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中古诗王维教学设计

山中古诗王维教学设计

山中古诗王维教学设计
山中古诗王维教学设计

篇一:1.1《王维诗》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1《王维诗》教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维。

过程与方法: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两个特点,一是“诗中有画”,一是“以禅入诗”。理解王维送别诗中景物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理解《观猎》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了解“起承转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王维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两个特点,一是“诗中有画”,一是“以禅入诗”。理解王维

送别诗中景物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理解《观猎》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了解“起承转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引导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观看《唐之韵》第6集“山水诗人”。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就是王维,现在我们来学习王

维的一首诗歌《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是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前期奋发有为,后期亦官亦隐。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可捉摸的禅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抒发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

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极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源于老庄哲学 ?成于渊明手笔 ?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 ?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影响追随者韦应物、柳宗元。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写作背景介绍】

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日非,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他隐居

【字词、译诗】

(1)空林:疏林。(2)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3)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4)啭:鸟的宛转啼声。(5)黄鹂:黄莺。(6)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

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7)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

久雨不停,林野潮湿烟火难升;烧好饭菜,送给村东耕耘的人。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艺术特点】

王维山水田园诗特点1——诗中有画。请以此诗为例,对这一艺术特色作简要说明(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此诗写辋川之夏景,给人以画意盎然的印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联,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于白鹭描绘其飞行,而黄鹂则直说其啼鸣。在背景上,“漠漠”,写出了水田一望无际,苍茫一片;“阴阴”,描绘夏日林木茂盛,境界清幽。这样,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此正可谓“诗中有画”。辛夷坞

【字词,译诗】

“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

树梢上的辛夷花,在山中绽开了红色的蓓蕾。崖谷山涧寂静无人,辛夷花纷纷扬扬地开放,然后又飘落。

这首诗前两句着重写“发”,后两句着重写“落”。

【艺术特点】

王维山水田园诗特点2——以禅入诗。分析这首诗中蕴含的禅意。

明确: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教师补充,王维以禅入诗,以山林胜景为客观描写对象,表现出诗人孤寂爱静的性格特点。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凄凉,更没有“因果报应”的表露。这是一种纯粹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种对世界、人生在深层次上认知后的平和心境,忘我忘情)。

送沈子福归江东

【艺术特点】

王维送别诗特点——借景抒情。王维的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请联系学过的《渭城曲》,细细品味《送沈子福归江东》的景物描写与表达情感的关系。

明确:《渭城曲》前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要写“朝雨”和“柳”两种景

物。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暗含依依不舍之意。路上行人和车辆扬起的微尘被“朝雨”沾湿,“客舍”和柳枝在“朝雨”的浸润下显得格外清新,就在这样的背景中与友人劝酒惜别。这是以景衬情;《送沈子福归江东》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别之际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情谊,而第三句正是承前二句所发,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感情。诗人巧设比喻,以有形可感的春色来比喻无形的相思,且境界辽阔,这是以景喻情。二诗都是借景抒情,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

观猎

【导入】

王维的诗歌作品大致以40岁作为分界线,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作品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为社稷黎民谋福祉。后期,思想日趋淡泊,佛教信仰日益发展,更多的是淡泊宁静。《观猎》是王维前期的作品,洋溢着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歌赏析】

1、《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吗(课后练习三)?

明确: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

例子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歌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诗歌着重渲染了昔日的繁华,末句以今日的凄凉来进行反衬。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充分地表达了主旨。

2、请同学们看诗后的资料信息,教师补充,什么叫起承转合。

补充:“起承转合”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

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泛指文章做法。

诗歌的创作,尤其是格律诗的创作,很讲究起承转合。“起”即一首诗的起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合”则是合笔,是结句,是前三句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3、“合”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那么,“合”的方式有哪些呢?补充:①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②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这种方式寓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引起读者回味。因为其含蓄,给我们阅读带来了比较大的障碍。这需要我们能够从结句本身的个别关键词捕捉一些有效信息,或者结合诗词的前半部分,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总结】

“诗佛”王维在盛唐时期以开阔的胸怀,细腻的情感对山水田园进行吟咏,对自然景物加以赞

美,为后代留下了诸多美妙的诗篇。他把自己对于绘画色彩的领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寓于山水田园诗中,形成了两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诗中有画、以禅入诗,让读者既有对想象中美景的向往,又有对人生的深层次哲学思考。同时,他的送别诗也发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离别时的情感映衬得更加浓厚。他前期的诗歌则又体

现出一种豪情壮志的色彩。作业布置:预习《李白诗四首》。

篇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

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篇三: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趟进诗歌的河流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六朝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大半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史。人们将中国古代诗歌喻为一条灿烂的银河,这条银河中最灿烂的星群,无疑是唐诗宋词。所以,在现在我们的语文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一直是个必考题。那么,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要如何鉴赏,鉴赏些什么,考试又要考的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的第一课《王维诗四首》,以此为例来跟同学们共同探讨。

二、走近作者:瞻仰大师的灵光

1、你喜欢王维的诗吗?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的可不少哦,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么?(课件展示)《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居秋暝》(高考必背篇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关于王维,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好不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王维(701-761)

☆结缘佛教:字摩诘,来源于《维摩诘经》。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诗佛”。☆仕途经历: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思想分期:前期奋发有为,后期亦官亦隐。

☆艺术造诣:多才多艺,诗书琴画样样精通,被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成就: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孟”。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这一派代表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三、品鉴诗歌:在诗人的心尖上遨游

同学们以前都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鉴赏过很多诗歌了,都是怎样赏析的啊?学生回答这样的分析都是正确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鉴赏诗歌,除了这些鉴赏方法之外,还要大家按照高考的要求分析鉴赏诗歌。

(课件展示):

鉴赏诗歌主要分两大块: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两个方面来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与诗人对话,体验诗人的感情,换句话说,就是在诗人的心尖上遨游。

品鉴过程:

1、学生根据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诗歌。

(课件展示)(朗读)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 .

漠漠水田飞白鹭lù,

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

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

3、检查预习情况。(用现代文理解诗歌)学生提出关于诗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答。学生根据解答理解诗歌内容。

师: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这首诗,在诗歌的字词句的梳理上,有什么困难吗?有的话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解答疑问

请一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业。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做得很好。

(课件展示):连雨季节,天阴地湿,幽静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

勤劳的农妇蒸藜炊黍,送给在村东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

广漠无际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的树林

中传来黄鹂婉转啼鸣。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木槿晨开

晚谢;在松下采摘露葵,留着清斋素食。我已和村里的人

师:走进诗人的世界了吗?想象到了一种怎样的画面?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这是一个很贴切的赞誉,诗中的景真的写得很美很有诗情画意,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

师问:写景的主要是哪几联?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特点,先从诗中找出所写的形象,也就是诗中所写的景物。(课件展示)《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

积雨,空林,烟火,藜、黍(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

问:那么像由这些景物组成的这样的一幅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呢?

师明确:空阔清幽、恬静优美、清静闲适等。

知识链接

(课件展示)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师:其实我们刚才回答的就是指诗歌营造的意境,通过意境,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感情。这种方式就是诗歌常用的技巧――借景抒情。这也就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像刚才所说的“诗中有画”那也是诗歌的艺术特色。那么我们从刚才所归纳出的意境特点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回答

讲了这么多,我们似乎忽略了这首诗的尾联,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

除了刚才所讲的这艺术特色之外,这首诗的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4、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师:好的,现在我们就依据这些知识来归纳一下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课件展示)这首诗描写了(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恬静优美、清静闲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分析的一般规律是: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思想感情)

师: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鉴赏这种类型的诗歌的一般规律是:先分析主要景物及其特征,然后归纳意境,再从中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鉴赏诗歌的两大块: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不是相分离的。考试的题型无论怎么变,也无非是这两个方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在考试中所遇到的诗歌鉴赏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比如这次次中段考试中的两题,第1小题,问的是写景方面的,这是有关意境方面的,与艺术特色有关,而第二小题,问的是对“凉”字的理解,这个其实也是考的思想内容方面。)

五、探究讨论:对像王维的这种生活情调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师:1、回顾《山居秋暝》学生齐背

教师: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大家能把它背出来吗?学生齐背教师: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积雨辋川庄作》所表达的感情是否与此一致呢?那我们就要通过分析鉴赏来得出答案。

这首《积雨辋川庄作》与《山居秋暝》所表达的感情是否与此一致呢?答案是一致的,而这也是田园山水诗的一个特点。诗人在仕途上不得意,厌倦而心灰意冷时,往往会寄情山水,隐居起来,使自己的生活归于平淡,获得心灵的平静。那对象王维的这种生活情调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将答案写在作业簿上。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柴扉:柴门。 2、明年:一作“年年”。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诗意: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 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 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

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王维唐诗《山中送别》

王维唐诗《山中送别》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唐诗《山中送别》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⑴。 春草明年绿⑵,王孙归不归⑶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白话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

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最新山中送别教案

《山中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并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师:(课前全班同学加以动作进行“疯狂背古诗”展示活动)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把经典的古诗演绎得如此时尚与动感,我想,如果古人地下有知的话,他们必定是抚掌称快,慰藉有加吧!确实,这些经典的古诗我们不能忘,因为它们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那今天,我们就在这堂课中走进经典、重温经典吧! 师:(板书王维)对啊!能说说你们知道的王维吗? 生1:王维,盛唐诗人,于唐601年出生,661年去世,亨年60岁。 生2:王维,懂音律,工书画,人称诗佛。 生3: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苏轼曾称赞他:“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山中送别》(师板书:山中送别,友人) 二、初读诗句,整体把握。 (课件李叔同曲《送别》古筝乐曲响起) 1、师范读。 2、师:听了老师读,你们想读吗?(指名学生读师简评) 3、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师:王维被称为“诗中有画”,那请同学们认真领会这一意境,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深山,高高的树遮天敝日。(生读“山”字读重拉长) 生2:我看到了一轮夕阳,它正无可奈何的西沉。(生读“日暮”凄凉)生3:我看到了一座低矮的茅草屋,在黄昏的风中,它的柴扉吱嘎着响。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讲得也不错,看来对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有所领悟,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作者另辟蹊径,只是把分别的场面用一句话轻

教学大赛一等奖《古诗两首》教案 池上 小池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 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2个生字: “首、采、无、树、爱、尖、角”,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古诗二首:池上、小池》优秀教案(含反思)

12古诗二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唐诗:王维《送别 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王维《送别山中送别》原文译文赏析《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

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 王维 王维山中送别赏析 王维山中送别全文鉴赏

山中送别王维王维山中送别赏析王维山中送别全文鉴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王维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他也有许多佳作流传了下来,《山中送别》就是其中的一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图片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第三句诗中,是诗人想象的来年的春色,一个“绿”字,让整首诗都有了鲜明的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来的深深期盼。这首诗前两句是后两句的铺垫,王维没将过多的笔墨花在诉说离别

之苦上,而是放在对再次相见的期盼之上。开头以送客来结尾,使回家之后,独自一人的寂寞之情更加浓重,再次为再相见做下了铺垫。山中送别王维王维的诗句往往在朴素和自然中,真情流露。他用简单而平凡的语言,来表达他深厚的情感。 王维被称为什么 王维是历史上的名人,他的仕途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他却创作出了大量的诗篇,备受世人推崇。他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以及“诗佛”。那么,世人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呢? 王维画像 王维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而“诗佛”之称,则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而摆脱俗世的烦恼。 王维所处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的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他虽然对官场的生活感到厌倦,但

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俗世的尘烟。所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描写的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维字摩诘,他对佛教的虔诚,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来,佛理已经影响了他对生活、对政治的看法与态度。佛已经左右了王维的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维的生活中去了。 辛夷坞王维 《辛夷坞》是王维的《辋川集》中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二首 池上》 第1套 省一等奖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两首》 《池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会认生字,1个会写字。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二、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三、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音乐、图像)四、教学过程:(一)激情趣 1、课件出示白居易简介 2、有一次他到荷塘边游玩,看见荷花池上(板书课题,巧解诗题)发生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这件事就藏在《池上》这首诗。 (二)多样读诗兴盎然 A、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诗,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请同桌教你读。 2、课件出示“踪迹”“浮萍”四个会认字,交流识字方法 3、生字宝宝都躲到诗句里去了,你们能不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 (齐读) B、节奏朗读,喜气洋洋 1、师:光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听视频朗读,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2、根据所画节奏自由诵读 3、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出示评价要求 4、师生点评后齐读,师范读(自由读后同桌比赛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5、师:同学们这样读有趣吗?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 6、师: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这样读诗有趣吗?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三)创设情景美品诗

师:读着读着,我们就随大诗人白居易来到了美丽的荷塘上,你看,湖面阵阵清风吹来,满池荷花翩翩起舞,诗人陶醉了,突然,有趣的事发生了,他看到了什么? A、学习第一二句诗 1、指名说 2、学习采字,相机品评偷 (1)板书提问: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样?预设1:害怕,为什么?生读,师评预设2:激动,为什么?生读 预设3:既高兴又害怕,为什么?生读,学生自评(2)课件展示采字演变过程,书空写采字B、学习第三四句诗 1、师;偷偷地采回美丽的白莲,怎能不高兴呢,可又怕被人发现,只好赶快撑着小船划回来,根本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猜猜哪个字是“知道”的意思?你看,小船冲开抚平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课件出示图片,形象理解“浮萍一道开。” 2、师:看到这儿,白居易忍不住哈哈大笑,同行的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笑呢?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先生,为什么笑? 3、师针对板书:被别人发现了,自己还不知道,还在偷着乐呢。这孩子真是——(学生接天真、可爱、调皮……)这就是童真童趣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最后两句。(四)背诵吟诵吐真情 真是一首有趣啊,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1)看图尝试背,看看谁能记住这首诗?(指名背诵)(2)会背的站起来,咱们配上动作一起背 (3)师生吟唱背(师范唱、学生学唱、学生齐唱由慢到快) (赠品)小学生经典美文阅读 篇一:收藏阳光 阳光可以给我们温暖,照亮我们的心房,对于同学之间,我们应该收藏阳光,这样我们就能时刻拥有灿烂的笑容,但是今天我跟同桌吵架了,我们吵得很凶,最后谁也不理谁了。 晚上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眠,冰凉的雨点重重的砸在玻璃上,马路上,屋顶上…想

送别朋友的诗句古诗

13、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1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5、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张籍《没蕃故人》 16、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 17、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18、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1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1、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2、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23、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24、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范云《别诗》 25、故人一去无期约。尺书忽寄西飞鹤。——孙道绚《忆秦娥·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26、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27、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晏殊《玉楼春·春恨》 28、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2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30、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3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2、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33、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王沂孙《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34、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35、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佚名《秦风·无衣》 36、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苏轼《送顿起》 37、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欧阳修《别滁》 38、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39、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40、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

古诗山中送别翻译赏析

古诗山中送别翻译赏析 《山中送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第一首: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言】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翻译】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

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诗的三、四两句“春

唐诗:五言绝句《送别山中送别》

唐诗:五言绝句《送别/山中送别》 送别/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

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

一年级下册语文12《古诗两首:池上》教案和课后反思

一年级下册语文12《古诗两首:池上》教案和课后反 思 林丽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文本分析 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活动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2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古诗深析,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3、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和《小池》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二)《池上》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课文12:古诗二首-池上-第2套-【省一等奖】优质教案

12古诗二首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学习“首”字,导入新课。 1.出示短语,学生口头填量词“首”。一()歌一()古诗 2.学习认识“首”字。(1)指名交流识记方法。(2)出示词语,巩固识字。首首都自首首长首先 3.学写“首”字。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5.出示第一首诗《池上》,简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3.指名读,相机正音。4.出示这首诗中的四个生字“踪、迹、浮、萍”,学生用笔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5.指名读相机正音。6.齐读。 7.自主识记字形。 8.同桌互相检查识记情况,互相教认。9.检查生字掌握情况,相机指导。 (1)出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轮读,相机指导。(2)出示词语,指名教读,巩固识字。 踪踪迹行踪踪影无影无踪迹踪迹足迹人迹印迹浮浮萍浮力漂浮浮现萍浮萍绿萍萍踪萍水10.读去拼音课文,巩固识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学写“采”字。

古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翻译赏析

古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翻译赏析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前言】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注释】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⑷别:告别。 ⑸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⑹征:远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 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⑻兹:声音词。此。 ⑼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⑽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翻译】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送友人》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3] 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 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古诗送友人寻越中山水翻译赏析

古诗送友人寻越中山水翻译赏析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前言】《送友人寻越中山水》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共计十二句六十字,表达了对浙江山水风物以及友人才干人品的赞美。【注释】①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②稽山: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③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④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⑤张翰:西晋文学家,吴郡吴县人。齐王执政,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见祸乱兴,以秋风起思鲈鱼为由辞官而归⑥天台:天台山,在今浙江台州【翻译】听说你要去会稽山,那里最适合你这样才比谢灵运的人。你会看到千岩清泉洒落,万壑绿树萦回。东海横垣秦望山下,当初秦始皇就在那里眺望东海,西陵山围绕越宫高台。镜湖如清霜覆盖的明镜,海涛汹涌如雪山飞来。八月的浙江就等待你这支枚乘的生花妙笔去揽胜,三吴的美食佳肴就等着你张翰似的美食家去品尝。那里逸兴多多,你可一定去上天台山逛逛,不到天台山就没有到浙江。【鉴赏】李白曾多次到达浙江,在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就有数次入越的记载,因此他对越中山水景物比较熟悉。此诗极度赞美的越中的青山

秀水及风物美食。此诗对仗工整,表现出李白作品少有的整饬美,另外诗中移动镜头的运用,赋予作品强烈的动感,极富震撼力。如“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一方面写小舟前行,另一方面写大浪从对面排沓而来,相向而动,强化了大浪的动感,让人惊为雪山倾倒,体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新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池上》《小池》教学设计

新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池上》 《小池》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杨万里的《小池》。《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小池》则描绘夏日的一处由泉眼、流水、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小景,富有夏天生活情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小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水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而显得“小池”不小。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1 / 16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 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 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 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 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 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3.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 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 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 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 教学难点: 2 / 16

《送别》古诗王维

王维的诗全集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臵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原文赏析及翻译

原文赏析及翻译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 送别:又题,《山中送别》

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用语的出处。连上两句是说。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 [译诗、诗意] (一)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二) 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单元古诗二首池上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单元古诗二首池上人教 部编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12古诗二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等5个生字;会写“首、采”2个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难点: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绝句,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诗人在夏天的所见。 这首诗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平易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又不知隐藏踪迹的顽皮、可爱的形象。诗歌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最传神的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的情态。诗的语言浅显易懂,对仗工整,适合学生吟诵积累。 文中的中国画分别与古诗相配,诗中景物与画中景物一一对应,诗画的融合清新雅致,意境悠远,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看图说话,思考: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想一想你有没有和他相似的经历说说你的感受。(出示诗歌插图,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发生在夏天荷花池的故事)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描述了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理解题目含义。 3.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 (2)教师小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诗歌合为事而作”。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交流,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