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附件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附件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附件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打印)附件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

2.难点:状态函数间的关系及特定条件下的意义;如何用化学势解决物理及化学变化;可

逆电池的理解。

(四)知识范围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物理化学主要解决:①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②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为能够定性解释和通过定量计算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提高对前面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1、《物理化学》(上、下),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奚正楷(山东大学),李大珍(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物理化学》,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物理化学电子教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5、《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范崇正、杭瑚、蒋淮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6、《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孙德坤、沈文霞、姚天扬(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二、课程内容

绪论

主要内容:

1.物理化学的内容、特点及学习方法。

2.物理化学的发展趋势。

3.物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学时:1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热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如体系与环境、平衡状态、过程与途径、状态函数、功和

热、内能、焓及标准生成热等。

2.掌握各种过程的Q和W计算方法。

3.根据状态函数的特点,掌握ΔU、ΔH的计算方法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4.*了解气体液化的原理。

主要内容: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内容、方法和特点。

2.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体系和环境、热力学平衡态、状态与状态函数、强度性质与广度性质、过程与途径、热

量和功、可逆过程。

3.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内能的概念、焓、热容和能量均分原理、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焦耳?汤姆逊效应,实际气体的△H和△U。

4.热化学

反应进度ξ的定义、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等压反应热与等容反应热、赫斯定律、生成热、燃烧热、

*溶解热与稀释热、*自键焓估计生成热、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5.*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说明

内能、功、热、热容—能量均分原理。

学时:11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讲授、习题、讨论、答疑。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可逆过程?

2.为什么要定义状态函数H?意义何在?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第二定律的意义。

2.明确如何用第二定律引出熵函数。

3.明确熵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物理意义,如何在一定条件下利用它们来判断变化的方向

和进度。

4.掌握热力学基本关系式和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的应用以及ΔG、ΔS的计算。

5.掌握克拉贝龙方程及其应用。

6.掌握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的概念。

主要内容:

1.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发变化的特征、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和开尔文的说法。

2.熵

熵的引出、熵增原理、变化方向的判断、各种过程中熵变的计算。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

3.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定义及变化方向的判断。

4.ΔG的计算

等温物理过程变化中的ΔG、化学变化中的ΔG。

5.几个热力学函数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特性函数、麦克斯韦关系式、吉布斯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Gibbs—Helmholtz 方程、吉布斯自由能与压力的关系。

6.单组分体系的二相平衡—热力学对单组分体系的应用

克拉贝龙方程、*外压与蒸汽压的关系。

7.多组分体系中物质的偏摩尔量及化学势

偏摩尔量的定义、偏摩尔量的集合式,*吉布斯—杜亥姆公式。

化学势的定义、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化学势在相平衡中的应用。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第二部分课程教育目标 1.通过物理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更需注意方法的学习,努力去实践。这几个要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有正确的研究与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知识,并指导实践,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理论,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理论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2.学会用数学、物理的原理解决热力学证明题的推演,逸度、活度的计算、在相图的应用,及在统计热力学中众多的计算。 3.本课程除了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还有课程自身特有的理论方法:热力学方法、量子力学方法及统计热力学方法。 (1)热力学方法--------宏观的方法 热力学方法的主体是:归纳与演绎。热力学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在热力学的三个经验定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测出的物质的P、V、T性质和热数据(热容、相变焓、反应焓等)。借助数学原理(全微分)。通过归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演绎(严格的数学推演)得到一系列的热力学方程式和结论,用以解决物质变化(p、V、T变化、相变、化学变化)过程的能量效应、方向和限度,为上述过程的实现提供最佳的热力学控制条件。 热力学方法的特点是:不涉及物质粒子的内部微观结构,结论严谨。 (2)量子力学方法---------微观的方法 量子力学研究个别微观粒子所遵循的力学规律,得到物质的微观特性,如:分子结构、平动能级、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分子间力等。 (3)统计热力学方法---------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

统计热力学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研究如何由粒子的微观力学性质(分子质量、转动惯量、振动频率)通过求统计概率的方法,得到系统的宏观性质(如热力学能、热容、熵等)。 以上方法对化学化工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要求是:掌握热力学方法,理解统计热力学方法,了解量子力学方法。 4.掌握物理化学在热力学归纳演绎中状态函数法、极值法、偏离理想的模型法(如为研究实际气体PVT行为提出理想气体的模型,引出压缩因子的概念,为研究实际液态混合物气-液平衡规律,而提出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模型,引出活度的概念等)。化学动力学中有研究简单级数反应的线性方法,研究复合反应动力学的稳态近似法和平衡近似等。 5.学会物理化学中采用了反映物质的性质随某些变量发生变化的规律的三种方法: (1)数据列表法:通过列表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H2O在不同温度下蒸汽压数据表)(2)图形法:用曲线或直线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水的气-液平衡p-T图) (3)解析式法:用数学方程式总结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Clapeyron-Clasusius方程) 第三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及物质的pVT性质(4学时) 绪论内容 ●什么是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的内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物理化学的意义 ●如何学好物理化学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教材与参考书 一、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掌握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掌握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 ?掌握饱和蒸气压概念 ?理解范德华状态方程、对应状态原理和压缩因子图,了解对比状态方程及其它真实气体方程。 二、教学内容 1、理想气体及状态方程。 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真实气体 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压缩因子方程、范德华方程、维里方程 3、真实气体的液化 真实气体的液化(CO2的p-V图)、临界现象、临界参数、饱和蒸汽压、沸点。 3、对应状态原理及压缩因子图 对比参数、对应状态原理。 用压缩因子图进行普遍化计算。 三、介绍本章理论知识在科研及前沿领域的应用实例。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 一、本章基本要求

物理化学学习方法

物质的pVT 关系和热性质 本章介绍了两类基本的宏观平衡性质,pVT 关系和标准状态的热性质,它们是应用热力学方法研究平衡规律时必须结合或输入的物质特性。热力学方法作为普遍规律将在下一章全面讨论。 从本质来说,这两类性质都是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在宏观上的反映,但各自有所侧重。对于pVT 关系来说,它的多样性主要决定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如果只有热运动,将得到最简单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或硬球方程;而标准状态的热性质对气体来说,则完全决定于分子的热运动,对于液体和固体,还要添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贡献。分子运动的整体是由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两方面构成的,物质的性质则来源于这种整体的分子运动。 这两类性质各自主要反映了整体分子运动的一个侧面,因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综合应用。例如为求得实际气体、或高压下液体和固体的热容、反应热和反应熵,首先当然需要O?p,m C 、?ΔOf m H 和O?m S ,但还要知道C p 、H、S 随压力的变化,以后我们将知道,这种变化决定于pVT 关系。当我们讨论从微观到宏观的层次时,也将分为两章:第十二章是没有相互作用的独立子系统的统计力学,讨论如何从理论上得到气体的标准状态热性质;第十三章是有相互作用的相倚子系统的统计力学,介绍如何从位能函数得到状态方程。本章中除了描述一些实验规律,对一些性质进行严格定义外,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研究pVT 关系的经验半经验方法中,如何从实验现象出发,归纳得到经验方程,然后抽象出一些假设和微观图象,由此得出有一定理论基础并经过合理简化的半经验模型,并根据实践检验,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其中进行抽象和合理简化是两个关键。 最后还要指出三点:一是经验半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还在发展,对液固平衡的描述还刚刚开始。二是混合物的pVT 关系和热性质,在第三章中还要讨论。三是由于材料、生命、能源、环境等科学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物质,需要进行新的实验测定,并发展适用于这些新物质的经验半经验方法和理论方法。 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 本章结束之际,有几个问题要作些说明。 1. 热力学方法在由实践归纳得出的普遍定律的基础上作演绎的推论。 热力学中的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拿第二定律来说,人们用各种方法制造第二类永动机,但是都失败了,因而归纳出一般结论,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出来的,换句话说,功变为热是不可逆过程。第二定律抓住了所有宏观过程的本质,即不可逆性。 热力学方法的主体是演绎。热力学的整个体系,就是在几个基本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循环和可逆过程的帮助,由演绎得出的大量推论所构成。有些推论与基本定律一样具有普遍性,有些则结合了一定的条件,因而带有特殊性。例如从第二定律出发,根据可逆过程的特性,证明了卡诺定理,并得出热力学温标,然后导出了克劳修斯不等式,最终得出了熵和普遍的可逆性判据。以后又导出一些特殊条件下的可逆性判据。这个漫长的演绎推理过程,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是热力学精华之所在。采用循环和以可逆过程为参照,则是热力学独特的基本方法。 2. 热力学基本方程是热力学理论框架的中心热力学基本方程将p、V、T、S、U、H、A、G 等八个状态函数及其变化联系起来,它是一种普遍联系,可以由一些性质预测或计算另一些性质。只要输入的数据是可靠的,得到的结果必定可信。例如根据由基本方程导得的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可由较容易测定的饱和蒸气压随温度的变化,预测较难测定的相变热,这种预测是热力学理论最能动之所在。 3. 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输入物质特性热力学理论是一种普遍规律,必须结合实际系 统的特点,才能得出有用结果。实际系统的物质特性主要有两类,即第一章所介绍的pVT关 系和标准态热性质。这两类性质本身并不能从热力学理论得到,它们来自直接实验测定、经验半经验方法,或更深层次的统计力学理论。 4. 过程的方向和限度以及能量的有效利用是两类主要的应用它们都植根于可逆性判据或不可逆程度的度量。

半导体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半导体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半导体材料 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 学分: 3 (二)课程简介:本课程重点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硅、锗、砷化镓等的制备基本原理、制备工艺和材料特性,介绍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碳化硅及其他半导体材料的性质及制备方法。 目标与任务:使学生掌握主要半导体材料的性质以及制备方法,了解半导体材料最新发展情况、为将来从事半导体材料科学、半导体器件制备等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热力学统计物理》; 本课程中介绍半导体材料性质方面需要《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中晶体结构、能带理论等章节作为基础。同时介绍材料生长方面知识时需要《热力学统计物理》中关于自由能等方面的知识。 (四)教材:杨树人《半导体材料》 主要参考书:褚君浩、张玉龙《半导体材料技术》 陆大成《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外延基础及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半导体材料概述 第一节半导体材料发展历程 第二节半导体材料分类 第三节半导体材料制备方法综述 第二章硅和锗的制备 第一节硅和锗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节高纯硅的制备 第三节锗的富集与提纯

第三章区熔提纯 第一节分凝现象与分凝系数 第二节区熔原理 第三节锗的区熔提纯 第四章晶体生长 第一节晶体生长理论基础 第二节熔体的晶体生长 第三节硅、锗单晶生长 第五章硅、锗晶体中的杂质和缺陷 第一节硅、锗晶体中杂质的性质 第二节硅、锗晶体的掺杂 第三节硅、锗单晶的位错 第四节硅单晶中的微缺陷 第六章硅外延生长 第一节硅的气相外延生长 第二节硅外延生长的缺陷及电阻率控制 第三节硅的异质外延 第七章化合物半导体的外延生长 第一节气相外延生长(VPE) 第二节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外延生长(MOCVD) 第三节分子束外延生长(MBE) 第四节其他外延生长技术 第八章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一):第二代半导体材料 第一节 GaAs、InP等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特性第二节 GaAs单晶的制备及应用 第三节 GaAs单晶中杂质控制及掺杂 第四节 InP、GaP等的制备及应用 第九章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第一节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特性及应用 第二节氮化物半导体材料的外延生长 第三节碳化硅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第十章其他半导体材料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 ★适用专业: 化学专业。 ★教材: 《物理化学》(第五版),傅献彩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学参考书: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山东大学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胡英等编,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Physical Chemistry.6th ed., Atkins P.W.,Oxford University Press.(有中译本) 附:关于教材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南京大学教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五版是在第四版的基础上,遵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4年通过的"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增删,并总结近年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修订而成的。全书重点阐述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考虑到不同读者的需要也适当介绍了一些与学科发展趋势有关的前沿内容。 ★本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化学专业二级学科。课程以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为基本结构,主要内容有化学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的电动势、电解与极化作用;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一些新进展,从而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加深对先行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理解,做到知识面宽、基础深。另一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前人提出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碰到问题时,能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 ★实施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方法、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自学和讨论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多媒体投影辅助教学手段,并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对每章进行一次习题课,以巩固难掌握的知识点,并掌握运用物理化学方法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纲要 绪论(1 学时) 一、知识点 着重阐明物理化学的意义、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1. 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 2. 物理化学的目的和内容 3.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4.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化学方法有哪些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化学方法有哪些 “专”——主要针对预习而言 通过预习,可以抓住本节的难点,从而在上课听讲时“有的放矢”,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通过预习,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理 解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学习物理的目的之一。学 物理不仅在于学习物理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物理的这一套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并不是简单地看看书就完了,而是应当认真阅读课本,专心致志、反复琢磨每一句话,仔细推敲各个物理定律,直到弄懂为止。实在不懂的,应当做好标记,这正是你上课听讲的重点。因此通过 有目的地预习,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为牢固掌握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主要是对听课而言 听课是学习的最关键环节。 听课时,一是要注意教师强调的重点,这往往是各类考试的主要目标;其次要注意预习时标记的不懂之处。当教师讲到该处时,一定 要仔细听,积极思考,一般来说是会明白的。如果实在还不懂,则 不要思考过多而耽误听课,可以等课后再向教师请教。好记性不如 烂笔头。上课除了认真听讲外,还要记好笔记,注明上课因时哪些 知识还为没有笔弄得,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上课笔记往往是老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下来的重点和难点的条理化、具体化,凝 聚着教师的心血。此外,记好笔记,也便于复习时抓住重点。 “理”——主要对复习而样言 听完课后,大脑中的知识点就像一个个漂亮的珍珠散落在地,必须通过“复习”这根线,把它们连成一串美丽的项链。复习时应当 对照笔记上的重点,预习时的难点来仔细咀嚼课本、理顺知识点间

的逻辑关系;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定律应牢记在心。复习时就不能 像预习时那样只局限于本节,因为物理学中有许多规律是相似的, 许多概念、定律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物体在重力场和电场中的 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平方反比性,波动和振动的联系 与区别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前后联系与沟通,从而 更好地掌握它们的性质。 “精”——主要对题目的选择而言 复习完后,并不是大功告成,你现在只是知道了物理定律,但它在具体情况下如何运用,运用时有何技巧,还有任何一个物理定律 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该定律可能就不成立了,就要 用更精确的理论来代替它。这些你可能并不知道或不熟悉,这就得 通过做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运用物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在做题中 积累经验,熟才能生巧。我并不主张搞题海战术,而是应当少而精,多做几种不同类型的题。每次做题前要先认真审题,分清题型,从 而找到适合于某类题型的通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013年,出版的物理习题、复习书籍可谓数不胜数,这样多的书,必然是良莠混杂、高下不齐的。做题时,如果选了一本不好的 习题书,埋头做下去,如同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作,汗水洒 了许多,收获却甚为廖廖,付出与收获完全不成正比;所以要选择好 的学习辅导,解题指导一类的书,它们往往有详细的解题思路分析 和具体的解题步聚。因为同一道物理题,由于思考问题出发点不同,采用的物理定律不同,运用的数学手段不同,往往会导致解题过程 繁简程度大相径庭,当你做完题后再看参考书的解法时,往往会发 现一种更巧妙的思路、更灵活运用的物理定律、更有效的数学手段、更新颖的解题方法。这样每做一道题就会有很大收获。而且久而久之,总是接触新颖变通、灵活的思路,会使你思维开阔、脑筋更灵活。此外,最好把做题时遇到有关定律应用的类型及技巧和注意事 项都补充到笔记上的相应章节,这样会使你在以后的复习中把它们 都系统地纳入你的知识网中。 物理学最重要的是思考和记忆,因此每学完一个知识点要联系实际和理论思考。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的掌握。比如,重力做功

物理化学打印完整版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 P13 2. 在两个密封、绝热、体积相等的容器中,装有压力相等的某种理想气体。试问,这两容 器中气体的温度是否相等? 答:不一定相等。根据理想气体状态程,若物质的量相同,则温度才会相等。 3. 两个容积相同的玻璃球充满氮气,两球中间用一玻管相通,管中间有一汞滴将两边的气 体分开。当左球的温度为273 K ,右球的温度为293 K 时,汞滴处在中间达成平衡。试问: (1)若将左球温度升高10 K ,中间汞滴向哪边移动? (2)若两球温度同时都升高10 K, 中间汞滴向哪边移动? 答:(1)左球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推动汞滴向右边移动。 (2)两球温度同时都升高10 K ,汞滴仍向右边移动。因为左边起始温度低,升高10 K 所占比例比右边大,283/273大于303/293,所以膨胀的体积(或保持体积不变时增加的 压力)左边比右边大。 P24 1. 在两个容积均为V 的烧杯中装有氮气,烧瓶之间有细管相通,细管的体积可以忽略 不计。若将两烧杯均浸入373 K 的开水中,测得气体压力为60 kPa 。若一只烧瓶浸在273 K 的冰水中,另外一只仍然浸在373 K 的开水中,达到平衡后,求这时气体的压力。设气体可 以视为理想气体。 解: 12n n n =+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程 1221122p V p V p V RT RT RT =+ 化简得: 12112 211()p p T T T =+ 221212732260 kPa 50.7 kPa 273373 T p p T T =?=??=++ 5. 有氮气和甲烷(均为气体)的气体混合物100 g ,已知含氮气的质量分数为0.31。 在420 K 和一定压力下,混合气体的体积为9.953 dm 。求混合气体的总压力和各组分的分 压。假定混合气体遵守Dalton 分压定律。已知氮气和甲烷的摩尔质量分别为281g mol -?和 161g mol -?。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 学分:3 总学时:48H(理论教学48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考核方式:考试 基本面向:生物工程专业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人手,来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化学研究化学变化、相变化及其它有关的物理变化的基本原理,是材料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进一步训练,增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方法的训练应贯彻在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要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会结合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科学方法。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启发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热情,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 法。 2、理解热力学状态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理解热力学三大定律的叙述及数学 表达式。 3、理解溶液和相平衡原理及应用。 4、应用热力学定律,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及应用。 5、理解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6、理解表面现象的性质及特点。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理论课、基础课性质,它的目的是为后继课程打好基础,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生物化学》、《生化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将应用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及知识。 四、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绪论 介绍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 第一章气体 熟练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 掌握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条件及其应用。 了解真实气体pVT行为对理想气体行为的偏差。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理解下列热力学基本概念:环境和系统,状态函数,途径和过程,热和功,平衡状态。 理解并掌握热力学第一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明确热力学能、焓、标准生成焓、标准燃烧焓、标准反应焓、热容的定义并会应用。 掌握在物质的p.V.T变化、相变化及化学变化过程中计算热、功和各种状态函数变化值的方法。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水的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水的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简介 (一)物理处理方法 利用固体颗粒和悬浮物的物理性质将其从水中分离去除的方法称为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法的最大优点是简单易行,效果良好,费用较低。 物理处理法的主要处理对象是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以及颗粒物质。 常用的物理处理法有格栅与筛网、沉淀、气浮等。 (1)格栅与筛网 格栅是用于去除水中较大的漂浮物和悬浮物,以保证后续处理设备正常工作的一种装置。格栅通常有一组或多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框架组成,倾斜或直立地设立在进水渠道中,以拦截粗大的悬浮物。 筛网用以截阻、去除水中的更细小的悬浮物。筛网一般用薄铁皮钻孔制成,或用金属丝编制而成,孔眼直径为0.5~1.0mm。 在河水的取水工程中,格栅和筛网常设于取水口,用以拦截河水中的大块漂浮物和杂草。在污水处理厂,格栅和筛网常设于最前部的污水泵之前,以拦截大块漂浮物以及较小物体,以保护水泵及管道不受阻塞。 (2)沉淀 沉淀是使水中悬浮物质(主要是可沉固体)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从而与水分离,使水质得到澄清。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分离效果良好,是水处理的重要工艺,在每一种水处理过程中几乎都不可缺少。按照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性质及其絮凝性能的不同,沉淀现象可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水中颗粒杂质的沉淀,是在专门的沉淀池中进行的。按照沉淀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和斜流式四种。 (3)气浮 气浮法亦称浮选,它是从液体中除去低密度固体物质或液体颗粒的一种方法。通过空气鼓入水中产生的微小气泡与水中的悬浮物黏附在一起,靠气泡的浮力一起上浮到水面而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操作。其处理对象是:靠自然沉降或上浮难以去除的乳化油或相对密度接近于1的微小悬浮颗粒。 浮选过程包括微小气泡的产生、微小气泡与固体或液体颗粒的粘附以及上浮分离等步骤。实现浮选分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向水中提供足够数量的

物理化学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Course Code)CA130 *学时 (Credit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中文)物理化学实验(1) (英文)Physci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1)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必修课授课对象 (Target Audience) 致远学院化学班大二学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 *开课院系 (School) 化学化工学院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 授课教师(Instructor)陈先阳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化学实验教学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旨在通过化学实验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化学人才。 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及分析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是一门面向致远学院化学班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在基本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热力学、相图及电化学部分。既保留了部分经典实验,同时又结合学科前沿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量手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实践,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研究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现代的科学研究技术,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2015年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代码】: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生科院食品和生物专业、药学院药学专业等,大学二年级)【学时/学分】:48/3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生科院食品和生物专业、药学院药学专业等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 本课程有:热力学三大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三、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一)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二)后续课程 生物化学、食品化学、药物化学等。 第二部分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分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Q、W、△U、△H、△S、△F和△G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 2、理想溶液的通性;稀溶液的依数性。 3、化学反应热力学。 4、相律;单组份系统的相图。 5、简单级数反应、阿累尼乌斯公式。 6、表面张力、附加压力、溶液吸附。 7、胶体的电学性质;胶体的稳定性和聚沉。 (二)教学难点 1、Q、W、△U、△H、△S、△F和△G的计算,可逆过程和状态函数的概念。 2、化学势和偏摩尔量。 3、相律中的独立组分数的确定。 4、反应机理的探索。 5、表面张力。 三、教学材料 (一)推荐教材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沈文霞,科学出版社,2009(第二版) (二)推荐参考书 1.物理化学,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五版) 2.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三版) 3.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奚正楷,李天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三)推荐网站(包括课程网站、专业网站等)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44学时 总学分:8学分 开设学期:第四、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大部分,研究过程变化的可能性和速率问题。该门课程为后期学习化工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热力学三个定律,热力学基本函数及其变化的计算,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地判断化学过程(包括溶液体系、相平衡、表面现象等)进行的方向与限度;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几种重要的反应速率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的求算化学反应的基本动力学参数、能初步推测或判断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物理化学是化学基础课中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重要课程。物理化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选学#自学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 2.了解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 3.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4.熟练掌握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难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基本概念(5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系统与系统的性质、系统的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与功。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热容。 第三节气体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Carnot循环、实际气体。 第四节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焓的规定值、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等温化学反应、非等温化学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96 课程学分:4 适用专业:化学(师范) 一、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相关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先行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定量地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普遍规律。本大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与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增强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应分清主次,在注意系统性的原则下,针对本学科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必须重视习题课,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等各个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培养一种理论思维能力,体会和理解根据实验现象做出假设、建立模型,通过归纳或演绎上升为理论的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用物理化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一切与化学运动相关的问题,即用热力学观点分析其“可能性”,用动力学观点分析其“可行性”,用分子、原子结构的观点分析其内在原因,并结合具体条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总学时:(师范96),具体分配如下:

各章的基本要求 绪论 着重阐明物理化学的意义,介绍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 基本内容: 1. 物理化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物理化学的形成、发展和前景。 3.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4. 怎样学习物理化学。 5. 物理化学和中学化学教学。 6. 气体知识复习 7. 简单数学知识复习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基本要求: 1. 了解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系统、环境、功、热、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

《材料成型技术》教学大纲

《材料成型技术》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35006 总学时:48学时(讲课42学时,实验6学时) 总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模块选修课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工程图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材料力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将理论与工艺一融为一体,首先对整个材料的加工过程作综合描述,进而引出材料成型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并简要介绍其发展现状。然后阐述材料成型所涉及的若干共性理论问题,包括液态金属的凝固理论、材料成型的热过程、塑性成型的物理、力学基础等,最后分别介绍了各种材料成型的工艺方法、过程分析、技术要点及相关的工艺设备和模具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凝固成型、塑性成型、焊接成型的理论和基本工艺。对塑料成型、粉末成型、表面成型做一般了解。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每章布置作业,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实验的主要内容是了解材料成型的工艺、工装(模具)。 考核形式为笔试,总评成绩将参考平时作业(占5%)和实验情况(占5%)。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了解材料成型技术的基本方法、基本问题和发展现状,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 义。 重点:成型技术的基本方法 难点: 第二章材料凝固理论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了解凝固过程中的热力学计算方法,凝固理论在铸造、焊接工艺中的应用。 重点:热力学计算及在铸造、焊接工艺中的具体应用。 难点:热力学计算 第一节材料凝固概述 第二节凝固的热力学基础

第三节形核 第四节生长 第五节溶质再分配 第六节共晶合金的凝固 第七节金属及合金的凝固方式 第八节凝固成型的应用 习题:课外补充4-6题 第三章材料成型热过程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了解材料加热热效率的计算方法,学会分析温度场。 重点:热效率的计算方法,分析温度场。 难点:分析温度场。 第一节材料成型热过程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材料加热过程的热效率 第三节温度场 第四节焊接热循环 习题:课外补充3-5题 第四章塑性成型理论基础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从金属学角度分析材料塑性变形对性能的影响,根据屈服准则分析材料的塑性变形力学条件。 重点: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材料应力、应变状态分析,屈服准则的应用。 难点: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材料应力、应变状态分析,屈服准则的应用。第一节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 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 第三节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分析 第四节屈服准则 第五节应力状态对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 第六节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习题:课外补充3-5题 第五章凝固成型技术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了解凝固成型的方法及凝固件的结构设计要点。 重点:凝固成型件的结构设计 难点:凝固成型件的结构设计 第一节凝固成型用金属材料 第二节液态金属的获得 第三节凝固成型方法 第四节凝固成型件的结构设计

生活中的物理化学常识(考试必备)

生活中有哪些关于物理化学的常识呢?下面生活中的物理化学常识,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一、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 1、燕子低飞有雨:雨前空气潮湿,飞虫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觅食也低飞。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是凝华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吸热过程。 3、真金不怕火炼:金熔点高,一般炉火的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故不能熔化。 4、瑞雪兆丰年: ①雪是热的不良导体,保护小麦安全过冬。②雪中凝结了许多的微量元素与含有有机物的灰尘,具有一定的肥效。 ③雪化成水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早晨西方有虹,说明东方的光照到西方的降雨云上形成虹,西方的降雨云将随西风移到本地,马上有雨。傍晚东方有虹,西方射光,照到东方的降雨云,说明西方已没有雨,马上晴天。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没烧开时,壶底水受热,汽化成气泡,气泡上升遇到上面的冷水,气泡内水蒸气又液化成水,气泡缩小,一涨一缩,激起水的震动,发出响声。水开时,上下温度一样,气泡不断涨大,出水破裂,振动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内香:分子不停运动,墙内花香扩撒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分子之间距离大(大于几百埃),引力小,几乎为零,故不能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①大风来前,高空气温降低,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月光通过其发生散射,形成月晕。 ②大雨来前,地面温度低,水蒸气遇冷凝聚为小水滴,被地面盐分吸附,地面反潮。 10、水火不容: ①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火点,水比热容大,吸收火的热量,使物质温度降低。 ②水汽化的水蒸气包围在物体外,使其不能接触空气,不能燃烧。

11、霜前冷,雪后寒:深秋变冷,水蒸气凝化成小冰晶,故霜前冷,雪后寒参照2条。 12、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易冬:加快空气流动,促进体表汗液蒸发,吸热,故感凉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雨前空气湿度大,水蒸气在温度低的水缸外部液化成水滴,故不用挑担浇地。 15、雪落高山,霜降平原:高山气温低,雪不易化,平原水蒸气多,故易成霜。 16、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周围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添补,形成风。 17、大树底下好乘凉:阻挡辐射,通风对流,水分蒸发吸热。 18、扬汤止沸,釜底抽薪:扬汤使其温度降低至沸点一下,抽薪使其停止加热。 二、与声学有关的生活现象: 1、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山中长啸,多次反射,经久不息,似山狂呼,谷回音。 2、闻其声,见其人:根据音色判断其人。 3、余音绕梁: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4、弦外之音:人听觉之外的声音(超声、次声)。 5、隔墙有耳:固体传声。三、与光学有关的生活现象 1、水中捞月一场空:水面相当于平镜面,水中月亮是虚影,故不可捞。 2、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导致水看上去浅了。 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平面镜所成像大小相等,物象对称,故里外都是猪。 4、坐井观天,所见甚少:光的直线传播。 5、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凸透镜原理。 6、一石击破水中天:水面是平面镜,石块投入打破平面镜,故打破水中天。 7、瞎子点灯白费蜡:光的反射,万物反射光进入人眼,反射光线不能进瞎子眼。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编号:06030182b 二、实验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 1、实验教学目的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化学课,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化学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传授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2、实验内容和要求 实验项目一:燃烧焓的测定 (1)安装氧弹式量热计; (2)称药品、燃烧丝的质量,装氧弹; (3)用氧弹式量热计测苯甲酸的燃烧热; (4)用氧弹式量热计测萘的燃烧热。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量热计的原理,学会雷诺图解法,掌握恒容燃烧热与恒 压燃烧热的关系。 实验项目二: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 (1)安装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装置; (2 )向烧瓶中加适量的水; (3)抽真空,检查气密性; (4)加热至液体微沸,测定蒸汽压。 理解液体饱和蒸气压和气液平衡的概念,理解纯液体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即Clausius-Clapeyron方程;了解用动态法测定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方法和原理;掌握饱和蒸气压法测定液体汽化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真空泵及压力计的使用。 实验项目三: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 (1)用分析天平称取0.2500g尿素置于干燥管中; (2)制做冰盐浴; (3)安装凝固点测定装置; (4)测定溶液的凝固点。 掌握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掌握溶液凝固点的

测量技术。 实验项目四: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 1)安装蒸馏仪; 2)向蒸馏仪中加适量药品; 3)测定沸点; 4)测定折射率。 掌握阿贝(Abbe )折光仪的使用,掌握用蒸馏仪测定t—x 图的方法,理解完全互溶二 组分气液平衡相图。 实验项目五:二组分合金相图的绘制 (1)检查二组分合金相图炉; (2 )称样品于样品管中; (3)加热使样品成为液态; (4)控制冷却速度,测定冷却时间和冷却温度的关系。了解步冷曲线的形成原因;掌握微电脑控制金属相图实验炉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热分析法的测量技术与有关测量温度的方法。 实验项目六: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1)制做盐桥; (2)配制溶液; (3)调节电位差计; (4)测量电池的电动热。 了解补偿法测定电池电动势的原理,掌握电动势测定难溶物溶度积(K SP)的方法;掌 握电位差计的测定原理和使用方法,测定Cu-Zn 原电池的电动势。 实验项目七:溶液表面吸附作用和表面张力的测定 (1 )配制溶液; (2)安装表面张力测定仪; (3)测定水的压强差; (4)测定溶液的压强差。 理解表面张力、溶液表面的吸附概念,了解表面张力的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鼓泡法(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2、测定不同浓度c的乙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Y,并由Y —C曲线求算吸附量。实验项目八:过氧化氢 的催化分解 (1)配制过氧化氢溶液; (2)测定过氧化氢浓度; (3)安装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装置; (4)测定过氧化氢t 时刻所分解放出氧气的体积。 熟悉一级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掌握静态法测定H2O2 分解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掌 握量气技术和体积校正技术。 实验项目九: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测定 (1)配制乙酸乙酯溶液; (2)安装恒温水槽; (3)测量氢氧钠溶液的电导率;

物理化学-环境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物理化学 课程代码: ENVI130038 课程名称:环境物理化学 (Environmental Physical Chemistry) 学分数: 3学分周学时: 3学时 主讲教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叶兴南副教授 助教:研究生同学 预修课程:普通化学 课程性质:“环境物理化学”是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存在于大气、土壤、水环境的化学运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学目的:本课程以自然环境最普遍的化学规律为基本教学内容,旨在使物理化学能更好地为研究污染物在大气、土壤和水圈中的迁移与转化服务。提高学生的物理化学 水平和综合研究环境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环境化学、大气化学和环境 工程学等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简介: 本课程的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 (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问题; (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 (3)量子尺寸效应和纳米化学问题。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高等教学出版社;《物理化学》 (第四版)傅献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物理化学习题精解》王文清等,科学出版社;《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本要求: 1. 掌握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在化学反应物质聚集状态和各种物理化学过程中的应用;2. 能熟练运用多相平衡的基本原理解决大气环境中气液固的 分配问题,熟悉表面张力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简单级数反应的动 力学规律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方式: 以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为主线,课堂讲解和原理应用相结合为主,课后练习为辅的教学方法。注重原理在环境科学学科中的应用。 主讲教师简介(须相对详细): 叶兴南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是 大气环境学。已承担三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受聘为国际顶级刊物 《Atmospheric Environment》审稿专家。曾先后获得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青年 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 等奖等荣誉。教学效果优良,课程评估多次在4.9分以上。目前主讲环境化学、 环境物理化学、环境灾害与启示等本科生课程,参与讲授环境化学实验(本科) 和大气气溶胶化学(研究生)等课程。教学格言:用心教学。 教学内容安排(按54学时): 绪论和理想气体基本状态方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