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貌单元知识

地貌单元知识

地貌单元知识
地貌单元知识

第二节 地貌单元

在安徽,各种地貌类型在分布上虽多交叉,但各地也常各有其主要的主导类型,据此,可以将全省地貌分为5大单元。

一、淮河中游平原

淮河中游平原,位于省境的北部,为省内平原中的主体,其范围既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区,也包括淮河以南宽10~60公里左右的地区。淮河中游平原为黄淮大平原的一部分,地面主要由淮河主支流的沉积和黄河的泛滥所形成。因各地的成因、发育过程等方面的不同,地貌形态差异较大,从而又可分为黄泛平原、砂姜黑土平原、沿淮滩地、淮南阶状地4个次级单元。

〔北部黄泛平原〕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宿县地区的北部和阜阳地区的北部及淮北市,区内地面除宿县地

?

?

1

3

区北部和淮北市有一部分由前寒武——奥陶纪地层组成的丘陵以及台地外,主要由近代黄河泛滥形成。黄河为一地上河,所以,其地地貌呈高滩地——决口扇——泛滥缓倾地——泛滥洼地组合。尤其是在宿县地区的北部,由于故黄河横经北缘,因此组合系列更是清晰。在萧、砀两县的北部,有宽为10~20公里,高为6~8米的黄河故道高滩地存在,俨然如城垣,成为黄淮大平原的分水岭。在故道高滩地两旁,有多个状如洪积扇的决口扇发育。在决口扇外缘,又有呈缓倾斜的泛滥地存在。在泛滥地中,尤其是在泛滥地的边缘地区和丘陵地的背阴部分,由于黄泛沉积少,成为洼地,如宿县北部的老汪湖和康家湖便是此等面积相当可观的洼地。地面组成物质,也由于黄水在堤内和出堤后各地的流速变化极大,而粗细不一。在堤内河槽中及堤外近河地区,沉积物粒径较粗,为中砂、细砂、粗粉砂,常形成局部的风成地貌。在砀山西北部的黄河故道中,甚至还有小型砂丘存在。但通过近30年的改造,现已绿树成荫,花果满园。同时,由于土中可溶性盐类的含量较大,尤其是在宿县地区北部,由于黄泛沉积厚达10~20米,土层中含可溶性盐类的总量更大,土壤易于盐化、碱化。

〔淮北砂姜黑土平原〕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阜阳、宿县两地区的南部和淮南、蚌埠两市所属的北部大部分地区,平原除少数黄泛滩地外,主要为由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沉积所形成的倾斜地,因土层下部含有砂姜,故通常称之为砂姜黑土平原。在砂姜黑土平原上,由于淮河左岸各大支流成平行状排列,沉积作用在近河地区最盛,河间地区最小,故地面既自西北向东南呈1/7500~1/12000的比降微斜,又每自河岸向河间地区微凹,于是逐渐形成了多个形如碟的凹地,称碟形洼地。淮北地区降水并不多,但多涝灾,实与此等洼地之众多有一定关系。

〔沿淮滩地〕

位于淮河两岸,为一带由淮河主、支流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河漫滩低地。在自然状态下,常为洪水所淹。现多数滩地虽已筑堤挡水,但在汛期,常需行洪、蓄洪,尤其是在阜南、颍上、霍邱一带的沿淮地区,行、蓄洪的机率多数地方大于2年一次或3年一次。农业秋收的保证率甚低。

〔淮南阶状地〕

位于沿淮滩地以南,南与江淮丘陵台地相接,地面由两级阶地为主组成。西宽东窄,在霍邱、寿县、长丰一带,宽达50~60公里,在淮南、蚌埠、凤阳、嘉山一带,则宽度只有10~20公里。淮南阶状地,尤其是在西部,由于既无洪涝之虞,又有大别山地来水滋养,农业生产条件良好。

二、江淮丘陵台地

江淮丘陵台地,位于淮河中游平原以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六安、淮南、合肥、蚌埠和滁州4地市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一部分镶嵌于其中的河谷平原3类组成。但据各地地貌类型和特征的不同,也可分为3个次级单元。

〔皖东丘陵台地〕

位于江淮丘陵台地的最东部,在政行区划上包括嘉山、来安、滁县、凤阳、定远诸?

?

2

3

县市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面主要由丘陵和剥蚀台地组成。在津浦路以东的嘉山、来安境内有大片玄武岩台地和丘陵存在,在津浦路以西则为由灰岩、砂岩、页岩和多种火山岩、变质岩组成的丘陵台地。地面土层多较薄,皖东地区放牧业之有一定规模,即与此等地貌条件有关。

〔皖中丘陵台地〕

位于江淮丘陵台地的中部,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六安、合肥、滁州3地市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貌类型比较单一,地面主要由海拔40~80米间的沉积台地组成,丘陵地较少。台地土层虽较厚,但由于它既向南、北两面倾斜,又有岗冲起伏,土质粘重,下有粘盘,大气降水难以滞留,难以下渗,地下缺少良好蓄水层,地表水与地下水均感缺乏,尤其是在其东段,由于地面高程较大,外水难引,从而成为省内易旱地之一。

〔大别山北麓丘陵台地〕

位于大别山的北部山前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六安地区和合肥市的一部分,地面由丘陵、剥蚀台地、沉积台地和河谷等多种类型组成。地虽多高亢,但因位于大别山前,山水充裕,干旱威胁不重。

三、皖西丘陵山地

皖西丘陵山地,位于省内江淮间的西部,即通常所称的大别山区及其附近的丘陵地,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六安地区和安庆市的一部分。区内不但山地面积大于丘陵面积,而且千米以上中山更占全区总面积的20%。全区据其地貌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南、北、中3个次级单元。

〔大别山中部山地〕

为大别山地之核心,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金寨、霍山、舒城、桐城、岳西、潜山、太湖的一部分或全部。地面主要为中山,山高、谷深、坡陡,河流湍急,水力丰富,尤其是在金寨、霍山、岳西交界处,更有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多座,成为安徽的两大山结之一,是安徽的主要森林分布之地。

〔大别山北部丘陵山地〕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金寨、霍山、舒城的一部分,为一低山、丘陵地,但由于基岩自南向北有规则的由坚硬花岗岩、片麻岩,比较坚硬的板岩、千枚岩、片岩,松软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和凝灰岩等依次更替,所以,在地貌上也有规则的由中、低山——高丘——低丘依次更替。同时,由于断层陷落较多,侵蚀强烈,山丘间还有一定范围的盆地和深邃谷地发育。因此,不但形成了一些山间农作区,同时也为大型水库的修建提供了条件,省内诸大型水库,半数皆集中于此,便是与此种地貌条件有关。

〔大别山南部丘陵山地〕

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桐城、潜山、太湖、宿松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其地貌类虽也有丘陵,但由于基岩以坚硬的片麻岩为主,同时,新生代中地面的抬升幅度虽小于中部山区,但大于北部丘陵山地,因此,地面以低山为主,并也偶有中山出现,如区内的天柱山,海拔仍可高达1485米。

?

?

3

3

四、沿江平原

沿江平原,位于皖西丘陵山地、江淮丘陵台地和皖南丘陵山地间的长江两岸,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安庆、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巢湖、滁州、合肥诸地市的一部分或全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沿江平原,西狭东阔,大致在铜陵以西由于受皖西、皖南两山地约束,宽度一般只30~50公里,成为谷地。在铜陵以东,则突见开阔。沿江平原,就总体而论,为一平原,但实际上有相当山地和丘陵散布,即使同为平原,各地的地貌特征也有区别,故又可将其分为巢湖盆地、滁河平原、天长平原、大别山东南山前平原、江北丘陵带、安庆谷地、和无平原和宣芜平原等8个次级单元。

〔巢湖盆地〕

位于省境中部,四周丘陵、台地围绕,形态相当完整。盆地有偏于东南隅的巢湖和宽窄不等的环湖平原组成。巢湖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在水位为8米时,即水深2~3米时,湖面面积和储水量分别达753平方公里和17.2亿立方米。湖面广阔稳定,对沿岸城市用水和农业灌溉的意义十分重大,同时也可用于发展淡水养殖和航运事业。环湖平原,主要由两级阶地和入湖各河的河漫滩及巢湖湖滩地所组成。河漫滩、湖滩地现已多筑堤围垦,成为良田。

〔滁河平原〕

在滁州市境内,地貌类型主要可分为阶地和河漫滩两类。滁河平原由于滁河的干支流皆源于丘陵、台地地区,水源不丰,且变化较大,河道浅窄,因此常易旱。

〔天长平原〕

位于安徽江淮地区的最东部的天长市境内,东濒高邮湖,其地面除西、南、北边缘地区有零星低丘和一些台地外,主要由阶地和沿湖滩地所组成。阶地,由于基本上不受洪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条件相当优越。沿湖滩地圩区,由于地势低洼,洪涝灾害较多。

〔大别山东南山前平原〕

位于大别山南部山前,其地貌类型主要为阶地,其次为台地与河湖滩地,此外,也搀杂一些丘陵。以阶地为主的平原,本应少洪涝灾害,但由于皖西山丘南部为省内水土流失最严重之处,各河出山口后,比降与流速顿减,大量泥沙便在河床中沉积,河床逐年抬高。如皖河和大沙河的部分河段,河床均已高出于两岸阶地,成了长江流域的小黄河,对沿岸地区,造成了极大的防洪压力和极严重的洪水危害。1969年,大沙河河堤溃决,使10万亩农田被淹,5万间房屋倒塌,并使大片土地沙化。但在台地上,由于北有山地可阻挡或减弱寒潮,又有逆温现象,从而成为省内不可多得的桔园发展之地。

〔江北低山丘陵带〕

西起于宿松,东止于和县,是平原中的一条低山丘陵带,成北东——南西向的带状,约与长江北堤保持10~30公里的距离,并行延伸,并大致可以白湖为界,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主要由海拔200~500米的高丘组成,其高程虽不大,但由于基岩主要为中、古生代的灰岩、砂岩,故地势仍较陡险。如2000余年前伍子胥所过的昭关,两边山丘不算高,且十分险峻。西段,主要为中生代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等侵入岩和中生?

?

4

3

代凝灰岩、粗面岩、安山岩等喷出岩,以及古、中生代的灰岩、页岩和砂岩等所组成的丘陵和低山。其中由各种侵入岩组成的山丘高度多较大。由各种喷出岩所组成的丘陵,高度多较小。但枞阳北部的浮山,山虽不高,且因凝灰岩的差异风化,形成半山洞百余个,从而成为省内的名山之一。

〔安庆谷地〕

位于铜陵以西的长江两岸,为夹峙于皖西、皖南两山地丘陵间的狭长平原。平原上湖泊众多,仅万亩以上大中型湖泊即有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武昌湖、石塘湖、破罡湖、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黄泥湖、升金湖等10余个。这些湖泊的形成虽或多或少皆与长江的摆动有关,但根本的原因则在于是,近代此处地壳的下沉。故近30年来围湖造田,成功者固然有之,但就总体而言,效益甚差,得不偿失。因此,其相当一部分圩区的退田还湖,看来是势在必行。

〔和无平原〕

位于铜陵以东的长江北岸,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和县、含山、无为诸县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和无平原,虽也间有一些丘陵、台地,但主要由阶地和河漫滩组成,其中,河漫滩占有相当面积。现这些河漫滩虽已筑有坚固堤坊和圩堤挡防洪水,然而因大部分地面海拔在8米以下,一部分地面还仅5~6米,因此,每遇汛期,洪涝威胁便十分严重。

〔宣芜平原〕

位于长江以南的芜湖、宣城一带,为沿江平原中最重要的一块平原,在其北、东、南三方面断续有丘陵围绕,故在宏观上实为一马蹄形平原。平原中心,如芜湖和其邻近地区,原为一湖沼地区,现之所以成为一片圩区,则是近1000~2000年来不断围垦的结果。有历史记载可查的,起自于三国时代,如芜湖东面的咸保圩,即是在吴赤乌二年(239年)从古丹阳湖群中围出。到了宋代,围垦扩大,如在嘉六年(1061年)所扩大重修的万春圩,便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圩区,圩内耕地达10余万亩。宣芜平原上的河湖滩地土质良好而肥沃,适当围垦是应该的,必需的,但到了近代,过份的围垦已严重导致了洪涝灾害的形成。

沿江平原和淮北平原相比,虽较破碎,但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无霜期长,土壤肥沃,河湖众多,水网发达,灌溉方便,故为省内农业生产水平最高之处,全省稻米历来大部分皆出于此处,故芜湖曾是中国的四大米市之一。

五、皖南丘陵山地

皖南丘陵山地,位于安徽省境内南部。此丘陵山地由于长期以来的地壳活动和基岩岩性复杂,因此,地貌形态及类型组合多样。区内既有主峰为全省最高点的黄山,也有面积为全省盆地之首的屯溪盆地。从而可将其分为北部低山丘陵带、中部低山中山带、屯溪盆地、东南部低山中山带、东北部丘陵带等次级地貌单元。

〔北部低山丘陵带〕

位于东至——青阳——泾县一线以北,在地貌上以丘陵为主,低山为次。此外,在山丘间也有相当面积的台地、盆地和谷地。丘陵和低山的基岩组成十分复杂,其中对地貌形态有突出影响的是灰岩。石炭纪以前及石炭纪——三叠纪的灰岩,从东到西广有分

?

?

5

3

布。因此,喀斯特地貌普遍有所发育,尤其是多喀斯特溶洞,西与江西龙宫洞,东与宜兴诸洞相连,构成了长江中下游喀斯特溶洞富集带。各洞石笋、石钟乳、石柱发育齐全,其中尤其是石台的蓬莱仙洞和广德的太极洞发育最佳。

〔中部低山中山带〕

为皖南丘陵山地的核心,著名的黄山、九华山、牯牛降等概在其内。在这里由于新生代以来地壳隆起十分显著,因此,成为一片高起山地,其中尤其是在坚硬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部分变质岩分布区,山地高度更大。如黄山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海拔分别达1873米、1841米和1829米。在这里由于山地高度较大,使气候、土壤、植被等各自然要素,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并为省内植被保存最好,珍贵动植物保留最多之地区。其核心黄山,为一近代地壳抬升幅度较大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峰林地貌发育臻善,山地雄峰起,秀嶂叠峙,幽壑纵横,奇岩千姿,巧石百态;加之飞瀑如练,温泉如汤,青松多姿,云海变幻,堪称地球上的一绝,天下第一名山。偏于西北隅的九华山,和黄山一样,也为一近代地壳抬升幅度较大的坚硬花岗岩体。其山体峭拔秀丽,多飞瀑流泉,青松翠竹,又加之寺院遍布,为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黄山的旅游胜地。

〔屯溪盆地〕

位于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之间,在地质构造上为一山字型构造体系内的断陷盆地,在地貌上为一含有丘陵、台地的山间菱形盆地。盆地中地势比较平坦,沉积、堆积较厚,水源丰富,灌溉方便,尤其是北有黄山山脉为屏障,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良好,为省内仅有的两块可以裁种柑桔的地方之一。屯溪盆地,其边缘的山丘和中部的丘陵,概多由白垩系紫、红色疏松页岩、粉砂岩与砂岩等组成,加之气温较高,降水丰富,以及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所以,风化剥蚀、侵蚀作用也极强烈。因此,在其上所发育的土壤多为幼年紫色土,土壤中矿物养料含量较丰;但土层薄,有机质少,有时甚至大片基岩直接出露,今后加强水土保持,实有必要。屯溪盆地不但农业生产条件甚为优越,而且山水秀丽,其中尤其是休宁齐云山,山体由近于水平状或平缓倾斜的紫、灰紫、红色厚层砂岩、砾岩和钙质粉砂岩、砂岩组成,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侵蚀、溶蚀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石峰林立,丹崖绝壁耸峙的独特丹霞地貌。其中最典型的丹霞地貌有紫霄、玉屏和碧霄等峰。此外,在丹崖绝壁间,由于差异风化、剥蚀、溶蚀的结果,还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半山洞,著名的有真仙、雨君和栖霞诸洞,成为中国道教圣地之一。

〔东南部低山中山带〕

位于安徽省境东南缘,即皖浙、皖赣边界线上。此带在地貌上也为一中低山群集处,其中尤其是在东段和中段,即皖浙边界地区的全部和皖赣边界的东段,山地大部分为高度较大的低山和中山,地面一片丛山峻岭,河谷深切,河谷平原极窄,山间盆地少而小。在植被破坏后的千枚岩、片岩地区,如歙县的南部地区,因其碎屑物成小薄片状,疏松而易滑动,水土流失强烈,残积、坡积甚薄。因此,在此处,大力恢复植被,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乃系当务之急。在西段,即皖赣边界的大部分地区,其地貌类型虽以低山和丘陵为主,但也仍有中山存在,河谷窄而深,河谷平原与盆地较少,从而使农业生产受?

?

6

3

到一定限制,但林业生产的发展大有前途。

〔东北部丘陵带〕

包括皖赣铁路两侧及以东的宁国、广德、宣州、郎溪诸县市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地貌类型低山、丘陵、台地、谷地、盆地皆有,但以丘陵为主,地面比较破碎,成为皖南丘陵山地与宣芜平原的过渡地区。宣郎广地区的地貌条件,对农业生产来说,为多种经营的理想之地。但正由于丘陵台地的垦荒易于山地,所以毁林垦荒也重于山区,从而使水源失去涵养,土层多处遭到严重冲刷,不少地方,尤其是在北部以中、新生代红层为基岩的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土壤母质或基岩已直接出露,土壤肥力普遍低下,旱涝灾害大为增加,因此,积极造林,加强水土保持,至为重要。

?

?

7

3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其中,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在岩溶地貌中,溶蚀洼地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要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活动层,下层叫永冻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荒漠地貌按地貌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为四种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 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两个波高处发生破碎。(P138,3.波浪破碎中的第2行)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三种。 10.我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和四川盆地。 11.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 二.判断题(在题后括弧内打?或?,每题0.5分,共10分) 1.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常见的河流堆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 ) 2.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 )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 河流袭夺是冲积平原上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 4.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 ) 见第四大题第六小题 5. 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云南路南石林是白垩纪砂砾岩风化剥蚀(地表水溶蚀)形 成的地貌景 观。(× ) 6.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 7.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 ) 8. 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 9. 热喀斯特洼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 ) 10.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 ) 11. 砾漠是在湿润气候区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 用下,细沙和粉砂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流动型)沙漠。(× ) 13.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 14(大陆裂 谷是由于地幔对流上升、地壳拉张、岩石圈变薄陷落的结果。( ? ) 15. 海沟-岛弧地貌是两个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之间的辐合汇聚地带。(× ) 16.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的山地。( ? ) 17. 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 ) 18. 断层

地貌划分

地貌单元分类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较小的形态类型,

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按照边坡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 1)顺向边坡: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一致或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小于15°。 2)斜切边坡: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15°~30°。 3)切向边坡: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夹角30°~90° 4)逆向边坡(反向边坡):岩层倾向与坡面倾向相反。

地貌划分(个人总结)

根据地貌形成原因、形态特征与岩性组合相结合的原则,可将境内地貌分为三级:第一级为成因类型,依控制地貌形成的主导营力分为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第二级为形态成因类型,依地表基本形态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第三级为岩性形态成因类型,依岩性组合特征分为变质岩(m)、花岗岩(g)、石灰岩(m)、砂页岩(s)、砂砾岩(c)、红岩(r),第四级松散堆积物地貌。 地貌类型划分指标 地貌类型地表形态特征海拔(米)相对高程(米)坡度组成物质 山地起伏很大,线状延伸,脉络清楚,切割强烈,基岩裸露,构造形迹表现明显中山>800 600 >75°变质岩花岗岩 中低山500~800 400~600 >30°砂页岩砂砾质 低山300~500 变质岩 丘陵波状起伏,脉络不分明,丘顶多呈浑圆状,多基岩裸露<300 150~200 15°~25°红岩、花岗岩、砂页岩 岗地起伏和缓,切割不强烈<100 10~60 <15°基岩、第四纪物质 平原平坦<50 <5°第四纪物质 一、山地——侵蚀剥蚀构造地貌 山地是新构造运动时期以后,地壳运动相对上升地带。经长期侵蚀剥蚀而成。地质构造形迹在地貌上有一定的表现,主要山脊线和沟谷延伸方向,大致与构造线一致。山地多分布于东北、东部和东南部的外围。山地面积为2240.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中山、中低山、低山3个亚类。 中山临湘市药姑山(1261.1米)、大云山(909.7米),岳阳县相思山(957.2米),平江县幕阜山(1595.6米)、连云山(1600.3米)等,都属于中山。主要组成物质是花岗岩和变质岩。海拔高于800米,相对高度高于600米,地面坡度大于50°。割切明显,河网冲沟密度3~6公里/平方公里,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征。溪谷密布,现代地貌发育过程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沟谷河源侵蚀已达垭口鞍部,水系呈树枝状和放射状分布。 中低山临湘市中山外围,五尖山一带,大云山、相思山的外延部分,幕阜山余脉,连云山西南部,复兴山、汨罗市玉池山等,都属于中低山。主要组成物质为变质岩和花岗岩。海拔500~800米,相对高度400~600米,地面坡度大于30°。河网冲沟密度为3~6公里/平方公里,中等切割,现代地貌形成过程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具有山岭陡峻,山脊明显,脉络清晰,走向不定的特征。这类山脊多呈圆滑状,田垅兼有凹形和凸形,山体呈猪背状。 低山华容县桃花山一带,大云山、幕阜山、复兴山外围,汨罗市东南部和东北部智峰山以及南部的密岩山、飘峰山、神鼎山的残留顶盖。临湘市长安谷地两侧,岳阳县麻布大山和岳阳楼区小木岭等,都属于低山。主要组成物质是花岗岩、变质岩、砂页岩和砂砾岩。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度20米,地面坡度25°~30°。切割轻微,河网冲沟密度为4~6公里/平方公里,山脊脉络清晰,但走向较乱。 二、丘陵——侵蚀剥蚀地貌 丘陵处于地壳缓慢上升地带。丘陵面积为3435.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按地表形态特征可分为高丘陵与低丘陵两个亚类。 高丘陵一般分布在山地前缘地带,或山地余脉的延伸部分。临湘市忠防、横铺、聂市,岳阳县毛田、相思、公田、饶村,平江县谈岑、瓮江、三阳、钟洞及连云山一带,分布着由变质岩(或千枚岩、板岩)组成的高丘陵。华容县牛角山、小墨山一带,临湘市詹桥、白羊田、贺畈,岳阳县毛田、相思、公田、甘田、饶村、凤凰,平江县南江、虹桥、柘庄、瑚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

一、构造、剥蚀地貌 (一)、山地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

3、丘陵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1、洪积扇 山区河流自山谷流入平原后,流速减低,形成分散的漫流,流水挟带的碎屑物质开始堆积,形成由顶端(山谷出口处)向边缘缓慢倾斜的扇形地貌。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立地条件划分

第五章立地条件划分 一,造林地 n(一)无林地 –荒山地:不具备森林植被和土壤特征. 灌木地:灌木覆盖大于50%; 草丛地:灌木覆盖小于50%; 竹丛地:各种矮小竹丛植被覆盖. –平坦荒地:撂荒地,沙地,盐碱地,沼泽地,河滩地,海涂,退化草牧场. –农耕地:复合经营地,退耕地,四旁地. –主要障碍:杂草,灌木,小竹竞争,困难立地的限制因素. n(二)人工更新林地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空出的林地. 新采伐迹地:土壤,光照条件好; 老采伐迹地:大量杂草侵入.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之后空出的林地. 新火烧迹地条件好.局部更新造林地: 低产林改造:效益低,无利用前途的林分; 局部更新地:主伐前进行的局部更新. –主要障碍:采伐,火烧迹地尽快更新,避免条件恶化. 二,基本概念 1,立地条件* –又称立地,是指林业用地上体现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生物等对林木生存,生长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 2,立地条件类型*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n 3,立地分类* –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n4,林业区划 –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林业所占地位,合理确定当地的林种区划. –比如,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林等地划分,区划. n 5,造林区划 –是在林业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林种的需要,科学地确定造林所用的乔灌木树种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造林,营林技术措施. 三,立地条件划分 (一)森林植物带的划分 –森林植物带:在较大的地理范围内,由于降水和热量的地带性分布,导致了土壤,植被也有相似的地带性分布.这种气候,土壤,植被的规律性分布按其同异性划分为带,即为森林植物地带.它综合反映了环境条件与森林植物之间的关系. 1,森林植物带的划分n温度带的划分指标 n(1)日均气温≥10℃的积温:≥3400℃积温走向为暖温带和中温带区划线,并兼顾一些地貌单元的完整性;辅助指标:最冷月平均气温,绝对最低气温. n(2)干湿带区划指标:干燥度

2011地貌学原理期末试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地质地貌学》期末复习题(1)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地带。()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16种常见地貌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6种常见地貌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岩石地貌类型之一。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中国广东省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3、海岸地貌 coastal landform

地形地貌划分

地形地貌划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根据一定原则对地表起伏形态划分的类型。一般认为,普通地貌类型应按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但由于地貌形态,地貌营力及其发育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分类方案,一般采用形态分类和成因分类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地貌形态类型指根据地表形态划分的地貌类型。目前世界各地的形态分类并不统一。我国的陆地地貌习惯上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形态类型。由中国1:1 000000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审定的《中国1:1 000 000地貌图制图规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确定了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四个基本形态类型。在这一形态分类中,把盆地和高原视为有关形态类型的组合。较小的形态类型,大多与其成因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新月形沙丘、冰斗、溶斗等,只有这种形态—成因结合的分类,才能更好的反映这些形态类型的特点。 地貌成因类型指根据地貌成因划分的地貌类型。由于地貌形成因素的复杂性,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成因分类方案。根据外营力,通常划分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海岸地貌、风化与坡地重力地貌等。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侵蚀的和堆积的两种类型。根据内营力,通常划分为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与熔岩流地貌等。无论是外营力地貌还是内营力地貌,在动力性质划分的基础上,都可以按营力的从属关系和形态规模的大小,做进一步的划分。 比较完整的地貌分类系统,常常是既考虑外营力和内营力,又考虑形态及其规模的多级的混合分类系统。另外,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进行专门的

地层划分

>>>> 2、划分总原则 工程勘察进行岩土分层时,一般应按“两级单元”进行,不宜划分太多的亚层,一般是将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地质成因的岩土划分为主层,如②3代表第②主层第3亚层; 分层应与工程需要密切配合,要明显反应对拟建工程的不利层位(如液化土层、湿陷性土层)和可主要持力层。 >>>> 3、主层划分细则 3.1 按时代 同一时代的地层根据工程需要可划分为多个主层,但不同时代的岩土不能划分为同一主层; 主层划分应自上而下,层位反应时代和覆盖关系,如④层不能在③层上(倾覆岩层除外),层位代号越大,地层沉积时代越古老,主层层位代号大的层位不能出现在层位代号小的层位之上。 3.2 按成因 当时代相同,不同成因的土应划分为不同的主层; 原则上不宜将沉积环境差异较大的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内,如坡积层不应与冲、洪、湖积层划分在同一主层,同一主层不宜有不同成因的土; 3.3 可单独划分为主层的特殊情况 厚度大,性质好的受力层,单独划分为主层有利于分析利用; 厚度大,性质特殊的土(如湿陷性土、液化土、盐渍土等)应单独划分为主层; 对工程影响大的层,也宜单独划分为主层(如砂层中夹了一层2米厚的漂石,影响成桩); 与工程相关的不利地层、对拟建工程影响巨大的不利层位,也应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 对松散地层,一般同一主层厚度不宜过厚,如大厚度填土,只分为一个主层,不利于分析、评价; 填土、耕土、植被土一般划分在一个主层,但对厚度特别大,需进行不同的处理的大厚度填土,可根据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主层;

主要受力层宜划分为主层方便分析评价,如对于厚度大性质良好的天然基础持力层位或厚度大性质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可单独划分出一个主层,起到突出持力层的作用。 >>>> 4、亚层划分总则 亚层一般按岩性、状态、密实度、分布深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进行划分。 >>>> 5、亚层划分细则 亚层的划分依据主要层位的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在编号顺序上可适当考虑空间分布和覆盖关系,由上至下依次编号,但亚层的代号顺序并不一定代表严格的沉积顺序; 对于一个主层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应划分出不同的亚层; 同一地质、地貌单元的同一主层内,亚层必须是唯一的; 对状态或密实度、其它物理力学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工程性能出现一定差异时,应再细分为多个亚层; 对于同一主层内岩性相同、状态或密实度变化小,或土质均匀的亚层,当厚度较大,或埋置深度差异较大,由于部分地层参数(如桩端阻力、实际应力范围的压缩模量等)与地层埋置深度密切相关,应再依据埋置深度细分为多个亚层,亚层的厚度不宜太厚; 对于一个钻孔,其亚层的分层厚度一般应大于0.5米,对于单层厚度小于 0.5米的偶然出现的层位,可以并入上、下其它物理力学性质相近或较差的层位,但对本孔中出现的薄亚层,在其它钻孔中该层厚度较大时,应予以保留。 >>>> 6、对透镜体及互层地层 对同时代同成因的互层地层可一起分为一个主层; 也可将厚度大的层单独划分为一个主层; 可以将厚度小,连续互层出现的薄层划分为一个主层,然后根据岩性再划分亚层; 当一个主层其主岩性亚层所占比重超过二分之一,且其余亚层以夹层或透镜体形式出现时,主岩性亚层代号应直接使用主层号,其余亚层可按序编号,如主层用③,其余用③-1,③-2; 当一个主层其主岩性亚层所占比重不超过二分之一,主层不突出时,亚层并不以夹层形式,而是以上、下覆盖层形式出现时,主岩性亚层应与其它亚层一起,按出露顺序由上至下依次编排亚层代号。可以按③-1,③-2依次划分,不划分主层③。

常见地貌单元地分类

常见地貌单元的分类表1 一、构造、剥蚀地貌 (一)、山地

1、山地按构造形式的分类 (1)断块山:由于断裂作用上升的山地称为断块山。断块山最初形成时,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和明显的断层线。断层面成为山前的陡崖,外形一般为三角形;断层线则是崖底的轮廓线。但是由于断块山不断的上升,经过长期的凤化和剥蚀,断层面被破坏并向后退却;崖底的断层线也被巨厚的凤化碎屑物所掩盖。 (2)褶皱断块山:在构造形态上具有被断裂作用分离的褶皱岩层,曾经是构造运动剧烈和频繁的地区。 (3)褶皱山:具有背斜或向斜构造的山地。构造形态上并不复杂,除了简单的背斜或向斜褶曲外,有时还有次生的小褶曲。山脉的走向与褶皱轴的方向常相一致。在向斜构造的褶皱山区,河流常沿向斜轴部发育而成狭长的槽沟地形。在背斜构造的褶皱山区,由于背斜轴部节理发育,容易遭受凤化剥蚀,同样也容易产生狭长的槽沟地形。 2、山地按地貌形态的分类(表2) 山地按地貌形态分类表2

3、丘陵 丘陵是经过长期剥蚀切割、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其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度小于200m。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常直接裸露,风化一般严重,有时表层为残积物掩盖;谷底堆积有较厚的洪积物、坡积物或冲积物,有时还有淤泥等;在边缘地带常堆积有结构松散的新近堆积物。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较复杂,一般丘顶部分无地下水,边缘和谷底常有上层滞水或潜水型的孔隙水。 4、剥蚀残山 低山在长期的剥蚀过程中,极大部分的山地都被夷平成为准平原,但在个别地段形成了比较坚硬的残丘,称剥蚀残山。一般常成几个孤零屹立的小丘,有时残山与河谷交错分布。 5、剥蚀准平原 剥蚀准平原是低山经过长期的剥蚀和夷平,外貌显得更为低缓平坦,具有微弱起伏的地形。其分布面积一般不大。由于长期受到剥蚀,因而基岩常裸露地表,有时低洼地段覆盖有不厚的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等。剥蚀准平原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较深,或只有一些上层滞水,地下水位随地形的起伏而略有起伏。 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1、洪积扇

地貌学实验报告 -

《地貌学原理》 实 验 报 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目录 一、实验内容要求 二、坡地地貌 倒石堆、坡积裙 三、河流地貌 曲流颈、牛轭湖、河床、河漫滩、浅滩、沙波、河流阶地、三角洲、三角湾、洪积扇 四、岩溶地貌 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五、冰川地貌 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六、冻土地貌 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七、荒漠地貌 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 八、黄土地貌 冲沟、切沟,塬、墚、峁 一、实验内容要求

实验1:坡地地貌与流水地貌 1.通过Google Earth查看倒石堆、坡积裙等地貌实例,描述其地理位置(经纬度、行政区位置),规模大小及地貌形状,颗粒物大小分布; 2.由Google Earth查看某一条河流的曲流颈、牛轭湖、分汊型河床、河漫滩;河床中的浅滩、沙波;河流阶地,河口三角洲、三角湾的实例,并分析其成因。 实验2:冰川与冻土地貌形态 1.查找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的实例,并注明经纬度及大体位置描述; 2.查找冰斗、刃脊、角峰、U形谷、峡湾、冰蚀湖、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 3.查找石海、石河、石环、多边形构造土。 实验3:岩溶地貌、荒漠地貌与黄土地貌 1. 查找天坑、溶蚀洼地、岩溶平原、峰林、孤峰、残丘。 2.查找新月形沙丘、沙垄、金字塔形沙丘、风蚀城堡、雅丹地貌实例,分析其可能的形成原因 3.查找黄土丘陵区的冲沟、切沟,塬、墚、峁,黄土侵蚀丘陵形态实验4:海岸地貌 1.查找海蚀崖、海蚀平台、离岸堤、潟湖、沙嘴、拦湾坝、连岛沙坝 2.查找里亚式海岸、达儿马提亚式海岸、断层海岸、港湾海岸、峡湾海岸、粉沙淤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多种珊瑚礁海岸 二、坡地地貌

陆域地貌划分汇总

陆域地貌划分 一.引言 地貌是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制约着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在军事战争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因此,对地貌的认识与研究十分重要。地貌区划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布、成因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划分若干等级的地貌区域。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地貌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中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大,形成地貌的营力过程复杂多样,使得地貌类型与自然景观极为繁多,进行地貌区划对军事行动和生产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地貌界在区域地貌和地貌分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地貌的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两大系列的分类方案。基本地貌类型是在传统的山地和平原的基础上,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和起伏高差来分为七大类,然后根据五大海拔高度划分为28个基本的地貌类型(表1)。地貌成因类型上主要参考1:100万地貌图例系统来进行汇编,共划分为海积、海积湖积、海积冲积、湖积、盐湖沉积、湖冲积、冲积、冲洪积、洪积、干燥洪积、风积、黄土堆积、冰水沉积、冰碛、熔岩堆积、剥蚀等16种地貌成因类型。

二.各级地貌区划分标准和依据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地貌组合复杂,不同区域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的规模差异很大,因而在进行全国地貌区划时通常采用多级分区。一般采用3~4级分区,即:大区、区、地区和小区,分别表示第一级地貌区至第四级地貌区,即将全国分若干地貌大区,一个大区内分若干个地貌区,依此分级。 从高级地貌区域到低级地貌区域,地貌类型组合通常由复杂到简单,所包括的类型组合数目逐渐减少,地貌类型组合的规模由大而小。在地貌区划中高级地貌区域通常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而低级地貌区域中以外营力塑造的地貌为依据,这一观点目前被普遍采用,但也并非绝对。 当在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划分的地貌区域中地貌组合较复杂,且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决定区域内的地貌差异时,次级地貌区仍可依此为依据。高级地貌区域中内营力作用控制的地貌类型组合基本相同,而外营力引起的地貌差异占主导地位,则以外营力地貌作为划分次级地貌区的依据。当地表组成物质对区内地貌分异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以岩性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次级地貌区的依据。如有无黄土覆盖可造成地貌侵蚀强度的明显不同,所产生的地面切割和沟谷发育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黄土地区可以把黄土覆盖与否作为划区的标志。较低级地貌区划通常以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主要依据,但当区域中外营力作用基本相同,而其他因素作用有明显差异时,可以不按外营力为主导因素去进行区划。 全国同级的各个地貌区域的具体情况常常千差万别,因而目前难于提出一个统一的各级地貌分区标准。如果全国某级地貌区使用统一的区划标准,一般也难于反映客观实际。 三.我国的地貌类别区划 按我国的情况,这里提出各级地貌区的面积等级如下:一级区空间规模一般在106km2左右,二级区一般为105km2左右,三级区一般104km2左右,四级区一般103km2左右。本文主要讨论较高的两级地貌区(地貌大区、地貌区)。地貌大区(一级地貌区):主要由大山脉、大高原、大山原、大盆地、大平原等规模的基本地貌类型组合构成,主要是受内营力控制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反映了内营力造成的我国第一级巨地形轮廓的地貌差异。它们从宏观上控制了外营力作用的分异,空间规模上一般是106km2级。如青藏高原大区是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形成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绝大部分为各类高海拔和极高海拔基本地貌类型。中国地势上的三大地貌阶梯及其近南北向山地控制着地貌组合的宏观差异,在考虑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外营力差异性基础上,可将中国划分为面积在260×104km2~115×104km2的6个地貌大区。地貌区(二级地貌区):在地貌大区内,根据内营力作用造成的较大规模山地、高原、山原、盆地、平原等次级基本地貌类型组合、地貌形态(包括海拔高度起伏高度)、大面积的物质组成和外营力过程(如:黄土、沙漠、喀斯特和干旱荒漠气候地貌…) 等的区域差异,划分为空间规模一般在105km2左右的若干个地貌区。 根据这些地貌组合在东西、南北向宏观差异可以将中国地貌分成了6个地貌大区。第一级地貌阶梯单独划为一个地貌大区——青藏高原大区。第二级地貌阶梯南部划为一个地貌大区——西南亚高山中山大区,北部以贺兰山为界,西部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东部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第三级地貌阶梯南部为东南低、中山大区,北部是东部低山平原大区。这六个大区的地貌类型组合主要受内营力巨型构造单元控制,反映了内营力造成的我国第一级巨地貌轮廓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外营力作用的分异。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 名词解释 填空 判断 绘图题 读图题 大题 第一章绪论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内外时间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地形条件2。地质条件3。气候条件4。地震因素5。人为因素 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 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

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 1.地下水 2.地表水 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 4.地震 5.人为因素 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 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 河流流水作用1。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堆积作用 河流的侵蚀作用1。冲蚀作用2。磨蚀作用3。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河流的搬运作用1。搬移2。跃移3。悬移 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地貌类型具有形态特征和成因相同的地貌单元。它们形成的地貌分类方案是地貌研究的基础。中国地貌类型分布图中的地貌类型分布图,人们早已形成了地貌类型的概念,并使用了山、丘、平原等按形态特征简单划分的词语。现代地貌学诞生后,依据地貌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仍然是划分地貌类型的一种方法。 例如,德国a. penke 在1894年的分类划分平原,悬崖,山谷,山脉,洼地,洞穴和其他类型。然而,更多的学者使用形态学原理来进行分类。例如,1884年和1899年,美国戴维斯根据构造、力和时间三要素提出了分类; 1929年,苏联的k. k. 马尔科夫提出,侵蚀-大地构造地形、构造地形、蚀刻或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应根据地形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形状、起源和年龄)进行划分。1958年,根据成因划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剥蚀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和火山地貌5种类型。 按地貌形成原理划分的地貌类型也十分复杂,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此外,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除了内力和外力外,还包括地表成分。不同的成分经常形成不同的地球表面形态。因此,建议根据形态标记、遗传标记、材料组成标记、发育阶段和年龄标记进行综合分类。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出现了应用地貌类型,目前形态学分类较为流行,主要包括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

陆上大型构造地貌单元有4种类型,海底大型构造地貌单元有4种类型: 1个相对稳定的屏障,2个相对稳定的台地,3个弱活动台地边缘,4个活动屏障造山带,5个台地边缘造山带,6个年轻的地槽边缘造山带,6个火山、8个边缘或山间洼地、9个台地或地台洼地、10个隆起地台上的累积地形、□水下大陆斜坡、□过渡带、□海底、□中海王乃梁将中国陆地划分为4种断陷平原和9种隆起山地、高原和丘陵: (1)燕山运动以来以沉降为主的平原,(2)自第一喜马拉雅运动以来,平原为主要沉降区,(3)第二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平原为主要沉降区,(4)第一、二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平原为沉降区,(5)燕山运动抬升,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幅度大,(6)燕山运动抬升,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幅度大,(7)燕山运动上升、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丘,燕山运动上升、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高原,喜马拉雅运动大幅上升的山丘,燕山运动下沉、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盆地,燕山运动不同上升、下降的山丘和喜马拉雅运动上升的山丘,喜马拉雅运动主要形成的是□熔岩台地和高原。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

世界五大地貌 迟钝的 地势相对较低、地表起伏较小的地区称为平原。其主要特点是幅员辽阔,地势平坦,起伏平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5米,坡度在5度以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较小,但区别在于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高原海拔较高,边缘较陡。平原和高原的区别在于起伏很小。平原是陆地上最平坦的地区。平原宽阔平坦,起伏不大。 希尔 一般来说,山丘的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10米。地形由连绵不断的低丘组成,起伏平缓。 山区 山区属于地质范畴。根据高程和起伏特征,地表形态定义为海拔500m以上,相对高差大于200m。

高原 通常,海拔超过1000米。地域辽阔,地势开阔。周围有明显的陡坡。相对完整的大面积隆起称为高原。高原和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们与山区的区别在于完全的大面积隆起。在地壳长期持续的大规模隆升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称为“地球阶段”的高原。 它不同于高大的平原、平坦的地面和起伏的小山脉。有些高原平坦平坦,几乎没有浮雕。其他的则有起伏的山脉和巨大的地形变化。 盆地 顾名思义,盆地就像地上的一个大盆地。因此,人们把高环境(山或高原)和低中心(平原或丘陵)的盆地型地形称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位于东非中部,称为刚果盆地或扎伊尔盆地,面积约为加拿大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是非洲重要的农业区,盆地边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中国主要地形分布

地形区是指具有特定地形类型(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的独立的地形单元。山川常被用作不同地形之间的边界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四个罐子 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三大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 4有三座主要的山 辽东山、山东山、东南山 中国主要地貌分布 1重力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山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