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

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

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
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

摘要: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诸多方面研究。他们认为,改

革既取得巨大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说来,成就远远大于问题。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海外研究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既取得巨大成就,又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排除意识形态的偏见,通过对中国的实

地考察,客观地指出改革的成就以及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探索对反思改革并

进一步推进改革大有裨益。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使中国经济和社会生

活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增强。国际社会也越来

越感受到中国改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认为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实验”,其

意义不仅在于使中国的经济真正开始起飞,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面貌”,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

(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外学者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经

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经济连续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

因此,国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中国奇迹”成了人们经常

谈论的话题。

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中国30多年的高速发展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奇迹”。1979年至2006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接近10%,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

最快的时期,在世界经济中也独领风骚。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托马斯?罗斯基曾对中国30年前开始的改革能否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表示怀疑,但在今天看到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时,不得不表示由衷赞叹。他谈到:“过去的

20多年使所有可以想到的经济指数都有了巨大增长,这些指数包括产量、生产力、就业、收入、出口、寿命、身高、体重等等。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完全没有

想到的。”显然,这是对改革成就的充分肯定。法国学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在其新著《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中把改革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九年:

1978―1986年、1987―1996年和1997~2006年,每一个九年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都翻了一翻。他看到,沿海各省及港口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众多西方品牌

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这些都证明,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后,对外贸易

有急剧增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印度

学者阿嘎瓦拉观察到,中国在注重发挥其丰富的劳动力优势的同时,还特别注

意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他指出:“中国的增长并不只是通过

资本形成和劳动投入而产生的数量上的增长。生产率的改善也很显著。……中

国企业和中国出口到世界各地产品的质量清楚地表明了这种技术进步。”近年来,中国在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率方面作出了很

大努力,取得了很大进步。

(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最明显的表

现就是该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

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随

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必然显著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

到改革给中国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美国学者布拉姆对比了改革前后人民

的生活状况,认为,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有巨大反差。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典型的短缺经济,日用消费品实行定量凭票供应,大米、

白面等生活必需品都不能满足社会需要。30年后,中国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

商品的品种和数量非常丰富,这是迄今为止许多国家都没有做到的。许多改革

开放前来过中国的海外人士今天再次来到中国时,都对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化感到吃惊,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国外学者注意到,改革开

放以来,由于收入的增加,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较大变化,消费结构趋向

合理,消费质量明显提高。从饮食方面看,1978年以前,人们的饮食结构以主

食为主,主食中又基本以粗粮为主。现在,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各

种肉类、蔬菜、营养品充斥于普通群众的饭桌,营养水平大有改善。卫生部门

的调查和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中国人民的营养水平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营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们寿命的延长。法国学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指出,“从总体上看,中国人的平均卡路里摄入量增加1/3,这与他们平均寿命的增

加不无关系。该国国民的平均寿命从1970年的61.7岁增加到现在的71岁,在30年中增加近10岁。婴儿死亡率则从1978年的41‰减少到2000年的30‰,

这也是寿命延长的原因之一。如今,一个年轻的中国男性,在出生时可望活到

68岁,而女性则可活到72岁。”另外,中国很多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增长率已

比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增长更快。彩电、冰箱、手机、电

脑等种类繁多的家用电器已成为中国人民(包括农村居民)的大众消费品。可见,中国已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正在全面建设惠及13亿人口的小康社会。

其实,大部分国外研究者在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时,都忽视了中

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很大贡献,那就是贫困人口的减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

期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1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

降为3%左右,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如果不包括中国,1987年至1998年全球贫困人口总数增加了8200万,但因为有了中国经济的快

速增长,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球的贫困人口因而减少800万。尽管城

市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经济不均衡,但整个国家的贫困人口大大减少,这已是一

个了不起的成绩。

(三)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

速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这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迅速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积极参与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中国是一个沉睡的经济巨人,在未来的20年内,中国的人

均产值将翻几番,到21世纪初,中国的绝对经济规模将超过日本,其国民生产总值将仅次于美国。英国汇丰集团主席庞约翰也谈到:“今天几乎所有的行业,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仅是重大的,而是具有决定性的,显示了中国在转型过程中

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功。”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迅猛发展的势头对世界经济产

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外学者分析了这种促进作用,认为中国的强劲增长带

动了世界原材料及能源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涨,价格上涨为原料及能源出口国带

来了福音。同时,中国出口大量的廉价产品又遏制了其它国家因原料及能源价

格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斯

蒂芬?罗奇认为,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概为17.5%。这是因为中国

经济的开放度非常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有某种乘数效应。中国对协

外国人总结中国人特征

老外总结中国人的60个特征 1.熟人见面打招呼时不问好,而是问“吃了吗?” 2.喜欢吃鸡脚。 3.吃鱼时会吸鱼头和鱼鳍。 4.车子后视镜上会吊中国摆设。 5.喜欢唱卡拉OK。 6.房子铺的是瓷砖。 7.厨房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油脂。 8.炉子上面有铝箔。 9.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 10.从没吻过你父母。 11.从没抱过你父母。 12.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戴眼镜了。

13.睡醒后头发会竖起来。 14.会为一些不可质疑的事情辩论。 15.喜欢用折价券。 16.为了最便宜的汽油费不惜开着车子到处找。 17.每天总是到了晚上才洗澡。 18.旅店房间里的非免费食品都绝不吃。 19.如果是男人,那么身上的体毛比大多数女人少。 20.别人为他倒茶时,他表示感谢的方式是用手指敲一下桌子。 21.表示感叹时经常说“哎(第二声)呀(第四声)”和“哇(第四声 22.开车或坐在副驾驶座乘车时不喜欢系安全带,因为系安全带让他感觉不舒服和麻烦。 23.喜欢拉斯维加斯、老虎机和二十一点。 24.厨房桌子上总是有一条湿呼呼的抹布。

25.就餐时习惯把骨头和其他杂碎吐在桌子上。 26.电冰箱时常会存着很久以前放进去的食物。 27. 厨房里有洗碗机,但从来没用过它。 28. 把洗碗机当碗橱。 29.特别喜欢用热水瓶,而且每个热水瓶里面永远装满热水。 30.虽然有餐厅,但却总是喜欢在厨房用餐。 31.会在餐桌上当着众人剔牙,并且用手遮着嘴。 32.坐在书桌旁时,经常会下意识地转动手中的铅笔或圆珠笔。 33.冰箱里时常存有三口剩饭、一只鸡翅或数块乳腐。 34.喜欢把果酱瓶、雀巢咖啡瓶当水杯用。 35.有收集旅馆免费洗发水瓶子和牙刷、小木梳的嗜好。 36.即使外出十五分钟也会带上零食:话梅、橄榄、干芒果或烤鱿鱼等。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评价 我和一位喜爱亚洲文化的欧洲朋友交流,他对中国人做了正、中、反三方面评价,整理后诸位看看可否客观。 正面: 1、中国人吃苦耐劳,尤其生活较苦的家庭,吃苦耐劳、意志坚韧的精神更为著。 2、注重家庭。中国很多家庭不像西方人只为个人生活,中国夫妇考虑孩子更多,婚姻不美满为不伤害孩子,仍选择共同生活,一定程度减轻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3、中国人比较讲交情。开始时可能对你有防范,只要你入了圈子,他们就会对你真诚相待,把你当作知心朋友。 4、注重孩子教育。中国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除正常文化课也很重视文体美等素质,因为中国家庭寄予孩子太多希望。 5、中国人各个好厨师。你要去中国人家里做客,每家都能做出好多好吃又可口的饭菜,外国人去一趟就中国在中国城吃中餐不是中餐,只有到中国才能吃到最纯正的中餐。很多西方人从中国回来后,很多年仍对中国餐年年不忘。 中性: 1、中国人爱虚荣,好面子、讲攀比。中国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一般先看对方穿戴,衣帽取人。中国人爱炫耀,披金戴银,不像西方社会看重个人举止、修养和个性内涵。中国人爱面子,所有行为原则都能与“面子”挂钩,有时候面子比生命还重要。中国人爱攀重,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互相之间明争暗攀,攀比范围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孩子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攀”的地步。 2、官迷,中国人爱当官,古代“学而优则仕”,现代做官更富优越感。当官能名利双收,一个人当官,全家受益,能得到几代人打拼而得不到的东西。所以中国人明争暗斗、你争我夺,都为“当官”,中国人认为这是“人往高处走”,当官是一切价值的最高体现。 3、中国最崇拜名人。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崇拜名人的国度,名人在中国的日子最好过,可以躺在过去的名声上吃一辈子。不比西方社会名声只代表过去,即便获过诺贝尔奖而再无创造,就会被淘汰。想名人躺在过去的名声上过好生活,好似痴人说梦。 4、中国人好客,但总有私人目的。一般而言,中国人请你多了,不拿你当外人的时候,也就是要求你办事了,中国人好客之外,总有个人目的。 5、中国人说话声音大。这是外国人到中国最深的感触之一,中国还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国外。走在西方国家街头,不用多问只听他们说话就知道他们是哪儿个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做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冲击全球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艰难,到哪啊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首先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得到推动,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会受到各方面重视。。经济全球化在一些方面会出现调整趋势,生产全球化将会进一步发展、贸易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掀起新高潮、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整体产业链的全球化难以动摇。其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个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更加有利于平稳发展的外部环境机会大大增加。再次,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推动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其中,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在过去30多年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具备了发展提升的基础。字1978年-2007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7%,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平均真实的GDP保持在11%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总体而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转型的宏观基础。从特定的意义上说,一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消费贡献率降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储蓄率过高等,也同样可以通过改革来促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结构调整的过程。 “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今后五年,甚至今后30年的发展重要性是什么?这一判断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战略决策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版图,也影响到不同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到了前列,另一些国家却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能否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的大势就是加快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考验。根据统计,到2010年末中国的人均GDP或人均GNI将达到3400美元以上,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力和亚洲的马来西亚,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出现大量的贫民窟、金融风险造成国家财富损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不可跨越的障碍等原因,至今仍然挣扎在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结构调整缓慢、自身矛盾难以有效化解、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等。 顺利从发展中进入了较为发达行列的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则是受益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了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在达到人均5000美元的GDP水平之后,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就必须从拷贝转向自主创新,而拉美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很好的改进,韩国过去30年间,人均专利注册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而同期巴西人的人均专利注册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3倍。目前,中国的人均专利注册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0.6倍,虽然高于巴西的水平但是显著低于韩国的平均水平。 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长模式从库兹尼茨增长的转换。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My name is Jason, from New York City, America. I have just come here for 3 years. When I was in America, I got the information about China from TV, newspaper, the Internet, and so on. I think they were the real China. But as soon as I got off the plane, I found that China is outstanding than I have ever thought. What a beautiful country! Although the first impression was good, but it took me quite a long time to get us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 Languag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As an American, Chinese is arduous for me. I had to put my soul in it to deal with it. Chinese food is really good, and it has multitudinous dissimilar kind. I love hot food, so Sichuan food was always my first choice. By the way, I love chopsticks. Festival! Yeah.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far more than thousand years. Its festival has many engrossing points. And some of it should be learned by us, at least I think so. Chinese people loves their parents, loves their family. No matter how busy they are, they always go home and get together with their family. These days will be fill with happiness all the time. I cherish these days, too. Especially When the Mid-autumn come, I can eat delicious moon cakes. I Like it. Lately I read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 a glorious story. My favorite role is Chang’e. And I wish one day I could fly to the moon. I love China! I love Chinese culture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变化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怎样变化 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梨学号10650142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民族、文化,而且同一国家、民族、文化的人也千差万别,要说清楚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的确十分困难。不过,总体而言,中国形象总是有一些关键的点,它们是整个国家形象的关键部分,它们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关键的点描述出来,也就差不多呈现了一个大致的中国国家形象了。这些关键点,也是构成国家形象的维度。具体而言,这些中国形象的关键点存在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纵向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的横向维度。 西方看中国形象总得经历了一个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过程。自《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就受到了西方人的景仰。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整个西方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而当时的元朝富强、繁荣,但是有很多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然后写游记等作品来写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作品中不乏有很多夸张和虚构成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马可·波罗游记》,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由马可·波罗在他游记中创造的“真实乌托邦”形象,也正是马可·波罗的描绘,使西方人对中国充满无限想象。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财富和强大有力的君权,这是贫穷、动荡的西方人最为向往和羡慕的。因而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典型的“乌托邦”形象。 18世纪70年代之前,欧洲对于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正

面的,但是少数作家的创作中,中国形象却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反的。如孟德斯鸠《法的精神》总体上把中国政府看成专制的;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嘲讽中国人缺乏“斗争精神”;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续编》等作品中把中国人描述为贫困、奸诈、愚昧而又自以为是。再如18世纪70年代之后,欧洲对于中国人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负面的,但是普希金的诗歌中却对“中国花园”、“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充满赞美之情。 而到了17世纪启蒙运动时代,中国和乌托邦形象只是为了批判本国的现状,中国的乌托邦现实假的乌托邦形象。1250年到1750年前后,西方塑造的中国形象是乌托邦的,肯定和美化的成分多,这是由这一个时期西方文化的需要所决定的。处于现代性萌发阶段的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关心异己世界的超越性和批判性价值,而一个完美的世界可是使西方文化超越自身和改造自身。启蒙运动使中国形象向负面转化,中国形象中否定性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他者”出现,不是要昭示西方文化的缺憾,而是要印证西方文化的完美和优越。 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形象就全面变成了“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完全是负面的,1966年文革时期的中国唯一一次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真正乌托邦,1968年西欧发生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时,学生们非常重视中国。他们认为只有中国才有真正的人道,并视中国为一种不满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想象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道”的中国,而这显然并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历史事实。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经济发展的 战略重点 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家都很清楚,从去年“十八大”以来,到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的两会,中国新的领导班子开始执政,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也确立了新的发展重点。新型城镇化就成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一下,每十年大概有一个重点。从以前都现在有三个波次的快速发展: 第一波快速发展——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从1978年开始持续到八十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动力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它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基本上到了九十年代初,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第二,解决了我们的建国以后长期存在的食品短缺问题。这是八十年代农村改革重要的结果。

到了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形成了以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土地制度改革,正是九十年代土地从划拨变成了有偿转让,还有住房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九十年代由小平南巡讲话推动的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十年的高速发展。 新世纪这十年,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全球化的红利,我们分享的是全球化的红利,我们加入了WTO,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的出口大幅度的增长,年均增长百分之十几、几十,这十年得益于中国的全球化,得益于外贸的促进。所以,这十年由全球化的红利加上人口的红利,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这是第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三个波次的快速发展,简单地给大家回顾了一下。 二、中国经济的全新阶段和面临的挑战 2011年,就是说新世纪十年过后,下一个十年的开始,其实中国经济生活中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大家关注一下:第一个事件是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表明了中国追赶发达国家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第二个事件是中国的人均GDP超过了5000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对比

Compared with America being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 .Chinese care little about time going by . So why Chinese pay no attention to the clock ? This is due partly to the convention that they are always late for everything including meeting . It did impress me that I made a date with my friend to the library at 12:00 on Saturday .But on the day ,I arrived there on time ,finding that she didn’t come .I made a call .She just said that she was coming soon .whereas I waited for her almost one hour ,which made my blood boil .What was worse ,with the summer holiday approaching ,everyone budgeted going home .One of my friends packed up her clothes leisurely ,which result in her being late .She came to the station only to find that the bus had gone . Should one people get used to be late for everything ,she would miss the ritual interaction that may goes with a rare chance .So we should give added weight by the passage of time.

美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十大特点

美国人眼里中国人的十大特点真是条条见血 2014-04-05 10:06:09来源:鼎盛网浏览次数: 近日有一位名为“心路独舞”的网友发表言论说:“白岩松在他的《你想像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一文中,一语道破了一个很多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接下来就是她所写的对美国人的观察,见微知着,深入浅出,但不料被国内外许多中文媒体非法传载,闹出许多不愉快来。 凭心而论,小舞的摄影照片最受欢迎,她的文章别具一格,美艳之中见风骨,我几乎无法找到一个中文词描写这种精妙,大概只有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华人女子在美国生活了很久才能提炼出这种气质来。 相比之下,如今诸多常写美国题材的作者大多随波逐流,肤浅庸俗有之,粗野泼皮有之,无知更是常见,追究起来都是不肯用功或不具天赋所致。我沿着小舞所讲的美国人十个特点思考,也写出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十个印象来。

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人呢 1、中国人个个争当劳动模范 在美国人眼中,华人是最勤奋的民族,省吃简用,吃饭打包,穿着土气,精打细算,甚至有些小气。其实,这是老一代华人的特点,如今更多的新移民中不少富人官人,裸官家属,他们以权谋私,大把消费,早就脱离了老一辈华人特性。 中国各类国企财政特权造就了汹涌财源,土地财政催生了强烈货币增长,钱就如雪花飘下,这是有权人能捡到,捡不到的依然是没权的人们。 美国人不同,这没有官方给的劳动模范称号,但拥有工作依然是他们的骄傲,哪怕一个小学生能用自己替父母洗车赚的钱买套球鞋也很自豪。老人退休后不愿闲着,依然可以工作贴补家用,依然有很多企业愿意聘用他们,并不嫌弃他们年纪大。 美国的清教徒情结就是“多劳多得,上帝按劳赐福“,看看沃尔玛创始人Sam就明白了,这类人有足够的耐心从微小细节做起,最终成就伟大事业,然后把财富分给社会共享,并不图自家独霸遗产。 清教徒相信“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来自这个社会,回归这个社会。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这仍是许多美国人的心态。 2、中国人非常喜欢住豪宅 的确华人到美国非常喜欢买卖房地产,几次转手便可以赚来一栋不错的住房,甚至更多中国人来到美国口袋里满满的现金。 掏出来把美国人吓一跳,给国内关系领导买几套房也是有的。其实,美国人并不知道中国房子比美国的贵许多,国人把中国房子换成美国房子当然显得阔气。 美国人根本不相信一个北京人卖掉一套二手房可以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买下四百平米的豪宅。 即使你只买了三百平米的也比美国人平均不足两百平的豪气多了,久而久之,美国人都以为中国人都住豪宅,不住豪宅就不是中国人。这么一来,那些说放弃美国豪宅回国贡献的人便露陷了。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本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出发,使战略目标的确定,发展途径的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条件。主要有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 (2)人口状况。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素质、构成、就业等方面。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具体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人口价值具有两重性,在决策时,要把人口现状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3)经济条件。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等情况。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表现,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4)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等状况。这些因素中,有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方向,有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有的起制约作用等。因此,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当综合考虑。 (5)科技发展水平。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给未来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据此估价和调整其他领域的发展政策。 2、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善于学习和总结

外国人眼里中国人60个奇怪习惯

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的60个奇怪习惯 01.在公共场合喜欢喧哗甚至起哄 02.喜欢吃鸡脚、猪肝乃至猪大肠 03.认为鱼头比鱼肉更好吃 04.汽车里会吊有许多晃来晃去的摆设 05.比日本人还喜欢唱卡拉OK 06.房间里的家具比德国人多得多 07.热衷于攀老乡 08.亲友中还有一些小圈子 09.习惯将遥控器放入塑料袋 10.父母和孩子从不亲吻,也从不拥抱 11.有点余钱就存银行 12.小孩往往在读小学时就开始戴眼镜了 13.喜欢在节假日安排孩子进“专长班” 14.常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争论不休 15.喜欢用折价券或淘便宜货 16.为了买到最廉价的汽油而不惜开着车子满城找 17.早晨不洗澡,但晚上必洗澡 18.对宾馆里的非免费食品碰都不碰 19.中国男人的体毛简直比欧洲女性还少 20.说的外语往往调门过多(可能是受汉语四声的影响) 21.求人办事前往往送点小礼 22.比大多数西方人都更喜欢小赌博或买彩票 23.常常把吃下的鱼骨头直接吐在餐桌上 24.电冰箱里常常存放有一个月的食物 25.往往把洗碗机当碗橱 26.每家都有许多热水瓶 27.经常就在厨房用餐 28.会在餐桌上剔牙,但会用手巧妙地遮着嘴 29.冰箱里时常存有三口剩饭、一只鸡翅或数块乳腐

30.把果酱瓶或咖啡瓶改做水杯,并随身带上 31.喜欢带着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大孩子外出旅游 32.中国女人喜欢随时都带着零食:话梅、坚果或烤鱿鱼干 33.喜欢把大米洗得太干净 34.家里没有一般外国家庭都拥有的量杯,但秤倒是一定有的 35.用筷子,而不是搅蛋器打鸡蛋 36.家里茶杯大多有盖子 37.看比赛时总希望中国队赢,而且赢得越多越高兴 38.送客喜欢送出家门很远 39.女人分娩后一个月内不让出门,叫“坐月子” 40.上班时喜欢悄悄给朋友发送电子邮件 41.即便身在异国,中国的南方人和北方人仍然会相互见不惯 42.厨房里的瓶瓶罐罐特多 43.常常会不厌其烦地向德国人或美国人解释堂哥和表哥,或叔叔和舅舅的区别 44.大多对日本人敬而远之 45.往往将牙膏挤到不剩一点点 46.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学习都很用心 47.常常在吃饱后还坚持“消灭”餐桌上的剩菜 48.拜访别人时会带着水果 49.在餐馆用餐后互相抢着埋单 50.在大学喜欢攻读实用型的学科,如工程学、机械学或法学 51.上了些年纪的中国人大多喜欢听收音机 52.喜欢跟父母住在隔壁或同个小区,甚至三代同堂 53.驾车时不喜欢礼让行人,而且欺软怕硬 54.常常给亲友“介绍”男友或女友 55.吃面条时喜欢用嘴吸,喝汤时不避发出声响 56.朋友之间喜欢互相借钱 57.不太喜欢去洗牙,但每日数次的刷牙却很认真 58.重视室内卫生远远甚于室外卫生 59.下班回家总喜欢忙个不停 60.年纪轻轻就热衷吃各种补品

外国人评论中国人的吃

外国人评论中国人的吃 根据几个刚在中国过完新年的外国人口述,略有裁减和发挥,内容基本属实。 首先,在中国的大小饭局都是肉山酒海----小盘围绕着大盘,小碗环绕着大碗,大碗里层还有大海碗,大海碗边上还耸立着砂锅,火锅或者鸳鸯锅,里面都装着能吃的各种小动物,比如鸡鸭鱼虾,乌龟,牛百叶,蛤蟆腿,老鸭子什么的,每个锅里都冒着热气并飘散出各种形容不出来的香味。除了热菜还有小盘凉菜,大都认不出来,我能识别的只有一大盘某种飞禽的爪子,虽然肉不多,可是被你们中国人咬完了还唑,而且唑得特别干净。 西方人吃完饭,桌上基本是空的;中国人吃完,饭桌上的东西好像比吃之前还多了:各种骨头鱼刺,虾皮凤爪,加上咬不动的牛筋和坚果皮等等,统统堆积在桌面上,看上去有一种越吃越多的感觉。 每次和中国人吃饭,最渴望的就是能打包,把吃不完的鸡鸭鱼肉带回家,甚至带回美国才好呢,让那些没见过大世面的美国亲友见识一下,中国人实在是太富有了。 你们中国人在吃这方面创意无穷!首先,你们偏爱带腿的东西,在带腿的东西里除了桌子以外,其它一律都可以吃掉,无一幸免。就拿鸡和鸭来说吧,沦陷到中国人手里其实挺不幸的:从脑袋到屁股到脚丫子,没有一个地儿不被吃的。 在中国人看来,一桌饭局要是不剩下三分之一,就特别没面子。谁要是把剩菜打包带走,就等于公开承认自己是贫农。作为美国人我虽然想带走,可是中国人从来不给我机会和台阶,不得已只好一步三回头的地离开。看着那么多没吃完的好吃的,心疼得我肝肠寸断的。 中国人一旦坐在饭桌上,个个都变得特别健谈,一个赛着一个声音高,一边说一边用筷子指指点点。其中中年妇女的嗓门尤其高亢,和她们坐在一起我发现自己开始耳聋。还有,我的一位黑人同事因为躲闪不及,被邻桌一位边讲边吃的中国人用筷子扎瞎了眼睛。总之,和中国人吃饭挺危险的。 中国人别看个头不大,可是胸怀特别宽广,尤其是吃自助餐的时候。任何一个弱小女子都能端好几盘堆积如山的螃蟹腿,大虾,西瓜,面条还有甜点,吃完了还能游刃有余地低头寄鞋带,我真服了you了。 来华之前,听人说中国是个含蓄文静的民族,这话说得太不靠谱了。中国人平时可能是文静,可是一旦吃起面条来,那响彻云霄的提拉声能把谁吓死。特别是吃打卤面,那四处飞溅的汤水,谁坐在身边都能“飞溅”个半饱。听着那一声紧似一声的吸溜,即便你自己没吃,也跟亲口吃了一样地过瘾,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无私。 每当我们回到美国,再一看美国人吃面条那臭德行,我气就不打一处来:拿叉子一点一点卷面条,再偷偷摸摸地放进嘴里,还得闭紧了嘴咀嚼吞咽,不能露齿,不能出声,那种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2011年中国占世界第一位:总人数12.8万,中国留学生带来的花费大概31亿美元,随着人数的增加,影响力和出事率也增大。 前几天,有感于加拿大华裔留学生林俊惨案的启发,写了博文:中国留学生在海外该怎样保护自己? 很多博友在评论区踊跃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提到,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是一个弱势群体,同时有些留学生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这其中,有地域文化的差别因素,也有留学生自身的问题。 留学生到了国外,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有些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些人很不习惯,度日如年。 学业的繁重,生活习惯截然不同,文化难以融合,再加上语言问题,导致有些留学生困在自己中国同学的圈子里,没法融入到美国当地的文化中。 问题到底出在哪?俺高娓娓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专家学者,只是听到一下说法,看到一些报道。 那些中国留学生身边的老外们,是怎么看中国留学生的呢?或许我们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看到yahoo上一篇报道,讲几点老外关于中国留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准确,但很有意思。 评价一:读书用功,看重成绩,却缺乏创造力 美国学生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太用功,对考试过于重视,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却不注重。只顾埋头学习,却对自己的人生和将来缺乏思考。 有一个老外说,中国学生都是“用功狂”。他们学校的老师有时候会列出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但经常都是只有中国学生会认真看完的。而且中国学生的总分却还是比不上外国学生,因为他们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50%。我有几个教授朋友,他们也和我聊过,说中国学生不太喜欢在课堂讨论不太喜欢发言。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不敢说。网上有一个留学生说:课堂讨论时,我经常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我身上时,我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评价二:缺乏幽默感,开不起玩笑

美国人很喜欢聚会,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各种主题,各种玩法,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奇怪的是,很多老美学生,很少邀请中国留学生参加这种聚会。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古诗

由于这些往事在我们记忆中留下的痕迹,我们欣赏风物景致时就有了成见,处处要以眼中已有的框子来取景;我们站在蚬山,举目四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可能再是抱朴守真的自然景色,历史已经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在人们的相互往来中,有人已经使得他们自己的某些东西同永恒的自然联结在一起,留下了孟浩然诗中所说的这种“胜迹”。 人被困陷在自然的那种既定的机械运转中,他们逃脱不了盛衰荣枯这种自然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这个过程偏巧是人们在回顾历史时见得最多的东西:它的样式是哀歌,是一种时间造成的距离,它相当于想象在唤起悲剧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时所造成的距离。 诗歌中最常见的是出现在一首诗的结尾的沉默,在落入诗的结尾很容易落入的俗套之前就同语词分手。这样的沉默为诗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形式,使他可以把诗的不完整作为来自生活世界的一个断片,而发掘出它更深一层的涵义。 宇文所安:为中国古典诗歌而生的美国人 宇文所安,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歌,是唐诗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美国学者。 其英文本名Stephen Owen,直译应该称作“斯蒂芬·欧文”。他偏偏给自己取了中国字中的姓氏“宇文”,并且从《论语·为政篇》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摘得“所安”两字,作为自己的身份符号。而“宇文”是古代胡人的姓,所以这也是一个胡汉结合的名字。他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 但宇文所安的确是地道的美国人,他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宇文所安从少年时期就对诗歌感兴趣。坊间流行的一个传说是,14岁那年,他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里随手翻阅,第一次读到了李贺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中国唐朝诗人的忧郁吟唱,成为少年宇文痴迷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机缘。自此他欲罢不能,沉迷期间。宇文所安身为物理学家的父亲,曾一度担心他对遥远而陌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嗜好,会让他将来饿肚皮。宇文所安曾自嘲说,自己后来竟能够自食其力,“实属侥幸”。 后来,他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系学习。1972年,26岁时以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文学博士学位。1972—1982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77年,31岁的他发表了令学界耳目一新的的研究著作《初唐诗》。1982—1984年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1984年至今担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老外”最爱问中国人10大问题(图文)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老外”最爱问中国人10大问题(图文) 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不同的礼仪和生活习惯。手机APP软件开发外包.宝通动感科技..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差距越发显露。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国际交流、跨文化对话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怎么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但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自从中国和欧洲开始有接触,至少从16世纪末以来,双方都存在着中西文化的“异质论”。很多欧洲人认为,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根本不一样。 本文总结了老外爱问中国人的十大问题。 老外爱问中国人的10大问题:你有“关系”吗 1.哪个是姓,哪个是名? 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姓在前名在后,很符合逻辑。而西方人则不然,要先说名字,然后再说姓。所以外国人见了中国人的名字,不知所以然,往往要问:那个是姓,那个是名? 回答当然是:我的前面的名字是姓,后面的名字是名字。别看这么简单,用英语说就罗嗦了,老外总是弄混。所以现在好多中国人出国后自报家名时干脆把姓名颠倒。 2.你不高兴吗? 记得那次去法国,在戴高乐机场有法国朋友来接,张牙舞爪,连亲带吻,夸张的动作好像几辈子没见面。同时来接机的还有在巴黎的中国同学,老乡遇老乡,虽然是两眼泪汪汪,但仅仅是握握手而已,脸上却平静如水。 这令老外大为不解:难道你们不高兴吗?怎么跟外国人解释呢?中国人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指心情的愉悦,而不是嘻嘻哈哈的外在表现。 当然,凡事总有个例外。我的一位中国朋友爱说爱笑,表情发达,虽然也是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皮肤,但是总是有洋人打听她是美国还是拉美哪个国家的人? 3.你最惊讶的事情是什么? 到了西方,刚结识的外国同事、朋友或老师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到了我们国家,最令你震惊和奇怪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以诚实的态度去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答案应该是:这里的一切和我的想象差不多。原因很简单,今天的中国人通过报刊、电视、电影、因特网等媒介对西方的政治、文化、生活有翔实的了解,来到国外,除了一时语言还有所不适应以外,真的怎么也体会不到CultureShock(“文化震撼”)。 许多外国人对这个答案自然很不过瘾。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觉得你们来自“黄土地”上那个至今还“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穷乡僻壤,乍一到我们这灯红酒绿的发达世界一定觉得头晕目眩,有很多感触吧! 4.你有没有“关系”? 中文“关系”(guanxi)一词已经成为打入西方语汇的少数中文词之一。有一次我在一家出口公司申请职位,公司人事主管以神秘的口吻问我:“在中国有没有‘关系’?”实际上,西方人与中国人一样讲究关系。 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人从小学起就知道“KISSING-UP”,类似于中文的“熘须拍马”,专门用来取悦老师拉关系,以“提高”课程分数。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

大事件,中国经济的战略失误与未来发展之路 本文为朱镕基之子近日在清华大学发表的演讲《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之路》 所谓新常态,应该是不同以往的一个常态。为什么要提新常态?可能是因为老常态已经不可持续,否则就没有必要提新常态。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国家发展、人民幸福。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发展的基本状况。这是我根据2015年国家统计局出版的年鉴资料做的一个总体描述。 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是我们展开所有活动的基础,我们是拥有13.7亿人口的大国,总产值的统计数据为69万亿人民币。另外还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基本特点,比如历史悠久、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勤劳进取,加上改革开放,成就瞩目,工业发展,门类齐全,资源欠丰,产能过剩,库存过量,升级挑战,创新挑战等等。这是一个总体情况。 再看看中国的地理。这张图我挺喜欢,它能说明很多问题。 中国的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包括珠江流域都是平原。西北是高原,西藏这里最高,是世界屋脊。中国是三阶台地,第一个台阶是平原,第二个台阶是高原,第三个是所谓的世界屋脊。它的地理特点叫做“西高中低”,东南部

比较温湿,西北部比较干旱。在96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中,东部第一阶平原将近有281万平方公里。如果与全世界比较一下,中国的这块平原也算是全世界最大的了。 欧洲也有很大块的平原,但是它的平原纬度50度 偏北,而中国的这块平原纬度在北京40度到上海30度之间,温湿条件就比欧洲平原要好多了。这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仅适应动植物生长,而且也支撑了我们延续几千年的发展。 人口大致的分布,红色的区域的人口最密集,差不多93%的人生活在这里约三分之一的国土之上。虽然我们号称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核心区域就在300多万平方公里之内。 再看一下我们的城乡结构。这是我根据2015年城 市建设统计年鉴找出的统计数字,全国各市、县是最基本的统计单元。城市平均有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有112万人。最小的叫做城市建成区,例如北京的市区各区。中国大约有600多个城市。 城市建成区人口只有3.9亿,如果把县城算进去加起来只是5亿左右。乡镇人口有1亿多人,每个镇平均1.6平方公里,平均人口也就是4000人。 所以我们说城市化变成城镇化,其实是加了很多水分的。乡镇平均人口才4000人,县和城市建成区平均是9 万人,这个地方是59万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概念。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