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液检验常用的防腐剂

尿液检验常用的防腐剂

尿液检验常用的防腐剂

尿液检验常用的防腐剂 1.浓盐酸通盐酸使尿液保持酸性,阻止细菌繁殖,同时防止一些化学物质因尿液碱化而分解,V 浓盐酸/0.5~1.0ml100 ml尿液,适用于24小时尿儿茶酚胺、秀草扁桃酸(常用量为-酮类固醇等定量测定。17-羟皮质类固醇和17M A)、.甲苯 2

~2100ml尿液,.0ml甲苯/.甲苯可在尿液表面形成薄膜,防止细菌繁殖,用量10适用于尿肌酐、尿糖、蛋白质、丙酮等生化项目的测定。.冰醋酸 3 24小时尿醛固酮测定。冰醋酸/用量 5~10ml24小时尿液,适用于.麝香草酚 4%的麝香草酚异丙醇溶尿液。用10100ml1g0 可抑制细菌生长,用量为.麝香草酚/基液可增加麝香草酚的溶解量,达到抑菌及保护代谢物的作用,适用于尿钾、钠、钙、氨酸、糖、尿胆原、胆红素等测定

尿常规检验参考值 临床意义

尿常规临床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三个方面。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尿量、尿色、尿的气味及尿的比重、酸碱度的检查。 (一)尿量 正常人每日的尿量约为1000-2000亳升。 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 1、多尿 每日的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称为多尿。多见于下列疾病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2、少尿或无尿 每日尿量在400毫升以下称为少尿,而每日尿量在100毫升以下称为无尿。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的尿路梗阻。 (二)颜色 正常新鲜的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 1、红色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2、酱油或浓茶色 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乳白色 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时最为多见。 4、黄色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这是因为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而造成的。 也可见于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核黄素、黄连素、灭滴灵等。 5、蓝绿色 多见于使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三)比重 正常人尿比重多在1.015-1.025之间。尿比重的高低多与尿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尿量越多,尿比重就越低。 1、尿比重增高:多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或脱水患者。 2、尿比重减低:多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患者。 (四)酸碱度 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其PH范围为5.4-8.4。其改变可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液久置后,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为碱性尿。 1、强酸性的新鲜尿 常见于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铵)等。 2、强碱性新鲜尿 常见于膀胱炎、碱中毒或服用某些药物(如碳酸氢钠)等。

尿液一般检验习题

第六章尿液一般检验 第一节尿液理学检查 一、名词解释 1.多尿 2.少尿 3.无尿 4.尿比重 二、选择题 【A1型题】 ( )1.加热后浑浊消失,提示尿液内含有 A.细菌B.脓细胞C.磷酸盐 D.碳酸盐E.尿酸盐 ( )2.高浓度葡萄糖、尿素或造影剂皆不影响的比重测定方法为 A.称量法B.折射仪法C.超声波法 D.化学试带法E.尿比重计法 ( )3.标本用量最少且易于标准化的比重测定方法为 A.称量法B.超声波法C.折射仪法 D.化学试带法E.尿比重计法 ( )4.不引起少尿的是 A.高热B.休克C.前列腺肥大 D.大面积烧伤E.输注大量葡萄糖 ( )5.尿量增多而比重增高的是 A.休克B.尿崩症C.糖尿病 D.慢性肾炎E.急性肾炎 ( )6.正常成人每天尿量为 A.100~600mL B.500~1000mL C.1000~1500mL D.1500~2000mL E.2000~2500mL ( )7.测定24h尿量时,读数误差应小于 A.10mL B.20mL C.30mL D.40mL E.50mL ( )8.成人多尿是指24h尿量大于 A.100mL B.400mL C.1000mL D.1500mL E.2500mL ( )9.成人少尿是指每小时尿量低于 A.7mL B.17mL C.27 mL D.37 mL E.47 mL ( )10.成人少尿是指24h尿量低于 A.500mL B.400mL C.300mL D.200mL E.100mL

( )11.成人无尿是指24h尿量低于 A.50mL B.100mL C.150mL D.200mL E.250mL ( )12.适用于浑浊尿标本比重测定的方法为 A.称量法B.折射仪法C.超声波法 D.化学试带法E.尿比重计法 ( )13.加热可使浑浊消失的尿为 A.菌尿B.脓尿C.乳糜尿 D.结晶尿E.脂肪尿 【B1型题】 题14~15备选答案 A.尿量B.尿比重C.尿颜色 D.尿气味E.尿渗量 ( )14.判断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最佳的指标为 ( )15.有机磷农药中毒可出现明显异常的是 【X型题】 ( )16.外源性或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多尿见于 A.尿崩症B.糖尿病C.饮水过多 D.输注葡萄糖E.输注生理盐水 ( )17.因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减低引起的多尿为 A.糖尿病B.急性肾衰竭C.中枢性尿崩症D.慢性肾炎后期E.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18.影响尿液颜色的生理因素为有 A.血液B.卟啉C.尿色素 D.胆红素E.尿胆原 ( )19.引起肾前性少尿的是 A.严重脱水B.膀胱功能障碍C.急性肾小管坏死D.肝硬化腹水E.大面积烧伤 第二节尿液化学检查 一、名词解释 1.碱潮 2.尿pH 3.蛋白尿 4.肾小球性蛋白尿 5.肾小管性蛋白尿 6.混合性蛋白尿 7.体位性蛋白尿 8.溢出性蛋白尿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

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及影响因素 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在各级医院甚至诊所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各品牌的尿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虽略有差异,项目代码也略有不同,但检测原理基本相同: 一、葡萄糖(GLU) [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主要反应过程如下: 现在几乎所有的试纸都是采用酶法,因为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 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注意事项]: 1. 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 2. 抗生素对班氏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 3. 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能出现假阳性。 4. 试剂带采用的使酶促反应,测定的结果和温度及时间有关,因此应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内测定。 二、胆红素(BIL)、尿胆原(URO) [胆红素反应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氮盐作用于胆红素的中央,使其断开并与重氮盐偶合形成2分子的偶氮胆红素,从而产生颜色变化。 [尿胆原反应原理]:尿胆原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即尿胆原与醛缩合生成红色的缩醛化合物,既常见的欧氏试剂)。另一种是重氮盐法,即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重氮盐偶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临床意义]: 1. 胆红素的检测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尿胆原更加灵敏的反映肝功能。 2. 胆红素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黄疸。在败血症、蚕豆病、异型输血等情况下使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溶血性黄疸,此时虽然胆红素大量增加,但大部分是间接胆红素,因此,尿中的胆红素还是阴性。

尿常规检查结果解读

尿常规检查结果解读 尿常规检查不仅能反映泌尿系统的问题,更可以看岀全身各系统的代谢情况。读懂尿常规检查报告,对自身健康的管理很有帮助。尽管不同医院的尿常规报告单不一定相同,却大同小异。尿常规化验单怎么看总的来说,检验单上的项目如果出现“+” 号,在医学上称为阳性反应,意味着存在异常,需要进一步判断病因;号则为阴性结果,代表正常。 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1、颜色:通常正常尿液应为淡黄色,水喝多的时候更清亮, 水喝少的时候会深一些。但如果出现红色、茶色、乳白色等,就必须高度重视了,有许多疾病可引起尿液颜色异常,如肿瘤、肝病、较重的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等。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出现肉眼血尿,必须首先排除泌尿系统肿瘤,即使只有一次,也不可掉以轻心。 建议:尽快去泌尿科进一步检查 2、酸碱浓度:正常尿液应该是弱酸性的,但也可能与饮食情况有关,爱吃肉的偏低,爱吃素的偏高。总的来说,在区间内可以认为是正常。而出现异常的过酸或过碱,意味着代谢出现了问题,可能是泌尿系感染、痛风或者药物影响。 建议:尽快去泌尿科检查

3、透明度:正常尿液多数是清晰透明的,不透明的话就有问题,通常会伴有颜色的改变。 建议:尽快去泌尿科进一步检查 4、亚硝酸盐:尿屮亚硝酸盐含量的多少与进食食物的种类有关,出现“ + ”意味着尿路感染,多数是与大肠埃希菌相关。 建议:尽快去泌尿科检查 5、尿蛋白:有一些是生理性的蛋白尿,正常结果应为阴性或微量。若出现“ + ”多数意味着肾脏或者全身疾病引起的异常。 建议:尽快去肾内科就诊,并做24小时蛋白定量检查。 6、胆红素:胆红素多会使得尿液里泡沫增多,而此项出现 “ + ”通常与黄疸关系紧密,可能存在急慢性肝炎、胆石症、胆道肿物、肝硬化、肝癌等隐患。 建议:到消化科咨询就诊 7、尿酮体:酮体是脂肪酸在肝脏屮氧化生成的,若标本不新鲜会出现“ + ”,肚子太饿了也会出现“ + ”,严重的糖尿病也会出 现“ + ” o

尿11项检测干化学测定的原理

干化学测定的原理 干化学法尿pH检查的原理是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其测试膜块区含有甲基红(pH4.6~6.2)和溴麝香草酚蓝(pH6.0~7.6)。两种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反映尿pH4.5~9.0的变异范围。 二、干化学法检查尿pH的注意事项 (1)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pH改变,大多数细菌如变形‘ 等,分解尿素产生氨,可使尿液呈碱性;但在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分解尿液成分产生酸性物质,使尿q偏酸。 (2)当肾脏分泌的尿液含有过多的碳酸氢盐和碳酸缓冲对时,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过久,尿液中?氧化碳会自然扩散到空气中,使尿pH 增高。 3)在测定过程中,应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将试剂带浸泡尿液标本中,浸尿时间过长,尿pH呈减低 4)在使用多项试剂带进行测定时,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带上不能浸量的尿液标本,防止试剂带相互之间的“溢出"(runover)现象,影响尿pH测定。 5)尿液pH主要反映肾脏在维持血浆和细胞外液正常氢离子浓度方面的能力,而干化学法测定只4\半定量的实验结果。因此在临床观察结果时,不要单从尿pH测定值分析,要结合临床其他资料驻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方法原理:干化学法尿pH检查的原理是采用酸碱指示剂法,其测试膜块区含有甲基红(pH4.6~6.2)和溴麝香草酚蓝(pH6.0~7.6)。两种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反映尿pH4.5~9.0的变异范围。 临床意义: 1、尿pH检测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 在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肾结石、Ⅳ型肾小管酸中毒、白血病和坏血病时,常有强酸性尿。碱中毒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Ⅰ、Ⅱ、Ⅲ型)、泌尿系变形杆菌感染时,可呈碱性尿。 2、观察尿pH变化,指导临床用药,预防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减轻泌尿系微生物的感染 研究证明,某些肾结石的形成与尿pH变化密切相关,如在尿pH 降低时容易形成酸性结石;而在尿PH增加时容易形成碱性结石。因此,临床对于某些患者有形成酸性结石(如尿酸和胱氨酸结石)倾向S 时如果给药使尿pH保持碱性或至少尿pH在6.5以上,就不会形成酸性结石。相反,临床对于某些患者有形成碱性结石(如磷酸钙结石)倾向时,如果给药使尿pH保持酸性,也就不会形成碱性结石。此外,碱性尿可促进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同样使尿液呈酸性也可预防细菌的生长,减少泌尿系统的感染。 尿pH检测不仅可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还可监控尿pH变化对其他膜块区反应的干扰作用,如尿蛋白测定、尿比重检查受尿pH影响很大,因此,当尿pH明显升高或减低时,要考虑同时检测尿比重、尿蛋白结果:是否可靠或用其他方法进行检测。。

尿常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WBC镜检(白细胞镜检) RBC镜检(红细胞镜检) 鳞状上皮(鳞状上皮细胞【镜检】) SG(尿比重) PH(尿酸碱度) LEU(白细胞【生化】) NIT(亚硝酸盐) PRO(尿蛋白) GLU(尿糖) KET(尿酮体) UBG(尿胆原) BIL(胆红素) ERY(尿红细胞【生化】) 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影响尿液储存稳定性的常见因素

影响尿液储存稳定性的常见因素 罗伊, 王从容 摘要 关键词: 尿液; 存储; 稳定性 Show Figures 尿液检验因其获取简便、收集无创和可提供大量生理变化发展进程的信息, 被临床广泛运用。尿液中存在许多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包括代谢物质、细胞、蛋白、核酸等。这些生物标记物在检测药品的安全性、监测急慢性肾脏疾病和其他泌尿道的生理情况上具有突出的作用。为了发现新的生物标记物以及分析这些生物标记物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除了依靠高精密的现代化仪器和技术(蛋白组学、多肽组学、脂质组学、代谢组学),高质量的样本更是必不可少。因此, 建立高质量的尿液标本保存体系是开展代谢性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然而, 温度、酸碱度等许多因素对尿液中的生物标记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主要综述了外界因素对尿液检测指标的影响情况及环境因素对尿液代谢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影响情况。 一、未添加防腐剂情况下的尿液存储稳定性 有报道[1]指出, 通常情况下, 尿液的存储不应当添加任何防腐剂。大量关于尿液中生物标记物存储稳定性的研究报道都对无防腐剂添加的尿液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 各种尿液检测指标的稳定性有所差异。 临床常见的尿液检测指标有尿肌酐(creatinine, Cr) 、尿酸(uric acid, UA) 、白蛋白(albumin, Alb) 、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 、尿钾(K+)等。大量文献聚焦于对尿Cr、Alb存储稳定性的研究。尿Cr是临床重要检测指标。Cr存储的稳定性较好, 在4 ℃或25 ℃环境下, 将Cr存放30 d, 仍能保持稳定, 在55℃环境下2 d内能保持稳定[2]。但Cr存储的稳定性会受到pH值变化的影响。当pH值在0.5~7范围内时, 室温或是4 ℃条件下存放尿液1周, Cr量都没有显著变化;当pH=10时, 无论是室温或是4 ℃条件下, Cr值都有降低[3]。Cr在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是否优于碱性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尿Alb是另一个与肾脏、心血管、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相关的检测指标。在4 ℃或是20 ℃条件下若要保持尿液中的Alb浓度无显著变化, 存储天数相对较短, 最长只能存放1周[4]。另有许多蛋白质会受存储条件的影响, 如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tatin C, Cys C) 、肾损伤分子-1 (kidney injury molecule1, KIM-1)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 NGAL) 等。Cys C是一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5]。当Cys C/Cr比率在正常范围时, 尿Cys C 浓度对于评价肾小球滤过率有重要价值[6]。Cys C作为常规的生化参数, 在大多数存储条件下能保持稳定[6,7,8]。室温下48 h内Cys C可以保持稳定, 4 ℃条件下1周内保持稳定[9]。KIM-1作为尿液中的生物标记物对于早期肾损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0,11]。当KIM-1储存于4 ℃或室温下, 24 h内不会造成明显降解[12,13]。NGAL在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14,15]。4 ℃环境下储存7 d, 蛋白浓度的改变<2%[16]。此外, 尿糖也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研究表明在4 ℃条件下24 h内尿糖能保持稳定[17]。综上所述, 室温或是4 ℃条件下尿液不宜存放过久。 相较于室温或是4 ℃条件下的存储, 尿液中多数生物标记物在低温冻存状态下能保持更长久的稳定。在-20 ℃冰冻状态下, Cr在6个月内可保持稳定[18],KIM-1存储12周也不会发生明显降解[12,13],尿Cys C 在1周内能保持稳定[9],尿κ轻链、尿λ轻链、血清类黏蛋白的量24个月内没有显著的改变[19]。转铁

尿液化学检查

尿液化学检查 一、A1型题 (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尿液pH测定最精确的方法是 A.指示剂法 B.pH试纸法 C.pH计法 D.滴定法 E.试带法 答案:C [解答] pH计法是用pH电极能直接精确地测定出尿液的pH值。故本法精确度较高。 2. 随机尿pH值的正常参考范围是 A.5.0~6.0 B.5.5~6.5 C.5.0~7.0 D.5.5~7.5 E.4.5~8.0 答案:E [解答] 随机尿pH值正常参考值为4.5~8.0。 3. 下列关于尿蛋白检测,错误的是 A.如尿中盐浓度过低,可使加热乙酸法出现假阴性 B.尿液pH影响蛋白的测定 C.在进行肾病患者尿蛋白测定时,最好使用磺基水杨酸法和双缩脲法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D.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族药物可导致假阴性结果

E.尿中含有高浓度有机碘造影剂时,磺基水杨酸法不受影响 答案:E [解答] 磺基水杨酸法测定蛋白质时,使用某些药物及有机碘造影剂时,以及尿中含有高浓度的尿酸、草酸盐或黏蛋白时,可使试验假阳性。此时可用加热煮沸后浊度是否消失予以鉴别。 4. 干化学法测定尿液蛋白质的最适pH范围是 A.1~3 B.3~4 C.5~7 D.7~9 E.8~10 答案:C [解答] 试带法测蛋白质是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质误差原理,故最适pH值应包含有蛋白质的等电点(pH 4.7)。 5. 溶血性黄疸时,尿胆红素 A.阴性 B.正常或稍增加 C.增多 D.轻度增加 E.强阳性 答案:A [解答] 尿胆红素测定阳性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而溶血性黄疸时呈阴性反应。 6. 阻塞性黄疸时,尿中胆红素 A.阴性 B.正常

尿液干化学检测

尿液干化学检测 (一)检验目的 对泌尿系统疾病、肝胆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进行辅助诊断与疗效观察,对安全用药进行监护,以及评估健康状态。 (二)测定方法以及体系 干化学试带法:包括尿液分析仪,分析仪试剂带;尿的干化学试带可检测的项目有蛋白质、葡萄糖、酮体、隐血、胆红素、尿胆原、亚硝酸盐、比重、pH值等。快速敏感的干化学试带技术和自动化分析技术在尿液检查中得到普遍应用,上述指标的检测极为简便,而且提高了检验质量,为尿液化学检查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 (三)检测原理及干扰因素 尿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尿液中相对的化学成分使尿多联试带上各种含特殊试剂的模块发生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尿液中相应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将多联试带置于尿液分析仪比色进样槽,各模块依次受到仪器光源照射并产生不同反射光,仪器接收不同强度的光信号后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再经微处理器由下列公式计算山各测试项目的反射率,然后与标准曲线比较后校正为测定值,最后以定性或半定量方式自动打印出结果。用于对尿液进行定性和 半定量检测。 1.葡萄糖检测 (1)原理:尿糖形成的原因和机制为:当血中葡萄糖浓度大于8.8mml/L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即可出现糖尿。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释放新生态氧[0],新生态氧[O]再还原碘化钾,发生颜色变化。 (2)干扰因素:本实验对葡萄糖豹检测是特异性的,大量维生素c可使实验出现假阴性结果;高比重碱性尿,亦可造成糖检出偏低,使低糖浓度尿呈阴性。 2.胆红素检测 原理:直接胆红素在酸性条件下与二氯苯胺重氮盐偶联,生成偶氮染料。 干扰因素: (1)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成为胆绿素; (2)尿液中含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时,抑制偶氮反应使胆红素测定呈假阴性; (3)检验对象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呈假阳性。 3.酮体检测 原理:乙酰乙酸、丙酮在碱性条件下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干扰因素: (1)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因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结果和结果偏低; (2)不同病引起的酮症,因酮体的成分不同,同一检验对象不同病程可使分析结果有差异。 4.比重检测 原理:采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尿中以盐类形式存在的电解质(MX)中的M阳离子(以Na 为主)与离子交换体反应置换出氢离子,氢离子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发生颜色变化。该检验不受尿液中某些不含离子成分(如葡萄糖)的影响,也不受不透色的染料的影响,高度缓冲的碱性尿液会给出相对于其他方法较低的读数。 干扰因素:当尿中含有蛋白质(1g/L一7.5g/L)时可使比重读数偏高。 5.潜血检测 原理: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新生态氧,使邻甲苯胺变成邻甲联苯胺,出现颜色变化。

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方法学:干化学法 仪器: HT-2000尿液化学分析仪 1 测试方法: 单样本检测 A. 在仪器操作主菜单界面中选择尿液测试,按YES键进入待测状态。 B. 当仪器发出“BB……”蜂鸣声时,将试纸条完全浸入尿液中2秒钟取出,然后在3秒钟内用吸水纸从侧面吸掉试纸条上多余尿液后放至仪器测试台的放条位上。任由仪器在第7秒时开始将测试台上的试纸条送往检测位上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仪器会将检测结果显示并打印出来。 多样本检测 A. 在仪器操作主菜单界面中选择尿液测试,按YES键进入待测状态。 B. 当仪器发出“BB……”蜂鸣声时,将第1条试纸条完全浸入1号尿液样本中2秒钟取出,然后在3秒钟内用吸水纸从侧面吸掉试纸条上多余尿液后放至仪器测试台的放条位上。 C. 仪器在第7秒时开始将测试台上的试纸条送往检测位上,然后再发出第2次“BB……”蜂鸣声,将第2条试纸条浸入2号尿液样本中2秒取出,并在3秒钟内将多余尿液用吸水纸从试纸条侧面吸掉多余尿液,再放到测试台的放条位上。到第7秒仪器又将第2条试纸条向待测位前移一位,同时试纸条逐渐接近检测位。 D.仪器循环的进行以上动作,每7秒仪器上的试纸条向前移一位。当试纸条被移送到检测位时,仪器即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仪器会将检测结果显示并打印出来。 2 调校方法 日期设置:在设置参数菜单中选设置日期,按YES键进入日期设置界面,此时设置参数菜单中的日期是闪动的,再按YES键可对年、月、日进行选择,选择好后即可通过按上键或下键对其进行调整。设置完按NO键退出此设置状态。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参数、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参数 1.酸碱度(PH) 采用酸碱指示剂法。测试模块中含有甲基红和溴麝香草酚蓝,联众知识界适量配合可反映尿液pH4.5~9.0的变异范围,颜色由橙红经黄绿到蓝色的变化。 2.比密 采用多聚电解质离子解离法。尿液中所含盐类成分的高低可由试剂块中的酸碱指示剂变化显现出来,颜色由蓝经绿、茶绿至黄色变化,进而换算成尿液的比密值。 3.葡萄糖(GLU)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试剂模块中的葡萄糖氧化酶作用于尿液中的葡萄糖,产生H2O2,试剂模块中的过氧化酶再进一步作用于H2O2,使色素原(碘化钾、邻联甲苯胺)呈现不同的颜色变化,呈色的深浅与葡萄糖含量呈正比。 4.蛋白质(PRO) 采用pH指示剂蛋白质误差法。在pH3.2的条件下,溴酚蓝产生的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结合发生颜色变化。当尿液中含有蛋白时,由于蛋白质离子对指示剂相反电荷的吸引而生成复合物,引起指示剂的进一步电离,当超过缓冲范围时,指示剂发生颜色改变。根据尿液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白)含量的高低,试剂模块发生由黄经绿到蓝的颜色变化,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

5.酮体(KET) 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在碱性条件下,亚硝基铁氰化钠可与尿液中的乙酰乙酸、丙酮起反应,试剂模块发生由黄色到紫色的颜色变化,颜色的深浅与酮体含量成正比。 6.胆红素(BIL) 采用偶氮反应法。在强酸性介质中,结合胆红素与二氯苯胺重氮盐起耦联反应,生成红色复合物。试剂模块发生由黄色到红色的颜色变化,颜色的深浅与胆红素含量成正比。 7.尿胆原 采用醛反应法或重氮反应法。在强酸性条件下,尿胆原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生成樱红色复合物。试剂模块发生由黄色到红色的颜色变化,颜色的深浅与尿胆原含量成正比。 8.红细胞或血红蛋白(BLD) 采用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法。血红蛋白类过氧化物酶催化试剂块中的过氧化氢烯钴和色素原,色素原脱氢氧化而呈色。颜色的深浅与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含量成正比。 9.白细胞(WBC) 采用白细胞酯酶法。粒细胞中存在酯酶,它作用于模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其产生吲哚酚,吲哚酚与重氮盐发生反应形成紫色化合物,试剂模块发生由黄至紫的颜色变化,颜色深浅与白细胞含量呈正比。干化学白细胞检测只对粒细胞敏感。

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

尿液干化学检查中常见影响因素的分析 尿液分析;化学检测 尿液干化学联合尿沉渣检测,使尿液分析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检测参数的逐步增加,测试速度的不断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但由于干化学检测的局限性、干化学试纸的诸多影响因素以及检查过程中忽略了许多中间环节,从而直接影响了尿液自动化分析的准确性。我们对尿液干化学检测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干扰因素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1 pH、尿蛋白和尿比重的相互影响 干化学法尿蛋白、比重和pH的检测原理都是基于pH的变化而设计的,这是pH、尿蛋白和比重之间相互影响的根源。pH 5.0~7.0的正常尿液对尿蛋白和尿比重无影响,过低的强酸性尿液几乎不存在。因此,需要我们引起足够重视的是pH值升高的强碱性尿。pH升高的病理因素包括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引起的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许多药物如枸橼酸钠、嘧啶、碳酸类药物及某些中草药常可引起尿液pH值不同程度的升高。强碱性尿对比重的影响主要是尿液中的OH-中和了一部分H+,引起膜块上的pH改变导致比重结果降低。实验室检测pH超过7.0时,在原尿比重基础上应增加0.005,超过8.0时增加0.010。pH>8.5时,对仪器报告的尿蛋白阳性标本均应通过其他方法加以证实。而作为两性电解质的蛋白质,本身可电离出H+,与Na+从多聚电解质中解离出来的H+共同作用于尿比重膜块上的指示剂,发生显色反应,使比重检测结果偏高。

2 细菌和真菌对尿隐血的影响 尿隐血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特别是肾脏疾病的重要实验指标之一。尿路感染的病例中,部分杆菌、球菌及真菌(主要为假丝酵母菌)一方面可能释放过氧化物酶,另一方面为了代谢的需要在增殖过程中可能合成过氧化物酶、触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目前,尿隐血检查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检测方法,上述酶类物质在尿隐血的干化学测定中,可不同程度地使试纸膜块上的过氧化氢茴香素或过氧化氢稀枯分解出游离氧,引起色原颜色的变化,出现假阳性反应。大量实验已经证实,尿中少量细菌和真菌对隐血无影响,但延长显色时间有时也可呈弱阳性反应。不同细菌引起尿隐血的阳性程度不同,假单胞菌属(如铜绿假单胞杆菌)最严重,杆菌强于真菌和球菌。大量细菌和真菌是引起干化学法尿隐血假阳性的原因之一。 3 药物对尿液检验的影响 药物具有生物活性,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干扰尿液测定的现象并非少见。临床治疗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新药对临床检验的干扰还尚未发现。药物对尿液检查的影响给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增添了许多困难。 青霉素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滴注后76%于6 h内以原形从尿中排出。青霉素结构中含有类似蛋白质分子结构中的肽键,可使磺柳酸法结果增强,而干化学法结果减弱。干化学法是基于试纸带膜块上pH值的变化。青霉素分子结构中的-COOH可电离出H+,可能通过H+影响pH 值的变化而导致尿蛋白的阳性减弱。因此,静脉滴注青霉素最好5~6 h

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 方法学:干化学法 仪器: HT-2000尿液化学分析仪 1 测试方法: 1.1 单样本检测 A. 在仪器操作主菜单界面中选择尿液测试,按YES键进入待测状态。 B. 当仪器发出“BB……”蜂鸣声时,将试纸条完全浸入尿液中2秒钟取出,然后在3秒钟内用吸水纸从侧面吸掉试纸条上多余尿液后放至仪器测试台的放条位上。任由仪器在第7秒时开始将测试台上的试纸条送往检测位上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仪器会将检测结果显示并打印出来。 1.2 多样本检测 A. 在仪器操作主菜单界面中选择尿液测试,按YES键进入待测状态。 B. 当仪器发出“BB……”蜂鸣声时,将第1条试纸条完全浸入1号尿液样本中2秒钟取出,然后在3秒钟内用吸水纸从侧面吸掉试纸条上多余尿液后放至仪器测试台的放条位上。 C. 仪器在第7秒时开始将测试台上的试纸条送往检测位上,然后再发出第2次“BB……”蜂鸣声,将第2条试纸条浸入2号尿液样本中2秒取出,并在3秒钟内将多余尿液用吸水纸从试纸条侧面吸掉多余尿液,再放到测试台的放条位上。到第7秒仪器又将第2条试纸条向待测位前移一位,同时试纸条逐渐接近检测位。 D.仪器循环的进行以上动作,每7秒仪器上的试纸条向前移一位。当试纸条被移送到检测位时,仪器即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完毕后仪器会将检测结果显示并打印出来。 2 调校方法 2.1 日期设置:在设置参数菜单中选设置日期,按YES键进入日期设置界面,此时设置参数菜单中的日期是闪动的,再按YES键可对年、月、日进行选择,选择好后即可通过按上键或下键对其进行调整。设置完按NO键退出此设置状态。2.2 时间设置:在设置参数菜单中选设置时间,按YES键进入时间设置界面,此时设置参数菜单中的时间是闪动的,再按YES键可对时、分、秒进行选择,选择

临床检验基础_尿液检验重点整理(理论考试版)加油吧医学生

尿液部分 尿液的采集 指导病人后让其自行留取,取清洁中段尿,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要求病人清洗手及外生殖器,一般留取中段尿到适当的未受污染的容器中。女性要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婴幼儿要避免粪便污染。 晨尿: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第二次晨尿:指采集晨尿后2~4小时内的尿液。(要求从前一天晚上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200ml) 随机尿: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餐后尿: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 3小时尿: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 12小时尿: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 24小时尿: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 【小知识点】 尿液检查一般应在收到标本后迅速进行。一般2h内送检,30min内完成检测。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常用的方法有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尿量: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参考区间】 成人1~2L/24h,即1ml/(h*kg);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年人的3~4倍。 【相关内容】 一、多尿(polyuria):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 在正常情况下多尿常见于饮水过多、精神紧张等。此外,静脉输液过多或应用某些药物(如咖啡因、利尿剂等)也可以导致多尿。 病理性多尿常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和浓缩功能减退所致,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糖尿病:因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所致,属于溶质性利尿。 肾脏疾病:多种肾脏疾病,因肾小管破坏致使尿浓缩功能减退,均可导致多尿,其特点为夜尿增多。

尿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指南

尿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指南 尿标本种类 按检查目的,常可采用下列标本: 1.晨尿:最好,安静状态下留取清晨第一次尿,该标本为浓缩尿。其细胞和管型等状态完整,适合做各种有形成分的检查和尿蛋白、尿糖等项目的测定。 2.随机尿:较常用,适合于门诊和急诊病人常规检查。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3.空腹或餐后尿:适合于糖尿病、尿胆原、尿蛋白等的检查。 4.24h尿:用于尿液成分定量检查分析。 (1)24h尿采集方法:留尿当日早晨8时排空尿液,之后每次排尿收集于一大容器内。至次日早晨8时最后一次尿液共24小时之间的所有尿液完全收集于洁净容器内。在收集期间每次尿液标本均应放到冰箱(2~8摄氏度)或阴凉处保存。全部收集完毕测量并记录24h总尿量,混匀后取20-30毫升置于有盖容器内送检即可。 (2)24h尿可用于检测Cr、BUN、K、Na、CL、Ca、P、UPR、UAER 等。 5、特殊实验尿(如3h、8h、12h等计时尿和餐后尿等),则应按医嘱要求进行留尿,并注明用药时间,便于分析比对。 6、清洁尿(中段尿、导管尿、膀胱穿刺尿):用于病原微生物学培养、鉴定和药敏。

尿液标本收集容器要求 1.清洁、干燥、有盖、便于标记和传送、一次性使用,有较大开口便于收集; 2.避免阴道分泌物、精液、粪便等污染,还应注意避免烟灰、纸屑等异物混入; 3.无干扰化学物质(如表面活性剂、消毒剂)混入。不可使用未经洗涤的装药物或试剂的器皿收集标本; 4.能收集足够尿液,最好大于50ml,如收集定时尿,容器应足够大,并加盖,必要时加防腐剂; 5.如需培养应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容器收集中段尿液。 尿液采集方法 尿液常规检查标本应按以下原则进行采集: 1.尿液检验最好留取新鲜标本及时检查,否则尿液生长细菌,使其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新鲜晨尿最佳,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较浓缩,条件恒定,便于对比。门、急诊患者亦可随机留取。在留取24h或12h尿液时,尿液标本最好至冰箱保存,也可根据检测目的加入防腐剂(本室未要求使用防腐剂)。 2.尿标本的采集方法多采用自然排尿法,需要注意避免阴道分泌物、精液、粪便等污染;对自然排尿困难或需细菌培养者,可在无菌操作下用导尿法或膀胱穿刺法采集。 3.尿中某些化学物质及有形成分不稳定,一经排出后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尿中原有或污染的细菌生长也可导致成分改变,

【实用】尿液常规-临床检验手册

尿液常规 采用深圳优利特定量分析系统操作(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在各级医院甚至诊所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各品牌的尿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虽略有差异,项目代码也略有不同,但检测原理基本相同)(干化学分析结合显微镜检) 临床意义: 1、葡萄糖(GLU) 1.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⑧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 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

铬细胞瘤)、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阙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2、胆红素(BIL)、尿胆原(URO) 临床意义: 1.胆红素的检测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尿胆原更加灵敏的反映肝功能。 2.胆红素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黄疸。在败血症、蚕豆病、异型输血等情况下使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溶血性黄疸,此时虽然胆红素大量增加,但大部分是间接胆红素,因此,尿中的胆红素还是阴性。 3.胆素原族的检测可以敏感的反映肝细胞功能,临床经验表明,在病毒性肝炎早期未出现黄疸前,尿中的胆素原族就已经明显增加。与胆红素结合可以为诊断黄疸的类型提供依据。 黄疸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肝前性黄疸,或称溶血性黄疸,②肝原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疸,是在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及肝硬化等情况下,肝细胞或肝内毛细胆管大量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泄障碍所致;③肝后性黄疸,或称梗阻性黄疸,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原因造成总胆管梗阻所致 3、酮体(KET) 临床意义: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产生过量酮体,尿酮体的检查对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的诊断很有价值,可以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 2.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都可能出现酮

尿常规检验参考值、临床意义

尿常规临床检验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三个方面。 一、一般性状检查 一般性状检查包括尿量、尿色、尿的气味及尿的比重、酸碱度的检查。 (一)尿量 正常人每日的尿量约为1000-2000亳升。 尿量异常的几种情况—— 1、多尿 每日的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称为多尿。多见于下列疾病 (1)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2)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等。 (3)精神性多尿:多因精神因素引起,如紧张、工作压力太大等。 2、少尿或无尿 每日尿量在400毫升以下称为少尿,而每日尿量在100毫升以下称为无尿。常见于以下疾病: (1)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休克、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或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的尿路梗阻。 (二)颜色 正常新鲜的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见微量絮状沉淀。尿色的深浅常与食物、药物及尿量多少有关。 常见的颜色异常的尿液有以下几种—— 1、红色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尿液呈红色,医学上称为血尿。常见于肾结核、肾肿瘤、肾或泌尿道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注意:当服用色素、药物等也会造成红色的尿液,需认真鉴别。 2、酱油或浓茶色 常见于蚕豆病、黑尿热、急性肝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等。 3、乳白色 常见于丝虫病、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某些原因引起肾周围淋巴循环受阻。 此外,当患者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疾病时,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放置后可见白色云絮状沉淀。 注意: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盐时,尿液也可呈乳白色,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低时最为多见。 4、黄色 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这是因为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而造成的。 也可见于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如核黄素、黄连素、灭滴灵等。 5、蓝绿色 多见于使用美蓝、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药物后。 (三)比重 正常人尿比重多在1.015-1.025之间。尿比重的高低多与尿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尿量越多,尿比重就越低。 1、尿比重增高:多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或脱水患者。 2、尿比重减低:多见于慢性肾炎、尿崩症患者。 (四)酸碱度 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其PH范围为5.4-8.4。其改变可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液久置后,因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为碱性尿。 1、强酸性的新鲜尿 常见于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氯化铵)等。

尿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

尿常规检查结果怎么看 尿常规检查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医学检验方法之一。不少患者感觉不舒服时常去医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看看有无蛋白尿等情况,防止肾病。但是部分患者检查后看不懂结果,现在我们简单的做些尿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尿常规检查单上的指标包括:白细胞、酮体、亚硝酸盐、尿胆原、胆红素、蛋白质、葡萄糖、尿比重、隐血、PH、维C这十一种。具体临床意义如下: 1、尿白细胞(U—LEU) 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正常参考值:<5个/HP。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吐肾炎、肾盂肾炎、膀肮炎、尿道炎、尿道结核等。 2、尿酮体(U-Ke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惊厥等。此外,饥饿、分娩后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等也可出现阳性。 3、尿亚硝酸盐(NIT)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膀肮炎、肾盂肾炎等。 4、尿胆原(URO或UBG) 正常参考值:弱阳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肝病等。阴性,见于梗阻性黄疽。 5、尿胆红素(U-BIL)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胆道蛔虫、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疽。 6、尿蛋白(R-PRO)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各种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肾移植术后等。此外,药物,汞、铺等中毒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也可见阳性。 7、葡萄糖(U—Glu) 正常参考值:阴性(-)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0.9克,定性试验为阴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嗜细胞瘤、胰腺炎、胰腺癌、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此外,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塞等,也可出现应激性糖尿;过多食入高糖物后,也可产生一过性血糖升高,使尿糖阳性。 8、尿比重(SG) 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正常参考值:1-5岁1.010-1.014;5-8岁,1.010-1.019;8-14岁 1.010-1.025;14岁以上至成人1.002-1.030 临床意义:尿比重减低:常见于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尿比重增高:多见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心力衰竭等。 9、尿酸碱度(U—pH) 正常参考值:尿pH值(酸碱度)在5.5~7.4之间,一般情况下在6.5左右。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临床意义:尿pH值小于正常值: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痛风、服酸性药物;尿pH 值大于正常值:多见于碱中毒、膀胱炎或服用重碳酸钠等碱性药物等。 10、隐血(U—BLO) 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还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急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癌、血友病等。 11、维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