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中历史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含解析)

2020高中历史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三)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嵇文甫先生在评价某一思想家时说:“他居然敢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什么圣贤榜样,道理格式,都不放在眼里。这种大胆的言论,正可和当时西方的宗教革命家互相辉映.他们都充满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他使道学中兴,使道学更加精练.”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B.王阳明

C.李贽D.朱熹

C [根据材料“他居然敢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什么圣贤榜样,道理格式,都不放在眼里”可知,他反对对孔子唯命是从,四位思想家中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人是李贽,故答案为C 项.]

2.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

A.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

B.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D.“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 [工商皆本是明代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面对现实提出的学说;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排除A、D两项;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和“君不君,臣不臣”,这些言论反映了李贽揭露明朝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的三纲五常礼教是极大的挑战,故选C项。]

3.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D [材料的言论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A项;B

项属于对材料的误读,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的言论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故选D项.]

4.黄宗羲的“新制”无疑是一种“革命”,但并不是资产阶级式的近代“革命”,而是始终没有超出古代或封建社会的范畴。黄宗羲的“新制”思想( )

A.完全突破了原有的儒学范畴

B.催生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变革

C.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要求

D.是对宋明儒学新的反思与总结

D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此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D项正确;A项中“完全突破”说法绝对,错误;黄宗羲思想并没有催生新的社会变革,B项错误;明清之际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思想体现,C项错误。]

5.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

A.“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B [根据材料中“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可知用古代的民本思想来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而“天之立君,本以为民"也体现的是民本思想,“君臣友朋,相为表里”反映的是对君主专制的反感,“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反映的是反对空谈义理,A、C、D 三项均与题意观点一致,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反映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与材料信息相悖,故B项正确.] 6.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B [材料是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典型的社会责任感,即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B项符合题意;材料的思想影响力有限,并不能起到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的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该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和材料中的思想并无直接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7.王夫之是我国明清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认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的“器”是指()

A.客观存在的事物B.人们感知事物的器官

C.万物发展的规律D.进行科学实验的仪器

A [王夫之认为主观认识都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故“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说明了人们认识事物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研究的依据,故A项符合题意。]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对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C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在批判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均与传统儒家学派之间亦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9.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贽的思想语录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材料二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许苏民《李贽评传》材料三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

——自相冲突的哲学家》(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可得出反对迷信孔子,根据材料“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可得出李贽反对以儒家思想束缚人的自由;第二小问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

李贽思想主张特点是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第(2)问,解读材料二,可将问题转换为李贽思想的历史影响,结合史实论述即可.第(3)问,解读材料三可知,李贽的悲剧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故结合当时明清时代特征即可回答造成“李贽悲剧”这一现象的社会因素。第(4)问,从三则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新思想,但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1)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特点: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传播的土壤;理学日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

(4)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

[能力提升练]

10.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

贽本意相符的是()

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B [依据材料“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可知李贽认为焚书乃是势之必然,即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所以本题选B项。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C、D两项题干没有体现.]

1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C [根据材料,“在这个时期(明清),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

化有了重大进展.……发生了重大的反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因此选C项。] 12.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据此可知,黄宗羲( )

A.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

B.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

C.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

D.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

B [根据“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故选B项;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项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C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项。]

14.文化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朱熹诞生880周年》纪念邮票,由著名国画大师范曾先生设计.邮票主图为站在松柏之下、头戴儒巾、身穿儒服、眼神和悦的朱熹和童子在游学传道,背景是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以及武夷山局部风光。朱熹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的新儒学思想,远承孔孟,吞吐诸

儒,吸收佛老哲理方法,融入儒学,故能“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形成儒学思想的成熟理论体系。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探究说明朱熹的“新儒学"主要“新"在何处。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新的思想主张.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

[解析] 第(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结合他们的各自主张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朱熹的新儒学的含义以及吸收的佛道思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从理学思辨化角度思考回答。第(3)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天下之大害"“学应求务实”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学批判继承与发展角度回答.

[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

(2)“新”: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积极影响:使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发展成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成熟理论体系。

(3)主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影响: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第12讲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含解析)

第12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明清之际进步儒学出现的背景 1.政治。 (1)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市民工商业阶层扩大。 2.经济。 (1)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拜金逐利之风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文化。 (1)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并走向极端,文化专制日益严重。 (2)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易错修正]明清时期,理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答案:明朝的王阳明发展了理学,重视个体作用,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理学强调的儒家伦理和心学重建道德信仰,对维系家族和睦、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具有积极作用。 二明清之际进步儒学的概况 1.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 思想家代表作主要思想 (1)李贽《焚书》①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和儒

(1)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深刻启迪。 [巩固自查]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位清代女性的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主张女性也应该德才兼备。说明了清代出现了反对传统伦理的思想。 [易错修正]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判儒学,彻底否定了儒学的思想主张。 答案: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

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1.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2.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一般很少被人谈起:一是近代以来中国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二是与明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 核心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及特点 史料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①……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②。 [史料探究]依据史料1,分析李贽的思想特点。 [史料研读]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三学案:第一单元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Word版含解析

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学习目标] 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1.背景 (1)经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2)政治: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 (3)思想: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动摇。 2.思想主张: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 (1)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2)主张自由、自治,发展人的个性。 (3)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过分推崇儒家经典。 3.影响: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 1.李贽的“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 提示 离经叛道中的“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离经叛道”就是指违反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背景 (1)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2.共同点: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

3.代表人物及主张 4.影响: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出自哪位思想家?这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 提示 (1)顾炎武; (2)经世致用。 3.在世界观方面,王夫之与王阳明的观点有何不同? 提示 王夫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王阳明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 4.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提示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学案:第3课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 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识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 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形成 的背景。 评价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 步思想家的思想。 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1.背景 (1)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2)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 (3)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发生动摇。 2.著作:《焚书》《藏书》等。 3.思想 (1)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是圣人。 (2)主张自由、自治,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每个人都得到 适当的安排。 (3)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否定“四书”“五经”的经典 地位。 4.影响:引起统治者的震惊和恐慌,将李贽诬蔑为“妖人”。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 1.背景: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 2.共同点: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 3.黄宗羲 (1)著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2)思想 ①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主张。

③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4.顾炎武 (1)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思想 ①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之风,主张经世致用。 ②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张实行“众治”。 ③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认为人心风俗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社会的治乱。 5.王夫之 (1)著作:《读通鉴论》《宋论》等。 (2)思想 ①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的唯物主义观点。 ②在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 ③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强调行是知的基础。 ④提出“求天理于人欲之中”,把两者统一起来。 ⑤提出社会进化论的观点。 6.影响:震动了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易错提醒】(1)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2)李贽虽然否定孔子权威,斥责礼教虚伪,但他对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抛弃,而是扬弃。李贽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只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3)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导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概念阐释】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

专题1.4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解析版)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讲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 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D.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答案】D 【解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D项正确。2.李贽在《藏书》中说:“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后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他的这一观点 A.摆脱了“天理人欲”束缚B.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C.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D.提倡男女平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如武氏者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贽从爱才爱民的客观角度评价武则天,体现了客观务实的历史观,C项正确。材料强调统治者爱才爱民与“天理人欲”的束缚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强调统治者爱才爱民,无法体现李贽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而是强调统治者爱才爱民,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爱养人才为心,爱民为念”,认识到这属于客观务实的历史观,注意排除天理人欲、经世致用等干扰信息,即可正确判断。3.《明夷待访录》写道:“古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作者 A.反对君主专制B.主张“众治” C.提出君臣平等D.认为工商皆本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表明作者反对君主专制,A项正确。“众治”是指不是一人专制的治国方式,但与材料强调反对君主专制不符,排除B。材料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题三十五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讲义含解

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重难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史料一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 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顾炎武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 国社会的进步。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 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史料二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探究]()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顾炎武言论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根据史料二分析这位清代女性的主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解读]史料一中“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是核心;史料二中“我 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是核心,抓住这些核心内容是答题的关键。[提示]()社会问题: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主张:提倡经世致用的学 风。 ()主张:女性也应该德才兼备。说明:清代出现了反对传统伦理的思想。 [系统认知]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史料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是教会神学,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①。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

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管辖世俗界,教权管辖精神界②。……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是罕见的③。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④。……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⑤。 ——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探究] 依据史料,简要解释“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 史料中①②说明了西方启蒙运动困难少的原因,③④说明了中国启蒙运动阻力大的原因,综合对比分析中国“困难大得多”的原因。 [提示]西方神学的束缚易打破,中国儒学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君神合一,君权强大。 [系统认知]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但未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制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以上因素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 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随堂巩固训练] 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 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 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2020版高三历史《衡中学案》一轮总复习第十一单元 42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Word版含解析

第42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JI CHU PAI CHA 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历史背景 1.政治: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2.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李贽 (1)思想主张 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③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①主要思想: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 ②评价: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 ①主要思想: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在实践中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②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①主要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评价: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评价 1.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家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想一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中的“经”“道”是指什么? 提示:李贽的“离经叛道”中的“经”指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道”指道学,即理学的伦理、教条。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在政治、经济上提出了哪些进步的主张? 提示: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经济:提出工商皆本。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为什么没有发展为西方式的启蒙思想? 提示:(1)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3)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给早期启蒙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4)明清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不可能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 4.概括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特征。 提示:(1)政治: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商业者队伍壮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文化:理学僵化、进步思想出现、明清小说盛行。 总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方式产生,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封建统治者政治上的专制、经济上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使中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31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

考点训练31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题组一基础小题] 1.(2018·中原名校质检)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可知《太极图说》( ) A.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答案 C 解析材料把“阳变阴合”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唯物色彩,故A项错误。《太极图说》讲的是万物发展的变化,不能体现迷信色彩,故B项错误。从材料“阴阳……生死”等一系列用语可知,汲取了佛、道思想,故C项正确。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信仰重建任务完成,故D项错误。 2.(2018·河北唐山期末)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知( )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答案 B 解析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排除A项;朱熹认为日常行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认为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炼”成就圣人,说明二者的思想都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呈现出世俗化特点,故B项正确;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3.(2019·山东宁阳阶段检测)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 ) A.否定传统经学 B.重申儒家义利观 C.强调主体意识 D.批判周孔之道 答案 C 解析材料“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直接探求圣人“本文”和“本义”,可知宋儒并非否定传统经学,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由“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可知,宋代儒学强调主体意识,C项正确。宋儒探求“本文”和“本义”,可见并非批判周孔之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解析版)

考点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一、辩证看待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表现

【历年真题】 1.(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7.4·浙江高考·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解析】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是反对君主专制,是在思想上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是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解析】材料“狂狷之士”“儒帽裹僧头”主要体现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无法说明他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却收女弟子”只能说明李贽的说法与其他人不一样,不能就此说明明代妇女地位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儒帽裹僧头”“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表明批判传统礼教,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是道家的思想,材料中只是讲述李贽的狂妄不羁,没有提及他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习题: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试题含解析必修

第二讲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9·广东佛山顺德二模)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 应该孝敬上天。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这体现了理学 ( ) A. 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B. 形成了精密的体系 C. 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 D. 包含一定的自然观 2. (2019·广东湛江调研)王阳明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 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他的观点( ) A. 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 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 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 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3. (2019·山东青岛期初)从左图到右图,反映出( ) A. 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 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 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 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4. (2019·河北唐山摸底)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 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 A.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 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 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5. (2018·安徽淮南二模)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 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 ( ) A. 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 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 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6. (2018·湖北武昌区5月调研)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 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 A. 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 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 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史料出处 “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 《唐会要》,唐玄宗诏令 秩” “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 程颐、程颢《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 也” “颜子亚圣,犹不能无违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2020版高考历史:第31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含答案和解析)

第31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安徽皖北协作区模拟)《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 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 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解析“三教合归儒”的实现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文学是当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反映,所以《西游记》这部文学创作是立足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三教的并立,并没有凸显道家的衰微,故C项错误;材料记载有道家、佛教与儒学,但其目的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河南郑州质检)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 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 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 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解析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指的是其自身内容的完善与发展,即继承儒学传统思想,在此基础之上再吸收佛道思想,最终促成了儒学的新生。A项表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C项也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董仲舒思想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河南豫东、豫北十校联考)朱熹认为“君权”是符合“天理”的,君主应循天之理,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转为天下之大公。朱熹在此强调的是() A.“君权神授”,肯定君主意志是天理 B.“君为臣纲”,规范君臣秩序 C.“天人感应”,君主承天意教化民众 D.君主亦应“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材料中朱熹认为“君权”应符合“天理”,但没有提到君主的权力来源于上天,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帝与臣子的等级关系,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权”与“天理”之间的关系,君主应顺应天理治理国家,而不是教化民众,C项错误。朱熹认为君主应“按天理的原则治理国家,要完全摒弃一切私意”,实际上就是要求君主“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四川德阳调研)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A.思辨化的趋向 B.信仰重建的完成 C.普及化的实现 D.伦理纲常的弱化 解析由孔子的“性与天道”发展为朱熹的“理”“气”“性”“太极”,说明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思辨化趋向,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5·四川成都三模)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解析程颢生活在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 项正确。 答案 D

2020高中历史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含解析)

课时分层作业(三) 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建议用时:3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嵇文甫先生在评价某一思想家时说:“他居然敢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什么圣贤榜样,道理格式,都不放在眼里。这种大胆的言论,正可和当时西方的宗教革命家互相辉映.他们都充满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精神。……他使道学中兴,使道学更加精练.”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B.王阳明 C.李贽D.朱熹 C [根据材料“他居然敢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什么圣贤榜样,道理格式,都不放在眼里”可知,他反对对孔子唯命是从,四位思想家中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人是李贽,故答案为C 项.] 2.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体现了李贽( )

A.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 B.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D.“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 [工商皆本是明代黄宗羲鉴于社会的变动,面对现实提出的学说;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排除A、D两项;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和“君不君,臣不臣”,这些言论反映了李贽揭露明朝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的三纲五常礼教是极大的挑战,故选C项。] 3.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D [材料的言论无法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排除A项;B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要点解析: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要点解析:明清之际 儒学的发展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下文为同学们整理了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要点解析,详情如下: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要点解析: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知识点】(一)明清儒学出现的背景特点及评价1.背景(1)政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但日趋衰落;(2)经济因素,统治者大力倡导重农抑商,巩固封建小农经济;(3)思想因素,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思想;八股取士实行文化专制。(4)经济因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5)阶级因素市民工商阶层兴起 2.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反对君主专制(批判性)(2)继承先秦儒学主张和谐发展,强调力行,敢于探索的优良传统(继承性)(3)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时代特色)(4)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3.评价:(1)积极:①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工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②一定意义上反

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2)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总之,明清之际的思想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总结性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更靠近国计民生,因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儒家思想的一次批判继承和发展。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二)为什么明清之际的中国启蒙思想会发展不完善,没有如法国一样产生巨大的影响? 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政治方面: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思想文化:礼教纲常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儒家思想的发展变迁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发展变迁历程:(1)春秋末期产生,其创始人为孔子,提倡“仁”的学说,提出“礼”的主张,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主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新探究大一轮检测:第37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含解析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哈师大附中模拟)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解析:选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但政治上专制统治强化,故人们提出了要求个性、肯定个人价值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 2.(2019·洛阳统考)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C.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这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关注社会现实的实学出现,与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这些学者倡导实学,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不能说明读书人都放弃了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故C项错误。 3.(2019·承德联校期末)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儒学宗教化的完成 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解析:选D。据材料中“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再结合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批评传统儒学可知,明清时期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故D项正确。 4.(2019·临沂质检)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救亡图存而进行务实革新。这说明了() A.儒家思想蕴含着实用主义精神 B.实学逐渐成为当时思想主流 C.崇实致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3第十二单元第34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答案

第34讲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历史背景 经济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 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 生巨大变化 政治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 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思想 文化 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 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 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思想主张 (1)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斥责理学虚伪。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抨击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他反对男尊女卑,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赞扬改革;主张人人平等,尊重生命;肯定农民起义;批判“重农抑商”,主张理财,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2.历史评价 (1)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2)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 三、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3课后作业-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处于正统地位的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很大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异质”指的是黄宗羲等人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这一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 答案:A 2.黄宗羲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A.经世致用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D.古今贯通 解析:根据材料“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得出黄宗羲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古今贯通不符合材料,故D项错误。 答案:A 3.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掀起了中国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其中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著名思想家是() A.王阳明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解析: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治”,主张吸收更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的“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清儒学案·亭林学案》),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答案:C 4.唐甄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谓之贼乎?”可见,唐甄() A.提倡君臣共治天下B.反对传统君臣之道 C.否定君主专制统治D.肯定社会平等观念 解析:据材料“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对点训练:3-3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含解析)

1.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答案 C 解析李贽的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都具有启蒙意义,A项正确;两者都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B 项正确;人文主义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李贽生活的时代,中国还没有出现新兴的资产阶级,C项不正确;两者都宣扬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D项正确。 2.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作者对宰相作用的定位。材料反映了宰相的作用是劝谏君主,使其不会肆无忌惮,体现了作者限制君权的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作者加强而非削弱相权的要求,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相关系,希望恢复传统政治制度,而非实行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具体的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本题易错选B项,主要是没有正确把握作者对宰相作用的阐释。 3.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此言论的是

() A.强调“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B.反对君主专制 C.编纂《天下郡国利病书》 D.多次拒绝清朝征召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顾炎武的思想。根据材料“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知,顾炎武主张学习经世致用之学,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发挥市场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题干信息“上禁之弗贵,……,则愈腾其贵”“上禁之勿贱,……,则愈益其贱”说明政府调控失去作用,说明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故选B项。材料不强调农商关系,排除A;C项与材料意思相违;D项不是材料意思体现。 5.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判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答案 A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限时特训:第12单元-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限时规范特训(含解析)温馨提示:本套题做题时间为30分钟,分值100分,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一、固基题组(本题组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小题,合计24分) 1. [2014·广东湛江调研]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 A. “知行合一” B. “天人感应” C. 先气后理的思想 D. “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为王阳明的思想,B项为董仲舒的思想,C项为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思想,D 项是朱熹的思想。 答案:D 2. [2014·湛江调研]“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该言论反映的是( ) A. 孔子的“为政以德” 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朱熹的“格物致知” D. 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解析:从题干要求明显可以看出是对事物的理的探究,故符合题意的只有C。 答案:C 3. [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叔本华说:“一切天生万物总结起来就是我,在我之外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存在的。”下列历史人物的思想与此类似的是( ) A. 孔子 B. 董仲舒 C. 王阳明 D. 顾炎武 解析:“在我之外任何其他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孔子、董仲舒都是客观唯心主义,顾炎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排除A、B、D三项。 答案:C 4. [2014·徐州模拟]王阳明的门人在夜间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说:“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门人让贼脱光衣服,贼犹豫说:“这,好像不好吧。”门人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在门人看来,这里的“良知”是指 ( ) A. 纲常 B. 羞恶 C. 真理 D. 私欲 解析:从题干材料提供的情境分析,这里的“良知”指怕脱光衣服受到羞恶,选B。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特训:第28讲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固基题组] 1.[2016·保定调研]《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儒学为尊,排斥了其他学说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中的“明帝幸辟雍(太学)”“上自为辩说”“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可知,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为诸儒演说讲解经义,论辩、研讨经书中遇到的难题,学术性、知识性很强,所以群众都很感兴趣,门外、窗外观听的大小官员及其他人等,达到了上万人,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独尊儒学不代表排斥其他学说; B、C两项在材料中没体现。 2.[2016·邢台调研]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阶段。程颐、程颢是著名的理学大师,下列各项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B.知善知恶便是良知 C.心即理也,此心此理,不容有二 D.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 答案 D 解析A项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B项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C项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三者都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A、B、C三

项错误;D项主张“格物致知”,就世间万事万物而探究天理,符合程朱理学的主张,故D项正确。 3.[2016·南昌月考]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学研究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它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从世界观的高度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其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即封建伦理道德,故正确答案为B 项。 4.[2015·昆明摸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一位哲学家:“他将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内。”黄仁宇意在强调() A.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发展儒学 B.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儒学 C.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提升儒学 D.王阳明以“致良知”强调内心修为发展儒学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佛教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末期,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佛家顿悟之说施用于中国儒学的思想体系”可知材料体现内心的自我修行,李翱的“性命之源”思想认为人性来源于天性,而不是内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