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考试重点题目

统计学考试重点题目

统计学考试重点题目
统计学考试重点题目

1、某车间30名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单位:台):

5 4 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 6 4 4 2 2

3 4 5 3 2 4 3 4 5 3

要求:按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分组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各组频率、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按看管机器数分组(台)

工人人

数(人)

频率

(%)

累计频数(人)累计频率(%)

较小制较大制较小制较大制

2 3 4 5 6

6

8

12

3

1

20.00

26.67

40.00

10.00

3.33

6

14

26

29

30

30

24

16

4

1

20.00

46.67

86.67

96.67

100.00

100.00

80.00

53.33

13.33

3.33

∑30 100.00 ————

2、某班50名学生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如下:

50 70 71 72 73 73 72 71 60 68

69 70 70 81 82 75 76 78 78 81

81 83 84 86 91 92 96 86 88 84

89 90 92 93 95 78 79 80 76 74

56 72 69 70 80 81 84 48 53 68

要求:按考试成绩分组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并计算出各组频率和组中值。按成绩分组(分)学生人数(人)频率(%)组中值(分)

60以下60—70 70—80 80—90 90及以上

4

5

19

15

7

8

10

38

30

14

55

65

75

85

95

∑50 100 —1要求:依据表中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填写表中空白处数值。

工厂名

2000年

实际产值

(万元)

2001年产值2001年产值

为2000年的

百分比(%)计划数

(万元)

比重(%)实际数

(万元)

比重(%)计划完成

百分数(%)

甲乙丙

90

130

230

100

150

253

19.9

29.8

50.3

110

150

240

22.0

30.0

48.0

110.0

100

95

122.2

115.4

104.3

∑450 503 100.0 500 100.0 99.4 111.1

4、(1)某企业产值计划完成103%,比上期增长5%,试计算产值计划规定

比上期增长多少;又该企业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在上期699元水平上降低12元,

实际上本期单位成本为672元,试计算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

(2)某企业2001年产品销售计划为上年的108%,实际为上年的114%,

试计算该企业2001年度产品销售计划完成百分数。

(3)某企业2001年劳动生产率增长计划完成102%,这一年劳动生产率为2000年的107%,试计算该企业2001年劳动生产率计划比2000年增长百分数。

(1)(1+5%)÷103%-1=1.94% 672÷(699-12)=97.82% (2)114%÷108%=105.56%

(3)107%÷102%-1=14.90%

3、已知甲、乙两农贸市场某种农产品分等级的销售资料如下表:

要求:通过计算比较甲、乙两农贸市场哪一个的平均价格高,并说明两市场平均价格不一致的理由。 产品等级

乙甲X X =

甲甲f X 乙f 甲f 乙乙f X 甲 乙 丙 1.2 1.4 1.5 1.2 2.8 1.5 2 1 1 1 2 1 2.4 1.4 1.5 ∑

5.5

4

4

5.3

∑∑===(元)甲38.14/5.5/f Xf X (元)

乙33.14/3.5/===∑∑f Xf X 4、某厂生产的某种零件,要经过三道工序,已知各工序的合格率分别为95%、93%和98%。要求:计算该零件在各道工序的总合格率和平均合格率。 总合格率=%583.86%98%93%95=??

平均合格率=%31.95%98%93%953=??

5、某商业局系统所属20个商店2000年的商品销售额与流通费用率资料如下表:

要求:计算该系统所属商店的平均流通费用率和销售额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数。

销售计划完

成 (%)

企业数 (个)

x

组实际销售额 (万元)m

组流通费用率(%)y

组计划销售额 (万元)

组流通费用额 (万元)ym

f=m/x

90以下 90—100 100—110 110以上 3 4 8 5 85 95 105 115 459 648 1380 943 14.6 13.2 12.0 11.0 540.00 682.11 1314.29 820.00 67.014 85.536 165.000 103.730 ∑ 20 — 3430 — 3356.40

421.280

M/m/x ym/m 6、(1)某数列的平均数为1000,标准差系数为0.256,求标准差;

(2)某数列的平均数为12,各变量值平方的平均数为169,求标准差系数;

(3)某数列的标准差为3,各变量值平方的平均数为25,求平均数; (4)某数列的标准差为30,平均数为50,求变量值对90的方差;

(5)设y = x ± a ,若y σ=28,求x σ; (6)设y = 0,若y σ=12,求x σ。 (1)2561000256.0=?=?=X V σ(2)5)12(169222=-=-=X X σ

4167.012/5/===X V σ

(3)4325222=-=-=

σX X

(4)2500)5090(30)90(2222

2

90=-+=-+=X X σσ (5)28==y x σσ

(6)158.0/12||/===a y x σσ

9、设甲县农民人均收入为5880元,标准差为680元,农业人口为88.2万人;乙县农民人均收入6240元,标准差860元,农业人口89.50万人。要求:计算甲、乙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系数。

1314

.032

.606150

.79632.60612221.6344122221

.63441226598.323989561.60201326598

.323987

.177864

.57571717.1775.89)32.60616240(2.88)32.60615880(9561.6020137.1771069778805.892.885.898602.8868032

.60617.177********.892.885.8962402.8858802222

2

2

2

2

2

22

===

=

=+=+===

?-+?-=-===+?+?====+?+?==

∑∑∑

∑∑∑X

V N

N X X N N N

N X X i

i

i

i

i

i

i i i

σ

σσσσσσ组间组内总总

组间

组内总)((元)

10、某公司所属生产同种产品的三个企业的有关资料如下表:

(1)各企业及全公司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单位产品成本;

(2)各企业劳动生产率都达到三个企业中的先进水平时全公司可增加的产量;

(3)各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都达到三个企业中的先进水平时全公司可节约的资金。 企业 名称 工人人数(人) 产量(吨) 总成本(万元) 劳动生产率 (吨/人) 单位产品成本(元/吨) (甲) (1) (2) (3) (4)=(2)/(1) (5)=(3)/(2) 甲 乙 丙 500 550 650 32500 38500 46800 169 192.5 257.4 65 70 72 52 50 55

1700 117800 618.9 69.29 52.54 (1)答案见上表第(4)、(5)两栏。

(1) 各企业劳动生产率都达到三个企业中的先进水平时,全公司可增加

的产量为:

(72-65)×500+(72-70)×550=4600(吨)

(3)各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都达到三个企业中的先进水平时,全公司可节约的资金为:

(52-50)×32500+(55-50)×46800=299000(元) 14、设甲、乙两钢铁企业某月上旬的钢材供货量资料如下表:

单位:吨

供货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供货量

甲企业 260 260 180 180 190 300 300 300 230 260

乙企业 150 150 170 180 190 190 180 160 160 170 要求:通过计算比较甲、乙两企业的供货哪一个更均匀一些。

供货 日期 甲企业 乙企业 X 2)(X X - X

2)(X X -

1 2 3 4 5 6 7 8 9 10 260

260 180 180 190 300 300 300 230 260

150 150 170 180 190 190 180 160 160 170

2460

21440

1700

2000

的要均匀一些

乙企业的供货比甲企业(吨)((吨)(吨)((吨)甲

乙乙

乙乙乙甲

甲甲甲

∴<===

==

-=

==

=

===

==

-=

==

=

∑∑

∑V V X V N X X N

X

X X V N X X N

X X 0832.0170

14.1414.1410

2000

)17010

1700

1882.024630.4630.4610

21440

)24610

2460

2

2

σσσσ 15、某农科院研究出A 、B 两个水稻新品种,分别在5个生产条件相同的地块上试种,已知A 品种亩产量的平均数为500公斤,标准差为35公斤。B 品种有关资料如下表:

要求:通过计算比较A 、B 两个品种哪个的产量较稳定,更具有推广价值。

亩产量(公斤)X

播种面积(亩)f Xf f X X 2)(-

350

450 560 500 600 9 13 15 13 10

∑ 60

29900 388833.334

具有推广价值。

品种的产量较稳定,更(公斤)

(公斤)A V V X V X V f

f X X f Xf X B

A A

A

A B

B

B B

B

∴<==

=

=====-====∑∑∑

∑ 0700.0500

35

1615

.033.49850

.8050.8060334.388833

)(33.49860299002

σσσ

1、我国1990-1995年间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如下表:

年 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国内生产总值(亿美元) 18548 21618 26638 34634 46759 58478

要求计算“八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年平均发展水平;(2)年平均增长水平;(3)年平均发展速度;(4)年平均增长速度。

(亿美元))(4

.376255

1881275

58478467593463426638216181==++++==∑n

a a

(2)(亿美元79865

39930

51854858478)

(0==-=

-=

?∑n

a a

a n

)

(3)%82.1251854858478

50===n

n a a X (4)%82.25118548

58478

150=-=-=?n

n a a X

3、某工业企业2000年下半年各月的总产值和职工人数资料如下表:

月 份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总产值(万元) 月初职工人数(人) 72 800 75 810 76 810 85 830 90 850 110 900

又,该企业十二月末的职工人数为910人。要求计算该企业2000年下

半年:(1)人均总产值;(2)平均每季人均总产值;(3)平均每月人均总产值;(4)平均每天的人均总产值。

(元))(81.51985

.842438

6

2910

900850830810810280011090857675721==

+++++++++++=

=∑b

a c

(元))(41.25995

.842219

6

291090085083081081028002

110

90857675722==

+++++++++++=

=

b

a c

(元))(47.8665

.842736

29109008508308108102800

6110

90857675723==+

++++++++++=

=b a c

(元))(88.285

.84243.26

29109008508308108102800180110

90857675724==+

++++++++++=

=b

a c

6、我国1992-1997年间各年从业人员资料如下表: 年 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年末从业人员数(万人) 其中:第三产业(万人) 65554 12979 66373 14071 67199 15456 67947 16851 68850 17901 69600 18375

要求:计算我国1993-1997年间平均每年第三产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

重。

%66.23337946

799565/)2

6960068850679476719966373265554(5

/)21837517901168511545614071212979(==++++++++++=

==∑∑b a b a c 8、某地1996-2000年各年粮食产量资料如下表:

要求:用最小平方法拟合该地粮食产量的直线趋势方程(以1995年为时间原点),并据此预测该地2005年的粮食产量。

年份(年)

t 2t y

ty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 2 3 4 5 1 3 9 16 25 320 330 345 358 370 320 660 1035 1432 1850 ∑ 15 54 1723 5297

(万吨)

,1555.44422222.14109333.301??22222.149333.301?22222

.149333.3015415529715517231020052

=?+==∴+=∴==→+=→+=+=→+=∑∑∑∑∑y y t y b a b

a t

b t a yt b

a t

b na y 16、某地1995年-2002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如下表:

要求:用最小平方法拟合该地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直线趋势方程(以1998年1999年的交界点为时间原点)并据此预测该地2005年的年人均收入。 年份(年) t

2t y

ty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7 -5 -3 -1 1 3 5 7 49 25 9 1 1 9 25 49 4700 5060 5250 5480 5860 6260 6830 7370 -32900 -25300 -15750 -5480 5860 18780 34150 51590

168

46810

30950

(元)

78.78771123.18425.5851??23.18425.5851?23

.1841683095025

.58518

468101120052

=?+==∴+=∴===

===∑∑∑y y t

y t

ty b n

y a

1、某商场甲、乙、丙三种商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 要求计算该商甲、乙、丙三种商品的:(1)销售量总指数及由于销售量

变动而增(+)、减(-)的总销售额;(2)销售价格总指数及由于销售价格变动而增(+)、减(-)的总销售额。

商品 名称 计量 单位 销售额(万元) 销售量变动百分比(%)

基期 报告期 假定 (甲) (乙)

00p q 11p q 01p q q k 甲

乙 丙 台 件 箱 64 266 150 78 354 166 76.8 303.24 150 120

114 100 ∑

— 480 598 530.04

(万元)

)((万元)

)(96.6704.530598%82.11204.530598204.5048004.530%

43.11048004.53010

1

1

1

1

1

1

1

01

+=-=-→===+=-=-→===

∑∑∑

∑∑∑∑∑p q p q p q p q K p q p q p

q p q K p

q

2、某企业A 、B 、C 三种产品的有关资料如下表:

要求:对该企业A 、B 、C 三种产品总成本的变动因素分析

产品 名称 计量 单位 总成本(万元) 单位成本升(+)、

降(-)幅度(%)

基期 报告期 假定 (甲) (乙) 00z q 11z q 01z q 1-z k A B C 公斤 吨 米 700 500 400 800 450 500 761.90 436.89 537.63 +5 +3 -7 ∑

1600

1750

1736.42

文字说明(略)。

(万元)

(万元)

(万元)

58.1342.17361750%78.10042

.1736175042.136160042.1736%53.108160042.173615016001750%38.1091600

17500

11

101

10

00

1000

10

01

1001

1+=-=-→===

+=-=-→===+=-=-→===

∑∑∑∑∑∑∑

∑∑∑∑∑z q z q z q z q K z q z q z q z q K z q z q z q z q K q z

q

qz 6、某企业有三个车间,2000年和2001年各车间的职工人数和劳动生产率资料如下表:

要求:对该企业三个车间总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 车间 名称 职工人数(人)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总产值(万元)

2000年 2001年 2000年 2001年 2000年 2001年 假定

(甲) 0f 1f 0x 1x 00f x 11f x 10f x 一车间 二车间 三车间 200 160 150 240 180 120 4.4 6.2 9.0 4.5 6.4 9.2 880 992 1350 1080 1152 1104 1056 1116 1080 ∑

510

540

3222

3336

3252

人)

(万元人)(万元固定

可变

/16.002.618.6%

66.10202.618.654032525403336

/14.032.618.6%

78.9732

.618.651032225403336

110

1

111

101

110

00

1

110

00

1

11+=-=-→====-=-=-→====

∑∑∑∑∑∑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K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K

文字说明(略)。

人)(万元结构

/30.032.602.6%

25.9532.602.6510

32225403252

1

1

00

1

10

-=-=-→====∑∑∑∑∑∑∑∑f

f x f f x f

f

x f f x K

8、1995年我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2,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农村

消费品零售额8,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4.3%。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分别增长13%和6.8%。试计算1995年我国城、乡消费品价格分别较上年上涨多少?

%39.161%

8.61%3.241%

45.131%

131%

2.281p

p =-++==-++=农城K K

9、某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报告期为7840元,基期为6615元;同期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6.5%。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28.111%

50.106%52.1181%5.6166157840

=-=-+ 10、某市职工货币工资报告期为9815元/人,基期为8480元/人;同期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海8.6%。求该市职工实际工资增长率。

%58.61%

60.108%74.1151%6.8184809815

=-=-+ 11、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基期和报告期分别为182亿元和218亿元;同期生产价格上涨8.4%,人口自然增长率8.2‰。求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

%

60.91%

82.01%

50.101%

50.101%

40.108%78.1191%4.81182218

=-++=-=-+ 12、价格降低后花同样多的钱可比原来多购15%的商品,问价格下降多少? %04.131%

151%

100-=-+

1、已知某企业某年上半年各月的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资料如下表:

月份 产量(千件)X

单位产品成本(元/件)Y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2 3 4 3 4 5 73 72 71 71 70 68 Σ

要求:(1)计算产量与单位成本间的线性相关系数;(2)拟合单位成本倚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1千件时,单位成本如何变化?(3)计算单位成本的估计标准误差。

X Y 2X 2Y

XY 2 3 4 3 4 5 73 72 71 71 70 68 4 9 16 9 16 25 5329 5184 5041 5041 4900 4624 146 216 284 213 280 340

21 425 79 30119 1479

(元)

(元。下降千件时,单位成本平均产量每增加)

()(40.06

1479

)55.1(42526.7630119355.1155.126.76?55

.126

.767921147921642529411

.0893351

425301196217964252114796)()(12

?2

2

22222=?--?-=

--=

∴-=∴-==+=+=+=+=-=-=

-?-??-?=

---=∑∑∑∑∑∑∑∑∑∑∑∑∑∑∑N XY

b Y a Y

S X Y

b a b a b a X

b X a XY X

b Na Y Y Y N X X N Y

X XY N r Y 2、设某县“九五”期间各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天的收入和支出资料如下表:

要求:(1)计算人均收入与人均支出间的线性相关系数;(2)拟合人均支出倚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指出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时人均支出如何变化?(3)计算人均支出的估计标准误差;(4)估计人均收入为12元时的人均支出;(5)估计人均支出为10元时的人均收入。

2、

X Y 2X 2Y

XY 4 5 7 9 15 3 4 5 6 12 16 25 49 81 225 9 16 25 36 144 12 20 35 54 180

40 30

396

230

301

(元)

元时,)

((元)元时,)

((元)

)(元。加元时,人均支出平均增人均收入每增加)

()(88.121022.168.0?1022.168.0?22

.168

.02303030130540520.91280.040.0?12449.05

301

80.030)40.0(230380.0180.040.0?80

.04

.0396403014053029896

.025*******

30230540396530403015)()(12

2

?2

2

22222=?+==∴+=∴==+=+=+=+==?+-===?-?--=

--=∴+-=∴=-=+=+=+=+===

-?-??-?=

---=∑∑∑∑∑∑∑∑∑∑∑∑∑∑∑∑∑∑∑∑X Y Y X

d c d c d c Y

d Y c XY Y d Nc X Y X N

XY

b Y a Y

S X Y

b a b a b a X

b X a XY X

b Na Y Y Y N X X N Y

X XY N r Y 3、已

知X 、Y 两变量的相关系数r = 0.8,X = 20,Y = 50,x σ是y σ的两倍。要求:拟合Y 倚X 的线性回归模型。

42

204.0504

.08

.022=?-=-=∴+==∴====∑∑X b Y a X

b Na Y b b b

b

r y

y

y

x 又σσσσ

X Y

4.042?+=∴ 4、已知X 、Y 两变量,且点(X =15,Y =14)在回归直线上,当x=0时,Y

?=5;又知5.1,362==x y σσ。要求:计算Y 的估计标准误差。

93

.515.016115

.065

.16.06

.0155141514550?151422?=-?=-=∴=?==∴=-=-=∴==?+=+=+=r S b r a b a b a bX a Y

b

a Y Y y x σσσ即又

5、已知X 、Y 两变量,且Y 2=2,600,Y =50,X 和Y 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要求:计算Y 的估计标准误差。

36

.49.011011005026002

2

?2222

=-?=-=∴=-=-=r S Y Y Y Y Y σσ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方式与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过程中的考核,统一布置的平时作业占学期总成绩的30%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 。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 分为合格。 (三)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四)考试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五)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 2.命题注重对课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试题力求覆盖面广一些,并应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3.试卷要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了解20%、理解和掌握45%、综合应用35%。

4.试卷要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六)试题类型及结构计算:考核对基本统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及综合应 用的能力。做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主要计算过程。 (七)考核形式本课学习过程考核的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的形式为闭卷笔试。 (八)答题时限本课程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120 分钟。 (九)其他说明本课程期末考试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假设检验的结论 真实情况拒绝H0不拒绝H0 H0正确Ⅰ型错误(ɑ) 推断正确(1 ?ɑ) H0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Ⅱ型错误(β) Ⅰ型错误(ɑ错误): H0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Ⅱ型错误(β错误): H0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 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㈠均数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定量指标,其公式表示为S x =S/√n ㈡样本率 率的抽样误差:样本率p和总体率π的差异 率的标准误:样本率的标准差,公式为σp=√π(1-π)/n

统计学原理期末考试题型和重点内容具体要求

2012春《统计学原理》期末考试题型和重点内容具体要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本题共12分)(见平时作业和期末复习指导)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本题共8分,)(见平时作业和期末复习指导)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见平时作业和期末复习指导) 四、简答题复习(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2.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3.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4.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5.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6.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7.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8.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9.简述抽样推断的概念及特点? 10.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1.简述在综合指数计算中对同度量时期的要求 12.简述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区别? 五、计算分析题(本题共50分)以下重点计算题及形考作业 1.根据原始资料编制次数分布表并计算平均指标;指出分组类型、分析变动情况。 2. 根据数据资料,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指标和加权调和平均数,并分析平均指标高低的原因。 3.根据总体单位数、抽样单位数、样本平均数、标准差和概率,进行总体均值和总额的区间估计。 4. 成数的区间估计。 5. 已知原始数据,计算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预测。 6. 已知基期和报告期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计算综合指数指数并分析。 7.已知相关数据,计算并确定直线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分析。 8. 已知历年发展水平资料,要求计算各年的逐期增长量及年平均增长量;预计到某年的发展水平 9. 根据已知资料,要求计算序时平均数和平均发展水平。 重点简答题 1怎样区分如下概念:统计标志和标志表现、品质标志与质量指标?品质标志可否汇总为质量指标? 参考答案: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学生的“成绩”是标志,而成绩为“90”分,则是标志表现。 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它反映的是统计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可用数值表示,具体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品质标志本身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才形成统计指标,但不是质量指标,而是数量指标。 2.什么是普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说出你所知道的我国近十年来开展的普查的名称(不少于2种)。

(完整word版)医学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A.正态 B.近似正态 C.左偏态 D.右偏态 13.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 c )描述其集中趋势。 A.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4.( c )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 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 标准误 D.极差 15.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 c )。 A. 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 平均数

统计学考试要点整理

2010级3班整理生物统计学基础知识整理 生物统计学整理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本文档仅供参考,仍有不足,有许多名词没有交待,需自己补充。本资料与课本,课后习题册搭配使用效果更好,有疑问联系大正 1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实验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 论的科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它是应用数理统计的 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 属于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 2总体:统计学研究的全部对象叫做总体,分为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3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成员称为个体。 4样本:总体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5样本含量:样本内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含量 6抽样: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 7连续性数据:与某种标准做比较所得到的数据称为连续型数据,又称为度量数据 8离散型数据:由记录不同类别个体的数目所得到的数据,称为离散型数据 9变量的方法:对连续性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通常称为变量的方法 10属性的方法:对离散型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11对于数据的变异程度,经常使用的度量方法有三中,1 范围或称为极差 2 平均离差 3 标准离差或称为标准差 12概率论:研究偶然现象本身规律性的科学 13统计学:基于实际观测结果,利用概率论得出的规律,揭示偶然性中所寄寓的必然性 的科学 14随机实验:在我们做第一次观测时,并不能准确得知下一次的结果,这样的实验叫做随机实验 随机误差:试验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控制的随机因素所引起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偏差,称之为随机误差。 15基本事件:试验的每一最基本结果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

2.什么叫总体?什么叫样本?为什么要抽样?怎样抽样? 1)总体:统计学研究的全部对象叫做总体,分为无限总体和有限总体。 2)样本:总体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3)从总体中获得样本的过程称为抽样,抽样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样本的 研究,推断其总体。生物统计学中往往总体数目是无限个,为方便研究总 体特征需要抽样。 4)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必须都一样,不能带有偏见,我们得到的样本应该是该市总体的一部分,需要进行随机 抽样。随机抽样的方法很多,例如抽签,拈阄等。最好方法是使用随机数 字表进行抽样。 5)随即数字表抽样步骤:第一步,闭上眼睛用铅笔在随机数字表上任意 点上一点,假若点到奇数,就用第一页表;假若点到偶数,就用第二页表。 第二步,在选定的那一页上,在点一次,决定从那个字开始。决定开始以 后进行读书(例如,总体有 4728 个个体,那就四位数字为一节读下去,

(完整版)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

2009---2010学年第2学期统计学原理课程考核试卷(B)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将其分为和。 2、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和。 3、在某城市中随机抽取9个家庭,调查得到每个家庭的人均月收入数据:1080,750,780,1080,850,960,2000,1250,1630(单位:元),则人均月收入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 4、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在有限区间(a,b)内取值,且X服从均匀分布,其概率密 度函数为 0 ()1 f x b a ? ? =? ?- ? 则X的期望值为,方差为。 5、设随机变量X、Y的数学期望分别为E(X)=2,E(Y)=3,求E(2X-3Y)= 。 6、概率是___ 到_____ 之间的一个数,用来描述一个事件发生的经常性。 7、对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检验,通常采用的是检验。 8、在参数估计时,评价估计量的主要有三个指标是无偏性、和 。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每题1分,共10 分) 1、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统计学() 2、箱线图主要展示分组的数值型数据的分布。() 3、抽样极限误差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4、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是总体,每个人是总体单位。() 5、直接对总体的未知分布进行估计的问题称为非参数估计;当总体分布类型已知, 仅需对分布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的问题称为参数估计。() 6.当置信水平一定时,置信区间的宽度随着样本量的增大而减少() 7、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SST =SSE+SSA() 8、右侧检验中,如果P值<α,则拒绝H 。() 9、抽样调查中,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很多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样本容量 与边际误差成正比。() 10、当原假设为假时接受原假设,称为假设检验的第一类错误。()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 15分) 1、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 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样本()。 A、2000个家庭 B、200万个家庭 C、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200个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2、当变量数列中各变量值的频数相等时()。 A、该数列众数等于中位数 B、该数列众数等于均值 C、该数列无众数 D、该众数等于最大的数值 其他 (a

大学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

河南科技学院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 统计学试卷(A 卷) 适用班级:人力141-人力145。 注意事项:1.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 2. 考试时间共100分钟。 一、名词解释 参数 分层抽样 离散系数 中心极限定理 参数估计 号证考准

、选择题.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各种现象的内在规律 B C 、统计活动过程 D 、各种现象的数量方面 、总体与样本的关系 2、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A 、数量指标 B 、质量指标 C 、数量标志 3、一个统计总体( )。 A 、只能有一个标志 B C 、可以有多个标志 D D 品质标志 、只能有一个指标 、可以有多个指标 4、对某企业500名职工的工资收入状况进行调查, 则总体单位是( ) A 、每一名职工 B C 、500名职工 D 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 A 、女性是品质标志 B C 、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指标 D 6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 )。 A 、收集数据资料的重点单位 、每一名职工的工资水平 、500名职工的工资总额 、某人的年龄30岁是变量 、全国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 B 、在全局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单位 C 这些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 D 这些单位数量占总体单位数的很大比重 7、 要了解我国煤炭生产的基本情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 ) A 、抽样调查 B 、重点调查 C 、典型调查 D 普查 8、 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方法( )。 A 、全面调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重点调查 9、 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家庭收支情况调查是采用( )。 A 、普查 B 抽样调查 C 、典型调查 D 重点调查 10、 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 A 、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E 、产品按品种分组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

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10个 选择20个 填空题20个 简答4-5个 讨论分析1-2题 计算1-2题 绪论 2选1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2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

统计学重点

简答 1、抽样框是包含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框架。主要有三种形式:名单抽样框;区域抽样框;时间表抽样框。 2、样本估计量的标准差定义为抽样平均误差;抽样平均误差的平方为抽样方差;一定概率下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 3、必要抽样数目因素影响(1)总体方差(或总体标准差)(2)允许误差范围(3)置信度(4)抽样方法(5)抽样组织形式 4、估计量:样本指标又称样本统计量与或估计量。 标准为: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点估计常用的方法有哪两种?其基本思想是什么?一是矩估计法。其基本思想是:由于样本来源于总体,样本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总体矩,而且由大数定律可知,样本矩依概率收敛与总体矩。因此,只要总体x的k阶原点矩存在,就可用样本矩作为相应总体矩的估计量,用样本矩的函数作为总体矩的函数的估计量。 二是极大似然估计法。其基本思想是:设总体分不函数形式已知,但又未知参数,未知参数可以取很多值,在未知参数的一切可能取值中选一个使样本观测值出现的概率为最大的参数作为估计量。 6什,么是抽样推断?抽样推断都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抽样推断是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断总体相应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特点:(1)是由部分推算整体的一种认识方法论。(2)建立在随机取样的基础上。(3)运用概率估计的方法。(4)抽样推断的误差可以事先计算并加以控制。 7,什么是参数和统计量?各有何特点? 答:参数指的就是某一个全及指标,它反映了全及总体某种数量特征,统计量即样本指标,它反映了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其特点是:全及指标是总体变量的函数,但作为参数其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是由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的;而统计量是样本变量的函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其数量由样本各单位标志值或标志属性决定,统计量本身也是随机变量, 8数据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其中定类是分类数据,定序是顺序数据,定距和定比是数值型数据。 常用的调查方式: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9.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等的统计方法。它是通过检验个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来判断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是否有影响。表面上看,方差分析是检验多个总体均值是否相同,但本质上他所研究的是分类型自变量对数值型因变量的影响。例如,他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等。10,一组数据的分布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偏态和峰太。数据的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项某一中心靠拢的倾向,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数据的离散程度反映了各变量值远离其中新的程度,数据的偏态和峰太是测度数据分布形状的两个重要指标。, 11离散系数是用来对两组数据的差异程度进行相对比较的。因为在比较相关的.两组数据的差异时,方差和标准差是以均值为中心计算的,因而有时直接比较方差是不准确的,需要剔除均值大小不等的影响,计算并比较离散系数。他是从相对的角度观察差异和离散系数的,在比较相关事务的差异程度时,较之直接比较标准差要好。 1.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那些内容? 答:1、确定目的和任务;2、确定对象和单位;3、确定内容,拟定调查表;4、确定时间和期限;5、确定方法;6、确定组织和计划。 2.统计调查误差哪有几种?如何防止或尽量减少调查误差?答:统计调查误差有两种,一种是登记误差,一种是代表性误差。防止和减少登记误差,应制定周密的调查方案,并抓好调查方案的实施工作,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手段。防止代表性误差,关键在于调查单位的选取。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中应加强选取单位前的研究,在抽样调查中则要严格遵守随机抽样原则,以便选出的调查单位对总体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3.对于连续型变量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组限应如何设置?为 什么? 答:对于连续型变量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组限应重叠设置。因为连续型变量的数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之间可以取无限个数值,在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如果组限不重叠设置,就会使一部分变量值无阻可归。 4.简述总量指标的作用? 答:总量指标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的起点,是实行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是计算其它形式的统计指标的基础。 5.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有何区别? 答:总体单位总量是指总体中单位数的总和,总体标志总量是总体各单位某项指标值之和,二者是从同一总体的俩个方面来看的,它们的含义和作用都不相同。但二者的地位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和总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区分它们的关键在于指标本身所反映的内容,属于总体单位的个数为总体单位总量,属于总体中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总和为总体标志总量。 6.简述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特点? 答:1、时期指标数值可以连续计数,即通过连续登记获得数据,每个数据都说明了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只能间断计数,即每隔一定时间登记一次,每个数据都表示现象在某一时点上达到的水平。2、性质相同的时期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加后说明较长时期内现象发展的总量;时点指标数值一般相加后没意义。3、同类时期指标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数值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 7.平均指标有何作用? 答:平均指标的作用有:1、可以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地区的一般水平;2、可以对比某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变化;3、可

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西安交大统计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企业统计中,下列统计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C) A、文化程度 B、职业 C、月工资 D、行业 2.下列属于相对数的综合指标有(B ) A、国民收入 B、人均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 D、设备台数 3.有三个企业的年利润额分别是5000万元、8000万元和3900万元,则这句话中有(B)个变量? A、0个 B、两个 C、1个 D、3个 4.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是(A ) A、身高 B、产品件数 C、企业人数 D、产品品种 5.下列各项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 ) A、库存额 B、总收入 C、平均收入 D、人均收入 6.典型调查是(B )确定调查单位的 A、随机 B、主观 C、随意D盲目 7.总体标准差未知时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要用到(A ): A、Z统计量 B、t统计量 C、统计量 D、X统计量 8. 把样本总体中全部单位数的集合称为(A ) A、样本 B、小总体 C、样本容量 D、总体容量 9.概率的取值范围是p(D ) A、大于1 B、大于-1 C、小于1 D、在0与1之间 10. 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A ) A、零 B、1 C、-1 D、2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题全部答对才给分,否则不计分) 1.数据的计量尺度包括(ABCD ): A、定类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距尺度 D、定比尺度 E、测量尺度 2.下列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BE ): A、工人人数 B、商品销售额 C、商品库存额 D、商品库存量 E、总产值 3.测量变量离中趋势的指标有(ABE ) A、极差 B、平均差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标准差 4.在工业企业的设备调查中(BDE )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 填报单位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5.下列平均数中,容易受数列中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有(AB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三、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写“对”,在错误答案后写“错”。每小题1分,共10分) 1、“性别”是品质标志。(对) 2、方差是离差平方和与相应的自由度之比。(错) 3、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对) 4、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是一个最大值。(错)

统计学原理考试知识点整理

第1章 绪论 1、统计的含义统计一词最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2、统计的特点P3 数量性 具体性 综合性 3、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P10: 总体是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总体的分类: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标志、变异与变量P10: 标志,是指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变异:总体单位之间品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即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变量:可变的数量标志。 连续型变量与离散型变量联系和区别:连续型:变量值可作无限分割的变量离散型:变量值只能以整数出现的变量指标与标志P11 (指标,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区别:第一,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第二,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文字回答问题的指标。而标志既有反映数量也有反映品质。 第2 章统计调查 1、统计调查的含义及其在统计工作中的地位P13 含义: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地位: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一环 2、统计调查的基本原则P13-14 一、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 二、要及时反映,及时预报 三、要数字与情况相结合 3、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普查P14:含义: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优缺点:,适用场合: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呢的调查,如人口普查、耕地普查、基本单位普查、工业普查和库存普查等; 随机抽样调查P14:含义(按随机原则(机会均等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借以推断和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第七章】系统抽样、多阶 简单随机、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段抽样)及适用场合;非随机抽样:含义(调查者有意识地或随意而 非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的统计方法)以及具体的抽样方法P15 (重点抽样:只对总体中为数不多但影响颇大的重点单位进行研究的一种非

(完整版)统计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2

统计学原理 课程期末考试试卷(B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将其分为 观测数据、实验数据 。 2、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是 自填式 、 面访式 和 电话式 。 3、某企业有两个生产车间,A 车间的人均日加工产量为20件,标准差为5件,B 车间的人均日加工产量为30件,标准差为7件,则A 车间人均日加工产量的代表性__大于_B 车间人均日加工产量的代表性。 4、设连续型随机变量X 在有限区间(a,b)内取值,且X 服从均匀分布,其概率密 度函数为0 ()1f x b a ??=??-? 则X 的期望值为 2 a b + ,方差为 2()12b a - 。 5、设随机变量X 、Y 的数学期望分别为E(X)=2,E(Y)=3,求E(2X-3Y)= -5 。 6、设总体X ~) ,(2 σμN ,x 为样本均值,S 为样本标准差。当σ未知,且为小 样本时,则n s x μ -服从自由度为n-1的___t__分布。 7、对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检验,通常采用的是 F 检验。 8、在参数估计时,评价估计量的主要有三个指标是无偏性、 一致性 和 有效性 。 9、测试7种新型小轿车的耗油量,每百公里耗油量(公升)分别为:10, 13, 9 , 7, 15, 11, 8,则这7个数据的中位数是 10 。 二、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请将其 代码填写在下面的方格内。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C ) A 抽样的数量关系 B 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 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 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2、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数值型数据( A )。 A 5个人的年龄(岁)分别是25,22,34,41,33 B 性别 C 企业类型 D 员工对企业某项改革措施的态度(赞成、中立、反对) 3、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B ) A 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 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 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 每一个工业企业 4、统计工作过程不包括( B ) A 统计调查 B 统计分布 C 统计整理 D 统计分析 5、某市工业企业2010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11年1月31日, 其他 (a

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交大统计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企业统计中,下列统计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C) A、文化程度 B、职业 C、月工资 D、行业 2.下列属于相对数的综合指标有(B ) A、国民收入 B、人均国民收入 C、国生产净值 D、设备台数 3.有三个企业的年利润额分别是5000万元、8000万元和3900万元,则这句话中有( B)个变量? A、0个 B、两个 C、1个 D、3个 4.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是(A ) A、身高 B、产品件数 C、企业人数 D、产品品种 5.下列各项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A ) A、库存额 B、总收入 C、平均收入 D、人均收入 6.典型调查是(B )确定调查单位的 A、随机 B、主观 C、随意 D盲目 7.总体标准差未知时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要用到( A ): A、Z统计量 B、t统计量 C、统计量 D、X统计量 8. 把样本总体中全部单位数的集合称为(A ) A、样本 B、小总体 C、样本容量 D、总体容量 9.概率的取值围是p(D ) A、大于1 B、大于-1 C、小于1 D、在0与1之间 10. 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A ) A、零 B、 1 C、-1 D、2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题全部答对才给分,否则不计分) 1.数据的计量尺度包括( ABCD ): A、定类尺度 B、定序尺度 C、定距尺度 D、定比尺度 E、测量尺度 2.下列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 BE ): A、工人人数 B、商品销售额 C、商品库存额 D、商品库存量 E、总产值 3.测量变量离中趋势的指标有( ABE ) A、极差 B、平均差 C、几何平均数 D、众数 E、标准差 4.在工业企业的设备调查中( BDE ) A、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 B、工业企业的所有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设备是 填报单位 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 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5.下列平均数中,容易受数列中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数有( ABC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中位数 E、众数 三、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写“对”,在错误答案后写“错”。每小题1分,共10分) 1、“性别”是品质标志。(对) 2、方差是离差平方和与相应的自由度之比。(错) 3、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对)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 防 医 学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3选1 变异:由众多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特性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3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时,仪器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一致。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1.实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 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 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的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 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完全随机设计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117.2122.7124.0114.0110.8118.2116.7118.9118.1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题目及答案)

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一、考试题型 单选:12%,每小题2分,共12分,见平时作业手册; 多选:8%,每小题2分,共8分,见平时作业手册; 判断:10%,每小题2分,共10分,见平时作业手册; 简答题:20%,每小题10分,共20分; 计算题:50% 考试时间:90分钟,闭卷,可以带计算器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工人的“工资”是标志,而工资为“1200”分,则是标志表现。 2、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发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3、简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调查对象即统计总体,是根据调查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统计总体这一概念在统计调查阶段称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报告单位也成填报单位,也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调查单位是调查资料的直接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调查资料的提交者,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如对工业企业进行全部设备调查时,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而每个工业企业则是填报单位。 4、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答:首先,从该题内容可知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额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抽选单位,重点调查是根据单位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来确定调查单位,而典型调查时依据对总体的分析,有意识地选取调查单位。因此,根据本题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可判断出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查,采用的是典型调查方式。 5、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6、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答: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可依次将每个变量值作为一组。采用单项式分组。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很大,次数又很多,或是连续性变量,采用组距式分组。 7、简述结构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并举例说明。 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 8、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统计学期末试题

统计学期末试题B 一、单选题(15×1分) 1、指出下面的数据哪一个属于品质标志() A、年龄 B、工资 C、汽车产量 D、购买商品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 2、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据此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统计量是() A、2000个家庭 B、200万个家庭 C、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200万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3、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作为样本,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这样的抽样方式称为()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抽样 C、系统抽样 D、整群抽样 4、在累计次数分布中,某组的向下累计次数表明() A、大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是多少 B、大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是多少 C、小于该组上限的次数是多少 D、小于该组下限的次数是多少 5、将全部变量值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这样的分组方法称为() A、单变量值分组 B、组距分组 C、等距分组 D、连续分组 6、将某企业职工的月收入依次分为2000元以下、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5000元、5000元以上几个组。第一组的组中值近似为() A、2000 B、1000 C、1500 D、2500 7、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均值 8、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1200名学生,法学院有800名学生,医学院有320名学生,理学院有200名学生。描述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采用()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均值 9、下列数列平均数都是50,在平均数附近离散程度最小的数列是() A、0 20 40 50 60 80 100 B、0 48 49 50 51 52 100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真实情况拒绝H 不拒绝H

H 正确Ⅰ型错误(ɑ) 推断正确(1ɑ) 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H Ⅱ型错误(β) 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Ⅰ型错误(ɑ错误): H 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Ⅱ型错误(β错误): H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 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