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课堂笔记)经典.doc

马原(课堂笔记)经典.doc

马原(课堂笔记)经典.doc
马原(课堂笔记)经典.doc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

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

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

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

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

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

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

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

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辩证法(世界的原因、规律)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和方

法认识和解决问题。

2、发展和静止

3、矛盾和非矛盾

4、全面和片面

二、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使用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三、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是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

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

五、世界的原因

1、神学认为是神

2、牛顿认为是上帝

3、爱因斯坦认为是质和能的相互转换构成的万事万物

4、黑格尔和

马克思认为是矛盾

六、世界的规律

1、牛顿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强调质和能转化规律,还有人强调能量守恒定律,马克思强调以下三

大规律:○1对立与统一规律○2质变和量变规律○3肯定否定规律

七、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斗争又统一,是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a、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居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矛盾

b、次要马顿是矛盾体系中居次要地位,被支配的矛盾

2、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a、主要矛盾规定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全发展起决定作用

b、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并加以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1、二者相互区别

a、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有共性

b、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个事物都有其特点,有其个性

2、二者相互联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a、共性存在个性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个性和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和普遍性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是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的具体适用

a、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都将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b、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又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之物

十、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并以此说明自理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意义

1、内因和外因二者的相互区别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根据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2、二者相互联系

a、内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

3、二者相互转化

4、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们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哲学根据

a、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不能主要依靠外

部条件

b、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必须对外开放,而不能闭关自守

十一、质变量变问题的基本内容

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突破了事物的度时就发生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c、事物发生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

十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

a、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

b、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要素排列组合的变化

2、二者相互联系

a、任何质变都以量变为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二者相互转化

十三、可定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方面

2、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的否定

3、不断的否定使事物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波浪式而非直线式

十四、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万物的自我否定,不是万物的外在否定

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由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通过否定

实现事物的发展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发扬又抛弃第二章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实践的需要和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他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

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三、认识的结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相互联系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阶段,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四、认识的规律

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五、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是主管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是否符合,单在主观或客观范围内部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

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才能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2、实践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这决定了实践能满足真理本性的

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判断“有用即真理”原命题错误

模式:1、解释原命题含义2、指出错在哪里3、指明正确观点

答:○1本观点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因为a、是否是真理决定于是否对人有用b、是否有用是真理的标准②它混淆了真假的是非判断,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③正确的观点是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七、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二者相互区别:a真理的绝对性指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b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性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二者相互联系:a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b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所以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a、因其具有真理的绝对性,所以要坚持

b、因其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要发展

第三章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

二、人类社会的结构

1、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2、人类社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3、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是人类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因社会交往而产生,发展和灭亡

c、社会都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社会存在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意识早晚也要跟着变化

2、社会意识有性对独立性

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

c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存在有能动性的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阻碍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当生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由:经济基础的需要、性质和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和变更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服务的方向、方式和成果。

六、人类社会的原因、动力

生产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

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

1、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a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成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2、推动了生活方式的进步a知识爆炸使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b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c生产率的提高使休闲时间升高,推动了人自由的全面发展

3、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化时间决定思绪,生产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思维的变化

八、人类社会的规律

1、人类社会总是从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的规律

九、人类社会的主体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们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既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有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3、人民群众是边个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他们是每次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九、判断:时势造英雄

所谓时势造英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组合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

1、时势呼唤英雄

2、时势断粮英雄

3、时势筛选英雄

4、不管英雄多么卓越,他们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起作用

第四章

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1、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维护有产者对无产者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的社会制度

2、资本主义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资本主义原因、动力:a追求剩余价值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私有制

二、资本主义的产生

1、工商业、资本家的来源:a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条件为:作坊主b商人和高利贷者c封建社会末期的地主、贵族d各种渠道富起来的人

2、雇佣工人的来源:a手工作坊里的帮工和学徒b破产的作坊主c城乡的家人

三、劳动价值论

1、本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2、来源:价值是劳动创造出来的

3、衡量标准:看商品中包含多少劳动

4、结构:商品的价值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

5、原因:因为商品中有劳动,劳动会创造价值

6、规律:a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追寻等价交换原则

四、剩余价值

1、本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绝对拖延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性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

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本质和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2、结构(表现)a大量产品积压b大批生产企业减产停工c许多金融企业倒闭d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

3、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和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

4、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5、怎么办?a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b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第五章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1早期自由竞争阶段:基本上没有垄断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操纵和控制商品价格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

4经济全球化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

1、本质(含义):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

2、表现或结构:a生产全球化:各国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整个地

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工厂。b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上升c金融的全球化: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d企业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3、原因:a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推动b跨国公司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c

各国经济体制改革

三、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a资本主义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占主体地位,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b后来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2、阶层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a因为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资本家成为食利者b经理成为企业的实际操纵者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结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a公有制b计划经济c按劳分配d没有商品和货币e没有阶级和剥削

2、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特征:a公有制b有商品生产和交换c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和生产率d人民的政权和民主

3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b建立和完善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按劳分配d社会主义政治文明e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原因: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a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根源于资本主义弊端)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c改革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四、规律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a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以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发展方式也应不同

b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决定按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时代在前进,时代在发展,要根据时代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落后国家要完成工业的现代化社会化,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要经过长期努力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建设是艰巨长期的工程c国际环境的制约:社会主义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既要防止武力侵略又要反对和平分化d社会主义是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要有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五、社会主义的历史三次飞跃四个阶段第七章

一、共产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展望或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理相状态

二结构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1、经济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a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b公有制c计划

经济d没有商品交换和货币e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政治上:社会高度和谐

a没有阶级b没有压迫c没有战争d没有工农、城乡、体脑差别e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3、文化上: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共产主义的原因,动力:a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b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共产主义的规律:a共产主义必然实现b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工程

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

. '. 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 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解放’。”“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对事物的态度所困扰。”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 ,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 ,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 ,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转识成智,化理论为方法。”

马原读书报告2

大义灭亲还是亲亲相隐? ——读《摩西十诫之第九条》有感我们小组分配到的话题是“摩西与十诫”,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把我们小组对于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总结如下…… 我们将十诫划分成两个层次:人与神的约定(第一条至第三条)、对人自己的要求(第四条至第十条);从这个分布比例可以看出来其实无论是上帝的看法或者说是当时人们的看法,都以人为重,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重,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个力求“和谐”的《十诫》正与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普遍追求相适应。 在第一部分,人与神之间的约定,我们认为这个部分有些专制。其实,在我们看来,信仰这个事情一定要是自觉自愿的,如果不能自觉自愿,就会因为强迫性而流于形式,此时的信仰起不到积极引导作用。其次,在第二部分,上帝对人的要求中,是从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效力上相当于当时的法律,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论第九条戒律:“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理解这句话之前,需要把这句话切割成两个部分,其一:不可做伪证;其二:不可陷害人。陷害人是做伪证的必要条件,亦即作伪证不一定会陷害人,但是陷害人是一定会通过作伪证来是实现的。与这第九条戒律相对应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亲亲相隐”的看法,现在我们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我们现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A故意杀人,存在一个嫌疑人C,有且只有目击者B在场,现场有可能存在其他的证据,但是如果有目击证人的指正将减少公安部门的工作量,从而还给被害人一个公道;但是B和A是很亲密的朋友关系(直系亲属的证词仅作参考,所以这里假设为朋友关系),现在摆在B面前的就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到底是选择心安而将好友A检举揭发呢,还是选择自己承担良心的谴责,而使A逃脱法律的制裁呢;又或者选择陷害C,而使C代替A承担法律责任? 我们小组的人都支持选择“亲亲相隐”的做法。在中国的以“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中生活,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每一个举动做好人际关系方面的心里准备,可能你一个无心之失,或者仅仅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作出的一些选择则有可能会导致你身边的关系群都远离你。在刚刚提到的假设案例中,我们假设B选择举报A,那么B将面临的是什么?我总结有以下几种可能:1.B会认为A的牢狱之灾是有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所以会在心理产生自责,而这种自责是与他不举报A时的自责相对应的,这两种感觉中必然有一种会遗留给B; 2.A的家人会认为是B的举报带给了他们更大的经济负担(在中国,坐牢是要交很多钱的……),进而很有可能对B进行言语上的、人际交往上的、甚至是生命方面的威胁打击; 3.即使没有A对B的言语攻击,B的身边的人仍然会认为B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朋友,毕竟他有过“出卖”朋友的“前科”,进而影响B的正常生活……当然,我上述的案例其实只是尤其简单化的个例,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能会比这个案例复杂得多,但是我们认为它们总是大同小异的,但是B到底要不要举报A这个问题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因此才将其抽离出来放在一个简单的案例中进行讨论。 其实我们对于“大义灭亲”的看法是,这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一个人之所以选择大义灭亲,是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受良心的谴责,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良心的谴责的滋味不好受,但是我们都知道牢狱之灾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为了让自己暂时好过一点就把自己亲近的人举报给公安机关而使其认罪伏法的做法实在不齿,并且是考虑不周到的,因为自己举报之后还会让自己的下一代或者其他方面也受到影响;而处于“大义灭亲”的对立面的“亲亲相隐”也并不一定就能被所有人理解,尤其是受害者家属或者是执法机关,因此我们需要在这里进行一定的解释:我们说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终极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的

马原调研报告

“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实践调研报告题目: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 引言 2 现状描述 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4参考文献(调查问卷)

1 引言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读书就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读书能够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和迷信,你不再是一个空白的人,而是通过读书赋予了自己丰富的知识色彩。读书能帮你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阅读,你能够与先贤们博古烁今,你能够与文人骚客们煮酒论歌,你能够从无数正反面的故事中,吸取教训,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三观。阅读同时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提升自己,更好地生活的一种可选择的途径,但是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与2013年相比,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所提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调查对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阅读状况

也不容乐观。为此,我对我周围的大学生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2 现状分析 数据与分析: 第1题您的性别是[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男2974.36%女1025.64%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9 由于我校是理工类院校,所以男女比例不是很平衡,但我认为对于一个理工类院校来讲,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多读书是更有必要的。 第2题您喜欢读书吗[单选题] 选项小计比例 喜欢2358.97%一般1538.46%不喜欢1 2.5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39 此题可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读书的,有一颗爱读书的心。

马原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心得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让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走上了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道路,但他又巧妙的回避了资本主义改革的问题,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样做究竟好不好?我们的国家确实富裕起来了,同时这也并没有改变我们的社会形式,这着实是一种中庸的做法,既没有激进得走上资本主义改革的道路,也没有保持发展艰难的社会主义萌芽阶段。当然这并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门课对我们理科生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学校之所以安排这门课也不过是想让我们混个学分走走形式罢了,然而,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让我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认识。 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革命以及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发展着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指导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藏资料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进行时的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在我国人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我们更深一步的领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内涵,这为我们在以后的实际生活,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还有就是懂得了什么是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提供认识

泰兴市中小学读书推荐书目

泰兴市中小学读书推荐书目 一、校长阅读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 3.《教育漫话》,洛克 4.《多元智能新视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 5.《杜威教育名篇》,赵祥麟、王承绪编译 6.《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7.《孟子教育学说》,余家菊 8.《中国历代书院学记》,王涵 9.《叶圣陶教育文集》,张定远、庄文中、顾振彪编 10.《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 11.《跟蔡元培学当校长》,吴家莹 12.《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威特克尔著,卜媛媛译 13.《优质学校的九块基石》,李首民 14.《学校实话》,陈桂生 15.《创建优质学校的6个原则》,艾伦·布兰克斯坦 16.《卓越校长的7个习惯》,伊莱恩 17.《校长的平衡艺术》,瑞肯 18.《每个孩子都爱学——美国KIPP学校的奇迹》,杰伊·马修斯 19.《周国平论教育》,周国平 20.《走近理想的教育》,朱永新 21.《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肖川 22.《剥开教育的责任》,祁智 23.《素质教育在英国——中国校长在英学习体验与思考》,肖建彬 24.《外国著名学校的管理特色》,周成平 25.《校长角色与校长发展》,刘仁镜 26.《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方国才主编 27.《60个校长的智慧谈话》,马联芳主编 28.《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陈大伟 29.《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冯卫东 30.《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 二、教师阅读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巴班斯基 3.《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夸美纽斯 4.《多元智能新视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

马原读书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目《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2016 年 11 月 8 日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美丽的新世界》读书报告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在该剧第5幕第1场里,从小生长在荒岛上,除了她父亲从没有见过人类的公主米兰达突然看见了一大群从海难中生还的人,不禁兴奋得大叫:“神奇呀,这里有多少好看的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在这里,莎士比亚通过她的嘴赞扬了人类,说人类是美丽的、出色的,令人见了不禁惊叹。但赫胥黎用这句话作书名,却有不同的意味。 在书中的世界里,物质是极大的丰富的,人们除了上班,就是享乐,例如唆麻假。作者也在序言中说,原子能是一次重大的革命,但是只是在外部世界进行的革命,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人类心灵,以及精神上的革命。书中的革命分为以下几种: 1、取消胎生,人工生殖,从中划分种姓: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把人从遗传上、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培养,划分出α、β、γ、δ、ε5个大的“种姓”。(α、β、γ、δ、ε是希腊字母:依次音译为阿尔法、比塔、伽玛、德尔塔、爱扑塞隆,大体相当于英语的A,B,C,D,E)。阿尔法最高,比塔次之,依次下降,至爱扑塞隆最低。每个种姓又分加和减。如阿尔法加,阿尔法减(甚至阿尔法双加),比塔加、爱扑塞隆减等,这样就把社会分成了10多个种姓。为了工作需要,在胚胎期就进行培养和刺激,使胚胎具有不同的特性,预定了那人未来的命运。如有的适宜到热带高温下去炼钢,有的适宜到太空去修理宇宙飞船;有的适宜做社会领袖,有的则适宜掏阴沟。阿尔法和比塔是高种姓,伽玛、德尔塔和爱扑塞隆是低种姓。高种姓的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低种姓的人做简单劳动。高种姓的人聪明,漂亮,高傲,心肠硬;低种姓的人只会执行较简单的任务,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大量繁殖,一个受精卵可以培养出几十个多生子,从个头到长相都一样,都带种姓特点。不同种姓的人待遇很不相同。低种姓的人全都住大营房,各有颜色不同的

马原(课堂笔记)教学内容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 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 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 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 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 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 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 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 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辩证法(世界的原因、规律)

马原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分:3 总学时:54学时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服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学时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原读书报告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读书报告 摘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作为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阐述了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对青年职业选择的认识,对当今时代的青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选择这个话题入手,先论证了选择的意义和它造成的困扰,随后谈到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包括:跟随兴趣,考虑现实以及关怀社会几个方面。在读了马克思文章原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身实际提出观点并给予论证。 关键词:选择,理性,兴趣,责任 1835年秋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同学们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我想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原因正是他的思想比常人更加深远崇高。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写了这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发表了一些重要见解,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这篇文章虽然写在19世纪但是对于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同样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关于选择这个话题,很多时候选择是一项权利而选择又会造成各种困扰。马克思谈到人比动物优越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自己做出选择。他说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人人生而平等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可以选择为自己想要的人生努力。 可是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也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做一件事是存在机会成本的,所以我们常常为如何做出最大化效益的选择而困扰。马克思谈到: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正是因为选择与放弃是并存的,在青年做出职业选择时才越发需要慎重考虑。 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常常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选择通常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梦想不同目标也就不同,关键是选择合适自己的。就像同一个田径场上有慢跑的有快跑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练速度还是练耐力,所以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节奏跑。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直在选择而是去做,认清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的选择是伟大的,并为之坚持就可以创造价值。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要相信神的启示。 其次马克思谈到如何选择的问题,我觉得总结为两个字就是“理性” 第一是拒绝虚荣,选择的职业应该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光鲜的职业不过是别人眼里的,幸福终究还是自己内心的感觉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

马原读书报告

[中山大学 ]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姓名:吴敏 学号: 15343081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12月2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记忆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印象,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记得第一次看《共产党宣言》是上中学的时候,再一次的重温使我体会到了它鲜明的观点、严谨的体系、紧密的结构以及生动的叙述. 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指引着工人阶级运动和前景的方向.里面的那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更是为无数人传述.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开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取

代资本主义并走向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唯物主义历史观:贯穿《宣言》全篇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两个必然性”的原理.即运用唯物史观论证和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目的,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和基本策略.尤其是关于工人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先进性、预见性、战斗性、原则性、策略性等特征,从而为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共产党宣言》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进程和主要的历史任务. 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共产党宣言》指引着工人解决前景的方向,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工人阶级有着最强大的力量,也有着最强大的解放自己的愿望,是推动历史_x0005_前景和解放的动力.工人阶级是解放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中流砥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出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它产生以后,在向工人阶级灌输的过程中,掌握住了千百万无产者的心灵,迅速地被觉悟的工人所接受,影响并形成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工人阶级政党也在不断的进步和觉悟中产生了,也最终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由自发斗争转换为自觉斗争.《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与目的,以及在无产阶级解放过程终

马原学习心得(总结类)

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心得体会 在这一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实在最开始听师兄师姐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特别无聊,于是去上课便抱着可上可不上得态度去上课。可是,去了才发现,原来上课给人的感觉和师兄师姐们讲的截然不同。老师用略带东北的口音,幽默地话语迅速调动起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原本认为无聊的马原课,结果是充满欢笑的。 当然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认为开设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最重要的是让我们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由此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学习的目地全在于运用。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所以,我们要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同学认为这门课程深奥难懂,觉得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发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比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可以用到,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

马原读书报告参考书目

马原课程推荐阅读书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版。 【7】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8】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 【9】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支持与反对》,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 【11】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14】罗素:《西方的智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15】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威尔·杜兰:《杜兰讲述哲学的故事》,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18】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19】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3】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马原读书报告:实践论

实践论论实践 中山大学工学院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毛主席的非文学著作,也让我见识到了伟人的另一面。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了解释、阐述,加诸实例与自己的理解并加以阐发,使得马克思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一个抽象的名词变成了容易理解的概念,普及开来。因此,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也将采取类似的形式,试图将自己的理解与之比较、切磋,改良、完善自己的认识论观点,并尽量从中发现更多或者更适应当今时代的东西。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如同我们高中所学的那样,物质决定意识,生产活动决定了人的行为,生产关系决定了人的关系。这是我一向所赞同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除去无法改变的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后天的条件,即我们的生命中发现的每一件事都会对我们的人生观造成影响,都会对我们人格进行塑造,有任何一点改变、任何一点偏差我们都不是原来的自己。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对社会的认识也在逐渐变得更加全面,为之后的社会实践又补充了精神上的依持。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就这样,实践与认识互相推动发展,相辅相成,而整个人类社会,也会因为实践与认识中的真知被总结出,而随着个体的进步而进步。马克思的观点令人叹服,毛主席的解释十分精辟——我不能再同意更多。 然而,在之后出现了这样的话: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属于阶级社会,因此这方面的观点我不是很能够理解。如果将场景放到近代的历史社会中,我可以设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等等的思想有着阶级烙印;如果说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国家,也是有着大资本家、中产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的阶级划分,思想中含有各自的阶级烙印;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当今中国,全国人民不存在思想的阶级烙印呢?可是,既然这样,为什么又会有层出不穷的“官二代”“富二代”事件,这些事件又是因何而起的呢?从实践论的角度而言,我认为这也是实践与认识互相推进发展的结果:现有的优越条件使得有些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产生了自己高人一等的认识,并且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破坏社会秩序,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很大部分民众对此敢怒而不敢言,这样就又造成了他们“我可以继续这样做,没有人可以管得了我”的心理,又推动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产生了恶性的循环。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两个方法:第一,从源头上着手,建设健全的制度,使得社会权力、财富不致于成为为恶的工具;第二,加强监管,遏制“可以继续做我想做的事”认识的产生,使他们“吃一堑长一智”,能够合理地面对自己父辈给予的资源。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这是一个精辟的总结,是对过往经验的概念的总结,也

2013-2014-1学期《马原》课堂讨论各小组选题

2013-2014-1学期《马原》课堂讨论各小组选题 1、12护理1班第1组:苏联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2、12护理1班第2组:逝去的那些年的梦想 3、12护理1班第3组:精彩哲学故事赏析 4、12护理2班第1组:医生,别让我哭泣;病人,我也很委屈——医疗纠纷探究 5、12护理2班第2组:90后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6、12护理2班第3组:胜女时代 7、12护理3班第1组:不一样的父爱 8、12护理3班第2组:爱与智慧 9、12护理3班第3组:《小时代》里的马克思主义—亲情观·友情观·爱情观 10、12护理4班第1组:论日韩潮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1、12护理4班第2组:梦之国度——中国梦 12、12护理4班第3组:网络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3、12护理5班第1组:像男人一样活着 14、12护理5班第2组: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15、12护理5班第3组:寻找信仰 16、12护理6班第1组:李天一事件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17、12护理6班第2组: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18、12护理6班第3组: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基友情” 19、12护理7班第1组:医学中的爱智慧 20、12护理7班第2组: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21、12护理7班第3组:由郭美美炫富引发的哲学思考 22、12护理8班第1组:谈《爸爸去哪儿》给我们的哲学思考 23、12护理8班第2组:从薄熙来事件看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4、12护理8班第3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问题 25、12护理9班第1组:《小时代》引发的哲学思考 26、12护理9班第2组:中华汉字观 27、12护理9班第3组:科技与“我”同行 28、12护理10班第1组:哲学与幸福 29、12护理10班第2组:爱情中的哲学 30、12护理10班第3组:幼儿园孩子该不该学英语 31、12护理11班第1组:信仰危机 32、12护理11班第2组:医学与哲学 33、12护理11班第3组:论中西方哲学与医学 34、12护理12班第1组:中美教育差异 35、12护理12班第2组:恋爱中的哲学 36、12护理12班第3组:生活中的辩证思维 37、12护理13班第1组:信念在飞,梦想在追 38、12护理13班第2组:唯物辩证法之于历史建筑 39、12护理13班第3组:七个怎么看 40、12护理14班第1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长经历和优秀品质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41、12护理14班第2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42、12护理14班第3组: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43、12护理15班第1组:哲学与认知自我

马原学习心得

马原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习心得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原理的学习,我明白了许多,领会了许多,收获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前四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现先将我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内容简单介绍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内容。 1.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4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

马原经典书目

绪论 (一)篇名: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60页。 经典选段: 1、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2、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460页。) 思考问题: 结合马克思的职业观。谈谈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学到那些优秀品质? (二)篇名: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8页。) 2.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就不可能消灭自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思考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主旨是什么? (三)篇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157页。) 2.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性中:以及对象即工人的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158页。) 3.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思考问题: 思考马克思揭示的工人异化的表现及其本质。 (四)篇名: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经典选段: 1.工人们!……正是你们国家当权的资产阶级极端自私自利的政策和全部行为的必然后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383

马原读书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理》实践教学·学生课外经典阅读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毛泽东《实践论》阅读报告 组长/小组序号:关泽丰/第三小组 院系专业班级:周二3-4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刘小容 填表日期: 2017/11/2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 2017年 11 月 25 日

读书报告信息表:

说明:小组成员“序号”是指教务系统导出的、本班同学名单排序(因选课先后由系统自动形成的序号)。

第三小组课外经典阅读《实践论》读书报告 摘要:本篇经典阅读读书报告主要从《实践论》的概要开始,阐述我们小组选读的原因、选读的想法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新认识。 关键字:实践与认识、实践论、辩证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客观规律及辩证。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及其概要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着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