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县
- 格式:doc
- 大小:347.50 KB
- 文档页数:7
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探究凤阳花鼓,是中国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花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华夏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探究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属性。
首先,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凤阳花鼓历史悠久,据传源于宋代,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它融汇了凤阳地区的民俗、历史、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是凤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凤阳花鼓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凤阳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次,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社会的集体记忆和认同。
凤阳花鼓作为凤阳人民的独有文化形式,是他们历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
通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和传承,凤阳的居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与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紧密联系,从而加深对自身地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凤阳花鼓也成为了凤阳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为社区和乡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再者,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包括武打、舞蹈、唱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表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其精湛的技艺和感人的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凤阳花鼓的音乐和舞蹈动作,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舞台艺术形式。
此外,凤阳花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凤阳花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
一方面,由于现代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传统艺术人才的匮乏。
另一方面,凤阳花鼓的传承往往依赖于口口相传的方式,缺乏系统的传承机制和专业的培训机构,使得艺术传承面临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凤阳花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凤阳花鼓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之一,起源于安徽省凤阳县。
与花鼓戏、花鼓灯等形式相结合,凤阳花鼓在表演中伴随着一些诗句和歌曲。
这些诗句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以下是一些可能与凤阳花鼓有关的诗句:
1. "凤阳花鼓闹翻天,锣鼓喧天庆团圆。
"
2. "千家万户喜迎春,花鼓锣鼓喜盈门。
"
3. "花鼓声声闹市街,欢歌笑语传乡里。
"
4. "凤阳花鼓情意浓,锣鼓喧天庆丰收。
"
5. "花鼓舞动喜洋洋,锣鼓声声庆团圆。
"
这些诗句通常用来表达节日喜庆、丰收祈福等主题,突显了凤阳花鼓在当地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21-2021)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第一章规划依据、原则、指导思想、期限及范围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3、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的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件)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7、《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8、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21年)9、安徽省城镇发展纲要(2001―2021年)10、凤阳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11、上一层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12、凤阳县已完成的专业规划以及各行业发展的规划意见与设想 13、上一轮凤阳县总体规划二、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将城市置于区域总体协调发展高度,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机遇,从而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框架。
2、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及凤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服务,为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服务,为加快城乡现代化服务。
3、规划连续性原则以1996年版规划为基础,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市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凤阳县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
1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5、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耕地保护,节约土地资源。
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规划指导思想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发展应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应能体现区域资源特点和经济优势,城市建设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市场流通。
凤阳旅游景点韭山洞讲解词韭山洞致欢迎词,略,韭山洞位于凤阳县城南30公里处~是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体海拔最高301米~韭山又名九山~鸠山~大韭山~早在1500年前《水经注》中就记载了“古阳陵县境内有石穴~不测所究~言穴出钟乳”文中的“石穴”即韭山洞~那么“韭”字从何而来呢~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提到:韭山因“山暖多韭而得名”此后洞冠以山名~山因洞而盛~洞口上方三个墨绿色的大字“韭山洞”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钱君陶先生在他八十八岁高龄时所写的~石壁上郁郁葱葱的一片就是野韭菜~野韭菜又被当地人称为“长寿菜”说“吃上韭山韭~能活九十九”~大家看到右边石壁上刻的这首诗是明朝诗人彭立学在游韭山洞时所写的诗——《寻韭山洞》~咱们取其中两句~全诗是“闻道藏仙洞~空歌乱石根~云岚生怪壁~壁涧泄灵元。
火蚀残碑暗~尘侵古篆昏~至今樵竖侣~为指石城垣。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进洞欣赏如琼台仙境的奇绝异境。
韭山洞是天然形成的溶洞~洞内常年温度恒定在18度~属喀斯特地貌~石灰岩溶洞~形成之间~距今已有5-6亿年的地质历史~喀斯特地貌是1839年~南斯拉夫学者于寒武纪和震旦纪斯维奇在欧洲巴尔干半岛一个名叫喀斯特的地方~首次详细研究了因石灰的溶蚀形成的各种地形~后来就使用“喀斯特”一词来称呼因岩石的化学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地质作用和地貌现象~如此庞大的洞穴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岩溶洞作用的地区必须有水和可溶性岩石~这是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水必须是流动的~而且要含有一定的酸根~只有这样地下水才能使用~使可溶岩不断地被溶蚀~搬移~岩石中的空间逐渐变大~最后产生洞穴。
韭山洞在长江以北唯一发育良好的溶洞~以其“深、大、险、奇、古”的特点~和恢宏朴野~大块文章的风格~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洞”。
主洞全长1472米~共分为韭山宝帐、囊括五岳、峡谷幽深、清流碧影和玉溪泛舟五大景区。
韭山洞与其他溶洞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铺垫。
今天大家参观游览的韭山洞啊~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初起义兵南掠定远~打仗时期的藏兵洞~此洞全长1472米~共分五大景区。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曾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戏的保护办法
凤阳花鼓戏是安徽省凤阳县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是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保护凤阳花鼓戏,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项措施:
1.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识。
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凤阳花鼓戏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提高了社会对凤阳花鼓戏的认识度。
2. 设立专项保护机构。
凤阳县政府成立了凤阳花鼓戏保护中心负责凤阳花鼓戏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为凤阳花鼓戏的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3. 联合保护。
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凤阳花鼓戏进行联合保护,加强对凤阳花鼓戏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
4. 加强法制保护。
加强对凤阳花鼓戏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打击盗版、侵权等行为,维护凤阳花鼓戏的正常演出秩序,保障凤阳花鼓戏作品的完整性和原创性。
综上所述,凤阳花鼓戏的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和联合保护,依法加强保护,保障凤阳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凤阳县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21-2021)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第一章规划依据、原则、指导思想、期限及范围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3、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的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件)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设部)7、《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建设部)8、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 — 2021年)9、安徽省城镇发展纲要(2001 — 2021 年)10、凤阳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11、上一层次的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12、凤阳县已完成的专业规划以及各行业发展的规划意见与设想13、上一轮凤阳县总体规划二、规划原则1、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将城市置于区域总体协调发展高度,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机遇,从而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框架。
2、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原则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经济及凤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服务,为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服务,为加快城乡现代化服务。
3、规划连续性原则以1996年版规划为基础,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市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凤阳县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
1凤阳县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5、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耕地保护,节约土地资源。
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规划指导思想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发展应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城市产业结构应能体现区域资源特点和经济优势,城市建设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市场流通。
凤阳花鼓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凤阳花鼓是中国安徽省凤阳县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为主导乐器,辅以锣、钹等打击乐器,通过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演生动的特点,展现了凤阳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底蕴。
它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接触和学习凤阳花鼓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人表演,也有群体表演,它能够根据表演场合和内容的不同,灵活地调整表演方式。
这种灵活性使得凤阳花鼓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都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首先,凤阳花鼓的表演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鼓点的敲击声与舞者的动作紧密配合,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听觉上的震撼。
这种节奏感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热情,也能够让表演者在表演中更加投入,从而提升整个表演的艺术效果。
通过学习凤阳花鼓,我更加理解了音乐与舞蹈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作用于观众的情感。
其次,凤阳花鼓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表演者通过花鼓的表演,向观众传达了凤阳地区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这种表演方式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以传播和保存,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者,凤阳花鼓的表演风格独特,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如舞蹈、歌唱、戏剧等,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种综合性使得凤阳花鼓的表演更加立体和多元,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这种综合性也要求表演者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表现力,这对于提升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技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凤阳花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通过参与凤阳花鼓的学习和表演,我深刻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也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性。
凤阳花鼓不仅是凤阳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安徽省凤阳县小陈家金矿点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张辰晨(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一地质队,安徽 滁州 239000)摘 要:小陈家金矿点位于蚌埠隆起花园湖段核部,含矿层位为峰山李岩组(Pt1f)角闪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夹石英脉。
地层片理走向近东西,南部倾向南,北部倾向北,倾角60°~80°,矿区见东西向、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造。
矿体赋存于北北东向石英脉中,围岩蚀变以褐铁矿化,绢英岩化为主,成矿类型为石英脉型金矿。
关键词:金矿;石英脉;矿床成因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6-0077-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xiaochenjia gold deposit in Fengyang County, Anhui ProvinceZHANG Chen-chen(August 11 geological team of East China Metallurgic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Chuzhou 239000,China)Abstract: Xiaochenjia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core of Huayuanhu section of Bengbu uplift. The ore bearing horizon is hornblende plagioclase gneiss, granulite and shoshonite with quartz vein of fengshanliyan formation (Pt1f). The strike of stratum schistosity is nearly east-west, the South inclines to the south, the North inclines to the north, and the dip angle is 60°to 80° in the mining area. The orebody occurs in the NNE quartz vein. The wall rock alteration is dominated by limonitization and sericitization. The mineralization type is quartz vein type gold deposit.Keywords: gold deposit; quartz vein; genesis of deposit1 区域地质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陆块东南缘与扬子陆块衔接部位,东西向构造蚌埠隆起与北北东向构造郯庐断裂带皖东段在本区交叉复合,形成了本区构造格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构性困境 ——安徽凤阳县的经验考察 陆益龙 王成龙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意义就是要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在凤阳县新农村建设实践 经验中,显现出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并非一般问题而是乡村过密化的结构性困境,它受复杂的综合性因 素的影响。要走出这一结构性困境,新农村建设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再次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劳动力向 农业外转移,扩大对乡村的资本、技术和信息投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结构性困境/凤阳县/经验考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快 速转型期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三农”发展的方向和 任务而提出来的。就本质意义而言,新农村建设就 是要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 黄宗智在对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的社会史和 经验进行考察后提出,小农家庭在土地私有化时 代、社会主义集体化时代以及家庭承包责任制之 后,都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而是出现了没有发展的 增长的悖论现象,产生这一悖论的结构性原因便是 乡村社会的“过密化”,即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 问题。①因此,要解决“三农”发展问题,就需要从过 密化这一结构性问题着手。 如果说安徽省凤阳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 选择的行动及策略是旨在促进乡村发展的,那么, 这些对策所面临的问题最终都将会与劳动力单位工 作日的边际收入低下有关。如果这一命题成立,那 么,就将验证“过密化”困境这一假设。凤阳县的新农 村建设经验是否提供了过密化困境的证据呢?如果 存在这一结构性困境,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呢? 凤阳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隶属滁州市,辖26 个乡镇,390个行政村,国土面积1949.5平方公里, 总人口73万,农业人口58万;2005年财政收入首 ・24・ 次突破2亿元,达到2.11亿元,居滁州市第二;农民 人均纯收入265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7%。凤阳县 是农村改革之乡,在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以率先 实行“大包干”而赢得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称号。另 外。凤阳县也是石英之乡,石英资源丰富,储量和品 质均居华东之首,销售量占全国的50%以上。 凤阳县位于淮河中游南岸,气候、生态南北过 渡色彩十分明显,种植主要是稻麦兼作,水旱作物 种类齐全。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以农业经济为 主的区域性生产所导致的落后状况也越来越明显, 凤阳县虽然在20世纪7O年代末就实行了“大包 干”,开中国农村改革之先河,但传统农业的经济特 征并未发生质的变化。2005年,第一、第二产业比 是32:35,而全省为17:41,73万人口有80%在 农村,仍然是“庄稼不收当年穷”,靠天吃饭的景象。 中央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一段 时期“三农”工作的方向之后,凤阳县地方政府自然 就在积极探索如何落实中央政府的政策倡议,探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政策措施,农民们则在 期盼着新农村建设能够改变他们希望改变的地方。 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实施层面上,凤阳县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宣传动员工作。政府通过广播、电视、报
安徽凤阳小岗村发展问题研究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
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如果没有33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波,小岗村也会像现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庄一样默默无闻。
即使现在看去,它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最显眼的就是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
这还是由和它结成友好姊妹村的江苏张家港长江村投资80万元修筑的。
在1978年之前此地一直为饥饿和贫穷困扰,它当时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一段凤阳花鼓词唱出了安徽凤阳数百年逃荒要饭的沧桑历史。
小岗村多年以前只是淮河岸边的一个极普通的小村庄,离县城有30多公里,交通条件相当不便,大部分农民至今仍依靠手扶拖拉机等粗重交通工具往返于村镇之间。
它的出名是从1978年开始的以率先实行“大包干”而闻名,这年年底发生在小岗的自发的生产责任制改革,让小岗领风气之先,在此后每当提及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变化,小岗村都会被仿佛提起,小岗村,作为中国改革第一村,已经被载入历史教科书。
小岗村做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现为中国十大名村之一。
小岗其实原先只是一个生产队,后来为了弘扬小岗精神,政府把小岗扩编为村。
2008年3月,小岗村与相邻的石马、严岗村合并,成立了新的小岗行政村,下辖23个村民小组、849户、3823人。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虽然只是中国300多万个自然村中的一个,当因为有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举世闻名的“大包干”,而注定成为被世人关注的一个村,小岗村最大的优势就是“大包干精神”,农业大包干是党领导下的伟大创举。
当年凤阳全县实行“包干到组”时,由姓严的一个家族主要构成的小岗村,却几次分组也分不出结果来,甚至分成父子组、兄弟组还是干不好。
安徽省凤阳县简介交通区位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隔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部和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怀远县、蚌埠市接壤。
县人民政府驻地府城镇南偏西距省会合肥公路里程147公里。
县境东西长74.64公里,南北宽49.6公里,面积1949.5平方公里。
过境铁路有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京沪高铁、合蚌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建设中;过境高速公路有合徐(合肥至徐州)、南洛(南京至洛阳)2条,蚌淮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过境省级公路5条;县级公路16条311.9公里,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通”。
2010年,境内交通网密度达123.4公里/百平方公里。
境内淮河航道52.5公里。
自然地理凤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
凤阳处于淮河中游南岸,北纬32°37′-33°03′、东经117°19′-117°57′。
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明光市、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
境内处于中国东部湿润季风区内,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这样两种气候之间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并无截然不同的界线。
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渐变的过渡带内,在气候上就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其表现为终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同季,干冷同期,无霜期较长,但雨量季节分配不均且略显不足。
凤阳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海拔12-340米,总倾斜度1/600。
地貌为北部平原、中部高岗丘陵、南部浅山三种类型。
据1984年土壤普查资料:土地总面积292.43万亩。
其中:耕地157.5万亩(承包耕地108万亩),宜林丘陵岗地58.4万亩(林地27.4万亩)。
水域总面积37万亩,其中可养面积16.5万亩;山场资源丰富,天然草场面积23.5万亩。
凤阳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间。
年内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内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桥河、窑河、天河等8条河流,总长325.3公里,年均过境水量264.78亿立方米,其中淮河262亿立方米。
流域总面积1749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1949年10月,凤阳县政区划分为1个市、9个区、58个乡镇。
其后,几经撤区并乡、复区分乡,2005年,全县有26个乡镇。
2007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2008年合并行政村,至2010年,全县划分为1个乡、14个镇、2个省级工业园区:府城镇、临淮关镇、刘府镇、大庙镇、板桥镇、总铺镇、小溪河镇、红心镇、官塘镇、枣巷镇、武店镇、西泉镇、殷涧镇、大溪河镇、黄湾乡、凤阳县工业园区和凤阳硅工业园区,其中府城镇、临淮关镇为标准建制镇。
全县共有198个行政村,26个社区。
2009年底,全县人口为74.9万。
建置沿革(一)钟离古城(春秋-隋)春秋时,在今临淮关镇附近建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
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钟离城,钟离属楚。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钟离城又被吴王僚夺去。
越王勾践灭吴后,钟离城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灭越,钟离城又属楚。
秦统一中国后,钟离城属九江郡。
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正式设钟离县。
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钟离县为淮南国的领地。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杀淮南王刘安,改淮南国为九江郡,钟离县仍属其管辖。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后,改九江郡为延平郡,将钟离县改为蚕富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称钟离侯国,后又称钟离县,仍属九江郡。
三国时,钟离县属魏。
西晋时,属淮南郡。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将九江郡分为九江、钟离二郡。
隆安年间(397—401年),改钟离县为燕县,属钟离郡。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改燕县为钟离县。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钟离县属陈,太建十一年(579年),北周攻占钟离郡,钟离县属扬州淮南郡。
(二)濠州(隋-元)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因钟离地枕豪水,钟离郡改称豪州。
大业三年,改豪州为钟离郡。
隋末,为杜伏威的属地,改钟离郡为豪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后,钟离县属淮南道豪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豪州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
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为濠河,改豪州为濠州。
北宋时,钟离县初隶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
南宋时由于金兵常南下在濠州一带骚扰,开禧二年(1206年)曾一度把州治迁往定远。
元朝时,钟离县隶河南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安抚司。
至正十二年二月(1352年)郭子兴领导农民军占领濠州,至正十三年又被张士诚夺去。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濠州又为朱元璋所有。
次年,朱元璋改濠州为临濠府。
(三)凤阳府(明-清)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同时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
洪武三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这是临淮地名之始。
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府治迁往新城,同时割临淮县的太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设凤阳县,洪武十九年将虹县(今五河、固镇一带)南8都并入凤阳县。
据《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
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凤阳县境内为凤阳府治和凤阳、临淮二县地。
凤阳府,明初直属中书省,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
清顺治二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属安徽省。
乾隆十九年(1754年)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乾隆二十年,凤阳县属安徽省凤颍六泗兵备道,道员驻凤阳。
(四)凤阳县(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取消府的建制,凤阳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1914年)设淮泗道,道尹驻凤阳。
民国21年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凤阳县属第四专区。
民国27年2月,府城被日军占领,汉奸倪道烺在蚌埠组织“安徽省维新政府”,凤阳县直属伪省府管辖,伪凤阳县政府设在蚌埠。
民国29年“安徽省维新政府”改为“安徽省政府”后,设8个行政督察区,凤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抗战时期,府城、临淮关等城镇虽被日军占领,但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定凤怀县、凤定嘉县、盱凤嘉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占据府城、临淮关等城镇,并向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区发动进攻。
民国35年8月,定凤怀县党政机关,除留少数武装工作人员坚持游击战争外,全部北撤,定凤怀、凤定嘉、盱凤嘉等县政府先后撤销。
民国36年元旦,蚌埠正式设市,从此蚌埠从凤阳分离出去。
民国37年,定凤怀县政府重新成立,民国38年1月16日,凤阳解放,2月,定凤怀县政府撤销,凤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凤阳县属江淮第四专员公署,4月改属定远专区,7月改属滁县专区。
(五)滁县管辖时期(1949年-1992年)1949年后,凤阳划归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后皖北、皖南行署合并重建安徽省,凤阳划归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6年,宿县、滁县两专区合并成蚌埠专区,凤阳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蚌埠专区分为滁县、宿县两专区,凤阳县属滁县专区。
(六)滁州市管辖时期(1992年-今)1992年底,滁州市(地级)成立,凤阳县改属安徽省滁州市。
经济发展凤阳县从实行农业“大包干”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确定并实施了“强化工业、调整农业、开发旅游业、带动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战略规划,紧围绕构建“和谐凤阳、人文凤阳、生态凤阳、魅力凤阳”和“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现代农业强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带动、稳农固本、转型升级、开放合作、科教兴县”六大战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0年,实现财政收入8.29亿元,粮食总产达72.9万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亿元,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65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0元。
农业:凤阳是农业大县,也是国家商品粮、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常年粮食总产量在60万吨。
为改变传统农业,近年来,采取“公司+农户”的办法,以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市场农业,建立50万亩优质粮、2万亩反季节蔬菜、3000亩食用菌、30万头瘦肉型商品猪、15万只山羊、5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等一大批种植和养殖基地,形成区域主导产业。
同时,不断加大培植农业品牌力度,“凤宝牌等级面粉”、“凤阳贡米”、“日月牌粉丝”、“恒裕牌酱品”、“御膳牌麻油”、“大明贡猪”、“东盾密度板材”等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越来越高。
工业:凤阳县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以及优惠政策扶持、优化服务帮办等举措不断强化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全力打造以硅(玻璃)制品为特色,以水泥建材、木材加工、机械制造、粮油加工、烟叶复烤等为支撑的产业基础,推进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中国中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台湾华夏集团、北京新华联集团、江苏德力集团等一批国内外驰名企业落户,同时积极培育引导本地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扩张,龙阳公司、龙兴公司、金星保温瓶总厂、散热器公司、凤宝粮油公司、水泥总厂等已成为地方龙头骨干企业。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亿元。
旅游业:凤阳是安徽历史文化名城,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先后建成并开放了狼巷迷谷、韭山洞、禅窟寺、龙兴寺、明中都鼓楼、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卧牛湖和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等旅游景点,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东部红色”旅游格局。
策划了凤阳一日游、二日游、凤阳花鼓观赏游、苏皖古迹精华游、明朝三宫四陵游等多条旅游线路,培育旅游品牌,吸引境内外游客。
旅游市场不断拓展,来凤游客不断增加,旅游收入逐年增长。
2010年,全县实现旅游总收入12.75亿元,共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700万元。
商贸流通:凤阳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及城乡。
苏果、百大、好又多、锦泰百货、双虎家私等大型连锁超市和一大批著名品牌产品专营店先后进入凤阳。
凤阳商业步行街、明中都鼓楼商业街每逢“独山庙会”,商贾云集,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2010年,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
社会事业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境内设有本科院校1所、专科学校1所、中专学校1所、普通中学45所(其中,初级中学35所,高级中学10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小学200所、幼儿园77所;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3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个(分别是县一院、二院和中医院),县级卫生机构5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35个,被安徽省列为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县。
通讯、电视事业发展迅速。
实现有线电话通村,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县;有线数字电视信号进入到千家万户,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金融、保险业协调进步。
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