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可持续发展略导学案

实施可持续发展略导学案

实施可持续发展略导学案
实施可持续发展略导学案

陇川县民族中学

九年级(上)思想品德学案系列主备:张佐明审核:杨美菊

使用时间:编号:班级:姓名:

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

2、能力目标: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

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资源现状;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含义、要求必要性

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自学指导】

1、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我国自然资源大、多,但少、大,

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十分严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都是问题。

4、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又不损害。

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认识到自己对和

应负的责任。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走的文明发展道路。

【课堂活动】

活动一:资源实情不容乐观

主题:我国的资源国情

1、阅读课本54页材料,思考:是否能砍这样的大树?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有

哪些?你会如何选择?

2、请为你的选择提供一些依据。

3、知识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怎样的?

活动二:合作探究寻出路

主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阅读课本56页《牧民》资料,思考:假如你是牧民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2、知识提炼:从你的选择中可以看出: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要求是

什么?

活动三: 辨别分析解迷惑

主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阅读课本57页,分析两个观点。

2、从中可以看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什么必要性?

活动四:学以致用落实行动

1、设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2、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课堂练习】

1、目前,国家将一次性木质筷子和实木地板作为单独的税目征收消费税,主要

是为了()

A、禁止木材消费,保护耕地资源

B、解决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问题

C、扩大人们对木制品的消费需要

D、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美国:学生课本重复利用,一本教科书平均寿命5年。韩国:一次性台布、

洗刷用品早已没了踪影。日本:发明了一次性筷子但严禁砍伐本国树木做筷子。以上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必须节约资源②必须发展生产力③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3、我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的重要国情是()

A、种类多,总量少,易开发

B、总类多,人均占有量少,不易开发

C、种类少,总量少,人均占有量少

D、种类多,总量大,人均占有量较少,

开发难度大

4、可持续发展要求()

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②向自然界索取一切

③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的责任④认识到自己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课后练习】

(同步导学)

可持续发展策略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论文题目:传统民居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08土木 学号: 姓名: 传统民居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目录 一.生态建筑背景 1. 生态建筑背景 2.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二.传统民居对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的借鉴作用 1. 乡村住宅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技术 2. 乡村采暖节能技术 三.总结 1.因地制宜,为农民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 2. 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3. 将传统民居纳入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研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传统民居,节能技术; 一.生态建筑背景 1,生态建筑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以及建筑耗能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概念,于1980年由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1987年被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广泛接受并使用。

1987年出版的着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描述为“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意在强调环境质量和环境投入在提高人们实际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提出了“2l世纪议程”(Agenda 21),该文件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南。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指出,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综合而辩证的考察。 如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其真谛在于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美学等方面,提出整合的解决办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促进建筑科学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创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社会财富为今人和后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只有依靠加大科技力度,设计及建造节能、环保、与环境和谐的住宅建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可简单定义为:建筑能够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延长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同时保护环境少受污染的建筑设计和建设方法。它包含的概念如绿色环境亲和生态等,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迫切性的问题。生态建筑学的研究正是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同时也是时代特征的表现,它既是生态学与建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又是自然科学的多学科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更大规模结合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已经成为21 世纪世界各国建筑学界的流行语,怎样才能在设计中更好的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建筑的生态性。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传统民居对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的借鉴作用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有的建筑形式它数量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适应气候与自然条件,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许多传统民居经历长期演变,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原生绿色思想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从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 1. 知道能量的转换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2. 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3. 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 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自主探究 1.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是有 _________________ 性的,人们是在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利用 能量的。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我们所能利用的能源是有限的,所以需要 ___________ 能源。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_____________ 、,我们既要有效地,又要很好地控制和消 除________ 。 3. 化石能源、核能等能源会越来越少,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这类能源称为能源。 像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以在自然界中源源不断的得到,称为______ 能源。 合作探究 一、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思考讨论: (1)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热量是怎样转移的? (2) 冷水能把热量自发地转移给热水吗? 提出问题:电冰箱为何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 归纳总结:能量的转移具有_________ 性。 思考讨论:汽车制动时,消耗的动能转化成什么能?这些消耗的能量能不能再自动地用来驱动汽车

归纳总结:能量的转化具有_________ 性。 二、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思考讨论:人类在利用化石能源时,能量有没有完全利用?有无环境污染?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图片,你看到什么现象,你知道汽车尾气有何危害? 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想想议议:在耗用各种能源时,对环境是否会造成破坏呢?在下表中,用“V”表示大量耗用该类能源对环境会有明显破坏,用“ X”表示对环境不会造成明显破坏。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泉州一中李春阳【学习任务分析】 1、本节第一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热 传导过程和能量转化、转移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让学生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接着引入热机效率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结合实例理解为什么热机具有效率,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体会物理学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 2、第二部分“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了解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和有能源带来 的环境问题,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怎样探索和使用未来的理想能源 3、通过本节的学习,第一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我国发展能源的方针和对策。 第二要求学生要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校处于市区中心,大部分学生家庭情况优越,对于能源的地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如何节 约能源以及能源对环境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 2、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 地位。 3、本节课为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课程,重点为物理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辩证关系,课堂 教学要大量引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地里,历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4、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床,过 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什么是新型能源 (2)知道能量转化的效率 (3)知道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以及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4)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5)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企业战略生态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提出了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战略目标的确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培养;同时提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各参加方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各国的企业,企业界必须认识到污染既是一种浪费又是一种生产的低效率现象;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人类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而企业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把环境保护融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去,只有做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科学界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对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没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需在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精髓的基础上,同时要包含生态环境要素在内加以界定: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既要追求当前利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采用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既要顾及市场份额的扩大,也要满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衡量企业的标准是经济效益的高低。近年来,在人类饱受了环境恶化之苦后,其绿色意识开始觉醒,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企业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劳动力、物质设备、各种能源等,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又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现代企业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其中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所阐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当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足发展,须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2.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3.了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一)能的转移和转化 1.教室列举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 (1)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和机械能(2)风能转化为电能 (3)重力势能转化为电能(4)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5)电能转化为内能(6)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7)光能转化为化学能(8)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 指出下列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或转移情况: (1)人在跑步时,身体发热() 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风吹动帆船前进() 风的机械能转移到帆船上 (3)放在火炉旁的冷水变热() 内能由火炉转移给水 (4)电流通过灯泡,灯泡发光() 电能转化为光能 (5)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二)能量守恒定律 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总结得出: (1)能量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改变 (2)能量转化:能量的形式发生变化 无论能量发生转移还是转化,总能量保持不变。 1.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能量

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历史的长河里,物理规律从来都是经过不断的试错和摸索得来的,在此之前人 们认为有永动机存在,它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人们把这种 不消耗能量的永动机叫第一类永动机。 在这个过程中,还设计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永动机。 2.事实和理论都证明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永动不可能制成的原因: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而不能无中生有地制造能量,因此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17~18世纪许多机械专家就已经论证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法国科学院在1775年就正式决定,不再研究和试验任何永动机。 3.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1)能量守恒定律同生物进化论、细胞的发现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的三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 (2)能量守恒定律是在无数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自然科学的普遍规 律之一。 (3)自然界一切已经实现的过程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凡是违反能量守恒定律的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周节 课题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第三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 类型 新课 授课 时间 教知识目标:认识中国的资源国情,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 学目能力目标:提高全局分析和认识事物能力。 提高抽象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及的贡献 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力所能 重难点重点:掌握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难点:使学生初步树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从自身做起, 护环境,并敢于批评不符合可持续的言论和行为。 注意节约资源,保 课刖准备教师:相关知识储备和拓展,收集资料,了解学情,制作课件,预测课堂。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多方面收集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时 间 教学环明确目标:见本页上 课堂学习:用5分钟时间精心通读教材内容,包括小字内容,再用 5分钟细读课文正文部分,然后找出本课要掌握的知识 要点,能用术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学习检测: 1、自然资源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但________ 占有昂: 少、 开发难度大。 2、资源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浪费、损 失十分严重。 3、原因:人口的 _ 、资源的_________ 、环境的 _____________ 、 生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 等…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 明确学习方 向 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培 养学生自主 学习,互助学 习能力。 2 分 10 分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时间 教 24、内涵及要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 足的需求,而又不损害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持续发展要求和谐 相处,认识到自己 对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应负的责任。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全过程中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 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的文明发展道路C 提升拓展:活动一:【是否能砍这样的大树?毁坏森林资源的行 解决本课基 础知识,通 过互评互 批,了解学 生学习情况 5-8 村生活柴火砍伐等等。(1)、我国的资源现状:①自然资源总量 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深化知识, 提升能力, 10-12 学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2)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P55 活动二1、阅读恩格斯语,说一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也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如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 环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活动三、【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P55 答:三个观点都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了人类要善待地球、保护环 境。 观点一:表明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 需求,而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观点二:认识到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的矛 盾。我们绝不能纵容 人类的贪欲。因为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和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最终将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观点三:认识到了人类的命运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对环 境的最大威胁是人类自身,所以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关键 是靠人类自身。 活动三、【我们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 么?】答:A、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筷子;B、节约和回收废纸、碎 玻璃等;C、不送或少送贺卡;D、节约用电,随手关灯;E、节 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F、用淘过米的水浇花;G、用“中 水”洗车等等。 活化课堂

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案 一、温故知新: 1、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实行计划生育有利于 ,有利于,有利于。 2、我国环境的现状是,(删除)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和。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直接关系我们和。 3、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为代价,绝不能把对立进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的老路。 二、课堂预习:(4分钟) (一)、我们共同的家园 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开发难度。 2、我国当前资源开发的现状:开发利用、不够,由此造成的、十分严重。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原因:人口,资源的,环境的,生态的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2、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3、要求:人类与自然共处,认识到自己对、和应负的责任。 4、目的:建设社会。 三、自主学习: 【我们共同的家园】 情境一:(材料或漫画的标题) 结论: 情境二:(材料或漫画的标题) 结论: 情境三:(材料或漫画的标题) 结论: 巩固演练 能源紧缺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它是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人均煤炭占有量是世界人均的1/2,石油是1/3,天然气是1/14,但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8倍。这表明我国在能源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①人均占有量少②利用率不高③开发范围狭窄④分布不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四、合作探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情境四: 材料一: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13.39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20.3%;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氮……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据预测,在我国45种矿产资源中。到2010年还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只有21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只有9种了。 材料二:为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少生了4亿多人,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面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方案,在碳排放方面将制定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计算机。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学生阅读教材。多媒体展示图表。学生填写表格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断提高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物种灭绝、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强;人口增加,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地理环境趋于恶化、人类与环境对抗性增强;环境污染、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教师总结归纳: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已经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再也不

初四政治导学案 1、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知道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3、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 学习重难点: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危害我国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存在严重的、、问题。 2、我国严重的人口形势有何危害? 3、我国资源形势如何。 4、我国生态环境基本状况如何。 5、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我国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材料一:2006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2007年经济工作,讨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认为,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材料二:2007年1月22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根据材料回答: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2)、为什么说“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3)、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4)、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什么?其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各是什么? (5)、要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需要实施什么战略? 三、达标检测: 1.下列对我国自然资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②我国资源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③我国的自然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 ④我国的资源形势严峻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现在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许多大城市严重缺水,我们应该()①依法治国②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③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一切工作中心④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下列观点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有()①围湖造田,毁林开荒②经济要上,人口要降 ③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④但留方寸土,传与子孙耕⑤先污染,后治理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 D.①④⑥ 4、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 ①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②环境形势相当严峻③城市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④生态环境的范围在扩大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5、在我国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很多人们的观点是“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这种观点 导致我国现在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 ①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③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④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6、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①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②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③我国的生态环境正在比几十年前大为好转④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A.①③B.①④C.①②D.③④7、2007年初,中科院召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座谈会。与会院士形成一个共识,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都必须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和树立生活节约消费意识两方面共同努力。提倡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 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②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③是符合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④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学后记: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经历的阶段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重难点)3.掌握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不同。(重难点 )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期人类活动与环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采集—狩猎社会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对环境的影响有 限 人类与环境保持着原始的平衡关 系 农业社会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 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 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 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 认识 工业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 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愈发严峻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和谐 论”(又称为人地协调论)应运而 生 信息社会(又称为后工业 社会) 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 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产生了一系列 变革 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向生态化、 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的方向进 一步发展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1)传统发展观念 ①往往只片面追求解决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简单地把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③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3)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②内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立起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过渡]读课本P98第一部分,分析说明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板书]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点拨]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深刻地认识到,地球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板书]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活动”探究]读课本P98“活动”,思考并讨论回答 [点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发展的含义要比经济增长广泛得多。经济增长一般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有时也看作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指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

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 案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高一地理必修2DL20 第六章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导学案 编写:祝波审稿:邹峰审核:向秘海审批:熊中庭编写时间:2010-5-10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自评等级:互评等级:互评人签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2.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学习重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与探究、对比法 知识点一、中国走可持续道路的必然性 1、我国在协调人地关系上面临的挑战:(基本国情) (1)庞大的人口压力 我国人口,数量多;人口的素质 (2)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但人均占有量,资源利用率;同时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解决措施:走路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是:控制人口、提高、发展型经济、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3、成果:《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①发布时间:年3月 ②主要内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及方案 ③《21世纪议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总战略,其中战略重点是,发展,要在保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合作探究】 1、结合我国人口实际,思考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存在哪些人口问题应如何解决

①问题: ②措施: 2、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 不利的外部环境知识点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循环经济 ①概念:建立在物质不断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②手段:环境技术③核心:提高效益④资源利用方式:环境方式 ⑤原则:资源输入、资源和废弃物化 ⑥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 2、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⑴工业模式——清洁生产 ①环境效益:实现资源的利用,控制了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 ②经济效益:有利于和调整 ⑵农业模式-----生态农业 ①原理:的观点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考点梳理 考点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⑴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数量大,低素质人口比重大,人口众多给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 ⑶深刻的环境危机: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使我国的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21世纪议程》 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从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 ⑵人口策略: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统筹规划,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问题;资源有偿使用,加大环保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 [例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许多发达国家快,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因而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 C 考点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它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⑴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途径是清洁生产。 ⑵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 2.几个重要概念 ⑴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⑵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⑶生态农业: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⑶产品生命周期:产品从自然中来再到自然中去的全部过程。 【例2】读下图,完成⑴~⑵题。 ⑴图中箭头 A.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 B.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 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⑵该图所示的农业属于 A.原始农业 B.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 D.混合农业【解析】该题侧重对流程图的判读能力和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能力的考查。由图中箭头指向和农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原则可知,图中①表示饲料加工的饲料供给养殖业;②箭头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种植业的农产品供给农户;③表示种植业的农产品作为食品加工厂的原料;④表示肉、蛋、奶等养殖业产品供给市场。图中总体上看同时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且产品比重、生产规模都较大,属于混合农业。【答案】⑴B ⑵D 重疑难点突破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展示图表。 学生填写表格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断提高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 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了解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带的分布和发展条件。 2、通过读美国本土地形图和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图,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 3、通过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明确可持续发展应用于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 【学习重点、难点】 美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自主学习,筑牢基础】 一、美国农业生产的条件 1.自然条件 2. (1)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________ (2)便利的________——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3)国家政策与法规等 二.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一)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1.何为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2.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是什么? 3.美国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意义是什么? (二)美国主要农业带分布及发展条件 (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目的:寻求适宜的____________和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和_______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措施 (1)发展________农业,有机农业、_______农业、精确农业、“_______”农业等。 (2)制定一系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法规和计划,推广大量_____________,采取了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对策措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________的可持续发展。 3.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______政策、休耕政策、_______政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课堂探究】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图,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 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2.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共有的社会经济 条件优势是(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交通便利 ④复种指数高 ⑤市场需求量大 A .①②⑤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水热条件适宜 本土地处北纬25°~49°,大部分属于 地形平坦 平原面积约占本土面积的二分之一,有利于 土壤肥沃 温带草原气候区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河冲积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 河和五大淡水湖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农业带 分布 发展条件 乳畜带 分布在 玉米带 位于 小麦带 位于 棉花带 分布在中部平原 部, 35°N 以南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西部 山和高原盆地地区 干旱少雨,面积广阔,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多天然牧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