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8章 《幂的运算》解题策略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8章 《幂的运算》解题策略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8章 《幂的运算》解题策略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8章 《幂的运算》解题策略

《幂的运算》解题策略

乘方运算是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运算后的第五种运算,乘方运算的结果称为“幂”,.因此,乘方运算也称为幂的运算。在初中数学教材《幂的运算》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幂的内涵理解不够,导致计算方法(公式)棍淆;二是思路不明确,无从下手.本文将通过对运算法则的归类揭示乘方运算的内涵,从而得出解题的策略

一、幂的运算公式及应用

幂的运算公式如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两个幂的运算公式满足下列三条规律(记住这三条规律,可以避免公式混淆):

1.越低级的运算,对幂的要求越高

幕的加减运算(一级运算),要求两个幂的底数和指数都相同;幂的乘除运算,要求两个幂的底数和底数中有一项相同;幂的乘方运算则没有要求. 2.幂的运算过程中,两个幂的相同部分不变

幂的加减运算中,底数和指数都不变,系数相加减(即:合并同类项).幂的乘除运算中,底数相同,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同,则指数不变. 幂的乘方运算中,底数不变二-

3.底数之间的运算,用原运算符号,指数之间的运算,用原运算符号的降级运算符号(各运算之间的降级关系如下表)

幂的加法(或减法)运算中,系数处于低层,仍用原运算——加法(或减法)运算.幂的乘法(或除法)运算中,若指数根同,则指数不变,底数仍用原运算——乘法(或除法)运算;若底数

相同,则底数不变,指数处于上层,则按下表中的降级规律,用对应的加法(或减法)运算.幂的乘方运算,底数不变,指数降级为乘法运算.

疑问:在幂的运算过程中,两个幂不符合上述运算特征怎么办?

这是学生在学习幂的运算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困难,解决的方法是“转化”。通过转化两个幂的底数或指数,从而使两个幂达到符合相应运算的条件.具体转化方法如下: 1.化为底数相同

如果两个幂的底数可以化成同一个数的幂的形式,那么这两个幂就可以用幂的乘方公式

()m n mn a a =,把它们化作同底数幂.

例1 计算: 1

29

27a a +?.

分析 因这两个幂不满足相乘的条件,故需要转化.注意到底数9和27分别是3的2和3次幂,说明这两个幂可以把底数都化成3,

即: 1

22132226829

27(3)(3)333a a a a a a a ++++?=?=?=.

2.化为指数相同

(1)当指数相近时,可以反用积的乘方公式m n

m n a

a a +=g ,把含较大指数的幂写成两个

幂的积,并使其中一个幂的指数和指数最小的幂的指数相同. 例 2 计算: 3836

1010-.

分析 因幂的减法运算需要指数和底数皆相同,故需要把它们的指数化的相等.注意到指数38和36很接近,说明可以把它们的指数都化成36.

即38

36

23636236371010

101010(101)109.910-=?-=-?=?.

(2)当指数不相近时,可以反用幂的乘方公式()mn

m n a a =,把指数化成它们的最大公约

数.

例3 计算: 36

24

63÷.

分析 因这两个幂不符合相除的特征,故需要转化,注意到它们的底数不具备化成同底数幂的条件,指数又不相近,故可以考虑把指数化成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即36

24

3122121212121263

(6)(3)2169(2169)27÷=÷=÷=÷=.

二、求有关幂的等式中未知数的方法

当两个相等的幂的底数相等时,它们的指数也相等,如已知2

x

a a =,则2x =;当两个相等的幂的指数相等时,它们的底数也相等,如已知3a

a

x =,则3x =.当两个相等的幂的底数和指数都不相同时,则无法直接转化为整式方程求未知数的值,此时需要转化两个幂的底数或指数,使它们相同.当等式两边有多个幂时,需要依据运算符号进行运算,先转化成只有两个幂的等式再进行求解.

例4 若m 满足等式: 1

1241

4

8()2

m m --?=-,求m 的值.

分析 因等式两边有三个幂,且字母m 在指数上,故需要先计算出等号左边的积,使等号两边各保留一个幂,然后再化底数相等,最后用指数相等列等式.

∵1

122131222362344

8(2)(2)222m m m m ---+?=?=?=,

4441

()(2)22

m m m --=-=, ∴2344m m +=, ∴17m =.

三、比较幂的大小的方法.

当两个幂的底数相同时,通过比较他们的指数可以判断它们的大小. 如:20

183

3>,201811()()33<,201811()()33-<-,272311

()()33->-.

当两个幂的指数相同时,通过比较它们的底数可以判断它们的大小. 如:20

205

3>,202011()()53<,202011()()53-<-,272711

()()53

->-.

当两个幂的指数和底数都不相同时,此时它们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必须先要把它们的底

数或指数化的相等,然后才能比较大小.

例5 比较大小: 55

3,44

4,33

5.

分析 因这三个幂底数和指数都不相等,故不能直接比较大小,需要转化.注意到它们的底数3、4 、5不具备化成同底数幂的条件,指数有最大公约数11,故可以考虑把指数 化成它们的最大公约数11.

即55

511113

(3)243==;44411114(4)256==,33311115(5)125==.

∵125243256<<, ∴33

55

44

534<<.

小结 在学习《幂的运算》这一章节内容时,记住公式是解题的基础,熟练掌握转化底数和指数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题目中幂的运算所需要的条件,可以明确解题思路;观察幂的底数和指数的特点,可以明确解题的具体过程.

北师版七下数学第一章《整式的乘除》幂的运算与乘法公式学习中的技巧性问题探究

学习幂的运算性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幂的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在学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符号问题

例1 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①(-x )2=-x 2, ②(-x 3)=-(-x )3, ③(x -y )2=(y -x )2,

④(x-y)3=(y-x)3,

⑤x-a-b=x-(a+b),

⑥x+a-b=x-(b-a).

解:③⑤⑥成立.

以上六个等式,是否成立?为什么?这些都应分析清楚.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今后的学习是否能够顺利进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注意幂的性质的混淆

例如:(a5)2=a7,a5·a2=a10.

产生这样错误的原因是对运算性质发生混淆.只一般地纠正错误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有必要从乘方的意义以及性质是怎样归纳得出的,找出产生错误的根源.

3.注意幂的运算性质的逆用

四个运算性质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解题时逆用性质,但大部分学生不会逆用性质或想不到,能正反灵活地运用幂的运算性质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

例2 已知10m=4,10n=5,求103m+2n的值.

解:103m+2n=(10m)3×(10n)2=43×52=1600.

例3 试比较355,444,533的大小.

解:∵355=(35)11=24311,

444=(44)11=25611,

533=(53)11=12511,

而125<243<256,

∴533<355<444.

4.注意幂的意义与幂的运算性质的混淆

例如:比较234与243的大小.

错解:∵234=212,243=212,∴234=243.

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对幂的意义与幂的乘方混淆不清,教师要弄清幂的意义.并与幂的性质进行比较.

例4 已知a=234,b=243,c=324,d=432,e=423,则a、b、c、d、e的

大小关系是( )

(A)a=b=d=e<c.

(B)a=b=d=e>c.

(C)e<d<c<b<a.

(D)e<c<d<b<a.

解:a=234=281,b=243=264,c=324=316,d=432=49=218,e=423=48=216.

而216<218<316<264<281.

∴e<d<c<b<a.

故应选(C).

你会巧用幂的运算法则吗?

幂的运算法则是进行整式乘除的基础,在应用中,如能注意以下技巧,常可获得妙解.

一、化成同底数幂进行计算

例1 若x=2m+1,y=3+4m,则用x的代数式表示y为______.

解:∵2m=x-1,

∴y=3+4m

=3+22m.

=3+(2m)2

=3+(x-1)2

=x2-2x+4.

二、化成同指数幂进行计算

例2 比较3555、4444、5333的大小;

解:∵3555=35×111=(35)111=243111,

4444=44×111=(44)111=256111,

5333=53×111=(53)111=125111,

又256>243>125,

∴5333<3555<4444.

例3 如果a≠0,b≠0且,(a+b)x=(a-b)y,(a+b)y=(a-b)x成立,那么x+y的

值是_____.

(A)0.(B)1.(C)2.(D)不能确定.

解:将已知两等式相乘有

(a+b)x+y=(a-b)x+y.

又a≠0,b≠0,

∴a+b≠a-b,

要使(a+b)x+y=(a-b)x+y成立,只有x+y=0,所以选(A).

三、化成已知幂的形式进行计算

∴53x+2y

=53x·52y

=(5x)3·(5y)2

比较大小

A=1998+1997×1998+1997×19982+…+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B=19981998

试比较A与B的大小.

分析:

(1)把A化简成B.∵1998+1997×1998=1998×(1+1997)=19982,这样反用乘法分配律,使1998的指数逐次增加1,和后面再反用乘法分配律,最后就化简成B.

(2)把B化成A

∵19981998=1998×19981997

=(1+1997)×19981997

=19981997+1997×19981997

这是仅用同底数幂的性质,应用乘法分配律,把此过程继续下去就可由B 得到A.

解:方法一

A=1998+1997×1998+1997×19982+…+19981996+1997×19981997

=1998(1+1997)+1997×19982+ …+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19982+1997×19982+…+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19982(1+1997)+…+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19983+…+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

=19981996+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19981996(1+1997)+1997×19981997

=19981997+1997×19981997

=19981997(1+1997)

=19981998

∴A=B

方法二

B=19981998

=1998×19981997

=(1+1997)×19981997

=19981997+1997×19981997

=1998×19981996+1997×19981997

=(1+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19981996+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

=19982+1997×19982+…+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1998×1998+1997×19982+…+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1+1997)×1998+1997×19982+…+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1998+1997×1998+1997×19982+…+1997×19981996+1997×19981997

∴A=B

求值

已知:3a·5b·7c·19d+1=1996,其中a,b,c,d都是自然数,

计算:(a+b-c-d)1996之值.

分析:∵3a·5b·7c·19d+1=1996

∴3a·5b·7c·19d=1995.

因为3、5、7、19是互质数,所以a、b、c、d的值是唯一确定的,只须把1995分解质因数.

1995=3×5×7×19

∴a=b=c=d=1.此题可解

解:∵3a·5b·7c·19d+1=1996

∴3a·5b·7c·19d=1995

∵1995=3×5×7×19

∴a=b=c=d=1

∴(a+b-c-d)1996

=(1+1-1-1)1996

=01996

=0

在“整式乘除”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本文仅就在“整式乘除”一章的教学谈谈自己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点滴做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同行指正.在整式乘除运算中,有的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运算,有的运用乘法公式运算,大量习题都是直接套用公式计算,但有一部分如果直接运用公式不仅计算很繁,而且很难计算正确.如果把公式反过来使用,就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一、在幂的运算性质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1.同底数幂乘法与同底数幂除法互为逆运算. 例1 与a n b 2的积为3a 2n+1b 2n+1的单项式是______.

例2 如果M ÷3xy =-91x n +1+18

1

,则M = .

例1是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式,求另一个因式;例2是已知除式和商式求被除式,这时可利用乘法与除法的互逆来解答. 例3 已知2a =3,2b =5,求2a +b .

本题如果想先求出a 、b 的值,再代入2a +b 中求值,是很难办到的,初一学生无法进行,但若将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反过来用,就得到2a +b =2a ·2b ,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性质的逆用.

例4 计算(-3)1995×(31

)1997

观察两个幂的底数,-3和31

呈互为负倒数关系,积为-1,于是可联想到

将积的乘方的性质逆用,但两个幂指数又不一样,怎么办呢?再将同底数幂乘法

性质逆用一次,得到(-3)1995×(31)1995×(31

)2,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该题在学习整式除法这一内容后,还可将负指数幂的性质逆用,也可得解.

=-31995·(3-1)1997 =-31995·3-1997 =-3-2

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一、 公式透析

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特点是相乘的两个二项式中,a 表示的是完全相同的项,+b 和-b 表示的是互为相反数的两项。所以说,两个二项式相乘能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关键看是否存在两项完全相同的项,两项互为相反数的项。 完全平方公式:2222)(b ab a b a +±=±注意不要漏掉2ab 项

二、 典例解析

例1:下列各式可以用平方差公式的是( )

)4)(4.(c a c a A -+- )2)(2.(y x y x B +- )31)(13.(a a C --- )

2

1

)(21.(y x y x D +--例2:如何用公式计算

2))(1(y x --

例3:已知221

24,10n m mn n m +==+),求( 2))(2(n m - 三、 综合应用

1.按图中所示的方式分割正方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观察下列各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用只含一个字母n 的式子表示出来.

1121431311163575141553222-==??

?????-==?-==?

3).1)13()13)(13(232423++???++

初中七年级数学解题技巧与方法

初中七年级数学解题技巧与方法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我们的同学要学会自己做。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初二、初三以后,同学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 我们的建议是:“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我们之所以建议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你做了这件事,你就会发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你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我们的建议是: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初中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全集苏教版

动画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及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学会从网上下载计算机动画的常用方法。 (3)了解制作动画的常用软件,会用Ulead GIF Animator制作简单的GIF动画。 (4)理解动画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动画软件将动画分解成一组彼此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动画的原理;学生亲手用动画软件制作一幅动画,感受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优越性,同时获得动画制作中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动画的原理和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动画的艺术性;通过下载动画素材,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欣赏动画的素养;通过了解动画制作软件并尝试制作动画,培养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 教学方法: 演示讲授、实验学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动画原理的理解。 2.难点:GIF动画的制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民间的走马灯和皮影戏,就是动画的一种古老表现形式。国产动画片《大闹天空》中的“孙悟空”形象闻名世界,“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形象也深受大众的喜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网上的生日贺卡、搞笑短片、MTV、网页广告、益智游戏等极大地丰富了网页的内容与形式,电视上也经常能看到动画形式的广告、趣味小品和宣传短片。 2.讲授新课 (1)演示几段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并介绍动画的分类。 ①播放国产传统动画的视频片段,介绍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动画艺术大师对世界动画文化艺术的贡献。 中国动画电影开始与1920年。动画先驱者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从中国的走马灯、皮影戏和国外的卡通中得到启发,试制动画广告片。1926年完成了他们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35年拍摄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在技术上有了较大进步。

[实用参考]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解决动点问题,关键要抓住动点,我们要化动为静,以不变应万变,寻找破题点(边长、动点速度、角度以及所给图形的能建立等量关系等等)建立所求的等量代数式,攻破题局,求出未知数等等。动点问题定点化是主要思想。比如以某个速度运动,设出时间后即可表示该点位置;再如函数动点,尽量设一个变量,P尽量用G来表示,可以把该点当成动点,来计算。步骤:①画图形;②表线段;③列方程;④求正解。 数轴上动点问题 问题引入:如图,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 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 (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 (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所对应的数. 练习: 1.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 (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标出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时,A、B两点到原点的距离恰好相等? 例题精讲: 例1.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代表-24,-10,10,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 、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秒。 ⑴问多少秒后,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 ⑵乙的速度为6个单位/秒,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同时相向而行,问甲、乙 在数轴上的哪个点相遇? ⑶在⑴⑵的条件下,当甲到A、B、C的距离和为40个单位时,甲调头返回。问甲、乙还能 在数轴上相遇吗?若能,求出相遇点;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例2.如图,已知A、B分别为数轴上两点,A点对应的数为-20,B点对应的数为100。 ⑴求AB中点M对应的数; ⑵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 好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C点相遇,求C点 对应的数; ⑶若当电子蚂蚁P从B点出发时,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 从A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D点相遇,求D 点对应的数。 例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G。 ⑴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 ⑵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G的值。若不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解题技巧专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解题技巧专题目录: 【专题一】平行线中作辅助线的方法 【专题二】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思想方法 【专题三】开方运算及无理数判断中的易错题 【专题四】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面积 【专题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变化规律 【专题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专题七】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学科内知识的综合 【专题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含字母系数的问题

【专题一】平行线中作辅助线的方法 ——形成思维定式,快速解题 ◆类型一含一个拐点的平行线问题 1.(2017·南充中考)如图,直线a∥b,将一个直角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摆放.若∠1=58°,则∠2的度数为() A.30°B.32°C.42°D.58° 第1题图第2题图2.(2017·潍坊中考)如图,∠BCD=90°,AB∥DE,则∠α与∠β满足() A.∠α+∠β=180°B.∠β-∠α=90° C.∠β=3∠αD.∠α+∠β=90° 3.阅读下列解题过程,然后解答后面的问题. 如图①,已知AB∥CD,∠B=35°,∠D=32°,求∠BED的度数. 解:过E作EF∥AB.∵AB∥CD,∴CD∥EF.∵AB∥EF,∴∠1=∠B=35°.又∵CD∥EF,∴∠2=∠D=32°,∴∠BED=∠1+∠2=35°+32°=67°. 如图②、图③,是明明设计的智力拼图玩具的一部分,现在明明遇到两个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1)如图②,已知∠D=30°,∠ACD=65°,为了保证AB∥DE,∠A应多大? (2)如图③,要使GP∥HQ,则∠G,∠GFH,∠H之间有什么关系?

◆类型二含多个拐点的平行线问题 4.如图,已知AB∥DE,∠ABC=70°,∠CDE=140°,则∠BCD的大小为() A.20°B.30°C.40°D.70° 第4题图第5题图5.如图,直线l1∥l2,∠α=∠β,∠1=40°,则∠2的度数为________.6.如图,给出下列三个论断:①∠B+∠D=180°;②AB∥CD;③BC∥DE.请你以其中两个论断作为已知条件,填入“已知”栏中,以剩余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填入“结论”栏中,使之成为一道由已知可得到结论的题目,并解答该题. 已知: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 解: 7.如图①,AB∥CD,EOF是直线AB,CD间的一条折线. (1)试说明:∠EOF=∠BEO+∠DFO; (2)如果将折一次改为折两次,如图②,则∠BEO,∠EOP,∠OPF,∠PFC 之间会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全套教案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新教材)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2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得含义,了解信息得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得发展简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3)初步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得关系,知道信息得编码方式与度量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信息得含义与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顺利衔接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得教学,使学生在心理上适应新得学习环境。 4、行为与创新: 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得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得信息技术得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她学科得学习。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得有关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瞧到每幅图片时得想法。 2.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就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得内容与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得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处理与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就是如何获取、处理与利用信息得。 实践学习1:准备甲、乙、丙3个相同得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与盐水3种不同液体,每个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传递得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与盐水,请说出您得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操作过程) 教师:可见,不同得事物所包含得信息就是不同得。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得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得信息,并根据颜色、气味等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就是人类得感官功能就是有限得,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瞧到、听到、摸到得信息,应该如何获取呢? 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功能,提高收集信息得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教师:各种传播媒体得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得能力突破了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得延伸;照相机相当于视觉得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得延伸;网络更就是创造了一个全新得信息空间,使人们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得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得来

(完整word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 ”型; 内错角是“Z ”型; 同旁内角是“U ”型。 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 、b 、c ,则b a c b a +<<-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 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幂的运算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a n指将a自乘n次(n个a相乘)。把a n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a的n次幂。 对于任意底数a,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a n=a m-n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m)n=a mn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b)n=a n a n (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0=1(a≠0) (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a-n=1/a n (a≠0) (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复习知识点: 1.乘方的概念: a中,a 叫做底数,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n n 叫做指数。 2.乘方的性质: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的正数。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第九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一、整式乘除法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ac5·bc2=(a·b)·(c5·c2)=abc5+2=abc7 ★注:运算顺序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把系数与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m(a+b+c)=ma+mb+mc ★注:不重不漏,按照顺序,注意常数项、负号 .本质是乘法分配律。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解题技巧专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解题技巧专题: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快速有效地寻找等量关系 ◆类型一 利用基本数量关系寻找相等关系(路程、工程、利率、周长、面积、体积等公式) 1.某村原有林地108公顷,旱地54公顷,为保护环境,需把一部分旱地改造为林地,使旱地占林地面积的20%.设把x 公顷旱地改为林地,则可列方程为( ) A .54-x =20%×108 B .54-x =20%×(108+x ) C .54+x =20%×162 D .108-x =20%(54+x )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16cm ,长与宽的差是1cm ,那么长与宽分别为( ) A .5cm ,4cm B .4.5cm ,3.5cm C .6cm ,5cm D .8.5cm ,7.5cm 3.某小组每天需生产50个零件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生产任务,实际上该小组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个零件,结果比规定时间提前3天并超额生产了120个零件,若设该小组需完成的零件数为x 个,则可列方程为( ) A .x +12050-x 50+6 =3 B .x 50-x 50+6=3 C .x 50-x +12050+6=3 D .x +12050+6-x 50 =3 4.已知小王用2000元买了债券,一年后的本息和为2100元,则小王买的债券的年利率是 %. 5.(2017·沂源县校级月考)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若每小时行驶45千米,就要比原计划延误半个小时到达;若每小时行驶50千米,就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半小时到达.求甲、乙两地的路程及原计划的时间(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 6.某药业集团生产的某种药品包装盒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如果长方体盒子的长比宽多4cm ,求这种药品包装盒的体积 .

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4.创新与行为

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学方法: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 2.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

初一数学考前答题技巧总结

初一数学答题技巧总结 我就从自身的经验谈一下初一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如何应对才能 考出更高水平的答卷。 以良好的心态答题。从古至今都是,一颗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把平时当成考试,把考试当成平时。大型考试固然重要,但是带着压力,带着紧张的情绪去考试,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发挥,只能使神经紧张,限制了思路,就不利于发挥。只要考前按照老师的思路,认真组织复习,就会充满信心去考试,放轻松,平常心对待,往往考出来都不会差。 对自己充满自信。自信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自信的人会心理暗示,即使遇到不会做的题,也不会慌,会在心里暗示自己即使不会做,通过分析照样能做对题。不自信的人会觉得我不会做这道题是应该的,我的基础在这放着,我的能力有限,结果往往做不对题。因为他已经放弃了做对这道题的信念。可见自信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以上两点是从自身出发,对于将要到来的期中考试的应对方法。以下会从答题本身入手,浅谈答题技巧。 先易后难。这句话每个老师都说过,老话常谈。一般出题会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出题。遇到不会的题,耽误了5分钟还没有解出,就要果断放弃,继续做下面的题。考试时间有限,我们不能在小河沟里翻大船,等到所有会的题都做完了,可以再重新审视这道题,说不定就柳暗花明了。先易后难的好处是保证把会做的题做完,然后再处理难题,不会再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

出现不会的题,该怎么办?如果出现在选择题里往往就是送分题。学过数学的都知道,在不会做题情况下选对的概率是四分之一。可不可以让概率更高一点呢?当然可以,学会排除错误答案,认真分析题意,从答案入手,往往做对的概率就会提高很多。填空题不会怎么办?有没有回忆一下和它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还要敢想,敢做,不可能所有的题型老师都会讲到,那就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大题不会也不要空着。每一句话都不是废话,都会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大题得分不是看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不一定最后结果正确的就是满分,还需要看看该写的重要知识点有没有写上去。所以,不要空大题,要把和他相关的知识点写上去,说不定就可以得分。 最重要的一点,要学会检查。做完题后会有一点时间。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把题从头至尾再检查一遍,检查也不是胡乱检查的,要把题再重新算一遍,对照答案看是否一致。不要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如果时间所剩不多,可以检查有分量的题和最容易出错的题。计算题分值很大,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在这上面失分。所以,计算题要首要检查。其次、是大题,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式子是否正确。按照这样的步骤去检查,肯定会有收获。学会检查,会让自己的成绩达到另一个高度。 可能有一些地方说的不是很正确,但是是从十几年的答题生涯中总结出来的,希望对所有学生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1 信息与信息技术苏科版新版

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新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好几年了,翻阅信息技术教材,作为本学科教师,我深感它巨大的变化,其教学任务取材于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关的内容,还有些取材于人文学科的内容,但是一切任务都是以学生获取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最终目的。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4.创新与行为 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

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学重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室 学习方法: 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导入,播放音乐,“在水一方”让学生回答此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二、新课讲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1、有一数轴原点为O,点A所对应的数是-1 12,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原点到达点B.(1)如果OA=OB,那么点B所对应的数是什么?(2)从点A到达点B所用时间是3秒,求该点的运动速度. (3)从点A沿数轴匀速平移经过点K到达点C,所用时间是9秒,且KC=KA,分别求点K和点C 所对应的数。 2、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比是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 (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3)在(2)中A、B两点继续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立即返回向A点运动,如此往返,直到B追上A时,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运动的路程是多少单位长度. 3、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若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求点P对应的数;(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点P到点A、点B的距离之和为6?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点A、点B分别以2个单位长度/分、1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P以6个单位长度/分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当遇到A时,点P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向右运动,并不停地往返于点A与点B之间,求当点A 与点B重合时,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4、数轴上两个质点A、B所对应的数为-8、4,A、B两点各自以一定的速度在上运动,且A点的运动速度为2个单位/秒. (1)点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原点处相遇,求B点的运动速度; (2)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正方向运动,几秒钟时两者相距6个单位长度;(3)A、B两点以(1)中的速度同时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与此同时,C点从原点出发作同方向的运动,且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有CB:CA=1:2,若干秒钟后,C停留在-10处,求此时B点的位置? 5、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0,点B表示的数是170. (1)求A、B中点所表示的数. (2)一只电子青蛙m,从点B出发,以4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青蛙n,从A点出发以6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它们在C点处相遇,求C点所表示的数.

七年级信息技术 教案设计13 苏科版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2006年12月27日,因特网上很多用户遭受不明病毒攻击,计算机中所有可执行文件都变成一种“熊猫烧香”的图案,中毒症状表现为系统蓝屏、频繁重启、硬盘数据被破坏等。该病毒可通过局域网进行传播,感染局域网内所有的计算机系统,最终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大家听说过这种病毒吗?(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病毒,掌握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知识。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计算机。 2.新课讲授。 (1)计算机病毒。 ①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教师:是么是计算机病毒呢?他和我们平时提到的生物病毒一样吗?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以上问题。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 教师: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这种特殊的程序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自我复制来传播,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破坏计算机系统,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种程序具有类似生物病毒的特点,如繁殖性、传染力和潜伏性等,所以人们用“计算机病毒”一词来称呼这类破坏性程序。 针对教材中的“讨论学习”内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可适当参与并进行引导。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总结,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 ②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请个别学生谈谈感染计算机病毒的过程,再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内容。 教师:同学们可能接触过一些计算机病毒,但是真正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并不多,除了提到的“熊猫烧香”病毒以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计算机病毒?还了解哪些与计算机病毒相关的知识? 教师发送准备好的计算机病毒资料给学生。 学生阅读材料。并尝试进行概括、总结。 学生分组活动,并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 教师:通过学生们的介绍,我们认识了很多计算机病毒,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学生分组活动,阅读计算机病毒的资料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生物病毒的特征,总结、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小组代表进行总结(教师提示学生总结时可与具体事例相结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 教师播放配套光盘,师生共同回顾教学内容。 3.课堂小结: 任务小结:小组合作讨论,总结所学的计算机病毒知识,教师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4.课堂评价:评选课堂“优秀之星”和“优秀合作小组”。 用心爱心专心 1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技巧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弄清题意.(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2.和差倍分问题 增长量=原有量×增长率现在量=原有量+增长量 3.等积变形问题 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依据形虽变,但体积不变. 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V=底面积×高=S·h= r2h ②长方体的体积 V=长×宽×高=abc 4.数字问题 一般可设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百位数字为c. 十位数可表示为10b+a,百位数可表示为100c+10b+a. 然后抓住数字间或新数、原数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5.市场经济问题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2)商品利润率= 商品利润 商品成本价 ×100% (3)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4)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5)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标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商品打8折出售,即按原标价的80%出售. 6.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1)相遇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2)追及问题: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3)航行问题: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抓住两码头间距离不变,水流速和船速(静不速)不变的特点考虑相等关系.7.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完成某项任务的各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1 8.储蓄问题 利润=每个期数内的利息 本金 ×100%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

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 课时一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 :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 :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 :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女口,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 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七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与方法资料

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 二、常规判断法【一般使用于选择题】:①数学很少选“以上都不对”、“以上都是”;②一般选带“或”字的,但有个前提,该题给的有两个答案,其中分开两个答案单独做选项,有一个选项是带“或”字,有个选项是“以上都不对”,一般选“或”字选项;③“都有可能”“可能”等表示多重意义的一般都是正确;④倒水的,只能是倒出去的水越来越多,杯子剩下的水越来越少等常规题型。 三、举例法【一般适用于选择题】:1、只要不满足任意一个例子,不选;2、举例满足多个选项则进行多个举例,建议正、负、0,都举例试试,以防止举到特殊例子;(特别适用于:数轴、化简、所给信息没数据信息的) 四、排除法【适用于选择题】:依据已知或已给条件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已知条件(或通过已知能得出的条件)的选项;通常结合举例法并用。 五、 六、 七、 九、检验法【适用于选择、填空、解答、应用等】:利用选项或者结果来逆推是否符合题意,此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十一、

十二、 十三、数形结合法【适用于选择、应用,特别是路程、温度、距离、几何图形】:把题目从抽象变具体,进行相似相近的现实简单模拟,有利于帮助观察、分析解答题目,也可以说是画图法。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九、比拟法【适用于规律题、应用、几何】:找相似、相近的生活实物进行参照解题(例如:a、倒水,第一次倒1/2,第二次倒1/2 的1/2,....每次都是倒剩下的1/2;b、剪绳子等,我们可以用铅笔、橡皮擦在草稿纸上画线擦线,比成剪绳子等),可以将题目实际模拟动手解答,记住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的实例可以帮助您; 二十一、猜测法【使用于选择、填空,分析题】:就是所谓的“蒙”,从常识去蒙,从题意去蒙,从提问去蒙(注:特别是分析解答题,1、题目会问方法是否可行,正确方法是?这种提问就是直接告诉你方法不可行,存有正确的方法需要你解析;2、还会问这几个方案中,哪个最合适呢?那肯定就是告诉你其中之一的方案最合适等,总结一点就是抓着出题者的意图,问题的关键词,问题的内在含义,理解题意别让语文没学好,数学得分真苦恼) 二十二、 二十三、

史上最全的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全

一、选择题的解法 1、直接法:根据选择题的题设条件,通过计算、推理或判断,最后得到题目的所求。 2、特殊值法:(特殊值淘汰法)有些选择题所涉及的数学命题与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关; 在解这类选择题时,可以考虑从取值范围内选取某几个特殊值,代入原命题进行验证,然后淘汰错误的,保留正确的。 3、淘汰法:把题目所给的四个结论逐一代回原题的题干中进行验证,把错误的淘汰掉,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 4、逐步淘汰法:如果我们在计算或推导的过程中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进行,既采用“走一走、瞧一瞧”的策略;每走一步都与四个结论比较一次,淘汰掉不可能的,这样也许走不到最后一步,三个错误的结论就被全部淘汰掉了。 5、数形结合法: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图形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求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使数量关系和图形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求解体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 2、联系与转化的思想: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数学学科的各部分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解题时,如果能恰当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如:代换转化、已知与未知的转化、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具体与抽象的转化、部分与整体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等等。 3、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予以考查;这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4、待定系数法:当我们所研究的数学式子具有某种特定形式时,要确定它,只要求出式子中待确定的字母得值就可以了。 为此,把已知条件代入这个待定形式的式子中,往往会得到含待定字母的方程或方程组,然后解这个方程或方程组就使问题得到解决。 5、配方法:就是把一个代数式设法构造成平方式,然后再进行所需要的变化。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集 苏教版

第八单元动画制作动画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及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学会从网上下载计算机动画的常用方法。 (3)了解制作动画的常用软件,会用Ulead GIF Animator制作简单的GIF动画。 (4)理解动画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动画软件将动画分解成一组彼此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动画的原理;学生亲手用动画软件制作一幅动画,感受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优越性,同时获得动画制作中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动画的原理和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动画的艺术性;通过下载动画素材,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欣赏动画的素养;通过了解动画制作软件并尝试制作动画,培养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 教学方法: 演示讲授、实验学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动画原理的理解。 2.难点:GIF动画的制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民间的走马灯和皮影戏,就是动画的一种古老表现形式。国产动画片《大闹天空》中的“孙悟空”形象闻名世界,“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形象也深受大众的喜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网上的生日贺卡、搞笑短片、MTV、网页广告、益智游戏等极大地丰富了网页的内容与形式,电视上也经常能看到动画形式的广告、趣味小品和宣传短片。 2.讲授新课 (1)演示几段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并介绍动画的分类。 ①播放国产传统动画的视频片段,介绍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动画艺术大师对世界动画文化艺术的贡献。 中国动画电影开始与1920年。动画先驱者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从中国的走马灯、皮影戏和国外的卡通中得到启发,试制动画广告片。1926年完成了他们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35年拍摄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在技术上有了较大进步。1961年-1964年,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一部长达120分钟的规模巨大的作品,它创造的孙悟空形象闻名全世界。 1979年,王树枕、严定宪、徐景达导演的《哪吒闹海》,1980年徐景达导演的《三个和尚》等动画片,都是有世界影响的作品。 ②播放计算机平面动画和三维动画,使学生在感受动画艺术性的同时,体会动画的技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2020七年级数学下册试题 解题技巧专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面积

解题技巧专题: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面积 ——代几结合,突破面积及点的存在性问题 ◆类型一直接利用面积公式求图形的面积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三角形ABC的面积是() A.2 B.4 C.8 D.6 第1题图第2题图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1,5),B(-1,0),C(-4,3),则三角形ABC的面积为________. ◆类型二利用分割法求图形的面积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4,0),B(3,4),C(0,2),则四边形ABCO的面积为________. 4.观察下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回答以下问题:【方法14】 (1)写出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 (2)线段BC,CE的位置各有什么特点? (3)求多边形ABCDEF的面积. ◆类型三利用补形法求图形的面积 5.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恰好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方法14】 (1)写出三角形ABC各顶点的坐标;

(2)求出此三角形的面积. ◆类型四 与图形面积相关的点的存在性问题 6.(2017·定州市期中)如图,A (-1,0),C (1,4),点B 在x 轴上,且AB =3. (1)求点B 的坐标; (2)求三角形ABC 的面积; (3)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以A ,B ,P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10?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 2.15 2 3.11 解析:过点B 作BD ⊥x 轴于D .∵A (4,0),B (3,4),C (0,2),∴OC =2,BD =4,OD =3,OA =4,∴AD =OA -OD =1,则S 四边形ABCO =S 梯形OCBD +S 三角形ABD =12×(4+2)×3+1 2 ×1×4=9+2=11.

苏科版信息技术六年级全册教案

第1课物联网就在身边——初识物联网【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联网的概念。 (2)了解物联网应用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地观察、调查等途径,了解周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了解、学习使用物联网的兴趣和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物联网的概念。 2、难点:了解物联网应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因特网。 【教学过程】 1、导入 (1)从古至今,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这些传递信息方式都有哪些特点? (突出现代工具为人们传递信息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等优点)

(2)刚才我们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那么,物体与物体之间又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新授 教师:学习物联网。 (1)介绍物联网概念 ①教师提出任务:生自读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连接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②介绍物联网的三大特征。 感知物体、信息传输、智能应用。 ③看图,提出问题:通过图画你看懂了什么? 想想现实中物联网有怎样的应用? 2经验交流:把自己获得的物联网知识与大家分享。 (2)了解物联网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