在何种三角形中无关,同时,渗透不同的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转化成另一个角,或将一般三角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这种转化思想渗透于整个解直角三角形,更是后面解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思想方法。

【活动设计】学生独立分析,并同桌交流。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并在巡视中帮助学习有困难学生,然后对上述三题分别作方法性的点评。题 1 中,∠D 放入直角三角形是用构造还是用转化?题 2 中已有直角三角形,那么将∠ DCB 置于 Rt △CDB 中思考,还是可将∠DCB 转化?题 3 中没有直角三角形,那么求sin B , 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因此通过点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出这里的数学思想方法。板块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一般三角形

A

问题 1:如图△ABC 中,∠B=45°,∠C=30°,AB= 4 ,

求 AC 长。

B

C

【功能分析】对于一般三角形如何利用特殊角?引导学生构造三角形。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来解决问题。这种由一般转化为特殊的思想方法在解三角形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读句分析,看到 45°联想到什么?看到 30°又联想到什么?然后分析该从哪里切入?分析后由学生独立完成,过程中小组互相帮助。

D

3 1 3 x

x A

A

【反馈方式】师生分析后,教师巡视,帮助困难学生,对于已

完成的学生可继续思考后面题。归纳上述图形的变式。

C

D

问题 2:如图在△ABC 中,∠B=45°,∠C=30°,BC= 1 , 求 AB 、AC 。

C

D

B

A

B D C

【功能分析】在上述问题 1 中,学生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能直接解出直角三角形,其中 BC

边上的高是关键量,在解决问题中起到“桥”的作用,本问题中的这种“桥”的作用更明显, 只有算出这个“桥”才能将这些图形紧密联系,同时设计本题主要是渗透方程思想。 【活动设计】由学生独立分析,小组互帮互纠,并感悟方法。

【反馈方式】教师对小组活动巡视点拨,并及时归纳这里的两种寻找等量关系的途径:一是

根据三角函数将其它量表示成 x 的代数式。 BD x , DC 3

x , AC 2 x , AB 2 x ,

再根据 BC D C 1 列出等量关系;二是根据三角函数直接寻找等量关系。

BD AD x ,则 DC C

x ,则tan 30 ,

同时,教师及时归纳变式问题。 A

10

B

D

板块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问题 1:(2011 南京中考)如图,某数学课外活动小组测量电视塔

AB 的高度,他们借助一个高度为 30m 的建筑物 CD 进行测量,在

B

点 C 处塔顶 B 的仰角为 45°,在点 E 处测得 B 的仰角为 37° (B 、D 、E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求电视塔的高度 h .(参考数据: D

h sin 37°≈0.60,cos 37°≈0.80,tan 37°≈0.75)

37° 45

E C

A

【功能分析】将一些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赋予实际背景中,往往图形显得较为复杂,但其中不外乎上述“板块二”中所涉及的基本图形,因此在实际问题中,关键在于寻找基本图形,同时,对于实际问题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应用,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力。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读题分析,识别图形,逐步联想,寻找关键量,然后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指导,并探索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反馈方式】巡视并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呈现不同的实施路径并作点评分析:

30

h

路径一:寻找△DEC ,得 tan 37

,得 EC=40;再寻找△EBA ,得 tan 37

EC

h 40

3 3

北北

A

P

1

D

C

30°

30°

B O 东

A

D

C P2

30°

30°

B O

得h。

路径二:过D 作DH∥AE,则tan37h 30

h

,得h。

上述两种路径,都是将已知角37°分别放置于不同的三角形中考虑,并利用三角函数建立等量关系。

问题2:(08 常州中考题)如图,港口B 位于港口O 正西方向120 海里处,小岛C 位于港口O 北偏西60°的方向.一艘科学考察船从港口O 出发,沿北偏西30°的 OA 方向以 20 海里/小时的速度驶离港口 O.同时一艘快艇从港口 B 出发,沿北偏东30°的方向以 60 海里/小时的速度驶向小岛 C,在小岛 C 用1 小时装补给物资后,立即按原来的速度给考察船送去.

(1)快艇从港口 B 到小岛 C 需要多少时间?

(2)快艇从小岛 C 出发后最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和考察船相遇?

【功能分析】:实际问题中常常涉及方位角问题,这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因此本问题的第一功能是让学生明晰方位角;同时,在本问题图形已从“静止”转化为运动“状态”,在运动的过程中如何构建三角形这是本题的一个亮点与难点,这种画图能力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与高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能促进学生画图能力的提高。

【活动设计】学生先结合图形独立阅读分析,完成第(1)小问,接着小组分析第二小问。【反馈方式】巡视后,由小组呈现思考方式,并由教师点拨。

(1)这里相遇 P 可能出现在P1或P2

(2)若设相遇所用时间x,则能否将其它量表示为x

CP1=60t, OC= 60 , P1O=40+20t

3

(3) 如何建立方程(在图 1 与图 2 中)。△P 1CO 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怎么办?

(4)过 C 作 C D⊥OP 1,则 P 1D=20t+40-60=20t-20,则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可建立等量关系

(60t )2

=( 30 )2+(20t-50)2

得 t=1

图 2 情况另行分析,并及时对图 1,图 2 结果分析。

板块四:尝试探究锐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问题 1:阅读材料 1:我们知道在 Rt△ABC 中,∠C=900

,其外接圆的圆心 O 是 AB 中点,即 AB

是其直径为 2R ,

则sin A = a

= c a , 即2R a sin A

= 2R ,同样 b sin A = 2R , 又 sin 900 = 1,则

c sin 900 = c = 2R ,∴有 a

sin A = b sin B = c sin C

= 2R

A 阅读材料 2,如图,锐角三角形 ABC 的外接圆圆心 O ,直径为

2R ,试寻找 a 、b 、c 与 sinA,sinB,sinC 的关系,写出理由。 O 【功能分析】近几年中考有一个倾向性就是利用初中的相关知识 去探究一些高中的相关数学知识,这种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已有

B

C

认知水平设计,本设计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其数学思想方法对锐角

三角形边角关系作探究,一方面渗透典型的转化思想,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活动方式】由同学们先阅读,寻找材料 1 中的特征,再尝试解决材料 2,并小组交流。

【反馈方式】教师巡视后,由小组代表交流,并归纳如何处理 sinA,sinB,sinC ,即如何构建直角三角形,并如何将∠B 进行转移,用等角替换。 四、【设计思路】

1. 目前课程标准对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要求有所降低,各地中考题的趋势大多定位于基

本题与中档题水平,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计算能力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渗透数学建模,转化方程等数学思想。同时,这部分内容常常渗透于圆、多边形,及函数图形中进行综合应用。本节课的复习主要突出在多边形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对渗透各学习领域中的应用涉及不多,由复习相关领域内容时再作渗透。基于此,本堂课设计四大板块:一是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了解其本质内容,通过它来解一般性的直角三角形问题。二是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模型,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常用方法。三是利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渗透探究

B

A

C

O

3

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这四板块基本上反映了近几年各地中考的方向及水平。因此,本章节复习并不在于选过多的题目,只要抓住解直角三角形本质即可,避免沉于题海战。2.本设计突出了板块三串教学设计,其中板块设计实际上是明晰复习知识的单线,不管哪

节复习课,我们只有把板块主线理清楚,才能避免复习课像新授课,真正抓住复习重点,提高复习效率。在每一板块中,又主要以核心的任务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问题,这些核心的任务问题更是

同时,考虑到复习课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基础,让学生自己充分动起来,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空,减少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目前这种课堂现象较明显);过程中教师做好课件,巡视帮助,归纳点拨,拓宽思路,从整个知识体系结构上帮助学生梳理。

3.本设计没有设计预习环节,本人一直坚持不该在初中数学学习时段将学校的学习过多的

延伸至校外。因此本课没有预习设计,所有复习任务均通过课堂,然后课后做相关配套练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回去自主学习,不作统一要求。

4.本设计中也没有明显的例题分析,只是在选择任务型问题时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这些任

务具有典型性。而且这些典型的任务性问题一般都可通过学生先尝试或小组内的思考、讨论,教师在其中,及时帮助,及时点拨,及时呈现学生多样的资源共享,全堂课采用做一做、议一议、思一思的学习方式设计。同时帮助学生归纳分析数学思想方法,及知识结构的联结,这种复习课才能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5.中考复习,有明显的“应试”功能,在这应对中考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课标要求,特别是

要能培养从整个学段的视角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激活知识点,熟练运用,渗透思想方法,拓展数学思维功能,而不是一味加深、综合,特别是针对“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更是如此。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精心整理)[教案]集合单元复习课

集合单元复习课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巩固集合、子、交、并、补的概念、性质和记号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使学生感受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教学中注重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渗透了集合中的分类思想,让学生体会到分类思想在生活中和数学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运用集合语言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打下基础;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探索直观图示(Venn图)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通过合作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法及集合间的相互关系。只有掌握了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方法及集合间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简洁准确地表述数学对象和结构,更好地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和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用集合的特征性质描述法描述集合和补集的逻辑含义。学生从本章正式开始学习集合知识,集合包含了比较多的新概念,还有相应的新符号,有些概念、符号还容易混淆,这些因素都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 参赛 新 优质文档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 一课题研究:“感受歌曲情感,培养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音版〉16册三单元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4/4,3/4变换节拍。抒发了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教学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求新:教学导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学生的创编活动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 四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 、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教具准备:有关大海的视频资料,音乐光盘,钢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 (播放自然声响:海浪声) 学生: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 (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海潮起潮落海滩风光) 随着优美的音乐作背景,教师有感情的:“漫步在海边,迎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海风,脚下踩着松软的沙地,那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你想到什么?看到什么?” 学生:我仿佛看到湛蓝的大海波涛起伏的样子”“我想到各种各样的

《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设计

《让我自己来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表现整理自己东西的愿望。 2.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或原则。 3.表现出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以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 教学重难点 1.表现出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以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 2.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4个储物箱,箱内零乱地堆放着各种学习用品和无危险的生活用品。 2.把桌椅挪开,使活动地点空间尽量大。 教学过程 一、小雨和他的“小伙伴” 课堂小调查 1.课堂小调查:你的书包是谁整理的?有谁自己整理自己书包的? 2.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学生介绍他(或她)是怎么整理自己的书包的。 比一比,看谁做得好 1.请你们从自己的书包中拿出音乐书、语文田格本,找好后摆在桌面上并起立。 2.教师计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差多长时间。 3.师采访第一名:为什么找得这么快? 4.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收拾有什么好处? 5.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我是…… 6.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休息。我是…… 二、找不到“小伙伴”了 1.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数分成相应的几组(假设4组),从准备好的储物箱中找东西。 2.看哪组同学最先找到(橡皮、卷笔刀……) 3.谈感受:在刚才找东西的过程中,说说大家感受到什么困难?(太乱、东西多、……) 4.以小组为单位将储物箱中的东西进行整理,再比赛看谁找得快。

5.让优胜组介绍他们得胜的经验,让大家体会东西摆放有序的好处。 三、送“小伙伴”回家 师:把“小伙伴”送到哪里去呢? 1.参照教材,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做到了哪些?没做到哪些? 2.分组讨论,除了自己已经做过的,还可以做哪些?(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房间、床铺等,帮父母整理家中的摆设……)。 3.把讨论中确定的自己可以继续做的事情列出来,做一个计划去进行实践。 4.教师指导学生列出准备做的事情并留出给家长写评价意见的地方。 四、养成整理的好习惯 1.师:书本上这样做对吗? 生:我不整理,反正妈妈会整理的。 生:等长大了我再自己整理。 2.师:怎样养成整理的好习惯呢? 我的“伙伴”真不少,它们都是我的宝。 各就各位不乱跑,每到用时才好找。 用完它们送回家,有空也给洗个澡。 3.学生分组整理。 五、小组讨论 1.除了自己已经做过的,说说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用自己的方式爱他们) 2.录像:学生在家整理物品的实录。 3.评选“棒棒小当家”,学生采访录像中的主人公,问技巧也可以,问这样做的好处也可以。 4.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具有自理能力也是体谅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

七数下 第二章单元整理课教案设计

第二章单元整理课教案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 主题: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2)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掌握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5)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6)理解平行线概念;掌握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7)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参看例60)。

(9)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10)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2.教材分析 本章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及《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包括四节内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用尺规作角。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在整个学段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对顶角、补角、余角以及平行线的特征及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等,并初步体会了这些知识在一些简单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具备了一定的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经历了由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积累了一些数学建模方法,结合以往的数学学习经历,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学生经历过对以往章节学习的梳理总结的过程训练,也具备了合作学习建立知识结构框架的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放手学生对本章进行回顾与思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7课《123大家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民版未来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 7课《123大家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我自己会整理》 【教材简介】 《道德与法制》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 生活。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生活中不知道如何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物品,也缺乏自己整理物品的意识,随手乱扔乱放物品,给自己和他人取用物品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懂得整理的原则是整齐、有序、美观。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懂得自己的事 情自己做。 【教材分析】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活动目标】 1、能表现整理自己东西的愿望,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自己能够整理 而感到自豪。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自觉整理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或原则。表现出料理自 己生活的能力,懂得有条理的整理自己的物品,能遵循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中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部分要求。 4、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掌握自己整理的方法,养成自已整理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发现、学习一些整理自己物品的方法,懂得整理物品的目的是为了摆放整齐、有序、美观,用起来便利,培养学生愿意且能主动践行的态度和行为,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辨别生 活中道德行为习惯是否正确。 【课前准备】 学生:1.在家整理自己的物品 2.预习课本 教师:1.做好备课工作 2.做好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公开课教案)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和数据分析。 2.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选择分类标准及正确的分类方法。 4.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气球卡片,纽扣卡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会分类整理的意义。 课件出示:凌乱的书柜和整齐的书柜。(本班的书柜) 谈话:小朋友们,请看一看这两幅图,如果老师请你们在这书柜上帮我拿一本故事书. 师:你会选择在哪个书柜上拿书呢? 生:(2号书柜) 师:为什么你们会选择2号书柜呢? 生回答 师:哦!原来2号书柜的书分类摆放的整整齐齐的,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书。是啊!像2号书柜这样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做分类。(板书:分类)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分类现象,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吗?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分类现象 师:超市里货架物品也是分类摆放的整整齐齐的哦(饮料、食物),还有哦,分类垃圾桶也是将我们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 教师课件出示:超市的货架,分类垃圾桶等等。 二、分类计数,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一)借助情境,提出问题。 师:分类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哦,看,它来到了游乐园,小朋友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课件出示动态主题图。 提出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小朋友们你们会给他们分分类吗? 学生举手回答。 生1:可以按气球的形状来分; 生2:可以按气球的颜色来分。 (二)自学思考。 师:真棒!我们班的小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好,就请小朋友们用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气球图片,在白纸上按照形状分类来摆一摆、贴一贴,记住哦!是按形状分类,开始吧!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三)展示交流。 师:好的,请所有小朋友放下手中的物品,坐坐好,看谁最快坐好。某某某第一,某某某第二,现在小朋友们坐的可真端正,老师刚刚看到有个小朋友是这样摆的,他是把气球分成了3类,这一类是糖葫芦形的,这一类是心形的,这一类是圆形的,摆的非常好! 展示作品1: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位小朋友的,他是把气球摆成一列一列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一列都是糖葫芦形的,为了能让大家看的更清楚,陈老师要在这底下画一条线,然后给它做上糖葫芦形的标记,也就是要告诉大家我这一列都是糖葫芦形,第二列都是心形的,那我要做上心形的标记,第三列都是圆形的做上圆形的标记。那像这样的图,我们就把它称为象形统计图。(在图的旁边板书:象形统计图) 展示作品2: 提问:从这里能看出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多?哪种形状的气球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 提问:那每种图形各有几个?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它们的结果呢? 谈话:对,用数字记录它们的结果,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糖葫芦形的有(3)个,心形的有(4)个,圆形的有(5)个。 展示作品:

我会自己整理教学设计

《我自己会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能表现整理自己东西的愿望,乐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自己能够整理而感到自豪。 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自觉整理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或原则。表现出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懂得这也是减轻长辈负担,关爱长辈的一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掌握自己整理的方法,养成自已整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发现、学习一些整理自己物品的方法,懂得整理物品的目的是为了摆放整齐、有序、美观,用起来便利。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懂得以自己的方式去爱父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两盒数学学具,一盒摆放整齐,一盒摆放凌乱,课程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我自己会整理”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整理很重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入学快一个月了,老师想了解一下:你的书包都是谁整理的? 生:1、家长2、自己 小结:老师很高兴地看到,有的同学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学会自己整理书包了,真了不起。老师还发现有的同学还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家长的帮助,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整理的方法,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我们都能自豪的大声说:我会整理 板书课题:我自己会整理 [出示课件:我自己会整理] 活动二我会整理书包 1.课堂小调查: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了,每天都要背着书包去上学。书包成了我们亲密的伙伴。平时你的书包是谁整理的?

2.提问:有哪些同学平时是自己整理书包的?你是怎样整理的? 3.学生演示:整理书包。(其他学生注意观察。) (1)提问:大家观察演示的同学是怎样整理书包的? (2)提问:那么,我们从他们整理书包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好方法? (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出整理书包的方法,如把书本有顺序地放进书包里,分类放,大书放在后面,小书放在前面,铅笔盒放在最前面,水壶放在书包一侧的袋子里。)板书:有序放、分类放、固定的地方 (3)提问: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4.过渡:明明的书包也需要这样的方法来整理,我们一起试试看。 (1)[播放动画:整理明明的书包和文具] (2)动手操作:请学生操作电脑,整理好书包。 5.小结:看来,同学们中有很多整理书包的好方法,整理书包时要有顺序、分类放、不同的东西放在一定的地方。这样书包看起来整齐、美观,我们用起来方便,节省时间。 板书:方便省时 6.创设情境。 (1)[播放动画:怎么整理呢?] (2)出主意:小兰也想自己学会整理书包,可是,她不知道怎么整理。请大家帮帮小兰,把我们的好方法告诉她。 7.实践操作:整理书包比赛。 (1)请学生把书包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桌子上,听到老师“开始”,一起收拾书包比赛。 (2)赛一赛:请同学们把《品德与生活》教材拿出来,放在桌上,看谁动作快。 (3)教师采访:请拿得快的同学说一说,你们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4)实践操作:看来,有些同学的书包还不能满足我们用起来方便、省时,我们自己检查一下,准备第二次开始好吗? (5)互评:请同桌互相评价,找出同学哪里整理得好。 (6)展示:把同学们的书包打开,互相参观,进行展示。 (7)提问:看着自己整理好的书包,你们心里有什么感觉呀? (引导学生说出高兴、开心、以后不用妈妈来帮忙、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做了等真实心情,感受整理书包的好处。)

《溶解》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第一册《溶解》单元溶解单元梳理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 溶解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的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通过一个单元的观察探究学习,学生对溶解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如何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溶解现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从这一角度出发,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点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溶解的知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巩固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2、清楚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理解溶解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使用过滤与蒸发装置,把食盐、沙子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 2、通过观察比较物质在水中溶解,清楚溶解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态度,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使用过滤和蒸发装置,把食盐和沙子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 【教学准备】 水槽、烧杯、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火柴、食盐、沙子、水 【教学过程】

2. 我们的校园

第二课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1、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了解并尝试利用学校中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等。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熟悉自己的校园。 2、尝试利用学校中的设施。 3、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 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准备 事先设计好参观路线。 课前与医务室、传达室、图书室、校长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协调好参观时间。 2、教学器材:学生作业本 教学设计: 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校园的大照片,问:同学们,你认识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课题)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去探密。 二、老师向同学们提出探密注意事项后,就到校园的各个场所去参观。引导学生发现校园中不同的场所,了解其不同的用途。请有关部门(如医务室、图书室等)的工作人员介绍相关设施应如何使用。 三、回来后,由学生叙述都参观了哪些地方,老师把名称写在黑板上。校园内的不同场所有不同的用途,哪一个地方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用你的笔把它描绘下来。画完之后说说自己画的内容。说说你为什么要画它? 四、现在我们再来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里都有哪些物品,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 五、在到教室门口认识自己班的班级牌,看看邻班的班级牌,想一想它们的作用?想一想,说一说除了自己的班级所在的教室以外,还有哪些教室也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在那里学习什么? 六、在学校的一天里,我们需要作很多事情。遇到下面的情况,你知道怎样去做吗?录像上课后,老师要在黑板上写字,却发现没有粉笔了。一位小同学说“我去领粉笔!”下课铃响了,同学们把作业收上来。一位同学说“老师,我送本子去!”下课了,几位小同学想玩球,一位小朋友说:“走,借球去!”课间活动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伤了腿,同伴说:“赶快去包扎一下。”他们应该到哪里去?找谁?我们替他们去找一找。方案一:让学生自愿结合成组,分别完成一项任务。(注意说话有礼貌)回来后,向大家谈谈完成任务的情况。方案二: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模拟演习后,在教室内设置医务室、办公室等有关场所,由学生到前边来表演。 七、小结:校园是我们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仅要熟悉它,更要爱护它。 教案点评: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让我自己来整理》名师教案

《让我自己来整理》名师教案 教材分析: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格,智力和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健康、安全的生活”中的第四条提出:“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第二条强调:“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本课《让我自己来整理》就是为此而设定,旨在通过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以及绘本材料的补充拓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这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让我自己来整理》,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教材以“整理”为抓手,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显现出劳动带给生活的改变和美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整理的四种方法,即分类、排序、物有定位、物归原位。 2、情感目标;形成家庭和学校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养成自己整理物品的好习惯。这就是我的教学重点。 3、行为目标:通过生活实践获得自主整理意识的启蒙,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就是照顾身边人的表现。这就是我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整理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脏乱差房间的照片,分类储物箱。 学生:整理家里一角的照片。 教学思路: 一、绘本引入——明白整理的好处 二、模拟操作——学习整理的方法 三、梳理延伸——总结整理的秘诀

教学过程: 板块一:绘本导入——探究整理作用 1、绘本《乱做一团》讲述。 丽娜、保罗和我们一样是一年级小学生,他们的妈妈每天跟在他们俩后面没完没了的收拾房间,妈妈烦透了这种生活。决定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房间,这一天,保罗和丽娜约好一起去儿童乐园,出发前,丽娜在找他的花袜子,“干脆别穿了吧!”保罗抱怨道,“我们得走了”,丽娜放弃了,烦躁的走近衣柜,“嗷~~”她突然叫起来,因为他的右脚踩到了一辆玩具汽车,保罗一边幸灾乐祸的说了声“活该”,一边穿运动鞋,他已经穿好一只了,但另一只跑哪儿去了呢?“丽娜帮我找找吧!这也是你的房间”,丽娜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为什么呀?干脆别穿鞋吧!”保罗朝丽娜吐了吐舌头,气呼呼的把地板上的枕头和几块积木踢到了床底下。今天是星期六,保罗在他的床上玩耍,而丽娜则在书桌旁画画,因为地上早已无立足之地了,小仓鼠面包渣儿呆在被玩具、图书、脏衣服包围起来的仓鼠笼子里,这时爸爸说:“我想问一下?你们什么时候收拾房间?今天是星期六。”保罗说:“不要,不要现在收拾”,丽娜耸耸肩说,“一切都很好呀”!保罗和丽娜不再理会爸爸。星期天,保罗呆在他的“洞穴”里,而丽娜正在给仓鼠笼子打扫卫生,这是她星期日的必修课,这时丽娜吃惊的发现,仓鼠笼子里,面包渣儿不见了,笼子大门敞开着,笼子里空空无物,你在哪儿?丽娜四处寻找,她急得都快说不出话了,心脏怦怦地跳着面包渣儿在哪儿呢?她就跟疯了一样,在玩具堆中乱跑,“小心点儿”,保罗在他的床上大喊着,“你可别踩到它了”。这时丽娜发现大门敞开着,她大吃一惊喊道:“也许面包渣跑到外面去了,找我们去外面找找”,她垫着脚尖穿过卧室,姐弟俩仔细观察了的走廊,但面包渣儿不在那里,他们不幸的发现,卫生间的门也是敞着的,卫生间里一片混乱,绝对是小仓鼠藏身的最佳地点,现在只剩下一招了,请妈妈来帮忙,最好爸爸也能来。 2、孩子们,我们来猜一猜故事结果怎么样? 生:打扫屋子,找到了仓鼠。 师:她们发现了整洁的作用,改变了态度。 生:仓鼠跑了。 师:如果你是这只和他们住在一起的小仓鼠?什么感受?因为太脏仓鼠都不愿意和他们住一块了。

单元复习提高课教案

单元复习提高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空集,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培养提高学生应用集合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进一步正确运用相关的术语,符号和图形,表示和理解元素和集合,集合和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些观点去研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符号. 难点:上述问题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提出例题,先由学生试作,然后教师进行分析,讲述及小结. 例1:(1)已知集合M={y|y=x2+1,x∈R},P={y|y=x+1,x∈R},则M∩P=________ [ ] A.{(0,1)} B.{0,1,2} C.{(0,1),(1,2)} D.{y|y≥1} [ ] A.M=P B.M P C.P M D.M∩P=φ 解:(1)本题中集合的元素是y,它表示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M={y|y≥1},P=R,∴M∩P={y|y≥1}, 应选D.

数,则P={1,3,9},∴M∩P=φ, 应选D. 教学意图:帮助学生弄清集合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符号,并让学生知道在具体情景下辩认集合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时,关键是抓住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从而确定集合中的元素的具体内容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例2:已知集合A={5,a2,1-a},B={a+5,2a-1,1-a2},若A∩B={5},求实数a的值. 解:∵A∩B={5},∴5∈B, (1)若a+5=5,则a=0; (2)若2a-1=5,则a=3; (3)若1-a2=5,则这样的实数a不存在. 当a=0时, A={5,0,1},B={5,-1,1},这时A∩B={5,1},与已知不合. 当a=3时, A={5,9,-2},B={8,5,-8},这时A∩B={5}符合题意,∴a=3. 教学意图:让学生明白,由A∩B={5},知5∈B,据此可列方程求出a;但由5∈B,只能满足{5}A∩B,并不一定能满足{5}=A∩B,因此对求出的a值还必须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这里向学生介绍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很重要,今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例3:已知集合S={x|1<x≤7},A={x|2≤x<5},B={x|3≤x <7}. 求:(1)(C S A)∩(C S B); (2)C S (A∩B); (3)(C S A)∪(C S B);

《我自己会整理》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我自己会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表现整理自己东西的愿望。 2.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或原则。 3.表现出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以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 4.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懂得整理的原则是方便、美观。 2.使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想想自己整理过什么物品,自己回家整理一件物品。看看你是怎么整理的,说说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整理有什么好处? 2.如果自己不会整理物品,看看家长是怎么整理的。 3.自己曾经整理物品时的录像。 4.教学器材:衣物整理箱、床上用品、学生文具、学生服装、书籍、透明书包、书本模型 5.教学课件:录像机、学生录像带、计算机光盘 教学过程 一、游戏明理 1.请你们从自己的书包中拿出音乐书、语文田格本,找好后摆在桌面上并起立。 2.教师计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差多长时间。 3.师采访第一名:为什么找得这么快? 4.根据学生的话总结: (1)妈妈给收拾书包的,引出有条理。 (2)再问谁是自己整理的,引出自己会整理,板书课题:我自己会整理。 5.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收拾有什么好处? 6.比赛 (1)老师准备两个大的透明书包,用泡沫塑料做的书本、铅笔盒等学习用具。

(2)指导两名学生分类表演收拾书包。 (3)学生观察、比较、评析。 二、激情 师导:会整理、有条理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 1.录像:消防员出勤前后 2.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3.录像:杂乱的施工现场 4.学生谈体会 三、导行 整理自己的书 1.师出示当天课表,让学生把书包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桌上。 2.请学生对放在桌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确定哪些该放进书包里。 3.说说你想怎么整理,其他同学有什么建议。 4、实践:学生自己收拾书包。师指导以整齐、分类清楚为原则。 5.师:一天玲玲到帅帅家串门,看到帅帅在整理书架,她也要帮忙。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合作的吗?出示53页第四幅图。他们合作得怎么样?(围绕方便美观说) 四、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书籍组、衣物组、文具组、床上用品组。 2.整理原则:方便美观 3.学生自由选择,结合小组 4.学生分组整理 5.指两名介绍整理经验,让大家体会东西摆放有序的好处。 五、小组讨论 1.除了自己已经做过的,说说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用自己的方式爱他们) 2.录像:学生在家整理物品的实录 3.评选谁是“棒棒小当家”,学生采访录像中的主人公,问技巧也可以,问这样做的好处也可以。 4.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具有自理能力也是体谅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 六、检测

第一单元复习课 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教案 海四中刘晶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会判断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⑶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重要的学习方法。 ⑷初步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⑸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称量、过滤、蒸发、配制溶液等基本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⑴以与生活、社会等息息相关的问题为背景,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⑵通过比较等方法,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⑶结合实物对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和用途做重要的的介绍和操作的演示,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对容易出错的操作要做特别提醒。 ⑷运用实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从生活中发现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规范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遵守实验室规则及实验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以及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中考热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基本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归纳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初中化学常见仪器 【教学时间】2011-5-9 【课时】一课时 【复习流程】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化学有什么作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页 [练习]下列关于化学的看法错误的是() A.化学可以为人类研制新材料 B.化学正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C.化学可以为人类提供新能源 D.化学的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 ⑴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状、状态等的变化。 ⑵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

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范文 【我自己会整理】 教学目标: 1、能表现整理自己东西的愿望。 2、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或原则。 3、表现出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以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懂得整理的原则是方便、美观。 2、使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活。 教学用具:课件、整理箱、床上用品、学生文具、学生服装、书籍、透明书包、书本模型。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想想自己整理过什么物品,自己回家整理一件物品。看看你是怎么整理的,说说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整理有什么好处? 2、如果自己不会整理物品,看看家长是怎么整理的。 3、自己曾经整理物品时的录像。 4、教学器材:衣物整理箱、床上用品、学生文具、学生服装、书籍、透明书包、书本模型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过程: 一、游戏明理: 1、请你们从自己的书包中拿出音乐书、语文田格本,找好后摆在桌面上并起立。 2、教师计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差多长时间。 3、师采访第一名:为什么找得这么快? 4、根据学生的话总结: (1)妈妈给收拾书包的,引出有条理。 (2)再问谁是自己整理的,引出自己会整理,板书课题:我自己会整理。

5、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收拾有什么好处? 6、比赛: (1)老师准备两个大的透明书包,用泡沫塑料做的书本、铅笔盒等学习用具。 (2)指导两名学生分类表演收拾书包。 (3)学生观察、比较、评析。 二、激情:师导:会整理、有条理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 1、录像:消防员出勤前后 2、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3、录像:杂乱的施工现场 4、学生谈体会 三、导行:整理自己的书 1、师出示当天课表,让学生把书包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桌上。 2、请学生对放在桌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确定哪些该放进书包里。 3、说说你想怎么整理,其他同学有什么建议。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整理和复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整理和复习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 7.6第七单元整理和复习 课型复习使用教师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巩固复习有关小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整理,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读写、大小比较以及加减法计算,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仪、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请学生把课本从88页看到98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

内容。 自主整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交流矫正,优化再建: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 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在小数的下面画横线。 2XX.926.130110.068.50 提问:什么样的数叫做小数?举例说明。并复习小数点及整数部分.小数部分的划分。 读出下列小数。 282.0190.30.5610.068.50 写出下列小数。 三十八点五十三点六四零点一九 二点三八四点零五十二点三零 提问:怎样读小数?举例说明。 总结: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以前的读法去读,小数点后面的部分要按照顺序依次读出。 比较下列小数的大小。 8○3.75.32○5.230.75○0.95 0.8○0.083.08○0.382.05○2.02

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案

11 让我自己来整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 愿意尝试自己动手。乐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能体会到成就感。 3.行为与习惯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基本学习习惯,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4.过程与方法 在徒手操、个别示范中学习;在评比、鼓励中纠正;在竞赛、唱儿歌中巩固;在表演中体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整理生活用品的能力。 (2)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难点:懂得整理生活、学习用具的小要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 学生准备:做游戏需要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两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下,看看哪位同学的脑子比较灵活,猜得对。 师课件出示两个谜语。 生抢答,师生共同分析谜底。 师:我们猜的这两件物品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答。 师:这些物品我们每天都要用,缺少了哪一个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扰,它们就是我们的“小伙伴”。我们还有哪些“小伙伴”呢?同学们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让大家认识一下你的“小伙伴”。

生纷纷发言。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些小伙伴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重要的朋友。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想让你们认识到这些小伙伴的存在,重视它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身边都有哪些“小伙伴”,明白这些“小伙伴”的重要。】 二、初步感知 师:出示小笑脸。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小笑脸,表现好的、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将得到老师赠送的小笑脸,你们想要吗? 师课件出示视频。(视频播放一间杂乱无章的房间,一个急得满头大汗的小朋友在让妈妈帮他找橡皮) 师问: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呢? 生1:他在找橡皮。 生2:他的房间太乱了,东西没有放在固定的位置。 生3:告诉他应该把东西整理好。 师:你们总结得真棒,希望你们不要像视频中的小男孩那样,把自己的房间弄得一塌糊涂,给我们的“小伙伴”找到自己的家,那你们知道我们的“小伙伴”的家在哪里吗?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 师课件出示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帮助它们找找自己的家。家可以设置几个地方,如书包、衣柜、卫生问、床等。 生抢答,完成送“小伙伴”回家的任务。 师安排同学互相考验,看看能不能快速、准确地把“小伙伴”送回家。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小伙伴”的重要,了解这些“小伙伴”的作用;初步感知养成整理的好习惯的重要;初步熟悉这些“小伙伴”应该放置的位置。】 三、总结延伸 师:我们对这些小伙伴已经很熟悉,能够准确地把它们分类,并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同学们做得很好,我希望你们能保持下去,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那

统编版一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整理课教案

第二单元整理复习 【课文简析】 本单元围绕“心愿”这一主题编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4 篇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革命岁月的故事,《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表达了儿童美好的愿望,这 3 篇课文具有反复的表现方法,语言浅显,节奏明快,易于学生诵读,所描述的内容能唤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儿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 疫情期间,孩子们在家里已经预学了本单元的课文,主要以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课文内容为学习目标,掌握其基本的字词知识。在教学环节中,要重点落实学生平时出现的错别字,提示关键笔画,在老师的范写下,学生跟笔练习加以巩固。课文内容的重难点理解,需要和学生讲解,包括作业本上的难题解疑。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意思,熟练书写生字词。 2.复习理解或掌握课文中的词语,不断丰富、积累词汇,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部分词语。 3.复习《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积累其中的好词佳句和优秀段篇。 4.正确背诵指定课文,并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5.通过各种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6.能用恰当地语气与别人交流。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认记二类字,正确书写一类字词。 学习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准备】课件、作业本 【教学环节】

师:孩子们,在第一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课文?不难发现,这些课文都是关于什么的?(心愿)除了第1课是革命的,其他都是自己心里想的。 板块二:复习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读,强调易错的读音和生字。 学生活动一: 1. 主 住 (1)妈妈说我是个有( )意的孩子。 (2)我跟奶奶( )在一起。 (3) 我们都想念毛( )席。 火 伙 (4)我和小( )伴一起把( )扑灭了。 2.把b ǎ下xi à列li è的de 字z ì填ti án 在z ài 合h é适sh ì的de 括ku ò号h ào 里l ǐ。(只zh ǐ填ti án 序x ù号h ào ) ______故事 ______影子 ______水果 _______房子 2.听写易错字,当堂订正。 板块三:复习课文内容 学习活动二: 1. 同桌互背课文内容,同桌纠正错误。 2. 我会读 我多想去看看(节选)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1.选xu ǎn 择z é合h é适sh ì的de 词c í语y ǔ填ti án 空k ōn ɡ,只zh ǐ填ti án 序x ù号h ào 。(3分) ①遥远 ②弯弯 ③雄伟 ④尝 ③讲 ②跳 ①踩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精品教案:《我自己会整理》

《我自己会整理》 教学目标: 1.能表现整理自己东西的愿望。 2.初步掌握整理物品的一些基本方法或原则。 3.表现出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以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父母做简单的家务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懂得整理的原则是方便、美观。 2.使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 教学用具:课件、整理箱、床上用品、学生文具、学生服装、书籍、书包、书本。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想想自己整理过什么物品,自己回家整理一件物品。看看你是怎么整理的,说说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整理有什么好处? 2.如果自己不会整理物品,看看家长是怎么整理的。 3.自己曾经整理物品时的录像。 4.教学器材:衣物整理箱、床上用品、学生文具、学生服装、书籍、透明书包、书本模型 5.教学课件:录像机、学生录像带、计算机光盘 教学活动过程: 一、游戏明理: 1.请你们从自己的书包中拿出音乐书、语文田格本,找好后摆在桌面上并起立。 2.教师计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差多长时间。 3.师采访第一名:为什么找得这么快? 4.根据学生的话总结: (1)妈妈给收拾书包的,引出有条理。 (2)再问谁是自己整理的,引出自己会整理,板书课题:我自己会整理。 5.请自己整理书包的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收拾有什么好处? 6.比赛: (1)老师准备两个大的透明书包,用泡沫塑料做的书本、铅笔盒等学习用具。

(2)指导两名学生分类表演收拾书包。 (3)学生观察、比较、评析。 二、激情:师导:会整理、有条理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 1.录像:消防员出勤前后 2.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3..录像:杂乱的施工现场 4.学生谈体会 三、导行:整理自己的书 1.师出示当天课表,让学生把书包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桌上。 2..请学生对放在桌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确定哪些该放进书包里。 3..说说你想怎么整理,其他同学有什么建议。 4.实践:学生自己收拾书包。师指导以整齐、分类清楚为原则。 5.师:一天玲玲到帅帅家串门,看到帅帅在整理书架,她也要帮忙。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合作的吗?出示53页第四幅图。他们合作得怎么样?(围绕方便美观说) 四、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为四大组:书籍组、衣物组、文具组、床上用品组。 2.整理原则:方便美观 3.学生自由选择,结合小组 4.学生分组整理 5.指两名介绍整理经验,让大家体会东西摆放有序的好处。 五、小组讨论: 1.除了自己已经做过的,说说我们还可以做哪些?(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用自己的方式爱他们) 2.录像:学生在家整理物品的实录 3..评选谁是“棒棒小当家”,学生采访录像中的主人公,问技巧也可以,问这样做的好处也可以。 4.小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具有自理能力也是体谅父母、孝敬父母的表现。 六、检测: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55页,师边讲解生边涂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