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强国战略下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论文

文化强国战略下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论文

文化强国战略下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论文
文化强国战略下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论文

文化强国战略下的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情感、排解压力的重要手段,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高校要大力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接触媒介,建设性地享用媒介资源,培养健康的媒介解读和批判能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文化强国;大学生;媒介素质;养成

媒介素养是指受众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有的识别选择能力、理解使用能力、与媒体的互动能力及制作与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已成为大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其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大力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文化育人、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整体实力和形象。高校要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向大学生传授媒介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主动获取信息、有效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使其成为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充分利用媒介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1 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 语言有强弱之分。理论上语言是一律平等的,就语言自身来讲它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现实中语言是有强有弱的,古罗马、法兰西、美国等国家语言的强势地位恰好体现了这一点。目前,世界许多大国都在实施自己的语言战略,并努力壮大语言的国际影响力。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我们应当审时度势,制定科学的语言战略,使语言在国家和平发展中发挥作用。汉语使用人口众多,汉语本身的文化内蕴以及中国的潜在经济价值使得汉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已把汉语作为主要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由于汉语一致性差、汉语汉字规范化标准不健全、国家政策和人们心理存在轻汉重英的倾向等原因使得目前汉语仍然是弱势语言之一。 针对以上分析,我国的语言学家都在积极制定的汉语走强的战略与举措。希望通过提高汉语威望,推广普通话,完善汉语汉字的规范化标准,推进汉语拼音方案与举措,使汉语固本强体。通过汉语教学等一系列汉语国际传播的举措使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实现汉语强国,我们任重道远。 二、推广普通话与语言的多样化 语言发展的多样化使得我们需要国际双语环境:即普及国家共同语,推广国际共同语。普通话是第一位的语言,英语是第二位的语言。英语不可以代替普通话,英语也不可以被禁止,目前,国际国内大环境使得许多大学生担忧推广英语是否会影响汉语的地位,很多人学生发出了

这样的呼吁声:汉语,你的明天在哪里?从语言的发展来说这种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 语言能力有国家语言能力与国民语言能力之分。国家语言能力既包括了国民的语言能 力,又对国民语言能力起到指导和促进的作用,而国民语言能力的提高也会对国家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国民语言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还关系到国家语言能力的强弱。现阶段,我们的国家语言能力是相当不足的, 国民语言能力现状 我国目前对世界语言的了解很有限,中国人顶多能了解世界语言的100 来种,其中能开设课程的不到50 种。且过去的语言文字建设工作多从社会层面着眼,忽视了语言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因此要重视国民语言能力提高的问题。只有提高了国民的语言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语言能力低弱的现状。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国民语言能力的问题。 关于“语言能力”的定义,学界历来是存在争议的,理论语言学界和应用语言学界基于所研究对象的差异和构建自身理论框架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定义,使得目前“语言能力”已不再具有精确的定义。我们比较赞同戴曼纯( 2002) 的观点,将能力分解为知识和技能,构成语言能力知识体系的有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语篇知识、语用知识、交际策略知识等,构成语言能力的技能部分( 包括听说读写等) 是融语法( 及词汇) 、语篇、语用、交际策略等知识于一体的实际操作技能。一般人都缺乏对语言的理性认识,只有语言学或者相关专业的人才会具备我们所说的语音、语法等知识,而普通人对语言都只局限于感性的认识。因此,要考察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我们一般从语言的实际操作技能,即听说读写等能力入手。 此外,我们认为国民语言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只体现在听说读写等几项基本的能力上,还体现在语言的文明诚信能力上。前者属于基本的语言能力,后者则是在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对自我语言行为的约束,是道德意识在语言能力层面上的反映。至此,我们可以将语言能力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是语言文明、语言诚信的能力。语言文明诚信能力以基本的语言能力为基础,如果缺乏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谈不上对自我语言的约束,而基本语言能力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素质的低下,有时会导致一些语言粗俗、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但并不是说两者存在正比的关系,基本语言能力的低下并不意味着其语言文明诚信能力就不高,农民朴实的话语、孩童天真的问答等等都是对语言诚信与文明最好的践行。而反观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基本语言能力水平较高的人则以假大空语言来包装自身,比如社会上的一些虚假广告、文字游戏、官场假话套话等等,都是对语言诚信与文明最大的践踏。语言的文明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基本语言能力的低下主要是对自身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而语言文明诚信的缺失将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不良的影响,当人们基本的交际工具都受到污染时,我们又该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呢? 因此,语言的和谐不再是语言本身的事情,而是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的大事,因为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可以细分为四项不同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一般认为,“读”和“写”要难于“听”和“说”,但也并非都如此,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 文化禁忌 谈话注重方式方法,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正常的社交活动中也要注意。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意语气的把握,不是每个国家和每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中国式的谦逊”、“中国式的夸赞”、“中国式的玩笑”等。例如,当受到外国友人的赞赏时,中国人往往会推让说“不敢当”、“不行”以表自谦。而文化间的鸿沟,往往使西方人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而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而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 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新媒体中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论文

新媒体中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论文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 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1]媒介素养是公民素质 的基本内容,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教育以跨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对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发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笔者于xx年9月 对泰州地区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采用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5%。问卷调查中,女生占58.8%,男生占比41.2%。 新媒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媒介,目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两者有不断融合的趋势,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交友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了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针对性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高校育人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1.对新媒体的认知存在差异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时间较晚,种类和功能更多, 这对于大学生的认知来说产生了诸多干扰,他们对新媒体的功能认知、信息认知、经济的认知以及运作方式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与传统媒介相比,大学生对传统媒介的运作方式和经济更加清楚,而对于新媒体的具体运作方式和盈利方式认知存在不确定性。调查显示,在问到“新媒体的经济”时,90%多的学生选择广告收入,但对于一 些常用新媒体如百度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是如何排序的,有62.3%的大学生选择了按广告收入排序,27.8%的大学生选择了按照点击率排序,5.7%的大学生选择了按照收录时间排序,有4.2%的大学生选择 了其他方式排序。从媒介信息的认知方面来看,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和道德伦理认知不够清晰。作为信息的受众,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广泛且方便,他们对于媒体报道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认知存在差别。44.3%的学生认为报道和事实之间基本一致,37.6%的学生认为真实事实和媒体报道之间差别很大,15.4%的学生认为两者相 似度较高,2.7%的人认为完全一致。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持有肯定态度,但辨别力有待提高。调查结果发现,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更新过于迅速,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不深入:大部分学生阅读时都只看自己感兴趣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还有部分学生大都仅看标题、导语或者浏览图片,还有部分学生只是毫无目的的随便翻看,而仅有极少部分学生会对大部分新闻阅览全文。因此,受到阅读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对于所获信息的辨别难以深入。很多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对知识产权、新闻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从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 怎样理解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为什么说现在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怎样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指导和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是这次全会的一个亮点。应该讲,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在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中深化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是因为在当前,我们要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

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我们要准确反映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天下大势,不失时机地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经济治理出现新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情况下,国际社会发生的各种变动、各种信息已经可以通过扁平、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即时传到我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在尊重世界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同时,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挑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其次,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与此同时,人

关于当代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媒介使用调查的调查报告2009年12月15--26日,我们班展开了以“大学生媒介调查”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们校区的在校大学生。 在进行调查以前,我们首先进行课堂讨论。确定了六个调查指标,即: 1.大学生媒介接触度和使用率。 2.大学生媒介使用目的。 3.大学生媒介使用时间段。 4.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度。 5.大学生对媒介使用的倾向性。 6.大学生对媒介得信赖度。 在确定了调查指标之后,将班级成员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一个指标确定调查问卷的题目,这些题目经过班长和老师的筛选之后,最终确定22道调查题目。 之后就是我们各个调查员进入宿舍生活区进行调查,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共发放180份问卷,收回179份,其中有效问卷179份,有效问卷收回率99%.虽然这次调查的问卷数目不多,但是这些问卷调查的对象覆盖面还是相对比较宽泛的,被调查者在年级上有大一的、大二的,在所在学院上有传媒学院、经管学院等。通过这次调查汇总,我们总结出大学生在使用媒介的一些情况,总结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媒介接触度和使用率 在所有的媒介中,同学们接触最多的两个是网络和手机,这反映出现在网络和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使用的媒介。而在这些使用最多的媒介当中,大学生每天的使用时间长多是3~6小时,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使用这些媒介的时间还是相当长的。

对于印刷媒介和广播而言,如今在大学生使用的媒介中已经成为使用频率最低的。它们所占比例的缩小其原因也就是网络和手机所占比例的扩大。 二.大学生媒介使用目的 在问卷的选择中,有22%的人选择上网主要的在聊天,玩游戏、查资料、看新闻、学习的比例分别是18%、16%、14%、10%,有20%的人是这些选项以外的其他。 所以,从使用目的来看,把网络作为娱乐消遣目的的还是占多数的,网络在大学生手中并没有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虽说使用时间很长,但是对其利用的方面并不正确。 三.大学生媒介使用时间段 对于使用网络媒介的时间段的选择,选择中午、晚上、早上、下午的比例分别是30%、25%、23%、22%。最多的是集中的中午和晚上,这短时间也正好是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结合上边一个指标的结果,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娱乐消遣活动主要都是依赖的网络,以游戏和聊天为主。 四.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度 在平时生活中最不能缺少哪种媒介的选择中,有41%的人选择了手机,有39%的人选择了网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所占份额都比较少。这个指标的调查结果明显反映出大学生对与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度最高,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等不光在使用的比例上降低,而且给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以及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都在逐渐降低。 对于大学生是否会根据媒介发布的信息来选购物品,有38%的人选择不会,有35%的人需要,有27%的人不清楚。这说明,媒介的信息对大学生选购物品 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的。 五.大学生对媒介的倾向性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摘要 由于我国国情以及应试教育制度,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受到削弱,尤其是理工科的大学生,很多都对人文素质失去耐心。所以,就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创造富有人文情怀的大学环境,本文将结合实际与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 人文素质是什么 人文素质是一种对于人来说非常重要的素质,它可以让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可靠的把握。“是指人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综合而内化为一个人的品质, 它通过一个入的气质、修养、行为和人格表现出来”。 人文素质的结构主要包括:哲学、政治观点;社会经济知识;语言、文学素养;历史、文化知识和观点;道德、心理和审美水平等。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既是对个人基本素质的养成,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每一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经过了十几年应试教育的培养,在这十几年中,每一个同学都是按照老师所指示的去做。而正是这种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是抑制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 当同学们完成了12年的基本教育,通过高考进入了大学之后,大学中突如其来的自由生活和放松的环境却让很多同学开始不知所措,开始对自己的目标产生迷茫,甚至对于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个统一的目标,那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但是,这个目标往往不是来自每个同学自己真实的想法,而是主流社会、老师、家长为每一个同学设定的,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只好接受别人强加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这个目标也就自动消失了。但是大部分同学都难以迅速找到一个新的目标,这也就导致了同学们对于当前大学生话和未来生活的迷茫。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发掘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为自己设定一个希望达成的目标。而想要完成这件事,就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识、探究及看法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前言 说到传统文化,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谁?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孔子。不过,孔子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每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定义都有所区别。老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得保留了原本,春节,元宵,中秋等等等等。而年轻一代犹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观念似乎渐渐淡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正在迅速扩散。每逢洋节,商场随处可见洋气息。这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年轻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今年起,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人生态度上,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 “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 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 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文化强国背景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8 文化强国背景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李方方 (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作者简介:李方方,南昌航空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028-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文化作为与经济、政治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成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我国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对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阐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会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 效益,这也意味着志愿组织和政府终于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开始互动合作,竞争发展。通过合作,政府可以维护社会稳定,而原先体制外的民间志愿组织可以得到合法的地位,同时,平等的合作关系使民间志愿组织获得了良好的自主性,以更独立更自信的姿态赢得公众的支持与信赖,同时政府放松对志愿组织的控制,也有利于政府民主进程的加快,稳定其统治基础。而二者的竞争发展在客观上会使民间志愿组织和政府产生压力感和紧迫感,促使二者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实际上等于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发展。 民间志愿组织要想实现和政府互动合作、竞争发展,自身的制度化建设至关重要。民间志愿组织的制度化建设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激励、和评估监督机制建设。 首先,一定要明确组织内部的管理结构,“其决策机构为董事会或理事会,由该机构聘请首席执行官负责组织的日常运营。对于非会员制的非营利组织来说,董事会或理事会一般由主要发起人或捐款人或者他们提名的社会人士组成;而对于会员制的组织来说,民主选举的重要性及其程序应该通过法律得到确定。”管理结构的明确有助于民间志愿组织建立先进的管理机制,也便于政府对其进行法律约束。 其次,民间志愿组织的长久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一般而言,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既不追求经济利益也不追求政治利益,他们追求的往往是精神满足,组织内部的肯定与奖赏是对成员进行激励的最有力的因素。同时也应注重政府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激励,比如经济奖励、表彰表扬、舆论宣传等。通过内外部结合鼓励志愿行为,可以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 最后,志愿服务事业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志愿组织除了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外,完善的考评机制必不可少。有效的考评机制不仅可以从制度上强化组织管理,也可以检测出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是否发挥了作用,从而保证志愿服务有效运行,使志愿服务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对民间志愿组织的评估监督一方面是对志愿组织的志愿活动行为进行监督,比如对其捐助资金来源、受助人群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是否合法,另一方面要对志愿组织内部行为进行监督,如对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招募和使用是否得当,是否尊重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政府和民间志愿组织都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但在具体情境下它们的能力各有不同,并有各自不同的政策活动倾向。明确民间志愿组织与政府关系是研究我国志愿服务基础理论的一小步,本文在洛阳市河洛志愿者协会这一民间志愿组织个案的基础上探索现代政府与志愿组织 的互动合作、竞争发展的良性关系,期望为我国志愿服务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分析[M].华南公益研究院,2012年版. [2] 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M].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叶雯.志愿活动中的政府治道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任伟伟.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关系探讨[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 [5] 张丹丹.合作与互补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之探讨[J].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04年2月期. 责任编辑:冯 锐 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eb14914097.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049.html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内容提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渗透力与影响力日益增强,大学生作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本文通过各方面的调查与整理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了客观、全面的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益的解决方法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问题;对策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和反应的能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媒介素养的解释各不相同,美国学者霍布斯曾说过,媒介素养是个有一千个名字的孩子:美国学者称其为媒介素养、欧洲则称为媒介教育,香港学者认为传媒教育是一个更加专业的称呼。称呼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在关于媒介素养的解释中,其核心内容大家还是普遍接受的,包括批判、认识、利用媒介,获取并传播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一种公众使用、分析、评估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上个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发起,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素养教育就像是一款适销对路的商品,在全球开始广泛的“销售”。首先是弥漫到了欧美,而我国在上世纪末才开始媒介素养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与实

践探索方面都远远无法与其相提并论,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媒体已经将我们的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活包围起来,几乎可以无限制的满足人们的所有的感官需要,使媒介传播信对社会产生全面的影响,各种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维的利器,在悄无声息之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思维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兴力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公民十分重要的基本素养之一,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催促着德育工作者尽快的寻求提高大学生媒介素质的新办法与新途径。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问题 作为信息时代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媒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媒介在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商品,各大媒介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竞相争夺其中带来的巨大利润。以互联网这种新兴的媒介为例,有调查数据显示,现如今有百分之七十的网名的年纪集中在15-24岁,而这个岁数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信息时代,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大学生作为此种媒介消费的主力军,成为了其争夺的对象。那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这场争夺战的大学生们,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媒介社会功能认识不清 虽然相对于其它一般大众,大学生对媒介有更加准确、清

大学生媒介素养论文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 绪论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大众传媒定义: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 发展历史 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在书写工具问世以前,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语言手势图记、烟火等方式进行,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当新闻传播工具出现后,新闻传播才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新闻传播工具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 2大众传媒的分类 大众传媒的分类方式有好多种,下列举了我们日常最常见的分类方式:1,按表现形式分类,按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印刷媒体包括报纸、杂志、说明书、挂历等。电子媒体包括电视、广播、电动广告牌、电话等。 2,按功能分类,按其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视听两用媒体。视觉媒体包括报纸、杂志、邮递、海报、传单、招贴、日历、户外广告、橱窗布置、实物和交通等媒体形式。听觉媒体包括无线电广播、有线广播、宣传车、录音和电话等媒体形式。视听两用媒体主要包括电视、电影、戏剧、小品及其他表演形式。 3,按影响范围分类,按广告媒体影响范围的大小进行分类,可分为国际性广告媒体、全国性广告媒体和地方性广告媒体。世界性媒体如卫星电路传播、面向全球的刊物等。全国性媒体如国家电视台、全国性报刊等,地方性媒体如省、市电视台、报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 4,按接受类型分类,按广告媒体所接触的视、听、读者的不同,可分为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大众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业性媒体包括专业报刊、杂志、专业性说明书等。 在众多的分类方式之中,纵然看似不同,实则貌离神合,因为传媒究其作用即为传播文化和信息,究其载体则为文字,视频,音乐,声音,图片等等,无不出其左右,现代传媒假以利用现代的例如,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来影响着我们和我们的世界。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范文2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毕业论文范文2篇 大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范文一: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联性摘要:素质教育在党的十八大中再次被强调,素质教育主要是解决“如何培养,怎样培养”的问题,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基础,主动、发展、实践、创新及参与性等各个方面。实现“三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都需要经过这几个方面。所以,理解和掌握两个各自的内涵、捋顺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介绍三生教育内容开始,在其基础上重点论述两者的关系。以期为开展包涵三生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推广提供一份帮助。 关键词:三生教育;素质教育;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它主要是面对所有的人员,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德智体各个方面都收到均衡的发展,让他们都具备自我开发的能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而最新的表述再次清醒而郑重的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主要是解决“如何培养,怎样培养”的问题,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基础,主动、发展、实践、创新及参与性等各个方面。实现“三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都需要经过这几个方面。所以,理解和掌握两个各自的内涵、捋顺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介绍三生教育内容开始,在其基

础上重点论述两者的关系。以期为开展包涵三生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推广提供一份帮助。 一、三生教育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三生教育的内容 “三生教育”是生命、生存、生活三种基本教育的简称,其包含基本而重要的教育内容“生命教育”注重培养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知、尊重和珍爱自己和家人的生命”;“生活教育”主要是让人们了解生活常识,具备生活技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可以抛却自我,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生存教育”则主要是培养人民的生存知识,让人们拥有强大的生存意志,让其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下来。最后通过“三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三生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主要是关于生命文化与智慧的教育。生命教育主要是研究生的命价值,让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养成积极健康的生命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生命价值。爱惜自身、尊重他人,使得自我和他人的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教育具有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大特点。学校的生活教育主要是提高教师、学生的生活质量,从各个方面入手,培养他们的言谈举止,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珍爱和珍惜家庭和集体生活。生态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与自然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让人们能珍惜现在的生态环境,爱护自然、珍惜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让人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珍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的相处,长久和平的发展。 二、浅谈“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 2.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 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文化强国素材

是海纳百川、兼容四方的气魄。所谓的汉唐气魄就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汲取一切先进文化的创新精神。汉朝的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欧洲、亚洲、非洲第一次文化交流,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开明、开拓、开放的精神。西汉文化的精华是多国、多地区、多民族文化艺术撞击和融汇、排斥与吸收的结果,是在自己的传统基础上将东西方文化熔为一体,进行独特创造的产物。它不仅能兼容并蓄地接纳各地区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慷慨地向外输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创造和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的开放。张骞出使西域既是政治交流,也是经济、文化交流。与汉朝相比,唐王朝更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开放国家,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最文明的国家之一,以其健康向上、进取自信、乐观豪迈的气派风范对周边各国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亚、非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商人和法僧纷至沓来,学习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从而在中国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汉文化圈。同时,唐也特别注意学习别国的先进文化,派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学习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文化,并通过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和外来使者,大量吸收异域文化。唐朝不仅是亚洲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成为亚非的经济、文化中心。 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主流文化导向。汉朝根据建立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需要,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这项政策有它的消极作用,但它从思想上加强了统一,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上的主流地位。唐王朝为了展示帝国风范,文化上实行了开放政策。儒、佛、道“三教”并立,其实质就是一种宽容和借鉴相统一的文化政策。唐儒学继承了隋代的南学、北学的成果,形成了唐的主体文化政策——《五经义疏》。对于佛学,唐统治者非常支持,广建寺院,广度僧尼,广写佛经,广交僧侣,广做佛事,并赐予高僧以爵位。对于道教亦然,唐高宗曾去终南山谒老子庙,唐太宗在位时修过兖州和亳州的老君庙。儒、佛、道三家的共同发展,唐代才有了李白(近于道)、杜甫(近于儒)、王维(近于佛)等伟大的诗人,才有了辉煌的大唐文明。 三是任人唯贤的知识分子政策。汉代实行以儒经取士的制度,实行了察举、征召和博士制度,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儒学士宦制度,从而激发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热情。唐朝时则基本上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研究-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研究 ——以大学生接受网络谣言的状况为例 摘要: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是指在大学生面对网络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校大学生是了一个最活跃、最重要的网络群体,网络媒介素养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因而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个例研究法、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跨学科等研究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了相关结论。网络成为大学生追求娱乐的重要平台,不少大学生倾向于虚拟的网上交流,能够认识到网络是不健全的,这是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大学生面对网络谣言表现出来的态度较常见的有三种,新奇、怀疑、半信半疑,随着网络谣言的不断散布,大学生也能够被动地相信谣言。大学生接受网络谣言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经验缺乏、另一方面是自我价值的迷失。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对网络谣言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也存在着缺乏社会责任感、娱乐至上是非观念淡薄、偏听偏信、辨别能力差、对网络形成依赖等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加强大学生自身道德建设,改变大学生用网习惯,提升大学生社会经验,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谣言

目录 一、绪论 (4)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4) (二)文献综述 (5) (三)研究方法 (7) 二、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 (8) (一)网络成为大学生追求娱乐的重要平台 (8) (二)不少大学生倾向于虚拟的网上交流 (9) (三)能够认识到网络是不健全的 (10) 三、网络谣言与当代大学生 (11) (一)网络谣言形成的原因 (11) (二)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 (12) (三)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13) (四)大学生接受网络谣言的原因 (14) 四、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总体结论 (15) (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 (1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7) (三)对问题的解决思路 (19) 参考文献: (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