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的含义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心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

1、唯物史观

(1)基本观点:唯物史观坚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破产;

2)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

3)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4)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唯心史观

(1)基本观点:唯心史观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主张用个别人物的思想动机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或从社会外部去寻找某种精神力量作为社会发展根

源,否认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宿命论唯意志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是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是推动社会

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称唯意志论。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饮冰室合集》)

胡适: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力量,如“天命”、

神等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称宿命论。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

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

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思想决定一切,个人决定一切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1)含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

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主要方面及其作用: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

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等。

作用:●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 1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2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

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

●它不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其作用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2) 人口因素:

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作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人口因素决定论是错误的:18世纪英国的马尔萨斯曾提出,生活资料的增长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并将此看作是造成人类社会失业、饥饿、贫困的根本原因。认为人口是决定社会状况和社会变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论。

3)生产方式:●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的作用:●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材料生产为存在的基础

物质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生产方式决定:基本制度,阶级结构,政治观念,法律观点,道德观点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原始--奴隶--资本

2、社会意识

(1)含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社会生活中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2)结构1)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产生,内容,变化

马克思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鲁迅先生说过:“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

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含义:社会意识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性。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意识先进---发展缓慢,发展缓慢---意识先进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政治经济都很落后,但却诞生了达到了资产阶级哲学的最高水平的德国古典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经济已经衰落,然而艺术却又了飞速的发展,不仅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绘画,阿里奥斯托、塔索的诗歌等出现繁荣局面,造型艺术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哲学等相互联系影响

辩证发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量的方面: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2)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

3)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解决社会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2)构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中会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2)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3)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4)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近代以来三次大的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纪末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电力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和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20世纪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

我国的科教兴国政策

2、生产关系

(1)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决定性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3)类型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类型

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类型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总过程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意义

(1)内容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意义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探究社会历史及其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3)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1)含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2)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等

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定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机构。

起源▲两大对抗阶级的产生

▲社会管理职能独立化

本质国家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概念,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职能: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防范外敌入侵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类型▲国体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根据国体可以把国家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一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国体有:奴隶主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政体体现和反作用于国体,影响其巩固和发展。(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马克思:“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1)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2)当它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

1)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促进作用

——不适合经济基础————阻碍作用

——适合经济基础——不适合生产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二者总是存在着矛盾

(2)矛盾运动的总过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性的东西;上层建筑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2)意义①这一规律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及其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③这一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的基本矛盾

1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2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1)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2)这两对矛盾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矛盾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规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三个因素中,生产力最为根本。

生产力既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起点,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归宿。

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上层建筑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

要把生产力作为出发点,坚持生产力标准

2、两对矛盾的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变化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反作用←经济基础←反作用←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反作用←

3,两种矛盾互相交互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

马克思:“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无阶级——有阶级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基本阶级:奴隶主与奴隶

地主与农民

资本家与工人

非基本阶级:自由民和手工业者

小生产者

小商品生产者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

2、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量变过程中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2、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科学判断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和重要手段

2、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4、是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含义: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现有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二)作用:社会改革可一定程度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的不适应状况,革除社会生活中某些冲突和弊端,起到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作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

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三)实践证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明治维新百日维新

罗斯福新政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是富民之路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2.技术:广义: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

狭义:专指生产技术,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与方法。

(二)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的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2)改变了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锋利的双刃剑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全球问题”的产生(何谓“全球问题”)

科技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因程度不同地触及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具有全球性质,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因而被称为“全球问题”

空气污染人口增长过快世界性水资源危机粮食短缺

2 、“全球问题”的解决

悲观:把社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上

乐观:科学技术身能解决

3、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

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下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1、英雄史观

2、群众史观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1、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2、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马克思:人是什么取决于他们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

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

●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禽兽

●亚里士多德:人是陆栖两脚动物

培根:人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

达芬奇:人是食品的过道和运河,别的动物的坟墓、死者的归宿所。

●霍布斯:人是钟表

马克思经典论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页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页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第12页

(2)人的本质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3)人的本质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第248页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量上是指居民中的多数,在质上是指对社会历史起

推动作用的人们。

2、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精神条件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3)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

4)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知识点整理复习过程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 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 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 科学。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3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①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 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②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 ③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 作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③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的 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 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马原,第五章 习题及答案 (1)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 A.18世纪末期 B .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最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 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联合制 B.参与制 C.股份制 D.价格制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金融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 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7.垄断利润是() A.超额利润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企业利润加利息

8.垄断价格是()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 C.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 D.生产成本加利润 9.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D.股份资本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 D.资产阶级国家管理经济的产物 18.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1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重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集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幅度、范围、限度。 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可以有数量表示规定性。 3、物质(列宁物质观):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6、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7、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8、价值:(哲学)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客体的基本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经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消耗。 9、价值观:是关于人们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10、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早形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1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规律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5、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决定。 17、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 1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0、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

第五六七章马原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 日以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 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垄断产生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 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 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 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 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 额利润 (2)企业规模大,形成 对竞争的限制 (3)激烈的竞争会给各 方带来严重损失,为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间联合实 行垄断

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 主义的真正统治者 (四)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操作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第一,国有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第二,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参与和协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国家作为消费者,为私人垄断企业的产品 销售提供了有保障的市场,改善了商品的实现条件。第四,国家推行的财 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的进程,从而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福利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 社会环境。 2)消极作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 固有矛盾,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 经济干预使70年代以来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陷入“滞胀”困 境。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状 况,反而会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1、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体系曾经对战后恢复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它是维护美国霸权的一个体系,造成了内部矛盾激化。)70年代,这个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普遍走上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道路。 2、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他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不断提高。 分析:这一点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较大的优越性,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要求离开美国的控制,希望金融自由化。 3、金融资本快速发展的表现:这里简单概括。 第一: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二:金融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比例越来越大。 第三: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实体经济把一部分利润投向金融领域,金融资本膨胀。 第四:制造业人数逐步减少,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第五:虚拟经济逐渐脱离实体经济。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思考和把握。 (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所以,我们要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注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 (2)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动物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却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2.案例或记忆方法 美国某肉类食品公司的老板看到一篇报道——墨西哥发生了畜类瘟疫。于是,他断定如果墨西哥真的发生了瘟疫,必然会很快传到相邻的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政府必然会下令禁止这两个州的肉类食品外运。这位老板立即从上述两州购买牛肉和生猪,并火速运往美国东部。几天后,正如其所料,美国市场因肉类食品短缺而涨价,而这家肉类食品公司却因此获利9000万美元。所以,规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案例中的这位老板就是自觉运用了价值规律中价格与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筹帷幄,最终赚了个盆满钵满。

《马原》重点总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的含义与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义: 第一:它从世界的总现象中区别出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高度概括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 第二:它既不是直观地把握存在于某处的某个具体东西,也不是指世界的某个要素,而是从世界的一切事物、现象中高度概括出最一般、最根本的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结构、属性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第三:它肯定物质是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2.联系的含义与其客观性和条件性 联系是指物质、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与条件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联系都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没有客观存在的一定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就构不成联系。分析任何事物的联系,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撇开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主观的随意将联系,就会陷入主观主义和诡辩论。 3.世界的运动与发展(见P27) 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4.把握联系与发展的范畴: (1)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事物要素的结构与表现形式。 第一:内容与形式相互关联。一定的内容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形式总是表现着一定的内容。 第二:内容与形式相互制约。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第三:内容于形式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同一形式往往也能体现不同的内容。 (2)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的组合方式、结合方式。功能是一事物在对他事物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第一:事物的结构决定功能。 第二:事物的功能会制约和影响其结构。 (3)可能性与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一要区分不可能性与可能性。二要区分两种相反的可能性。三要把我可能性的程度。 5.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具有斗争性与同一性。 ★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原理。(从矛盾的同一性着手。) 6.否定之否定(P35)简答或辨析。 ★7.意识的定义、本质与发展阶段 定义:意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最新马原第五章试题与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B)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8.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C)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9.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0.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1.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BCD)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第五章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解析

马原第五章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 识形态解析 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点拨:本节与本学科第四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结合一起复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属于上层建筑。 考点40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1.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2.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这也是概念为什么不加框)(回,这是判断)与奴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资本主义国家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 考点41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1.构成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1)民主制度: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予民众一定的选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和自由。 (2)法制: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 (3)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4)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5)政党制度:从政党制度的类型看,大致有两党制和多党制等形式。 2.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考点4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1.进步作用 (1)在战胜封建社会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P42-P43) (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

马原第五章总结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自由竞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各商品生产者为了争夺有利生产和销售条件,所 进行资本自由转移,不受限制的竞争。 (1)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2)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家之间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产逐渐走向集中。 2.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引起垄断 (1)垄断的含义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 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产生的原因 (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3垄断组织形式(1)形式:短期价格协定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国家垄断资本 (2)本质: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本质上是一样 的,即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 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1)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 (2)垄断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3)绝对垄断是不存在的,任何垄断组织都 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垄断阶段的竞争形式 (1)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2)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3)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4)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马原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含义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 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把物质当作客观实在性,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意识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并产生了语言。 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运动,运动和静止 ①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根本的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