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数学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数学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数学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数学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体积和体积单位,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陇县温水镇中心小学王焕成 摘要::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活选取素材。 关键词: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 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课是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选用了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册《秦兵马俑》,是基于网络环境,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源辅助教学,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的一课设计,体现了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本课教学按照“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要求进行设计,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课题: 《秦兵马俑》 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说明性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章不仅从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对秦兵马俑进行了生动地描写,而且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而把秦兵马俑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感受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和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感受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引导,组织交流、练习为辅,并充分而恰当地补充信息资源。教学时,结合课文的阅读,让学生感性形象地观看阅读搜索到的网上信息,充分感受,理解语言,认识写法,反复诵读,体悟情感,自主地、探究性地理解感悟课文,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有哪八大奇迹吗?生讲述师补充。 2、师介绍秦兵马俑的发现,揭题。 3、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了秦兵马俑后,他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师点击秦兵马俑视频搜索链接。 [百度视频搜索]https://www.doczj.com/doc/ee13303354.html,/programs/view/jJJFKYkdG3I/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来确定活动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分五个课题:①探究姓氏的起源,②探究姓氏的变迁,③探究百家姓,④探究有趣的姓氏,⑤探究我的姓氏起源。主题确定之后,依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分工,推选发言人。第二课时主要是根据前一节课同学们的准备情况,借助多媒体将同学们收集到的姓氏资料分五组进行系统展示。 二、教学课题 1、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姓氏的由来、自己姓氏的由来、少数民族姓氏的变化等,探寻中国姓氏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课。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法:问题引导、激发兴趣、适时点拨、及时总结、 (二)学生学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与质疑、评价与反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导入,然后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第一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姓氏的起源” 1、姓的由来(课件展示) ①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问题引导:有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你能举例吗? 【百度一下】https://www.doczj.com/doc/ee13303354.html,/bjx/xswh/200904/17_4758.html ②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 问题引导: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现象?你能举出带女字旁的古姓吗?(课件展示) (参考答案: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 ③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各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明世系”“别婚姻”。 问题引导:那你能说说在现代姓有哪些作用吗?(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2、氏的由来(课件展示) 谈到姓,必然想到氏,现在姓氏连称,但早期姓氏是分开的,姓是族号,姓是表示一个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可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必须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通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

《“大海捞针”的技巧---网上搜索》教学案例

《“大海捞针”的技巧---网上搜索》教学案例 作者:王刚沈阳市第六十中学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是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教材《信息技术》。 二、教学课题 “大海捞针”的技巧---网上搜索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下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围绕因特网搜索引擎的使用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基本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的技巧和能力,为后续学习信息的加工和管理奠定基础。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因特网信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技术应用观。体验运用搜索策略有效获取信息对于学习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2、教学重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3、教学难点:精选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有效检索网络信息。 四、学生分析 本校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家庭,相关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对因特网的使用更是比较薄弱。所以,按照“分层次、个性化、协作互助”的教学原则,我按学生基础特点把他们分成了8个小组,每组6—7人,并指定了各组组长,组员间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已建立了分工协作的意识,并有过竞赛合作的经验。 五、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法,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知识点上采用螺旋式提高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大家都知道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在那里举行?辽宁。那你知道有关全运会的承办消息吗?现在网络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来查询这么信息。那么,我们如何从因特网上得到这些信息呢? 通过这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程实施 1、基础内容学习 师:如果知道网站上这些信息的网址,可以直接登录来找到这些信息。但因特网中的信息非常庞大,使我们无法知道网信息的确定位置,怎么办? 生:回答用搜索引擎 师:请同学们学一学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打开书24页,看书学习什么是搜索引擎?有哪些分类? 学生读书后学生回答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集锦范文

题。其实,这两个问题本质是一样的,就是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为了训练学生领会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我在完成课本内容之后,我又着重安排三个训练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题型,通过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掌握运用的方法。 例1:当x为何值时,不等式x2+5x6>0 成立 先让学生自己解,多数学生试图类比解方程的方法去解解不等式,得出错误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之后,提示学生,这个问题与我们正在学习的二次函数有什么联系能否借助函数图象解决这个问题 仅这一句话,就让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点评:此题最好的方法是利用二次函数图象解决,先求出抛物线y= x2+5x6与x轴的两个交点,画出抛物线草图,很易在图像上观察出当x<-6或x>1时不等式成立。 例2:已知二次函数 y= x2+2mx+m-7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判断关于x的方程1/4x2+(m+1)x+m2+5=0的根情况。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想到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由y= x2+2mx+m-7判断m的范围,但是怎样求m 的范围成了难点。个别学生想到利用根与系数关系,因为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所以一个根大于1,一个根小于1,由此得知m必须满足不等式(x1-1)(x2-1)<0.由此解不等式可求m的范围,虽说能求,但是确实不易想到,并且还要用到许多方程的知识。 教师提示: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根据已知条件画出抛物线y= x2+2mx+m-7的草图,再结合图象去观察,你能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结合图象发现,y= x2+2mx+m-7的开口向上,两个交点在点(1,0)两侧,说明x=1时y<0,即1+2m+m-7<0,则m<2。那么,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m+1)2-(m2+5)=2(m-2) <0,方程无实根。 简便的方法使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更感兴趣。我又给出第三题。 例3:判断方程–x2+5x-2=2/x的正根的个数 这时,那些思维快的同学很快得出结论:如果按一般的方法去分母,将会出现一元三次方程,解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运用函数的思想,把它们看作是求二次函数图像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交点问题,利用函数图象解就非常轻松了。 把左边的二次函数y=–x2+5x-2,可知顶点在第一象限,右边看做反比例函数y=2/x图象也在第一、三象限,并且两个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所以方程有两个正根。 感悟:数形结合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一定训练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非常有益。 15 通过例题引申培养探究能力 文登二中毕建永 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三节“月历中的方程”中,有这样一道题,原题如下:在某张月历上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如果三个数的和是60,请说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思考: (1)如果小颖说出三个数的和是75,你能求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2)如果小颖说出三个数的和是21,你能求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温度计

4.1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定义 2、掌握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3、了解其它的温度计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教学难点]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温度(今天气温是多少?今天和昨天气温一样吗?如何判别?) 探究实验1----同学们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结论: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你们通常凭借判断。二、新授 知识点1:温度的测量 探究(演示)实验2---把右图装置分 别放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 你们有什么发现? 介绍:温度计的构造和分类. 结论:常见的温度计如右图甲 乙 丙。 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规律制成的, 知识点2:温度的单位 自学课本76页,完成下列问题 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是这样规定的:在一个大气压下, 的温度是0摄氏度, 的温度是100℃.在0℃至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现在室外气温是20℃,读做 ,-10℃

读 或 . 讨论:看下表,能否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我国北极温度?能否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知识点3:温度计的使用, 自学:请同学们结合手中温度计自学课本77到78页上部分,思考并交流要注意什么问题。 汇报:体温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使用体温计前,必须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 。为什么? 寒暑表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实验室温度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他们要甩吗? 实验:测温水、热水的温度 器材:温度计,温水,热水. 步骤:①先估测水温②观察温度计量程,选用合适的温度计③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校正对温度的感觉 (1)测温水温度 (2)测热水温度(步骤同上)。 结论:测量液体温度时应注意: 使用前: 观察温度计的 和 ; 使用时: ○ 1 温度计的玻璃泡 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 或 。 ○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 ,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 ○ 3 读数时玻璃泡要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 反馈练习: 1.如右图所示体温计,分度值为 ℃,示数是 ℃,读作: 。 2、如图2所示的是甲、乙二个温度计的一部分,甲温度计中的示数是_________℃,乙温度计中的示数是_________℃. 3. 某体温计的示数为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先后测量37℃和39℃的病人体温,则其读数先后分别是( ) 38 37

小学数学教师招考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思考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 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当堂的教学效果看,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做;而后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操作积极投入。同样是采用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形式——实际操作,为何效果迥异?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是:教师是否真正掌握了教学设计的要素,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真正找到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半径和直径关系”通过自学已经明了。而教师A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为学生未知,引导学生操作;面对已知结果的操作探索,学生索然无味,激不起操作的热情。教师B 则充分正视学生的现实,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对已知的思辨。 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2、案例描述: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doc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 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通过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的案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案例集

我的教育理念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临川三小黄平平 两个月来的劳累国培,两个月来的埋头苦记,使我重新拾起教师职业的记忆,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此“传导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一直被历代教师所接受和遵循,并培养出了一代代出类拔萃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也一直深入在我们当今的广大教师心中。可是时代在前进,教育需要发展,特别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新形势下,这种教育思想就逐渐显露出了它的狭隘性,并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通过这次在南昌市的国培,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下面我就“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的狭隘性及改进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难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导授业解惑”是一种权威式教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间定位于长幼关系,过分强调师道尊严,过分强调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教师头上似乎有顶“圣者光环”,对学生完全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架式,学生慑于教师的威严,不敢与教师亲近,更不会与教师沟通,使得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活泼不足严肃有余,使得学生精神压抑、思维迟缓,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放下架子,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不在意自己的教师

地位,也不以展示自己的渊博学识为荣,敢做陪衬,敢为人梯。平时教师要多深入学生生活,多了解学生的需求,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全方位关怀学生。课堂中教师要实施民主化教学,要想方设法创设宽松、温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教师还应有长者风范,对学生宽宏大度,充分理解,特别对后进生和性情怪癖的学生更应如此。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心灵相通,心理相容,彼此信任,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智能得不到有效地开发。“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思想,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教育权、控制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自始至终主宰着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这种教学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智能也得不到有效地开发。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获得发展的内因和决定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现代教育共同追求的一种理念,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宝,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乐做配角,彻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学生推向获取知识的前台。其实,课堂内教师好象是一名导演,应起到指导、启发、诱导等作用,而学生则象演员,是“表演”的主体,教师应设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表演”。

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一次课堂中的教学意外

——一次课堂中的教学意外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积极的、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活动,教学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每一位教师,为了上好每一堂课,课前总要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情况,考虑教法。但是课堂教学,并非时时处处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顺利进行。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质,把这种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妥善处理课程中的突发事件。 (一)事件回放: 记得是在七年级的一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应用题的新授课上,有一道是关于日历中的数学问题,在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连续自然数这一知识点后,这道题对学生来说,真是小菜一碟,无非是温故一下。却想不到其间出现了两次意外。 问题如下:小阳的爸爸跟旅行社外出旅游5天,回家后一次撕下这5天的日历,这五天日期相加的和是90,小阳的爸爸回家这天是几号?不少学生都设中间这天为x号,则其余四天可分别表示为(x-2),(x-1),(x+1),(x+2)号,则可得方程(x-2)+(x-1)+x+(x+1)+(x+2)=90,求得x=18,进而可求得5天日期分别为16,17,18,19,20号,所以可给出答案:小阳爸爸回家这天是20号。 到这里我想应该是可以让这一道题过去的时候了,此时,一个声音打破了课堂的节奏。“老师,我觉得小阳的爸爸应该是21号回家的。”我示意他站起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是21号回家的。 “因为外出旅行5天,所以回来应该是第6天,”我一愣,但随即回想以往跟团外出旅游时,第5天就是回家之日,所以我向学生解释这一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印象,我心想,幸好跟团出去旅行过,要不然,就要“卡壳”了。 正在暗自庆幸时,又一个意外冒了出来,另一个学生提出:“老师,这5天会不会是月底和月初的5天呢?”我一怔,是啊,也有这种可能性啊!连续的这五天,但日期数不是连续的自然数。平常我们老师在出这类题时都是基于连续的自然数考虑的,怎么办呢?权衡一下,我决定请同学们讨论讨论,于是说:“你真会动脑,发现了一个老师们都没注意到的问题,怎么求出来呢?请大家一起合作解决一下。” …… 没有学生能解决。 “日期数不是连续的自然数,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变成连续的自然数?”例如:28、29、30、1、2.。反应快的学生兴奋起来。“把1、2加上30就行了。”“现在5个连续自然数之和就是150”“所以,小阳的爸爸是2号那天回家的。” 我接着问:“5天中一定是上月底3天,下月底2天吗?……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讨论研究。”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精打细算》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精打细算》优秀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精打细算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基于上述原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下面两点: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时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学习活动,然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体会迁移的学习方法。 迁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模式之一,本课的开始,设计与例题数量关系相一致的整数除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明确数量关系,使学生轻松地由整数除法过渡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减轻了学习难度,便于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每天喝牛奶吗?价钱怎么样?我这里有一个关于牛奶价钱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两家商店同一种牛奶的报价图片) 2.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师:从图上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3.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如果你去买牛奶,你会去哪家买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比较单价,哪家便宜,就去哪家买) 4.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确定哪家的牛奶便宜。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探究新知 1.提问:要想知道哪家牛奶便宜,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1.5÷5,12.6÷6)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讲课教案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一) (一)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2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第一课时) 热带的气候类型 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 2012、3、8

教与学过程设计备注课件1 【预习检测】1、热带气候主要包括哪几种类型? 2、有“地球之肺”之称的自然景观是________ 3、将下列景观名称与对应的气候类型用线连接起来 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景观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景观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雨林景观热带草原气候 情境导入课件2 (插入音乐)播放一段热带景观录像,让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之后根据这些景观推测该地的气候。教师小结;广阔的地球,气候千差万别,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热带地区的气候差异。 【学习目标】课件4展示 1、知识目标:(1)记住世界主要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及气候特征 (2)能在地图上说出热带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创设问 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面向全体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结讲述学习内容。

3、情感目标:认识到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各种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 【难点】气候要素的分析及气候类型的辨别 【课内探究】 课件5展示观察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的景观图 活动一:观察这四幅图片说一说这些图分别代表着什么景观?差异?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学生分组讨论,由比 哪个组的同学最善于思考。) 学生回答: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 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季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肉食动物. 热带沙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善于利用表格法比较差异。 讲练结合,师生 互动、教 师主导学

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

信息检索方法与程序 案例

第三节信息检索方法与程序 整个检索过程通常有以下6个步骤:研究课题分析——检索系统确定——检索方法选择——检索途径确定——文献信息查找——原始信息获取。 【案例】检索“城际高速磁浮列车的紧急制动控制及其应用研究”的资料 【课题英文题名】study on emergency braking control in high-speed intercity maglev train and its application 【题解】 1.分析课题: 本课题的学科分类主要属于交通动输中的列车制动装置(U260.35)方面,涉及的知识学科门类比较专指,可以采用“分类号”结合其他限定性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检索。 该课题属自然科学领域一般层次的应用型研究,通常情况下需要首先检索时间跨度为5年左右的文献,再视具体情况回溯5~10年。信息类型涉及中外文专利、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等。 2. 检索工具的选择: 根据检索课题的学科范围和研究的方向性质,确定需要查找的检索工具如下: 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万方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群 3)万方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 4)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5)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 6)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 8)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NSTL 中文库:中文期刊中文会议论文中文学位论文 西文库:西文期刊外文会议论文外文学位论文国外科技报告 10)EBSCO Host 11)AIP/APS(美国物理所/物理协会)数据库 12)CSA(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11

13)Engineering Village 2(EI) 14)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 15)欧洲专利局 16)美国专利商标局 3.确定检索途径 本课题最好选用主题(关键词)途径,必要时可结合分类途径,检索方法选用交替法,即时间法与引文法交替进行。 4.确定检索词 首选检索词:本课题可以选用的关键词有:城际铁路(intercity railroad);高速列车(high-speed train);高速铁路(high-speed railway);磁浮(maglev、magnetic levitation);紧急制动(emergency braking);制动控制(braking control);涡流制动(Eddy-current brake)。 备选检索词:快速列车(express trains);有限元(Finite Element Analysis);距离限值(stance limit);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刹车(brake);制动力学(braking dynamics)。 5.拟定检索式(仅列举部分) 1)(城际铁路 OR 高速铁路 OR 磁浮)AND (制动力学 OR 紧急制动 OR涡流制动 OR U260.35) 2)(intercity railroad OR high-speed railway OR maglev*)AND (brak* dynamics OR emergency brak* OR Eddy-current brak* OR U260.35) 6.检索实施: 根据不同检索系统的语法规则,对上述检索式作适当的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检索字段进行检索,本示例对上述15个数据库分别进行了检索,并利用网络搜索引擎(baidu)进行了补充查找;时间跨度均为15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0余篇,现按文献类型部分列举如下: 1)期刊论文 (1)骆廷勇,郭其一.基于涡流制动技术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安全制动控制研究. 铁道机车 车辆,2006 (2)应之丁.涡流制动技术在高速列车上的应用.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2004 (3)В.Н.Смелов, 张兆平.高速列车新型制动系统.国外内燃机车,2006 (4)郭其一,胡景泰,路向阳等.高速列车线性涡流制动的特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6 (5)高尾.高速铁路制动系统控制技术. 国外铁道车辆,1997 (6)袁有车,周光德,姜靖国.准高速列车电空制动控制系统. 铁道车辆,1992 (7)王卓,王艳辉,贾利民等.基于ANFIS的高速列车制动控制仿真研究. 铁道学报,2005 (8)苗勇,王新.高速列车(300km/h)电空制动控制单元的研究. 铁道机车车辆,2000 (9)The preparation of brake linings for a high speed railway car. By Wang, H-Q; Wang, C-G; Zhuang, G-S; Sun, Y; Li, L; Yao, Y-Q Source: New Carbon Materials (China). Vol. 17, no. 2, pp. 29-34. June 2002 (10)Analysis of eddy-current brakes for high speed railway. By Wang, P.J. (Natl Tsing Hua Univ); Chiueh, S.J. Source: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v 34, n 4 pt 1, Jul, 1998, p 1237-1239 2)学术会议论文 (1)胡波,姜靖国,吴萌岭.高速列车与动车制动系统电空转换装置的研究. 中国铁道学会车 辆委员会制动分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199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