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片《高度怀疑》欣赏与评论

影片《高度怀疑》欣赏与评论

影片《高度怀疑》欣赏与评论
影片《高度怀疑》欣赏与评论

《高度怀疑》欣赏与评论

摘要:影片《高度怀疑》深刻揭露了人性的丑恶,同时也反映出美国司法体制的弊端。特别是陪审团制度对司法公正性的削弱,让坏人有机可乘,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因此建立健全法制体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关键词:人性丑恶司法体制捍卫正义证据制度陪审团制度

一学期的经典影视欣赏课结束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部《高度怀疑》影片,一部称得上是真相的背后还有真相的悬疑大作,同时也是一部人性丑恶与法律漏洞相互利用的法律电影,它把美国司法体制中重程序而不重实体的漏洞,通过陪审团制度,淋漓尽致地呈现给了我们。

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故事的主角,刚刚当上时事记者、准备大干一场的新手C·J·尼古拉斯,这个美国某全国电视台第八频道的新闻记者,因为一部在地方电视台所拍的纪录片获了奖,而来到国家级的电视台。他一直向往成功,梦想着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成为世界知名的新闻记者。

接着出现的便是大检察官马丁·亨特在法庭上审理某凶杀案的情景,他有着刚正不阿的威信与态度,当地民众和媒体视马丁·亨特为罪恶的克星,这让他在新一轮的州长竞选中遥遥领先。希杰?尼古拉斯在对这一凶杀案的报道过程中,认识了地区检察官办公室的助理检察官艾拉,并依据其提供的审讯录像资料怀疑她的上司(也就是大检查官马丁·亨特),他发现州亨特为赢得官司,不惜在审理过程中制造伪证,以使连续17桩诉讼全部获胜,而且都是在最后使用的DNA证据将罪犯推向败诉,多名本来因证据不足而几乎逃脱法网的罪犯到最后总会被他置于死地。这成了希杰的重大新闻线索,但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希

杰的想法根本得不到老板的支持,无奈之下,他想出一个自认为天衣无缝的计划。他故意采办各种物证指正自己是一起妓女凶杀案的最大嫌疑人,并在好友芬利的协助下,全部记录了他把自己设计为凶手的过程,然后成功“落入”马丁·亨特之手。只要在审理过程中出现了所谓的关键性证据,他便可以彻底扳倒对方。然而,可惜的是这个完美计划被亨特识破,为将希杰置之死地,他抢先一步毁灭了所有能够证明希杰清白的人证和物证,令希杰获判死刑。在最后的关头,尼古拉斯的女友艾拉,这个新一代的检察官,为了搭救心上人,重新调查了全部的事实真相,勇敢的捍卫了法律的尊严。

然而,影片到此并没有结束,就在我们为尼古拉斯出狱、大检查官亨特被捕这样的结局而感到圆满的时候,故事峰回路转,就在艾拉和尼古拉斯为胜利欢呼的最后一刻,她猛然发现了自己爱的人竟然也制造了假的纪录片,而纪录片里的镜头---那鲜红的指甲---竟然变成了他成为犯罪嫌疑人的证据。

不得不承认,在《高度怀疑》中艾拉就是美国司法制度的捍卫者。她是一个年轻漂亮的检察官,从给亨特当助手开始,逐步成为一个有独立办案能力的检察官。当面对爱人被冤枉入狱,她勇敢的站出来为了爱情、为了真理、为了法律的公正而战斗,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将她备受尊敬的师长亨特送上了被告席。最后在法律面前与在爱人之间,艾拉也是无怨无悔的选择了前者。

艾拉是影片为我们塑造的遵纪守法的正义形象,与之对比,则是亨特和杰斯那由利益和权力驱使的野心。里面所关乎的全部都是贪婪和欲望,即使是法庭这种需要依靠信仰和公正的地方,却仍然缺乏相应的真诚。电影中的检察官亨特为了他的案子能够胜诉,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一而再,再而三的伪造证据,

虽然警察有过怀疑,检察院的职员有过怀疑,但是都没有深究。直到艾拉为了救尼古拉斯而开始重新调查的时候,所有的证据都表明了亨特在造假,影片中也用了很长的一段话解释了如何分辨数字图像的造假。而那位为了扳倒大检查官不惜以身试法的的年轻记者,却也是利用妓女伪造了获奖纪录片,后来为了制止那名妓女的勒索、制止她毁掉自己的一生而将其杀害。

无论是检察官还是记者,这些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们,为了增加自身向上攀爬的资本,为了吸引公众的视线,为了谋求更显赫的身份与地位,随意的践踏着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命,利用那些妓女和流浪者的贫穷和无知,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累积升迁的筹码。他们还堂而皇之的声称是在为社会扫除那些不安定的分子,造福于一方百姓。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金钱,让那些他们认为是社会败类的人死的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而他们的内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安,相反他们会为每一次的成功击节而歌。

除了揭露人性的丑陋,影片还把美国司法体制的漏洞展示了出来。试想一下为什么大检查官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伪造证据?为什么到了最后亨特总能拿到一份DNA的证据?影片开始C·J·尼古拉斯在跟他老板报告有关亨特的怀疑也指出了凶杀案中烟蒂上DNA的来历,可是为什么检察院的其他人或者是调查员都没有怀疑呢?

那么不得不提一下美国的司法制度---特别是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一种选择若干名有选举权的公民来组成陪审团,共同认定被告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的法官没有定罪权,只有量刑权。一般刑事案件开始前,法院先随机方式抽取陪审团成员,这些人来自社会各界,即便对法律完全不懂,也会入选。还有大陪审团制度,大陪审团的基本职能是审查起诉,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却会成为检

察官手中的调查工具。大陪审团调查的过程是由检察官掌控的,检察官不仅决定送交大陪审团审查的人和事,而且决定送交审查的证据。很明显,大检查官亨特就是故意制造了DNA鉴定证据。一般来说,大陪审团调查时仅听取公诉方的证据,辩护律师既不能提供反证,也不能进行质证。由于大陪审团成员都不是法律工作者,所以检察官要想用本方证据来让那些“外行人”相信被指控者应该接受审判,实在是易如反掌。这样的结果便是降低了专业法官的作用,从而削弱了司法制度的公正性,使得司法公信度大打折扣。

后来在查阅资料时我了解到在美国的刑事诉讼中,任何鉴定,如伤情鉴定、精神病鉴定、DNA鉴定、指纹鉴定、毛发鉴定、笔迹鉴定、弹痕鉴定等,只是一种意见,并不是一种结论,更不是司法机关的权威性结论,不能简单地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美国专家们认为,鉴定并不是真理本身,完全有可能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可能是客观或者过失造成的,也可能鉴定人员故意制造的。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控、辩双方都有权对专门性问题各自聘请专家进行鉴定,有时也允许法官聘请专家进行鉴定。无论谁聘请专家作出的鉴定,在法庭上都只是视为一方面意见;诉讼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提出异议的,在法庭上进行质证。没有经过质证的鉴定不能被采信。在实践中,一般由控方先做鉴定,往往是由警方来作出,如果辩方对控方的鉴定没有异议,这个鉴定会被法庭采信;如果辩方有异议,可以自行聘请专家来提出理由推翻或者作出新的鉴定。究竟哪个鉴定更可信,要通过控、辩双方在法庭上质证,由法官和陪审团根据全部情况,作出自己的综合判断。

在美国,并没有法定的专门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具有专业知识的人都可作为鉴定人。控、辩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可能聘请鉴定人。鉴定意见不是以机构而是以个人的名义签署,并由个人负责。向控、辩双方或者法庭提供有关

专门性问题的鉴定或者意见的人都称为专家证人。与普通证人一样,专家证人也应当出庭作证,在法庭上宣誓并接受控、辩双方交叉询问。专家证人提供的一般性鉴定和意见通常称之为意见证据;有些在科学上有定论的鉴定,如DNA鉴定,由于准确性很高,有时称之为科学鉴定。尽管DNA鉴定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即使像这样的科学鉴定,也允许提出异议,因为至少还存在人为作假的可能。不过,由于经常要在法庭上受到交叉询问,专家证人一般不敢做假鉴定;专家证人作伪症的,也可以构成伪证罪。控、辩双方的专家证人也可在审判前对某一专门性问题进行讨论,许多情况下能达成一致意见。达成一致的,专家证人就可以不必出庭。在法庭上,通过对专家证人的交叉询问,有助于法官和陪审团对专门性问题的了解,并作出综合判断。尽管没有权威性的鉴定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对鉴定的质证,在法官和陪审团的内心,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结论。如果法官和陪审团最终也无法作出确定的心理判断,而该专门性问题又是案件的关键因素,那么根据排除合理怀疑的原则,被告人应当无罪。

所以很明显,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法庭上很多应有的细节是没有的,也存在很多令人质疑和值得推敲的漏洞。但是不管怎么说,《高度怀疑》确实将美国司法体制的弊端公诸于世,让权力的行使与人性的善恶捆绑式地、直白地、原始地表露无遗。与此同时,也告诫着人们,对任何的事情都必须高度怀疑。

法谚曰: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底线。一套不健全的司法体制将会对维护秩序发生反作用。在美国,表现为坏人无罪释放,好人锒铛入狱;在中国,则演变为为冤狱无处可查,冤情无路可诉。失去法律的强制力保证,道德沦丧是必然的。那么,法制体系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起来,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实现建立健全法制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电影欣赏

一个小人物的人生 摘要:电影欣赏主要是分析电影元素,包括人物形象、故事结构、色彩设计、主题、象征、主题等方面。本文以《运转手之恋》为例,从不同的方面分析。 关键词:电影欣赏人物情节结构主题情感 七周的电影欣赏课,七部风格不同的电影,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运转手之恋》。该片充满了奇想、创意与轻松的喜剧风格,用幽默讲述台北底层人物的故事,反映大千世界里一个平凡的运转手(即出租车司机)一生,真实可感。 一、情节 《运转手之恋》最出彩的就是其对于电影节奏的掌控,整部影片中事件密度很大,情节节奏相应加快,多处让人感到危险紧张的情节,但都被巧妙地化解,情节就在平衡——冲突不平衡——平衡中循环。电影内容半散文式半戏剧式,所以戏剧冲突不唯一。 电影的开篇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乘客的多种表现,马上就出现了第一个紧张的情节:主角苏大全被枪指头,观众可能以为会发生持枪抢劫事件,可是电影镜头一转,主角开始讲述他的家人。随后又转回被枪指头的情节,转而乘客下车时因为挡路被追赶,苏大全开始展示自己神乎其技的开车技术,第二个冲突应运而生。也由此深发到他在自家车行学车的经历。从开车的经历慢慢的讲述脑海中的关于如果再开快一点会怎样的由来。从而为后面他安全躲避四个混混的追赶坐了良好的铺垫。脱险之后他的车搭载了一男一女两名乘客,由此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影片从这里开始进入了主题,他的恋爱史。恋爱经历讲述完结后,思绪又回到他载着一男一女乘客的情形,这次他他遇到的是抢劫,也就是影片设计的第三个戏剧冲突,很幸运的是他最终开着车逃跑了。画外音说出了他当时的心理:过了今晚,我们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不幸就那样发生了,他在转弯处为了避闪交警,跌进了沟槽。 影片长94分钟,前55分钟是在介绍他的家庭背景,为后来的情节做铺垫,比如在追求女友的过程中,他利用了影片前面出现过的人头标本使莊静文(苏大全的妻子)对自己印象深刻,再通过自己的车技安全的犯规使她开心,甚至在妻子回答为什么会喜欢上他自己的时候也是因为他开车的样子;再比如,在被追赶时,他逆行且超速行驶,正是出于他对再开快一点会怎样的想法。 《运转手之恋》主要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一夜之中,而回忆的却是苏大全的整个人生,且回忆部分是为了解释现实,用回忆来冲淡戏剧冲突带来的紧张感。 该影片的虽然事件密度很大,但是其连贯性非常好,情节与情节的链接有理有据,观众在观影时不会觉得突兀。 《运转手之恋》在情绪节奏上也有尝试,对于开车,计程车行的司机每个人的情绪,第一次开车就送孕妇时懊恼情绪,被追赶时的自信,以及恋爱时的快乐,其中个人认为被追赶时的自信和恋爱时的快乐最容易就被观众所感受,但是对于送云浮市的懊恼表现得不够明显,渲染不够强烈。 二、人物角色 人物是电影主要的组成部分,电影中故事、主题、行为及情感的承载体,叙述者往往通过不同人物形象表达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对于现实来说,电影角色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例如《剪刀手爱德华》中拥有剪刀手的主角爱德华就是导演想象中的一个人物。 《运转手之恋》把出租车司机的生活研一的丰富多彩,将不同角色的不同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心思细腻的主角苏大全能够在乘客上车的第一眼对其作出价值判断,但还是傻傻

文学欣赏的欣赏过程

文学欣赏的欣赏过程: 一、文学欣赏准备阶段 1、文化储备 读者步入欣赏领域之前,对欣赏对象——文本,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这种选择,既决定于接受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修养,也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 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文化积淀主要指读者知解作品事、情、理所需的知识储量。 审美能力可以理解为读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2、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由接受理论家姚斯提出,是指欣赏之前,读者心理上对作品所抱的期待和要求,表现为文体期待、意向期待和意蕴期待3个层次。它决定着阅读的选着、重点和效果。 二、文学欣赏发生阶段 文学欣赏的发生阶段主要是指读者通过语言媒介,形成欣赏注意,进而感知文学形象的阶段,即“言”、“象”阶段。 欣赏注意把欣赏活动作为一个动力过程,其发动伊始就要注重“欣赏注意”的形成。感知形象文学创作是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而文学欣赏则是一个在现形象的过程。文学欣赏是感觉与理解相统一的审美认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伴而行。 例如,宋代诗人苏轼,在读了陶渊明的《饮酒》诗以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望”和“见”一字之差,意境全非。这是因为,陶渊明要表达的是自己辞官以后的喜悦,因而用“见”字,传达出悠然自得的情怀,确有“境与意会”的效果;若改为“望”字,变成主动寻求,不仅破坏了全诗的意境,且亦不符合陶潜的节操。所以,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陶诗的意境以及陶潜的为人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文学欣赏发展阶段 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对意蕴的深入把握,其间伴随着两种心理现象——联想、想象的展开和情感反应的持续。 1、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想象。 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艺术的想象在文学欣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学欣赏离不开形象,但也不是简单的复映现象,再现形象,而是在作品形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欣赏者的想象、联想,通过欣赏者的感受、理解,重新创造形象。如,在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然而由于剧中特有的规定场景,人物通常都不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他有时讲得少而想得多,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有时说的则恰恰同想的相反,要是鉴赏剧本时,读者不能根据剧情展开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正确地感受和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剧本内容。如《雷雨》第四幕里,侍萍得知四凤和周萍的关系后,悲愤地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他们是我的干净孩子,他们应当好好地活着。 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应当我一个人尝。今天晚上,是我让他们一块儿走的。这罪过我知道,我都替他们担戴了;要是

《2012》影视鉴赏评价

影视鉴赏论文《2012影评》 《2012》影评 《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 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被称为《后天》的升级版,投 资超过2亿美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又一力作。 “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历 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 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 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求生。[

电影的特效 看洛杉矶如何沉入大洋 艾默里奇构思《2012》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最终推动他把这场“世界末日”实现在大银幕上的想法,其实来自于观众对《后天》的热爱。他们说看到自己熟悉的城市在银幕上被大自然毫不留情地摧毁,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震撼!所以这次艾默里奇干脆就把地点选在了美国最美丽的海滨城市同时也是好莱坞所在地——洛杉矶。而给予它的命运也很残酷——让它直接在地震中从美国大陆上断裂,然后沉入太平洋。 为此,艾默里奇“制造”了10.5级的超强地震,运用CG绘景,拍摄了1400个特效镜头(《后天》只有380个),还增加了摇晃地板装置。在多重复杂的手段综合下,观众可以逼真地在大银幕上看到,洛杉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而且就好像泰坦尼克号那样先断裂再倾斜,最后下沉到太平洋里了。而这也是本片最突出的一幕特效场景,期待指数百分之一百。 看海啸淹没喜马拉雅山 如果说远在美国的洛杉矶沉入了大海中还不足以让中国观众感觉到震撼的话——本来么,地球那一面的事情,关我们什么事?——那么,高过喜马拉雅山的海啸,则一定能让地球这边的你在银幕前坐不住了。 早就有消息表示,这次全球性的大毁灭会波及到中国的西藏地区,而且影片有一款宣传海报正是一个喇嘛的背影,在雪山的围绕中。事实上为了表现世界末日的到来,艾默里奇不但再次让白宫遭到毁灭,还把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救世基督像也弄塌了,更让滔天洪水跨过雪山,淹没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 《2012》的先导预告片表现的正是这一幕:老喇嘛气喘吁吁爬到峰顶的寺庙,敲响了警钟,不远处巨大的洪峰正扑面而来,瞬间淹没了寺庙。压抑的背景音乐配上一声声的钟声,滔天巨浪绵绵而来,看似不经意地就摧毁了一切,没有人山人海喊救命,没有名胜古迹被摧毁,只有一名僧人和孤零零的寺庙。 可以想见,当这一幕在银幕上出现的时候,坐不住的肯定不止是美国观众了,身在东半球的我们对这场大灾难也感同身受. 电影的剧情 故事剧情基本介绍:2012年12月,地球各地突然出现极其反常的气候变化,由于这一切与已经消失的玛雅文明里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不谋而合,根据玛雅文明中的预言,2012年的12月21日,末日将会到来,世界将会陷入永无止境的黑暗,而滔天的洪水会湮没整个地球。全球人类的恐慌、骚乱在各地时有发生,一个名为诺亚方舟的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在寻找和前往方舟基地的过程中,杰克逊一家经历了生死考验。最终他们终于到达方舟基地。然而已经制造完成的方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从世界各地闻讯

影片欣赏课程方案

《影片欣赏》课程纲要 主讲老师:王鹂 教学材料:《数码恐龙》、《猫和老鼠》、《宝贝智多星》、《kitty》等各种中外名篇或精彩动画片。 课程类型:人文类 授课时间:每周四第四节课校本课时间,开班时间为一年。 授课对象:三、四年级学生。 一、课程目标: 1、通过欣赏各种影片,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2、使学生从影片中感受人性的美好、善良,培养良好的品格。 3、让学生在影片中获得美感,了解科普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 (每期14课时)第一学期主要欣赏科普科幻动画片。 第一课时:编排座位,调查情况(学生的需求),课程介绍。 第二课时:1、《kitty上学》。 2、说一说kitty在上学途中发生了什么,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 第三课时:1、大型科普科幻动画片:小恐龙寻根历险记《数码恐龙》一、二集:告别M31,天外来客。 2、说一说从影片中了解到了什么知识。 第四课时:1、《数码恐龙》三、四集:马门溪龙、佩剑的恐龙。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获。 第五课时:1、《数码恐龙》五、六集:谁是吸血龙,永川龙的故事。 2、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六课时:1、《数码恐龙》七、八集:娥眉的爸爸,小小秀颌龙。 2、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 第七课时:《数码恐龙》九、十集:超级生物一号,三叠纪的始盗龙。 第八课时:《数码恐龙》十一、十二集,慈母情深,聪明的窄爪龙。 第九课时:《数码恐龙》十三、十四集:天霸认祖、头角生辉。 第十课时:《数码恐龙》十五、十六集:副龙栉龙,纳米娃娃。 第十一课时:《数码恐龙》十七、十八集:超级生物二号,龙宫探秘(上)。 第十二课时:《数码恐龙》十九、二十集:龙宫探秘(中),龙宫探秘(下)。 第十三课时:《数码恐龙》二十一、二十二集:无敌霸王龙,飞天翼龙。 第十四课时:1、《数码恐龙》二十六集:恐龙的启示。 2、评价小结。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2、关注学生对影片的感知和知识形成。 3、注重提供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4、关注全体学生的需要。 四、课程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要通过评价,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

文学评论写法

文学评论写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四川大学07文学评论写作试题答案

四川大学07文学评论写作试题答案 考试科目:文学评论写作 科目代码:635 适用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与传媒、文化批评、文学人类学、佛教语言文学、广播影视文艺学 一、填空(共35分,每空1分) 1.文学是作者的(审美经验)的语言凝结。 2.中国先秦的文学观念兼有(文章)和(博学)之意。 3.文学文本是一种(语言)形态的文本。 4.《文心雕龙》一书的写作时代和作者是(南北朝刘勰)。 5.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看,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6.在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是(鲍姆嘉登)。 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诗学》)。 8.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的文学构成论,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传统。 9.文学形象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 10.意境由一系列(意象)组成,注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超以相外。 11.19世纪之前,在美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形而上)的美学。 12.在对审美感言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主要的审美感言是(听觉)和(视觉)。 13.在文学创作中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被称为(创作主体)。 14.文学的创作过程是指(文学作品)的形成过程。

15.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最早提出“灵感”说的人是(柏拉图)。 16.提出“风格即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批评家(布封)。 17.审美想象在实质上是对(形象/表象)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的心理活动。 18.审美心理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是指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转移和借用。 19.《文心雕龙》中对文学欣赏和批评进行研究的篇章是(知音)。 20.提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俄国批评家是(别林斯基)。 21.文学成为一中“艺术生产”,是以(现代图书出版业)的出现为标志和前提的。 22.消费文化对文学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根本性的观念)上。 23.西方现代美学的“格式塔”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完形心理学的问题)。 24.文学阐释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学活动的(批评)与(分析)。 25.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说侧重的是文学的(文本)。 26.心理批评是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阐释文学活动。 27.《艺术哲学》的作者是法国理论家(泰纳)。 28.《审美教育书简》一书的作者是(席勒)。 29.探索文艺起源的途径主要有(考古学的途径)、人类学的途径和心理学的途径。 30.优秀文学遗产中的经典作品,是在长期的(流变)形成的。 3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马克思)。

影视欣赏校本课程总结

影视作品赏析校本课程总结 附:课程说明 影视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类向往已久的信息时代逐渐成为现实。教育部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明确纳入我国教育振兴的行动计划。近来报刊杂志上抨击影视网络冲击教学的文章不少,然而我认为就影视网络对语文学习而言,的确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并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1]首先,影视网络的全球性和多元化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拓展。其次,影视网络的综合性和交互性有利于语文教学模式的拓展。第三,影视网络的开放性和随意化有利于教学时空的拓展。第四,影视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后,更重要的是影视网络的直观性教育性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课程设计背景 现实依据: 时间进入了21世纪,影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先进的科技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功能,使之在审美教育方面较之其它艺术门类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影视能把教育、认识、审美、娱乐融为一体,而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起着其它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影视艺术的这一功能与现代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吻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功能,将影视艺术介入语文教学,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2]运用影视语言解读课文内容文字和影视两者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影视的许多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 学情分析: 影视是学生喜欢的媒体,也是传播民族文化、寓教于乐最有效的媒体。学生不喜欢看外国小说,却喜欢看外国电影;不喜欢读古诗文,却喜欢看古装片和历史记录片。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影视选修课。将影视文学引进教育,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内容来进行开发、探索,这样可以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德育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育内化。 二、课程目标

电影鉴赏欣赏选修课教案

选修课:电影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认识电影主人公的形象与品格: 2,学会欣赏电影对人物语言的精心选用。 3,介绍和传播世界优秀的电影文化. 4,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作品的引进和赏析,为观众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电影文化和观看体验 (二)能力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电影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正确对待科幻电影,引导学生反思人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电影情节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含义,体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2,学习主人公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 1,对电影中语言的欣赏; 2,从电影中品味人生道理。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播放器,课件 六: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及内容 1:导入主题 首先对影视欣赏课进行介绍,然后介绍5部旧版的猩球系列,从而引入新版的猩球系列。 2:简介猩球崛起2 《猩球崛起1》片末的致命病毒弥漫全球,遭此横祸的人类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来,聚居在旧金山。智能进化的猿族首领凯撒也在深山密林中与族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并试图将人性带入猿族社会。然而随着一小队人类的到访,他们的宁静被打破。在这场人猿大战中,人类也分成了两个阵营,杰森·克拉克、凯丽·拉塞尔饰演的角色将与猿族成为朋友,而加里·奥德曼饰演的角色则与猿族敌对。 3:对主演人物,电影使用的CG技术,进行介绍;摘取一段精彩影评共同欣赏。4:对影片进行反思。 5:播放电影。 6:让学生谈谈看完影片后的感受。 1

2008年四川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考研真题-考研真题资料

2008年四川大学文学评论 考研试题 四川大学文学评论考研试题 考研试题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5小题) 1.模仿说是( )文学传统中关于文学本质的古老传说。 2.“诗缘情而绮靡”是( )提出的有关诗歌审美特征的重要观点。 3.马克思认为,人的( )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文质彬彬”是( )就文学构成所提出的重要评判标准。 5.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学语言充分利用了语言的( )功能。 6.中国古典美学中与西方美学“崇高”概念相似的是( )。 7.文学创作过程的实质是将生活体验转化为( )的创造性过程。 8.法国批评家布封就文学风格提出了( )的著名观点。 9.“通感”是指不同的( )之间在审美活动中的相互转移和挪用。 10.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集中讨论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篇目是( )。 11.20世纪西方的接受美学在理论上强调了( )在文学接受中的主导作用。 12.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是与文学的( )有关的理论。 13.20世纪的英美“新批评”强调( )是进行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 14.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 )是文学和艺术产生的前提。 15.“文学流变论”强调了文学演变与( )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词语解释(每小题5分,共3小题) 1.诗言志 2.文学典型 3.浪漫主义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2个小题) 1.简述作家的“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2.简述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 四、文学评论写作 100 仔细阅读小说《民间》,根据小说内容撰写一篇文学评论文章,要求字数不少于1500字。 民间 桥下有一家店,名字十分普通,叫“老于家神面馆”。 老板姓于,不言而喻。 这家店经营的东西再简单不过,主食即抻面,用牛骨汤——门口是一个大灶,灶上有锅,不大,十刃,常年不熄火,煮的就是牛骨。副食是凉拌菜,有十几样之多,三元一盘,可分可合,挑拣随便。 老板人称于老大,不知是说排行,还是说他的个子。 这于老大身高足有一米八五,宽宽的一张脸,虎背熊腰,从后边看,根本没有五十岁

影视鉴赏影评

《狼少年》影评分析(单薄的一句承诺,终其一生的等待)

一、引言 1、基本情况 《狼族少年》被誉为韩国版的《剪刀手爱德华》,讲述了在狼群中长大,不具备社会认知的少年与纯洁善良少女相遇后的一系列故事。《狼少年》是由赵成熙执导,朴宝英,宋仲基主演的奇幻爱情电影。狼族少年》定于2012年10月31日在韩国公映,是韩国在2012下半年最受观众期待的电影之一。2012年12月28日在台湾放映,2013年12月19日在中国放映。 2、突出的地方 影片在角色设置上显然抓住了“猎奇”二字。关于人狼的传说一直不绝于耳,特别是西方关于“人狼”的故事也拍了很多,韩国电影人再次巧妙地动用了“拿来主义”,将“人狼”置于本土,炮制了一出带着蛮荒气质的青春偶像剧。由于扮演的是“人狼”,买点不再是美少年,造型方面有了重大逆转。 这个角色在影片中乏现台词,几乎只用嗥叫和肢体语言来展现狼性的情感。 3、获奖情况 这部影片共获奖2次,被提名7次:在2013年第34届韩国电影青龙奖上被提名2次;在2013年第49届韩国百想艺术大赏被提名1次,获奖一次; 在2013年第7届亚洲电影大奖上被提名1次;在2013年第50届大钟奖上被提名1次,获奖一次; 4、导演 赵成熙导演拥有自己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坚持,但清楚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手段的他来说,也很希望能够拍出一部可以和更多观众共鸣的作品。 《狼少年》是他的首部商业长片,公映前已于多伦多、釜山等多个电影节展映,好评如潮。虽然是单纯的青春情感故事,却拍出了大气蓬勃的感觉,令人感到故事讲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不乏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环保与现代化方面的种种矛盾等。 二、影片基本剧情 因为体弱多病的顺伊(朴宝英Bo-yeong Park 饰,女主角)需要疗养的缘故,顺伊母女三人从首尔搬家到了乡下的一栋别墅生活。而收拾屋子的时候顺伊意外的在仓库发现了神秘的前户主朴博士在这里遗留下来的狼孩(宋仲基Joong-ki Song 饰,男主角)。顺伊妈妈出于善心收留了这个狼性未泯的男孩,并给他起名叫哲秀,就这样四个人开始了同住一个屋檐下的生活。 顺伊起初是反感这个不会说话,吃饭狼吞虎咽的闯入者的,然而朝夕相处却让顺伊萌生了照顾并训练哲秀的念头。她开始教给他吃饭,读书,认字,还弹奏吉他给狼孩听,而哲秀对顺伊温暖的关怀十分受用,认真的做着顺伊教授给自己的东西。孤独的顺伊因为哲秀渐渐融入到自己的世界中而开心起来,对他产生了别样的爱恋。但是这份美好却被对狼孩虎视眈眈的智泰(刘延锡Y eon-Seok Y oo 饰)打破,他一门心思的集结挑拨多方势力来捕杀哲秀。顺伊为了保护哲秀,不得不面临着与所爱的人分离的现实。

英语电影欣赏教案

英语电影欣赏教案

英语电影欣赏教案 【篇一:英文电影欣赏校本课程】 英文电影欣赏校本课程教案 执教人:何菲 课时说明: 一、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灵受到激荡,人格得到升华,提高认识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观看电影中的其精彩部分(highlight),在“质感”的英语中感受体悟原汁原味的英语,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真实感悟,从真实的交流中体会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1.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查找材料和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大多数学生喜欢思考,能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活动,但他们也需要老师适当引导。 2. 教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采取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如:教师引导、查阅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模拟对白,情景剧表演 (2)谈话教学法 设置情境——引导思考——交流互动 3.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课前,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上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并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4课时。欣赏4部影片:《里约大冒险1》、《冰河世纪2》《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驯龙高手2》 课程内容: 第一时《里约大冒险1》电影欣赏 2. plot outline(故事梗概) 《里约大冒险》的故事讲述一只生活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小镇上的 蓝色金刚鹦鹉,一直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公金刚鹦鹉。直到有一天,一个鸟类研究博士图里奥来到了这里,告知鹦鹉的主人琳达要是再不给它们进行人工繁殖那么蓝色金刚鹦鹉可能就会灭绝,而他们研究所就有一只母蓝色金刚鹦鹉。于是,为了拯救蓝色金刚鹦鹉,他们从美国出发飞往巴西里约热内卢,一段充满异域风情的冒险之旅就这么开始了。 3. movie time带问题看电影

文学考研文学评论写作专题

关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也是我当初自己头疼的东西,大家反映都较难。其实真的不一定是难,而是平常见得少,写得少,老师的指导也少,因此没有把握而已。我不指望自己能给大家多高深的指导,只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找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资料给大家看看,希望有所启发,定有不足,望见谅。 一、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只要紧扣你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学评论的两个标准即: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是为了解决文学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艺术标准则是为了解决文学如何服务好的问题。这两个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文学艺术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红楼梦文学欣赏论文

读红楼梦 说不完的红楼梦,道不完的红楼情。曹雪芹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部流芳百世的文学佳作。从清朝到现在,《红楼梦》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期间,无数的名家大家拜读此作,对红楼赞不绝口,但对红楼的解读与研究永远没有尽头,因为它是那样的博大,400多人物的精心刻画,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数不尽的文学艺术手法与写作技巧,值得我们永远的研究学习。 作为一个文学素养不怎么成熟的我,我不能像红学研究者一样,研究红楼的每个细节,对其中的艺术手法或是思想精髓进行评论点评,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有那个高度,不能胡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我认为,作为一个读者,读一部作品最重要的从作品中能体会到什么,对自身成长有何积极影响,把这种对自己或是周边环境有意的思想融入自己的作为,使自己更成长。经过这一番读、思、做的过程使自己上一个新台阶,这才是读作品的精髓。因此,我的论文不会对红楼人物或是作品本身做客观的评价论述,只是写写自己读红楼的一些思想萌动和红楼给我的影响。 人性固有的正义与邪恶、坚韧与软弱。 众多红楼人物的刻画,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从这各种各样的性格中,能看到人性固有的正义与邪恶,坚韧与软弱。而其中,我认为表现最强的是贾宝玉。贾宝玉生于贾府之富裕之境,因此自小就吃不愁穿不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西江月》中,是这样描写贾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此番描写,是对他最客观的外在描写,读来似感此人就是那种富贵之家的败类之子一样,其实不然。当真正知晓贾宝玉之后,我们会感到此描写似贬实褒,因为他的思想是不和那些败类富家之子一样的,正是他的思想让他做出类似荒谬之事。他虽生在官宦之家,但是却极度的厌烦官宦世俗、人情世故,他鄙弃功名利禄,最恨所谓“仕途经济”。他看不惯的这种腐朽的封建官宦思想,正是他的本性中存有的正义的背叛与抵抗。这种“不思进取”,是与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人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在贾宝玉那里,与功名相对的,是“风月诗酒”,他沉浸其中而自得其乐。而,恰恰他的背叛心理,让他又长期沉浸在风花雪月、不务正业的淫乐生活之中,也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他为了反叛、为了抵抗而为,但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很多淫乐之为还是他所向往和喜爱的。这可能和他的起初意向有所不同,但长期的骄奢淫逸之为,已经让他爱上了他的所作所为,我想这就是他本性的邪恶与贪婪的体现。贾宝玉身上还能看到坚韧;贾宝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他是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痴情表现的是对恋人,友人,亲人及对万事万物的博爱。直到最后,家境衰落,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思想,而选择遁入空门。而他的思想还是有一点狭碍的,那就是人性的软弱。例如他不敢与封建制度彻底的决裂;他从来不敢和封建家长

电影欣赏观后感

公共选修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电影欣赏任课教师:许旸论文题目:电影欣赏观后感 学生姓名:学号: 所属院部:网络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 班级:

浅谈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 其实再看一遍这部电影,真的有很多说不出来的感觉,最早的时候它对我而言只是一部无厘头的喜剧片,一部看完后会感慨星爷演技真棒的喜剧片,可是当自己逐渐成长时,再回头又看了这部电影却真的会有所感触,甚至是泪流满面。 爱情需要理由吗?我觉得是不需要的,如果非要找出理由,那么随心是一种理由,感觉是一种理由,命中注定更是理由,只是有时候你也许没发现那个理由而已,等你发现的时候,那段感情也许就已经烟消云散,因为爱,何必要找出那个理由。 紫霞直到死的那一刻她都爱着至尊宝,而变成孙悟空之后的至尊宝,心里明明很难受却要说出伤害紫霞的话,其实在外界条件不能允许的情况下,这种爱也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无奈吧,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喜欢一个人,当然不希望他受到折磨,于是,只好不再接近他,宁愿大家一起忍受那小小的痛苦、小小的寂寞、小小的思念……现在虽然不能一起,甚至将来也不会一起,然而,那微小的痛苦,却能滋养生命,让你知道,永远有一个人,远远的、轻轻的爱着你。 而对我而言,对于爱情,我知道真正属于你的感情只有一份。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而改变自己的挚爱。千万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而失去了自己。感情不是梦想,世界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爱就要相互包容,我们用心守候属于自己的并不惊天动地的爱情,所以我们都要学会去等。 这部电影对我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星爷,它是1995年放映的,那个时候的我还很小,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大话西游》作为长盛不衰的经典喜剧,就这样走过了从衰到兴再到被奉为庙堂之上的旅程,20年,无论是这部电影本身,还是电影所讲的故事以及电影中的演员,都经历着和电影一样的悲欢,尤其是星爷。 就在《大话西游》10月24日重映前,香港影业大亨向华强的太太炮轰周星驰,开出5大罪状,惹得网络上一片喧嚣,但无论向太和粉丝再吵得热闹,周星驰也从来没有回应。他总是很低调,他总是不多说什么,话少则在这个圈子里显得神秘,也更容易被误读,最容易被误读的一点就是耍大牌,而我们知道他的热情只在片场,他所有的语言只在电影里。 有人说,看《大话西游》是要分层次的,最低的一层,看了只是笑;再往上一层,则是看了笑中带泪;第三个层次是不知该哭还是该笑;而最高的一层,则是看过后默默地坐在那里,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和无奈。其实,看到第几层不在乎你的电影鉴赏水平有多高,而关乎你的人生经历。 故事里的人猜不到故事里的结局,故事外的人,也猜不到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猜到自己的结局,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也是人生的魅力。《大话西游》20年后重新上映,周星驰52岁,罗家英68岁,吴孟达61岁,蓝洁瑛51岁,朱茵43岁。20年,滚滚红尘中人转瞬已是满头白发,一部电影的残忍也在于它留住了青春的光影,却留不住时间匆匆,于是,再看,总是太多感叹。 只是,从来没有月光宝盒,只是,岁月静好,匆匆不回头。我去看只是对大话西游的一种尊重对星爷的尊重,毕竟我爱这部电影这对我不是青春永远不是 过去式也许老了之后看这部电影又是另一个感触。

2015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真题

2015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真题 一、填写作者5分 1、《文赋》 2、《诗式》 3、《新批评》 4、《文化与帝国主义》 5、《传统与个人才能》 二、名词解释:25分 1、文学性 2、文学形象 3、文气说 4、叙述聚焦 5、心理批评 三、简答题20分 1、西方模仿论中(包括再现论、反映论),关于文艺的真实性的论述有? 2、意向性客体论 四、翻译并说说其中蕴含的文学理论:10分 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学贫者迍邅于事义,才馁者劬劳于辞情,此内外之殊分也。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褊狭,虽美少功。夫以子云之才,而自奏不学,及观书石室,乃成鸿采。表里相资,古今一也。 五、论述题:20分

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六、写作题70分 汪先生 说起汪先生,梅镇上年长点的都认识。但要说汪先生的家世,没几个能说得清。那一年,汪先生带着他新婚的妻子就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无声无息降落在小镇上,并深深地扎根,这根不仅扎在了小镇也扎在了小镇人的心里。 公立学校红旗小学的孩子们被告知来了一位新先生——延续私塾习惯,学生们称呼老师为“先生”。这个消息,让孩子们雀跃不已,因为当时物质精神匮乏,孩子们把他们的聪明才智用全都用在了和老师斗智斗勇的较量上,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空气里飘满了油菜花的香气。孩子们就像采花的小蜜蜂“嗡嗡嗡”的喧嚣着,抻长了脖子往外看,兜里都揣着各式“见面礼”,就等好戏开场。 校园里的铁皮钟响起,孩子们停止喧哗严阵以待。 但是新先生一进教室,孩子们捂在兜里的小手愣是没有拔出来。这位高高瘦瘦的先生穿着七成新的军装,挺直的鼻梁上驾着一副黑框眼镜,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军装的衬托,给人一种英姿飒爽的精神气。此刻,先生的目光正透过眼镜片向孩子们扫视,这眼神就像两道闪电,不,确切的说是两发炮弹,狠、准、稳,不容你半点反抗。先生微微一笑,刚毅的脸有了柔和的曲线,标准的普通话在薄薄的唇中吐出:孩子们,我是你们新来的班主任。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姓汪叫汪其睿。说着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黑板上的这三个字又让孩子们傻了眼,这三个字横如傲天雄鹰,竖如立地苍松,

影视鉴赏评论

少年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创作的原声音乐感情敏锐、演奏乐器的表现独具一帜,彰显了电影独特个性魅力,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振奋人心,激动得想落泪,一下子就让人进入到那个情境中。电影引导观众对于人性与哲学的问题进行思考,音乐则通过营造情感的共鸣带领观众度过电影的每时每刻。 怒火救援 影片运用两段轻重有别的蒙太奇着重强化了克瑞塞无法摆脱心理重压下的扭曲幻灭感。刚到平塔家的当晚,克瑞塞重操故技,酗酒过量令他手部痉挛,迸出枪膛的子弹总是从他手中滑落,连续的画面蒙太奇伴随声音蒙太奇,装卸枪弹的重音效和舒缓的怀旧气息的古典吉他乐曲,快慢镜头切换下的动作节奏,表达出有了保镖新差的克瑞塞却抹不去旧时的心伤,找不回干练娴熟的技能;一个外形刚毅强壮的男人却毫无生气和热情,沉闷低郁。持续的怀旧吉他曲自然地延伸着叙事,弱化了画面语言的沉重、突兀。克瑞塞自杀未遂的蒙太奇段落更为激烈,将新环境与旧经历的矛盾碰撞推到极点,声画蒙太奇更为繁复:片中实景播放的CD 背景音乐,重复的画外音是记忆中战友的话语“上帝会原谅我们所做的一切……你要杀了他……”和回声音效的内心独白“我不行……我不能保护任何人……你知道我擅长的……你知道我擅长的……”,装卸枪弹的重音效、渐趋强烈的摇滚背景音乐相叠加;克瑞塞坐立不安,喝酒,掩面哭泣,反复装卸枪弹举枪瞄准的镜头和子弹从手心中滑落坠地的慢镜迅速切换;重金属音效逐渐升高,克瑞塞将一颗子弹装入枪膛,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一声实弹爆破的巨响,背景音乐戛然而止,城市楼宇的俯视画面极速切换伴有鸟惊起扑扇翅膀的音效,然后一切归于短暂沉寂,悠扬的钢琴声响起,镜头交代出克瑞塞射向自己的是一颗哑弹。这段剪辑极具现代主义的虚无感和荒谬感,意识流色彩的画外音和颠覆性的幻灭镜头将克瑞塞无法从凶恶记忆中自拔,对现实充满了艰深的不可进入感,剧烈心理激荡至顶点而拔枪自杀的精神态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影片将“以恶制恶”的后遗症放大,为平塔“以善胜恶”营造反差,又为克瑞塞回到“以恶制恶”作悲剧预设,“恶行”循环的宿命化处理加深了黑色主题,也消解了暴力美学原本虚弱的价值批判性。 在平塔遭绑架时,克瑞塞与绑匪和被收买的腐败警察展开街头枪战,精心设计的绑局将克瑞塞置于四面八方的匪徒围攻下,他率先鸣枪示意平塔逃离,在中枪后顽强抵抗,枪战镜头的快速切换与平塔孤独无助的慢镜拼接起来,有效地增加了绑架过程的时空容量,对克瑞塞中枪倒地和平塔跑回他身边的慢镜处理及叠加镜头的快速切换超现实性地丰富了人物的主观体验,安详温馨的情感氛围被割出一道硬伤,平塔声嘶力竭的呼喊与克瑞塞逐渐失去知觉的静谧对比强烈,黑银幕的节奏性切入切出更强调克瑞塞失去意识的最后时刻的意志挣扎。 托尼·斯科特的暴力镜语表现在《怒》片中形成了慢镜和色调变换的风格特点。 天使爱美丽 电影采取了人物叙述的常规原则,对于艾美丽的一切都在进行着流水帐似的介绍。从她的出生,成长,家庭环境,父母的命运等等,凡是一切和艾美丽有关的东西全都搬了上来。但导演却很厉害,运用了精熟的场面调度,将镜头处理的很是精彩。然后,到了艾美丽的青年时期,整个故事才全面展开,从为老人找到童年的回忆开始,艾美丽开始了她的“天使”之旅,她不断的在帮助别人,是有策划的进行,包括对自己的父亲。在她周围生活的人都得到了她的关爱,天使的定义开始发挥,整个故事也都在艾美丽的精心设计下发展。到了她自己的爱情,导演和编剧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天使帮助了别人,可谁来帮助天使呢?于是乎,那

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

中国文学欣赏感想 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再上过语文课。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已经很陌生,偶尔提起一些诗词,只是觉得很熟悉。上过潘水根老师的中国文学欣赏,暂时离开繁琐的数理统计经济现象,再一次接触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学,感到很亲切。同时也通过听课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潘老师上的课,初听觉的很不可思议,讲的外星人和古代文学的千丝万缕的练习,一开始对我来说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好像天方夜谭。不过慢慢地仔细想想。那些推理的确很有道理也很有说服力,也许外星人真的曾经来过我们地球,甚至统治过一段时间,现在到其他星球去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技术,还有很多难解之谜。 听到很多古代的传奇,觉得很是奇妙。早在那么多年前,就已经都那么先进的技术的思想,不得不感慨大自然和人类的神奇。 在经过无数次的冥思苦想后,我若有所悟。以下都是我的一些想象。我认为在很久以前,我们居住的地球在经历了若干纪,无论从温度、土壤、水啊等刚刚具备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抑或说是外星高科技生命改造了我们的地球,让地球变得适合于生命的生存。那时期的地球还处于蒙昧时代,尚未开发。是外星高科技生命人类把最初生命带入了地球,在此之前,地球上也许有了一些初级生命现象。至于外星人到地球来的原因,是为了实验、占有、开发还是为了流放犯罪,不好一概而论,因为在此先后来到地球的并不是一个外星球的外星人,而是由很多家,就像清末侵华的八国联军,对于这些来自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星球的外星人到地球来的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的。那时的地球,就这样被这些外星人所瓜分占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上有黄种、白种、黑种等不同的人种,有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汉族、蒙古、不同民族的真实起因吧。 另外,听老师讲了很多李白的故事,从身世到官场经历,从友谊到身边的女人。似乎古代诗人的感情生活都很复杂,李白前前后后有四个女人,而且一些是门第比较好的,让人想到倒插门女婿。对那些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感情,很奇怪。他竟然还会丢下自己的儿女不顾,执意一个人是寻找他的人生理想,这让我感到很不理解。不过文人思想跟一般人肯定不一样,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不一样,不能拿自己的想法主观臆断。不管怎样这不能改变他就是中国文明千古的一大文豪的事实。 一直以为李白是个豪放派。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出他的潇洒俊逸;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体现出他的浪漫豪迈;表达对亲友的关心思念,体现出他的重情重义。李白无愧于“诗仙”的美誉。李白的诗作能够千古流传,不仅因为这些诗作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作者动人心魄的人格魅力。 其实他也是个落魄的失意的政客。二十五岁时,他离开了家,千里迢迢地去了万里之遥的长安城,找寻他的政治理想。李白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的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所以李白虽然曾在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因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后来还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险些丧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悲愁失意之情显而易见。在其他诗句中李白也时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愁绪,却也始终能坚信有“直持云帆济沧海”的一天。而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他也实在是个可怜的政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