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1课论语六则word教案

2020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1课论语六则word教案

2020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1课论语六则word教案
2020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1课论语六则word教案

21. 《论语》六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名句

过程与方法

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课文

2、明确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很多同学的剪报都涉及一些国内外的重要时事,并谈了一些自己看法,可以说是“治天下”之法。但是真正“治天下”决非我们大家那些寥寥数语可以解决的。但有一本书却可以办到(停顿,请学生猜)。那就是《论语》,而且只要半部。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板书)可见《论语》的地位之高,内容之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学这本书其中的六则。

二、走进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知识链接

《论语》是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补充: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三、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罔殆谓哉焉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5.熟读。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二)结合注解,关于一、二则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五、合作探究

1、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3、4、5、6则文义。

重点词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险何以(hěyǐ):凭什么

是以:因此。(是:这(代);以:因)

识(zhì):记,记住。

厌(yàn):满足诲(huì):诱导,教导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2、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3、在五分钟内完成本文后四则的背诵,以小组为单位。

4、总结: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课堂讨论,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1)在学习态度上,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在学习方法上,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3)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六、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七、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

八、拓展延伸: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板书设计:

论语

《论语》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四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

教学反思

反馈检测: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2.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

国古代伟大的、。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二、根据要求默写:

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

2、孔子在《〈论语〉六则》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

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论语〉六则》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

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六则》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论语〉六则》中精辟的论述是:

6、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呢?孔子曾经说:

7、《〈论语〉六则》中能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8、张红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觉得其他同学的许多想法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使她对孔子所说的“”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9、《〈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10、《〈论语〉六则》中论述“终身学习问题”的语句是: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目标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设计2.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论(lún)语说(yuè) 罔(wǎnɡ)好(hào)焉(yān) 惑(huò)逾矩(yújǔ)愠(yùn)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作者名片 4.背景追溯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最新版,含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最新版,含答案) 一、直接默写(25空,计25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2、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4、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 5、__________,寒梅着花未? 6、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7、与君离别意,_________。8、扬子江头杨柳春,____________。 9、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10、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12、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 13、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14、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 15、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16、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17、岱宗夫如何?_________。18、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 19、_________,以观沧海。20、_________洪波涌起。 21、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 22、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二、按要求默写(55空,计55分) 1、《论语》六则中可以概括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峡》中间接写水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飞来峰》一诗的哲理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6、《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7、《论语六则》中论述了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8、《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是:,。 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使用典故表现世事变迁的诗句是: ,。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11、《三峡》一文中写瀑布的句子是:,。 12、“我爱山,愿以山切割,以石磋磨,做一涧高高低低的急流,在猿啼虎啸中,将一叶轻舟,载过万重山”。其中画线句子代用的诗句是:,。 13、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的三峡秋日的凄异境况,将一去不复返了。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写景兼写时令的句子是: ,。 1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同工异曲之妙的句子是:,。 16、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语文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六册)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翻译(全六册) 七年级上册 论语六则 (一)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四)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五)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六)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乘船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背诵默写试题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背诵默写试题 1、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3、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4、《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_。 5、《论语》的“论”读 ln ,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在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记录的书。 6、孔子认为孔文子被赠予谥号“文”的原因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写道:“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常常会让我们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_朝辞白帝彩云间_,__千里江陵一日还” 8、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的、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两句诗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用月寄情的句子很多,请从课内和课外各写一句: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0、《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1、以用具之精美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是: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12、以衣着之华丽来描写罗敷美貌的句子是: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13、侧面描写三峡山势高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4、春冬之时三峡水清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5、直接描写高猿长啸的情景的句子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6、最能表现三峡夏季时水流之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语文版 语文教材七到九年必背古诗及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āáǎàōóǒòēéěèīíǐìūúǔùǖǘǚǜüê 21、《论语六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六)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5、《诗五首》 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三峡》郦道元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论语六则》课文全解

21.《论语》六则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论l n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时习:按一定时间复习。 说yu :通“悦”,愉快。 愠y n: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w ng:迷惑不解。 殆d i:危险。 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敏,聪明,好,爱好,喜欢。 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视为可耻。耻,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学习并不感到满足。 诲hu :诱导,教导。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三,这里不是确数。 二、相关背景: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

七年级上《论语六则》

《论语》①六则 (一) 子曰②:“学而时习之③,不亦说乎④?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 ①《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②子曰:先生说。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这里指孔子。曰:说。③学而时习之:学了并时常温习它。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④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 ⑤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⑥愠:怨恨,心里不满。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②师矣③。”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②为:做。③矣:相当于“了”。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①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②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四) 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③,不耻下问④,是以⑤谓之‘文’也。” ①子贡: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卫国人。②孔文子:即孔圉,春秋时卫国大夫。③敏而好学:聪明而且爱好学习。敏,聪明。好,爱好,喜欢。④不耻下问: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看作耻辱的事。耻,认为可耻。⑤是以:因此。 (五) 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③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④?” ①默而识之:暗暗地记住它。默,暗暗,私下。识,记,记住。②厌:满足。③诲:诱导,教导。④何有于我哉:对于我有哪一样呢?哉,相当于“呢”,表示反问。 (六)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师焉;择其②善者而从③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②其,他们,他们的。③从:采纳,听从。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辽宁省锦州市松山新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教案 (新版)语文版

论语六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大理想。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1、导入:很多同学的剪报都涉及一些国内外的重要时事,并谈了一些自己看法, 可以说是“治天下”之法。但是真正“治天下”决非我们大家那些寥寥数语可以 解决的。但有一本书却可以办到(停顿,请学生猜)。那就是《论语》,而且只 要半部。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板书)可见《论语》的 地位之高,内容之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学这本书其中的四则。 2、介绍孔子和《论语》:(先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再补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 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 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 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 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

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用“子曰”开头,称为格言体;一问一答,称为答问体;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称为对话体。 3、听课文朗读,并诵读课文,了解诵读的重要性。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诵读文言文的要求除正音之外,只须要求两点:一是速度要慢一些。二是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指导第一则的句子停顿:学/而时习之(“时习”之间不停顿)不亦/说乎(“不亦”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停顿)有朋/自远方来(“自远方”介宾短语,中间不能停顿)人不知而不愠 听录音划分另外五则。 4、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吉句中带修辞瑰坟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

语文版七上论语六则能力培养

《论语》六则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2.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5分)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7分)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4.原文填空:(4分) ,不亦说乎? ,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 子曰:“,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6.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4分)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9.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4分) 学而不厌古义:今义: 是以谓之“文”也古义:今义: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4分)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5分) 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5分) 第二部分:

2020年语文版初一论语六则试题(不要翻译)

语文版初一论语六则试题(不要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2020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1课论语六则word教案

21. 《论语》六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名句 过程与方法 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默写课文 2、明确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很多同学的剪报都涉及一些国内外的重要时事,并谈了一些自己看法,可以说是“治天下”之法。但是真正“治天下”决非我们大家那些寥寥数语可以解决的。但有一本书却可以办到(停顿,请学生猜)。那就是《论语》,而且只要半部。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板书)可见《论语》的地位之高,内容之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学这本书其中的六则。 二、走进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知识链接 《论语》是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补充: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三、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论语六则》赏析(最新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六则(“论”通“伦”伦次,条理) 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大成至圣”。其思想核心是“仁”。他的思想和学说自汉以后成为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过的(知识)。而,表顺接,可译为并且,就、就要。说(YUè)通“悦”愉快、高兴。“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孔子说:“学了知识就要要时常去复习它,这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同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互称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友,志趣相投的人,互称为友。“乐”(lè),快乐。有志趣相投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理解。“愠”(Yùn),怨恨。“而”,表 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别人不理解我但我不怨恨他,(这)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 【这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告诉人们学习要经常复习,做人要热情好客、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温,温习、复习。而,表顺接,就。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新的体会。可,可以。为,做。复习学过的知识,就会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这一则讲既讲了学习方法,也阐释了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讲了为师之道(即,怎样才能做一个老师。)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通“惘”,迷惑。“殆”,疑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知道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这则讲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二者间是辩证而统一的关系。) (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hào),喜爱。“乐” (lè),原意是愉快、快乐。这里是“以(它)为乐。”}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这则告诉人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前一个“之”指“善者”,后一个“之”指“不善者”。“焉”,兼词,相当于“与之”,在“三人中”。} 几个人在一起行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