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2007蓝皮书“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课题组

2007年11月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课题专家委员会

顾问

王洛林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王林生著名经济学家原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

委员

张燕生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

王子先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

汪亮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

华晓红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邢厚媛商务部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

鲁桐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跨国公司研究室主任

课题组组长

杨兴锋《南方日报社》社长

副组长

汪亮王子先邢厚媛

课题组成员

陈霖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处长

杨正位商务部政策研究室政策处处长

蓝庆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

盛宝富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高级国际商务师

龚雄军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

姜荣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张晓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周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李志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概要

早在2000年,我国就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多年来,我国有关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政策和促进措施趋于完善。“入世”5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3亿美元,年均增长60%。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居世界第18位,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国。以200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和“入世”过渡期结束为标志,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将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同时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国际比较看,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通常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程序;从各国实践看,工业化水平和经营发展阶段总体上决定着一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程和趋势,一般人均GNP达到2500美元以后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企业国际化经营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继续居于主导地位,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迅速发展,对外投资领域和方式不断创新,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进一步提升。

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新一轮生产要素重组和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趋势,全球范围内企业跨国经营再掀新的高潮;从国内看,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新阶段,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将长期面对能源、资源、环境、技术和外部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同时新矛盾新课题还会不断出现;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将从以商品流动为主向商品和要素全面双向流动的全方位开放转变,进一步从以政策性为主的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对外开放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十七大报告还首次具体阐明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方向,即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

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这为制定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指明了方向,必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发展生产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新形势下推进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是:适应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推动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协调发展,显著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创造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基本选择是,适应国际上跨国经营的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效的公共与中介服务为辅助,全面提升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渐进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以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变;注重互利共赢,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搭建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平台,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要按照总体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大力优化公共服务;发挥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比较优势,确定企业国际化的主要行业导向;适应跨国投资新趋势,创新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方式;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国际市场的调查研究,明确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市场导向;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跨国经营模式。各方面齐心协力,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升。

未来,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机遇期,水平全面提升,并将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展与成绩

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近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20多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一)国际化经营战略提法的逐步演变及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几个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明确提出在对外开放中,要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等已开始对外投资活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跨国经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90年代后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积

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几个发展阶段中,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演变,有关政策和措施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第一阶段:国际化经营的尝试性阶段(1979-1983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很少。由于外汇非常短缺,在1982年以前每一宗对外投资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审批。从1982年起,国务院授权原外贸部对对外投资个案进行审批,并对经营型企业加以管理。

第二阶段:国际化经营管理框架形成并强化的阶段(1984-2000年)。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开始逐步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由投资个案审批向规范性审批转变,形成基本管理政策框架,为日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这期间,原外经贸部于1984年5月出台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合资经营企业的审批程序权限和原则的通知》和1985年7月颁布了《关于在境外开办非贸易性企业的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的实行规定》。1993年后,对外投资的管理得到加强,单一部门的审批和管理发展为各部门在审批、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全面分工,管理程序走向规范,分工趋于明确,体制逐步完善,政策开始配套。

第三阶段:国际化经营迅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纳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成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近年来促进企业国际化的主要方针政策及措施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政策和管理体制经历了一个逐步健全的过程。至2002年,包括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和海外经营保险等各个方面政策措施体系初步建立,为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奠定了初步基础。2003年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下,我国开始从国家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新高度认识和规划国际化经营战略,使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政策、服务、监管体系和协调机制,保证了我国企业国际化业务的快速发展。

1、基本建立起支持企业国际化的政策体系

最近几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关于加强境外中资机构与人员安全保护工作等方面一系列重要文件。商务部(原外经贸部)会同有关部门据此在境外加工贸易方面制定了16项财税、外汇、信贷配套政策,形成了我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对外投资鼓励政策体系,对促进境外加工贸易乃至整个对外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利用出口信贷和援外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2、逐步建立起促进企业国际化的服务体系

在商务部政府网站上设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指南”和驻外经商机构子站,建立《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定期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境外加工贸易国别指导目录》,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国别投资障碍报告制度》,指导企业有效规避投资风险。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境外“中国工程与技术展览会”等各类展会,举办“走出去”成果展和国际论坛,积极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加强政策培训,通过举办各类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培训班,培训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开展国际化经营业务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

3、初步建立起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宏观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了“商务部宏观管理、各部门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行业组织和境外中资企业商会协调自律、驻外使领馆一线监管、政府间共同管理”的管理框架。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了对外投资的管理制度和统计制度,如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与联合年检、境外资源开发项目网上备案等制度。建立对外经济合作预警和快速处理机制,切实保护我境外经济利益与人员安全。

4、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已形成了商务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部门与地方密切配合、国内与国外良性互动、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建立起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多种类型的企业国际化协调机制,如远洋渔业合作管理协调小组、民营企业“走出去”常设工作机制、推进信息产业“走出去”工作联系机制、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安全协调小组、境外投资管理工作联系机制、境外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台渔工劳务合作管理协调小组等,及时协调解决了“走出去”突发和重大事项,效果良好。

2007年,继续完善财税、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措施,支持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国际化经营。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等等;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中标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陆续启动,合作区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部分已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成功经验

1、扩大出口,开拓海外市场。过去20多年来,开拓国际市场始终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要

动机。近年来,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各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加工贸易大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海外投资办厂,带动我们的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了我们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在东欧、东南亚、拉美和非洲设厂生产纺织品和服装。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0-2004年中国对外投资带动设备、半成品和其他材料出口750亿美元。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子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1487亿美元。预计,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加,特别是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立,每年形成的出口和产能转移规模更大。

2、促进产能转移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地需要的成熟技术,转移部分产能,既解决了国外市场的需要,又提升了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结构,实现双赢。例如中国石油(11.40,-0.15,-1.30%)天然气集团公司按照“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积极参与海外石油资源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中东及北非、中亚及俄罗斯、南美三大战略区,这其中我国的技术和设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加强境外资源能源开发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取得新进展。我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资源能源长期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沙特、苏丹、澳大利亚、印尼等国的大项目和中长期合作取得突破,在西欧、北非、南美、东南亚、中亚-俄罗斯等海外战略区域建立了年产百万吨以上的原油生产基地;铁、铜、铝、铬、锌等矿种均在境外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2005年我进口的1.27亿吨原油和2.8亿吨铁矿石中,由我企业境外直接开采的份额均占20%。另外,我企业在境外开展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渔业合作也取得较好成效。

4、加快形成中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全球竞争、销售网络正在构建。2005年,有16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跨国公司500强,4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中海油成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产者之一,海尔、联想、华为、中兴、TCL、海信、万向等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端产业领域的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逐步形成了国际品牌,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46亿美元,境外纳税总额28.2亿美元,2006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2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的进出口额925亿美元。通过对外投资合作,我国累计获得一亿多吨权益石油,在境外形成了1550万台家用电器、49万棉纺锭、9950万件服装、290万辆机动车和14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2002-2005年间,175家重点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海外营业额427亿美元,实现国内社会贡献度422亿元人民币。

6、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巴基斯坦海尔家电经贸合作区及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两个合作区已经揭牌运行,泰国罗勇经贸合作区等其他合作区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7、追求互利共赢,实现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我企业在周边、拉美、非洲以及南太一些国家的拓展,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巩固和发展同这些地区国家的关系、寻求双方利益交汇点的重要途径。我与有关国家在重大项目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为双边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中国石

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注重与资源国的合作,促进资源国的经济发展。在苏丹项目中,近50%的收益归苏丹政府,由于中石油的参与和贡献,苏丹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从原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两年半的时间从成品油进口国成为出口国;在三年的时间里从石油化工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

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对未来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将对外投资合作纳入双边关系的重要位置予以积极推动。充分发挥双边政治关系友好优势,推动与有关国家在大项目上的合作,促成了一批境外能源资源等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

二是紧密配合东道国的发展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方面,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和企业的优势;另一方面,紧密配合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合作领域和重点方向,做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三是开拓创新,探索出不少新的合作模式。一是通过与国际知名厂家的品牌和渠道合作,推动我企业做大做强。我企业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境外生产与品牌共享,绕开贸易壁垒,提高了我家电和纺织产品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并实现成功整合就是一典型例子;二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京东方2003年通过收购韩国现代企业的TFT-LCD(薄膜晶体管有源阵列显示器)业务,在较短时间内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曾显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效;三是以贷款或项目换能源资源。充分发挥我外援和优惠贷款的作用,以龙头项目带动合作。我公司带资承包毛里塔尼亚机场项目,毛方以铁矿石还款。这种新型模式为我进一步开拓能源合作提供了有益思路。

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从总量看,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模仍然偏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0.5%。同时,有些企业境外投资决策盲目性强、成功率低,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经营秩序还有待规范;国际化经营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外部风险需要加强防范。

(四)五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新趋势新特点

1、五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特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2-2006年五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60%。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11.6亿美元,是2002年的7.84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同比增长43.8%。截至2006年末,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906.3亿美元。其中:股本投资372.4亿美元,占41.1%;利润再投资336.8亿美元,占37.2%;其他投资197.1亿美元,占21.7%。2007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1%。

表1:2002-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22003200420052006

流量2728.555122.6176.3

增长率(%)- 5.693.0122.943.8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

2、境外投资方式不断创新,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正日渐成为新时期对外投资发展的趋势。我国企业以投资办厂、建生产基地、设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进行投资。其中,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目前已占到当年流量的近四成。2006年,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39%。其中非金融类70亿美元,金融类12.5亿美元。并购主要集中在资源、电信、家电、石化、纺织、汽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很多,如上工集团收购了在世界工业缝纫机领域排名第三的德国DA公司,技术水平一跃进入全球前列、浙江万向集团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并购多家资源及全球市场网络、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中国网通收购香港盈科电讯、蓝星集团收购法国安迪苏(ADISSO)集团等;2007上半年主要境外收购项目有:中信集团投资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再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收购巴基斯坦第五大移动运营商-巴科泰尔有限公司88.86%股权。此外,一批境外研发中心、工业园区(如海尔巴基斯坦园区等)逐步建立。

3、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一批大型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纷纷建成投产,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同时,高科技企业对外投资崭露头角,一批以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开发为主的国内高科技企业,通过在香港、美国等地设立公司,加快了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的步伐。

4、投资区域重点由港澳、北美向亚太、非洲、拉美、东欧等发展中国家转移,多元化的对外经营格局正在形成。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业务已扩展到172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50.2亿美元,其中,亚洲、拉丁美洲地区占九成,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

5、行业分布广泛,采矿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投资占比大。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906.3亿美元存量中,商务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了存量的七成。

表2: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情况

金额

占比

(%)

主要行业

商务服务业194.621.5

采矿业17919.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融业156.117.2

批发和零售业129.614.3进出口贸易类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5.78.4水上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

制造业75.38.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等

房地产业20.2 2.2

建筑业15.7 1.7

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14.5 1.6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7 1.3其他服务业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11.2 1.2专业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9.21

农林牧渔业8.20.9

其他 5.30.6

数据来源: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展情况

1、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国的跨国经营主体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专业贸易公司;二是具有一定实力的生产企业;三是从事海外投资的金融性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主体已逐步从贸易公司为主向大中型企业为主转变。生产企业对外投资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一批骨干企业的跨国经营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军。

我对外投资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目前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额占43%,混合所有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占34%,私营企业则占到了10%。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既有像中石化、中石油、中远、中化、海尔、康佳、中建、TCL等一批领军的国有企业,也有像新希望集团、万向集团、中兴、华为、力帆、创维等一批开拓能力强、发展势头猛的民营企业。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已成为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的主体,并正从个体分散投资向成片海外投资发展。

2、方式趋于多元化。近几年我国企业国际化不乏成功案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下我国企业国际化最新动态和布局。总结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们都根据各自产业、行业以及本企业的特点,确立了适合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外投资发展战略,选择了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的形式和步骤。一般来看,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涉及以下五个步骤:

(1)零星外销商品;(2)通过代理商销售商品;(3)建立海外营销机构直接销售商品;(4)建立海外生产或装配基地直接制造与销售商品;(5)一部分企业最后发展到了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大多数国际化经营获得成功的企业,如海尔、万向、科龙、正泰等都是先从贸易做起,再发展到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除了早期的贸易性对外投资及开发境外资源以外,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到发达国家创新研发机构,开发技术资源,境外收购、参股、重组性投资都成为新时期境外投资发展的趋势,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等优秀民营企业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从他们的经营情况看,他们选择的方式和步骤都是比较成功的。近年来涌现了以海尔、华为等为代表的国际化经营成功案例。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及一般趋势国际比较

(一)企业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根据联合国的定义,跨国公司是指由在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企业国际化是指企业从出口、技术转让逐步向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升级,形成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进行跨国经营的经济活动。

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由最初从事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组建跨国公司,在国际生产或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确立其在国际生产或国际市场网络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在实现产品国际化后,会相继进入研发国际化、财务国际化及企业文化国际化等。企业在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不规则出口、利用独立的销售代表或代理商进行出口活动、建立销售分支机构、在国外投资建厂。

(二)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般趋势

1、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动因与发展历程

根据邓宁的跨国投资理论,选择跨国经营的企业拥有产权和无形资产等所有权优势,为了保留并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通过对拥有特定要素禀赋的东道国进行对外投资,使外部市场内部化,从而获得经济收益。根据小岛清的研究,企业国际化的动机,主要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市场导向型。

从发展历程看,根据全球政治环境的不同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从19世纪初到21世纪,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几次浪潮:

第一批现代跨国公司出现在欧洲。第一家跨国公司始于19世纪初,1815年比利时的撒?高克里乐钢铁公司在普鲁士建立了子公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运费和高额关税的原因,产品难以出口,更多的欧洲企业开始尝试在国外投资设厂,如德国贝叶公司出现在1863年,瑞士雀巢公司出现在1867年,英国利华在1890年。第一批跨国公司出现的原因,按威廉?利华的说法,“当关税和各种限制阻碍了在某国的销售,就在当地建厂。”此外,欧洲人还在拥有石油和矿产原料的国家投资

开矿。但两次世界大战使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浪潮受到抑制。

第二次跨国投资热潮从1945年持续到60年代末,由美国公司主导。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经济遭受重创,美国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美国企业不但享有本国市场,还大量进入欧洲市场。二战之后,欧洲企业重新获得发展机遇,并逐渐形成欧洲共同市场,美国的出口产品,由于关税和运费加大了其成本,无法与欧洲当地产品进行竞争,被迫开始对欧洲进行投资建厂就地生产。同时,跨国公司也开始进入拉美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商品进行就地销售。

第三次跨国投资热潮以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为主要特征。欧洲与日本跨国公司的腾飞,起步于1970年代初,截止于20世纪末。二战之后的重建使得欧洲和日本跨国公司获得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狭小的国家疆界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到1980年代,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的实力大大上升,甚至已与美国企业并驾齐驱。

第四次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始于21世纪初,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企业国际化趋势大大加速,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006年,全球78000家跨国公司和它们的所下辖的780000家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增长了18%、16%和12%。它们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0%和全世界出口额的三分之一。此外,跨国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全球民用研究与开发费的75-80%,控制着80%以上的专利权,60%以上的国际技术贸易,80%的国际技术转让。最大的跨国公司相当于中等国家的实力,早在199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产值(1806亿美元)超过波兰的国民生产总值GNP(1608亿美元),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产值(1501亿美元)相当于印尼的GNP(1537亿美元)。总之,随着国际化大生产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支配能力越来越强。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数量,过去15年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2006年,从世界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排行榜上,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企业数量从2004年的5家增加到7家。

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

作为对外投资的实施主体,发达国家在跨国公司诞生之后的二百多年里,一直占据着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以美国跨国公司为典型,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创期。美国内战结束之后,美国工业企业通过垂直的、水平的、斜向的合并和兼并,迅速发展成为实力雄厚、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现代工商企业。为获取原料和寻找市场,开始拓展国际业务,首先在海外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和销售公司,进而投资建厂,就地生产。二是二次大战期间,对外投资获得迅猛发展。三是二战之后,美国跨国公司逐渐在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建立绝对优势,并购是其做大做强的必要途径。

就美国跨国公司而言,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是其最大的核心优势。2005年在全球非金融跨国公司按资产排列25强中,美国跨国公司有7家,占28%左右。产业分布看,主要集中于汽车产业(如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雪佛龙汽车)、石油行业(埃克森美孚、康菲石油)、电气电子设备(通用电器)以及保洁公司。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方式主要是并购。

3、日韩企业国际化经营情况

日韩企业国际化以日本跨国公司为典型。日本企业国际化大发展主要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重大背景是面临严重的外部贸易摩擦,日元急剧升值。为了缓和与外部的利益矛盾,消化日元持续升值的成本压力,大量日本企业纷纷进行海外投资。大量日本企业为了生存,纷纷把生产基地向人工工资和生产原料低廉的外国转移,有的从国外进口零件等生产有关物料,或以委托对方加工的形式进行合作等,主要投资目的地是东南亚各国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到1990年,日本对外投资达1800亿美元,超过美、英等国,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有迹象及数据显示,为降低生产成本和应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日本企业兴起新一轮海外投资热潮。2006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450亿美元,全球排名第8位。2005年在全球非金融跨国公司按资产排列25强中,日本跨国公司有3家,都是汽车公司(丰田、尼桑和本田)。由于制造业竞争力较强,日本企业国际化领域主要是制造业。

4、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经营开始进入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大型企业正在国际化,而且发展势头迅猛。2005年,发展中经济体非金融跨国公司100强的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总数分别增长48%和73%。亚洲占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100强跨国公司的78家,其后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比全球100强更为广泛,最重要的行业是电气及电子设备。石油行业的重要性上升,证明了发展中经济体跨国公司在此行业中地位的增强。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当中企业国际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印度企业的海外投资,从1991年的0.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51亿美元,2006年达97亿美元。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近年来印度海外收购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制药、运输和电信业行业。印度企业海外投资的目标非常明确:开辟新市场,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新的技术和专门知识;获取品牌和国外的销售网。从印度目前海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有55%的投资分布于制造业领域,涌现了以塔塔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巨头。除了制造业,印度还有36.1%的海外投资分布于非金融服务型领域,主要是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领域。

(三)各国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关系

跨国投资是双向的,一般吸引外资大国也是对外投资大国。从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比例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有所不同。以2006年为例,发达国家平均为1.19,发展中国

家0.46,转型经济体为0.27。表明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关系大致遵循如下规律,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略大于吸收外资,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都是对外投资小于吸收外资,即发达国家是对外净投资国,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是净投资流入国。2006年,发达国家中,只有法国和德国吸收外资略大于对外投资。中国的比例仅为0.23,不但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对外投资大国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与转型经济体也存在一定差距。表明与吸收外资相比,中国的对外投资严重滞后。

表3:2006年部分国家对外投资金额与吸收外资金额比例情况

国家或地区对外投资/吸收外资

发达国家 1.19

美国 1.24

英国 1.77

法国0.70

加拿大 1.77

德国0.54

比利时 1.14

发展中国家0.46

中国0.23

中国香港1

转型期经济体0.27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计算

(四)我国企业国际化与国际一般趋势比较

1、从人均收入水平的比较看我国企业国际化所处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一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着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人均GNP数值的水平,与该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存在如下关系:

表4:不同GNP水平条件下,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关系

阶段人均GNP水平

(美元)

吸收外资对外投资净投资

第一阶段小于400很少或几乎

没有

很少或几乎没有为零或接近零

第二阶段400-2500吸收外资增

长超过GDP

增长

很少

净对外投资为负,且

绝对值扩大

第三阶段2500-4750吸收外资减

开始进行对外投

净对外投资为负,且

绝对值扩小

第四阶段大于4750吸收投资增

对外直接投资增

长更快

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

正值,且呈增长趋势。

第五阶段——吸收投资增

对外直接投资增

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绝

对值呈现减少趋势,

继而开始围绕零水平

上下波动

邓宁是在研究了67个国家1967-1975年间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的关系之后得出这一结论的,即一国的对外投资状况与人均GNP呈正比例关系,即随着人均GNP的增加,该国的对外投资数量将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从这些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理论在分析一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NP表示)之间的关系方面,基本符合各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规律。

如果将中国的投资发展过程比照上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以投资总量的变化来划分投资发展阶段,大致是这样的:1979-1991年经历了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很小,粗略计算得出,这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年增长率为11.15%;1992年以来,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一定规模,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扩大的负数。据计算,1992-2005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2006年中国人均GNP突破2000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按邓宁的直接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我国已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时期,即作为外资母国的地位显著上升,作为东道国的地位相对下降。

根据有关国际机构对2007-2011年中国资本流出入水平的研究,直接投资输出输入将经历一个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由于对外投资增加的速度快于外资流入的速度,虽然对外投资净额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负数,但数值将开始减小。2005年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的差额达到670亿美元的峰值,2006以后,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净外资流入绝对值呈逐年递减趋势。到2011年,我国吸收外资929亿美元,对外投资540亿美元,差额将缩小到209亿美元。这正是投资发展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典型特征。

表5:中国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情况

单位:亿美元

FDI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流入549791781795841865909929

流出18113178260370480650720

差额531670603535471385259209

数据来源:Columbia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World investment prospects to 2011: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political risk”.

2、关于引资与对外投资之比例关系的比较

总体看,发达国家既是重要的外资流入国也是重要的外资流出国,但对外投资往往大于吸收外资,即外资流出量大于外资流入量。以美国为例,2006年,美国既是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也是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其中,对外投资2170亿美元,吸收外资1750亿美元,净流出420亿美元。

多年来我国一直居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首位,成为引资大国,但与吸收外资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发展不够。截止2006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非金融类境外企业10675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733亿美元,仅相当于吸收外资一年的流量多一点。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176.3亿美元,占世界1%,全球位居第18位,与外资流入相差悬殊,同期外资流入694.7亿美元,占世界5%;与对外贸易排在全球第三位,占全球7.2%相比,相差更加悬殊。对外投资额与吸收外资额之比为0.23,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0.46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1.19的平均水平。

3、中国对外投资占GDP比重及投资绩效与其他国家的比较

就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而言,从全球平均水平看,从1988年到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外向存量占GDP比重呈显著上升趋势,从7.14%到23.89%;其中,发达国家从7.85%上升到27.88%,发展中国家从3.70%上升到12.48%,而中国从0.73%上升到2.08%,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球平均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发展中国家。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水平较低,规模较小,发展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对外投资增长空间很大。

表6、1988-2005年全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百分比单位:%

年份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全球7.147.988.578.978.709.189.8110.0

410.9 3

发达国家7.858.859.5710.0

49.6710.4

8

11.0

4

11.2

6

12.4

1

发展中国家 3.70 4.00 4.09 4.17 4.38 4.86 5.64 5.98 6.29中国0.730.83 1.16 1.34 1.94 2.29 2.91 2.54 2.44

年份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全球12.3

715.0

4

17.4

8

20.4

8

22.3

6

23.6

24.7

7

25.2

2

23.8

9

发达国家13.7

416.7

9

19.1

2

22.7

7

25.0

5

26.5

6

28.0

8

28.7

6

27.8

8

发展中国家8.609.4712.0

013.0

4

13.4

5

13.3

9

13.0

6

13.3

2

12.4

8

中国 2.50 2.65 2.71 2.57 2.95 2.93 2.34 2.12 2.08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库

从历年对外投资流量看,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这与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企业竞争能力不足有关。但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比,中国的对外投资发展迅猛,而且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甚至超过韩国。表明中国的对外投资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方面,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排名,在全球128个参与排名的国家中,2003-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为1.139,全球排名第67位,而同期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为0.549、排名第39位,日本0.444、排名第44位,巴西0.378、排名第47位;印度0.131、排名第68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数值比较低,在全球排名比较靠后,表明中国跨国公司缺乏所有权优势,这与中国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品牌和管理经验,处于全球分工产业价值链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有关。

4、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存在多方面差距

虽然近年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涌现了不少成功案例,但总体看,与国际一般趋势比较,不仅总量滞后,而且在结构、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企业跨国经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与差距;包括与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相比,也存在某些不足。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新形势新机遇

按照十七大报告精神,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五轮驱动”的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与产业转移继续加快。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崭新的国内外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肩负着新的目标和任务。

(一)经济全球化呈现新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使世界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当前,经济全球化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1、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的时间、空间距离不断缩小,“地球村”在很多方面成为现实,世界越来越小。很多权威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已不止是民族国家,公司、个人、消费者乃至很多富有活力的城市,都成为经济全球化日益重要的主体。目前,因特网日益普及,据有关机构的最新数据,截至2006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达到10.8亿,2006年全球网上交易额达62000亿美元;各类软件的发明创新不断涌现,使人们实现了实时通信,整个世界被联在一起。信息技术革命目前最大的影响是推动全球经济的融合:2001-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从6.2万亿美元增至12.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GDP增长率的3倍,世界平均出口依存度从24%提高到30.6%;全球金融和资本市场更加开放、统一,资本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吸收和扩散速度加快,特别是通讯网络技术的突破孕育了全球生产服务网络。据世界银行最新研究,经济全球化将推动未来经济更快增长,全球产出从2005年的35万亿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75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从23%提升到33%。同时,贸易一体化进程还将进一步加快,金融一体化继续加强,人员流动更加频繁,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加速将使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

2、新兴经济体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自从2002年以来,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进入较快发展期。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改革,对外普遍实行开放的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使经济全球化的触角可以无障碍地向以前还处于边缘的地区和国家延伸,使更多的地区和国家能够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来。根据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9-2008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4.7%,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年均增长7.9%,中东欧4.4%,发展中国家总体年均增长6.4%,比1989-1998年3.8%高2.6个百分点。

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和“金砖四国”经济成长迅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获益者。2002-2005年,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长6%,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经济竞争力和传统基金会经济自由度排名中,在前50席中分别占据13席和9席,人文发展指数和信息化程度在发展中国家中普遍靠前。

目前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据有关方面估计,新兴经济体2005年拥有世界总人口的82%,外汇储备的2/3,全球出口额的40%,GDP之和超过全球的2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达50%。未来,新兴经济体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日益重要的引擎。其中,“金砖四国”在新兴经济体中表现更显亮丽。

3、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加快,并向高端制造和研发环节延伸。进新新世纪以来,以IT 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方兴未艾。目前,跨国公司不仅进一步将中高端制造环外包,而且越来越多地在华兴办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转移国际上同步技术和先进技术成为新的趋势;跨国公司云集我国ICT产业,推动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跃居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第三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作为全球跨国投资的首选地,我国面临着进一步吸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将加快由南向北、向东向西的趋势。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正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其中东北地区则成为承接重化工业转移的首

选之地;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投资硬、软环境正不断改善,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逐步显现,一些有条件的中西部中心城市将逐步成为新兴的国际制造基地。

4、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继发达国家从上世纪60年代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以后,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顺利实现了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从全球看,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重首次突破60%,达61%,2004年进一步升至68%,标志着全球经济已转变为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同时,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革命,经济全球化加快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成为推动服务业全球化的主体,它们依托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核心优势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服务全球化的具体表现还包括服务双向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国际服务外包是服务业全球化的最新标志,世界银行最新报告将其称为“服务业全球外包”。国际服务外包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成长十分迅速。据毕博公司最新研究,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为9178亿美元,其中IT服务外包占54%,业务流程占46%,预计2010年将达12056亿美元。未来预计,国际服务外包的行业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方式更加多样,在降低成本、促进世界贸易与投资以及世界经济融合方面将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世界跨国经营出现新特点

2004-2006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出现新一轮增长势头,2006年达1.2万亿美元,接近2000年历史最高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出现较快增长。当前,世界跨国经营出现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异军突起。发展中国家在双向国际投资中都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占全球FDI的比重已达到17%,总存量达12736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达50亿美元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已由1990年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25个,发展中国家跻身全球500强的企业也由1998年的29个升至2005年的47个。特别是2005-2006年,印度和中国的对外投资几乎增长了1倍。在发展中经济体100强跨国公司中,78家来自亚洲,拉美和非洲各占11家,其中最多的为中国香港25家,中国大陆10家。

第二,服务业跨国投资成为主体。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2年,服务业对外投资存量翻了两番,占全部FDI存量的比重由47%上升到67%。2002年服务业FDI流量为4523亿美元,约占当年FDI 总量的70%。近几年服务业跨国投资继续较快增长,2005年这一比重仍占2/3以上。

第三,跨国并购大潮再起。自2004年以来,跨国并购掀起新的浪潮成为跨国投资的主导方式。2006年,跨国并购额达88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占全球FDI的比重达67%。2007年以来,跨国并购势头不减,今后可能还将持续。

第四,自然资源导向型FDI成为全球FDI新的增长点。由于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对大宗资源型产品需求持续旺盛,能源资源领域的跨国投资重趋活跃,占全球FDI的比重不断上升。

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跨国经营还将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还将进一步上升。最近一轮发达国家投资保护主义难以阻挡跨国经营的总体趋势,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将推动全球范围内企业跨国经营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

(三)我国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GDP翻两番,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市场化改革,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下一步将要面临的宏观背景。我国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轮驱动”的现代化进程,既为今后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有利机遇奠定更好基础,同时也将提出更艰巨的任务。

1、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加速将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好条件

当前,国际经济界普遍看好

中国经济,很多国际经济组织都认为中国会长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国内经济界主流意见也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或超过26万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在此过程中我国产业升级、信息化、城市化进程都将大大加快。

第一,分阶段实现工业化。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GDP中的比重可能还将进一步上升,此后有可能逐步发生;服务业发展可能重新回归“九五”时期快增趋势,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工业内部结构伴随消费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汽车工业、建筑业及相关上下游的建材工业、装备工业将加速发展,成为新兴主导产业。与此同时,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仍会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其原因是国内工业化、城市化对中间品的庞大需求,如钢铁、建材、化学、冶金、机械设备等成为重化工业的高增长产业群。

第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将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将会适当超前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但2006年占GDP的比重仅为5.3 %,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2%,明显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未来将会有大幅度提高。

第三,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我国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17.9%,2000年提高到36.2%,2006年升至43.9 %。但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属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据世行数据,2005年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8.8%,下中等收入国家为43.5 %,发达国家为77.6%,我国城市化水平略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但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未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将有很大空间。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我国综合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金融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显著改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将为企业国际化创造更好的体制政策条件,对外投资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2、解决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需要加大企业国际化力度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能源、资源、环境和土地等方面的严重制约。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关键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需要加大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力度,更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更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参与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程度。

第一,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约束需要更加大开发海外资源的力度。我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如我国人均拥有石油、天然气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8和1/20,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中,我国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一些重要大宗能源资源供给矛盾加剧,对国际市场依赖加深。未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特别是相当一段时间内重化工业的扩张,能源资源矛盾可能还将持续或加剧。需要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强海外资源的合作开始与利用。

第二,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投资扩张加大了产能过剩,据估计目前制造业产能闲置率已经较高,需要加大参与全球产业重组和对外产业转移的力度。同时,我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在不断加强,具有多元化的比较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三,是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的需要。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未来,在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较长时间持续条件下,国内市场竞争还将不断加剧,我国制造业特别是消费品对国外最终需求的依赖也将持续,企业迫切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但却遭到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束缚。而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加大对外投资合作力度,有利于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积极贡献,有利于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不平衡,是化解贸易摩擦的重要途径。

第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目前,发达国家都是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进入新世纪以来,芬兰、瑞典等新经济典范其自主创新也都是建立在企业国际化经营基础上,如芬兰只有500万人口却拥有一个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跨国公司诺基亚。我国也必须走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之路,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通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设立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心、开展海外并购等,提供利用外部智力和研发资源的水平,招揽国外高端人才,锻炼培育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第五,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工厂,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非价格竞争力不强。要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关键是提高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是可以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的现代经营模式,在

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中小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五成企业表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或几乎不受影响 50.5%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或影响较小。影响很大的企业仅占13.6%。由此可见,虽然这次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较广,但受到重大影响的企业还是很小一部分,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具有应对危机、实现成长的能力和信心。 仅四分之一的企业预计09年的业务收入可能会减少 与08年相比,53.2%的企业预测09年营业额将增加,其中18.8%的企业预计营业额将大幅增长,预计收入大幅减少的企业仅6.4% 客户资源少、推广难以有效触及目标客户是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最大问题 高达51.5%的中小企业认为客户资源少是金融危机下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其次是42.5%的推广很难有效触及目标客户以及33.4%的成本增加。 化工、机械、五金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与之相反,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是通讯、食品饮料及医疗卫生等行业 华南、华东及川渝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 60%的广东企业受到很大或者较大影响,东北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小。 金融危机下,搜索引擎营销成为最受企业欢迎的推广方式 在已经开展搜索引擎营销的企业中,九成企业表示将在09年加大或保持在搜索引擎方面的营销投入,即使在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的企业中间,这一比例也高达81.7%,表明搜索引擎营销正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1. 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影响 1) 调查显示,50.5%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或影响较小。影响很大的企业仅占13.6%。由此可见,虽然这次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较广,但受到重大影响的企业还是很小一部分,中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具有应对危机、实现成长的能力和信心。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新管理模式分析 一、引言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

理咨询公司的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家族企业的治理

家族企业的治理 一、家族企业治理的历程 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从理论上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在此期间,家族企业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真正7开始创立与发展则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从家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来看,可以把它分为几个阶段来分析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 1978~1992年是中国家族企业孕育和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虽然家族企业未能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它为家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族企业在中国得到认可,当年家族企业处于雏形状态,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工业、矿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以“窗户店”、“家庭工厂”居多。如今发展壮大的许多家族企业都是从一辆运输车、一家豆腐房起步的。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家族企业的资金积累阶段.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992—1997年是中闷家族企业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家族企业分布广泛,不仅分布在沿海城市,在中国内地也都出现了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家族企业性质的企业。这一阶段,家族企业几乎涉及到各行各业,不仅有工业、矿业、运输业,还有商业和餐饮业等各种服务行业。家族企业有的已初具规模,甚至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有的积极参与国际化经营,从封闭的家族管理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转变。 1998~2002年家族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那么。随着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与经济日益全球化,家族企业所固有的管理与经营方式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变革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家族企业能否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角呢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相通应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回避和忽略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家族企 业在初创阶段是通过血缘、亲戚关系来维持企业运作的组织,更多地运用非正式规则来管理企业,由此带来的弊端就日益显现r 出来。 据2005年《中困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统计: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20世纪80年代初在【司内崛起的一批新兴民营企业到90年代大多数已销声匿迹;在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到90年代末大多数也已日薄西山;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死亡,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民营企90%以上足家族企业。中国家族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历史不长、寿命短暂的问题。2004年,中国有大约100万家家族企业倒闭。也就是说,中国每天约有2 740家家族企业倒闭,每小时就有约1 14家家族企业倒闭,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破产。这个数字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旧1。 1993、1995、1997、2000、2002、2004年连续6次民营企业大规模抽样调杏表明:大部分家族企业的平均存活期3年左右,能够存活为3年以上的食业只有10%,中国大型集团的平均寿命为7—8年。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0年,为中国民营企业的10倍。美国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为中国民营企业的13倍。 二、家族企业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组织结构。在具体运营实践中,家族企业暴露出其组织机构混乱,权力界限、工作职能划分不清,工作内容互相交叉的弱点。在这些企业里,往往是董事长管总经理该管的事,总经理又管董事长该管的事。一方面造成了工作的混乱,另一方面又使企业的决策体系缺乏科学化规范化。 2.产权模糊,股权结构不合理。从我国的家族企业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模糊产权——清晰产权的过程。产权模糊在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初期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首先,家族企业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基于血缘关系,彼此信任,对于财产分割不清,导致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后,家族成员内部产权界定不清,埋下了日后家族成员间产权纠纷的隐患;其次,家族企业与外界产权关系不清,为获得各种政策支持,良好的声誉,有意识地模糊化产权结构。 3.家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缺陷。(1)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比例问题经营者的薪酬以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奖金、福利、补贴、职务消费、股票等多种形式来体现。一般说来基本工资、奖金等属于短期激励,都是按月以现金结算,短期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经营者的积极性。在我国家族企业中,这种按月发放的现金薪酬在经营者整个收入比例过高,甚至全部。很多家族企业没有推行年薪制、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措施,没有使经营者的行为和企业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经营者不能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

中国中小企业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

报告简介【名称】

【编号】1863853 【价格】纸质版:9000元电子版:9200元纸质+电子版:9500元 【优惠价】¥8280 元 【电话】400 612 8668、0、0传真:0 【邮箱】 【网址】 【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向客服咨询。 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此类企业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其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由业主直接管理,受外界干涉较少。 《中国中小企业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对中小企业行业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中小企业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中小企业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中小企业技术标准、中小企业市场规模、中小企业行业潜在问题与中小企业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中小企业行业投资价值、中小企业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中小企业行业投资决策者和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章中小企业的概述 中小企业的界定 基本概念 划型标准 中小企业的特征 经营广泛 体制灵活 竞争力较弱 中小企业的地位 社会稳定的基石

重要的创新力量 平衡区域经济结构 经济改革的试验田 扩大出口的生力军 第二章2014-2017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市场环境分析经济环境分析 全球经济形势 中国经济现状 出口市场情况 社会环境分析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机遇 用人成本不断攀升 科技环境分析 科技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动力 科技为中小企业带来新机遇 科技迫使中小企业经营转型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人才资源状况 人力资源情况 企业文化环境 技术创新能力 第三章2014-2017年中国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分析

(管理知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最全版

(管理知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壹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日益迫切和重要。建立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壹)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畴。(二)文化基础。(三)国情基础。(四)先进性和前瞻性。双头鹰式管理的特点:1、壹头见政府,壹头见市场。2、壹头见国内管理文化,壹头见国外先进管理方式。双头鹰管理模式综合中西管理思想的优点和长处。壹头盯着较理性的西方先进管理思想及手段,壹头盯着较天性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文化传统。理性的管理包括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及制衡约束的组织制度,天性的管理包括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及中国儒家的统御思想观念。当前是多变的年代,变是永恒的不变,任何已有的和常规的管理模式都将被创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创新是管理的主旋律。 (中经评论?北京)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的。能够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截止目前的管理理论仍不是从假设出发的。经验性的实证分析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尽管管理理论千差万别,但研究的主题都有壹个共同的特点,即研究管理和被管理之间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管理涵盖着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方式,通过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人们往往倾向于寻找壹套固定适用的管理模式来指导管理实践。另外,良好的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建立壹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日益迫切和

重要。 壹、建立管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壹)企业管理的内容和范畴。管理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的内容。具体讲,生产力包括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技术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亦称经济关系,包括产权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劳动协作关系,产品的终了分配关系;上层建筑方面包括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层面和企业制度层面的具体内容。从之上能够见出企业管理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 (二)文化基础。管理是壹门科学、壹门艺术,更是壹种文化现象。壹个国家的管理是和该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联的。管理的文化基础具体主要体当下俩个方面;壹方面是任何管理都植根于壹种文化之上,社会文化背景是管理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和方式和之相适应,因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客观的,相对稳定的,是不以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上如果能适应它,符合它的特征及要求,则管理效果就好,管理效率就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就会提高;如果管理不适应文化,则管理效果基,甚至导致管理失败。另壹方面,我们能够发展利用文化,把文化背景、文化特点、文化内容借用来作为具体的管理手比利用文化本身的系列内涵建立相应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研究的兴趣越来越集中于管理文化研究,认为借用文化作为管理不失为最有效的管理办

【报告】《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观察报告》隆重发布

【报告】《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观察报告》隆重发布2019年7月26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企业责任年会上,商道纵横联合南方周末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在广州隆重发布了《中国家族企业基金会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是“中国民营企业公益基金会研究”系列报告之一。未来几个月,商道纵横将围绕中国民营企业公益基金会的诸多热点议题,陆续推出该系列其他研究报告。 图1. 商道纵横福建区域合伙人左广青女士发布《报告》 本《报告》聚焦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将(1)由企业家个人或家族成员发起设立,个人或家族成员所控制的家族企业是公益基金会的关联方,且个人或家族成员在该基金会担任重要职务的公益基金会;(2)由家族企业出资设立,且个人或家族成员在该基金会担任重要职务的公益基金会,这两大类共130个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通过基础数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基金会从地域分布、注册时间、注册资金规模、类型等十余个方面进行梳理,对其做了基本“画像”。同时,本次研究还重点关注了基金会当前面临的系列挑战,如家族企业在财务、资金和战略等方面对基金会的影响,以及基金会在项目操作和人员保持方面所遇到的困难。针对上述挑战,《报告》给出了建议,以帮助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寻找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道纵横长期致力于企业基金会研究,并为企业基金会提供咨询服务。本次《报告》所用数据和信息基于商道纵横的《中国企业公益基金会数据库》,结合了各基金会的年报、官网、政府等监管部门网站、媒体报告和研究文献,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下是报告的部分内容。

首先,报告对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进行了“画像”,以大量的基础数据和调研结果对其进行概览式呈现,主要归结为以下十一个方面: 近八成基金会诞生于东部发达地区 在本次研究涉及到的130家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注册的基金会数量占到样本总量的79%,其中最多的是北京有28家,广东27家。 近八成基金会在最近十年注册成立 图2. 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年注册量与注册总量 2010-2018年是基金会成立的高峰期,共计102家,占到了总数的78.5%。其中年度注册数量最多的是2013年,有16家;其次为2018年,有15家。2016年,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注册总数量突破100家,基金会数量总体呈线性趋势增长。根据样本中各基金会的注册时间计算, 130家基金会的平均存续时间为6.66年。 注册资金规模呈两极分化 从注册资金规模上看,中国家族企业公益基金会多集中在法定的最低注册资金区,即200万元,共有59家占总数的45%。同时,注册资金在1000万-9999万元的基金会有43家,占到了总数的33%,且注册资金在1亿元(包括1亿元)以上的仍有6家。因此,基金会从注册资金规模上,总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状态。

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运行报告

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运行报告 中小企业是中国数量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2016年,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企稳回升,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但受生产规模、技术和资本、人员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中小企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中小企业数量保持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1(以下简称“中小企业”)37.0万户,比2015年末增加0.5 万户企业。其中,中型企业5.4万户,占中小企业户数的14.6%;小型企业31.6万户,占中小企业户数的85.4%。 图 1 2016年末中小企业户数占比全部企业情况 分地区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小企业户数分别1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即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000万元及以上的中小工业企业法人。

为21.4万户、8.5万户、5.0万户和2.0万户,同比分别增长0.8%、5.8%、6.6%和-18.0%,分别占中小企业户数的58.0%、23.1%、13.6%和 5.3%。分省市看,中小企业户数占比超过5%的省市有江苏(12.5%)、广东(10.8%)、山东(10.7%)、浙江(10.7%)、河南(6.1%)和安徽(5.2%),6省合计企业户数20.7万户,占中小企业户数的56.1%。 分行业看,制造业中小企业34.7万户,同比增长1.8%,占中小企业户数的93.7%;采矿业1.3万户,同比下降11.4%,占中小企业户数的3.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0万户,同比增长5.9%,占中小企业户数的2.6%。 制造业31个行业中,中小企业户数占比超过5%的行业有9个,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0%)、农副食品加工业(7.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7.0%)、通用设备制造业(6.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6.5%)、金属制品业(5.9%)、纺织业(5.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5.2%)和专用设备制造业(5.0%),9个行业中小企业合计户数占制造业中小企业户数的59.5%。 (二)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提高 2016年,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2万亿元,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2.7%,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比同期工业企业增速(4.9%)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中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小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7万亿元,同比增长6.5%。 图 2 2011-2016年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速情况

《中国家族信托行业发展报告2016》

独家 |《中国家族信托行业发展报告2016》 12月8日,北京银行联合北京信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财 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合作发布了《中国家族信托行业发展报告(2016)》。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首发。 12月8日,北京银行联合北京信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财 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合作发布了《中国家族信托行业发展报告(2016)》。这是国内首份权威的家族信托行业研究报告。报告预测,羽翼渐丰的中国家族信托市场将在财富管理大格局中振翅高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中国信托业协会等相关机构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 《中国家族信托行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家族信托肇始于英国、发展于欧美并盛行于离岸市场,在历史与实践中成为私人银行与信托制度的本源业务。作为私人银行与家族财富管理的核心工具,各类形式的家族信托近年来在亚太地区蓬勃兴起,其未来业务重心在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财富快速积累期后,中国“第一代”富豪已经进入了世代传承、 家业交替的历史时期,从财富规模和财富人群的社会学特征来看,当前中国正开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富转移运动。自2013“中国家族信托元年”北京银行、北京信托等 国内首批商业银行、信托公司推出家族信托业务以来,财产传承和保障的关注度正创新高。三年来,家族信托从业机构和资产规模快速发展,家族信托业务未来将成为财富管理领域新的蓝海。 报告研究了中国家族信托市场概况,并从我国传统文化渊源、目前家族信托业务参与机构、产品服务主要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未来五年家族信托行业的前景进行展望和预测,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报告主要观点如下: 中国境内目前已有21家信托机构和14家商业银行开展了家族信托业务,家族信托规模约为441.8亿元。展望2020年,中国本土家族信托规模可达6275.5亿元。 中国家族信托业务的兴起源于水到渠成的客户需求与私人银行的供给侧创新。目前国内居民可投资资产中的金融产品及服务转化率仅为27%,提升空间巨大。 中国本土家族信托业务必将陪伴当代民营企业群体的家业传承。以课题组研究的100家民营企业为样本来看,民营企业家业治理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正在或已经完成传承的家族企业占比不足40%,创始人多在60岁以后才考虑传承问题。其中已完成传承家族企业中“传贤传亲比”为三七开(即70%由家族继承人接力家族企业);家族传承的“传男传女”性别 中男性占比达71%。中国第一代家族正面临金融、产业、姻缘与血缘“三期叠加”的风险。

中国中小企业调研报告

中国中小企业调研报告 篇一: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报告 为了获得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数据,支持科学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决定开展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 一、调查的目的、方法、样本及实施 调查目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工作的成果要有助于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并为政府制定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调查组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作

为调查的指导单位,于xx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和典型案例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工作。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作为调查工作的承担单位,负责调查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等工作。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作为调查的支持机构,负责抽样调查样本的选定和调查结果的测算工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通集团公司作为调查的协助单位,分别向下属机构发文,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并协助开展调查工作。 问卷设计。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保证能够形成对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总体判断,同时兼顾具有长效作用,争取形成基础性指标以及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总

经理/总裁、分管业务或者信息化的副总、信息化主管或者企业综合管理人员。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影响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特别针对尚未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做了专门调查;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计划;企业信息化对政府和发展环境的要求;企业对第三方社会服务平台的评价;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质量的意见。 样本选取。根据《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抽样方案》的要求,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完成了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抽样调查样本的抽取工作。抽样库采用了xx年最新维护的国家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在全国层面上选定了26022家样本企业。样本企业既包括已经开展信息化的企业,也包括还没有开展信息化的企业。其中,21067家为支持分行业分析的样本,另外4955家为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析而补充的样本。支持部分重点城市分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7 《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上旬刊)总第475期 在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构成要素。20世纪80年代后,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大量进入生产经营领域,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出现了一批与先进管理技术紧密相连的先进管理技术,如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准时制生产(JIT)、最优化技术(OPT)、约束理论(TOC)、业务流程再造(BPR)、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高级计划排程(APS)等。这一系列技术都从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推动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的实现。 一、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所以任何企业都必须调动各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在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推行管理模式的过程也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过程。 2.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管理组织做到精干高效,使管理制度合理、完善,实现制度化、公开化、开放性管理,以集约、法治管理方式代替粗放、人治型管理;能够将公开、平等、竞争原则引入企业各个岗位,形成以相互激励、互相制约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充分运用领导、专家、群众各方面的智慧,做出正确结论和决策方向。 二、国内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分析 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促进了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各企业纷纷在找准自己的位置,欲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虽然各种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独立核算,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采用的管理模式的共性就是经营型管理模式,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性可分为多元化管理模式和专业化管理模式。 1.专业化管理模式: 所谓专业化管理模式是指以某种主导产品的生产为主建立的管理模式,邯郸钢铁公司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是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1)邯钢管理模式创建的背景、理论体系及指导思想。邯钢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营机制筹划于1990年,当时由于全国开展治理整顿、压缩基本建设,钢材市场疲软,售价一跌再跌,原材料大幅涨价,造成钢材成本猛增,以致邯钢连续5个月亏损,企业原有的计划管理模式的问题暴露出来。由于分厂和广大职工采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中的低进低出核算,成本对二级厂影响不大,以致形成分厂报盈总厂亏损的结果,其原因不是产品品种、质量问题,而是成本高、效益差。邯钢模拟市场运行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把二级单位都变成法人,抓住成本这个关键,用“倒推”的方法,测算出逐道工序的目标成本,然后层层落实,直到每一个职工通过成本这一市场信息的传递,把市场价格信息内伸化,实行成本市场否决,使市场对质次 价高赔钱的产品不予准入。 (2)主要应用领域和适用条件。“模拟市场运行,实行成本否决”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生产环节多、成本核算较多较细、原材料等生产物资消耗量大等生产企业。 (3)应用效果及存在问题。应用效果包括促进了观念转变及经营机制转换;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产品成本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这种模式摆脱不了市场固有的弊端,表现为各运行单元重复建设多,自我循环,自成一体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各生产环节之间缺乏相互监督和制约,容易造成扯皮现象,不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2.多元化管理模式 所谓多元化管理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根据不同产品、产业的需要所建立的管理模式。例如,嘉陵工业集团是以摩托车及摩托车配件制造、销售为主导产品兼营农用车、房地产、酒店及猎枪弹制造等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在这种“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经营发展中所采用的控股型母子集团公司体制的管理模式是企业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 (1)管理模式创建背景、理论体系及指导思想。中国嘉陵工业集团的主体是嘉陵集团、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嘉陵工业有限公司。基于历史原因,三者实行“三块牌子、一个领导班子、共用机构、混合运行”的管理模式,这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政策相违背。而嘉陵股份公司采用以垂直功能型为主的混合管理体制,具有集权特征,高层领导班子很难摆脱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缠绕,势必影响战略功能的发挥,不利于资本经营能力的提高。 (2)主要应用领域及适用条件。控股型的母子集团公司管理体制主要是针对企业规模大、集团化、多元化经营方式而建立的,使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之间,通过资产和经营管理的纽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3)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应用效果包括横向职能部门综合化;纵向结构实行集中管理;直线部门的精干化。我国的多元化集团管理模式也显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点。首先,这种管理模式还主要停留在集团内部结构调整和职能转变上;其次,如何协调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三、结束语 企业在管理模式的变革中往往是以一个或多个管理方面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将整个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和升级。企业只有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企业模式,才能适应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杨永清 孙媛媛 山东工商学院 [摘 要] 本文根据科学管理思想发展现状,提出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然后对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管理模式 应用效果 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程 洁: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管理论坛[J],2002 (4)[2]倪义芳 何鸿声: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J],管理科学,2002,(5) 浅析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营管理

中国家族企业现状及问题

家族式企业定义 什么是家族式企业?国际上有很多定义,家庭企业基本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由某一个家族控制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的股权; ◆家族控制着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 ◆企业所有重要的职务都由家族成员担任。 人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企业都称为家族式企业。 2.泛家族式企业 还有一种企业叫泛家族式企业,它是由乡党、同学组成的企业。同时,有明显派系、圈子的国有企业,也是一种泛家族式企业。 家族式企业的类型 1.纯粹的家族式企业 这种家族式企业从老板到管理者再到员工,全都是一家人。这种企业是最纯粹的家族式企业。这种家族式企业一般规模非常小,通常称之为作坊。 2.传统的家族式企业 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是由家族长来控制大权,关键的岗位基本都是由家族成员来担当的,外来人员只能处于非重要的岗位。 3.现代的家族式企业 现代的家族式企业是家族持所有权,而将经营权交给有能力的家族或非家族成员。也就是说,家族持有所有权、股权,但是经营权不一定是家族成员。如果家族成员有能力,就由家族成员来担当管理职责;如果家族成员没有这种能力,就把它交给有能力的非家族成员。这是现代化家族企业的一种趋势,很多大型的国际级的家族式企业,基本上都在走这样的道路。而走这条路的关键,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必须剥离。 家族式企业的特性 ◆股权完全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 ◆权力高度集中在家族家长手中; ◆家族成员在企业担任重要职务; ◆七大姑八大姨远近亲戚闹喳喳; ◆董事长总经理文化即企业文化。 总之,家就是企业,企业就是家;家长的文化就是企业的文化,企业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 家族式企业的优势 1.决策效率高 家族式企业创业初期成员间信任程度高,家长的权威使公司决策速度快,沟通成本低,决策执行有力。 2.工作效率高 有关专家曾做过一个调研,发现在中国的一些国有企业中,员工每天大约只有15%的时间在为公司创造效益,20%~25%的时间在等待工作,20%的时间无所事事,20%的时间在做损害公司的事情,但这种情况在家族式企业中绝难发生。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一些国有企业的员工往往只发挥了大约15%的能力,而家族式企业的个人潜力往往可以发挥到80%~90%,甚至达到120%,这是非家族式企业永远都无法企及的,这也正是家族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奉献精神强

长沙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长沙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一场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传染着全球经济,无法独善其身的中国经济,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开始显现发展减缓迹象。资金紧张,能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压力,在“抵抗力”相对较差的中小企业群体中显露无疑。 长沙数万家中小企业的健康指标如何?8月份开始,长沙晚报联合长沙市经委、长沙市商业银行进行了一趟探访之旅,通过报纸、网络、现场走访的形式,面向400多家中小企业开展发展状况大调查,一月之后,结果出炉。让我们欣喜的是,长沙中小企业在艰难局势下赢得了生存发展空间,数目不减反增。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时间来探寻这个最大亮点的起源,但我们不会忘记这次调查的初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将以大部分的篇幅来阐述“问题”,以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我们相信,在中央频频出手的利好政策及长沙市正酝酿的诸多措施刺激下,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不减反增 ——长沙中小企业增加7000家 与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相比,“倒闭潮”并没有在长沙中小企业群体中蔓延,相反在壮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长沙市有中小企业4.2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超过2000家。而在去年底,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72万家、1942家。 外向型不明显的特点使长沙中小企业躲过了这次危机,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工业经济。长沙工业面对冰冻灾害、原材料和燃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困难,加强科学调度、加快项目建设,实现了健康、快速增长。1月至8月,长沙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2000亿元,这一数字接近去年全年的目标。尤为可喜的是,长沙三次产业的比重,已由去年底三产、二产、一产的产业结构占比排序,首次历史性地改写为二产、三产、一产。 市经委主任赵跃驷预测,随着新项目相继投产达效,今年长沙的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同比新增1000亿元。 经营成本被推高 ——原材料支出上涨三成 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以来,长沙中小企业受成本攀升影响较大。其中工业企业以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尤为明显,加之人民币升值和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使企业经营成本超出预期。 受国际市场传导和国内供需矛盾的影响,能源、原材料价格相对去年上涨幅度较大。调查显示,1月至8月,企业主要原材料支出平均同比增长31.17%,运输费用支出同比上浮25.41%,生产用煤、电、水、油等费用支出较去年平均增长27.32%,而人工成本同比上升20.18%。其中,企业原材料价格支出较去年增加超过50%的占比达14.56%,部分以钢材为原材料的汽配、铸件等企业甚至同比上涨50%至90%。受油价攀升等多重因素影响,63.73%的企业运输费用支出较去年同期上升超过10%,其中,以环保设备、消防器材为代表的9.8%

国内外企业应用精益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企业应用精益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 生产管理精益管理JIT准时制零库存标准化作业质量管理6西格玛 一、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成本随之也越来越高。要求企业提高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资企业、台资企业进入中国,精益管理方式也随之被引入。然而2004年,来自美国《工业工程师》杂志的两篇报导称:“在中国生产的轿车成本高于底特律,因为没有利用精益生产方式。在轿车的成本中劳动力的成本只能占5%,因此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无法造就轿车生产的低成本优势[1]。当时个别企业仅仅是模仿其中某一项技术,没有生产经营观念的彻底转变和管理意识的彻底更新,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相关理论简介 1、精益管理 精益生产管理,又名丰田生产方式,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并且显著改善企业效益的一种全新生产管理模式。最基本的概念是,杜绝浪费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和运输等一切资源。 日本筑波大学教授门田安弘年在1983年对丰田生产方式作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阐述。他指出,丰田生产方式是以准时生产JIT和自动化为两大支柱,包括生产均衡化、缩减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弹性化、看板方式、制定标准作业、全面质量管理、多能工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完整的生产方法体系。 199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James P.Womack和Daniel T.Jones在其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中将丰田生产方式定名为精益生产管理,并对其管理思想的特点与内涵进行了理论阐述[1]。 2、准时制 准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是将必要的零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并且只将所需要的零件、只以所需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这是为适应20世纪60年代消费需要变得多样化、个性化而建立的一种生产体系及为此生产体系服务的物流体系。所以准时生产制的出发点就是不断消除浪费,减少库存,进行持续的循环式的改进。JIT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精益管理方式的比较分析,对中国企业的精益管理方式提出一些建议。、 三、国外精益管理方式的运用 1、丰田公司 精益生产管理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生产管理有如下原则: (1)建立看版系统。改造生产流程,由之前经营者主导生产数量转变为重视顾客的需求,工作人员通过看板显示的数值得知生产线后面的需求信息(如需要多少零件、库存信息、补货时间等),逆向控制生产数量。不仅能节省库存成本(达到零库存),增加生产柔性,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流程的效率。 (2)标准化作业。对生产过程中每一作业环节的操作内容、步骤、时间控制和结果等所有细节都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如装轮胎精确至几分几秒等。但并不意味着标准一成不变,只要工作人员发现了更好、更有效率的方法,就可以变更作业标准。 (3)活人、活空间。在对流程进行不断改善的过程中,生产量不变的情况下能精简生产空

中国石墨烯行业发展报告

2016年中国石墨烯行业发展报告 前言 2016年以来,石墨烯概念股如东旭光电、华丽家族、方大炭素、中泰化学等备受资本追捧。国内外各大锂电企业有关石墨烯项目布局,有的选择石墨烯导电剂技术研发,有的走向石墨烯复合正负极材料之路。这其中,不乏号称已经生产出“石墨烯电池”的锂电企业。石墨烯火热的背后,具体应用领域潜力如何?都有哪些助推的洪荒之力? 一、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石墨烯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支持石墨烯产业发展。国家各部委不断出台指导意见和规划文件,明确了对石墨烯材料的支持与发展要求。 二、石墨烯的技术研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从石墨烯相关专利申请趋势看,其相关专利的申请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出现,但随后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08年后,专利申请数量才开始出现实质性的大幅增长。特别是在安德烈·K·海姆教授和科斯佳·诺沃谢洛夫研究员因对石墨烯的研究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全球石墨烯专利申请数量开始急剧增长,其中,2014年全球石墨烯相关专利的申请数量就高达5047件,表明石墨烯的相关技术研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根据石墨烯相关专利历年的申请情况,结合每年专利发明人数量,2008年以前为石墨烯研发技术的萌芽阶段,2008年至2015年为技术的成长阶段,而2015年之后石墨烯研发生产及应用技术开始趋向于成熟,即成熟阶段初期,这个阶段石墨烯开始逐步小规模生产,但是,其生产及应用技术仍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三、石墨烯应用需求多样化,引领多领域划时代的变革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六角型呈蜂巢晶格材料,单层石墨烯薄膜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是目前已知的最薄的一种新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超强的导电性和强度以及透明度等优点。石墨烯同时具备透光性好、导热系数高、电子迁移率高、电阻率低、机械强度高等众多普通材料所不具备的性能,未来有望在电子、储能、催化剂、传感器、光电透明薄膜、超强复合材料以及生物医疗等众多领域应用,可以说是未来最有前景的先进材料之一,引领多领域划时代的变革。 《中国制造2025》提出:明确要求高度关注颠覆性新材料对传统材料的影响,做好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版)》中称,石墨烯产业“2020年形成百亿产业规模,2025年整体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的发展目标。 1、导电油墨:石墨烯导电油墨具备成本优势

调查报告:对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调查报告:对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某县关于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查报告 取消农业税对闻喜县农业产生影响的调查报告 某镇苗圃花卉基地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20XX年秋收作物和三秋生产准备情况调查报告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其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全国出口总额约60%于中小企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我市的情况和全国的形势基本一致,在我市工业体系中,中小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99%以上,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所占比重达到50%左右。20XX年,随着市委、市政府把“主攻工业,大力推进工业化”作为第一发展战略,主攻工业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全市思工业、谋工业、议工业、促工业的氛围日渐浓厚。中小工业企业在我市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助推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作了一次典型调查,并走访了部分企业,从中剖析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探讨今后发展思路,以期能对促进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迪。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我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近年来,全市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实力逐年增强。在此背景下,全市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1、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XX年底,全市中小工业企业单位有4388个,完成工业总产值215788万元,同比增长%。据测算,20XX年中小企业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5%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安置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全市中小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中小企业局提供资料显示,20XX年,全市中小工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47600人,占全市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总数的比重约20%左右。 3、园区工业的主体。 20XX年工业园共有中小企业58户。园区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工业的%,同比增长%;完成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润万元,同比增长%;实现税金万元,同比增长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已发展成为全市工业的第一增长极。 4、助推工业经济实力迈入全省十强。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助推器。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较20XX年增长%、%和%,全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