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部编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部编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部编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理念,就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歌曲《送别》;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及各种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是甚么动物?大家听过这首歌吗?。

2、多媒体播放《梦驼铃》。

3、这个画面,也正是作者林海音脑海中无数次浮现的画面。关于作者,你了解些什把你搜集的资料跟大家说说吗?

师课件出示:(人物和文字)这就是本文的作者林海音,她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5岁时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师:后来,回到台湾后,她把自己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往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请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出示生字,并组词)请这一排同学开火车读,如果他读错了,大家给他纠正;读对了,大家跟读一遍,好吗?(强调卸、嚼、傻)

师:这里还有1个多音字,你会读吗?慢慢地嚼;咀嚼。师:在这两个地方,读音是不一样的。一般单独用的时候,都读“jiao”,但是在“咀嚼”这个词里,要读“jue”。

2、生字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老师再来检查一下课文朗读的情况.别人读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听,发现他读错了及时纠正。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往事?

生:时间顺序。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时间顺序的?生答略。

师:更确切地说,是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的。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呢?

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向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师:那课文的15、1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生答)

师:谁能把作者的这四件童年往事和15、16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生接(主要内容)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与作者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我们先来看“学骆驼咀嚼”这件事。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的1-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好,开始吧学生圈画,教师巡视。

生1:“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师: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生: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师:怎么样是看得呆了,你能想象出小英子的神情吗?(生答:如眼都直了;忘了周围的一切;傻傻的样子……)

师:你能来做个看呆了的表情吗?(生表演)

这个“呆”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个“呆”字让我感受到英子善于发现周围的事物,并对它们充满了好奇,有着一颗好奇的心。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幼稚纯朴!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可爱!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天真!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看得非常出神!

师:是啊,她忘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骆驼!

生:我感受到小英子对骆驼咀嚼的好奇!

师:她观察得多仔细呀,这是在她在用心感受生活。

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来读出小英子的投入(指导读:个人读,齐读)

师:小英子这傻傻的样子多么可爱呀,你能告诉大家,她在看什么看呆了?(生:看骆驼咀嚼)

师:骆驼是怎样咀嚼的?用横线在课本中划出来。

(学生交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读。

师:小英子除了看骆驼怎样咀嚼草料看呆了,还看什么看呆了?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

指导读。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骆驼这有趣的长相和吃相,以及小英子看呆了的傻傻的样子?

师:小英子看得多入神呀,也许这是小英子第一次看到骆驼,难怪她会看呆了。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小英子的这份天真,这份好奇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吧。(齐读)

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的第一件童年往事,你能说说我们用什么方法学的吗?生说师出示:读——画——写——读,下面请你从其余的三件事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件事,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行学习。好,开始吧、

学生自学。

交流。

师: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

生答(师出示第二件事。)

师:你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师:关于打头的那一匹骆驼,长脖子底下为什么总是系着一个铃铛,爸爸的观点是什么?

生:爸爸的观点是骆驼很怕狼。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师:英子怎么看?

生: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师:英子说戴驼铃是为了增加行路的情趣!一个问题,两种说法。你更赞同谁的?说说理由?

生:我赞同爸爸说的,因为爸爸说的有科学根据。

师:噢。你也在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赞同英子说的,因为人们要走那么远那么长的路,要是戴上了驼铃,就像乐曲一样能增加他们行路的情趣。

师:你也是个孩子,老师理解你!

生:我赞成英子的想法,因为英子的想法更符合我们的想法。

师: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关于驼铃,你们有没有自己的遐想呢?为什么?

生:我认为沙漠里常有风暴存在。当风来时,风就会吹响骆驼的铃铛。当铃铛响时,就会提醒它们的主人,然后好避风。

师:能告知主人我在哪里,是吗?说的挺有道理的。

生:夜晚有猎人打猎,铃铛摇一摇,主人就会来救。

师:是啊,铃铛可以保护骆驼。爸爸、英子,还有你们说的都挺有道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得对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爸爸呢,是个成人,看法更现实一些,充满了理性。而英子和你们

就像诗人一样,想象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咱们怎么读好父女两人的对话呢?爸爸说的怎么读?

生:严肃一点。

生:和蔼。

生:读出对英子的爱。

师:英子的话该怎么读?

生:天真一些。

生:活泼可爱。

生:诚恳。

师: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同桌合作,一个当爸爸,一个当英子,开始读吧!

(指名同桌读合作读)

全班分角色读,男同学读爸爸,女同学读英子,老师读旁白,体会爸爸的理性,英子的天真可爱。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想给骆驼剪毛。(师出示课件第三件事,指学生读)

师: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哪里有趣?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体现了林海音童年时十分幼稚、天真,她小时候十分有趣。

出示这句话。师: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什么?

生:我从这件事看出她的心灵是十分天真纯洁的,她对一切都十分好奇。

生:喜欢骆驼,关心骆驼。

指导读这句话。

齐读第三件事。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问去处。(师出示课件第四件事,指学生读)

夏天来了,再也见不到骆驼的影子了,它到哪了呢?老师来当妈妈,谁当英子来问一问?

(指名师生对读;老师和全体学生对读)

师:英子总是问,她都问了什么?

生:夏天来了,骆驼去哪里了?

生: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系上一个铃铛?

生:骆驼的皮毛为什么到春天就会掉下来?

师: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是呀,这就是孩子,好奇的孩子。脑海中有着问不完的问题。

五、学课文最后2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在北京,在城南,我的童年是多么有意思呀!可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2段。

师:

1、从这两段中你体会出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怀念

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2、前面作者说“童年一去不还了”,后面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两句话不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是啊,童年的时光一去不还了,但童年的往事却常常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中。

六、看板书总结课文

请同学们看板书,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着骆驼队,回忆了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的用处;想替骆驼剪毛,夏天来了,问骆驼到哪里去了这几件事,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于是,她写下了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课件图示)(音乐响))。老师读过《城南旧事》,,那里面有她想念的和她一般大小却生活悲惨的妞儿,有和蔼又憨厚的小偷,又命运凄惨的秀贞,也有她想念着的那荡悠悠的秋千,想念着的那毛茸茸的小鸡。整个故事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希望大家课下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被作者描写的那些景物和人物所吸引。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15、16自然段。

板书设计: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怀念

剪驼毛

问去向

教学反思:

从学校布置家长开放课开始,就一直着手进行准备。因为开放课毕竟不同于以往的公开课,这是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它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影响着自己的声誉。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案反复地斟酌,修改。并请张城老师帮着做课件,自己也学着做些稍微复杂的课件。开放课终于在紧张而有序的准备中结束了,回顾这次开放课,有得也有失,现总结如下:

优点:

1、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比如,借助“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2、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比如,授课中,主要设计了“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趣事?”“哪件事你最感兴趣,读一读,

做做批注“这两个问题贯穿了全文的教学,教学思路很清晰。并且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的方式,领着学生学习了第一件事,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余的三件事,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缺点:

1、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学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费时太多,致使课文还没学完下课铃就响了,只得匆匆收尾结束授课,本来设计好的反复读课文15、16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童年一去不还了”和“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两句话的含义;看板书回顾课文内容,这些环节都省掉了。

2、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学骆驼咀嚼”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只说出了能体会出“骆驼吃草料时很安静,嚼得很细”“我看得很投入”等,却没有同学从“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细致”这个角度来谈体会,教师也没进行引导。

3、这篇课文内容浅显,语言舒缓,应该引领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但课上读得太少,读的形式单调。

4、课堂气氛不活跃,举手的同学太少。因为时间的关系,只一味地提问举手的同学,没有想办法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2.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模仿

谈骆驼铃铛天真想剪骆驼毛幼稚问骆驼去处好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