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媛媛-我国死刑制度问题研究论终稿

王媛媛-我国死刑制度问题研究论终稿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死刑制度问题研究

入学年月_2012年9月

姓名王媛媛______

学号_12121202009__

专业__ 法学_

联系方式_134********__

学习中心__河南周口_____

指导教师__张金宽_______

完成时间2014年6月18日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第一章死刑制度概述 (5)

第一节死刑制度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6)

一、死刑制度的概念概述 (6)

二、死刑制度的基本特征 (6)

第二节死刑在我国的法律适用 (7)

一、在古代中国对死刑制度的法律适用 (7)

二、在当代中国对死刑制度的法律适用 (8)

第三节我国对死刑的存废的观点 (8)

第四节死刑存在的根源探究 (9)

一、被害人的复仇心理是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 (9)

二、当前社会物质现实状况是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客观原因 (10)

第二章我国死刑制度的相关缺陷 (11)

第一节我国死刑的立法缺陷以及原因 (11)

一、我国死刑的立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11)

二、我国死刑立法方面缺陷产生的原因 (12)

第二节我国现行死刑适用标准的缺陷 (12)

一、我国立法上限制死刑适用范围功能弱化的缺陷 (12)

二、我国司法具有重行为客观危害和轻人身危险性的错误裁判导向 (13)

第三节死刑中绝对确定刑弊端和死刑复核程序的缺陷 (13)

一、我国死刑中绝对确定刑的弊端 (13)

二、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制度的缺陷 (14)

第三章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措施 (15)

第一节进一步削减死刑罪名和具体化适用死刑条件 (15)

一、进一步削减死刑罪名数量 (15)

二、将适用死刑的条件具体化 (15)

第二节调整我国刑罚的整体结构和死刑的适用对象 (14)

一、调整我国刑罚的整体结构 (15)

二、调整死刑的适用对象 (16)

第三节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和死刑的执行程序 (15)

一、完善死刑复核程序 (16)

二、完善死刑的执行程序 (17)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我国死刑制度问题研究

摘要

2013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死刑是一种最古老的刑罚处罚手段和制度,死刑曾占据刑法体系的核心地位。从各国刑罚发展趋势来看死刑的废除已成为刑法发展历史的必然趋势和必然潮流,但是目前中国并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本文首先概述了死刑的特点、死刑的存废之争和我国死刑存在的现实根源,接着指出死刑的立法缺陷、现行死刑适用准的缺陷以及死刑中绝对确定刑弊端和死刑复核程序等各方面的缺陷,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我国死刑制度的缺陷,提出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措施和建议,完善措施主要包括:进一步削减死刑罪名和具体化适用死刑的条件;调整我国刑罚的整体结构和死刑的适用对象;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和死刑的执行程序。死刑制度的完善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死刑在司法实践应有的作用。

关键字:死刑制度;缺陷;死刑完善措施

Abstract

November 15, 2013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overall number of major issues" raised gradually reduce the death penalty for the offense.The death penalty is one of the oldest means of punishment. The death penalty had occupied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s from countries penalty abolished the death penalt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law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but now it does not have the abolitionist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mental condition in China . This artical outl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ath penalty, the aboli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the root of the dispute the reality of the death penalty exists, then this artical point out flaws of the death penalty legislation, the death penalty applies to existing and prospective deficiencies identified various aspects of the death penalty is absolutely malpractice and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s, etc. defects. The ultimate goal is achieved by analyzing the defect of the death penalty system,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apital punishment, and improve measures include: further reduction of death penalty charges and specific terms and conditions applicable to the death penalty; applicable adjust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and the death penalty perfect execu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 and the death penalty review procedure to adjust the scope of the system reprieve; objec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apital punishment death penalty can better play its due role in judicial practice.

Keyword: death penalty system;defect; Measures of the death penalty

第一章死刑制度概述

第一节死刑制度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死刑制度概念的概述

“ 2007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使得死刑存废的问题进一步成为中国法学界关注的焦点。”[1]死刑是指剥夺和消灭犯罪人生命权的一种刑罚制度。死刑是人类刑罚史上最古老、最残酷的一种刑罚刑种,也是我国现行刑罚中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制度。在我国刑罚中死刑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两种情况。因为死刑是一种剥夺人的生命权的刑罚,因此死刑又被称为极刑。死刑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从而达到刑罚一般预防目的的刑罚方法。

二、死刑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死刑是对犯罪分子造成最大的痛苦的刑罚制度和种类。

死刑的适用特别是死刑立即执行制度就意味着犯罪分子生命的终结和结束。我国刑罚中其他刑罚方法只是或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或者剥夺犯罪人的政治权利。唯独死刑是剥夺当事人的生命权,因此死刑给犯罪分子施加的痛苦是最大的是不可磨灭的。面对这一可怕的严重后果,任何一个有理智的犯罪分子都会对死刑尤其是死刑立即执行制度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畏惧感。“正是因为死刑通过消灭犯罪分子来达到惩罚犯罪和防卫社会的手段,其严厉性和巨大的威慑功能,历史上各国统治者无不重视死刑的使用,把死刑作为对付危害其统治最严重的犯罪的惩罚手段,因此那时的死刑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2](二)死刑所剥夺的是犯罪分子的生命权和政治权利。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我国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同时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将要终身被剥夺政治权利,不再享有宪法上规

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于是对犯罪分子一旦适用了死刑特别是死刑立即执行制度不仅丧失了最重要的生命权利而且依附于生命权利的政治权等公民权都不存在。因此,与其他刑罚方法包括财产刑和自由刑等相比,死刑尤其是死刑立即执行无疑成为各个刑罚种类中最严厉的刑罚制度。

(三)死刑的适用是不可逆转性和最大惩罚性。

一旦司法机关等有关权利机关对犯罪分子适用了死刑特别是死刑立即执行制度,犯罪分子的生命状态就不可能再恢复执行前的状态。基于是死刑立即执行制度不可逆转这一特性,死刑制度特别是死刑立即执行制度必然是各种刑罚中最严厉的刑罚方法和刑罚制度。建立在死刑这一不可逆转基本特征基础上,死刑同时是最大惩罚性、最大威慑性的刑罚制度和种类。

第二节死刑在我国的法律适用

一、在古代中国对死刑制度的法律适用

(一)中国古代刑法规定的死罪的罪名

中国古代刑法规定的死罪大致可以分这样几大类:政治性犯罪、冒犯皇帝罪、违反伦常的犯罪、侵犯人身和财产的犯罪以及其他类型的犯罪。政治性犯罪包括违命罪乱政罪、违背盟誓罪、谋反罪、叛国投降罪、迷惑民众罪等危害统治罪;冒犯皇帝罪包括泄露皇帝行止罪、擅闯殿门罪、不敬、大不敬罪、谋大逆罪等;渎职腐败罪包括渎职罪、贪赃枉法罪等;违反伦常的犯罪包括不孝罪、恶逆罪、不睦罪、不义罪、乱伦罪等,杀人罪、抢劫罪、盗窃罪、伤害致死罪、强奸罪等侵犯人身财产的犯罪;私铸货币罪、与鸦片有关的犯罪。(二)中国古代刑法规定的死罪的执行方式

中国古代的死刑执行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花样百出。我国奴隶制刑法的死刑方式是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我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的死刑执行方式是封建制五刑包括笞、杖、徒、流、死。”[3]

(三) 我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

我国古代的死刑复核制度规定:地方各级司法部门对于拟判处死刑的刑事案件应

逐级申报中央司法机关或者皇帝进行审查和核准,以便最终决定是否适用死刑的这一刑罚诉讼制度,死刑复核制度萌芽于东汉,确立于北魏,定型于隋唐,最终完善于明清。

二、在当代中国对死刑制度的法律适用

(一)我国现行刑法和刑法修正案规定的死刑罪名种类繁多。

死刑罪名的立法情况最为直接地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死刑立法现状以及实施现状。我国1979年原刑法共用15个条文设置了28种死刑罪名和种类。1979年原刑法颁行不久,我国立法机关就立即着手对刑法进行修改与补充增设了不少关于死刑的罪名。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共用47个条文设置了68种死刑罪名。2011年2月,全国人民大表大会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项死刑罪名,使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罪名由68个减少到55个。虽然我国的八个刑法修正案都在逐步删除了某些判处死刑的罪名,但是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死刑的罪名数量挺多。

(二)我国现行刑法关于适用死刑标准有所降低

我国1979原刑法第43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4]修订后的1997年我国新刑法第48条修改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因此原刑法中的“罪大恶极”已被修改和具体化为“罪行极其严重”。由此可见,从我国刑法总则和我国刑法分则死刑适用情节的等具体规定来看,我国现行刑法总则和现行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标准和条件都有所降低。

(三)我国死刑适用的人数与其他各国相比较多。

通过近几年来的犯罪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并且呈上升发展趋势,尤其是设置有死刑的严重暴力犯罪和经济犯罪、财产犯罪,并且大案要案逐年增多,我国死刑适用的人数与其他各国相比较多。

第三节我国对死刑的存废的观点

大约二百四十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里亚撰写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该书从理论上挑起死刑存废理论和学术争议,由此引起学术界关于死刑存废重大学术理论争议和理论分歧。我国对死刑的存废在学术界存在不同

的观点,但是我国目前对死刑存废理论上的大体一致的共识是减少死刑而并不是废除死刑制度的适用和刑种。因此我国目前的死刑的刑罚制度是保留死刑同时坚持少杀和慎杀的原则,所以说坚持少杀和慎杀并反对多杀和错杀是我国死刑适用和存废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在立法修订方面,我国在1997年对《刑法》修正时开始对死刑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删减。新修订的1997年刑法关于死刑的罪名共计68种。1997年的《刑法》分则除第九章渎职罪以外,其余的九章每一章都规定有死刑罪名。我国新修订的1997年《刑法》对死刑的适用对象和适用主体以及适用程序等各方面都做了限制。第一,在适用范围方面的限制是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第二,在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的限制是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不适用死刑。第三在死刑核准程序的限制是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综上所述,我国对死刑的存废上的观点是属于保留死刑,但是坚持“不可不杀、不可多杀、防止错杀”的谨慎态度和适用态度。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社会治安情况不是很好,严重犯罪还是比较多较不稳定因素一直存在,因此保留死刑制度从目前来看是有必要的和现实的依据。

第四节死刑存在的根源探究

一、被害人的复仇心理是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

复仇一直是原始社会中公认的传统观念和传统习惯,随着国家组织和国家法律机构的发展,复仇行为开始为国家法律所禁止,但是在我国礼法一家的思想和理念构筑了中国古代法治的特殊性。“父之仇,弗于共戴天”等儒家复仇思想因而就造成了导致复仇这一行为一直存留于中国古代社会法律的思想与实践中。[5]

在我国古代和当代中国,作为一种礼仪教化的为亲友复仇思想理念为整个社会所接受。虽然古代历朝历代法律中对复仇行为进行了禁止性规定,但民

间的复仇行为没有因此停息而是屡屡发生,并且大多最后获得了法律的从宽甚至放纵。法外复仇的行为和思想造成了报应刑观念的深入人心。我国社会传统理念中,人应该因为自己的违法行为遭到报应,这种报应如果不能为依据法律而受到惩治,通过其他手段对其进行惩治就会得到社会的谅解甚至认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对于严重犯罪如果不对犯罪嫌疑人处以死刑,则公众和人民大众的情感就不会接受,这也就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由来。

二、当前社会物质现实状况是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客观原因

我国的经济现状和社会现实状况尚未达到足以废除死刑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程度。当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物质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和不发达,犯罪对社会社会秩序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危害比较大。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人们往往将惩罚犯罪和打击犯罪放在第一位,因为惩罚犯罪是我国刑罚的特殊目的。在各种刑罚中死刑又被视为一种成本最低的犯罪惩罚手段和制裁手段。当一个国家的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是不可能舍弃死刑这一刑罚制度的。

第二章我国死刑制度的相关缺陷

第一节我国死刑的立法缺陷以及原因

一、我国死刑的立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从罪名的分布来看死刑罪名数量多、分布广

我国刑法分则的十章中,有九章都规定有死刑,占章数的90%。再从每章的具体分布来看,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共7个罪名占死刑罪名总数的10%;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共14个罪名占死刑罪名总数的20%;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共17个罪名占死刑罪名总数的24.3%;第四章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共6个罪名占死刑罪名总数的8.6%;第五章侵犯财产罪共2个罪名占死刑罪名总数的11.4%;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共2个罪名占死刑罪名总数的2.9%;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共12个罪名占死刑罪名总数的17.1%。(二)从死刑罪名所占该章罪名总数的比例来看死刑罪名分布广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占58.3%;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占33.3%;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占18.1%;第四章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占16.2%;第五章侵犯财产罪占16.7%;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占6.7%;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占9.5%;第八章贪污贿赂罪占16.7%;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占38.7%。

(三)从死刑罪名的变化来看来看死刑罪名分布广

我国属于原刑法中的死刑罪名共计21个占30%;属于完全吸收全国人大决定和补充规定中的罪名占35个占50%;属于部分吸收全国人大决定和补充规定中的罪名,但又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的罪名有7个。由此可见,修订刑法中的死刑仍是以原刑法和全国人大决定和补充规定中规定的死刑罪名为主。[6]

(四)从原刑法和修订刑法中死刑罪名的比较上看来看死刑罪名

原刑法中的死刑罪名共28个,其中第一章反革命罪15个;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9个;第四章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3个;第五章侵犯财产罪2个。修订刑法中的死刑罪名共计68个,两者相比增加了40个,但实际增加

了49个,超过原刑法的一倍多。原刑法中的死刑罪名,占原刑法罪名总数的15.7%。修订刑法中的死刑罪名则占罪名总数的16.9%。由此观之,原刑法和修订刑法对死刑罪名所占总数的比例变化不大,但体现了宽大与严厉相结合的用法治国原则

二、我国死刑立法方面缺陷产生的原因

(一)刑罚配置不尽合理

我国1997年刑法中规定的死刑罪名共计68个占我国刑法总罪名数量的七分之一,同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死刑也被广泛适用和采用,最终导致我国的死刑执行数目居世界第一。但其实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股限制死刑甚至废除死刑的潮流。截止2001年,在全世界194个国家中在法律上废除死刑或者在司法实践中废除死刑的国家共有123个。在保留死刑的国家中,这些国家也严格的限制死刑的适用的条件和程序。我国过多的死刑罪名也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社会社会预防的目的和作用,因为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变化,死刑的威慑力越来越有限。

(二)立法技术不完善导致死刑立法方面的缺陷。

立法技术是指立法者立法活动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循的有关法律的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的技能和技巧规则的总称。立法技术其核心主要内容包括立法结构技术和立法语言技术。由于立法技术的缺陷,必然导致在死刑法律规范的表达上不够严谨,在死刑立法语言上不够准确,不够明确。

第二节我国现行死刑适用标准的缺陷

一、我国立法上限制死刑适用范围功能弱化的缺陷

我国《刑法》规定死刑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的立法标准,这一标准确定对哪些类型的犯罪可以配置和适用死刑。然而“罪行极其严重”这个标准本身却缺乏区分功能。著名法学家高铭暄教授在《中国死刑的立法控制》一文中认为:罪行极其严重首先意味着行为人所实施的都是性质特别严重的故意犯罪;其次意味着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特别严重即行为造成了他人死亡的结果以及与此相当或相近的其他后果。[7]实际上我国《刑法》上罪行极其严重对那些对象以及对可

以适用死刑的犯罪类别的限定范围是相当模糊的。我国刑法对罪行极其严重唯一符合逻辑的解释是:虽然就某一类别的犯罪就其社会危害性质而言不是十分严重,但如果其中某个具体犯罪的客观危害性质特别严重,法律上也依然可以认定为该犯罪行为属于刑法上规定的罪行极其严重的情形。

二、我国司法具有重行为客观危害和轻人身危险性的错误裁判导向

死刑是国家司法机关代表社会剥夺犯罪人生命权的一种极刑,因此适用死刑必须以犯罪的客观危害极大与犯罪人人身危险性十分严重的相统一为依据。这既是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实现死刑正义性的基础,也是我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少杀和慎杀”政策原则的必然要求。但是“罪行极其严重”因其重行为客观危害和轻人身危险性的非理性裁判导向,对死刑的司法适用难以发挥积极的限制作用。

在我国刑法中虽然罪行极其严重的核心词是罪行,在刑法中“罪行”是指构成犯罪的行为,罪行本身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范畴,但这种主客观相统一也仅仅存在于在犯罪构成意义上主客观方面的统一。刑法中犯罪构成的主客观的统一而不能进一步说明在死刑的选择上注重犯罪的客观危害性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裁判导向。在我国1997年《刑法》规定的68个死刑罪名中,关于非暴力犯罪死罪的罪名就多达44个约占我国刑法分则全部死刑罪名的65%。[8]作为基本法律常识,与危及人身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相比,非暴力犯罪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明显要小,但非暴力犯罪却成了我国“严打”政策的对象。因此我国刑法强调死刑的适用与犯罪的客观危害程度相适应,然而忽视对人身危险性的一般性要求。

第三节死刑中绝对确定刑弊端和死刑复核程序的缺陷

一、我国死刑中绝对确定刑的弊端

我国刑法在法定刑的设置方面还确立了某些犯罪适用绝对的死刑。例如我国1991年《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绑架妇女、儿童罪以及绑架勒索罪都规定了死刑的情形和法定刑。我国1991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对组织他人卖淫罪、强迫他人卖淫罪之死刑规定是“组织他人卖淫罪、强迫他人卖淫罪情节特别严重

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1992年我国《关于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决定》对劫持航空器罪也规定了适用死刑的情形和适用条件。在绝对死刑法定刑的规定下,只要符合法定的量刑情节,司法工作人员就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死刑这一刑种, 最终导致司法工作人员对某些罪名没有丝毫的自由裁量权和自由裁量余地。在美国,绝对确定法定死刑规定已经在逐步的被废除,法国和德国也早已全部废除了绝对确定的死刑,因此在法国和德国已经不存在绝对确定的死刑制度和刑种。

二、我国死刑复核程序制度的缺陷

死刑核准权问题是死刑复核程序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国在死刑复核程序核准权问题上曾几次变化: 1979 年刑法中规定:所有的死刑案件都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复核,但是在随后的1980年3月6日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字第 10号通知》、1983年修改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3 条[9]、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授权云南省高院核准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授权广东省高院核准部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中曾一度将死刑复核的权利下放到省高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但是到了2007年最高人民院将死刑复核的权利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这一举措使得死刑复核程序防止错杀和误杀并且保证司法公正的目的得以有保障,使得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真正的起到对死刑的限制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死刑复核程序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第一是死刑复核程序缺乏有效的司法监督;第二是死刑复核程序应有相应的时间限制制度来约束;第三是死刑复核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开程度不够。

第三章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措施

第一节进一步削减死刑罪名和具体化适用死刑条件

一、进一步削减死刑罪名数量

我国现有刑法立法中总计共设置了68种死刑罪名,但在这些罪名中至少有1/3是基于发挥刑法犯罪一般预防的目的作用而存在的的罪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极少适用这些罪名,因此对于这些死刑罪名有关机关是可以取消的。财产类犯罪和经济类犯罪的死刑罪名在我国刑法中也占1/3,财产类犯罪和经济类犯罪虽然严重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并侵犯了社会经济秩序,但是无论从主观恶性还是客观手段的暴力程度上与暴力犯罪都相差很远,因此有关立法和司法机关也可以考虑将其逐步废除财产类犯罪和经济类犯罪的死刑制度,特别是对于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完全没有保留死刑的必要。

二、将适用死刑的条件具体化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10]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也有规定诸如“危害特别严重”、“手段特别恶劣”、“情节特别恶劣”、“数额特别巨大”等一系列高度概括的抽象标准。因此适用死刑的条件比较抽象并且不具体化。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司法机关对于适用死刑的积极条件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标准,很难说司法机关对于适用死刑的积极条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在建国初期贪污几百元和在今天贪污几万元是两种同罪不同罚的犯罪。因此司法机关和有关立法机关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规定适用死刑的具体适用标准和适用条件,同时本着慎杀和少杀的死刑政策规定适用死刑的消极条件。

第二节调整我国刑罚的整体结构和死刑的适用对象

一、调整我国刑罚的整体结构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在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之间,存在着刑罚规定和适用轻重的不协调的缺点。在我国刑罚

实践和刑罚理论中有期徒刑虽然最高被判处15年,但是罪犯服完一半刑期就可能经过法定程序被监狱释放;虽然无期徒刑名义上是终身监禁,但罪犯服刑满一定期限就可能被假释。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规定了如果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一般都会减为无期徒刑,有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罪犯甚至还会减为有期徒刑。综上我们发现:从死刑立即执行到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以至下面的无期徒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真空,给司法机关准确的定罪量刑造成了困难和不确定因素。笔者认为:一个比较好的方案是对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只能减为终身监禁并不得假释的无期徒刑,而对死刑立即执行的惩罚力度保持原有规定。通过这个方案对严重犯罪量刑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裁量空间,不必司法机关动辄就用死刑立即执行,因此刑法上规定的罪刑相适应原则也会得到更多和更好的体现。二、调整死刑的适用对象

我国刑法可以尝试规定:可以考虑对于某些特殊的群体不判处和不执行死刑,以体现对于这些特殊群体的人道关心和实质公正性。“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审判时年满七十五周岁的,不适用死刑在我国刑法中已有明确规定。”[11]为了更进一步限制死刑的实际适用,笔者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有关刑法等法律做法,考虑对以下几类人排除适用死刑的范围:一是对政治犯不适用死刑;二是对犯罪时是正常人但审判时或行刑时患精神病者不适用或不执行死刑,因为其本人已失去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对其不执行刑罚完全符合社会宽容精神,符合行刑的可宽恕性。

第三节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和死刑的执行程序

一、完善死刑复核程序

第一,高级人民法院应当设立专门的死刑复核庭。我国著名诉讼法学家陈光中教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一书中提出:高级人民法院应当设立专门的死刑复核庭,负责死刑案件的复核。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后,如被告人不上诉以及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案件属于最高人民法院授权高级人民法院复核的,由复核庭核准后发生法律效力;如果被告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抗诉,经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处死刑的,也必须交由复核庭

核准。第二,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死刑复核机构。我国学者李云龙和沈德咏在《死刑制度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出:就审判级别而言,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由其统一执掌死刑核准权,从理论上讲体现了国家慎用死刑的严肃态度;从实践上讲,则有利于纠正死刑判决的偏差和错误,统一死刑执行标准。在具体操作上认为,可以考虑在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死刑复核机构,集中一批得力的审判人员从事死刑复核工作,,这两种方案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完善死刑的执行程序

“在我国刑法中刑事执行是指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根据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或裁定,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己经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12]针对死刑执行存在的缺陷,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完善死刑执行制度:第一,我国立法和司法机关机关应当在法律法规中将死刑执行的时间延长为10天或者更长时间。第二,我国立法机关我国立法和司法机关机关应当取消在刑场执行死刑的做法,应当规定死刑执行的场所应为监狱。第三,在死刑方式的选择上,我国立法和司法机关机关应建议以注射方式为先,并尽可能在全国全面开展注射方式的执行死刑。并且我国在司法实践中积极推广实施注射方法执行死刑,尽量做到死刑执行的人性化和文明化。第四,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增设关于被执行人尸体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和相关法律制度,以便更好的慰藉被执行人死者家属的精神状况。第五,我国立法机关应当赋予律师的在死刑执行阶段的程序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既是可以更好的维护死刑犯利益,也可以保证诉讼程序构造的完整性,以便更好的体现社会程序的公平和正义。

参考文献

期刊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者如何为削减死刑作贡献【J】;当代法学;2005年版,第01期

2、田立文、董德生.审理涉及检举揭发案件有关问题的探讨【J】;法律适用;1997年版,第12期

3、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6年版,第01期

4、赵秉志.中国逐步废止死刑论纲【J】;法学;2005年版,第01期

5、李延军.适用立功制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年版,第03期

6、林亚刚.自首、立功若干规定的理念及反思【J】;法学评论;2005年版,第06期

7、赵志华.立功制度的法律适用【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版,第04期

8、赵秉志.论中国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废止【J】;政法论坛;2005年版,第01期

9、樊文.《死刑制度的刑(诉)法学和犯罪学审查报告》【J】;《刑事法评论》(第1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10、赵廷光.论死刑的正确适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版,第03期

11、张文.刘艳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中国死刑立法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版,第01期

12、王伟.中国死刑立法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版,第05期

13、张波.新中国的加重和从重处罚制度的考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版,第02期

14、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15、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

年05期

16、周冬平.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7、杨锋.人格权请求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图书文献:

1、陈瑞华.刑事诉讼中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8页

2、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2—507页.

3、赵秉志.中国废止死刑之路探索——以现阶段非暴力犯罪废止死刑为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4、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266页

5、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6、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7、赵秉志.新刑法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0页

8、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页。

9、陈兴良.刑法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5-456页。

10、刘仁文.死刑的限制及其路径【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1、[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致谢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时间如白驹过隙,几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人生即将开启一个新的征程。在我的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也即将离开我在这里学习和生活了几年的母校。回首过去,在这几年的生活里许多人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无限的关怀。在我的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非常感谢我的老师、各位同学以及我的父母。

我要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我的这篇毕业论文给予认真指导,使我能够顺利地完成这篇毕业论文。老师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要求、每字每句的揣摩并且亲身实践教育我如何做学问。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给予了很大帮助。

感谢在大学我所认识的朋友和同学们,是你们在我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是你们的帮助和关怀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成功同时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很高兴认识了你们这些好朋友。

感谢我的父母。是我的父母给了我生命,是我的父母让我亲身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是我的父母给予我无私的爱;是我的父母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我无限的鼓励与支持。无论何时何地,我的父母都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最后祝福我的良师益友和我的父母身体健康、幸福平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