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言论自由_概念及边界

言论自由_概念及边界

言论自由_概念及边界
言论自由_概念及边界

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

温辉

国家检察官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言论是人类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言论自由的保障,/有助于思想与资讯之流通,为推动文明进步与发展之原动力0。112密尔在其代表作5论自由6一书中,对言论自由对人类精神福祉的必要性做出了精辟的概括,122并指出:/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0132没有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就没有思想之激荡,社会之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如卡多佐法官所称:言论自由是其他权利产生的摇篮,几乎为其他每种权利不可缺少的前提。142我国有学者提出:随着生存权问题的基本解决,自由权特别是言论自由权将成为我国人民的首要人权。152基于言论自由在发展个人才智、增强民主参与、制衡政府滥权等方面有着重大价值,162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载入宪法,有124个国家在宪法中规定了发表意见自由,占总数的87.3%;另有18个国家的宪法没有规定发表意见的自由,占总数的12.7%。172当然,通过宪法对言论自由予以确认是一回事,在实践中如何保障言论自由则是另一回事。因此,言论自由的保障就成为各国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欲从言论的概念及言论自由的边界两个方面,探讨我国言论自由的宪法保障。

一、什么是言论

(一)我国的理论和实践

在我国,学界对言论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甄树青将其归纳为以下10种:(1)狭义

112 122 132 142

152 162

172朱武献:/言论自由之宪法保障0,载5公法专题研究6(二),1992年,第25页。

详见[英]约翰#密尔:5论自由6,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6页。

同注2引书,第17页。

Pa l ko v.C onnecti cu t,302U.S.319,327(1937).转引自Peter E.Qu i n t:/宪法在私法领域的适用)))德、美两国比较0,余履雪译,载5中外法学6第15卷(2003年)第5期,第616页。

杜钢建:/首要人权与言论自由0,载5法学61993年第1期,第8页。

关于言论自由重要价值、功能等方面的论述,进一步阅读可参见林世宗:5美国宪法言论自由之理论与阐释6, (台湾)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5-11页;林子仪:5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6,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7页;甄树青:5论表达自由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138页;孙宁、尹德亮:/我国宪法制度对言论自由规定的不足及其完善0,载5政法论坛62003年第4期,第52-53页。

[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5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6,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说。即言论自由只是以口语表达思想、意见的自由。(2)中义说。即言论自由的外延囊括出版自由和狭义言论自由。(3)说话、聆听自由说。(4)说话、聆听自由与内容不受干预说。(5)基本广义说。包括新闻、出版、著作、绘画等自由。(6)广义说。包括书写、印刷、艺术形式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传播媒介形式出现的言论。(7)更广义说。言论的形式包括谈话、演说、通信、投稿、写作、表演、设计、研究和出版。(8)政治言论自由说。言论仅限于政治法律用语。(9)言论内容不受干涉说。(10)言论目的与内容不受干扰强调说。182如果以解释的尺度为标准,上述10种不同的观点可以简化为以下两种:一种为字面解释。所谓字面解释,即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所做出的解释。192这就是甄树青博士书中所称的狭义说。依字面解释,言论即是以口头表达为形式的表现行为;1102或称凡意见之以口语表示者为言论。1112甄树青也持这种观点,并强调言论的口语性,认为:/言论自由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的口语性。它专指人们采用口头语言的形式或说话的手段的自由。01122另一种为扩充解释。扩充解释,是指为了符合立法原意,对法律条文所进行的广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包括甄树青所归纳的中义说、基本广义说、广义说和更广义说。依这种解释,言论自由之言论不仅限于通过口头表达思想、意见,还包括思想、意见表达的书面形式,甚至包括研究、文艺创作、申诉、控告等其他表现形式。

在我国司法实践上,言论一般则仅指口头表达。如在刘进城治安处罚案中,1132公安机关并没有认定刘进城等身着写有/维护宪法人人有责0、/公民住宅不受侵犯0、/住房所有权不许剥夺0等字样的白大褂,在区政府门口/宣传宪法0的行为,是法律意义上的言论。刘进城本人也仅强调自己的行为是宣传宪法,没有破坏公共秩序的意图,也并没有从言论自由角度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在上海大众状告刘桂臣侵害名誉权案件中,1142虽然法院认定刘桂臣没有捏造、虚构事实,但认为其在车身张贴对上海大众不满的标语的做法欠妥。显然,法院并不认为刘桂臣在车身张贴标语的行为是一种言论。

(二)他山之石

在美国司法实践中,宪法上的言论包括纯粹言论(pure speech),及象征性言论(sy m-bolic speech)。所谓象征性言论,是纯粹言论的对称,是指/带有足够交流成分的行为0。11525布莱克法律辞典6将其解释为:对某一问题表达意见或思想的行为,1162即带有/言论成分0的/表达式行为0。1172如在奥布莱恩案中,1182法院就承认奥布莱恩毁灭征兵

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温辉

182 192 1102 1112 1122 1132 1142 1152 1162

1172

1182甄树青:同注6引书,第35-40页。

孙国华主编:5法理学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许崇德主编:5宪法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王世杰、钱端升:5比较宪法6,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甄树青:同注6引书,第41页。

详见/一次有争议的市民-宣传宪法.行动0,载5南方周末62003年12月4日。

刘慎良:/一场官司两年未了,上海-大众.成为被告0,载5北京青年报61999年11月26日。

张千帆:5西方宪政体系6(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页。

亨利#坎贝尔#布莱克主编:5布莱克法律辞典6(B l ack.s Law D ictionary,W est Pub li sh i ng Co.,1979,5th Ed-i ti on,p.1299.)

把行为当做人类的意念表达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这类行为被称为/表达式行为0。参见张千帆:同注15引书,第381页。

U.S.v.O B'ri en,391U.S.367,1968.

登记卡的行为是一种言论。1192又如在廷克案中,1202法院认定廷克佩戴黑纱是为了展示他们对越战的不满以及他们停战的倡议,并通过这种方式让其他人知道他们的观点;他们的行为是不超出宪法第1修正案言论自由条款的典型的象征性行为(t h e type of sy m bo li c act that isw it h i n the Free Speech C lause of the F irstAm end m ent)。1212那么,所谓纯粹言论,是以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意见的行为。不仅如此,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过/造法0还创制了/表达自由(freedo m of expression)0这一概念,用来指/受宪法第1修正案所保护的权利,包括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0。1222

在日本宪法中,/言论就是像演说那样用语言来表现思想0;1232是指/口述的自由0。1242虽然日本宪法对言论只作字面解释,但日本宪法第21条所保障的范围远较我国宪法第35条宽泛。日本宪法第21条规定:/保障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及其他一切表现的自由。0在这样表述中,集会、结社、言论和出版都是表现自由的下位概念。宪法不仅保障集会、结社、言论和出版自由,除此之外,还保障条文中所未列举的其他一切表现自由。所谓其他一切表现自由,按照日本学者的解释,包括电影、戏剧、音乐、广播、电视等所有表现形式,1252甚至包括绘画、照像、唱片等一切发表思想的手段。1262因此,在日本虽然文书、图画等不属于言论的范畴,但同样可以作为其他表现自由的形式而受到第21条的保障。

(三)言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兼容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0在立法技术上采用的是列举式,并且是完全列举,即只保障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自由和示威自由,除此以外不受宪法的保障。我国在立法上没有象日本那样为言论自由设定一个上位概念)))表现自由,在司法实践中也没有象美国那样以表达自由来解释宪法第1修正案言论自由条款。如果我们将言论界定为字面含义)))口头表达,那么显然与世界各国扩大对公民宪法权利保护的趋势相左,也有违我们保障公民权利的立法原意。在美国,/保护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条文必须作有利公民的广义的扩充解释0,作为/最确定不移的解释规则0已成为联邦法院的标志。1272在日本,表现自由已由明治宪法时代的/在法律之范围内0的/言论、著作、出版、集会和结社之自由0,发展到今天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及其他一切表现的自由0,并只能根据/公共福祉0予以限制。德国5基本法6第5条更是旗帜鲜明地将口头以外的书面和图画自由表达纳入言论自由范畴。

虽然我国言论自由的立法意图,无论是1954年宪法还是1982年宪法在制宪说明中

5比较法研究6 2005年第3期

1192 1202 1212

1222 1232 1242 1252 1262 1272张千帆:同注15引书,第381-383页。

T i nker v.D es M o i nes SchoolD i s tri ct,393U.S.503,1969.

迈克尔#W#拉莫特:5学校法:案例与概念6(M i ch https://www.doczj.com/doc/eb17718520.html,M orte,S c h oolL a w:c a ses and conce p ts,A ll yn and Ba-con,1990,pp.79-85.)

同注16引书,第598页。

[日]三浦隆:5实践宪法学6,李力、白云海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日]宫泽俊义:5日本国宪法精解6,董璠舆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页。

同注23引书,第125页。

同注24引书,第214页。

[美]詹姆斯#安修:5美国宪法判例与解释6,黎建飞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都没有明确的阐释,制宪者也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两个修宪的草案报告都对公民权利问题做出了说明。1954年,刘少奇在5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6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以工人阶级为首的中国人民已经当了中国的主人0,/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我国人民这样广泛的个人自由。01982年,彭真在5关于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6中,指出:/我们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从法律上和事实上保证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自由和权利。0对此,可理解为是对言论自由的间接的、隐含的说明。保障公民权利,理所当然地包括保障言论自由。因此,可以推演出言论自由的立法目的,即在于保证公民广泛、真实地享有这项权利。

与此同时,考虑到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对言论的扩充解释也不宜过于宽泛。我国宪法确认并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与言论自由或表达自由相关的权利有: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第41条);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第47条)。一般认为,我国宪法第47条规定的科学研究自由相当于或包含了外国宪法中的学术自由。1282同样,电影、舞蹈、电视、绘画、音像等文化活动也应包含于第47条,并受第47条之保障。有人从更广义的意义上,认为上述内容都为言论的形式。1292笔者认为:既然对这些权利和自由,我国宪法已做出了单独的、明确的、专门的规定,就不宜在解释言论时将它们作为言论的内容。理由是不言自明的:如果一项权利可以通过解释被另一项权利所包摄,这项权利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性。故而,上述内容应排除在我国宪法第35条言论范畴之外。

综合考查我国宪法权利谱系、保障言论自由条款的具体表述方式,以及立法原意,我国言论自由之/言论0,不仅包括口头形式,还应包括书面形式。

二、言论自由的边界

任何权利和自由都不是绝对的。同样,言论自由也是相对的,有着内在的制约,即/不可侵犯的人权还要包括受-不可侵犯他人的人权.,-不能承认侵犯他人人权的行为是行使人权.等制约。013025布莱克法律辞典6就明确指出:/宪法所保护的言论自由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的。言论的种类是有明确定义和恰当限定的。对诸如猥亵、淫秽、亵渎、诽谤、侮辱、挑衅等言论的禁止和处罚就不会引起宪法问题。01312在美国,尽管针对宪法修正案第1条言论自由条款的解释存在两种理论:绝对性理论和相对性

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温辉

1282

1292

1302 1312林来梵:5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6,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159页。李步云主编的5宪法比较研究6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我国现行宪法第47条重申了1954年宪法关于保障公民享有学术自由、从事科学研究权利的宪法规定。见李步云主编:5宪法比较研究6,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页。朱国斌认为科学研究自由亦称学术自由。见朱国斌:5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6,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5论表达自由6一书中关于言论自由的第七种观点)))更广义说,即持这一观点。详见甄树青:同注6引书,第39页。

[日]杉原泰雄著:5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6,吕昶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同注16引书,第565-566页。

理论。但绝对性理论并未被多数联邦最高法院法官采纳。1322霍姆斯法官指出:宪法保障言论自由,并非对每种言论的使用都赋予豁免权,1332对言论的保护仍要取决于它在被作出时的情形。1342那么,根据言论发表时的具体情形,又依据怎样的标准来勘定言论自由的边界,则一直是联邦法院孜孜以求的;并自霍姆斯创立/明白而即刻危险0之标准(the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test)以来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1352近些年来,联邦最高法院在处理言论自由案件时,多采用衡平原则,将言论自由的价值与对该言论加以限制所得保障之其他价值,在具体的讼案中,加以比较衡量,而保护其较重要者。此原则重在法益衡量,即/当特定行为因公共利益受到限制,而其限制却牵制间接、有条件、部分侵犯言论自由时,法律之责任即在这种具体案件中,权衡比较这种相互对立之利益,决定予以何者以更大之保障。01362

无独有偶。日本在保障言论自由方面,也基本上采行法益衡量。根据日本宪法,对基本人权的限制以是否违反公共福利为其要件,亦即以公共福利作为限制基本权之界限。如第12条规定:/(本宪法所保障之国民自由及权利)此种自由与权利,国民不得滥用,并应经常负起为公共福祉而利用的责任。0第13条规定:/(关于国民之权利)只要不违反公共福祉,以立法及其他国政上都必须予以最大之尊重。0同时第22条第1款和第29条第2款关于经济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和财产权)))要受公共福祉制约。日本著名宪法学家杉原泰雄认为,第12、13条与第22、29条所说的/公共福利0,其概念完全不同。前者是/自由国家式的公共福利0,后者是/社会国家式的公共福利0。/自由国家式的福利0,在杉原泰雄看来,就是/应服从于-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制约.(内在的制约),也就是说为确保其他国民享有人权,只有在实际必要时才承认限制行使人权,而且为达到目的而限制的手段和方法必须是最小的。01372尽管杉原泰雄批评日本的最高法院,几乎没有根据/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基准0判断限制精神自由权或人身自由权的法律违宪。1382但多数学者和最高法院的判例支持这样的观点,即为了公共福利,在必要时可限制基本人权。1392在这种意义上,日本宪法上之/公共福利0,也就是一个法益衡量的问题。

德国亦通过法益衡量来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使。法益衡量,在德国宪法学上,即是狭义的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最初产生于德国魏玛时代,主要适用于行政法领域,特别是警察法。自1958年/药房判决0以来,联邦宪法法院将比例原则从行政法领域移植到宪法领域中。虽然,宪法法院对比例原则未作明白的体系分析,但比例原则是宪法上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大量适用于解决涉及基本权案件。比例原则是一个相当广义的概念。通说皆

5比较法研究6 2005年第3期

1322 1332 1342 1352

1362 1372 1382 1392林世宗:同注6引书,第13页。

Frohw erk v.U.S.,249U.S.204(1919).

Schen ck v.Un i ted S t ates,249U.S.47(1919).

对言论自由的限制,美国法院曾先后确立了:明显而即刻危险原则(cl ear and presen t danger test);恶劣及危险倾向原则(bad and dangerou s t end ency test);优先适用原则(p ref erred positi on test);明白而可能危险之原则(cl ear and probab l e danger)。详见注1引书,第31-33页。

同注1引书,第33页。

同注30引书,第143页。

同注30引书,第143-144页。

韩大元主编:5外国宪法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将之分为所谓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以及狭义上的比例原则。1402其中,狭义的比例原则是比例原则的精髓。1412我国著名公法学家姜明安称其为行政法中的/帝王条款0。1422所谓狭义的比例原则,是指立法机关所采取对人民损害最小之方法,必须与该方法所欲达成之立法目的相当。是否相当,须就该方法所造成人民权益之侵害,与其所欲维护之法益两者之间,予以衡量。1432正如德国宪法法院在勒巴赫案件中所说:/在发生冲突时,(普通法院)必须尽可能调整两种宪法价值;如果这不可能实现,那么根据案件性质及其特殊情形,它必须决定何种利益应作出让步。01442尽管比例原则如有人所指责的那样,存在着尚无一定的标准、具有不确定的特征、损害法律的安定性等缺陷,1452但瑕不掩瑜。比例原则所存在的上述问题,不足以否定它在保障基本权利方面,特别是解决权利冲突方面无可替代的功能。事实上,比例原则在保障人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台湾学者陈新民所言:/若说此原则是德国公法学内-第一原则.,当不为过誉也。01462

在我国,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言论自由是一种公共选择或社会选择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它具有一种逻辑上的先在,因而具有优越地位。其理由为:(1)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在于其被规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从根本上看,在于这种规定的制度效益。(2)尽管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但是对于我们这个正在改革、追求更为开放的社会来说,我们必须选择一个基本的方向。(3)确立言论自由高于名誉权的制度配置有利于社会的更加开放和改变社会的封闭性。1472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新闻自由或言论自由和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天平上,二者不是平衡的,发生冲突时,法律应当是向隐私权倾斜,着重隐私权不受侵犯。148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言论自由与其他权利发生冲突时,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并不是绝对的。这即是一种言论自由相对保障观,认为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不得侵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构成侵权。这种观点在我国法学界占主流地位,1492同时也得到司法实践的支持。如在恒升集团诉王洪等名誉侵权案的二审判决书中,法院认为:/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个人在行使言论自由权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益。0并认定,王洪因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基本内容上部分失实0;因此,王洪的行为构成侵权,并应承担责任。1502

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温辉

1402 1412 1422 1432 1442 1452

1462 1472 1482

1492 1502谢世宪:/公法上之比例原则0,载城仲模主编:5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6,三民书局1999年,第122页。

范剑虹:/欧盟与德国的比例原则0,载5浙江大学学报62000年5期,第98页。

姜明安主编:5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6,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2页。

同注1引书,第44页。

张千帆:5西方宪政体系6(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5页。

德国学者中不乏反对、批评比例原则之士。他们认为比例原则存在着破坏法律安定性、可预见性等问题,因此,反对将其扩充到宪法领域。详见陈新民:/宪法人民基本权利的限制0,载5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6(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7-388页。

同注45引书,第389页。

苏力:/5秋菊打官司6的官司、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0,载5法学研究61996年第3期。

吴凌凌:/公共利益是杆称)))论隐性采访中的公民隐私权和言论自由的利益权衡0,载5新闻与传播研究6 2002年第3期,第25页。

我国宪法学教科书多持此种观点。另见李忠:/论言论自由的保护0,载5法学论坛62000年第2期;关今华:/论言论自由与人身权的权利冲突、制约和均衡0,载5亚太经济61997年第4期;鄂振辉、王媛媛:/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平衡)))对言论自由界限的个案分析0,载5北京行政学院学报62002年第6期。

详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00)一中民终字第1438号民事判决书。

笔者也基本同意言论自由相对保障的观点。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0从这个意义上讲,言论自由相对保障的观点是有着宪法依据的。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第一,不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否则就可能构成诽谤;第二,不能侵犯他人隐私权,否则就可能构成侵权行为;第三,一定限度和一定方式上的猥亵性、淫秽性的言论必然受到限制或禁止;第四,不能煽动或教唆他人实施违法的行为;第五,不得泄露国家机密。1512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一个人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只要涉及到他人的隐私权或名誉权,就认定为侵权成立呢?如果是这样,美国那些报导前总统克林顿绯闻案的媒体,无疑构成对克林顿的侵权。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宪法第51条只能为我们提供言论自由相对保障的依据,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言论自由的保障是有边线的,但无法确定言论自由保障的具体边界。言论自由与其他权利发生冲突时,如何厘定言论自由的边界,正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也正是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德沃金认为:/当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候,政府的任务就是要区别对待。如果政府作出正确的抉择,保护比较重要的,牺牲比较次要的,那么它就不是削弱或者贬损一个权利的观念,反之,如果它不是保护两者之间比较重要的权利,它就会削弱或者贬损权利观念。01522诚然,当宪法或法律所保护的权利间发生冲突,法院就要确定保护哪一项权利,并要回答为什么放弃此项权利而保护彼项权利。这个过程也就是运用法益衡量原则的过程。1532

在具体运用法益衡量原则为言论自由的保障划边界时,应结合言论的内容,确立不同的审查标准。1542按照我国宪法学的通说,言论自由属于政治类权利。但一般地也不否认商业性言论自由的存在。1552更多学者对言论自由做广义和狭义之分,认为狭义的言论自由为政治言论自由;而广义的言论自由包括政治言论自由、商业性言论自由、艺术言论自由、学术言论自由以及宗教言论自由等等;并进一步认为:宪法第35条所规定的言论自由是广义的言论自由。1562本文按其内容将言论分为政治性言论、商业性言论和一般性言论。鉴于对政治性言论、一般性言论的保障问题已有人作过研究,1572本文只探讨商业性言论的保障边界。

商业性言论从言说者的角度可以分为:商家的言论)))主要表现为广告,和消费者的

5比较法研究6 2005年第3期

1512 1522 1532

1542

1552 1562 1572林来梵:同注28引书,第140页。

[美]罗纳德#德沃金:5认真对待权利6,信春鹰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其实我们也有学者提出/个别利益衡量论0来解决权利冲突问题。所谓/个别利益衡量论0,即是当宪法或法律上的两种权利发生冲突的时候,采用衡平的方式,将它们各自代表的利益进行比较而取舍。见单铎、金俭:/略论隐私权及其权利冲突0,载5南京大学法律评论61999年秋季号。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与西方法学上的法益衡量并无二致。

米克尔约翰在其5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6一书,即把言论分为受第1修正案保护的言论和受第5修正案保护的言论两种。并进一步认为,对后者有限保障的言论自由在根本上、在本意上是有别于第1修正案所绝对保障的公共讨论的自由的。详见[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5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6,侯健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另我国学者许安标、刘松山也论及对不同性质的言论的保护应当有所区别。许安标、刘松山: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释6,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同注10引书,第163页。

许安标、刘松山:同注54引书,第111页。

见许安标、刘松山:同注54引书,第112页;苏力:同注47引文;吴凌凌:同注48引文;李忠:同注49引文;关今华:同注49引文;鄂振辉、王媛媛:同注49引文。

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温辉

言论)))主要表现为对商品的评价。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消费者的商业性言论。笔者认为,对消费者商业性言论的审查应宽于一般性言论。理由如下:

第一,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评价,不单纯关系到私人的权益,也带有公共利益色彩。因为产品质量问题,不仅是消费者个人的事情,也涉及到他人的利益,甚至公共安全。以食品、药品检验制度的创立为例。起初,在欧美一些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些企业无视消费者利益,生产和推销劣质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如美国就曾有商家在食品、药品中加入许多有害物质,损害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当时,芝加哥的肉类食品加工业的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正因为如此,有人提出对食品、药品进行检验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消费者逐渐形成共同意识,要与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进行斗争,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认识到,凭个别消费者的力量无法对抗有组织的企业者,必须团结才能产生力量。于是,消费者运动便应运而生。可以说,近、现代社会中,汹涌澎湃的消费者运动的发起、推动,都得益于消费者商业性言论自由的行使。德国法院在一则案例中承认,言论自由权的确蕴涵着一个有利的前提,当公民的言论增进了大众对公共事务的讨论而不是仅仅出于个人经济上的一己之私时,公民这一权利就应处于优先保护的地位。1582第二,相对于商家,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不仅表现在消费者面对的是经济实力强大的财团或法人,在人力、财力上处于劣势;还表现在商品的构造日趋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消费者难以从直观上了解商品的性能、质量,因而在选购商品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少数生产者垄断某种商品的生产和市场,加上销售组织的迅速发展和销售手段的现代化,迫使消费者接受其苛刻的交易条件,从而使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甚至是被愚弄和被损害的地位。并且,在诉讼中消费者的举证能力也很有限。

第三,对消费者商业性言论进行宽松审查,符合保护消费者的国际潮流。自1756年英国王室法庭首席法官曼斯菲德最早提出消费者保护思想以来,消费者保护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除了各个国家建立和完善国内的消费者保障机制外,1985年4月9日联合国通过的第39/248号决议附件5保护消费者准则6,确立了消费者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1)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不受危害;(2)促进和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3)使消费者取得充足信息,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愿望和需要作出掌握情况的选择;

(4)消费者教育;(5)提供有效的消费者赔偿办法;(6)有组织消费者及其他有关的团体或组织的自由,而这种组织对于影响到他们的决策过程,有表达意见的机会。

第四,与我国相关司法解释的精神相一致。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26号)6(以下简称5解释6)中,即将消费者因对商品评价引起的名誉侵权案件与其他名誉侵权案件在构成要件上区别开来。根据5解释6第9条的规定,消费者构成名誉侵权的要件为/借机诽谤、诋毁0。/诽谤、诋毁0都是捏造事实,以虚假事实为依据,对商品或商家的名誉做出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这一构成要件显然严于其他名誉侵权案件,也隐含着这样的意念,即最高人民法院向消费者商业性言论的保护倾斜。有人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在对就产品、服务质量批评、评论侵害名誉权的认定做出司

1582Pa l ko v.C onnecti cu t,302U.S.319,327(1937).转引自Peter E.Qu i n t:5宪法在私法领域的适用)))德、美两国比较6,余履雪译,载5中外法学6第15卷(2003年)第5期,第616-617页。

法解释时,借鉴了某些国家实行的/公正评论权0(诚实评论)制度。1592公正评论权的核心在于评论的事实的真实性及其公益性。1602如果可以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免除侵权之责。因此,不同于一般性言论,对消费者商业性言论的审查重点在于真实性和有无主观恶意,即/只要不是借机诽谤、诋毁,即使情绪激动,言词偏激,说了一些过头话,或者批评、评论依据的事实不够真实,也不应认定为侵权0。1612

三、结语

言论的一个社会功能就是将内心的想法对外表露出来,/公开地对外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信仰0,1622既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的。本文所提案例中的当事人刘进城、刘桂臣,正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向人们表达了要求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合法财产的意愿以及对商品质量不满、要求商家妥善解决的诉求,他们的行为应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言论。认定刘进城等的行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言论,不意味着他们的言论必定受言论自由的保障。霍姆斯法官在申克一案中曾指出:1632/每一个案件的问题是言词是否被用于如此场合和具有如此的性质,以致将造成清楚与现存的危险,而这种危险又将带来国会有权禁止的实际危害。这是一个程度问题。01642笔者认为,霍姆斯法官这句话的意义不仅仅是为言论自由的保障确立了/明白而即刻危险原则0,更为重要的是精辟地揭示出确定言论自由边界的实质所在,即/这是一个程度问题0。说它是一个程度问题,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0这句话运用于言论自由的保障,无非就是要综合考虑言论的具体内容、发表言论的具体场景、受众的具体情况、言论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具体后果等,来确定言论是否受言论自由的保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整个过程,说到底也就是一个法益衡量过程。言论自由的保障是相对的,其保障的边界是通过对个案的法益衡量来确定的。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无法为言论自由划出一条清晰的边界。笔者只是试着以法益衡量原则出发,沿着根据言论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审查标准的理路,为言论自由划出大致的/势力范围0;其中,对消费者的商业性言论应予从宽审查,为消费者行使言论自由提供一个宽阔的空间。

(责任编辑:刘馨)

5比较法研究6 2005年第3期

1592 1602

1612 1622 1632 1642姚辉:/In t ernet与表达自由0,载王利明主编:5判解研究6(2001第1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公正评论包括三项重要要件:一是有充分理由认为构成评论前提的事实的实质部分是真实的,或至少令人相信其是真实的;二是其目的不是为了同公共利益无关的单纯的人身攻击,而且不含恶意,并与公共利益有关;三是评论对象与公共利益有关,或是公众关心的事件。甄树青:同注6引书,第282页。

姚辉:同注59引文。

[法]莱昂#狄骥:5宪法学教程6.王文利等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版,第198页。

Schen ck v.Un i ted S t ates,249U.S.47(1919).

转引自保罗#布莱斯特等编著:5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材料6,张千帆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3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1) 1.1边界层理论存在的问题 (2) 1.2 边界层理论的发展 (2) 2边界层理论的引入 (3) 3 边界层基础理论 (4) 3.1 边界层理论的概念 (4) 3.2 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6) 3.3边界层分离 (7) 3.4 层流边界层和紊流边界层 (9) 3.5 边界层厚度 (10) 3.5.1 排挤厚度 (11) 3.5.2 动量损失厚度 (11) 3.5.2 能量损失厚度 (12) 4 边界层理论的应用 (14) 4.1 边界层理论在低比转速离心泵叶片设计中的应用 (14) 4.2 边界层理论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热工程算法中的应用 (14) 4.3 基于边界层理论的叶轮的仿真 (15) 参考文献 (17)

1.边界层理论概述 1.1 边界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1.1 边界层理论的提出 经典的流体力学是在水利建设、造船、外弹道等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虽然很早人们就知道,当粘性小的流体(像水、空气等)在运动,特别是速度较高时,粘性直接对阻力的贡献是不大的。但是,以无粘性假设为基础的经典流体力学,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却得出了与事实不符的“D'Alembert之谜”。在19世纪末叶,从不连续的运动出发,Kirchhoff,Helmholtz,Rayleigh等人的尝试也都失败了。 经典流体力学在阻力问题上失败的原因,在于忽视了流体的粘性这一重要因素。诚然,在速度较高、粘性小的情况下,对一般物体来说,粘性阻力仅占一小部分;然而阻力存在的根源却是粘性。一般,根据来源的不同,阻力可分为两类:粘性阻力和压差阻力。粘性阻力是由于作用在表面切向的应力而形成的,它的大小取决于粘性系数和表面积;压差阻力是由于物体前后的压差而引起的,它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的截面积和压力的损耗。当理想流体流过物体时,它能沿物体表面滑过(物体是平滑的);这样,压力从前缘驻点的极大值,沿物体表面连续变化,到了尾部驻点便又恢复到原来的数值。这时压力就没有损失,物体自然也就不受阻力。如果流体是有粘性的,哪怕很小,在物体表面的一层内,流体的动能在流体运动过程中便不断地在消耗;因此,它就不能像理想流体一直沿表面流动,而是中途便与固体表面脱离。由于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分离,在尾部便出现了大型涡旋;涡旋演变的结果,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运动“尾流”。这全部过程是一个动能损耗的过程,也是阻力产生的过程。 由于数学上的困难,粘性流体力学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在粘性系数小的情况下,粘性对运动的影响主要是在固体表面附近的区域内。 从这个概念出发,普朗特(Prandtl)在1904年提出了简化粘性运动方程的理论——边界层理论。即当流体的粘度很小或雷诺数较大的流动中,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b17718520.html, 网络言论自由与刑法边界 作者:黄志贵魏玲叶镭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5期 摘要网络言论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言论表达形式,与传统言论表达只能局限于一定时空范围、造成一定规模影响不同,基于网络的光速传播、使用便捷以及沟通即时等特征,其影响力会被无限放大,最终还原事实真相或者损害相对人利益。崔永元微博爆料、鸿茅药酒事件、“秦火火”诽谤案等网络言论事件的发生,让我们思考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如何在保障网络言论自由与刑法边界中找到平衡点,是目前我国刑法学界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关键词网络言论客观真实合理确信原则主观真实 作者简介:黄志贵,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部部门负责人;魏玲,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部检察官助理;叶镭,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部检察官。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eb17718520.html,ki.1009-0592.2018.12.239 一、时代必然:从传统言论表达走向网络言论表达 言论,顾名思义,其通常的字意为“言谈、谈论,也指发表的议论或者意见。”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三十五条规定的“言论自由”确认的不仅是表达思想的行为方式合法,还包括“言论”内容的主客观真实,即只要是以合法行为方式表达出来的主客观真实均应纳入“言论”的内涵。如电影、电视、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甚至形体动作等表达的思想、信息,都可以称之为“言论”。言论表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书本、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到后来的音像制品、广播、影视,再到现在的网络虚拟媒介,其传播越来越迅速,影响力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8.02 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 6.63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高达 98.3%①。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任何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发声都有可能被光速传播,从而给当事人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公众号、微博等私媒盛行,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座对外电台,自由表达观点。 二、言论入刑:基于中国国情之合理合法应对 有学者认为,刑法调整的范围从来都是行为,而非言论。言论不当应该以民事纠纷论处,适用侵权责任法足矣,不应该用最严厉的刑法调整。从国外对于网络言论的研究来看,言论问题也经历了从入罪到逐渐无罪化处置的过程。在日本,“学界及实务界的普遍态度都是朝缩小处罚范围的方向进行。基于言论自由的保障、违法论上的要求,刑罚权已逐渐地减少其在此领

言论自由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言论自由正逐渐突显其重要地位。言论自由可以说是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家健全文化体制所要求的。由于言论自由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占有很大的重要地位,许多国家都将言论自由纳入宪法。 本文将从言论自由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变迁和分析几个涉及言论自由的事件的缺点以及优点,进而提出一些对于中国言论自由保护的建议,希望人们可以清醒理智的看待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秦朝的“焚书坑儒,独尊法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文化大革命时期造成的大量冤假错案无一不是政治上对人民思想与言论施与高压实行文化专制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和言论自由。而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中国人民也是出于压迫地位任人宰割,连生命财产都不能被保护,更加没有言论自由一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公民的各项权利包括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才有了制度基础,我国宪法中有关于保障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明确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监督。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的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体现了我国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程度不断得到提升这一现象。 由此可见,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程度将会逐渐减轻,人民也将更加切身体会到言论自由带来的好处。 涉及言论自由的例子 在2011年中旬,香港爆发一场关于要求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抗议行动。部分香港人士认为在中小学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管制学生思想、浪费上课时间及浪费公币。这场运动在香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在香港各大网站都有关于此类的报道,但是在内地知道这个消息的却是寥寥无几。当时在新浪微博有不少香港市民发布了关于学民思潮的的言论及图片,但在不久后都被统一的屏蔽了,并附言:“根据相关政策,此文字不适宜公开。”由此可见,在大陆的新闻媒体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阻碍着人民获得言论的自由权,而人们目前所拥有的言论自由也只是相对的。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限制其言论自由是有着良苦用心的,国家担心大众在看到部分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散播的谣言后会人心惶惶。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设立了一道防火墙来保护大众,但这一举措也同时限制的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还是有许多新闻媒体为了寻求真相为了争取

第二章:边界条件 这一章主要介绍使用边界条件的基本知识。边界条件能够使你能够控制物体之间平面、表面或交界面处的特性。边界条件对理解麦克斯韦方程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基础。 §2.1 为什么边界条件很重要 用Ansoft HFSS求解的波动方程是由微分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推导出来的。在这些场矢量和它们的导数是都单值、有界而且沿空间连续分布的假设下,这些表达式才可以使用。在边界和场源处,场是不连续的,场的导数变得没有意义。因此,边界条件确定了跨越不连续边界处场的性质。 作为一个 Ansoft HSS 用户你必须时刻都意识到由边界条件确定场的假设。由于边界条件对场有制约作用的假设,我们可以确定对仿真哪些边界条件是合适的。对边界条件的不恰当使用将导致矛盾的结果。 当边界条件被正确使用时,边界条件能够成功地用于简化模型的复杂性。事实上,Ansoft HFSS 能够自动地使用边界条件来简化模型的复杂性。对于无源RF 器件来说,Ansoft HFSS 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虚拟的原型世界。与边界为无限空间的真实世界不同,虚拟原型世界被做成有限的。为了获得这个有限空间,Ansoft HSS使用了背景或包围几何模型的外部边界条件。 模型的复杂性通常直接与求解问题所需的时间和计算机硬件资源直接联系。在任何可以提高计算机的硬件资源性能的时候,提高计算机资源的性能对计算都是有利的。 §2.2 一般边界条件 有三种类型的边界条件。第一种边界条件的头两个是多数使用者有责任确定的边界或确保它们被正确的定义。材料边界条件对用户是非常明确的。 1、激励源 波端口(外部) 集中端口(内部) 2、表面近似 对称面 理想电或磁表面 辐射表面 背景或外部表面 3、材料特性 两种介质之间的边界 具有有限电导的导体 §2.3 背景如何影响结构 背景边界:所谓背景是指几何模型周围没有被任何物体占据的空间。任何和背景有关联的物体表面将被自动地定义为理想的电边界(Perfect E)并且命名为外部(outer)边界条件。你可以把你的几何结构想象为外面有一层很薄而且是理想导体的材料。 有耗边界:如果有必要,你可以改变暴露于背景材料的表面性质,使其性质与

浅析公民权利的边界问题 摘要:公民权利的内容与范围是有边界的,在边界之内,公民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而超出这个界限,就有可能使权利失去合法性的基础,从而不能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规定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界限,可以更好的保障公民享有这些权利的和自由。规定公民权利界限与保障公民权利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关键词:权利边界权利冲突权利限制 一、公民权利的边界分析 公民享有的权利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毫无疑问,权利是有限的,公民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超过这个界限就不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了。无限的权利指的是不受任何条件或界限的约束。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最基本的生命权都不是无限的,至少今天还有许多国家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处于死刑。宪法不可能保障无限的个人权利,因为人类社会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而一个人权利的膨胀必然迟早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①因此我们可以说,权利与权利是可能发生冲突的。虽然,理论界对于权利冲突这一命题真伪存在不同观点,认为权利冲突是伪命题的学者称:任何权利都有自己的特定边界(范围),只要人们找到边界,不越雷池一步,根本就不会发生所谓的权利冲突,法学界应结束权利冲突的无谓讨论而致力于权利边界的探究。②此种观点是以权利存在边界为前提的,只是其聚焦点与权利冲突肯定论者有所不同。但这种观点至少给了我们启示,那就是对于权利边界的设定对于防止权利间冲突有很大帮助。 权利的边界离不开对权利的限制,两者密切相关。权利边界是权利限制的原因,权利限制是划定权利边界的手段和方法。完整意义上的权利冲突更多的是法理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纯粹的私法权利冲突也更多的是需要民法的规制,本文仅着眼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边界与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讨论。 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第4条中规定:“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的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世界人权宣言》第29条规定:“人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时,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确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 ①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 ②郝铁川:《权利冲突——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法学》2004年第9期。

言论自由的价值及其界限 摘要:言论自由在联合国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定义为“人人有主张及发表自由之权;此项权利包括保持主张而不受干涉之自由,及经由任何方法不分国界以寻求、接收并传播消息意见之自由。”①即言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公领域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近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 关键词:言论自由价值界限 前言: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人类自古以来就执着于对自由的追求,言论自由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民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但言论自由并不代表着可以毫无忌惮地发表任何意见,言论自由的前提是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进行消息传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言论自由又是有界限的。就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② 一、言论自由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人民不可剥夺的普遍权利。作为自由的一部分,言论自由也是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之一,人们具有思想与讨论的自由,能够自由地形成与发表意见。有人认为,言论自由会带来一些诸如一些人散布反动消息,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等等负面影响,因此言论

自由是有害的。但是我认为,言论自由是利大于弊的。密尔曾经阐述过禁止言论自由的弊端“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那就是从真理与错误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的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动的印象。”③ 根据言论自由的理论,言论自由能够发挥促进民主、发现真理、提升自主性、发扬容忍等作用。言论自由能够促进民主,因为言论自由是民主的是进行自我统治的必要条件,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民主;言论自由能够发现真理,因为言论自由给予了人们表达思想的机会,给予了人们挑战权威的机会,如果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得不到保障,人们可能会因为畏惧而少发现了许多的真理;言论自由能够提升自主性,因为言论自由使得人们可以在不通过与他人讨论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他的思想可能并不会奏效;言论自由能够发扬容忍,是因为言论自由会使得一些不受欢迎的言论出现,然而由于言论自由,对这些言论持不同意见的人应该包容这些言论的存在。 二、言论自由的界限 虽然言论自由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人们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法律是对人们自由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不是对自由的奴役,而是对自由的拯救。④从限制的对象来分类,可将言论自由的分类分为两类,即针对言论内容的限制及非针对言论自由的内容。 针对言论内容的限制主要服从以下四个原则: 1.伤害原则,又称密尔原则,既伤害他人原则。该原则由密尔首先提出,他主 张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 2.父爱主义,又称亲缘主义原则,即一个人的自愿行为有时也不是自由的行为, 当他的行为会使他自己丧失重大利益时,法律可以限制他的自由。

什么是边界层?广义讲:在流体介质中,受边界相对运动以及热量和物质交换影响最明显的那一层流体。具体到大气边界层,是指受地球表面摩擦以及热过程和蒸发显著影响的大气层。大气边界层厚度,一般白天约为1.0km,夜间大约在0.2km左右,地表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消耗和扩散在大气边界层内。大气边界层是地球-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桥梁。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地表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均是通过大气边界层过程来实现的。 什么是湍流?英文湍流为“turbulence”,日文为“乱流”,湍流简单定义:流体微团进行的有别于一般宏观运动的不规则的随机运动,从宏观上看,它没有稳定的运动方向,但它能够象分子运动一样通过其随机运动过程有规律地传递物质和能量。从1915年由Taylor[1]提出大气中的湍流现象到1959年Priestley[2]提出自由对流大气湍流理论,可以说,到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典的湍流理论基本上已经形成。以后,湍流理论基本上再没有出现大的突破。1905年Ekman[3]从地球流体力学角度提出了著称于世的Ekman螺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星边界层的概念,他的基本观点仍沿用至今。1961年,Blackadar[4]引入混合长假定,用数值模式成功地得到了中性时大气边界层具体的风矢端的螺旋图象。行星边界层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了大气边界层在大气中的特殊性和一些奇妙的规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农业、航空、大气污染和军事科学的需要,掀起了大气边界层研究的高潮。1954年, Monin和Obukhov[5]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建立了近地层湍流统计量和平均量之间的联系。1982年,Dyer[6]等利用1976年澳大利亚国际湍流对比实验ITCE对其进行完善使得该理论有了极大的应用价值。1971年Wyngaard[7]提出了局地自由对流近似,补充了近地面层相似理论在局地自由对流时的空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大气探测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特别是雷达技术,飞机机载观测, 系留气球和小球探空观测以及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的出现,大气边界层的研究开始从近地层向整个边界层发展。简洁地概括,对大气边界层物理结构研究贡献最突出的是两大野外实验和一个数值实验,即澳大利亚实验的Wanggara和美国的Min-nesota实验以及Deardorff的大涡模拟实验。相似性理论是大气边界层气象学中最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手段之一,在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用于描述大气近地面层的Monin—Obukhov相似性理论以后,人们开始寻求类似的全边界层的相似性理论。国际上,除Neuwstadt[8]、Shao[9]等做了大量工作外,我国胡隐樵等以野外实验验证了局地相似性 理论,并建立了各种局地相似性理论之间的关系。张强等还对局地相似性理论在非均匀下垫面近地面层的适应性做了一些研究。自1895年雷诺平均方程建立以来,该方程组的湍流闭合问题是至今未解决的一个跨两个世纪的科学难题。人们发展湍流闭合理论,以达到能够数值求解大气运动方程,实现对大气的数值模拟。闭合理论有一阶局地闭合理论即K闭合。1990年HoIt-sIag[12]在1972年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用大涡模拟资料对K理论做了负梯度输送的重大修正。为更精确地求解大气运动方程,也为了满足中小尺度模式,特别是大气边界层模式刻画边界层湍流通量和其它高阶矩量的目的,高阶湍流闭合技术也开始被模式要求。由于大气边界层研究是以野外探测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性很强的科学,我国以往由于经济落后,无法得到第一手的实验资料,研究相对落后,与国外相比,总体上差距在20a左右,但我国学者在大气边界层的研究中也有其特殊贡献:1940年周培源先生[13]提出的湍流应力方程模式理论,被认为是湍流模式理论开始的标志,这一工作奠定了他在国际湍流研究领域的崇高地位。苏从先等在上世纪50年代给出的近地面层通量廓线与当时国外同类研究同步,被国外学者称为“苏氏定律”,在上世纪80年代苏从先等首次发现了干旱区边界层的绿洲“冷岛效应”结构。上世纪70年代周秀骥[16]提出的湍流分子动力学理论也很有独特的见解。1981年周 明煜[17]提出的大气边界层湍流场团块结构是对湍流结构的新认识。上世纪80~90年代赵鸣[18]对边界层顶抽吸作用的研究是对Charney—Eiassen公式的很好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的“黑河实验”中,胡隐樵等和张强[19]首次发现了邻近绿洲的荒漠大气逆湿,并总结提出了绿洲与荒漠相互作用下热力内边界层的特征等等。国内外有关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的专著

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边界 摘要:利用上述对比性案件,对案例展现出的网络言论自由和失范主题性法律问题开展全面的深入探究,全面探究网络言论的产生和特点、言论自由的特点以及价值、具体的完成方式,和具体的失范类型化、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具体流程、对大众危害性以及互联网上法治建设的不足等问题。此外全面探究公民怎样对待网络言论以及言论自由和失范身后的价值矛盾以及调整的问题,且针对言论自由的合理行使清楚指出必须的边界,对怎样打击以及限制失范性言论特别是网络谣言指出合理的方案。 关键词:网络时代;言论自由;边界 The Boundary of Freedom of Speech in the Internet Age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two comparative case, fan the two themes of legal issues to lose the freedom of speech and speech on the Internet reflects the case in-depth analysis and research, it focuses on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properties of speech, freedom of speech, freedom of speech,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e way to realize the network loss of speech fan type, dynamic mechanism, network rumor propagation steps, the rule of law on social harmfulness and network space in such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o think deeply about how to treat the value conflict of citizen network speech attitude and the freedom of speech and speech anomie on the back of the harmonic problem, and as for the freedom of speech Make clear the necessary boundaries, on how to combat and regulate the anomie of speech, especially the network rumor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Internet era; freedom of speech; boundary

公民教育/ 公民权利 论言论自由的保护 2004-08-25 李忠法学论坛点击:77 一、言论自由保护的一般原理 言论自由是以语言、文字、音像、电子、艺术或其他形式表达意见、寻求信息、接受观念、传播思想的自由。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经济组织的演进、科学技术的提高,都离不开言论的自由传播和广泛交流。人类社会前进的每一步都与言论自由密不可分。因此,人们通常把言论自由称为“第一权利”、“人类最重要的、潜力巨大的、活动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言论自由的保障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虽然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不以某种哲学观作为规定某项权利或自由的基础,但人们通常认为,言论自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即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断发展的,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可以掌握和利用一切知识,穷尽和垄断一切真理;人人都可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任何人都无权压制别人的言论,也无权强迫他人服从自己的言论;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人们只有在各种知识的汇集和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才能发现真理,避免错误。所以,不仅要尊重个人发表与我们一致意见的自由,而且要尊重个人发表与我们不同甚至为我们憎恶的意见的自由。 言论自由既是一项公民权利,又是一项政治权利。政府既要保障公民私人领域中的言论自由,也要保障公民公共事务中的言论自由。作为“第一代人权”,言论自由的一端与形成和坚持关于任何主题的信念及观点的权利、传播和交流思想的权利、保持沉默的权利、听取别人观点的权利、获得和接触情报的权利等公民权利相连,另一端与宗教信仰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等政治权利相连,从而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统一为和谐的整体,被公认为是《公约》的核心和其他权利的基石。 言论自由不但是一项消极权利,还是一项积极权利。政府既不得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又必须为公民言论自由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传统观点认为,言论自由是一项典型的消极权利,国家不需要采取任何积极措施就可以立即实现。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的表述方式很好地表达了上述思想(注:1791年11月3日生效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定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但是,笔者认为,这种两百多年前对言论自由的理解并不适应当今人权事业发展的要求。根据《公约》第19条第2款的规定,言论自由意味着人人享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该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为了充分实现这一自由,政府负有公开自己的活动和政策、告知公众关心的问题的义务[1]。 要保证公民获得充足的信息资源和统计资料,政府就必须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资金。此外,政府也必须为公民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财政、技术支持和各种便利条件以促进报纸、书籍的出版工作,排除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歪曲和偏见,尽管政府的上述职能常常引发争议。 言论自由是相对自由,而不是绝对自由。在特定的条件下,遵循一定的原则,政府可以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二战以来,围绕言论自由究竟是相对自由还是绝对自由这个问题,各国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一种观点认为,言论自由在公共事务领域具有绝对性。在一个矢志奉行人民自治制度的社会中,从长远来看,国家的安全永远不会受到人民自由的危害;不论眼前的得失如何,从言论自由中产生的危险远没有从压制言论自由中产生的危险大。另一种观点则否认言论自由具有不可剥夺的绝对性。作者赞同后一种观点。主要理由是:(1)言论自由绝对论的理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首先,绝对论实际上是一种结果论,然而要检验采取不同政策的长期后果是不可能的;其次,在民主社会中,如果对某些极端言论产生的危害不予制止,很可能在长远的目标还未实现前,民主社会就已经垮台。(2)言论自由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它既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也能因挑衅性、诽谤性语言而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既能成为

摘要 言论自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中的政治自由权利的一种。言论自由,是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其位于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之首。这个自由,其法律意义在于凡法律所明文禁止之外的言行,公民们均可去做。因此,言论自由是有法律限制的相对的自由,公民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关键词:言论自由;权利; 界限 第一章言论自由 1.1言论自由的含义 言论自由是宪法自由权利中的重要内容,是人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①“在西方法学理论和宪法学中,言论自由被看作公民…最根本的权利?或…第一权利?是其他自由权利的…源泉?,又是其他自由的…条件?。”②因此,言论自由从一开始并且始终是受到宪法学家各国宪法和宪政实践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时至今日,言论自由对于中国人民群众而言已然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对此词的含义的理解却莫衷一是。我国学者甄树青曾对言论自由的含义作过归纳,认为学界对言论自由大致有以下10 种解释:(1)狭义说。即言论自由只是以语言论思想、意见的自由。(2)中义说。即言论自由的外延囊括出版自由和狭义言论自由。(3)

说话、聆听自由说。(4)说话、聆听自由与内容不受干预说。(5)基本广义说。包括新闻、出版、著作、绘画等自由(6)广义说。包括书写、印刷、艺术形式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传播媒介形式出现的言论。(7)更广义说。言论的形式包括谈话、演说、通信、投稿、写作、表演、设计、研究和出版。(8)政治言论自由说。言论仅限于政治法律用语。(9)言论内容不受干涉说。(10)言论目的与内容不受干扰强调说。③在我国加入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 条第2 款中, 就这样表述了言论自由:“人人享有言论自由, 该权利应该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印刷物、艺术或自己选择之其他方式,不分国界的追求、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综上所述所谓言论自由, 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及 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而在近年来, 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表述的自由, 包括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 1.2言论自由界限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制定了四部宪法,虽然其中的许多内容都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变动,但它们都包括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的规定。现行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为了保证公民言论自由,中国国务院199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音像制品管理条例》(1994年)、

课程名称:刑法与生活 论文题目: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作者姓名: 梅春练

刑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 摘要 古今中外,无人不向往自由,渴望自由。但是,现实中从来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在法律范畴,公民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也必须建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比如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等等。此文主要探讨言论自由,及其与刑法的关系。对于言论自由而言,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又由人与人组成,所以言论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议题,而是社会中各个主体之间彼此互相界定的程度,个人言论自由受制于他人的同等自由。为了保护每一个个体的言论自由及其他利益不受侵害,社会中的主体应该达成互不侵害的契约,但是从心理学归因不同上来讲,这种契约常常会显示出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因此需要法律来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是不侵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和法律是没有权利剥夺和限制个人言论自由的权利的,因为这样的言论自由都应该是合法的。那么,诸如《宪法》《刑法》等法律的作用也就在于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和促进。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宪法权利必须实现刑法保护,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刑法对言论自由进行保护时,不可避免地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 关键词:言论自由,宪法权利,刑法保护,保护和限制 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多,即时信息的交流速度也越来越快,因此社会中的各种客观信息也更多更快地呈现在了每个公民的面前,报喜报忧的都有,有了对比,再加上每个人所处角色不同,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关键在于,不仅是提供信息的平台增多,人们发表言论的渠道和空间也随着媒介的发展而不断增多,实现了客观信息、主观言论的交流。 信息沟通,固然有利,实现社会的透明化;言论交流,固然也有利,是意见与建议的交流平台,是对社会的监督,是对道德的肯定,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思想的碰撞能够产生艺术和智慧结晶,但是也不免擦出灾难性的火花。是交流就难免有冲突,有口角,由于信息了解程度不同,所处角色不同,考虑角度不同,利益倾向不同,就难免产生矛盾。这时候就需要有一把相对客观的尺来衡量,需要一个不会有利害关系冲突的第三方来规范,在当今的法治社会,那一把尺便是法律,比如《刑法》。 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freedom of speech)是指人人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达到获取或者传递信息和思想目的。近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发布如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国家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

论言论自由权 李心雅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法学1101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罗了一 [摘要]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等媒体给言论自由权的使用提供了土壤,与此同时,相应问题应运而生。很多人滥用言论自由权,随意发表言论,触碰道德甚至是法律的底线,这给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相较于法律完善的国家而言,我国对于言论自由的立法还存在很多漏洞,这也不利于对权利的规制。故此,本文将针对言论自由的正当行使问题与法律完善等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权限制保护 引言 言论自由权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对个人甚至国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政治体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若言论自由权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就会受到侵害,若言论自由权被随意行使,那么,会对社会产生相当大的危害。目前,我国对言论自由权的规定不够完善,滋生出很多问题,同时,对于言论自由形式的监管力度不够,种种问题都显示着对于言论自由的研究和完善迫在眉睫,对言论自由权提起重视,改善社会的言论环境。 一、言论自由的含义及价值 言论自由是指从享有得以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获取和传递各种信息、思想的权利, 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自由:(1) 寻求、接受信息的自由。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认识和改造主、客世界,从而形成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我们要接受前人的经验和其他人享受自由的需求。(2) 思想和持有主张的自由。寻求和接受到的信息, 成为了思想的资源, 再经过加工变成思想和主张, 这种思想、主张不会受干扰和侵犯, 否则发展将会停滞不前, 生命将会受到一定的威胁。(3) 用多种方式传递的信息、思想和主张的自由。言论自由是人们认识真理、接收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发展形式。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自由, 它对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每一步都与言论自由密不可分。[1]因此, 言论自由具有重要的价值:(1) 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坚实的基石。言论自由也是民主政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 没有言论自由就不能称为民主政治,没有言论自由就没有办法产生民主政治。[2]言论自由可以监督和约束公共权力, 促进公民之间、公民与政府之间及其官员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增加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对政府的信任, 建立起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2) 言论自由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与动物不同额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人具有思想的特征。人能够运用抽象思维, 使用语言交流思想和感情, 并可以创造文化。每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有权利产生自己的观点, 并且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 否则人类的存在将不会产生多大的意义。(3) 言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促进真理的发展。压制一种观点的唯一正当的理由就是寻求压制的人对真理的判断是绝无谬误的。但是没有人或组织能够绝无谬误, 尤其是在一个不断发展的世界中。只压制错误不压制真理是不可能的。而且, 即使一个新观点是错误的, 它的提出和公开讨论可以促进对已接受观点的重新思考和检验, 结果是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支持原有观点的原因, 更能完全地理解其含义。(4) 制衡的作用。言论自由可以疏导社会矛盾, 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历史表明, 禁锢思想压制言论总是导致社会动荡和革命的一个根源, 日常生活中, 人们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公民享有言论自由, 人们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将各种

气候边界的定义 1、红色旅游是什么?为什么台湾气候类型边界向南弯曲? 红色旅游,是指以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为吸引物自,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 受革百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 台湾台湾气候类型边界向南弯曲原度因是台湾问中部受台湾 山脉影响,气温较同纬度低,导致亚热带分布的南界中部较东西两侧 纬度偏低,所以分界线向答南弯曲 2、国家省,市,县等行政区的边界与气候区,植被区等自然区的 边界有什么不同 内蒙古【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疆域辽阔,地跨“三北”中国 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东起东经126度29分,西北东经97度10分,东西直线距离为400多公里。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 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 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界 线长达4221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 12.3% 。【地质地貌】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从东北向西 南延伸3000公里,地势由南向北、西向东缓缓倾斜。一般地区海拔1000米- - 1500米。内蒙古高原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 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还分布着一部分沙漠。高原边缘的山峦,主要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这些山脉的位 置和走向,构成一条牧业区与农业区的分界线。高原的外沿,分布着 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辽嫩平原。这三个地区,除鄂尔多斯高原 土质较差和比较干旱以外,其他两个地区均为肥土沃野,是自治区的 主要农耕地带。【气候特点】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 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 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

1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第五章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概念 边界层方程 边界层分离 2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1 边界层概念 在上述层流动量传递的若干实例的分析中,(1)形状简单;(2)引入了假设:管道无限长、忽略进口段影响。实际问题要复杂得多。 边界层理论,粘滞力对动量传递影响的一般理论,是粘性流体力学的基础,也与热量传递过程和质量传递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3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1 边界层概念 Prandtl(1904)提出边界层概念,把统一的流场,划分成两个区域,边界层和外流区;其流体流动(沿流动方向和沿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有不同的特点。 边界层:流体速度分布明显受到固体壁面影响的区域。 边界层的形成: ?壁面处流体的“不滑脱”no-slip ?流体的“内摩擦”作用 边界层厚度δ?U =0?0.99 U 0 4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5.1 边界层概念 流过一物体壁面的流体分成两部分 ?边界层,粘性流体,不能忽略粘滞力?外流区,理想流体,可以忽略粘滞力 6 Transport Phenomena, Xu Jian, 2009 边界层理论的要点 边界层厚度δ的变化 ?前缘处,δ=0 ?x ↑, δ↑;沿壁面的法向将有更多的流体被阻滞?δ<

言论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外显形式。人有自主地进行思维和判断的权利,也有把这些思维和判断自主地、忠实地公诸于众的权利,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就有可能造成思想感情自由的限制,因此,思想言论自由经常被连在一起加以表述。发表一般言论或意见,虽有可能被追究侮辱或诽谤的责任,但它表明的只是一种公民的或团体的民事和其他权利。只有在发表政治言论、政治见解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公民与国家、政府之间发生关系,引起国家对这项自由的限制和干涉。因此作为人权的言论自由,实际上是一项政治的权利与自由。同时,言论自由属于表达自由的一部分,即不受干涉地发表自已的意见或见解,并希望这种意见或见解能影响或支配别人,最少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同。作为人权的言论自由主要包括“批评和反对现行法律”,“批评政府和政党”,“发表言论宣传和支持各种政治见解、政治观点、政治学说和政治信仰”等内容,其目的是对现政府产生影响。因此,言论自由属于一项行使的人权。对于行使的人权,国家在立法上承认和保护它的同时,还要为它的行使划定一个范围,行为者超出这个范围,就必须承担因此而产生的义务或责任。那么,作为政治权利,又属于行使的人权的言论自由,就不再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是法律内的自由,是必须在一定界限内行使的自由。即使在当代政治气氛较宽松的国家,对主张运用暴力推翻现政府的言论,也只是有限度地允许其发表与传播。言论自由应有行使的界限,而这也往往成为政府箝制人们言论自由的口实。政府以此为借口,限制一切言论自由,对持不同政见者,甚至只是善意地批评政府的人进行压制、打击和迫害。因此,言论自由权是由人们争取来的,各国宪法对言论自由的确认和保护,是各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获得的,以至于有人强调,争取言论自由,迫使政府减少对它的限制,扩大言论自由的范围,不仅是一项权利,而且是国民的首要责任。 公民的言论自由…属于一项公法权利,应得到宪法保护。然而,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也受宪法保护。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虽系对私权利的具体保护,属下位法,但其在法律原则与法律逻辑上并不与宪法精神相冲突。在民事主体享有的具体权利上,并不存在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予以保护的情况。从宪法的规定来看,宪法对言论自由、监督批评权作出保护的同时也作出了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的最低要求应以不存在诽谤、侮辱、捏造或歪曲事实为前提,应止于对他人合法权利的侵犯。 宪法优先保护为国家治理所必需的公共言论,故应承认其具有超越性的“权利”地位,而对于私人言论,则应当作“去权利化”理解,不必出于协调权利冲突的需要而将一方或双方宪法化来增强力量。这种“上纲上线”的论调既是不必要的,也是错误和有害的,它在司法实践中会放纵言论所指向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受到伤害,或者制造不必要的理论争议。具体争议中的言论与其他人格法益,如果视为无须权利化的“利益”,就可以策略性地避免德沃金所说的“辩护梯度上升”,使法官有机会对存在竞争的法益进行逐案权衡。因此,防止将利益衡量论一般性地用于宪法权利的一个方式,是牢记公共言论乃是“权利”,是“王牌”或者“防火墙”,而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具有这一特征。 就那些对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构成威胁的言论而言,政府的管制权力应该受到尊重。即使是对于公共言论,尽管对其内容的限制应受制于严格审查,但对于言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可施以严格的限制。在私人酒馆、住宅门口、医院急诊室、学校课堂等场合,即使是发表公共言论,因其对私人财产和正常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要受到严格管制,这种管制不是对宪法价值的挑战。霍姆斯大法官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任何国家都不会保护在电影院里造谣大喊“失火了”。(58)这一名言对我们的真正启示在于,此种言论之所以不受保护,不是由于宪法权利的有限性,而是因其本质上并不属于宪法保护的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