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讲解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讲解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讲解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讲解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转载自诗词365网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请保留此标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作为词人,他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将词由花前月下娱乐遣兴的工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抒情文体。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人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词作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方面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他的勇气,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古诗今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歌词

《别了夏天》 宫崎骏新作不知为何叫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さよならの夏~コクリコ坂から~ 歌手:手嶌葵 作詞:万里村ゆき子 作曲:坂田晃一 光(ひか)る海(うみ)にかすむ船(ふね)はhikaru umi ni kasumu fune wa 海面微光船影朦胧 さよならの汽笛(きてき)のこしますsayonara no kiteki noko shimasu 离别的汽笛萦绕于耳 ゆるい坂(さか)をおりてゆけばyurui saka wo orite yukeba 坡道平缓若我走下 夏色(なついろ)の風(かぜ)にあえるかしらnatsuiro no kaze ni aeru kashira 夏风之中是否能见到你 わたしの愛(あい)それはメロディーwatashino ai sore wa merodei 我的爱如一曲旋律 たかくひくく歌(うた)うのtakaku hikuku utau no 高鸣低吟歌唱于心 わたしの愛(あい)それはカモメwatashino aiso reha kamome 我的爱如一羽白鸥 たかくひくく飛(と)ぶのtakaku hikuku tobuno 高飞低旋回舞于空 夕陽(ゆうひ)のなか呼(よ)んでみたらyuuhi nonaka yonde mitara 落阳映人若我呼唤 やさしいあなたに逢(あ)えるかしらyasashii anata ni aeru kashira 温柔的你能否得见 だれかが弾(ひ)くピアノの音(おと)dareka ga hiku piano no oto 谁人弹起钢琴之音 海鳴(うみな)りみたいにきこえますdareka ga hiku piano no oto 如浪涛起伏萦绕于耳 おそい午後(ごご)を往(ゆ)き交(か)うひとosoi gogo wo yukikau hito 午后迟迟行人如画 夏色(なついろ)の夢(ゆめ)をはこぶかしらnatsuiro no yume wo hakobu kashira 夏日的梦会否留下 わたしの愛(あい)それはダイアリーwatashi no ai sore wa daiari^ 我的爱如一本日记 日々(ひび)のページつづるのhibi no pe^ji tsuduruno 将岁月的书页逐日记下 わたしの愛(あい)それは小舟(こふね)watashino ai sore wa kobune 我的爱如一叶小舟 空(そら)の海(うみ)をゆくのsora no umi wo yukuno 穿行于空中的大海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听雨翻译赏析 《虞美人·听雨》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其全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前言】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从少年、再到壮年、最后到晚年,以听雨为线索,作者用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注释】(1)虞美人:著名词牌名。唐教坊曲。《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又称:“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属‘中吕宫’,近世又转入 ‘黄钟宫’。”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2)断雁:失群孤 雁(3)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4)无情:无动于衷。【翻译】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鉴赏】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

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

胧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片尾曲的歌

胧虞美人盛开的山坡片尾曲的歌 叫《别了,夏天》粼粼汪洋隐隐孤帆恋恋汽笛悠悠长鸣微微信步行下缓坡葱葱夏意轻风拂面予你之爱咏则为曲朗朗高亢嘤嘤低喃予你之爱动则为鸥扬扬高翔沉沉低航迟迟立夕阳细语唤望与你相见窈窈曲径翩翩并树恋恋之影婷婷起舞古色教堂鸟风向仪攘攘夏道一览无余昨日之爱形如泪殇涩涩干涸漫漫消散明日之爱情如副歌萦萦之辞绵绵不绝迟迟立夕阳终重逢祈紧紧相拥 《さよならの夏~コクリコ坂から~》中文名:别了夏天 作词:万里村ゆき子 作曲:坂田晃一 编曲:武部聪志 演唱:手嶌葵 重新翻唱1974年森山良子的老歌。 歌词: 光る海にかすむ船は さよならの汽笛のこします ゆるい坂をおりてゆけば 夏色の风にあえるかしら わたしの爱それはメロディー たかくひくく歌うの わたしの爱それはカモメ たかくひくく飞ぶの 夕阳のなか呼んでみたら やさしいあなたに逢えるかしら だれかが弾くピアノの音 海鸣りみたいにきこえます おそい午後を往き交うひと 夏色の梦をはこぶかしら わたしの爱それはダイアリー 日々のページつづるの わたしの爱それは小舟 空の海をゆくの 夕阳のなか降り返れば

あなたはわたしを探すかしら 散歩道にゆれる木々は さよならの影をおとします 古いチャペル风见の鶏(とり) 夏色の街はみえるかしら きのうの爱それは涙 やがてかわき消えるの あしたの爱それはルフラン おわりのない言叶 夕阳のなかめぐり逢えば あなたはわたしを抱くかしら海面微光船影朦胧 离别的汽笛萦绕于耳 坡道平缓若我走下 夏风之中是否能见到你 我的爱如一曲旋律 高鸣低吟歌唱于心 我的爱如一羽白鸥 高飞低旋回舞于空 落阳映人若我呼唤 能否得见温柔的你 谁人弹起钢琴之音 如浪涛起伏萦绕于耳 午后迟迟行人如画 会否留下夏日的梦 我的爱如一本日记

虞美人解析

李煜虞美人原文: 【南唐】作者:【李煜】体裁:【宋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译文: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 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若要问我心中 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 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 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 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 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 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 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 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 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 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 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

古诗虞美人·赋虞美人草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赋虞美人草翻译赏析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前言】《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注释】[1]拔山:比喻力大。[2]青青:兼谓鬓发,指虞姬。[3]敛袂:整理衣袖,此言罢舞。亭亭:状形体挺拔。【赏析】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

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宫崎骏的所有动画电影全集

宫崎骏的所有动画电影 含国语/粤语/日语中字下载地址1984【风之谷】

风之谷.日语中字(BT种子): 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585.html 风之谷日语中字(QQ旋风种子):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580.html 风之谷.国语中字(BT种子): 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584.html 风之谷国语中字(QQ旋风种子): 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586.html 《风之谷》蓝光超清收藏版: 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583.html

1986【天空之城】

天空之城.日语中字(BT种子):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666.html 天空之城日语中(QQ旋风种子):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667.html 天空之城.BD-720P.国语、粤语、日语(BT种 子):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663.html 天空之城.BD-720P.国语、粤语、日语(QQ旋风种 子):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662.html 1988【龙猫】

龙猫国语中字(QQ旋风种子):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688.html 龙猫粤语中字(QQ旋风种子):https://www.doczj.com/doc/eb4463248.html,/down_9183690.html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必修上册】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理解性默写、简答及答案【必修 上册】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精品习题及答案】 一、翻译: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翻译: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翻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翻译: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二、理解性默写: 1.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其中包含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3.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5.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7.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简答: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答: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答: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词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李煜的《虞美人》及《浪淘沙》赏析

李煜的《虞美人》及《浪淘沙》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中国历从来不缺乏不务正业的皇帝,有些喜爱女色,有些喜爱男色,有些喜爱花鸟虫鱼,有些喜爱书法,有些喜爱木匠,还有些喜爱 诗词歌赋。李煜就是最后一种。作为一个皇帝,李煜是不称职的,终 日忙于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对国家政治基本上一窍不通。 而作为词人,李煜是及其成功的,他的词意象奇特,用词别致, 意境长远,在文学有极的高地位。虞美人是李煜的流传最广的一首词,也是李煜最后一首词。所以读起来哀婉凄凉,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 所谓苦难出诗人,假如李煜不亡国,假如李煜有唐宗宋祖的伟业,或许他就做不出这样缠绵悱恻的词了。词中开头就是问句,抒发了对 往日美好生活的怀念,一个问句又表现出对如今现实的无可奈何。 接下来的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仍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此时的李煜已经有了悔改之心,可惜大势已去,就算东风再温柔迷人,李煜也没有福气享受了。这句十分能引起人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 国之君,没有体会过亡国的苦难,但对往事的回忆,对昔日美好事情 的追忆是每个人都有的。 “雕阑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不禁让人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那首诗。时间荏苒,无论你贵为天 子还是一介平民,谁也逃不过时间。于是李煜最后无奈的自问自答。 这句自问自答,是句千古名句。把愁思比作江水,而且是春水。 春天之水意味着勃勃生机,可是李煜的生命就要结束,这样强烈的反 差给读者造成剧烈的冲击。 李煜《浪淘沙》赏析 熟悉李煜的人应该能知道,李煜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 期是他还是南唐君主,享受着软玉温香的时候,第二个就是南唐灭国,

他被宋朝囚禁,整日神伤的时期。而《浪淘沙》,就是他作于后半生 的作品。要赏析《浪淘沙》这首词,我们要从词上下阙慢分析它。 我们可以看出词的上阕用了倒叙。在这里,李煜忘记了他现在的 困境,也忘记了他俘虏的身份,享受着只属于他的安静的时间。但这 毕竟是梦境,而梦,总是会醒的。窗外开始下雨,散进来的丝丝寒气 惊醒了他的美梦。他再也不是梦中那个金光闪闪的君主,而是流落异 乡的囚徒。这种反差是巨大的,也是现在和之前的生活的一种反映。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全词并没有出现愁,怨,等字眼,却满满的全都 浸透着苦涩。 词的下阕写“莫凭栏”透着一股心酸的味道。不要凭栏,是怕远 眺会看到已经沦为别人国土的故都,又徒增难过。投落宋朝后就被带 到汴京,离开自己的旧都金陵,难舍之情跃然纸上。 这首词的风格带有悲壮的意味,如同他其他的词一样,意境深邃,充分表达了亡国之后李煜心中的苦闷,家国俱毁,是多么残酷的事情。真可谓是字字诛心。说起来,李煜词的特色应该是清丽的,他就是善 于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抒发出来。他的这些词让读者们产 生了共鸣,其中,他的《浪淘沙》就是代表之作。 扩展阅读:人物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璟第六子,九六一 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九七五年,宋曹彬破金陵,煜落宋,封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据宋人王铚《默记》,盖 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煜善为诗词,著作甚多,惟已散逸。后人 辑存,仅诗词数十篇而已。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 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落 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落 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 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苏轼)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苏轼)赏析|全诗| 原文翻译 虞美人湖信是东南美(苏轼)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词中以白描取胜,紧扣有美堂居高临下的特点,把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僚佐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原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⑴,一望弥千里⑵。使君⑶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⑷里灯初上,水调⑸谁家唱?夜阑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⑹。 注释 ⑴嘉佑初年,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临行时仁宗作送行,开头两句是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上,欧阳修曾为作记。信是,确实是。 ⑵弥:满,遍。这句是说作者在吴山上登高望远,只见平野千里,

美不胜收。 ⑶使君:汉时称州牧为使君,后世用来称州郡长官,这里是指陈襄。 ⑷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热闹繁华之地。 ⑸水调:本为隋代民间曲子,到唐代极为流行。 ⑹这句是以碧琉璃形容月光映照之下的江水。 词牌释义 【碧鸡漫志】:「脞说称﹝虞美人﹞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宣子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轻血化为原上草』之句,世以为工。』又【】云:「高邮桑宜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皆动,因曰﹝虞美人操﹞」观此,﹝虞美人﹞一名,在乐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项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 上片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胜,也即湖山满眼、一望千里的壮观。此二句从远处着想,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派不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这两句反映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使君此去,何时方能重来?何时方能置酒高会?他的惜别深情是由于他们志同道合。据《陈襄传》,他因批评王安石和论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观后感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帮大家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宫崎骏真的是一位灵魂治愈者,他的动画藏着所有的人间值得,更藏匿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温柔!让我们这些忙碌又奔波的年轻人,偶尔可以藏一藏,喘一口再直面惨淡又迷茫的人生!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这部动画虽然是宫崎骏儿子的作品,我依旧把它归在宫崎骏系列里。它主要讲述了松崎海和风间俊一起保卫古旧建筑“拉丁楼”以及他们的爱情故事!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这部动画依旧沿用了吉卜力传统的风格,明亮唯美的画面、古典细腻的音乐,仿佛是夏天橘味汽水,既清新又留下一丝悠长的思念! 动画中太多让我无限羡慕的画面,不!是无限怀念的青春,这样说好像也不确切,是太多的'人间值得! 两个人一起翘课啊!真是青春啊!

在松崎海和风间俊两个主角身上真的也可以找到我们曾经的青春,年少的喜欢也许就是我吃便当的时候,你刚好跳入水池,我正好与你对视!所有年少的喜欢都发生在不经意之间,也许,那天的夕阳超级美!也许那天课很枯燥,你却听得很认真!也许那天翘课刚好遇见你~ 年少的人总有无限的希望,无尽的可能性!记得动画中第一次介绍旧建筑“拉丁楼”的时候,门口站着一起讨论太阳活动的学生,楼内杂乱无章,到处一片凌乱,可是,这里却是无数人的心灵净土,这里保存着久远的试卷,这里有做化学实验的学生,也有找寻哲学真理的学生,也有研究数学的学生,更有据理力争,敢于挑战权威的文学社!这所承载 ___古建筑里更承载着无数学生的梦想!年少的人总是有无尽的勇气和好奇!对未来既憧憬又虔诚,而长大后的我们,无数次理解到长大是一件很丧的事!我们也许拼尽全力只能做一个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经历,徒留一丝迷茫,越过山丘,究竟有人等候吗?正常的模样下,心里一片荒芜,寸草不生~ 我说不出为什么爱你,但我知道,你就是我不爱别人的理由! 在《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中松崎海和风间俊因为误会,刚开始他们以为是兄妹,松崎海格外的痛苦,她在梦里都在哭泣。可是松崎

虞美人·春情(李玉)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虞美人·春情(李玉)赏析|全诗|原文翻译 篆缕销金鼎。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糁径。渐玉枕、腾腾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云鬓乱,未忺整。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又只恐、瓶沉金井。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 鉴赏 总评 李玉词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黄升云:流蕴藉,尽此篇矣(《花庵词选》)。 详析上阕 铜炉里的香烟,缭绕上升,盘旋似篆文,这时候已经消散;庭院里树木的阴影转过了正午所在位置,也就是刘禹锡《池亭》所写的日午树阴正,而稍稍往东偏斜了。这几句描绘的是深锁闺房醉沉沉的人之所见、所感。开头三句已充分刻画了画堂人静。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宁静,人不会对炉中升起的香烟那么注视,看出它升起后的形态变化以至于散灭;对庭中树木阴影的转午,也不会感觉得出来。身在如此的环境中,她在想些什么呢?下句才透出一些消息:芳草王孙知何处?这里是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句意,表明她是在怀念远人。惟有杨花糁径点明此时是

杨花飘飞的暮气。她的情,如涧小溪,水流缓慢,与那静悄悄的环境,很是和谐。不过从杨花糁径看,这春光已是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了。惟有二字又表明路上只有杨花,并无他所盼望的归人。她的愁绪从中轻轻地流漾出来了。 渐玉枕、腾腾春醒。从方才的醉沉沉而仍有所感觉来看,她依依而睡并不久。腾腾春醒这句话说的是醒后懒散的情态,与醉沉沉上下照应。彼时即有芳草王孙知何处之感,现在梦破春醒,这种感觉岂不更深?感情的潮水将在她的心里掀起更大波澜,也许还是醉沉沉的好。帘外残红春已透,加上前面的杨花糁径,为什么接连不断地重复春天的归去呢?春老花残,闺中人敏锐地感觉自己的青春将逝,红颜将老。从这些看似写的反复描述中,可以看出正渗透着人的感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话》)。这几句的景中情完全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地步。 镇无聊、殢酒厌厌病。前面的景物描绘无不寓有一个情字,到此句便写出女主人公残春时节的心情。这句词中的镇作长的解。这句话说的是长日情思无聊,故缠绵于酒,借以消愁。刘过《虞美人》词曰:人道愁来须殢酒,就是这种状态了。结果是愁未能消,反而因酒致病,精神不振。云鬓乱,未忺整,说的是没有好心情去梳理零乱的鬓发。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更有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之意。因无聊而殢酒,因酒而厌厌病,因病而懒妆流,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春去而人不归引起。词写到这里,已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画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幵,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 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来了, 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 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 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 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曲传出。

李煜虞美人原文范文

李煜虞美人原文范文 导语:虞美人(李煜)这首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以下是带来的虞美人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

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

宫崎骏_语录整理_完整

风之谷(1984) 1、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到自己的心,是从一个人的心到另一个人的心。 2、坚强不是面对悲伤不流一滴泪,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着面对以后的生活。 3、带上信仰,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国吧!哪怕倾尽一生。 4、生命是黑暗中闪烁的光! 5、人类,就是一直在重复过去的道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然后就由罪恶衍生出更多的罪恶,悲哀衍生出更多的悲哀,永远找不到出路。 天空之城(1986) 1、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 2、谢谢你,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3、越是试着忘记,越是记得深刻。 龙猫(1988) 1、童年时的一场旅途是不是真的很短暂,距离缩短了,时间拉长了,我们迷失了。 2、大声的笑出声来,就不再害怕了。 3、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无法像孩子一样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里的小

情绪堆积得像山一样高,直到溢出来。与其如此,不如永远像孩子一样。 4、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5、宁愿像个孩子,不肯看太多的事,听太多的不是,单纯一辈子。魔女宅急便(1989) 1、我们都是流浪的孩子,只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城市。 2、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有靠自己努力。学会长大,学会承受,学会哭过之后,还可以微笑地拥抱爸爸妈妈。 3、有些心事只能自言自语,有些秘密只能讲给朋友。有些痛苦只能默默承受,自己还是要靠自己 4、拯救。真正的痛苦,没有人能与你分担,你只能把它从一个肩头,换到你的另一个肩头。 5、一个人的时候,怎么过?就算再难以承受,其实到最后我们总能走得过来。 6、在这个世界上别太依赖任何人,因为当你在黑暗中挣扎时,连你的影子都会离开你。 7、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 8、世界这么大,而找到真正喜欢就可以落脚的地方,又实在是难。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 【原文】: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阅读训练】: 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8.“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9.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0.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日本动漫赏析

(20 12 —20 13 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日本动漫赏析改卷教师:学号:姓名:得分: 浅析宫崎骏动画作品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摘要】日本动画无疑是当今世上最优秀的,我从小就十分喜欢动画尤其对日本动画情有独钟,进入宁大因为对日本动画的喜爱而选择了日语专业。动画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全新的领域。宫崎骏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没有他,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宫崎骏动画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精湛的技术、宽泛的题材、奇思异想的创意,还在于作者运用了一种巧妙而隐蔽的方式赋予了作品以反思的文化精神,婉约地将神奇想像变成美丽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 【关键词】动画宫崎骏题材角色转型语言 上日本动漫赏析的第一节课老师就给我们看了一个第十放映室关于宫崎骏的视频,该视频较好的介绍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一些动画作品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宫崎骏是个萝莉控,他的动画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纯真、乐观、善良、积极、百折不挠的女孩,身边还经常会有一位开朗乐观的男孩守护着,还会出现像辣椒一样刚烈的老婆婆,一开始也许是坏人,到最后往往变成帮助主人公的好奶奶。比如《天空之城》里海盗老婆婆一开始是以凶恶的形象出现的,可在后来,给男女主角很大帮助的恰是这个海盗老婆婆。这一点表明宫崎骏的动画作品比较注重于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他的动画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坏人”。宫崎峻的每部作品,题材虽然不同,但却将梦想、和平、环保、生存、成长这些令人反思的讯息融合其中。获第七十五届奥斯卡长篇动画奖的代表作品《千与千寻》就是一个典型的宫崎峻式的现代寓言。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十岁女孩千寻的心路成长的故事。千寻一家在幻境里迷路了。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婪变成了猪,千寻孤独地留在幻境里。支配城镇的魔女强行改掉了千寻的名字,这更让她感觉到自我丧失的恐怖。不劳动者罚为猪,是这里残酷的法则。千寻在精灵汇集的温泉拼命工作。激发出身体里全部的潜能,历经磨难。最终终于成长为一个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敢女孩。该片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讲述了这个平凡女孩如何在完全被动的窘境里拯救父母和找回自己的历程。宫崎骏营造的幻境世界与现实世界只有一个隧道的距离,神仙们的生活也与我们生活的俗世没有多大区别,同样的有善恶,有贪欲,有情感,有森严的等级,也有游戏规则,与其说那是神仙境地,还不如说就是现实社会的熔炉和缩影。片中虽然没有拯救世界,普渡众生的壮举。但正是平凡的主人公具有的诚实、纯真、勇敢等优秀品质更令我们反思:虚幻世界中的河伯们需要清洗的是身体,而现实世界中的我们需要洗涤的是心灵,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而又真实的“千寻”。都可以在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 课上还看了《红猪》这部电影,我记得老师说《红猪》是一部容易被人遗忘的宫崎骏动画作品,但它却是一部宫崎骏的转型之作。在《红猪》之前,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中都是宽容、温和的形象且多以美好的少男少女为角色。而《红猪》的主人公却是一只长相丑陋的猪,《红猪》的内容也是关于战争的,是一部反战的动画电影。从这可见动画

古诗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翻译赏析

古诗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翻译赏析 《虞美人》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邦彦。其古诗全文如下: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前言】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创作年代:北宋。文学体裁:词。作者:周邦彦。这首词,感人处于情感的朴实沉挚,与之相应,词人并未使用他所娴熟的一些技巧。他只是以直笔将两个有情人临别前夕的绵绵话别一往平铺,既朴实,又深沉,别具一种极厚重的感人力量。 【注释】 ⑴廉纤:纤细连绵貌。韩愈《晚雨》:“廉纤晚雨不能睛,池岸草边蚯蚓呜。 ⑵萍面: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 ⑶朱门:红漆大门。 ⑷比似:比起。 ⑸宜城酒:汉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南)生产的名酒。香絮:形容酒面浮沫,又名“浮蚁”。晋代张载《酃酒赋》称赞宜城酒:“缥蚁萍布,芳香酷烈。”。 ⑹更阑:夜深。古人一夜分五更。阑,将尽。

⑺相将:相共,共同。 ⑻羁思:离愁别绪。 【翻译】 如丝的细雨洒遍了池塘,在长满浮萍的水面,溅起了无数小点点。朱红色的门檐下,一双燕子守在窠里不再飞去。啊,今天的这个黄昏,来得似乎比往常要早。 杯里的宜城酒浮泛着香絮般的白沫。我们喁喁细语直到夜深。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刻,我们的离愁别恨像乱云一般难以分,怎么又是这样啊——一窗摇曳的灯影,两个黯然相对的有情人。 【赏析】 爱情与离愁是词常写的两个主旨。周邦彦的这首词就是两大主旨交织铺陈,极尽其妙。 上片从白天写到黄昏,空间是户外。“廉纤小雨池塘遍”,落笔便是一番凄凄雨景。廉纤,是叠韵连绵辞,形容小雨连绵不断的样子。此句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诗意。小雨洒遍池塘,“细点看萍面”。本来,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故称萍面。现,词人看那雨中池塘,则是万千雨点,点破了萍面。看细雨点打萍面上,分明暗示出点开萍面,又自有一番含蕴。尤其下一“看”字,恰好体出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状。那雨点打破萍面,也点点打愁人的心头上。“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雨,连绵不断,故一双燕子守住朱门不飞。燕子不飞,其苦闷情状可想而知。这意象,极富于象征意味。它与下片的“一窗灯影两愁人”遥相叠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