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边城》教案备课讲稿

《边城》教案备课讲稿

《边城》教案备课讲稿
《边城》教案备课讲稿

《边城》教案

边城

高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

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诗;是一幅用语言文字绘就的画。

2.《边城》的故事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阅读课文

1.聆听范读,感受意境。

2.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四、走进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沈从文的边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2.学生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二)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边城茶峒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

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

2.找出描写翠翠的语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

“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

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

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

④翠翠是天真活泼、“从不发愁”的,但是,翠翠也有她的孤独与寂寞,请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描述——

“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外公,外公,你听我吹,你唱!’”

“外公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外公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⑤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你能对翠翠的外貌作一个描写吗?

因为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是内在、精神的、灵魂的美,所以在翠翠的外貌上着墨不多。

3.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

①引导学生从摆渡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他的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的铜臭。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②学生归纳外公性格:勤劳、忠于职守、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

4.找出能体现边城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厚的民风、淳美的人情。

①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内容: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②归纳: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三)桃花源的人们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翠翠和外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祖孙情呢?

①翠翠在外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②请概括翠翠和外公相依为命的生活。

帮外公摆渡、和外公一起晒太阳、听外公讲故事、和外公“我吹你唱”、帮外公备办物品。

浓浓的祖孙情,弥漫在茶峒的山山水水间,也弥漫在我们的心头。

(四)小结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

第二课时

五、展开讨论,明确小说主旨,体会沈从文小说风格。

1.本文写于1933年,当时的中国存在这样美好的世界吗?

2.沈从文描绘这个“已经几乎不存在”的“边城”有何目的?

①结合时代背景。

②结合《桃花源记》。

③结合作者的话: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④结合沈从文小说题材、创作意图。

讨论明确: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作者在《长河·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

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利的人生观。”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3.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冷漠、自私、惟利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呼唤;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

六、拓展延伸

1.如果要以翠翠为标准,给边城茶峒选一位旅游形象小姐,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女孩,如何来给她造型?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描述出来。

2.请你为边城茶峒(或自己的家乡)写一篇导游词,要运用景物描写。

3.为边城茶峒策划一个旅游营销方案。

《边城》公开课教案

《边城》公开课教案 欧阳遇实验中学刘文玉(2016-9-19)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分析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感受边城那地方的美和小说的美。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剖析纯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很久以前,因为一个故事,我去过一座城。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在那个城中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纪灯片显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边介绍展示风景或人物的图片,配背景音乐:《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①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②两岸的吊脚楼象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茁的原始气息……③青砖红瓦的古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老宅的织布机,都安静成时间的坚果,像一本本没有句读的线装书,等待着你去破译和解读……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然也是与环境相匹配的。⑤何时还能再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当我再次走进这个故事,我有再次去这座的冲动,是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庆幸的是,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沈从文先生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诗意的远方——边城。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连城,品味边城之美。(板书:边城,沈从文,边城之美) 二、分析鉴赏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 群众备课记录(一): xx学年度第一学期xx学校群众备课记录表 学科:数学 年级:六年级 记录人:冼建南 主讲人 冼建南 时间 10 月8 日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谢晓华、柯甘生、谢健民、许丽敏主题 进行第二单元分析,找出学生容易错的题目。 备课资料 1、讨论第二单元学生容易错的题及解答方法。 2、制定学生竞赛的题目。 群众发言记录 1、冼建南:学生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图意较为困难。在教学时老师应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画给学生看,而不能单纯让学生看书理解。 2、许丽敏:学生在画比“单位1”少的题目时,“少的部分”往往不用虚线表示,并且问题把比“少的部分”也包括在内。在教学时应让学生理解“比较量”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还有强调“少的部分”是比较量没有的,所以不能包括在内。 3、各位老师都写出几道竞赛题目。 小结经过这样的学习及分析,对于新教六年级数学的老师帮忙很大。 群众备课记录(二): 群众备课活动记录 主备人: 参加人员:语文教研组成员备课地点:阶梯教室学科:语文 主备年级:xx 年级 时间:xx 月xx 日 备课中心问题: 1、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思考到说明文比较枯燥,缺乏情趣,能够制作一些幻灯片,比较直观、形象。 3、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潜力。 过程描述: 一、创设情境: 二、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特点: 四、复述特点 五、拓展练习 六、总结讨论结果:

1、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2、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话,提高写作潜力。群众备课记录(三): xx学年度第二学期xx学校群众备课记录表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记录人:冼建南主讲人 冼建南、谢健民 时间 4 月1 5 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主题 反思常规教学检查的状况 备课资料 1、有关学生作业、练习册完成的状况,解决问题。 2、讨论怎样教学圆锥、圆柱的关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群众发言记录 1、从检查的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良好的,小部分学生的作业、练习册书写较差。还需要老师抓好学生的学习态度。 2、冼建南:我们课本上只讲了当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时的体积关系,但考试时有些灵活的题会考到当等体积,等底时,圆锥和圆柱的高的关系;或当他们等体积,等高时,他们的底面积的的关系,每年考到这类题时,学生还是弄不懂。 3、谢健民:最好用实物操作给学生看,解决这类题最好用方程解。小结 1、今后加强学生的书写,也就是态度要抓好,培养好。 2、统一圆锥及圆柱的关系的教法。 群众备课记录(四):数学组第一次群众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日期:13.3.5 周次:1 参加人:魏金涛、刘玉霞、王海涛、王扬、尹士霞缺勤:无 群众备课资料: 1、上次群众备课分工任务完成状况;电子教案打印下发状况;已完成锐角三角函数和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2、分析电子教案的打印稿进行研讨的状况简单记录。 (1)对部分例题进行拓展。 (2)根据学生状况,分层布置作业。 (3)补充一些简单习题。 (4)完成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5个教案,下周一上交的FTP自己的教案文件夹中 3、群众备课其它资料的记录。 (1)分析本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的办法。 (2)预测下周授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的办法。 (3)讨论8、9 节课的练习资料。群众备课记录(五):xx学年度第二学期xx校园群众备课记录表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记录人:冼建南主讲人冼建南谢晓华时间2010 年3 月11 日地点多媒体教室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主题第一、二单元单元分析及错题 备课 资料 ①讨论第一、二单元的错题分析及解答方法。 ②讨论如何有效地进行预习。 ③课件制作的分工。群众发言记录 1、冼建南:在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好处的两种量时,要事先规定哪种量为正(或为负)。 2、谢晓华: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负数就越小。如-8 和-6,8>6,所以一8v—6。

《边城》公开课教学设计

《边城》公开课教学设计 《边城》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边城》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边城》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分析: 《边城》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五、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风土人情。 2.运用勾画圈点法和点拨法,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

边城教案最新

《边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沈从文的边城中的风俗美、人情美。 2、能了解翠翠的“情窦初开”跟作者的环境描写、人物的选择和描绘有关。 3、理解边城所展现的表现“人性之美”的“隐喻之美”在小说中的独特表现 二、教学难点:文章是如何去展现“人性之美”的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自学法,多媒体课件,交流讨论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感知情节 1、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边城”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 2、教师结合“边城”全篇来概括小说的整体情节。 民国初年湘西山区偏远的小镇--茶峒城。 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拥有四条船的产业,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虽然从第一个端午节夜晚偶然邂逅傩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傩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当天保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天宝的不满。一天,兄弟俩终于在一个平静的溪边,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天宝报信,说事情有望。不料,这歌却是傩送唱的。半个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天宝在跟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将天宝的死怪罪于老船夫。老船夫因此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一日,在摆渡时,遇到傩送,老船夫有心招呼他,老二由于手足之情,不能忘记哥哥的死,便对老人报以冷眼。老船夫又硬着头皮到顺顺家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诸多不顺和碰壁使老船夫更

边城优质课一等奖原创课件(省级一等奖课件)

边城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生自由回答)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就是今天的湘西凤凰。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别样魅力。 二、作者介绍 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色彩。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库尔勒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初备)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初备时 间 2016年6月1日 单元第七单元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 习课主备人曾玉琳 备课意图(分析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设计备课的主要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本单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将抽象的小数有一定的熟悉了解之后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升入的学习和计算。 教学目标(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细致)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 教学难点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初备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 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 知识。 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接说得数 23+77= += += += 42+24= 12×4= 2000+400= 11×50= 15×2= 78-69=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建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本自己梳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在小组内 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汇报整理成果,教师随机引导,板书: ↗小数的含义和读写 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 ↘小数的加减计算

《边 城》教 案

《边城》教案 教学博苑 2009-07-09 1718 【教学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2、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3、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身上集中表现出来的“爱”和“美”的人性特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二、《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

高级中学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边城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边城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中语文课文《边城》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大陆文学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下面小编给高中学生带来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语文《边城》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就是今天的湘西凤凰。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别样魅力。

二、作者介绍 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色彩。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四处游逛,惹是生非。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先后在武

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文化大革命”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批斗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劳改”。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著名作家转变成著名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

《边城》教学设计教案

《边城》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

高中语文苏教课标版必修二《边城(节选)》安董珍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边城》公开课教案 高二备课组 安董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回顾导入,引导学生谈谈读完文本最大的感受。 美 悲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文本,从文章中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说说它是如何打动你的。 风景美、民风民俗、人性人性美 2.沈先生的弟子汪曾祺曾言:“《边城》是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但在其后还隐藏着一些其他的东西为我们揭开人生和谐的另一面。”这另一面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孤独 隔阂

五、拓展延伸 边城如此之美,翠翠以及包括爷爷在内的这些人如此可爱,作者却为什么要赋予《边城》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呢?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六、课堂小结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七、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边城》全文。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美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模板

§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方正小标宋简体) 课标要求: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能够在一次函数图象中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经历用一次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过程,体会“以形表数、以数释形”数形结合的思想,会用函数的观点解释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 重点:利用函数图象求出方程(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读出方程(组)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基性质,你能回忆出哪些知识点? 学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图象是一条直线、根据k 、b 的值确定直线经过哪些象限 环节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解方程063=-x (2)当x 取何值时,函数63-=x y 的值为0? 分析: ①从结果来看,两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②从形式上看,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③你能把(2)的解在图象上找出来吗? ④请找出方程063=-x 与一次函数63-=x y 之间存在关系. ⑤你能在函数图象上找出以下方程的解吗? 363=-x 363-=-x 663-=-x 结论:一元一次方程c b kx =+的解可以转化为对应一次函数b kx y +=的函数值为b 时求自变量x 的值;尤其当0=c 时,一元一次方程0=+b kx 的解是一次函数b kx y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学生说不完整时教师补充) 问题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认真分析直线63-=x y 的图象,完成以下各题: (1)当0>y 时,可以得到不等式________,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_________ 则0>y 时63-=x y 对应横坐标x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 (2)当0

《边城》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边城》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全文,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课文中的意象。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 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 4.探讨小说主题,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感受人性、人情及真善美,揣摩作者的生命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水、黄狗、碾坊和船等意象分析。 3.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及湘西世界的建构。 难点: 1.小说主题的解读。 2.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写作方式的认知。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课文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古 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血性男儿林冲和西方短篇小说《装在 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可夫斯基,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视角, 换一个时代,走进中国现当代小说。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有独立思考与认知的大孩子了,你 们心中的真、善、美以及人性、人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三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 学生: 2.教师归纳: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真切,老师为你们的真诚感动。但是 老师心中最感动甚至可以说震撼却是另外一种世界。老师在 你们这个时候,对一个作家描绘的描绘的真、善、美、人性、人情及其构成的世界一见倾心,此后便中毒至今。而他所描 绘的一切不仅仅让老师向往,而是让几十个年代的人都为之 动容。这个作家就是沈从文,他笔下真善美、风俗人情、湘 西世界以及人性神庙是人们的追求,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我们课本中的《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 湘西风俗的代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沈从文及《边城》

集体备课教案格式-副本

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过程总结等方面。)3. Autonomic learning: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words in the word list in P121,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 and look up the dictionary. 4. The whole class read the words together Students read after the teacher. 5. Ask Ss to write down as many adj. about what’s important for Movie Theater. Check the adj. Ss write down the words like: [Section A 1a] Comfortable seats, big screens, best sound, close to home, buy tickets quickly… 6. Give Ss an example by talking about Movie Theater. e.g: The Moon Theater has the most comfortable seats. The Moon Theater is the most popular near here. Ⅱ.The analysis of the key words (15mins) Ⅲ. Ask students to go over the words by themselves. (3mins) ⅥTime fo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1) SectionA 1b (1) Listen for the first time: ask students to read

《边城》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 《边城》教案 主讲教师:梅江中学张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俗美。 2、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品读鉴赏与讨论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探究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教学重难点: 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边城”,沈从文的故乡——凤凰古城。展示湘西风光图片,引出“风景美” 二、筛选信息 1、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边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的句子 明确: (1)课文第三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舟,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 (2)第五节第二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 ——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会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3)第五节第二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一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2、你是怎么看待沈从文笔下的这些热闹的? 明确:这些热闹体现的是湘西边城特有的原始淳朴和乐的风俗美,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 三、合作探究 1、提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 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板书) 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集体备课教案 时间月日执教人左美萍补充建议主备人左美萍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辅备人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 教学内容13 只有一个地球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把握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难点 的情感。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 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 法移居) 教学过程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武俊霞: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说明文一般不如记叙文生动,所 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以往往过分注 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重课文的分析。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

感悟到“地球的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 资源是有限的, 地球的活动范8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围很小,地球被 破坏没有其它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星球可去” 。因 此,是一篇对学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生进行环保教 育的好文章。(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 李东平:那么怎 样让学生感悟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 地球急需人类 保护呢?我引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 导学生抓住重 点词,通过有感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 情的朗读来体 会,激发学生对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 爱护地球之情。 从而懂得:我们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 要精心地保护 地球,保护地球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 的生态环境。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 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 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张丽霞:合作学习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习以及表现自我的机会。就我们班级现状 : 有五十 多人 , 在开展学 习过程 中,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 举手者 中只要有一人发表高见 , 其他人 则无露脸的机会。开展合作

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

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 沈从文《边城》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

边城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边城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 导语:在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这里人的善,这里情的真,这里景的美,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边城》写作时交代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通过上文的分析,这里的民情、民俗以及人性、人情的美就是沈先生要表现的边城的人生形式。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边城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边城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

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课《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齐读:“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沈从文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P16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集体备课格式要求及范例

集体备课格式要求 、教案必备板块 每课教案必备板块: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每单元应有单元设计思路、单元教学后记。可根据教学实际增加栏目,如教学准备、教材分析、作业设计、教学方法等。 二、字体、字号等要求 1.课题:宋体、四号字、加粗、居中。如: 识字3 2.各板块标题:宋体、小四号字、加粗、左对齐。如: 教学目标 1.认识11 个生字。会写8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教学重难点 3.各板块的内容:宋体、五号字、首行缩进两字符、 1.5 倍行距。 4.页眉页脚: 页眉:大安小学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x 年级(上)语文,执笔:xxx ;使用者:XXX 页脚:页码五号字、居中 5.教学反思后一般留空五行,便于写反思。 6、双面打印。 附:集体备课范例

单元设计思路 (第三单元) 设计理念: 1、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学生读、写的欲望都很强烈,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充分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让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特定的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作出研究的反应。学生通过研究性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具有诱导倾向的问题,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3、使阅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 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内容简介: 本单元教学内容为四篇课文,一个识字,一个语文园地。教材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三字经,有展现隆重、热烈的国庆场面的《欢庆》有反映我国在新世纪之初的重大国际竞争中显示实力的《我们成功了》也有盼望祖国统一的《看雪》 教学措施:要充分运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有益于学习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多让学生朗读 课文。指导朗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同桌对读等多种方式,如:一问一答、三问三答、拍手读、做动 作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边表演,边朗读,神情兼备,形式多样。采用 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教学法。 识字3 教学目标 1. 认识11 个生字。会写8 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 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课时安排 2 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