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经济的持续影响研究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经济的持续影响研究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经济的持续影响研究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经济的持续影响研究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经济的持续影响研究

—以“四万亿”计划为例摘要:本文系统回顾和梳理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通过出台“四万亿”计划对于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并结合近年某些具体经济现象和指标数据阐述本轮调控对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利、弊影响。

每当国家宏观经济遭遇困难的时候,政府都会伸出她那双具有多种魔力的“手”来干预我们的宏观经济。有时它能够指引着整个宏观经济迅速走向复苏、却也有时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牵入另一场可怕的深渊。本文拟通过回顾金融危机爆发四年来国民经济的运转状态,试图厘清规模宏大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对于宏观经济的持续影响,找到这些年来某些特殊经济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最终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每一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两面性,更好的做到顺“势”而为。

在整理08年以来各项经济指标运行数据之后,我们能够更加定量化的通过具体数据找到这些年宏观经济的具体走向,结合到一些这些年出现的那些显著的经济事件,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判别“四万亿”的积极影响和不良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积极表现:

第一,稳定住局面,保住了经济增长的基本面,率先摆脱危机。通过强有力的市场干预,我国宏观经济迅速扭转了下行趋势,GDP增长率在

2009年一季度触底至6.5%之后迅速反弹拉高至2010年一季度的峰

值11.9%,随后虽有一定程度的回调,但仍然实现年均约8%的增长

速度。在世界各国认为,我国的表现不可谓不是一枝独秀,率先摆

脱危机,带动世界走出经济泥潭。从这种角度上来说,我通过这样

一种“快、狠、准”的市场干预的确取得的较好的成果,不断实现

的经济的继续增长,同时也扩大了国家在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中的

分量和话语权。

第二,保住了就业,没有造成严重的经济问题或是社会问题。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危机过后通常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战争,例

如二战的爆发就与30年代那次大萧条密切相关。而本次金融危机也

不例外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11年9

月美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而后迅速蔓延至美国各

大城市以及欧洲其他国家,而他们的利益诉求也都集中在贫富差距

的不断扩大和失业率的持续居高不下等问题之上。如果考虑到危机

持续而引爆的欧洲各国主权债务危机,更大规模的罢工、游行乃至

政权更迭都被摆上了桌面。反观我国,可以认为,本轮调控成效最

为明显也是最为重要的无疑是保住了珍贵的就业,这样在客观上保

住了我国的稳定,没有造成可怕的社会影响。

消极影响:

第一,这一政策使得过去两年中国经济饱受通胀之苦,形成较为严重的资产泡沫,尤其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迅速拉高。在整理我国四年来广义货币M2供应

量的变化走势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家是在通过不断加速运转印钞机来支撑

经济的复苏,M2供应量从08年末约46万亿激增至如今的约94万亿,年增速接近20%,而同比GDP的增速约为9%,而大量超额的货币也必然在经

济现实中施展出它可怕的影响。我认为这样一个天量的信贷必须找到一个锚来固化财富,而纵观我国目前现行的较为成熟的投资形式中,似乎只有

房地产市场才能充当那块最适合的海绵(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直到如今仍

在2000点附近震荡),源源不断的吸收来自各方的超额货币,并且还能带

动相关产业的继续发展。至于我们感知到的另一个现象—“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的出现,它们基本上都是从10年下半年后开始逐一爆发

的,并且都呈现出短期、快速变化等特点,而也正是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我国的通胀率开始持续维持在超过5%的高位,大量从股市和楼市抽离出来的资金大量、集中介入这样一些农产品进行炒作,因为事实上它们都有

着同样的特点—“产地相对集中、易保存、季节性强等等,这都从客观上

造成了他们能够成为短期资本逐利炒作的对象。这样一些现象的出现在本质上都是印钞机开动后的直接表现。

第二,这一政策导致了大量“国进民退”行为,大量挤出民间资本。天量的信贷更多低效率地分配给体制内势力(铁公基),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本就比较脆弱的民间资本难以得到信贷,使一批中小企业难以为继。在刚刚结束的由凤凰财经峰会上,联想掌门人柳传志在

谈到民企国企机会不均等、如何看待四万亿的时候这样说到:“我们这个大的民企也没有拿到什么,基本上都分到国企,我们民企根本没有打算拿

这钱。”在房地产市场上我们也能找到同样的线索,自09年房市开始回暖之后,纷纷出现的“地王”也都无疑大多是被央企所拿走,而大多数私企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却没有地方可以“补血”,也就在更严厉的调控背景下这样一轮新的布局之中落在下风。

第三,这一政策客观上纵容了权力寻租,是更加恶化了贪污腐败。众所周知,公共基建工程是最容易诱发腐败的,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他的经典著作《自由选择》中论述的那般,政府替我们花钱本质上是你为另一个人花别人的钱,在这种情况下,你既不会想省钱,也不会让那个人感到满意。在我国,这样一种现象只会更加严重,许多官员利用审批上的特权、招标上的非对称信息为自己谋取私利。十八大以来,国家明显的在反腐方面投入了更大的决心和精力,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几年会有更加严厉的整治贪腐的措施出台,也会有更多的贪官落马,但是只要我们国家仍然坚持这样一

种投资方式,权利寻租带来的贪腐都很难避免和治理。

第四,这一政策更为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再次鼓励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投资狂潮,以乘数效应撬动了地方政府不知多少个的“四万亿”,导致新一轮投资大跃进(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7万亿,总额超过18万亿),在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更是确定了将“城镇化”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在仍难改变GDP 观念的地方政府手中,难以避免再次出现大量资源向铁公基倾斜的情况,原本更加应该重视的民生投资仍难落实,它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以及整治贪腐的难度加大,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不利于调动经济活力。当然,如果将我国政府的债务规模和欧美其他福利国家的债务规模进行横向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我国的债务情况仍然在相对健康、可控的水平上,所以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我国还有巨大的空

间可以通过借债投资刺激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结构当中,由于尚未建立健全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本该是刺激经济发展最强有力引擎的内需始终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从这个背景下去考察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似乎也有迹可循,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由于存在较大的监控难度、以及地方政府长期难以改变的GDP观念和浮夸的作风,这些也都客观上决定了地方政府问题是很容易激化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家必定需要将更多的税收投入到国民福利当中,而投资本质上就是对于未来的负债,这样的一进一出很难不在政府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而一旦政府债务出问题了就很难得到真正解决,也必将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欧美各国经济难以真正摆脱危机全面复苏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持续警惕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恶化的趋向。

在系统的整理本轮“四万亿计划”对于我国经济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在推动这样一项市场干预政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也无法忽视它所带来诸如通货膨胀的爆发或是“国进民退”现象的进一步加剧等弊端,但是综合考虑两者的重要程度之后,我们仍然认为本轮调控仍然是相对成功、积极的,因为我们仍然有空间和手段对种种弊端的出现进行修复。

每一剂为诊断宏观经济问题而开出的药方都会有其利弊,只不过是利与弊两者间谁的影响更大和一个时间节点的问题,如果该药方带来的负面作用甚至比积极作用更加明显的话,那么这样一种调控就是失败的;如果该药方弊端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周全的考虑政策实施的时滞的话,导致出现下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或者危机,那么我们也不认为这样一种调控是成功的。我们必须清楚:每一副药方的副作用都是我们所难以消化甚至是难以发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周全的考虑经济运行情况,尽量弱化、避免那些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弊端出现,亦或是更加主动、积极的应对弊端所造成的影响。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政府才不至于“好心办坏事”,才不致于通过她那只无所不能的手将我们带入更为可怕的危机。

参考文献:

1.王曦;陆荣危机下四万亿投资计划的短期作用与长期影响[期刊论文]-中山

大学学报2009(04)

2.周姗颖四万亿投资对经济影响[期刊论文]-现代经济信息2009(23)

3.张悦 "四万亿"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2009(06)

4.白结林对政府扩大内需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思考[期刊论文]-南方论刊

2009(04)

国家政策及措施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对公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研发部 (2010年12月22日) 按照公司党组会要求,研发部对近期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期货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对公司的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现汇报如下。 一、期货行业经营环境分析 2010年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11月份,CPI同比上涨5.1%,1至11月份CPI同比上涨3.2%。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40号文出台旨在稳定消费价格的“国16条”。为防止由于期货市场过度投机而引起对现货市场价格不良引导作用,中国证监会和期货交易所监管措施密集出台。11月26日,各交易所召开紧急会议,向会员传达国家抑制通胀的宏观形势及交易所出台的各项措施,要求各期货公司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服从国家调控大局。三大商品交易所纷纷提高各期货品种交易保证金水平、调整涨跌停板幅度、提高手续费收取标准,改变收取客户手续费方法,停止所有奖励政策等措施;各家期货交易所也相继出台了《期货异常交易监控指引(试行)》等文件,加强市场监管。 近期,证监会拟加强期货市场关联账户管理,推进期货市场规则制度的修改完善,扩大合约价值、限制投机持仓和鼓励

产业客户套保;证监会提出促进期货市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期货公司研究开展业务创新,逐步推出期货公司投资咨询、境外期货经纪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不断提高期货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期货公司分类监管规定(试行)》修改征求意见稿,引入服务国民经济能力评价指标,强化期货公司服务国民经济和产业经济的中介职能;中国期货业协会要求会员单位加强行业自律,在抑制过度投机和服务套期保值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维护市场稳定。为进一步抑制流动性和优化投资者结构,交易所将逐渐上调部分期货品种交易,如燃料油、强麦、豆油等多个品种交易单位上调幅度在3至10倍。 近期出台或将要出台的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对2011年整个期货行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2011年期货行业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二、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对公司2011年经营的影响 在金融行业中,期货市场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化特点,市场化程度高、产品复杂、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及受宏观调控政策及监管措施影响大等。我公司客户结构及交易品种结构不均衡,客户以中小散户为主,缺少机构客户,缺乏券商网点资源,股指期货占比小,交易品种以商品期货为主,易受国家物价调控政策的影响。调控政策及措施发布后市场及公司成交量萎缩态势明显,11月25日至12月21日连续19个交易日,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量较调控前下降44.54%,公司成交量较调控前

宏观经济学第9章习题及答案

第9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法定准备金比率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乘数货币政策乘数 二、判断题(正确标出"T",错误标出"F") 1.紧缩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2.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3.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右移,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左移。() 4.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主要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和税收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5.当政府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均衡国民收入一定会下降,均衡的利率一定会上升。() 6.减少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比率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 7.由于现代西方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器功能,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所以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行动来干预经济。() 8.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是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指价格指数相对稳定,而不是所有商品价格固定不变。() 9.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稳定收入水平,但不稳定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10.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数量与最初的存款和法定准备金比率都成正比。()11.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左移,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右移。() 12.当一个国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时,政府只能通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加以遏制。()13.在西方发达国家,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运用货币政策来调节。()14.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5.凯恩斯主义者奉行功能财政思想,而不是预算平衡思想。() 三、单项选择 1.下列哪种情况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国民收入?() A. IS曲线陡峭而LM曲线平缓 B. IS曲线垂直而LM曲线平缓 C. IS曲线平缓而LM曲线陡峭 D. IS曲线和LM曲线一样平缓 2.下列哪种情况"挤出效应"可能会很大?() A.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而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3.挤出效应发生于下列哪种情况?() A. 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B. 减少政府支出,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C. 增加政府支出,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 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消费支出增加

16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政策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A) A.涉及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 B.包括创造工作岗位计划 C.包括最低工资立法 D.包括失业保险计划 2.(B)不就是经济中的内在稳定器 A.累进税率 B.政府开支直接随国民收入水平变动 C.社会保障支出与失业保险 D.农业支持方案 3.如果法定准备金为20%,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就是( D ) A、1 B、2 C、4 D、5 4.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C )。 A 20000 B 80000 C 15000 D 60000 5.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就是( B ) A 法定准备率 B 公开市场业务 C 再贴现率 D 道义劝告 6.凯恩斯主义者通常认为( B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7.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C ) A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B 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C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有效 D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样无效 8.如果经济低于充分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固定,( D )能使经济更接近于充分就业。 A.政府支出的削减或税收的增加 B.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削减 C.政府支出或税收的增加 D.政府支出的增加或税收的削减 9.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 则必须( C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C.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D.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陡峭 10.下列( C ) 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C.LM曲线平缓,而IS垂直 D LM曲线与IS曲线一样平缓 11.政府购买增加使IS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 A )。 A.LM曲线平缓,IS曲线陡峭

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以扩张财政政策为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不同资本流动程度下,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 假定:政府采取增加政府开支(increas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或减税(tax reduction ) 的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 ⑴ 资本完全不流动的情况下(BP 曲线是垂直于横轴) 假定:最初IS 曲线、LM 曲线和BP 曲线交于E 点,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 0和i 0。 IS 曲线右移至IS`。国内均衡点也由E 移至E 1(短期均衡点)。此时,短期均衡点(E 1)是位于BP 曲线的右边,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本币面临贬值(depreciation )压力。 本国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rate system ),需要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intervention ),即抛出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固定。这会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减少,LM 曲线左移至LM`。直至最终IS`、LM`和BP 三条曲线交于E 2点,经济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E 2)。 小结在短期内:利率上升(i 1),国民收入上升(Y 1),国际收支则因为进口的增加而出现赤字,即国 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 )恶化(E 1 位于BP 曲线的右方)。 在长期内:本国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导致利率进一步上升(i 2),收入与国际收支状况恢复期初水平 (Y 0)。在政府支出增加的情况下,社会总支出并没有增加,这意味着总支出的其他部分中有相应的减少,这一减少是通过利率提高带来的私人投资支出下降实现的,即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认识 管理系 11级09班陶海鸥 1103288 自1998年以来,面对总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几年来,总需求有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2002年GDP增长8%,政策效应明显显现,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策效应不十分理想。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以期寻求高政策效应的途径。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以带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给政府有关人员加薪以刺激消费,通过出口退税鼓励出口。从1998年-2002年政府发行国债6000多亿元,国债投资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取得重大进展。 1999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增加福利性支出和政策性补贴,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支持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还大幅度增加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建立了艰苦边远地区的津贴制度,使居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再加上消费信贷的配合,使城镇居民住房、汽车等大宗耐用消费品需求大量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有效需求不足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物价水平持续低迷,通货紧缩压力依然存在,2002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水平同比下降0?8%,批发价格指数

PPI下降3?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据统计600种主要商品中86?3%供大于求;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现有失业人口2000万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仅800万个;入世冲击开始显现,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2001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政府投资是推动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尽管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财政政策的更主要作用在于拉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发挥乘数效应,刺激总需求增长;而我国政府投资乘数效应较小,启动民间资,带动总需求增长的作用有限。首先,我国政府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产业关联度较小,带动链条较短;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属于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投资,投资带动的就业少,政府投资转变为劳动者收入的份额较少;再其次,在我国当前时期,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平均消费倾向较低,税率又较高,投资乘数较小;最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不完善,信用不足,市场缺乏效率,也使乘数变小。 而今年1月1日起,酝酿已久的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始正式实施。专家认为,以资源要素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也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即当前的宏观调控不仅是面对困难的应急之策,更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把握短期波动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防止经济出现大幅起落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失时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有几年的时间,对抑制通货滞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迫在眉睫。 [关键字]: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上的增债,扩支来拉动需求,弥补需求不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利的,但其消极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 (一)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 (二)“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倒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二.理论界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尽快淡出的观点 即逐年增大的财政风险给经济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令人担忧,积极财政政策应尽快淡出。 (二)步步淡出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积极财政政策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财政措施,要求控制债务规模、压缩赤字的宗旨不能放弃。积极财政政策不能长期坚持,淡出是必然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三)型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要适时适当地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式和重点,根据国家财政状况的许可程度,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对市场的补充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

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 上证指数从2014年7月份开始到现在,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冲高和回 落的过程,不过整个过程中宏观经济因素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宏 观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到底存有何种相互传导的关系,我们能够从经 济主体的资金流向中寻找答案。 一、资金配置的需求拉动股票牛市 股票牛市的产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经济推动的牛市,一种是资金 推动的牛市,但归根结底都是资金推动的牛市。所谓经济推动的牛市,是在实体经济报酬率较高的阶段,实体企业创造大量的资金进入股市,推动股票市场向上。2014年的牛市并不具备高投资回报率的基础,资 金在消灭了其他高收益资产之后,转而投向股市,从而撬动了股市的 一轮大幅增长。可见实体经济回报率与股票市场趋势并没有线性关系,股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资金。本轮牛市产生的核心驱动因素有以下几点: 1.地产、产能过剩以及地方政府不合理的融资需求被抑制。人口拐点 与巨量房地产库存(待售6.8亿平方米+在建60亿平方米)决定房地 产市场不再火爆,去库存是当下核心要务。即使中央层面一直强调稳 增长加码,但反腐、“43号文”仍然在抑制地方政府融资活动,基建 投资稳而不强。以房地产开发和地方政府基建为核心打造的重工业产 业链收入端萎缩,产能收缩压力之下亦无资本开支的动力。 2.金融层面上实体部门发生资产重配。实体层面羸弱反映在金融层面 上是无风险、高收益的人民币资产供给在减少,但在利率市场化与利 润考核压力之下,金融部门却有追寻高收益资产的动力。流动性泛滥 与好资产缺失并存,作为估值洼地的资本市场自然受到青睐。在此背 景下,金融部门通过结构化理财、配资和两融等模式为劣后方融资加 杠杆参与资本市场,同时为优先端提供新的可替代的高收益固定收益 类产品。

(完整版)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资源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新增价值 支出法:按购买者支出的货币金额汇总而成。GDP=C+I+G+(X-M) C:个人消费I:私人投资: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G:政府购买X:出口M:进口 收入法要素收入法按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民收入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公司企业主收入+企业间接税和转移支付+折旧+误差调整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定时期内本国或本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名义GDP用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均衡产出=计划需求=计划支出=计划产出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的增长带来消费的增长,但消费增长的幅度总是小于收入的增长的幅度,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递减杜森贝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消费与所得在长期维持一固定比率,长期消费函数为从零点出发的直线。 棘轮效应:由于消费习惯,增加消费易,减少消费难 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理论:消费者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弗里德曼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们的永久收入决定的。 生命周期理论与永久收入理论异同(1)区别,前者偏重于储蓄动机,后者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未来收入(2)相同点①消费不只与现期收入有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消费支出变化很小,永久性收入变化引起的边际消费倾向很大③临时性政府税收政策,消费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均衡国民收入概念:国民收入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处于均衡状态的国民收入。与计划支出相等的收入 乘数理论的概念指某一影响国民收入因素的增减变化,引起的国民收入的数倍变化。 贴现率。这一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期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加预计净残值现值等于资本物品的价格。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技术装备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随社会投资额的不断增加呈递减趋势。 产品市场均衡概念:产品市场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IS曲线:投资储蓄曲线是指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收入与利率组合点的轨迹 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的。利率决定投资,进而决定国民收入,反方向。 货币需求: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愿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越高,投机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很高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高,此时证券价格也很低,不会再下跌,而纷纷买进有价证券;反之,当利率很低时,人们认为证券价格不会再上升,而纷纷抛出,增加货币持有量。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于无穷大,银行即使再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货币供给:一个国家在一时点上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均衡利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的利率 LM曲线的形成:货币需求和供给相等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函数:L= ky-hr 货币供给函数:m=M/P 均衡:L= m IS-LM模型概念: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自均衡结合起来,达到一般均衡,称为IS-LM模型。 IS-LM动态分析:均衡与充分就业IS和LM交点同时实现了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但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均衡。依靠市场力量无法实现,需要实行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有效需求原理:指市场有支付能力或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需求,是决定总就业水平的社会总需求。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其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探讨我国金融市场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金融市场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推動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 文章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不同层面,两者对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可以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幸福,在宏观角度上分析经济政策十分必要。当前,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还处于低迷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以宏观调控形式加以介入,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1 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1.1 金融市场的重要性 金融市场一般是指通过工具来实现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交易需求的市场,即在确定金融资产价格同时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一种市场机制。事实上,金融市场作为资金的流动场所,也是经济生活、劳动服务、技术和商品市场与日常经济生活之间的市场。因此,金融市场能够良好地反馈和反映当前经济形势[1-3]。 金融市场能够对资金进行集中再分配,对资金和需求进行比对,形成市场通用利率及价格。随着经济现代化发展,传统金融市场中的实体交易开始转变为虚拟交易,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市场资金流动。金融市场还可以对资金进行再分配,方便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融资,降低经济交易过程造成的损失。 1.2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现状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针对货币及财政,还有对外经济及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从金融市场角度看,财政和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发展息息相关。推行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达到治标也治本的目的,从而帮助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4-5]。 国际经济开始缓慢好转,我国货币政策有着广大的发展空间。加上国际风险偏好提升,整体经济呈现出乐观的发展趋势,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建设,还需向更加全面、高效、公平的方向发展。

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浅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的影响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影响:发展 一、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采取货币政策的措施以及达到的目标 1.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需指出的是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仅仅有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此时产品生产与产品需求相一致,此时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均衡条件是E=y,即计划指出等于计划产出。 3.棘轮效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4.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可以如下表示:MPC=ΔC/ΔY 其中ΔC表示增加的消费,ΔY表示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 际消费倾向在0-1之间波动。(边际储蓄倾向类似) 5.持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亦称永久消费理论)。他指出,个人或者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离现在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越小。例如一个年轻人早期借贷消费,他可以预计自己未来的收入非常好,中期还贷并未晚年准备。区别于侧重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

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政策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状况决定财税政策,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财税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财税就是政府从国民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满足社会的公共建设需求,使国家的资源得到优化,使经济建设得到稳定发展。财税政策是政府以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为指导思想,为了实现某些预定的目标而根据本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地运用各种财税手段来调节国家的经济运行,其目的是使经济稳定发展。所以,财税政策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状况决定财税政策,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最终财税政策制约以及影响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笔者通过自身掌握的有限的理论知识以及工作实际经验,深刻地感受到财税政策在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中的作用,特作此文,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财税政策;经济建设;影响及作用 市场经济要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当微观调控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时,国家会通过财税政策、经济杠杆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来达到产业的调整以及优化的目的。如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变动税率来引导行业的发展;通过对高新技术设备折旧的倾向来刺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通过信贷政策来改变资金的投放与使用,通过财政补贴来引导投资的方向,从而优化了产业结构,这是财税政策的闪亮点。但是,从目前的经济状况看,财税政策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它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里不妨讨论一下,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1当前我国财税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 1.1许多财政的支出与补贴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作用我们知道,政府通过投资以及补贴是为了引导一些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的研发以及高新科技企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但是,纵观我们经济发展的现状,其效果甚微,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利益的驱使以及地方的保护行为使许多企业在资源、商品、价格上与政府的政策及原则背道而驰,出现了越是补贴,能源越高消耗,环境更是高污染。最后是国家收入减少、企业收入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导致雾霾长期存在。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了全球空气环境的净化。总之,国家治理环境的投入与优化政策不少,但是其产生的效率却很低。另外,我国在高校技术研发上也给予企业极大的优惠,以此鼓励他们自研、自创。但是有不少企业在政策面前动了许多不该动的脑筋,在科技研发上偷工减料,在资金运用上“张冠李戴”。总之,资源浪费、污染严重、资金挪用、科技含量不高等事实说明了一切。 1.2某些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手段也比较单一相对国际指标而言,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上,财政投入远远不足。据有关统计表明,如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20%左右,实际也证明该比例在1.5%左右时,污染会继续加重;比例在3%以上,环境有可能改善。目前我国仅占 1.5%,这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目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政策会因IS曲线、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曲线、LM曲线的不同斜率对经济政策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政策效果 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在给定的条件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使产出水平提高,这是毋须质疑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什么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研究是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展开的。从IS—LM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变化所导致IS曲线的变化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研究影响政策效应的因素实际上就是研究IS曲线、LM曲线中的各参数的数值及其变化对曲线的空间位置的变化从而对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从I S曲线和LM曲线的图形上看,这种影响的大小会因IS曲线和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IS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这一结果可以用下图表示。

上图中,假定LM 曲线的斜率不变,初始状态下的均衡收入y 0和利率r 0也完全相同,现假定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增加相同的一笔支出量均为Δg ,则会使IS 曲线右移,假定右移的距离是E 0E 3,E 0E 3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积,即E 0E 3=K g ·Δg ,也就是说,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带动国民收入增加若干倍,这其中的原理在前面的内容中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由于IS 曲线斜率的不同,国民收入的增加额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两者的增加额y 0y 1和y 0y 2均小于E 0E 3,原因是要想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额为E 0E 3,必须保持利率水平不变。但是,保持利率水平不变是不可能的。因为IS 1曲线、IS 2曲线向右分别平行移动到IS 1′和IS 2′时,在(r 0,y 3)点上,商品市场实现了新的均衡,但货币市场却发生了失衡——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势必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导致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但货币供给不变(LM 曲线不变),这势必导致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必将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导致私人投资水平下降以及总需求水平进一步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受到了限制,这种限制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走私人投资的问财政政策效果因IS 曲线斜率而异 r 0123r r 1 r 0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近年来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分析 2005-8-2 0:0中国财政·邹立文【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政策出台的背景 1990年前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增长阶段,也打破了“土地”、“消费”和“就业”等日本“神话”,经济进入衰退期。为此,1992-1997财年日本政府实施了价值约60万亿日元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以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加之移动电话和卡拉OK消费的推动,日本经济一度出现好转迹象,实际GDP增长由1995财年的3%上升到了1996财年的4.4%。然而,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桥本内阁错误地估计形势、并急于出台了包括提高消费税税率等措施在内的“财政重建”政策,重创复苏中的日本经济,实际GDP增长率1997财年为 -0.4%,而1998财年更为严峻,为-1.9%。1997年7月爆发并迅速蔓延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日本一些重要金融机构的破产又严重挫伤了日本国民的信心。出口乏力、内需不足,从1997年第四季度开始,日本实际GDP曾连续五个季度下滑。 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实施的经济政策 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的严重衰退,日本政府(桥本内阁和小渊内阁)相应采取了以财政、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扩张性经济政策,旨在尽快摆脱衰退,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主要政策措施有: (一)“综合经济方案” .“综合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4月24日草拟、并在同年6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一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含金量”超过16万亿日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合计达12万亿日元。该方案的三个政策目标是:通过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和减税等措施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处理银行呆坏账。其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扩大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资7.7万亿日元用于环境、新能源、信息通讯、社会福利、城区再建、以及灾后重建等项目;另外,政府还放松住房信贷合作金库的贷款环境,促进私人住房投资增长。二是推动所谓的“私人融资便利”,促进私人部门采用新技术、管理方法等。三是减税,特别和持续性的所得税和地方居住税减免额将达4万亿日元。这样,每个独立纳税人将减少纳税29000日元,每个受赡养者将减少纳税14500日元。四是通过自由化、培育风险投资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实施500亿日元的“紧急就业发展项目”、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金融大爆炸”、促进土地和证券市场流通(2.3万亿日元)等措施,致力于建立一个富于弹性和创造性的经济结构。 (二)“紧急经济方案” .“紧急经济方案”是在1998年11月16日决定、并在同年12月17日的1998财年“第三补充预算”通过后实施。该方案的项目投资额超过17万亿日元,如果加上减税额,直接政策“含金量”达27万亿日元,这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方案。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公共投资、减税和低利率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扩大公共投资、创造需求政策的“含金量”总计约17万亿日元。具体措施是,扩大公共投资,1999财年公共投资额达44.8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10%。税收政策方面,减税总量超过9万亿日元。其中,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65%降至50%,公司所得税有效税率降为40%,同时,还出台了旨在鼓励购买住房的税收优惠措施。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在1998年11月和1999年2月两次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坚持维持零利率政策,以扩大货币供给,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三)“经济再生政策措施”。“经济再生政策措施”是在1999年11月11日起草的,政策所含投资约17万亿日元(加上婴幼保健项目,达18万亿日元)。其政策目的是,将日本现阶段政府部门主导经济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