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髋关节后脱位(借鉴材料)

髋关节后脱位(借鉴材料)

髋关节后脱位(借鉴材料)
髋关节后脱位(借鉴材料)

髋关节后脱位

髋关节是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髋臼深而且大,能容纳股骨头的大部分,两者互相密合,形成真空,能互相吸引。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较坚强,构成一个相当稳定的关节,脱位的发生率较低。髋关节囊前壁有较强的髂股韧带,内上壁有耻骨囊韧带,后上壁有坐骨囊韧带加强。但内下壁和后下壁缺乏韧带,较为薄弱,容易从这两处发生脱位。临床上以后脱位最为常见。

【病因病理】正常情况下,髋关节在作屈曲、内收动作时,股骨头的大部分球面位于髋臼后上缘,如果此时有一强大暴力从膝关节向后冲击,冲击力可沿股骨干纵轴传递至股骨头,使已经处于髋臼后上缘的股骨头冲破关节囊后部而脱出。例如乘车时一腿搭在另一腿上,膝盖顶住前座椅背,突然刹车时,膝部受撞击而产生脱位,如果在暴力纵向传递的同时,伴有髋关节的屈曲和内旋动作时,股骨颈可被髋臼前内缘阻挡,形成一杠杆的支点,股骨头更易冲破关节囊后部,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如果在腰向前弯曲时,重物砸于腰骶部,也能迫使股骨头向后冲击,穿破关节囊而发生后脱位。

【临床表现】(一)患髋关节肿胀剧痛,不能活动或站立。

(二)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膝关节靠在对侧大腿上。患肢短缩,又称“粘膝征”阳性。

(三)腹股沟部触诊有空虚感。在髂骨翼部(髂骨部脱位)或坐骨部(坐骨部脱位)可触及移位的股骨头。

(四)患肢呈“弹性固定”位。

(五)大转子位置上移。患侧臀后可摸到圆球状骨性隆起,股骨大转子的上缘,位于Nelaton线以上。此外,如果有合并损伤存在,应出现相应的体征。

【影像学检查】从患者临床表现上要高度怀疑存在髋关节后脱位时,应先行X线检查,通常以髋关节正位片即能确诊,显示股骨头在髋臼后侧或后上侧,股骨颈内缘与闭孔上缘的连续弧线中段。如果合并损伤存在,应作相应的影像检查。CT扫描对于确诊是否合并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或关节内是否存在骨软骨碎块有重要意义。

【分类】Steware和Milford将髋关节后脱位分为Ⅰ~Ⅳ型。

Ⅰ型:单纯髋关节后脱位,可合并极小的髋臼骨折;

Ⅱ型:髋关节后脱位伴有髋臼后唇单个大骨折片;

Ⅲ型:髋关节后脱位伴有髋臼广泛粉碎性骨折;

Ⅳ型:髋关节后脱位伴有股骨头或(及)股骨颈骨折;

【合并症】

(一)坐骨神经损伤。在髋关节后脱位中,约有10%~15%并发坐骨神经损伤。髋关节后脱位导致坐骨神经损伤的致伤原因为1.后脱位的股骨头或移位的骨折块撞击、压迫或刺伤坐骨神经;2.牵拉张力致伤;3.神经及周围软组织挫伤、肿胀出血和压迫;或出血机化,大量瘢痕和纤维组织增殖、粘连;或骨折区大量骨痂形成,压迫神经,引起迟发性坐骨神经损害,这些情况少见。一般的牵拉伤或挫伤,经髋关节脱位复位,3个月内可逐渐恢复。如属严重粘连,可采用手术松解,预后一般良好。如果严重损伤,如断离或撕裂伤,则预后不良。臀部坐骨神经损伤是髋关节后脱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及时复位脱位、早期探查、松解神经等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股骨颈骨折。由于强大直接暴力,或伴有股骨干扭转暴力,或继发于不适当的整复。如在无麻醉情况下,肌肉不松弛,强行复位,即可发生股骨颈骨折。尤其老年体弱或骨质明显疏松者,更易发生。合并股骨颈骨折的特点是股骨头游离在髂骨翼之后方,而股骨颈留在髋臼内。此类损伤,后期股骨头坏死率高达100%。

(三)股骨头骨折。当膝关节屈曲,股骨处于内收、内旋位,暴力经膝关节作用于臀部,股骨头顶压髋臼后缘,可导致股骨头骨折继而脱位,或髋臼后缘骨折股骨头骨折脱位。由于髋关节脱位后,股骨头骨折失去了骨折的专有体征,临床上易出现漏诊漏治。

(四)髋臼骨折。当髋关节内收角度较小的情况下,股骨头与髋臼后缘直接撞击所引起。

(五)股骨干骨折。常因先后遭受两种不同的暴力引起。

(六)后交叉韧带损伤。髋关节后脱位并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临床上少见。当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时处于屈曲位时,强烈的暴力自前方作用于胫骨上端,损伤后交叉韧带后,暴力沿股骨干继续作用于髋关节,导致髋

关节后脱位。

【鉴别诊断】主要与髋关节前脱位进行鉴别。髋关节后脱位时,后脱位患肢处于内收、内旋、短缩弹性固定体位,前脱位患者处于外展、外旋、屈髋弹性固定体位,髋关节后脱位大粗隆脱位至Nalaton线之上,髋关节前脱位脱位至Nalaton线之下。二者根据平片上小转子显影大小也可以得到鉴别,前脱位患肢常处于外旋、外展及轻度屈曲位,有时较健肢稍长,影像表现为小转子暴露增加。而后脱位患肢常处于屈曲、内收、内旋及短缩畸形,影像表现为小转子暴露减少。

【诊断要点】

(一)明确外伤史。

(二)“粘膝征”阳性。

(三)股骨大转子的上缘,位于Nelaton线以上。

(四)髋关节正位平片显示股骨头在髋臼后侧或后上侧,股骨颈内缘与闭孔上缘的连续弧线中段。

【治疗与康复】

(一)保守治疗适应于Ⅰ型髋关节后脱位患者。首先在急诊室内给予镇静或止痛剂,然后进行手法复位。复位失败后,不要反复尝试,将患者推入手术室,在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再次进行复位。闭合复位方法如下。

1.屈髋拔伸复位法。以右侧为例。患者仰卧于木板或铺于地面木板上,助手一人以两手按压髋前上棘以固定骨盆,术者面向病人,弯腰站立,骑跨于右肢上,用双前臂、肘窝扣在右膝的月国窝部,使其屈髋、屈膝各90°顺势拔伸,若内旋、内收较紧,可先在内旋、内收位顺势拔伸然后重直向上拔伸牵引,此时术者可用扣在右膝月国窝部的肘窝将患者右大腿向上,向外旋,令其入臼,会感到入臼声,再将患肢伸直,作右股骨髁上牵引。

2.屈髋屈膝膝顶压胫法。令患者仰卧床上,先解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精神尽量放松,嘱家属在患者的两侧用覆盖于患者身上的被褥固定其骨盆,医者缓缓将患肢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成90°左右,随后以医者与患肢相反的膝关节顶住患肢腘窝部,与此同时医者用前臂下压患肢小腿部,并逐渐加大力量和轻轻左右摇晃,持续数分钟后闻及入臼声响,即告手法整复成功。

3.改良Stimson法患者俯卧于床上,患侧平行于床边,患肢悬垂床下,髋关节屈曲约90°,术者一手紧握患肢小腿踝上部,使膝关节屈曲至90°,同时,术者膝部压在患肢腘窝稍下方,逐渐用力下压,此时踝部为力点,膝下为支点,髋部为重点,形成一个较大的杠杆力。与此同时,术者另一手向下按压脱位的股骨头,手腿一起,稍施力量即可感到或听到一个明确的复位响声和股骨头的滚动感。

关节脱位的治疗原则是尽早复位,但复位前应仔细询问病史,做好详细的体检,认真阅片,排除不全骨折、裂纹骨折或小的撕脱骨折。对模糊的X线平片要重新照片,高度怀疑骨折的可以加做CT检查,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贸然整复导致裂纹骨折或不全骨折演变为移位的完全骨折。

1)手法整复成功复位标志:

①患者自感疼痛消失;

②双下肢等长;

③患侧原有的内收、内旋畸形位消失,患髋弹性固定消失,恢复屈伸活动;

④臀后侧骨性高起消失;

⑤大粗隆顶端位于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上。

⑥X线正位片显示股骨头已纳入臼内,股骨颈内侧缘与闭孔上缘连续弧线已恢复正常。如果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提示关节内残留有骨软骨碎块,必要时行骨盆CT扫描进行确诊。

2)手法整复失败原因分析:

①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肌肉、关节囊裂口圈套住了股骨颈,阻碍股骨头再进入关节囊和髋臼;

②破裂的关节囊倒卷入髋臼内,妨碍股骨头复位;

③髋臼骨软骨碎块和股骨头骨折块阻挡。

3)固定方法

闭合复位后,一般采用皮牵引,使髋关节保持在轻度外展、轻度外旋、伸直中立位2周~3周。如合并股骨头骨折,随髋关节复位骨片多数也随之复位,此类患者复位后,应延长外固定时间至10周~12周,(二)切开复位

1.手术适应症1)Ⅰ、Ⅱ型髋关节后脱位闭合整复失败者;2)Ⅲ、Ⅳ型髋关节后脱位;3)脱出的股骨头合并骨折,用手法复位失败者;4)患髋侧的股骨干上1/3合并骨折者;5)合并患髋侧坐骨神经损伤者;6)伤后1~2个月的陈旧性脱位,用手法复位失败者,或伤后1年以内的青壮年患者;7)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颈、股骨粗隆间或股骨干骨折;8)髋关节开放性后脱位。

2.手术禁忌症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2)脱位超过1年,局部瘢痕和软组织变性挛缩严重者。对于陈旧性脱位患者,应在术前1周~2周开始作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争取将脱位的股骨

头往下拉至髋臼的水平,陈旧性脱位,术中需切除大量的瘢痕组织,出血较多,术前应备400ml~800ml血液。

3.手术方法

1)Ⅰ型髋关节后脱位切开复位术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仰卧位,患侧臀部垫高,使于手术台面约呈30°。取髋关节前外侧切口(Smith~Petersen切口),自髂嵴前中1/3交界处,沿髂嵴外缘向前到髂前上棘,然后向远侧方略偏外侧延伸10㎝~1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在髂前上棘之下约2.5㎝处阔筋膜张肌及缝匠肌间分离股外侧皮神经,并保护之;在阔筋膜张肌、缝匠肌与股直肌外侧之间分开,切断、结扎横跨与其间的旋股动静脉,并将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小肌连同骨膜由髂骨外板剥下,以干纱布填塞止血。显露髋臼,探查股骨头,向内牵开显露股直肌,游离其髂前上棘的肌肉起点,切断后向下翻转。于髂骨背侧部找出脱位之股骨头,将其周围组织分开,于关节囊上部作T形切口,显露髋臼,清除臼内的血块、机化组织和瘢痕。分离臀部外展肌群及外旋肌群,游离股骨头颈。检查髋臼后上缘,小的骨折碎片可切除,但对髋臼上缘较大的骨折块应予以复位和内固定。术中注意勿损伤坐骨神经。扩大关节囊裂口,松解股骨头,直视下助手固定骨盆,患肢屈膝、髋各90°,髋内收位牵引,逐渐屈曲外展,外旋并伸直,使髋关节复位。检查满意、稳定可靠后,先缝合关节囊和原位缝合股直肌腱,后逐层缝合手术切口,放置负压引流。

2)Ⅱ型髋关节后脱位切开复位术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健侧卧位,患侧肢体呈游离状态。采用髋关节Moore后侧切口。于臀部后方作弧形切口,自髂后上棘外下方5㎝开始沿臀大肌纤维方向斜向大粗隆后方,再沿大粗隆缘向远侧延长8㎝。切开皮肤及深筋膜,顺切口纵行分离臀大肌纤维,向外下分至髂胫束后部,将臀大肌向内、外侧牵开,沿臀中肌和大转子后缘切开脂肪层,显露坐骨神经,并保护之。于髋内旋位在大转子后缘1㎝将梨状肌、闭孔内肌、上下孖肌及股方肌上端切断,并向后翻转牵开,找出骨折片,并显露脱位的股骨头。沿髋臼后缘及股骨头脱出口扩大,切开关节囊,显露髋臼。清除髋臼内的血肿机化组织及小的碎骨片。将骨折块解剖复位,先用1~2枚克氏针将其固定,用4mm直径钻头通过髋臼骨折片钻孔,以髂嵴中线方向斜行向上,选合适长短4.5mm直径松质骨螺钉,分别拧入2枚螺钉固定,使骨折片间加压嵌插。如果骨折片固定强度不够或骨片难以用单纯螺钉固定可采用重建接骨板固定,详见髋臼骨折。牵拉旋转患肢,推压股骨头进入髋臼内。检查活动良好,复位稳定。关闭伤口,放置负压引流。

3)Ⅲ型髋关节后脱位切开复位术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健侧卧位,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过程详见髋臼骨折和股骨头骨折。

4)Ⅳ型髋关节后脱位切开复位术详见股骨头骨折。

5)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或股骨干骨折手术方案可参见相应章节治疗。

6)术后处理术后1d~2d拔除引流管,患肢皮肤牵引或骨牵引3周~4周,亦可作髋人字石膏固定髋关节于轻度外展或中立位,3周后拆除石膏,开始主动活动练习。6周后根据影像学表现决定患者负重行走程度。

4.功能锻炼整复后或术后,即可在牵引制动下,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踝关节锻炼。解除固定后,可先在床上作屈髋、屈膝、内收、外展、内旋和外旋锻炼。以后逐渐扶拐不负重锻炼。3个月后,拍X线片检查,见股骨头血供良好,方能下地作下蹲、行走等负重锻炼。对于合并股骨颈或股骨头骨折的患者功能锻炼方法以相应章节为准。

【难点与对策】

(一)诊断方面

1.髋关节后脱位主要与前脱位进行鉴别,阅片时根据股骨头的位置判断是前脱位或后脱位均存在困难。解剖学小转子位于股骨近端后内侧,当X线正位片显示小转子显影清晰,表示患肢处于外旋位,此时可以确定为前脱位,当小转子显影不清或无显影时,患肢处于内旋位,此时可以确定为后脱位。

2.当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单从一张正位片有时由于影像重叠,可以出现一些骨折伪影,此时应拍摄侧位片和进行详细的查体进行鉴别。髋关节后脱位合并同侧股骨干骨折或后交叉韧带断裂容易漏诊,原因可能是:1)医者对此类合并损伤重视不够;2)此类患者多合并创伤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对于髋关节后脱位的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仔细的阅片,避免误诊漏诊的出现。

(二)治疗方面不管是单纯髋关节后脱位或合并损伤,都存在股骨头坏死和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能,这也是此类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病因已经明确,是由于股骨头周围的血运破坏造成。因此,为了尽量降低这些并发症,要求对于那些复位困难的患者,尽量不要反复的复位,对于采取切开复位的患者,手术过程中要保护股骨头周围的血供,尽量减少医源性创伤,这就要求此类手术需要有经验的医师进行。

(三)功能锻炼现代的临床医师对术后康复已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但术后康复导致治疗失败仍很普遍,医师应向患者讲述合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出现康复失控时的危害,引起患者对康复锻炼的重视,尽量减少康复失控的发生率。

【考试题库】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运动系统试题:关节脱位与损伤

【考试题库】2018年临床执业医师运动系统试题:关节脱位与损伤2018年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12月9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执业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 一、A1 1、下述关节损伤的特点错误的一项 A、肩关节脱位常用Hippocrates法复位 B、管关节脱位多采用Allis法复位 C、膝关节侧副韧带受损常用抽屉试验检测 D、断肢保存应采用干燥冷藏法 E、手外伤应争取6~8内清创缝合 2、下述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特点,错误的是 A、起点为胫骨髁间窝内侧 B、止点为胫骨髁间嵴后方 C、屈曲时防止胫骨向前移位 D、常由来自前方的暴力而导致损伤 E、损伤后抽屉试验阳性 3、关于膝关节韧带损伤,下述错误的是 A、男性多见 B、膝关节侧副韧带出有明显压痛 C、侧副韧带损伤侧方应力试验阳性、 D、抽屉试验可以判断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E、X线两侧间隙相差8mm提示完全断裂 4、下述关节脱位的特有体征哪项是正确的 A、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B、压痛,肿胀,淤斑 C、畸形,反常活动,关节空虚 D、畸形,反常活动,弹性固定 E、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空虚 5、发生脱位率最高的关节是 A、肩关节 B、肘关节 C、髋关节 D、膝关节 E、骶髂关节 6、肩关节脱位最多见的类型是 A、前脱位 B、后脱位 C、下脱位 D、盂上脱位 E、中心型脱型 二、A2 1、患儿男性,3岁,母亲为之穿衣牵拉右手臂后突然哭闹,不敢屈肘持物。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右肩关节脱位 B、右肘关节脱位 C、右桡骨头半脱位 D、右腕关节脱位 E、右肱骨髁上骨折

第四节 下肢脱位

第四节下肢脱位 习题部分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的或最恰当的答案,并将其前面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外伤性髋关节脱位的好发年龄是()。 A.幼年 B.少年 C.青壮年 D.中年 E.老年 2.髋关节脱位的临床常见类型是()。 A.前脱位 B.后脱位 C.中心性脱性 D.上脱位 E.下脱位3.髋关节脱位后根据股骨头的移位情况可分为()。 A.上脱位、下脱位、中心性脱位 B.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C.上脱位、下脱位、前脱位、后脱位、中心性脱位 D.前脱位、后脱位、中心性脱位 E.以上都不是 4.不符合髋关节后脱位体征的是()。 A.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和短缩畸形 B.患侧臀部和股骨大粗隆异常突出 C.在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后上方可触及股骨头 D.患肢不能主动活动,作外展、外旋动作时呈弹性固定 E.X线检查可见股骨头位于髋臼内下方 5.髋关节后脱位复位后维持患肢正确的位置是()。 A.轻度内收伸直中立位 B.轻度外展伸直内旋位 C.轻度外展伸直中立 D.轻度内收伸直外旋位 E.以上都不是 6.髋关节后脱位正确治疗后患肢逐步负重的时间应是()。 A.1个月后 B.2个月后 C.3个月后 D.4个月后 E.5个月后 7.髋关节后脱位复位后不能过早负生的主要理由是()。 A.防止再脱位 B.防止神经损伤 C.使并发骨折顺利愈合 D.防止发生骨化性肌炎 E.防止股骨头缺血坏死 8.当髋关节处于下列哪种位置时易发生前脱位?() A.过度内收、外旋位 B.过度外展内脱位 C.过度内收内旋位 D.过度外展外旋位 E.以上都不是 9.髋关节脱位后,当股骨头在耻骨横支水平时易引起()。

髋关节脱位整复术讲解

髋关节脱位整复术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且熟练地进行髋关节脱位整复术的操作。 一、病例介绍 杂交犬,1.5岁,雌性,未绝育,免疫齐全。主诉:昨日从高桌子上掉下,右后肢不敢着地,没有看到有伤口,精神一般。 二、临床检查 触诊右后肢,未发现有明显骨折部位,活动髋关节,该犬抗拒,疼痛,且有摩擦感,进行髋关节X 光拍片检查,发现右侧髋股关节脱位(见图1)。 三、病例分析 髋股关节脱位常由于车祸、坠落等外伤导致,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大小取决于所遭受的外伤情况。股骨头圆韧带总是完全受到损伤,可能是韧带撕裂或撕脱。纤维性的关节囊完全撕裂股骨头才能移位。关节囊撕裂可以是一个小的裂缝,通过裂缝股骨头离开原位,或者发生整个关节囊的完全磨损。髋关节脱位应该尽早治疗以防止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继续破坏以及关节软骨的退化。关节软骨从滑液获取营养,在正常软骨活动中滑液被泵进软骨基质。早期复位有助于软骨营养来源的迅速恢复。 四、术前准备 A.髋关节脱位腹背位X 光片 图1节脱臼的X 光片 B.髋关节脱位侧位X 光片

1. 术前谈话 告知宠物主人其所饲养宠物患右侧髋关节脱位疾病,可以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整复治疗。该手术必须要对宠物实施全身麻醉,吸入麻醉的相对安全性比非吸入麻醉要好。 手术中和手术后还可能发生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但是我们一个手术团队的人员各司其职,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会尽全力去处理解决的,虽然如此,还有可能会有意外的发生,必须宠物主人去承担这种风险。告知宠物主人可能会产生的大概的费用情况。 2.手术协议书的签订 3.手术器械与物品的准备 手术刀一把、手术剪两把、圆针和三棱缝针各四个、1-0缝线若干、医用专用高强度缝线一根、2-0丝线若干、医用专用不锈钢卡子一个、止血纱布10块、组织镊两把、巾钳四把、止血钳四把、持针钳两把、医用电钻一把,打包高压灭菌。 4.手术场所的准备 手术场所清理干净,打开紫外线消毒灯消毒两小时。 5.手术动物的准备 手术动物术前禁食六小时,禁饮两小时,保持体表清洁,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确定生理状态最佳,等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手术。 6.手术人员的准备 (1)理论知识的准备进行局部解剖学习(见图2)。 髋关节是由股骨头和髋臼构成的球和窝的关节。正常构造是:环绕肌肉组织、关节液对关节有牵引作用,股骨头韧带对关节有稳定作用。关节面在髋臼的背外侧面,内侧面是圆韧带所在。关节囊的纤维连接起源于外侧的髋臼边缘,嵌入到股骨颈部。臀部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组织包括臀肌、内旋肌、外旋肌以及内侧的髂腰肌。 坐骨神经经由背内侧到髋臼,髋臼骨折远端骨片会错位到近端骨片内侧。坐

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

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7-23T13:53:35.56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作者:陈炼 [导读] 讨论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方法。 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讨论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36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急诊麻醉以及肌肉松弛良好的状态下进行治疗,然后进行复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式,使用保守治疗的患者为16例,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为20例。结果:对以上的患者进行随访,所有的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经过随访,有1例保守治疗的患者出现股骨头无菌坏死的情况,进行手术治疗;有1例手术治疗的患者逐渐出现疼痛的情况,但影像学未显示有股骨头坏死的表现。结论:患者在入院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式,尽量修复股骨头的稳定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患者进行恢复。 【关键词】髋关节后脱位;股骨头骨折;治疗效果 髋关节是属于球窝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所组成,而脱位是指髋关节的下壁和后壁出现的损伤。而股骨头骨折是指在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导致髋关节受损,所以说髋关节脱位和股骨头骨折是可以同时发生的[1]。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很有可能会引起股骨头坏死或者继发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有效的治疗措施是保障患者健康的关键所在[2]。所以,为了研究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和方法,特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36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36例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15例,年龄18至69岁,平均年龄为(39.1±1.3)岁,其中车祸致伤的患者为18例,高处坠伤的患者为11例,挤压致伤的为7例。将以上患者根据Pipkin进行分型,Ⅰ型的患者为15例,Ⅱ型患者为11例,Ⅲ型患者为6例,Ⅳ型患者为4例。另外,合并骨盆骨折的患者为4例,合并四肢骨折的为2例。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减退。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急诊麻醉以及肌肉松弛良好的状态下进行治疗,然后进行复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式,使用保守治疗的患者为16例,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为20例。 1.2.1保守治疗,16例患者在复位之后采用持续股骨髁上或胫骨结节牵引的方式进行治疗。 1.2.2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进行治疗,其中有14例患者从前方打开关节囊,该方式主要适用于股骨头前方脱位的患者;有6为患者实施的是后方入路,这样可以对相应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切除,可以有效的进行固定。其中进行牵引治疗的为5例,使用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的患者为3例,重建钢板固定髋臼骨折块的为2例。 1.3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功能评分情况以及临床效果 1.4判定标准根据Harris评分表进行综合评分,来评定治疗效果,满分为120分,100分以上为优,90~99分以上为良,80~89分为可,80分以下为差[3]。 2结果 对以上的患者进行随访,所有的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经过随访,大部分保守治疗的所有患者在恢复后均可以进行正常活动,髋无痛。但是有1例患者在随访的过程中出现髋关节疼痛,跛行,出现股骨头无菌坏死的情况,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均可早期恢复工作,并且无出现股骨头无菌坏死的情况,在随后的随访中,有1例患者逐渐出现疼痛的情况,但影像学未显示有股骨头坏死的表现,所以对患者进行改善微循环治疗。治疗效果详情见表2. 3讨论 髋关节是承受着人体大部分重量,但是由于该部位的稳定性较高,所以发生脱位、骨折的现象较低,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患者由于高能量因素等出现损伤,导致髋关节的后方结构遭到破坏,严重的还会导致髋臼骨折和后柱骨折[4]。常见的临床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

骨科试题 含答案

一、填空题: 1、Thomas征是髋关节屈曲畸形的检查方法。 2、临床上容易导致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四类骨折是胫腓骨下1/3骨折、月骨骨折、头下型股骨颈骨折、距骨骨折。 3、治疗骨折的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4、骨折的特有体征是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 5、关节脱位的专有体征是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空虚。 6、肢体外伤早期缺血表现可以用5P表示,它们的英文原词为Pain or Painlessness、pallor、paralysis、pulselessness、paresthesia。 7、肱骨干中下1/3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桡神经损伤。 8、Colles骨折远端的典型移位是向桡侧及背侧移位,Smith骨折的移位是向桡侧及掌侧移位。 9、髋关节后脱位典型的畸形为短缩、屈曲、内收、内旋,常用的复位方法为Allis法。 10、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是旋股内侧动脉损伤。 11、骨盆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腹膜后血肿、腹腔内脏损伤、膀胱或后尿道损伤、直肠损伤、神经损伤。 12、棘上韧带损伤多见于脊柱的中胸段,棘间韧带损伤多见于脊柱的腰5-骶1节段。 1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早期诊断最可靠的依据是局部脓肿分层穿刺。 14、化脓性关节炎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为血源性感染。 15、骨肿瘤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临床、病理、放射三结合。

16、骨巨细胞瘤的肿瘤细胞为基质细胞。 二、名词解释: 1、Dugas征:正常人将手放在对侧肩上,肘能贴近胸壁,肩关节脱位时,肘不能贴近胸壁,或肘贴近胸壁时,手不能搭到对侧肩部,此为Dugas征阳性。 2、Straight leg raising test: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o~70o始感腘窝不适,如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活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下肢在60o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3、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骨筋膜室综合征,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 4、Brown-Séquard syndrome:脊髓半切综合征,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运动及深感觉消失,对侧肢体的痛觉和温觉消失。 5、Tennis Elbow:网球肘,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起点处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早年发现网球运动员易发生此种损伤,故称网球肘。 三、选择题 1、下列哪项检查常用于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与修复水平的判断(A) A、Tinel征 B、Thomas征 C、食指指鼻试验 D、Hoffmann征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the shontder joint 一、分类 1、前脱位:喙突下、盂下、锁骨下 2、后脱位:肩峰下、盂下、冈下 3、下脱位:盂下 4、盂上 二、肩关节前脱位机制:喙盂下最常见 间接暴力:外展、外旋力量同时作用于肱骨头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肱骨后方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特殊姿势 3、方肩畸形、关节空虚 4、Dungas征(+) 5、X线确诊与鉴别有无合并骨折 四、治疗 (一)复位:手法、局麻 1、Hippocrates法(足蹬法) 2、Kocher法 3、Stimson法 (二)固定

1、单纯脱位:三角中悬吊屈肘90o位3W,全并骨折,延1~2w 2、关节囊破损明显或肩带肌力不足,搭肩位胸肱绷带固定 (三)功能锻炼爬墙外展爬墙上举弯腰垂臂旋转滑车带臂上举 肘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the elbow joint 一、分类 后、外侧方、内侧方、前脱位 二、脱位机制: 跌倒时上肢外展,手掌着地,暴力传递至尺、桡骨上端、肘关节过伸,尺骨鹰嘴突处产生杠杆作用,使尺、桡骨近端脱向肱骨远端的后方。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外伤史 2、患处肿痛不能活动,肘屈曲约135o 3、肘后空虚 4、肘部三点关系改变 5、X线可明确 四、治疗 (一)手法复位 (二)固定:长臂石膏托屈肘90o,三角巾悬吊2~3w

(三)功能锻炼 桡骨头半脱位:Subluxation of head of radius /pulled elbow 一、脱位机制: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桡骨头未发育好,桡骨颈部的环状韧带只是一片薄弱的纤维膜,前臂被提拉,桡骨头即向远端滑移,恢复原位时,环状韧带的上半部不及退缩,卡压在肱桡关节内。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上肢被牵拉病史 2、小儿诉肘部疼,下肯取物和活动肘部,拒摸 3、检查体征少,桡骨头压痛(+) 4、X线(—) 三、治疗 手法复位,无需麻醉,不必固定 上肢骨折 一、锁骨骨折Clavicular fracture

老年人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麻醉分析

老年人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麻醉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2T11:47:30.4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陈婧李春燕杨素碧 [导读] 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复合小剂量琥珀胆碱在老年人髋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治疗中属于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推广。 (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6385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麻醉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老年人髋关节脱位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患者22例,第一组患者采取蛛网膜下麻醉的方式,第二组患者采取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的方式,第三组采取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复合小剂量琥珀胆碱的麻醉方式,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之中,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复合小剂量琥珀胆碱的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脱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复位时间也最短,且没有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异丙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复合小剂量琥珀胆碱用于老年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的麻醉安全性更高,效果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老年人;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麻醉 Anaesthesia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of hip dislocation in the elderly Chen Jing Li Chunyan Yang Subi 63850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nesthetic method and effect of manual reduction of hip dislocation in the elderly. Methods: from March 2016 to March 2018, 66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disloc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22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firs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ubarachnoid anesthesia. The patients in the second group were anesthetized by propofol combined with fentanyl, the third group by propofol and fentany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small dose of succinylcholine. Results: propofol and fentanyl were used in three different anesthetic methods. Intravenous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low-dose succinylcholine anesthesia had the least hemodynamic effect and shortest reduction tim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dislocation, and no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propofol and fentany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combined with low dose succinylcholine are more safe and effective for manual reduction of hip dislo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Keywords: elderly; manual reduction of hip dislocation; anaesthesia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005-02 髋关节脱位是老年人群的一种常见病,可以通过手法复位的方式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传统的复位治疗通常采取的是局部麻醉或者直接不使用麻醉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比较强烈,甚至会出现难以忍受疼痛而休克的情况,同时可能会由于暴力的作用产生关节的撕脱或骨折,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可以较好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老年人髋关节脱位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老年人髋关节脱位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患者22例,所有患者ASAI-II级,无脑外伤及内脏复合伤,无既往药物过敏史、哮喘病史,无麻醉禁忌证。第一组22例患者,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在58-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4± 2.3)岁,体质量53-74千克,平均(66.5± 3.1)千克。第二组22例患者,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在59-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 4.8±2.7)岁,体质量55-77千克,平均(66.9±3.4)千克。第三组22例患者,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在59-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 5.2±2.4)岁,体质量55-76千克,平均(6 6.6±3.3)千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对其BP、SpO2、HR、心电图等进行密切监测,开放外周静脉,迅速补充300毫升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在面罩吸纯氧的时候设置氧流量为每分钟4升。第一组患者采取蛛网膜下隙麻醉的方式,选择T3-4为穿刺点,使用1-1.5毫升的0.5%的布比卡因在患者蛛网膜下隙进行注射,注射需要在3-5秒时间之内完成,15分钟之后进行手法复位,麻醉之后的半小时以上,麻醉平面在T8以下,且生命体征平稳才能离开手术室[2]。 第二组患者需要先使用0.05毫克的芬太尼进行静脉注射,然后再注射每千克2.0-2.5毫克的异丙酚,在患者的睫毛反射消失之后再进行手法复位治疗,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使用异丙酚,在患者出现呼吸减弱的情况下,需要将面罩扣紧,手控进行辅助呼吸[3]。 第三组患者使用0.05毫克的芬太尼进行静脉注射,然后使用每千克1.5-2.0毫克的异丙酚进行静脉推注,在患者睫毛反射小时之后,使用每毫升10毫克的琥珀胆碱进行静脉注射,每千克0.5毫克,在30秒之后进行手法复位治疗,患者自主呼吸消失之后需要紧扣面罩,采取手控或者机控的方式进行通气的控制,直到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为止[4]。复位完成之后需要马上进行床旁拍片,对复位效果进行检查、确认。如果患者的收缩压(SBP)<85mmHg(1mmHg=0.133kPa),则需要静脉注射麻黄素或者去氧肾上腺素进行纠正,如果患者的HR<50 次/min,则需要使用阿托品进行静脉注射纠正。静脉麻醉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减弱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控辅助或者控制通气的方式维持SpO2>95%,在患者的呼吸、神智完全恢复之后在继续采取鼻塞吸氧15分钟以上,等待其生命体征恢复平稳之后才可以离开手术室。 对三组患者的麻醉前、麻醉后、复位后、离开手术室时的SBP、ECG、HR、SpO2、累计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次数、手法复位时间、手法复位成功率与恶心、呕吐、术后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并仔细记录[5]。 1.3统计学分析文章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SBP比较 第一组患者入室时SBP为(125±12)mmHg,麻醉后SBP为(95±9)mmHg,复位后SBP为(98±5)mmHg,离开时SBP为(103±6)mmHg;第二组患者入室时SBP为(120±14)mmHg,麻醉后SBP为(102±6)mmHg,复位后SBP为(105±5)mmHg,离开时SBP为(110±7)mmHg;第三组患者入室时SBP为(128±9)mmHg,麻醉后SBP为(104±10)mmHg,复位后SBP为(110±7)mmHg,离开时SBP为(113±8)mmHg。麻醉之后三组患者的SBP均比入室时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一组SBP

髋关节脱位问题及答案

股骨骨折 病因:股骨干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造成,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主要是直接外力,如汽车撞击、重物砸压、辗压或火器伤等。因间接外力致伤者包括高处坠落、机器绞伤等。 临床表现: 1.外伤史 一般有受伤史,多数伤者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伤后肢体剧痛,活动障碍,局部肿胀压痛,有异常活动,患肢短缩。合并多处伤或内脏伤及休克者较常见。 2.疼痛、肿胀、畸形 骨折部疼痛比较剧烈、压痛、胀肿、畸形和骨摩擦音和肢体短缩功能障碍非常显著,有的局部可出现大血肿、皮肤剥脱和开放伤及出血。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方向。 3.其他部位 特别重要的是检查股骨粗隆及膝部体征,以免遗漏,同时存在的其他损伤,如髋关节脱位,膝关节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检查时必须密切注意合并伤和休克的发生,以及伤肢有无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检查:行X线片检查。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不难得出诊断。 治疗:1、非手术疗法 股骨干骨折因周围有强大的肌肉牵拉,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均不能维持骨折对位。因此,股骨干完全骨折不论何种类型,皆为不稳定型骨折,必须用持续牵引克服肌肉收缩,维持一段时间后再用外固定。常用牵引方法有: (1)悬吊牵引法用于4~5岁以内儿童。将两下肢用皮肤牵引向上悬吊,重量1~2公斤,要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利用体重作对抗牵引。3~4周经X线照片有骨痂形成后,去掉牵引,开始在床上活动患肢,5~6周后负重。对儿童股骨干骨折要求对线良好,对位要求达功复位即可,不强求解剖复位。如成角不超过10°,重叠不超过2厘米,以后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牵引时,除保持臀部离开床面外,并应注意观察足部的血液循环及包扎的松紧程度,及时调整,以防足趾缺血坏死。 (2)动滑车皮肤牵引法(罗索氏牵引法)适用于5岁至12岁儿童。在膝下放软枕使膝部屈曲,用宽布带在腘部向上牵引,同时小腿行皮肤牵引,使两个方向的合力与股骨干纵轴成一直线,合力的牵引力为牵引重力的二倍。有时亦可将患肢放在托马氏夹板及Pearson 氏连接架上,进行滑动牵引。牵引前可行手法复位,或利用牵引复位。

手术指南-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

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 髋关节脱位分为前脱位与后脱位两大类,临床常见为后脱位。一般说来,髋关节新鲜脱位无论前后,在完善的麻醉下,手法复位甚易成功,疗效也好。但陈旧性脱位;并有大块髋臼骨折或股骨头骨折,因而妨碍手法复位的新鲜脱位;或并有坐骨神经损伤,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新鲜脱位,则均须切开复位。陈旧性脱位还应在切开复位的同时,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及股骨头病理改变等行关节融合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由于前脱位甚少,本节仅介绍后脱位的切开复位术。 [术前准备] 1.陈旧性脱位术前应作持续骨牵引1周左右。 2.显露途径的选择:髋关节脱位的显露途径可选用前外侧显露途径或后侧显露途径。前者取仰卧位,手法复位比较方便,但脱位的股骨头位于髂骨的后面,比较深,分离有一定困难。后侧显露一般取俯卧位,显露股骨头、坐骨神经及髋臼比较直接,容易;但手法复位不方便。如将体位改为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则可克服此困难。因此,前脱位及某些不须探查坐骨神经,不须内固定髋臼的新鲜后脱位;或虽为陈旧性后脱位,但股骨头的活动度较大者可考虑用前外侧显露。反之,后脱位并有坐骨神经损伤或大块髋臼骨折,或脱位的股骨头在髋臼以上,而且活动度甚小者,可考虑用后侧显露途径。 [手术步骤] 1.体位、切口与显露采用前外侧显露途径(见下肢骨关节显露途径),病人仰卧,将患侧腰背部及臀部垫高,与手术台面成20°~30°。作前外侧切口,近侧于骨膜下剥离髂骨翼内、外侧的肌肉,远侧自缝匠肌及阔筋膜张肌之间进入,下翻股直肌,即抵髋关节的前面。采用后侧显露则病人取侧卧或侧俯卧位,使病人腹部与手术台成45°角。作后侧切口,裂牙臀大肌,先探查坐骨神经,予以分离和保护[图1 ⑴分离并保护坐骨神经]。自大转子切断梨状肌、闭孔内肌及上、下孖肌肌腱,并翻向内侧,即可见脱位的股骨头[图1 ⑵分离股骨头和颈部]。

肘关节脱位有哪些表现1

肘关节脱位有哪些表现 *导读:肘关节脱位多发生于青少年,由间接暴力所引起,分为肘关节后脱位、肘关节前脱位、肘关节侧方脱位、肘关节分裂脱位四种。肘关节后脱位常见病因还有肘关节陈旧性骨折、肘关节内骨折、尺神经脱位、肿物压迫等。肘关节发生损伤或者其它病理变化时,可导致肘关节水肿,韧带增厚,骨折片段移位等病理变化。肘关节脱位有哪些表现,下面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下。 肘关节脱位多发生于青少年,由间接暴力所引起,分为肘关 节后脱位、肘关节前脱位、肘关节侧方脱位、肘关节分裂脱位四种。肘关节后脱位常见病因还有肘关节陈旧性骨折、肘关节内骨折、尺神经脱位、肿物压迫等。肘关节发生损伤或者其它病理变化时,可导致肘关节水肿,韧带增厚,骨折片段移位等病理变化。肘关节脱位有哪些表现,下面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肘关节脱位临床表现 此病发展缓慢,其表现因尺神经受压的轻重而不同。其主要的症状及体征为:

1.疼痛:放射性疼痛是其典型的临床症状,多数病人都会出现此症状。 2.麻木和知觉障碍:病人肘关节部位有麻木感和蚂走感,多由肘部关节脱位,肘部感觉减退引起。 3.肌肉异常:病人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握力和捏力减弱,主要原因为肘关节邻近肌肉萎缩、完全麻痹。 4.其他症状:如血管受损,则出现有关症状;如神经受损,也出现相关症状。 *二、肘关节脱位治疗 了解肘关节脱位有哪些表现后,如出现症状,应及早治疗。

肘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法和非手术治疗法。 1.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1)陈旧性肘关节脱位者;2)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者;3)闭合复位失败者;4)不宜试行闭合复位者;5)肱骨内上髁仍未能复位者;6)某些习惯性肘关节脱位。 (2)开放复位:取位时要注意保护尺神经,取肘后纵向切口,然后舌状切开肱三头肌腱,并剥离瘢痕组织及邻近软组织,清除肉芽、血肿。复位应先进行辨别,要准确判断关节骨端关系。辨别后,再复位并缝合关节周围组织。为防止再脱位,应进行固定,固定时用一枚克氏针,固定部位为鹰嘴至肱骨下端,固定后1~2周后再拔除克氏针。 (2)关节成形术:多用于肘部损伤后关节僵直者,先做侧切口,切开肱三头肌腱,然后切除肱骨下端、尺骨鹰嘴突的顶端,

髋关节后脱位Thompson分型

髋关节后脱位Thompson分型 髋关节后脱位Thompson分型 Ⅰ型:单纯髋关节后脱位伴有臼缘裂纹骨折 Ⅱ型:后脱位伴有髋臼后唇单处骨折 Ⅲ型:后脱位伴有髋臼后唇粉碎性骨折 Ⅳ型:后脱位伴有髋臼后唇和髋臼底骨折 Ⅴ型: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 髋关节后脱位伴股骨头骨折的Pipkin分类 Ⅰ型:股骨头骨折伴后脱位,骨折部位位于中央凹的远侧 Ⅱ型:股骨头骨折伴后脱位,骨折部位位于中央凹的近侧 Ⅲ型:Ⅰ型或Ⅱ型损伤伴股骨颈骨折 Ⅳ型:Ⅰ型Ⅱ型损伤伴髋臼后缘骨折 全髋关节安装标准 (1)髋臼安装标准髋臼安装应符合以下4条标准: 1.髋臼的高度人工髋臼应安装在髋关节真髋臼的位置上,放置位置过高或过低或放置在假髋臼上常常造成髋臼的不稳定。 2.髋臼的包容安装的人工髋臼应被髋臼窝所包容,包容过浅,髋臼假体外上缘露于髋臼窝之外,常是松动的主要原因。 3.髋臼角 4.髋臼前倾角 (2)股骨安装标准 1.股骨距高度股骨距应在小粗隆上方保留1~1.5CM 2.股骨颈截骨面应于水平面保持30~40度角。 3.股骨头假体安装后的股骨头假体高度,应与下肢中立位时,过大粗隆顶点的平行线通过股骨头中心。 4.股骨柄的位置假体股骨柄的轴线应与股骨干解剖轴线重合或者平行,误差不超过5度。 髋臼骨术后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定义:由于外伤或其他原因造成关节周围肌肉组织、软组织细胞转化成骨母细胞、骨细胞,导致异位骨化的一种疾病。肘部、髋部

常见 髋臼术后并发症:感染,深静脉血栓,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创伤性关节炎,而异位骨化发生率最高为30% 机制:与松质骨内的诱导因子如BMPS(骨形成蛋白),TGFB(生长转移因子),IGF(胰岛素生长因子),及原始干细胞释放有关,再有髋关节周围组织内存在的成骨干细胞和手术创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在异位骨化的形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BROOKER分级:0级:无骨化 I级:1个或2个直径小于1cm的骨化区 II级:为孤立骨化,或位于股骨头端或髋臼缘的骨化,其覆盖面积小于股骨和髋骨之间距离的一半 III级:固化面积小于股骨和髋骨之间距离的一半但二者之间未形成骨桥 IV级:股骨和髋骨之间形成骨桥 骨化性肌炎不仅可压迫坐骨神经形成退变性神经炎,还可影响髋关节活动,术后大部分异位骨为2级以下,对髋关节功能影响,3,4级骨化如严重影响髋关节活动,可手术切除,但应在术后半年以上,待异位骨化成熟后进行 治疗及预防:对于肘,髋部脱位应尽早复位:不迟于伤后24小时,在良好麻醉下复位,忌多次粗暴反复复位,伤后2-3周内切忌过早功能锻炼。手术前后的局部放疗及术后口服NSAID对异位骨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术前5GY单次髋部照射,骨化率较对照组低59%,口服NSAIDS,消炎痛50mgtid 共8天,必须在手术当天开始,术后大于5天开始则基本无效,这可能与骨化起动过程已经开始,后续过程NSAIDS无法抑制有关。Johson将手术后3天内髋部接受700-1200reds计量的放疗和口服NSAIDS联合应用,使异位骨化的发生率降为0 先天性髋脱位和髋关节发育异常的人工全髋置换适应症 1、先天性髋关节完全脱位或囊性脱位(难以行关节外稳定的髖臼造盖的Chiari手术或 Rembeiton手术等重建髖关节稳定者 2、只能以人工全髖关节置换重建髖关节功能,且屈髖肌伸髖肌在3-4级以上,术后能有一定功能如支撑站立(坐位或行走能力者或有助于改善护理状况者

髋关节后脱位

髋关节后脱位 髋关节是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髋臼深而且大,能容纳股骨头的大部分,两者互相密合,形成真空,能互相吸引。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较坚强,构成一个相当稳定的关节,脱位的发生率较低。髋关节囊前壁有较强的髂股韧带,内上壁有耻骨囊韧带,后上壁有坐骨囊韧带加强。但内下壁和后下壁缺乏韧带,较为薄弱,容易从这两处发生脱位。临床上以后脱位最为常见。 【病因病理】正常情况下,髋关节在作屈曲、内收动作时,股骨头的大部分球面位于髋臼后上缘,如果此时有一强大暴力从膝关节向后冲击,冲击力可沿股骨干纵轴传递至股骨头,使已经处于髋臼后上缘的股骨头冲破关节囊后部而脱出。例如乘车时一腿搭在另一腿上,膝盖顶住前座椅背,突然刹车时,膝部受撞击而产生脱位,如果在暴力纵向传递的同时,伴有髋关节的屈曲和内旋动作时,股骨颈可被髋臼前内缘阻挡,形成一杠杆的支点,股骨头更易冲破关节囊后部,发生髋关节后脱位。如果在腰向前弯曲时,重物砸于腰骶部,也能迫使股骨头向后冲击,穿破关节囊而发生后脱位。 【临床表现】(一)患髋关节肿胀剧痛,不能活动或站立。 (二)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膝关节靠在对侧大腿上。患肢短缩,又称“粘膝征”阳性。 (三)腹股沟部触诊有空虚感。在髂骨翼部(髂骨部脱位)或坐骨部(坐骨部脱位)可触及移位的股骨头。 (四)患肢呈“弹性固定”位。 (五)大转子位置上移。患侧臀后可摸到圆球状骨性隆起,股骨大转子的上缘,位于Nelaton线以上。此外,如果有合并损伤存在,应出现相应的体征。 【影像学检查】从患者临床表现上要高度怀疑存在髋关节后脱位时,应先行X线检查,通常以髋关节正位片即能确诊,显示股骨头在髋臼后侧或后上侧,股骨颈内缘与闭孔上缘的连续弧线中段。如果合并损伤存在,应作相应的影像检查。CT扫描对于确诊是否合并股骨头骨折、髋臼骨折或关节内是否存在骨软骨碎块有重要意义。 【分类】Steware和Milford将髋关节后脱位分为Ⅰ~Ⅳ型。 Ⅰ型:单纯髋关节后脱位,可合并极小的髋臼骨折; Ⅱ型:髋关节后脱位伴有髋臼后唇单个大骨折片; Ⅲ型:髋关节后脱位伴有髋臼广泛粉碎性骨折; Ⅳ型:髋关节后脱位伴有股骨头或(及)股骨颈骨折; 【合并症】 (一)坐骨神经损伤。在髋关节后脱位中,约有10%~15%并发坐骨神经损伤。髋关节后脱位导致坐骨神经损伤的致伤原因为1.后脱位的股骨头或移位的骨折块撞击、压迫或刺伤坐骨神经;2.牵拉张力致伤;3.神经及周围软组织挫伤、肿胀出血和压迫;或出血机化,大量瘢痕和纤维组织增殖、粘连;或骨折区大量骨痂形成,压迫神经,引起迟发性坐骨神经损害,这些情况少见。一般的牵拉伤或挫伤,经髋关节脱位复位,3个月内可逐渐恢复。如属严重粘连,可采用手术松解,预后一般良好。如果严重损伤,如断离或撕裂伤,则预后不良。臀部坐骨神经损伤是髋关节后脱位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及时复位脱位、早期探查、松解神经等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股骨颈骨折。由于强大直接暴力,或伴有股骨干扭转暴力,或继发于不适当的整复。如在无麻醉情况下,肌肉不松弛,强行复位,即可发生股骨颈骨折。尤其老年体弱或骨质明显疏松者,更易发生。合并股骨颈骨折的特点是股骨头游离在髂骨翼之后方,而股骨颈留在髋臼内。此类损伤,后期股骨头坏死率高达100%。 (三)股骨头骨折。当膝关节屈曲,股骨处于内收、内旋位,暴力经膝关节作用于臀部,股骨头顶压髋臼后缘,可导致股骨头骨折继而脱位,或髋臼后缘骨折股骨头骨折脱位。由于髋关节脱位后,股骨头骨折失去了骨折的专有体征,临床上易出现漏诊漏治。 (四)髋臼骨折。当髋关节内收角度较小的情况下,股骨头与髋臼后缘直接撞击所引起。 (五)股骨干骨折。常因先后遭受两种不同的暴力引起。 (六)后交叉韧带损伤。髋关节后脱位并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临床上少见。当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时处于屈曲位时,强烈的暴力自前方作用于胫骨上端,损伤后交叉韧带后,暴力沿股骨干继续作用于髋关节,导致髋关节后脱位。 【鉴别诊断】主要与髋关节前脱位进行鉴别。髋关节后脱位时,后脱位患肢处于内收、内旋、短缩弹性固定体位,前脱位患者处于外展、外旋、屈髋弹性固定体位,髋关节后脱位大粗隆脱位至Nalaton线之上,髋

(完整word版)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是肘部常见损伤,多发生于青少年,成人和儿童也时有发生。由于肘关节脱位类型较复杂,常合并肘部其他结构损伤,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加以注意,防止误诊。目录1症状体征 1.脱位之一般症状外伤后肘关节部出现疼痛、畸形及活动受限等关节脱位的一般症状。 2.肘后三角变形此时肘关节呈半屈曲位,肘窝饱满状,肘后三角关系改变(图1),上肢呈弹性固定。 3.其他畸形后脱位时则肘后方空虚,可触及向后突出之尺骨鹰嘴,侧方脱位时有肘内、外翻畸形。 2用药治疗 1.手法复位新鲜肘关节脱位或合并骨折的脱位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对某些陈旧性骨折,为期较短者亦可先试行手法复位。 单纯肘关节脱位。取坐位,局部或臂丛麻醉,如损伤时间短(30min内)亦可不施麻醉。令助手双手紧握患肢上臂,术者双手紧握腕部着力牵引将肘关节屈曲60°~90°,并可稍加旋前,常可听到复位响声或复位的振动感。复位后用上肢石膏将肘关节固定在功能位。3周后拆除石膏,做主动的功能锻炼,必要时辅以理疗,但不宜做强烈的被动活动。 合并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的肘关节脱位:复位方法基本同单纯肘关节脱位,肘关节复位之时,肱骨内上髁通常可得以复位。如果骨折片嵌夹在关节腔内,则在上臂牵引时,将肘关节外展(外翻),使肘关节内侧间隙增大,内上髁撕脱骨片借助于前臂屈肌的牵拉作用而脱出关节并得以复位。若骨折片虽脱出关节,但仍有移位时,加用手法复位,及在石膏固定时加压塑形。也有如纽扣样嵌顿无法复位者,要考虑手术切开。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早期):超过3周者即定为陈旧性脱位。通常在1周后复位即感困难。关节内血肿机化及肉芽组织形成,关节囊粘连等。对肘关节陈旧性脱位的手法复位,在臂丛麻醉下,做肘部轻柔的伸屈活动,使其粘连逐渐松解。将肘部缓慢伸展,在牵引力作用下逐渐屈肘,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鹰嘴,并将肱骨下端向后推按,即可使之复位。经X线拍片证实已经复位后,用上肢石膏将肘关节固定略<90°位,于3周左右,拆除石膏做功能锻炼。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①闭合复位失败者,或不适于闭合复位者,这种情况少见,多合并肘部严重损伤,如尺骨鹰嘴骨折并有分离移位的;②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当

关节脱位(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 关节脱位(答案) 关节脱位 1 、下述关节脱位的特有体征,哪项是正确的【E】 A、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B、压痛,肿胀,淤斑C、畸形,反常活动,关节空虚 D、畸形,反常活动,弹性固定 E、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空虚 2、新鲜肩关节前脱位病人,治疗上首选的方法是【D】 A、悬吊牵引 B、皮肤牵引 C、骨牵引 D、手法复位外固定 E、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3、桡骨小头半脱位常见发生年龄及常用处理方法,是【D】A、 5~1 0岁小儿,手法复位,三角巾悬吊 B、 6~8岁小儿,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C、 1 0岁儿童,切开复位内固定 D、5岁以下幼儿,手法复位,三角巾悬吊 E、成年人,切开复位内固定 4、治疗新鲜髋关节后脱位的措施,不应选择【E】 A、Aillis 法手法复位 B、复位后持续皮牵引固定于伸直,外展位3~4周 C、早期进行股四头肌收缩活动及踝部功能锻炼 D、伤后3个月患肢不能负重,以免股骨头缺血坏死 E、即刻手术切开复位 5、何谓关节脱位【C】 A、关节分离 B、关节囊扭伤并断裂 C、关节面失去正常对合关系 D、关节韧带断裂E、关节出现畸形和弹性固定 6、何谓开放性脱位【E】 A、脱位伴皮肤裂伤 B、同时伴关节面骨折 C、手术探查时发现关节囊有裂伤 D、同时伴关节韧带断裂 E、关节腔与外界相通 7、发生脱位率最高的关节是【A】 A、肩关节 B、肘关节 C、 1 / 3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称不整齐肩(malaligned shoulder),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表现为肱骨头在关节盂下滑,肩峰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GHS 可能于偏瘫患者的肩痛有关,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是上肢预后差的标志。GHS的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0-80%),多在30%-50%之间[1] 。 发病机制 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考虑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冈上肌及三角肌后部为主的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机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以冈上肌为主的肩关节周围其稳定作用的肌肉瘫痪、肌张力低下被认为是肩关节半脱位的最重要的原因。 (2)肩关节囊及韧带的松弛、破坏级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3)肩胛骨周围肌肉的瘫痪、痉挛及脊柱直立肌的影响等所致的肩胛骨向下旋转[2] 。 临床表现 肩关节半脱位并非偏瘫后马上出现,多于病后头几周开始坐位等活动后才发现。早期患者可无任何不适感,部分患者当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时可出现牵拉不适感或疼痛,当上肢被支撑或抬起时,上述症状可减轻或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出现较剧烈的肩痛,合并肩关节受限者较无半脱位者多。 查体可见: 肩部三角肌塌陷、关节囊松弛、肱骨头向下前移位,呈轻度方肩畸形。关节孟处空虚,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可触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横指。随着肌张力的增高与运动功能提高,上述体征可逐渐减轻甚或消失。多数患者仅在托起上肢或精神紧张、活动、用力时出现一时性的减轻、消失,在坐位放松上肢无支持下垂时仍呈明显的半脱位表现。 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转,可见关节盂向下倾斜。随着肌张力增高,可见肩胛骨后缩,内缘隆起,位于距脊柱更近的位置,尤其是下角内收,低于对侧下角。握住肩胛骨下端,充分的向外上方牵拉,可使半脱位改善。 早期被动活动肩胛骨及肩关节是可感到无明显阻力。出现痉挛后,被动运动可感到阻力增加,部分患者出现肩痛和肩关节受限,因失去了肌肉的保护,在处理时可因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而出现相应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弯[3] 。 诊断 肩关节半脱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与方法,使用的临床方法级放射学方法对康复预后的指导意义不大,多只能反映肱骨头下移的程度。 (1)临床方法 ①触诊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检查者用示指触诊患侧肩峰突起和肱骨头之间的距离,以其间可容纳的横指数表示脱位的程度。 ②人体测量学方法:用带有刻度的两脚规分别测量两侧肩峰突起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距离。(2)放射学方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体侧,以45度角倾斜投射角拍双侧肩关节X光片,测量肱骨头中心的水平延长线与关节盂中心的水平延长线间的垂直距离,或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距离超过14mm或两侧间隙之差大于10mm。 (3)其他:分级的Smith法及Van langenberghe法、Poppen法、测量肱骨头的下降率、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