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废墟中的孩子

废墟中的孩子

废墟中的孩子

废墟中的孩子

时间:2019-10-29 10:43:35 | 作者:陈品铭

这时的上海火车南站人山人海,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知道一场灾难正在来临。

现在正是抗日战争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很多人都去乡下避难,这个小男孩一家也不例外。

“吁——”几架日本侵略者的轰炸机从天空中飞过,投下了数十颗炸弹。轰!一声巨响,四周的房子全部变成废墟。轰!又有几颗炸弹爆炸了!只见四周火花四溅,横尸片野,血流成河。人们四处逃窜,可是他们终究还是躲不过飞机和炸弹。他们不是被炸死就是被巨大的石块压住走不动了!小男孩的爸爸被炸死了,他的妈妈也为了保护他而牺牲了。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一片废墟旁,静静地凝视着妈妈的尸体,仿佛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苦……

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走后,那个小男孩坐在那里嚎啕大哭。那哭声撕心裂肺,满是害怕与憎恨!

原本人山人海的上海火车南站,现在变得生灵涂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都是战争干的“好事”!你看那个小男孩,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就失去了爸爸妈妈。救救他们吧!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女,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母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中西方审美比较

中西方审美比较 摘要: 以前不论东方或西方,人们很少谈说事物的美与不美,而更多的是和谐与不和谐,人们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追溯到中西方古典审美,可以说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但由于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中国主要彰显主题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偏向于人伦“心理”;而西方人是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表征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具有宗教神圣内涵的形象再现,是偏向于外向形式“物理”。西方常常把审美对象的超验品性与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注重“美”与“真”的共同点,他们审美最高境界就是人神之和的“形式和谐”;而在中国注重发现审美形象的象征功能,并常常把这种象征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比附起来,注重“美”与“善”的共同点,我们的审美最高境界就是“入世”与“出世”相平衡的“心理和谐”。 关键词:东西方审美异同主体 审美是一个现代不可回避的话题,而中西方审美的差异也是不可避免的生存情景。在摘要中已经简单介绍中西方审美的大体异同点,下面我具体选取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来阐述,我主要是先从观念上总体阐述中西审美的比较,而后从绘画具体分别介绍的。 一、观念上 在谈到中国文化的代表,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庄,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所以我就通过介绍他们的思想来具体表现。孔子对通过审美展现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评价,是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衡量的。他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就是“克己复礼”,达到以“仁”为核心的“圣人境界”。因此儒家的理想人格培养过程,就是把社会性宗法体制的共同性要求内化于自我人格心理的过程。而表现在艺术审美中就是提倡以宗法社会的道德精神为美之本,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伊内心的和谐容纳现世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美境界。道家所崇尚的审美理想,是一种超越了自然物质形式的审美心理状态,即在心与物浑然一体的和谐统一体验中,使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乃至逻辑因果的束缚中超脱出来,达到一种“虚”、“静”、“明”的自由审美境界。而且中国的绘画向来不受到政治的牵连的,绘画通常是文人墨客的喜好,或民间工艺者的手艺活,文人墨客修身养性,游遍

四年级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_作文

四年级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篇一:小学作文成长的烦恼400字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各种烦恼,我的烦恼来自三年级的一次考试。 我记得升入三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因为一二年级时,考了双百,就不在意三年级期中考试。我忽略了考试要求:1。不许说话。2。自己认真读题。3。写完检查。第一题做完了,我就坐着。因为原来考试都是老师一个题,一个题的读,我就等老师读第二题。我看看旁边的同学都在写,有的已经做第四大题,就开始着急了,可着急已经晚了。马上开始写,当我写第四大题时,别人的作文已经结尾了。这时,老师边走边说:“快点写,时间不多了。”听到这句话,我脸上的汗直往下掉。干脆放弃后面的题,直接写作文得了。作文也是匆匆忙忙写完的,连检查都没顾上,老师就开始收卷子了。 几天后,试卷发下来了,我的语文只考了80分,老师把我臭骂了一顿,回家后,又被妈妈臭骂。我知道,是我没看清要求“自己认真读题”,却傻傻的等老师读题,结果都是80分惹的祸。 从那以后,我每次考试都很认真按要求去做题,做完仔细检查。以后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步步高升。 这件事,虽然给我带来烦恼,令我难忘,但是,让我刻骨铭心。 篇二: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每一天都过得十分充实、快乐,可一到

五六年级这学习的“高潮”时期,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像一个沉甸甸的包袱,压得我气喘吁吁。 一节数学课上,老师上完课后要我们写作业。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放下笔,站起来,伸了伸手,弯了弯腰,呵!真轻松!“组长中午交课堂作业,没交的要重罚!”老师似乎在和我作对,我的速度本来就好慢,再被老师这么一吓,我的天呀!我何时才能抄完题目,更不用说做完了呀! 到了中午,我早早地吃完饭来到教室里做作业,到交作业的最后一分钟,我一惊人的速度写完了,我舒了一口气。不一会儿,老师从袋子了拿出一沓厚厚的纸张,让我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发下了两张基础题试卷和一张思考题试卷作为家作。对于我们假期都要上补习班的同学来说,只能用一个字来表达此时的心情——烦!但对于不要上补习班的同学来说,一天就足够了,哎!真烦哪! 一回到家,我马上放下书包就开始做,连吃饭都顾不上了。九点半,我终于完成了全部作业,可此时我已经累得腰酸背痛,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了…… 篇三:四年级作文成长的烦恼 都说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可真是个事实。就拿我说吧,爸爸妈妈做什么事都得让我争第一。唉,这就是我的烦恼。 我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上课时专心听讲,一回家就抓紧时间做作业,成绩还不错,可爸爸妈妈总是不满足,还要大量增加家庭作业。星期六,小山似的作业终于做完了,我想看看电视放松放松心情,妈妈看见了,说:“都快毕业考了还看什么电视,快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具体实例的比较,总结。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的形成 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1)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体现出的是一种飘逸,洒脱的意境。这样的例子在中西方十个人中屡见不鲜。 相同点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

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

青春期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 导读:篇一: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快乐的景象总会让我很兴奋,但成长中的烦恼也一次次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就拿那件事来说吧。记得那一次,星期五下午,我的弟弟要搬新房子,我去他那玩,一直玩到星期天。回到家才想起作业还没完成呢!真是喉咙里放鱼钩——提心吊胆。于是匆匆忙忙地拿来起笔,刷刷的就写起,中间不断的想着,老大懒汉老二勤——一不做二不休,但妈妈还是提醒我,字要写端正。我一听,心里一震,我坚定之中下了一个决心,就算是做不完,书写也要端正,而且这个决心绝对不会动摇。做着做着,呀!不好,五点半了,马上就要去学奥数了,这回真是插翅难逃了。我心想:“如果去学奥数,作业就做不完。可不去学奥数,这一讲我就不懂,以后遇上这类题可怎么办?”两个问题使我心里忐忑不安,可到底去还是不去呢?唉,还是去吧,作业回来继续做。在奥数课上,我一个字也听不进去,一直到结束,我的心还是揪在一起……晚上九点了,我的作业终于完成了,不但书写端正,而且正确率也高,真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成长中不但有快乐,还有伤心、生气……只有快乐是不够完美的,烦恼也是成长中的一部分,只有你亲自体会到了,你才会是真正在成长! 篇二:

不知听过多少遍,在多少个地方听过人们常常把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旭日。那是希望和美好的象征。但他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青春与烦恼竟然成为一对孪生子。 进入了青春的殿堂也就意味着烦恼将会伴随你的左右。 不必说堆积如山的作业,忙碌的作息安排;也不必说父母的考分阶级,严格的教诲要求。更不必说…… 作业之多“难为”了嬉戏之少,老师之严肃“阻抑”了欢笑之渺,压力之沉重,“造就”了在梦幻中的我们—成长的烦恼。打开厚重的回忆之书,那思绪点点,也许是不倦回避的一些往事。 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连几次的测试中,我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数学是这样,英语亦是如此。所以,从那以后,我便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得到的是对考试的恐惧!这令我很是烦恼。 眼看成绩一天不如一天,分数一次不如一次,就连性格也变得孤僻起来。于是,我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机”,便暗暗地告诉自己:“不能在这样下去了,我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改头换面,重新做回那个原本自信、开朗的我!”从哪一刻起,我便一直都在向我的目标努力看齐,终于,通过一学期的不段努力,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黎明的曙光,寻找回了往日的自信,拾起了对学习的热爱与信心,令我快乐无比!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中西方审美差异浅析 2010.04 李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4) 【摘要】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 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 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 己的审美需要。除审美价值外,艺术还具有其它社会功能,如认识 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娱乐功能等。其中艺术审美存在着中西差异这包括东西方社会存在不同的 认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情操是 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 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关键字】中国审美西方审美差异原因分析 一、审美含义 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使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 出一个评判的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 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 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因此审美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诸如时 代背景、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 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 或少都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基于此审美 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可以是我们精心烹调的菜肴,可以是摄像机随意扫射后的一张照片, 也可以是大画家笔下所描绘的张张画卷。 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 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 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 二、中西方审美差异体现 1、中国审美 中国的审美观可概括如下: 1)“以和为美”――证实辩证和谐的文艺观; 2)“以意为源”――推崇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3)“以形为义”――表现自然美的形体地位; 4)“以思为最”――追求唯心主义的哲理感。 2、西方审美 1)“以形为最”――强调万物客观的准确性;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 (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 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当然,这些怜悯和恐惧的体验如何能够引起我们灵魂的净化,尚且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也因此引起了人们的持久争议,但其理论贡献仍是不容抹杀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不仅指出了悲剧对于人的灵魂的净化作用,而且抓住了人们在欣赏悲剧时所经历的由消极情感(怜悯与恐惧)到积极情感的转化过程。尽管后代的思想家对于这个过程提出了日益精细的理论说明,但亚里士多德所发现的悲剧感的这一根本特征却始终没有被推翻,并且构成了悲剧理论研究的核心。 到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发生于“矛盾冲突”的理论,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法运用到了对于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他认为,悲剧的产生源于理念的分裂。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和谐、静穆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却会产生分裂与矛盾,这种分裂和矛盾会导致理念的内在冲突,并推动理念的运动和发展。理念冲突的显著表现就是人们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描写这种冲突正是悲剧艺术的使命。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他并不认为 悲剧的发生是由于悲剧主人公的过失所致。而且,黑格尔的精辟之处在于,他看到了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以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安提戈涅》为例说明,国王与安提戈涅的冲突就是国法与家法之间的伦理力量的矛盾冲突,这两种伦理力量都是合理而片面的。国王与安提戈涅分别代表着国家利益和血缘亲情,所以,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

第4单元作文范例: 战争中的孩子

1、战争中的孩子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轰”的一声巨响,火车站的候车室瞬间倒塌了。车站里那成千上万的人们惊惶失措,逃的逃,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一片。顿然间,硝烟滚滚,血肉横飞。 这时,从被炸的候车室的废墟和碎片中传来一个幼儿的哭声,闻声过去,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正坐在废墟里,他的周围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他身上也都溅满了血。那男孩显然已被周围发生的一切吓怕了,他一脸惊慌,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都是灰尘,还张着大嘴拼命地哇哇啼哭着,连脖子、脸上的青筋都露出来了。这个可怜的孩子是在用他那拼命的哭声找寻自己的爸爸妈妈,找寻自己熟识的亲人。然而,这凄惨的哭声没有惊动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惊动他的亲人。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些亲人已被日本侵略者的炸弹夺去了生命。 头顶上敌人的轰炸机还在盘旋着,一枚枚炸弹继续攻击着,地上的人们死的死,伤的伤,小河里血流成河悲惨得难以想像。就在这时,他听到他旁边的废墟里,传来一个微弱的声音,他知道,这是他妈妈的声音。于是,他拼命爬过去,手上、脚上都被碎片划破了一道道口子,鲜血在流,可他全然不顾,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一下子仿佛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大人,因为他有一个希望,一定要看看妈妈,一定要把妈妈救活。终于,小男孩爬到了妈妈身边,看到妈妈一脸的鲜血,小男孩赶紧伸手去帮妈妈擦,妈妈从牙缝里挤出两面个字“孩子”就断了气。就这样,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这个孩子成了孤儿。 这个孤独、可怜的孩子,他以后的生活又会如何?相信他会记住这段历史,发奋读书,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2、战争中的孩子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这天,肯定有许多人难以忘记。因为在这一天,死伤了许多无辜的生命。 从美国记者拍下的照片来看,一个满身是血又不满周岁的幼儿,坐在一堆废墟上在恐惧之中嚎陶大哭。她的身边到处是残垣断壁和堆积如山的尸体,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也许她的父母被可恶的日本人炸死,而被埋到废墟里最深的地方了?也许她的父母和她被躲避炸弹的人流冲散了?也许他的父母正在照顾其他的伤员而无暇照顾她?也许…… 如果她的父母真的死了,这个可怜孩子的命运将会如何?也许那些可恶的“野兽”会来到火车站“扫荡”,发现了孩子,把他带到实验室,对他做一些惨不忍睹的实验,直至把他折磨至死?也许……也许可怜的孩子会被一位过路的好心大叔发现,把她带回家抚养长大。告诉她曾经经历过的悲惨往事,激励她成长为坚强的抗日战士,加入到抗日战争的队伍中,保卫自己曾经受人欺负的祖国。 这个照片让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如果有一次机会让我对世界呼吁,我会说:“为了让孩子不再失去父母,为了世界和平,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我们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小学生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汇总7篇

小学生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汇总7篇 小学生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汇总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篇1 看着那些小朋友玩得那么开心,他们无忧无虑地玩。几年前我也是这样,人长大了,烦恼也多了。想起那些烦恼我头就疼了。我真的不想长大。 我的学习成绩只处中上水平,小考的时候我差点考不上。上了初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妈妈常常说:“你怎么不努力学习,你怎样考高中啊,你初中就差点靠不上,你如果考不上,你以后的工作怎么办啊?你这初中文凭那有人要你,你又没有什么特长,你去干什么呢啊?现在读书才出息啊,孩子读书是为了你自己啊,不是为父母啊。”是啊,现在不读书哪有出人投地的一天啊,现在连有些大学生都没

有工作啊。想起这个问题我心就烦。 刚上初中,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老师、学校、同学。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有很多同学我都不认识,我不知道怎么样去和他们沟通。上体育课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在一起玩,我很想跟他们一起玩,可是我不知道怎么样和他们说。 前天,妈妈偷看了我的日记,我很恼火,就去跟妈妈讲道理,可妈妈却说做父母的应该知道孩子的一切。日记里都写了我的小秘密,让人知道了就象被人赤裸裸地看透了。我跟妈妈吵架了,这几我们都在冷战中。 我多么希望一生中没有烦恼,那该多好啊!可是人不可能没有烦恼,就象在阳光普照下,也难免回出现短暂的阴云。其实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你怎么样对待它。从今以后,让我们一起处理烦恼,消除烦恼,让我们带着多彩的梦走向成熟! 小学生成长的烦恼作文400字篇2 在成长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伤心事和烦恼事。然而,正是这些伤心事和烦恼事才更能促使我们长大。 记得我小时候无忧无虑,吃了玩,玩了吃。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学校,每天的作业越来越多,要背的书也越来越多。每天早上六点就会被妈妈谎说成七点叫起来背书,并且还要背着沉重的书包去学校。在学校里总是因为作文和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Aesthe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观及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I Abstrac t (English) (Ⅱ) Abstract (Chinese) (Ⅲ) Contents (Ⅳ) 1. Introduction (6) 1.1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6) 1.2 Literature Review (7) 1.3 Purpose of the Study (8) 2. The Difference of Face perception and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8) 2.1 Face in Chinese Culture (9) 2. 2 Face in Western Cultures (11) 2.3Pragmatic Strat eg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12) 3. Analyze the Factors of Difference (14) 3.1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 .. (14) 3.2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 (15) 3.3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17) 5. Conclusion (18) References (19) Acknowledgem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paper, I got a lot of help from others. Here I want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m.

战火中的孩子们

最难忘的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的真实情景。 有一个小孩,约四五岁,跪在地上,他旁边有很多人在逃难。有的拎包,有的抱着小孩,有的扶着老人。突然,日本侵略者从飞机上投下很多炸弹,把上海火车南站炸得面目全非。有的架子炸烂了,有的蓬炸碎了。那个孩子在哭喊着:“爸爸,你在哪?妈妈,你又去了哪?快来救救我啊!”他的叫声是那样的悲惨,是那样的凄凉。他听到飞机的轰轰声,非常害怕。他爬过去找爸爸妈妈。他找到了!可是,他爸爸妈妈已经被日本侵略者投下的炸弹炸死了。他扯着爸爸妈妈的衣服,说:“爸爸,你快说话啊!妈妈,你快醒来啊!”他哭的是那样的凄惨。从此,他无人照看,多么可怜的战争中的孤儿呀! 所以,我们不容许历史的重演!我们要制止战争,维护和平!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 “轰”的一声巨响,火车站的候车室瞬间倒塌了。车站里那成千上万的人们惊惶失措,逃的逃,叫的叫,哭的哭,乱成一片。顿然间,硝烟滚滚,血肉横飞。 这时,从被炸的候车室的废墟和碎片中传来一个幼儿的哭声,闻声过去,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正坐在废墟里。他的周围都是血肉模糊的尸体,他身上也都溅满了血。那男孩显然已被周围发生的一切吓怕了,他一脸惊慌,眼睛瞪得大大的,满脸都是灰尘,还张着大嘴拼命地哇哇啼哭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是在用他那拼命的哭声找寻自己的爸爸妈妈,找寻自己熟识的亲人。然而,这凄惨的哭声没有惊动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惊动他的亲人。唯一的答案,就是这些亲人已被日本侵略者的炸弹夺去了生命。就这样,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这个孩子成了孤儿。 这个孤独、可怜的孩子,他以后的生活又会如何?相信他会记住这段历史,发奋读书,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中西美学比较

中西美学比较 “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仍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思想体系”。中西美学的理论基础不同,有学者认为西方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之上的;中国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之中的,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中西美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相差甚远。在古希腊人崇尚思辨的社会风气引导下,西方美学家形成了喜欢用缜密精确、高度思辨的方式来研究美学,十分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对美学中的概念和范畴都有着严格的定义。在论证方法上,西方美学家也十分推崇抽象思维,擅长逻辑分析,一般都有坚实的哲学功底.因而常常喜欢从总体的哲学框架入手,去引发一定的美学命题和结构。而中国美学则是在感性直觉中体现出理性的思辨,是一种更加接近于艺术思维方式的个人体悟,是一种具象的抽象。它不重系统的著作,而重零星的感受,不重理论的分析,而重直观的欣赏}不重逻辑的分析,而重联想的丰富口]。因此,人们常常认为中国美学是一种经验美学,它主要立足于生动的审美经验,结合丰富的艺术实践.去探讨美的规律。其论证手段是直觉感悟,而不是推理判断。由于中国美学缺乏严格的美学范畴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手段,因此中国美学很少有西方那样完整的美学体系和关于美学的宏篇巨著,许多美学观点只是散见于各种随笔和杂感之中。以至于有人提出中国古代是“有美无学叽“,甚至西方美学家鲍桑葵居然武断地认为中国、日本,甚至整个东方都“没有关于美的思辨理论机”,这种观点显然是过激的。虽然中西美学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风格迥异。但是只要我们对二者稍加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在面对许多重大美学问题的时候,其实中国和西方的某些观点和看法非常接近,甚至很多观点中国人提出的时间比西方人更早。这种现象从古希腊和中国先秦时期就开始了。 中西美学的三个主题是美、艺术和美感。在美的方面,中国古代的美是实用的美善和伦理道德的美善两个层次的,他们最终被定型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模式和道家的自然宇宙论模式;古希腊的美是人体之美的观看对象,并将其提升到对上帝或彼岸的爱的追求。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的“艺”的地位一直不高,“乐通伦理”和“文以载道”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西方艺术精神的主流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模仿论。在美感方面,中国儒家归之于合乎礼教的“众乐”,道家则归于与大自然相通的“至乐”和后来的妙 悟、兴趣;西方则一方面有非理性的“诗的迷狂”,另一方面有理性的“认识的快感”。在所有这些方面,中西美学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中西美学对比

美育中西美学对比 推荐阅读:[论文关键词] 中西方美学文化背景艺术形式和谐自然传神[论文摘要]对很多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来说,中国文化有无穷的魅力,它曾经在很多领域内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唯一持有无数成就而又不间断的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要广泛地、深入地讨论美学问题.不仅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的艺术形象,而且能… [论文关键词] 中西方美学文化背景艺术形式和谐自然传神 [论文摘要]对很多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来说,中国文化有无穷的魅力,它曾经在很多领域内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是唯一持有无数成就而又不间断的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要广泛地、深入地讨论美学问题.不仅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的艺术形象,而且能从比较中寻求不同文化的发展规律,会更加突出中国艺术的重要性,领悟中国文化的实质.进而在当代学人的眼中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的形象的同时与西方绘画互补长短,逐步走出传统发扬传统。用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来引导我们指导我们的教学。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中西美学在理论体系、具体范畴、表现方式、内在意蕴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差异.从而更准确的引导学生欣赏中外艺术作品. 在我们美术教学的欣赏课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中西方画家的作品,欣赏课的知识要点和具体的讲授内容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准确的具体参考形式能从美学的本质上对东西方的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形神绘制等艺术进行比较分析,使我们的脑海中理清教学脉络,更清楚传授知识的要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在对待东西方不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语言时,能从美学的本质上以艺术的共同规律做深刻的富有特色的研究,而寻求跨文化的共同规律.会对学生认识我们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绘画作品中,一幅中国画和一幅西洋画,特别是古典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对比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虽然它们都是中西方画家在头脑中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活动而凝结的艺术意象但根本是不同的.也表明它们的外部世界不同,它们心理结构也不同.中西方人的外部世界和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艺术和哲学上.由于哲学是人类心灵最核心、最精练、最明确的表现,艺术的最终差异也要追求到哲学的差异上。中国人的哲学反映:道、气、无、理、可以说全面抓住了中国哲学的根本核心。西方文化的前进往往是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前进,希腊是一个世界,中世纪是一个世界,近代是一个世界,当代又是一个世界.以毕加索、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艺术与古代世界和近代世界有明显差异。泰纳曾经在《艺术哲学》中说过:"希腊是一个美丽的乡土,使居民的心情愉快,以人生为节日."但是尼采却独具慧眼的看到了古希腊人的悲剧精神,其“日神说”与“酒神说”对现代西方的美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存在什么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可能性,具有典型的悲剧色彩。 (一)有与无 有与无的哲学观念,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或者是永远存在,或者是跟本不存在"一个实体的宇宙,一个气的宇宙;一个实体与虚空对立,一个则虚实相生。这就是渗透与各个方面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你看中国写意绘画是如此的虚实相间,往往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是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领悟.进而产生了安定静穆和谐的天人关系,中国绘画画同时包含自己的弱点,失去了对空间的追求。以无为本,气的宇宙。捍卫了中国文化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古典绘画是这样的写实,看看《最后的晚餐》看看《蒙娜丽莎》西方有与无的对立造就了进取、抗争、追求的精神,同时也含有弱点,在古代暗酝了命运的悲剧,当代

中西方动漫美学差异比较

审美的差异性 ——中西方动漫产业的比较 动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首先就具有审美价值。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思维美学形态和视听美学形态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了动漫艺术美学的基本形态。人们通过不同的动漫艺术类别,分别传达的不同的视觉享受,赋予作品深刻内涵和审美价值并产生审美的快感。 一、动漫产业及现状 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许多发达国家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重。一部《狮子王》投资4500万美元,其获得收益是8000 多万美元,己经大大超过一般影视电影所带来的收益。可在当今世界上,真正称得上的动漫大国的又屈指可数了,而美国和日本又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东西方动画产业的代表。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是动漫产业的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生产的动漫产品的数量之多,还因为动漫产业在它们的社会中得到的高度认可,动漫文化已经成为这两个国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观看动画片的人群在不断扩大,由开始的父母孩子去观看,变成了从儿童到青年,甚至到中老年的庞大观众群。每一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动画片成为参与角逐的重头戏。美国的迪斯尼动画公司,已获得了30几座奥斯卡奖。这是美国动画繁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美国,除了迪斯尼,还有梦工厂、华纳、福克斯兄弟等公司积极研发制作动画片,每个公司都有庞大的工作团队,他们在一起办公,使用先进的3D软件和高科技手段进行制作。每个公司都能在短期内制作出一部高质量的动画片。日本的动漫产业也是非常发达,已成为其第三大产业。总之,日美两国的动画产业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 二、以迪斯尼为代表的西方动漫 迪斯尼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取得成就最大的动画公司了,小时候,那个可爱的米老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轻快的音乐、幽默而夸张的语言,至今使人难以忘怀。纵观迪斯尼动画的发展历程,似乎可以看到它的动画创作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的模式,利用周围的文化,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经过加工再创作,创造出不同效果的具有强烈美国味的动画影片。迪斯尼常常取材于一些已有的作品将它赋予新的内容,并以新的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在整个迪斯尼的发展历史当中,都从周围的文化中寻找创意的源泉,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花木兰》。它把这些各地的文化用它自己的独特风格进行包装,然后把这些混合作品变成了迪斯尼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就是把观众带进欢乐的风格当作艺术的首要任务,并加以发展,它看重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所以能够受到观众的关注,引起观众的兴趣,对观众产生吸引力是其目的,并且成功达到了这个目的,所以说迪斯尼动画是愉悦风格的成功典范。看过迪斯尼动画影片的人都知道其带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欢乐. 此外,我们在看迪斯尼的动画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很强的美国味,特别是洋溢一种美国人不断进取的精神,一种热情勇敢的精神,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很容易从这些影片中看到古希腊人生存精神的影子。不管迪斯尼影片讲述的是哪里的故事,里面总会有一个勇敢、坚强、拯救人类的英雄形象,

1937年8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资料、幸存的孩子、作文指导、范作

1937年8月28日,日机轰炸上海南站,炸死200余人,伤者不计其数.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到上海火车站坐火车,遇到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当天的上海火车站被炸成了“垃圾场”。对夫妇尽管受了伤,但仍然紧紧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在被日本侵略者追赶时,为了保护妻子和孩子,孩子的父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母子俩伤心得泪流满脸,儿子似乎知道了自己的父亲去世了,比他的母亲哭得更加大声,哭声犹如闪电雷鸣。就在这时,婴儿的母亲隐隐约约听到了日本侵略者走过来的脚步声,可是母亲已经累得双脚麻木了,加上受了伤,已无法走动。伟大的母爱给了这位母亲以力量,使她跑动了,由于跑得很慢,日本侵略者一枪打中了这位母亲的脚上。母亲被活活地杀死了。小孩仿佛哭喊着:“爸爸、妈妈快回来吧,快回来吧,儿子我需要你们,快回来吧!”儿子的哭喊声,这位母亲好似听到了。她用力睁开眼睛,说:“我的乖孩子,你一定要生存着,将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爸爸、妈妈报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添光彩,让外国人知道,我们中国不是那么容易欺负的!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永远祝福你,再见了我的儿子。”说完,这位母亲已经闭上了眼睛,没有呼吸声了。 淞沪战役期间,日军曾动用了100多架飞机对上海进行狂轰乱炸,意图摧毁我军民的战斗意志。上海当时有南北两个火车站,北站处于交战区,交通完全断绝,因此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1937年8月28日,南站遭到了日军两次毁灭性轰炸。当时南站挤满了想要撤往内地的群众,约1800多人,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下午2时左右,四架日机飞临南站上空实施轰炸,当场炸死500多人。不一会儿,又有八架日机再次投下炸弹,炸死200多人。轰炸过后,车站变成废墟,到处横七竖八躺满尸体,惨不忍睹。当时在美国《赫斯特新闻社》任职的中国摄影记者王小亭目睹了这一悲剧并拍摄了这张令人揪心的照片。两星期后,照片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据估计,当时全世界有1亿3千6百万人看到了这张照片。由于上海火车南站远离战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所以国际舆论纷纷谴责日本轰炸城市,杀戮无辜平民的罪行。面对国际舆论压力,日本法西斯在战时就百般抵赖,诡称当时飞行员误以为站台上是调动中的中国部队,所谓发生了“误炸”。 同学们大都是出生于这场战争后半个多世纪的孩子,对这场战争是缺乏了解认识的。因此,这次习作让,我们重温历史,搜集有关这场战争,有关日本侵略者罪行的资料、图片,阅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