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

2 (180°-∠A) =90°- 1

2 ∠A ∴∠O=180°- (90°- 1

2 ∠A) =90°+ 1

2 ∠A 由例1总结出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 即为∠O = 90°+ 1

2 ∠A 。

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

2 (180°+ ∠A)

∴∠O =180°- [ 1

2 (180°+ ∠A)]

= 180°- 90°- 1

2 ∠A = 90°- 1

2 ∠A

由例2总结出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

2 ∠A 。

例3:已知如图:PB 与PC 分别为内角∠ABC 和外角∠ACD 的平分线, 且交于点P ,

探究:∠A 与∠P 的关系。 分析:∠P=∠2-∠1,

∠2= 1

2 (∠A+∠ABC)

∠1= 1

2 (180°-∠A - ∠BCA )

∴∠P= 1

2 (∠A+∠ABC )- 1

2 (180°-∠A - ∠BCA )

= 1

2 ∠A + 1

2 ∠ABC - 90°+ 1

2 ∠A+ 1

2 ∠BCA =∠A - 90°- 1

2 (180°-∠A) = 1

2 ∠A

由例3总结出规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第三角的一半。即为∠P = 1

2 ∠A 。

规律的应用

B

A

O C

1 2

例1

E

F

1、 如图,在△ABC 中,外角∠CAE 和∠ACD 的平分线AP 与CP 交于点P ,且∠B=57°,则∠APC= 。

2、如图,在△ABC 中,∠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且∠A=110°,求∠E= 。

3、如图:在△ABC 中,∠A=90°,∠B =32°,OA 、OB 、OC 分别平分∠A 、∠B 、∠C , 则∠AOB= ,∠BOC= ,∠COA= 。

4、在△ABC 中,OA 、OC 分别平分∠A 、∠C ,且∠AOC=116°,则∠B= 。

5、如图,BP 、CP 分别是∠ABC 和∠ACD 的平分线,∠A=62°,则∠P= 。

6、在△ABC 中,∠A=m °, ∠ABC 和∠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P 1,得∠P 1,∠P 1BC 与∠P 1CD 的平分线P 2,得∠P 2……,∠P 2013BC 和∠P 2013CD 的平分线交于P 2014,∠P 2014= 度。

7、如图所示,△ABC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CP 与内角∠ABC 的平分线BP 交于点P ,

若∠BPC=40°,则∠CAP= 。

二、三角形内角和、角平分线与高线规律发现及应用

例1: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D ,AE 平分∠BAC , 交BC 于点E ,且∠C >∠B ,求证∠DAE= 1

2 (∠C-∠B)

分析引导:∠DAE=∠BAC-∠BAE-∠CAD

而∠BAE = 1

2

∠BAC ,∠CAD= 90°-∠C

∴∠DAE =∠BAC - 12 ∠BAC -(90°-∠C )= 1

2

∠BAC +∠C - 90°

= 1

2

(180°-∠B -∠C )+∠C - 90° = 90°- 12 ∠B - 12 ∠C+∠C - 90°= 1

2

(∠C-∠B)

由例1总结出规律:三角形同一顶点的高线与角平分线的夹角度数等于另外两角的差的一半。

规律的应用

(1)如图所示,AD 、AE 分别为△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且

∠B=35°,∠C=45°,则∠DAE= 。

(2)如图所示,AD 和AE 分别是△ABC 的高和角平分线,且

D

∠DAE=12°,∠B=62°,则∠A= ,∠ACB= 。

(3)在Rt△ABC中,CD和CE分别是高和角平分线,∠DCE=15°,

则△ABC三边的比为。

(4)已知如图,在△ABC中,AE平分∠BAC(∠C>∠B),F为AE上任意一点(A、E除外),且FD ⊥BC于D,(∠C-∠B)

求证:∠DFE= 1

2

在教学中通过对基本内容的讲解和分析、综合,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并配以适当的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熟练化、系统化、规律化,使学生对知识强化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一、 选择题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30°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4.如图2,△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过点F 作DE ∥BC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那么下列结论:①△BDF 和△CEF 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 ;③△ADE 的周长等于AB 与AC 的和;④BF=CF .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 E D C B H F E D C A B H F G 4题 5题 5.如图,C 、E 和B 、D 、F 分别在∠GAH 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 ,若∠A=18°,则∠GEF 的度数是( ) A .80° B .90° C .100° D .108° 二、填空题 6.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为3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4倍,则它的顶角是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求底角的度数 9.已知:△ABC 中,AB=AC ,BD 是AC 上的高,且∠CBD=35°,则∠A= . 10.如图,△ABC 中AB=AC ,EB=FC BD =CE ,∠A=52°,则∠DEF 的度数是____ 11.如图,D 、E 在BC 上,AD=BD ,AE=CE ,若∠ADE=45°,∠AED=110°, 则∠B= ,∠C= ; 若∠ADE=40°,则∠BAC= ; 若∠BAC=120°,则∠DAE= . 12. 如图,∠B=∠D=90°,C 是BD 的中点,MC 平分∠AMD ,∠DCM=35°,∠CAB 是 第10题 第11题 A B C D E F 12 D A C B M 第12题

关于三角形有关角度的计算(本训练重视基础和能力)

关于三角形有关角度的计算(本训练重视基础和能力) 【题1】等腰三角形ABC ,AB=AC ,在边AB 上有一点D ,AD=BC ,角A=20度,求角BDC 的度数。 【题2】等腰三角形ABC ,顶角C=20°,D 、E 分别在CA 和CB 上,∠EAB=70°,∠DBA =60°,求∠DEA 度数。 【题3】已知AB=AC ,∠A=20°,∠ABD=10°,∠BDE=20°,求∠ACE 的度数。 【题4】等腰三角形ABC 中,顶角B=20°,分别在BC 和AB 上取点D 、E ,使角DAC=60°,角ECA=50°,求角ADE 的度数。 【题5】在三角形ABC 中,AB =AC ,角A =20度。AB 的中垂线交AC 于E ,点D 在AB 上,且BD =BC 。求角DEB 的度数。 【题6】等腰三角形,顶角为80度,从一个底角引出与底边夹角成10度的线,从另一个底角引出与底边夹角成20度线,两线相交的交点与该等腰三角形顶点的连线与等腰三角形的腰的夹角是多少? 【题7】已知:在△ABC 中,AB=AC ,∠BAC=80°,P 为三角形内一点,若∠PBC=10°, ∠PCB=30°,求∠PAB 的度数。 P C A B

【题8】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A=80°。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PBC=40°,∠PCB=30°,求∠APC。 【题9】等腰三角形ABC中,AB=BC,∠B=80°。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PAC=40°,∠PCA=30°,求∠BPC。 【题10】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E是腰AB上一点,已知BC=BE,∠ABC=80°, ∠BDC=40°。∠ADE等于多少度 【题11】已知:?ABC,AB=AC,∠ABP=30?,∠CBP=40?,∠ACP=50?, ∠BCP=20?,求:∠CAP的度数。 【题12】已知:?ABC,AB=AC,∠ABP=30?,∠CBP=40?,∠ACP=50?, ∠BCP=20?, 求证:AP=BP+PC。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三角形角度的计算专题 一、 选择题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则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 .40° B .50° C .60° D .30°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4.如图2,△ABC 中,∠ABC 与∠ACB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过点F 作DE ∥BC 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E ,那么下列结论:①△BDF 和△CEF 都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 ;③△ADE 的周长等于AB 与AC 的和;④BF=CF .其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① E D C A B H F E D C A B H F G 4题 5题 5.如图,C 、E 和B 、D 、F 分别在∠GAH 的两边上,且AB=BC=CD=DE=EF ,若∠A=18°,则∠GEF 的度数是( ) A .80° B .90° C .100° D .108° 二、填空题 6.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为30°,那么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7.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4倍,则它的顶角是________.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求底角的度数 9.已知:△ABC 中,AB=AC ,BD 是AC 上的高,且∠CBD=35°,则∠A= . 10.如图,△ABC 中AB=AC ,EB=FC BD =CE ,∠A=52°,则∠DEF 的度数是____ 11.如图,D 、E 在BC 上,AD=BD ,AE=CE ,若∠ADE=45°,∠AED=110°, 则∠B= ,∠C= ; 若∠ADE=40°,则∠BAC= ; 若∠BAC=120°,则∠DAE= . 12. 如图,∠B=∠D=90°,C 是BD 的中点,MC 平分∠AMD ,∠DCM=35°,∠CAB 是 第10题 第11题 A B C D E F 12 D A C B M 第12题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专题(重要)

B A O C 1 2 例1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理解性记忆并能熟练运用考试必考)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2 (180°-∠A) =90°- 12 ∠A ∴∠O=180°- (90°- 12 ∠A) =90°+ 12 ∠A 由例1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2 (180°+ ∠A) ∴∠O =180°- [ 12 (180°+ ∠A)] = 180°- 90°- 12 ∠A = 90°- 12 ∠A 由例2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第三角的一半。即为 ∠O = 90°- 12 ∠A 。 例3:已知如图:PB 与PC 分别为内角∠ABC 和外角∠ACD 的平分线, 且交于点P , 探究:∠A 与∠P 的关系。 分析:∠P=∠2-∠1, ∠2= 12 (∠A+∠ABC) ∠1= 12 (180°-∠A - ∠BCA ) ∴∠P= 12 (∠A+∠ABC )- 12 (180°-∠A - ∠BCA ) = 12 ∠A + 12 ∠ABC - 90°+ 12 ∠A+ 12 ∠BCA =∠A - 90°- 12 (180°-∠A) = 12 ∠A 由例3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第三角的一 半。即为∠P = 12 ∠A 。 规律的应用 1、 如图,在△ABC 中,外角∠CAE 和∠ACD 的平分线AP 与CP 交于点P ,且∠B=57°,则∠APC= 。 E F

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可编辑修改word版)

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 1.如图,CA=CB,DF=DB,AE=AD 求∠A的度数 2.如图,△ABC中,AB=AC,D 在 BC 上,DE⊥AB于 E,DF⊥BC交 AC 于点 F,若∠EDF=70°,求∠AFD 的度数 3 如图,△ABC 中, AB=AC,BC=BD=ED=EA 求∠A 的度数

4. 如图,△AB C 中,AB=AC,D 在 BC 上, ∠BAD=30°,在 AC 上取点 E,使 AE=AD, 求∠EDC 的度数 5 如图 11,△ABC中,点 D 在 AC 上,且 AB=AD,∠ABC=∠C+30°,则∠CBD等于() A D B C 6)如图,在 Rt△ABC 中,D,E 为斜边AB 上的两个.点,且BD=BC,AE=AC,则∠DCE 的大小为

7.如图,在△ABC中,AB=AC,点 D、E、F 分别在 BC、AB、AC 边上,且 BE=CF,BD=CE.∠A=40°,则∠DEF的度数是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 (A)顶角.(B)顶角的一半.(C)顶角的 2 倍.(D)底角的一半. 9如图,在△ABC中,AB=AC,点 D、E、F 分别在 BC、AB、AC 边上,且 BE=CF,BD=CE.∠A=40°,则∠DEF的度数为)() 10如图,在△PAB中,PA=PB,M,N,K 分别是 PA,PB,AB 上的点,且 AM=BK,BN=AK,若∠MKN=44°,则∠P=的度数为 A.44°B.66°C.88°D.92° 12如图,△ABC中,D 为 AB 上一点,E 为 BC 上一点,且 AC=CD=BD=BE,∠A=50°,则 ∠CDE 的度数为 A.50°B.51 °C.51.5 °D.52.5 13如图在△ABC中,DM,EN 分别垂直平分 AB 和 AC,垂足为 M,N,分别交 BC 于 D,E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要进行三角形的角度计算,首先要搞清楚三角形角度之间的关系变化。 1、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A+∠B+∠C=180° 2、外角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的关系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n °,则两底角为2 1(180°-n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n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n °,顶角为180°-2n °.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主要分以下三种形式: 1、方程法, 2、推理代换法, 3、特殊值法 1、方程法 例1、在△ABC 中,AB=AC ,CD 平分∠C ,∠ADC=150°,求∠B [分析] (1)所求的∠B 在△DBC 内,已知的∠ADC 是△DBC 的外角,所以有∠ADC=∠B+∠BCD 。∠B 是等腰△ABC 的顶角,∠BCD 是底角的一半,可以用∠B 表示,所以可利用方程式求∠B 。 (2)因为∠A 是底角,∠ACD 是底角的一半, ∠ADC 是已知角,所以可以先求出∠A 。 解法1、设∠B=x ,则∠ACB=21(180°-x),∠BCD=4 1(180°-x),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B+∠BCD=∠ADC ,即 x+4 1(180°-x)=150° 所以x=140° 解法2、设∠A=x ,则∠ACB=x,∠ACD= 21x 。因为∠A+∠ACD+∠ADC=180°, 所以 x+2 1x+150°=180° 解得x=20°,即∠A=20° ∴∠B=180°-2×20°=140° 例2、在△ABC 中,∠A :∠B=5:7,∠C 比∠A 大10°,求∠C 解:设∠C=x,则∠A=x -10°,∠B= 57(x-10°),所以有 x+(x -10°)+5 7(x -10°)=180° 解得x=60°,即∠C=60° 例3、D 是△ABC 的BC 边上一点,AD=BD ,AB=AC=CD ,求∠BAC [分析]因为AD=BD ,AB=AC=CD ,所以有∠B=∠BAD=∠C , C B A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专题 重要

B A O C 1 2 例1 初二数学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理解性记忆并能熟练运用考试必考)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2 (180°-∠A) =90°- 1 2 ∠A ∴∠O=180°- (90°- 12 ∠A) =90°+ 1 2 ∠A 由例1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 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 2 (180°+ ∠A) ∴∠O =180°- [ 1 2 (180°+ ∠A)] = 180°- 90°- 1 2 ∠A = 90°- 1 2 ∠A 由例2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减去第三角的一半。即为 ∠O = 90°- 1 2 ∠A 。 例3:已知如图:PB 与PC 分别为内角∠ABC 和外角∠ACD 的平分线, 且交于点P , 探究:∠A 与∠P 的关系。 分析:∠P=∠2-∠1, ∠2= 1 2 (∠A+∠ABC) ∠1= 1 2 (180°-∠A - ∠BCA ) ∴∠P= 12 (∠A+∠ABC )- 12 (180°-∠A - ∠BCA ) = 12 ∠A + 12 ∠ABC - 90°+ 12 ∠A+ 12 ∠BCA =∠A - 90°- 12 (180°-∠A) = 1 2 ∠A 由例3总结出重要规律: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第三角的一半。即为∠P = 1 2 ∠A 。 规律的应用 1、 如图,在△ABC 中,外角∠CAE 和∠ACD 的平分线AP 与CP 交于点P ,且∠B=57°,则∠APC= 。 2、如图,在△ABC 中,∠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 ,且∠A=110°,求∠E= 。 3、如图:在△ABC 中,∠A=90°,∠B =32°,OA 、OB 、OC 分别平分∠A 、∠B 、∠C , 例2 2 1 A B O E C F 例3 C P B A D 1 2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设计 四卦小学白保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 教材分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84、85页三角形的面积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是 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教材首先由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 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来源;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拼、剪、平移、旋转等方法,发现正方形、长方形、平形四边形及三角形面积的相互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投影仪。 学具准备:工具(尺、剪刀),三组学具(①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一个③任意三角形若干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励探索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你们想和它们见见面吗? 1、课件出示:学生说名称及特征后, 平行四边形 出示关系集合图长方形 正方形

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doc

等腰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 1.如图, CA=CB,DF=DB,AE=AD求∠ A 的度数 2.如图,△ ABC中,AB=AC,D 在 BC上, DE⊥AB 于 E,DF⊥ BC交 AC于点 F,若 ∠EDF=70°,求∠ AFD 的度数 3 如图,△ ABC中,AB=AC,BC=BD=ED=EA求∠ A 的度数 4. 如图,△ ABC 中, AB=AC, D 在 BC 上, ∠ BAD=30°,在 AC 上取点 E,使 AE=AD, 求∠ EDC 的度数

5 如图 11,△ ABC中,点 D 在 AC上,且 AB=AD,∠ ABC=∠ C+30°,则∠CBD等于() A D B C 6)如图 ,在 Rt△ ABC 中 ,D,E 为斜边 AB 上的两个 .点 ,且 BD=BC,AE=AC,则∠ DCE的大小为 7.如图,在△ ABC中, AB=AC,点 D、 E、 F 分别在 BC、AB、 AC边上,且BE=CF, BD=CE.∠A=40 °则,∠ DEF的度数是 ______ 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 (A)顶角.(B)顶角的一半.(C)顶角的2倍.(D)底角的一半. 9 如图,在△ABC 中, AB=AC,点 D、 E、F 分别在 BC、 AB、 AC 边上,且BE=CF, BD=CE. ∠A=40 °则,∠ DEF的度数为)() 10如图,在△ PAB中, PA=PB, M ,N,K 分别是 PA, PB, AB 上的点,且 AM=BK, BN=AK,若∠ MKN=44°,则∠ P=的度数为 A. 44°B. 66°C.88°D. 92° 12 如图,△ ABC 中, D 为 AB 上一点, E 为 BC 上一点,且 AC=CD=BD=BE,∠ A=50°,则∠CDE的度数为 A.50°B. 51° C.° D. 13 如图在△ ABC 中, DM ,EN 分别垂直平分AB 和 AC,垂足为M, N,分别交BC 于 D, E (1)若∠ DAE=30°,则∠ BAC=______.( 2)若∠ BAC=120°,则∠ DAE= _____, (3)若 MD, NE 的延长线交于一点G,∠ G=50°,则∠ DAE= _____, 14 如图∠ DEF=36°, AB=BC=CD =DE =EF,求∠ A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1 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应用 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中学 夏明海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初中几何教学中常通过对角线或添加辅助线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三角形来研究和讨论,使问题简化后得以解决,可见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最基础的内容,在几何教学中尤显重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高线是探索和研究三角形问题的重要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把他们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得解决问题更为方便。 以素质教育为标准的新课标,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做了适当的调整,目前形势下,众多的教辅材料进入了学生的书包。其深度和难度明显超出了新课标的要求,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灵活应用基础知识,是很难完成作业的。为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要使学生对基础内容理解和掌握外,还要求教师把基本知识进行升华,教会学生准确、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同时要把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出点滴的教学经验——三角形中相关角度的计算规律及其应用。愿和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共同进步。 一、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角平分线规律及应用 例1:在△ABC 中,BO 与CO 分别是∠ABC 和∠ACB 的平分线,且相交于点O ,探究∠O 与∠A 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试分析有怎样的关系? 研究分析:∠O =180°- (∠1+∠2) 而∠1+∠2= 1 2 (180°-∠A) =90°- 1 2 ∠A ∴∠O=180°- (90°- 1 2 ∠A) =90°+ 1 2 ∠A 由例1总结出规律: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平分线交 于一点,所形成角的度数等于90°加上第三角的一半,即为∠O = 90°+ 1 2 ∠A 。 例2:已知如图:在△ABC 中,BO 、CO 分别平分∠CBE 和∠BCF ,且交于点O ,则∠O 与 ∠A 的关系又如何呢? 分析:∠O = 180°-(∠1+∠2) 而∠1+∠2 = 1 2 (180°+ ∠A) ∴∠O =180°- [ 1 2 (180°+ ∠A)] = 180°- 90°- 1 2 ∠A = 90°- 1 2 ∠A B A O C 1 2 例1 E F

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 一.直接求角度 1.如图, 在锐角△ABC 中,CD 、BE 分别是AB 、AC 上的高,? 且CD 、BE 交于一 点P , 若∠A=50°,求∠BPC 的度数。 2.所示,在△ABC 中,∠BAC=90°,AD ⊥BC 于D ,∠ACB 的平分线交AD 于E ,?交AB 于F ,请猜测∠AEF 与∠AF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把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放置,则两条斜边所形成的钝角α=_______度. 4.如图,在△ABC 中,∠B=66°,∠C=54°,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平分∠ADC 交AC 于E ,则∠BDE=_________. 5.如图,△ABC 中,∠ABC=∠C=72°,BD 平分∠ABC,求∠ADB 的度数. C B 45 α 30 D C B A

6.如图,△ABC 中,∠A=80°,∠B 、∠C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ACD=30°,?求∠ DOB 的度数. 7.△ABC 的两条高AD ,CE 相交于点M ,已知∠A=30°,∠C=75°,求∠AMC 8.(1)在△ABC 中,AB=AC ,∠BAC=100°,ME 和NF 分别垂直平分AB 和AC ,求∠MAN?的度数. (2)在(1)中,若无AB=AC 的条件,你还能求出∠MAN 的度数吗?若能,请求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9.如图,在△ABC 中,∠ABC 的角平分线BE 和 ∠ACD 的角平分线CE 相交于点E , (1)如果∠A =60°,∠ABC =50°,求∠E 的大小. (2)如果∠A =70°,∠ABC =40°,求∠E 的大小. (3)根据(1)和(2)的结论,试猜测一般情况下,∠E 和∠A 的大小关系,并简要说明理由. O D C B A C A E C B A

初一数学三角形角度的相关计算

[适用年级]:华师七年级 [期 别]:39期 [栏 目]:一点就通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 河南安阳市十六中学 牛书堂 455000 要进行三角形的角度计算,首先要搞清楚三角形角度之间的关系变化。 1、内角和定理 在△ABC 中,∠A+∠B+∠C=180° 2、外角定理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4、等腰三角形的三角的关系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n °,则两底角为2 1(180°-n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 n °,则另一个底角也是n °,顶角为180°-2n °. 三角形中的角度计算主要分以下三种形式: 1、方程法, 2、推理代换法, 3、特殊值法 1、方程法 例1、在△ABC 中,AB=AC ,CD 平分∠C ,∠ADC=150°,求∠B [分析] (1)所求的∠B 在△DBC 内,已知的∠ADC 是△DBC 的外角,所以有∠ADC=∠B+∠BCD 。∠B 是等腰△ABC 的顶角,∠BCD 是底角的一半,可以用∠B 表示,所以可利用方程式求∠B 。 (2)因为∠A 是底角,∠ACD 是底角的一半, ∠ADC 是已知角,所以可以先求出∠A 。 解法1、设∠B=x ,则∠ACB=21(180°-x),∠BCD=4 1(180°-x),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B+∠BCD=∠ADC ,即 x+4 1(180°-x)=150° 所以x=140° 解法2、设∠A=x ,则∠ACB=x,∠ACD= 21x 。因为∠A+∠ACD+∠ADC=180°, 所以 x+2 1x+150°=180° 解得x=20°,即∠A=20° ∴∠B=180°-2×20°=140° 例2、在△ABC 中,∠A :∠B=5:7,∠C 比∠A 大10°,求∠C 解:设∠C=x,则∠A=x -10°,∠B=5 7(x-10°),所以有 C B A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1.已知三角形底a,高h,则 S=ah/22.已知三角形三边a,b,c,则(海伦公式)(p=(a+b+c)/2)S=√[p(p-a)(p-b)(p-c)]=(1/4)√[(a+b+c)(a+b-c)(a+c-b)(b+c-a)]3.已知三角形两边a,b,这两边夹角C,则S=1/2 * absinC4.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内切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b+c)r/25.设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则三角形面积=a bc/4R6.S△=1/2 *| a b 1 || c d 1 || e f 1 || a b 1 || c d 1 | 为三阶行列式,此三角形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A(a,b),B(c,d), C(e,f),这里ABC| e f 1 |选区取最好按逆时针顺序从右上角开始取,因为这样取得出的结果一般都为正值,如果不按这个规则取,可能会得到负值,但不要紧,只要取绝对值就可以了,不会影响三角形面积的大小!7.海伦--秦九韶三角形中线面积公式:S=√[(Ma+Mb+Mc)*(Mb+Mc-Ma)*(Mc+Ma-Mb)*(Ma+Mb-Mc)]/3其中Ma,Mb,Mc为三角形的中线长.8.根据三角函数求面积S= ½ab sinC=2R² sinAsinBsinC= a²sinBsinC/2sinA注:其中R为外切圆半径。9.根据向量求面积SΔ)= ½√(|AB|*|AC|)²-(AB*AC)

三角形中角度计算相关的模型(飞镖模型、8字模型、角分线模型)

三角形中与角度计算相关的模型 两个定理: 一、平面内,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 二、平面内,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其不相邻的两个外角和。 由上述两个定理可导出本文如下说要讲述的相关模型:8字模型、飞镖模型、两内角角平分线模型、两外角角平分线模型、内外角角平分线模型、共顶点的角平分线与高线夹角模型。下面一一推导证明。

条件:AD、BC相交于点O。 结论:∠A+∠B=∠C+∠D。(上面两角之和等于下面两角之和) 证明:在∠ABO中,由内角和定理:∠A+∠B+∠BOA=180° 在∠CDO中,∠C+∠D+∠COD=180°, ∠∠A+∠B+∠BOA=180°=∠C+∠D+∠COD, 由对顶角相等:∠BOA=∠COD 故有∠A+∠B=∠C+∠D 应用:如下左图所示,五角星中,∠A+∠B+∠C+∠D+∠E=180°

条件:四边形ABDC如上左图所示。 结论:∠D=∠A+∠B+∠C。(凹四边形凹外角等于三个内角和) 证明:如上右图,连接AD并延长到E,则: ∠BDC=∠BDE+∠CDE=(∠B+∠1)+(∠2+∠C)=∠B+∠BAC+∠C。本质为两个三角形外角和定理证明。 应用:如下左图,则∠A+∠B+∠C+∠D+∠E+∠F=260°(下右图中两个飞镖)。

条件:△ABC 中,BI 、CI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I 。 结论:A I ∠+ ?=∠2 1 90 证明: ∵BI 是∠ABC 平分线,∴ABC ∠= ∠2 1 2 ∵CI 是∠ACB 平分线,∴ACB ∠=∠2 1 3 由A →B →I →C →A 的飞镖模型可知: ∠I =∠A +∠2+∠3=∠A + ABC ∠21+ACB ∠21=∠A +)180(21A ∠-?=A ∠+?2 1 90. 应用:如上图,BI 、CI 分别是∠ABC 和∠ACB 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I 。 (1) 若∠A =60° ,则∠I =120° (2) 若∠I =110°,则∠A =40° (3) 若∠A =α,则∠I =α2 1 90+ ?。

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角度计算

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角度计算 宁海星海中学 王才苗 由于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90°,因此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另外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同样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直角边也等于斜边的一半.以下同大家一起研究的是:如何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一些角度计算问题. 一、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 例1 一梯子搭在墙上与墙面成35°角(如图1所示),则梯子与地面 构成的角为多少度? 解: ∵梯子、墙面、地面构成直角三角形,∠A ﹦35°, ∴∠B ﹦90°-35°﹦55°, 因此,梯子与地面构成的角为55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 地面与墙面垂直,二是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做一做〗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520,它比另一个锐角 大 度. 14° 二、已知两个锐角的关系,求两锐角 例2在△ABC 中,∠C=90°,∠A =2∠B ,则∠A= ,∠B= . 解: 设∠B=x °,则∠A =2 x °, ∵△ABC 是直角三角形, ∴∠A +∠B=90°,即2 x + x =90,x =30 因此,∠B=30°. 点评:本题利用直角三角形性质,通过方程的数学思想来解决,这种数学思 想值得重视. 〖做一做〗在Rt △ABC 中,∠C=900,∠A -∠B =300,那么∠A= ,∠B= . 60°,30°. 三、已知一个锐角,求斜边的高与直角边的夹角 例3 如图2,在△ABC 中,∠BAC=900,AD 是斜边CB 上的高,∠C=70°,求∠BAD 的度数. 解:∵∠BAC=900,AD ⊥CB , ∴∠C 与∠CAD 互余,∠BAD 与∠CAD 互余, ∴∠BAD=∠C=70°. 图2 图1

三角形的角度计算 2012

三角形的角度计算2012-1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E D C B A P E D C B A 2 1 E D C B A 654 321F E D C B A 14.如图, 在△ABC 中, D 44,∠=?ABC ∠的平分线交ACB ∠的外角平分线于点D, 那么∠A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 在△ABC 中,BPC 2A,∠=∠两条角平分线BD 和CE 交于点P, 那么BPC ∠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__. 16.如图,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 那么,1,2A ∠∠∠这三个角之间的等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 已知1,23,45A ∠=∠∠=∠∠=∠, 6C ABC ∠=∠=∠. 求A ∠的大小.

1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所成的夹角为45°,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19.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线长等于另一腰长的一半,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 20.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在AC边外侧作AD=BC,求∠BDC的大小. 21.如图,若AB=AC,BG=BH,AK=KG,求∠BAC的度数。 、

22.如图,点D在AC上,点E在AB上,且AB=AC,BC=BD,AD=DE=EB,求∠A的度数。 23.如图,AB=AC,DA=DE,BC=BE=BD,求∠A的度数; 24.如图,AE=AC=AD,BD=BA,CB=CE,求∠ABD的度数;

3.方法技巧专题: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

方法技巧专题:三角形中有关角度的计算 ——全方位求角度,一网搜罗 ◆类型一已知角的关系,直接利用内角和或结合方程思想求角度 1.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是2∶3∶5,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 2.在△ABC中,∠A=2∠B=75°,则∠C=________. 3.在△ABC中,∠A=3∠B,∠A-∠C=30°,则∠A=________°,∠C=________°. 4.如图,已知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 ◆类型二综合内、外角的性质求角度 5.如图,∠B=20°,∠A=∠C=40°,则∠CDE的度数为() A.40° B.60° C.80° D.100° 6.如图,在△ABC中,D是BC上的一点,∠1=∠2,∠3=∠4,∠B=40°,求∠BAC的度数. 7.如图,AD平分∠BAC,∠EAD=∠EDA. (1)求证:∠EAC=∠B; (2)若∠B=50°,∠CAD∶∠E=1∶3,求∠E的度数.

◆类型三在三角板或直尺中求角度 8.如图,将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矩形直尺的一组对边上,如果∠2=60°,那么∠1的度数为() A.60°B.50° C.40°D.30° 第8题图第9题图 9.(2016-2017·湘潭市期末)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摆放,图中∠α的度数是() A.75°B.90°C.105°D.120° 10.(2016-2017·娄底市新化县期中)如图,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a上,a∥b,∠1=50°,∠2=60°,则∠3的度数为() A.50° B.60° C.70° D.80° 11.(1)如图①,有一块直角三角板XYZ放置在△ABC上,恰好三角板XYZ的两条直角边XY,XZ分别经过点B,C.在△ABC中,∠A=30°,则∠ABC+∠ACB=________,∠XBC+∠XCB=________; (2)如图②,改变直角三角板XYZ的位置,使三角板XYZ的两条直角边XY,XZ仍然分别经过B,C,那么∠ABX+∠ACX的大小是否变化?若变化,请举例说明;若不变化,请求出∠ABX+∠ACX的大小.

专题训练(四)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度计算的四种方法-学习文档

专题训练(四)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度计算的四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直接计算角度 1.如图4-ZT-1,在△ABC中,∠C=90°,∠B=40°,AD是角平分线,则∠ADC 的度数为() 图4-ZT-1 A.25°B.50°C.65°D.70° 2.如图4-ZT-2,已知∠A=32°,∠B=45°,∠C=38°,则∠DFE的度数为() 图4-ZT-2 A.120°B.115°C.110°D.105° 3.2019·枣庄如图4-ZT-3,在△ABC中,AB=AC,∠A=30°,E为BC延长线上一点,∠ABC与∠A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则∠D等于() 图4-ZT-3 A.15°B.17.5° C.20°D.22.5° 4.2019·岳西期中如图4-ZT-4,AB∥CD,∠C=65°,CE⊥BE,垂足为E,则∠B 的度数为________. 图4-ZT-4 5.2019·安徽绩溪期中如图4-ZT-5,已知a∥b,∠1=70°,∠2=40°,则∠3=________°. 图4-ZT-5 6.2019·安徽舒城月考如图4-ZT-6,直线l1∥l2,AB⊥CD,∠1=34°,那么∠2=________°. 图4-ZT-6 7.2019·淅川县期末如图4-ZT-7,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一点,∠B=50°,∠BAD=30°,将△ABD沿AD折叠得到△AED,AE与BC交于点F. (1)填空:∠AFC=________°; (2)求∠EDF的度数.

8.探索与发现: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 (1)在图4-ZT-8①中,若∠B=20°,∠C=50°,求∠EAD的度数; (2)在图②中,当∠ACB为钝角时,设∠B=α,∠ACB=β,请用含α,β的式子表示∠EAD,并说明理由. 图4-ZT-8 ?方法二三角尺或直尺的组合放置中的角度计算 9.将一副三角尺如图4-ZT-9放置,若∠AOD=20°,则∠BOC的度数为() A.140°B.160° C.170°D.150° 图4-ZT-9 10.2019·营口如图4-ZT-10,将一副三角尺叠放在一起,使直角顶点重合于点O,AB∥OC,DC与OB交于点E,则∠DEO的度数为() 图4-ZT-10 A.85°B.70°C.75°D.60° 11.将一把直尺与一块三角尺如图4-ZT-11放置.若∠1=40°,则∠2的度数为() 图4-ZT-11 A.125°B.120°C.140°D.130° 12.2019·枣庄将一副三角尺和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条按图4-ZT-12所示方式摆放,两个三角尺的一直角边重合,含30°角的三角尺的斜边与纸条一边重合,含45°角的三角尺的一个顶点在纸条的另一边上,则∠1的度数是() 图4-ZT-12 A.15°B.22.5°C.30°D.45° ?方法三与截取或折叠有关的角度计算 13.如图4-ZT-13,小明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沿着DE折叠(点D,E分别在边AB,AC上),并使点A与点A′重合,若∠A=70°,则∠1+∠2的度数为()

(新)计算角的度数专项练习题

计算角的度数专项练习 1、求图中∠2=? 2.已知∠1=45°,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2= ∠3= ∠4= 3.已知∠3=30°,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 ∠2= 3.求下图中各个角的度数。 (1)已知∠1=28°求∠2、∠3、∠4和∠5各是多少度? (2)如下图,已知∠2=35°,求∠1、∠3是多少度。

3.

【例题1】说出每个钟面上时钟和分针所形成的角的度数。 【举一反三】 一、先写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 再量一量钟面上的分针和时针所组成的角的度数。 时间 ( ∶ ) ( ∶ ) ( ∶ ) ( ∶ ) 角度 ( ) ( ) ( ) ( )

角度计算和三角形 一、专心填一填。 1、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角是40°,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 2、长5厘米,8厘米,()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 这是一个()三角形。 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1厘米,它的底边长是腰的1.5倍,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是()厘米. 5、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度数是其中一个底角的2倍,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是(). 6、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分别是()、()。 二、精心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三角形。 A、钝角 B、锐角 C、直角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个锐角。 A、1 B、2 C、3 3、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个直角。 A、1 B、2 C、3 4、把一个10°的角先扩大6倍后,再用6倍的放大镜来看,看到的角是()。

三角形体积计算公式

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公式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讨论:正方体、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2. 讨论: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① 讨论:如何求棱柱、棱锥、棱台等多面体的表面积?(展开成平面图形,各面面积和) ② 练习:求各面都是边长为10的等边三角形的正四面体S-ABC 的表面积. 一个三棱柱的底面是正三角形,边长为4,侧棱与底面垂直,侧棱长10,求其表面积. ③ 讨论:如何求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及表面积?(图→侧→表) 圆柱:侧面展开图是矩形,长是圆柱底面圆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母线), S 圆柱侧=2rl π,S 圆柱表=2()r r l π+,其中为r 圆柱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圆锥:侧面展开图为一个扇形,半径是圆锥的母线,弧长等于圆锥底面 周长,侧面展开图扇形中心角为0 360r l θ=?,S 圆锥侧=rl π, S 圆锥表=()r r l π+,其中为r 圆锥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圆台:侧面展开图是扇环,内弧长等于圆台上底周长,外弧长等于圆 台下底周长,侧面展开图扇环中心角为0 360R r l θ-= ?,S 圆台侧=()r R l π+,S 圆台表=22()r rl Rl R π+++. ④ 练习:一个圆台,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10、20,母线与底面的夹角为60°,求圆台的表面积. (变式:求切割之前的圆锥的表面积) 2. 教学表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① 出示例:一圆台形花盆,盘口直径20cm ,盘底直径15cm ,底部渗水圆孔直径1.5cm ,盘壁长15cm.. 为美化外表而涂油漆,若每平方米用100毫升油漆,涂200个这样的花盘要多少油漆? 讨论:油漆位置?→ 如何求花盆外壁表面积? 列式 → 计算 → 变式训练:内外涂 ② 练习:粉碎机的上料斗是正四棱台性,它的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80mm 、440mm ,高是200mm, 计算制造这样一个下料斗所需铁板的面积. 3. 小结:表面积公式及推导;实际应用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已知底面为正方形,侧棱长均是边长为5的正三角形的四棱锥S-ABCD ,求其表面积. 2. 圆台的上下两个底面半径为10、20, 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把圆台侧面分成的两部分面积之比为1:1,求截面的半径. (变式:r 、R ;比为p:q ) 3. ,求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4. 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cm ,高为4cm ,求圆锥的内接圆柱的侧面积的最大值. 5. 面积为2的菱形,绕其一边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6. 作业:P30 2、P32 习题1、2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