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联网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摘 要】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提升煤矿安全监管水平,文章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阐述了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可实现数据采集与检测、现场监测与控制、远端监控指挥等功能。

【关键词】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 专用APN 煤矿安全管理 物联网

收稿日期:2010-07-02林曙光 钟 军 王建成 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

物联网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1 引言

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从横向比较,其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国际上煤矿安全生产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还屡有发生。如何利用信息化产品,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后快速、准确定位,进行应急抢救抢修,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2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问题:

(1)煤矿井下作业远离地面,地形复杂、环境恶劣,与地面人员间沟通不便、不及时,地面人员难以及时动态掌握井下人员的分布及作业情况;

(2)煤矿事故发生后,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的效率低,搜救效果差;

(3)大部分煤矿安全监测监控设备落后且老化,不

能很好地适应井下环境,不能很好满足煤矿安全生产需要;

(4)现有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各成体系,没有统一标准和接口,造成了监测工程中数据漏报、系统间无法正常通信等问题,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

3 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方案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管理、统一接口与

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其设计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如图1所示。

感知层主要由传感器组成,将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通过通讯模块传送至控制计算机,实现数据检测与采集。感知层包括:1)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如地面井口、煤台、井下等场所安装的视频监控和传感设备;2)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的传感器网络,包括矿井传感设备的数据接入、传输和汇总。

网络层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物体信息实时准确地传输与交互。网络层采用三级架构,即煤矿企业、市级分控中心、省级监控中心,以“分级

监管,分级响应”的机制,搭建煤矿安全生产的物联网

架构,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监控监管。网络层包括:1)矿井监控数据的上传;2)煤矿企业的数据专线;3)省监控中心以及煤炭集团、市分控中心的宽带数据专线。

应用层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与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包括远程监测与控制、煤矿安全事故应急指挥、信息上传与共享等。应用层包括:1)主机与存储系统建设;2)煤矿企业、市级、省级监控中心显示、调度、指挥系统;3)煤矿企业上报信息的标准化工作;4)门户网站及安全系统建设。

按照以上设计,整体网络图如图2所示,实现以下目标:

(1)煤矿井下瓦斯、风速、设

备开停等运转情况的适时监测、分析和控制,同时将以上监测数据通过公

用电话网络、无线网络、光纤光缆传送到各级煤炭安全

生产管理部门;

图2 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网络图

图1 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整体模型

(2)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监管动态管理,实时了解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状态,随时掌握煤矿的有关安全技术工作参数(包括安全技术参数、安全监察监管要求数据)的情况,各煤矿点能够实施有效的日常安全管理,煤监部门能够对各煤矿点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3)在煤矿发生事故时,可提供煤矿点的基本技术数据、企业和政府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事故救援资源的分布信息等,为市、省级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提供相应基础信息支持,为科学决策实施有效救援提供技术支持。

4 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建设

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建设方案如图3所示,整体上按以下三个层面进行:

4.1 感知层的建设

感知层主要由计算机、主控接口、分站及各种传感器组成,如图4所示。主控接口不断地轮流与各个分站进

行通信,各分站接到主控接口的询问后,立即将收到的各测点(开关量、模拟量)进行检测变换和处理,同时就地时刻等待主控接口的询问以便把检测的参数送到地面主控接口,主控接口将收到的各种数据处理后同时传给计算机。计

算机将收到的实时信息进行

处理和存储,并通过显示器显示各种测量参数、实时或历史数据、曲线、图形和报表等。

把感应器嵌入或装配到矿山设备、油气管道、矿工

图3 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的建设方案

图4 感知层内部结构示意图

设备中,可以感知危险环境中工作人员、设备机器、周边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状态信息,将现有的网络监管平台提升为系统、开放、多元的综合网络监管平台,实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捷响应及有效控制。感知层建设包括:

(1)井下人员登记、考勤、定位。采用RFID卡,记录工作人员卡号信息,读取卡号,声光提示。用户卡可以放在安全帽内,或者携带在身上可靠部位。被动定位,主动考勤。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矿井地面监控中心主计算机在软件数据库的支持下,通过传输接口和巷道铺设的通讯光缆,对井下员工进行实时跟踪,数据信息经软件处理转换成数字信号,使井下人员动态分布或环境安全状态在主计算机中得以实时反映,从而实现井下安全状态在井上数字化管理的目的。

(2)扇风机状态显示及远控。风机在运转过程中,对电机电流、电压、轴承温度、压风流量、风速、压力等参数在线连续监测与保护。在扇风机控制柜上加装状态智能仪表,实时显示每台扇风机的工作状态;在地面上位机以多种形式显示电机电流、电压、功率因数,比如以表格、曲线形式显示、柱状形式显示等;在主控机上设置就地、远控转换开关,通过上位机可实现对每台扇风机的远方控制。

(3)风速、风量、负压、轴温在线检测。在扇风机控制柜处设置控制主机一台,主机上设置智能仪表,实时显示巷道中的风速、风量、负压、轴温。

(4)水泵控制系统监测与

远控。结合矿井排水特点,新

增加自动控制功能。由各种先

进可靠的传感器、保护装置、

电动闸阀、电磁阀等设备组成

矿井主排水自动控制系统,通

过智能测控器的接口和光纤适

配器与井下以太网联接,将信

息传输到地面主机,构成监控

系统。

(5)传感设备的数据接入、传输方面,对于固定的井口、风机、风门等,采用光缆或双绞线等有线传输进行连接;对于需要经常移动的工作面和特别监控点,可采用WCDMA/GPRS或WiFi或Zigbee等无线传输,实现监控点快速部署。

4.2 网络层的建设

对于监控数据的上传,具备有线传输条件的,可采用有线传输;不具备有线传输条件,可采用WCDMA/ GPRS VPN方案,将监控数据上传到上级监控中心。VPN 方案是为确保网络安全,在现有物理网络的基础上建立VPN逻辑虚拟专网。VPN可采用基于L2TP协议和专用APN(APN,Access Point Name)的方案。基于L2TP 协议的方案需要煤矿/煤监中心自建Radius服务,与运营商AAA(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ccounting)共同完成无线拨入用户的认证和鉴权。

这里采用专用APN的方案,如图5所示。地面监控中心通过WCDMA/GPRS网络分配的专用APN进行拨号,通过DNS(Domain Name Server)解析APN对应的企业接入端的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GGSN将用户的认证请求送给AAA服务器完成用户身份的认证和IP等的授权。如果认证通过,GGSN通过GRE 封装与煤矿企业VPN路由器建立隧道连接,实现地面监

控中心与上级监控中心的通信。图5 WCDMA/GPRS无线VPN方案

参考文献

[1]Rob van Kranenburg.The Internet of Things[R]. 2008.【作者简介】

林曙光:工程师,硕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任职于福建联通产品创新部,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与标准、电信增值业务、无线宽带网络与移动互联网。编著出版《CDMA2000分组域网络技术》一书。

钟 军: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副总经理、物联网应用推进办公室主任,主管物联网应用与推广、新产品开发与规划、产品策划等工作。

王建成:高级工程师,硕士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任福建联通产品创新部总经理、物联网应用推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物联网应用与推广、电信增

值业务、新产品开发与规划。

4.3 应用层的建设

应用层实现远程监测与控制、安全事故应急指挥、数据上报与信息共享等功能。应用层的建设以云计算为框架进行规划,搭建统一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共享中心、视频转发平台和统一展现门户等,提供统一、易用、便捷的业务功能。

远程监测与控制可通过网络访问监控中心的数字视频服务器,监看井上、井下视频,监测井上、井下环境参数。图像监视系统分为前端和客户端。前端单元负责采集各监视点的视频信号,并将视频信号压缩编码传送到视频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可通过客户端来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可对前端的摄像机发布控制命令,对图像进行诸如取景、定位、光圈大小、聚焦远近和变倍等操作。

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可随时视频监视矿井情况,并通过双向对讲机进行远程指挥、调度,实现整体协同作战,指导施救人员和井下作业人员进行抢险救灾。

数据上报与信息共享用于上报异常报警、设备运行状况、人员考勤与进出记录等数据,下达上级的安全生产指示、应急预案等信息,实现各煤矿企业、监控中心间的信息共享。

5 结束语

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系统,可为煤炭安全生产监管提供准确的信息,丰富了煤炭安全生产监管手段,将有效地提高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工作效率、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处置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

本文所述为物联网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一个案例。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物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还面临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包括统一标准、技术产业能力、盈利模式、行业壁垒、隐私与安全保护等问题。[2]Goran Strbac,Nick Jenkins,Tim Green. Future Network Technologies[R]. 2006.

[3]Masayoshi Ohashi(KDDI R&D Laboratories). Ubiquitous Network[R]. 2008.

[4]Gordon A Gow. Privacy and Ubiquitous Networks Societies[R]. 2005.

[5]Lara Srivastava(ITU). Ubiquitous Networks Societies:The case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 2005。

[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煤矿安全规程[S]. 2010.

[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S]. 2006.

[8]Robin Mannings. Ubiquitous Positioning[M]. Boston: Artech House, 2008: 85-112. ★

物联网技术在森林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41卷第1期吉林林业科技Vol.41No.1 2012年1月 JOURNAL OF JILI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an ,2012 文章编号:1005-7129(2012)01-0046-03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技术在森林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陈秀敏 (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物联网技术在林业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范围小,技术水平低。针对森林管理的独特性,提出了物联网在森林资源监管与服务、森林火灾防控与服务、生态环境监测和森林旅游监管与服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物联网;森林管理;应用与发展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technology in forest management CHEN Xiu -min (China Jilin Forest Industry Group Co.Ltd ,Changchun 130021,China )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logistics technology in forestry is now at the beginning stage ,limited field and low level.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technology in forest resource monitoring and service ,forest fire control and service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forest tourism supervision and service.Key words :logistics technology ;fores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11-12-01 作者简介:陈秀敏(1967-),女,吉林靖宇人,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信息管理工作.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国家在城市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智能 家居等六大领域进行先期应用示范。可见,国家已把林业信息化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支柱和 目标。本文重点探讨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森林生态旅游监管领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问题。1应用现状1.1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目前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3S ”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领域已经开始全面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②全国林权登记发证、木材运输管理、采伐 限额及“三总量”检查、征占用林地检查等工作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进行了实际应用。 — 64—

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1-15T11:06:30.88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作者:陈秀伟 [导读] 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我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 陈秀伟 山东省田庄煤矿有限公司山东济宁 272103 摘要: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于我国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人为、物力等多方面不安全因素。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有效整合了无线通信、传感器、嵌入式等技术,能够通过图像、温度、气体等相关传感器完成矿井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与传输,实现人物互通,进而实时有效发现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进行及时处理,有利于降低矿井事故发生概率,实现煤矿生产智能管理。本文主要对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煤矿;安全 一、物联网 物联网,即"物物互联的网络",业界普遍认为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全世界信息产业革命的第三次浪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给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并对其涵义进行了扩展,该报告指出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广泛延伸,“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是实现物联网的4大核心技术。 由于物联网涉及到未来全世界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归属及使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及建设。蓬勃繁荣的互联网时代主要由美国等第一世界国家主导着世界话语权,此次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物联网的概念设计、框架规划和标准制定,希望能够掌握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最高话语权,从而能够抢占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 从物联网的概念可以看出未来的物联网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它将广泛地应用在交通、物流、环保、能源、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并呈现出实时感知、泛在聚合、深度协作、动态控制、智能信息处理等特征。 二、煤矿在安全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大部分煤矿产业都存在安全隐患问题,这些安全问题的产生不完全归结于环境因素和设备原因,很多都是人为原因产生的。为了更好地保证煤矿生产安全,在对硬件设施研究的同时,还要做好自身安全保障,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现在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理论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有待进行深入细致研究。 (1)井下作业方面的问题。煤这种矿物质大部分都存在于几十甚至百米深的地下,在远离地面的地下进行采矿作业,会因为距离、地下环境的限制无法实时掌握地下采矿工作动态,没有办法实时联系到地下的采矿作业人员,无法掌握作业过程中的动态,如人员情况、作业位置、设备情况、环境状况等都是现在井下作业方面的问题。 (2)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现在煤矿产业大部分都只注重生产而不注重安全监测,很多设备都是在安全使用寿命以外进行超负荷工作,大部分设备老化十分严重,很多安全设备、设施都已经老化不能使用。如井下线路老旧,因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线路外表都被腐蚀得极其脆弱,甚至有些地方基本已经露出里面的电线或信号线,井下很多地方都会积蓄易燃易爆的瓦斯气体,一旦这些区域的电线外表损坏出现火花,极易造成爆炸,酿成惨剧,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3)安全监控系统的缺陷。在我国煤矿产业中,安全监控设施配备上都是各自构成一个体系,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和相同的接入口,造成安全监控数据无法及时准确接收或数据延误、丢失,导致在工作中极易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产生安全隐患。 三、煤矿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架构分析 基于物联网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主要是由3个层面组成。主要包括了感知层,具体说就是信息采集与施用层;传输层,就是数据信息的传输层;应用层,也就是各类信息的管理应用层。最底层的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类传感节点,主要功能是对煤矿的瓦斯含量、空气湿度、煤矿粉尘和生产计量等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而传感层的主要功能将各类传感节点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传输网络传输到应用层上;而应用层主要是提供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各类管理应用软件,主要是完成对各类数据信息的存储和处理,分析以及应用。下面将基于上诉的网络架构,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物联网应用中的问题,在上文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煤矿安全物联网模型进行设计。 煤矿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把与煤矿各类与环境、设备、人员等有关的传感器,比如瓦斯、人员识别、湿度、计量设施等传感器,装备在煤矿的开采、利用、安全监控等层面里,然后将各类传感器节点连接到系统中的无线网络和互联网,从而实现了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与煤矿开采各环节的整合。接着将各类煤矿管理应用工具同时融入到这个物联网系统,用更加精细、动态和智能的方式管理煤矿生产,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进一步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促进煤矿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通过以上分析,煤矿安全物联网监控系统总体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知与控制层、信息集成层及管理决策应用层,结合企业需求分析,这里将在三层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信息展示层,作为企业的门户系统。 四、物联网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4.1智能救援系统建设 智能救援系统是在指井下发生紧急状况时,系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人员的伤亡情况以及环境进行分析,其主要原理在于通过软硬件系统、网络设备以及各种传感报警装备等组成便捷式的报警信息终端,覆盖巷道环境,实时采集、处理与传输生产人员的相关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利用有线网络传送至生产管控系统终端。通常井下人员定位过程如下所示:井下工作人员随身携带定时发射信息的传感器节点,生产管控系统及时接收到这些信息,并依据所接收到信号的强弱程度来计算得出生产人员的具体方位,实时监控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性,一旦井下作业人员发生紧急事故,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根据定位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制订出有效的应急方案,以此避免出现人员伤亡事件发生。 4.2智能物流体系建设 在煤矿企业中,煤炭开采属于极其繁杂的工程,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就是经济、高效、标准的物流体系。物流系统在基于物联网技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 姚程宽张新华詹喆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高级产物,目前还没有对物联网权威的定义。从技术的角度说,任何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都可以实现,比如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也可以是一个独立局域网。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物联网重要的不是网络本身,而是基于这些网络的应用服务。能从这些网络中得到哪些服务,这才是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相关的。简单的说:服务才应该是物联网的关注点。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并从工业、农业、教育和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应用,并分析了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技术;服务 物联网是近两三年来非常热门的科技词汇之一,他的英文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写成IOT。简单的说物联网就是物和物互联的网络,它利用并融合感知技术、识别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把控制器、传感器、人和物等连接起来,实现物和物,人与物的连接,最终得到智能化的网络,被广泛认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产物,它利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继承了互联网上的所有应用,同时物联网保留了自身资源和设备的个性化和私有化。

1.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1.1物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 (1)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于原材料采购、销售和库存领域,通过完善并优化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生产过程工艺优化物联网技术能提高工业生产线上的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材料消耗监测、实时参数采集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生产过程智能监控、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能维护、智能决策,从而改进生产过程,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3)安全生产管理把感应器或感知设备安装在矿工设备、矿山设备、油气管道等危险设备中,可以感知在危险环境中的设备机器、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安全信息,将现有单一、分散、独立的网络监管平台提升为多元、系统、开放的综合监管平台,以实现快捷响应、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和有效控制等。 (4)环保检测及能源管理环保设备融入物联网可以对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1]。 1.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1)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加强农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最终消费者整个流程的监管,降低食品安全隐患。通过安装电子芯片,物联网技术可以追溯芯片的编码查询产地、生产日期以及检验检疫情况。

2017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

规程规定 、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 、矿井每年安排采掘作业计划时必须核定矿井通风能力。 、矿井测风制度、报表。 、矿井必须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改变全矿井通风系统时 必须编制通风设计及安全措施 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矿井必须制定主要通风机停止运转的应急预案。因检修、停电或者其他原因停止主要通风机运转时 必须制定停风措施。 、矿井开拓或者准备采区时 在设计中必须根据该处全风压供风量和瓦斯涌出量编制通风设计。 、矿井应当每年制定综合防尘措施、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及管理制度 并组织实施。矿井应当每周至少检查1次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数量、水量或者岩粉量及安装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井上、下防火措施 、井上、下必须设置消防材料库,每季度应当对井上、下消防管路系统、防火门、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进行1次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矿井防灭火使用的凝胶、阻化剂及进行充填、堵漏、加固用的高分子材料 应当对其安全性和环保性进行评估 并制定安全监测制度和防范措施。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时 必须开展自然发火监测工作 建立自然发火监测系统 确定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 健全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管理制度。 ?、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 必须在 ?天内进行永久性封闭 每周1次抽取封闭采空区气样进行分析 并建立台账。 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 、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责任分工职责)

、排查出隐患进行分级,明确相应的治理督办、验收、事故隐患年度排查计划:各分管负责人每旬组织相关人员对分管领域进行一次全面排查:事故隐患排查台帐(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 通风质量标准化 一、系统管理 ( )通风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准备一、二巷调整系统,企业负责人审批。 ( )巷道贯通专项措施。矿总工程师审批。 ( )串联通风措施。矿总工程师审批。?重大事故隐患? ( )专用回风巷维修时指定专项措施。矿总工程师审批。( )主要通风机: ①爆门检查维修记录(每 个月) ②风设施检查维修记录(每季度) ③度全矿性反风技术方案、总结报告 、风量配置 ( )主要通风机性能测定报告 ?重大事故隐患? (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报告 ?重大事故隐患? ( )矿井年度通风能力核定报告、 ( )配风计划、测风报表 ?重大事故隐患? ( )矿井外部漏风率测定。每年

简析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简析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1-21T10:40:04.203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4期作者:李科[导读] 在科学技术持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随之取得明显进步,在推动城市显著变化的同时,明显改变了传统老旧思想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可知,电子信息时代下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外国语学校3班,445000) 摘要:在科学技术持续进步的背景下,社会随之取得明显进步,在推动城市显著变化的同时,明显改变了传统老旧思想理念。结合社会发展可知,电子信息时代下,物联网发展主要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创新,两种时代产物更是呈现相互依存和共同进步的现状。本文主要对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于推动各行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下,物联网作为其主要发展产物,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大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可以显著提升各行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其原因为: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医疗卫生、国防以及军工等行业,同时呈现较强生命力和成长潜力,属于国家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关键,所以,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物联网技术中,能够在物联网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1]。 一、物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分析 (一)物联网 对物联网进行研究可知,因其各领域定义存在一定差异化,无法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具体明确,所以,本文进行物联网的分析时,主要选择比较代表性定义予以阐述。第一,物联网作为网络构成部分,在标准和互通协议的基础上,通常具备自动配置能力。整个网络系统中,实质和虚拟物品均具备独特编码和物理特征,能够实现信息链接和共享的目的。第二,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装置进行物品、物联网的结合,以信息交换和通信等形式进行物品的操作,如智能化管理和定位等,均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延伸。 物联网发展使人们间距明显缩短,通过强化人们相互交流、沟通能力,以实现人与物相互间信息交换,确保信息获取的有效性,从而展开信息交流。由此可见,物联网特点具体表现为:物联网可以感应物体,实现对物体的把控,整个控制过程通常呈现信息、数据流通状态;由于物流网信息内容具备较强私有化的特征,即确保用户隐私权,因此,该项技术能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全面提升生活、工作效率[2]。 (二)电子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下,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较强依赖性,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使其成为人们生活重要部分。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并非单一形式存在,而是涉及不同领域,即电子信息技术内容包括:传感器和通信导航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状态,对此,电子信息技术持续进步,促使社会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3]。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二维码技术 所谓二维码技术是指自动识别技术,属于物联网核心技术之一。我国在对二维码技术进行研究时,虽然其发展时间较晚,但却呈现较快成长速度,即此项技术的创新发展,逐渐实现二维码行业的进步,同时应用于不同领域,是我国迈入物联网主要标志。根据编码原理的差异化特征,二维码可以具体分为以下类型:堆积码、邮政码以及点阵码,截止当前全球多达200多种。和条码技术进行比较发现,二维码具备自由度高和信息大等特征,使其呈现较强保密性和防伪性。例如:摩拜单车的出现,和其他的共享单车存在一定差异,即用户利用二维码的扫描,可以实现摩拜单车的解锁、使用,并对单车位置予以定位,以便于车辆相关信息管理。 (二)射频识别技术 伴随射频识别技术的日益完善,许多新型技术随之层出不穷,并应用在交通运输或安防等行业,呈现良好应用效果。而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中,物联网存在不仅可以实现技术创新,而且还能推动物联网发展。因此,为保证物、互联网的有效链接,通常借助红外技术和视频识别技术等,从而确保其较高准确率。由此可见,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射频识别技术在物联网中占据主要地位,需要通过相关研究和分析,全面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三)传感器技术 在检测装置中,传感器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是由装换元件和敏感元件等组合而成,因其可以获取被测量信息,按照相应规律进行转换,所以,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后进行传输,可以实现信息传递过程,以便于满足信息处理和存储等要求。由于传感器是以感知环境状态为主,因此,结合其工作原理可知,将其划分为视觉传感器与机械传感器等,可以更好满足不同工作需求。而对于执行器的应用,是以信息接收和控制为主,通过受控对象的控制,对执行器进行划分,以驱动能源为划分标准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分为电动执行器、气动执行器以及液压执行器,并在物联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非接触式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则在诸多行业领域均有涉及,例如:汽车闯红灯的监测等,主要是以磁钉为传感器,确保其操作更加操作,并利用图像处理实现传感器的监测[4]。 结束语: 物联网改革形势下,将电子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物联网内,能够为物联网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然而,在对物联网进行研究可知,因其产业链呈现比较复杂化和涉及广等特点,所以,保证其发展具有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可知,两者有效结合,均能促进相互发展和进步,以此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利用物联网发展的研究,以实现物物相连服务目标。参考文献 [1]郭晨鲜,苏玉.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与研究[J].电子世界,2016(22):108-109. [2]张龙.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与研究[J].信息通信,2017(2):00189-00189. [3]王庆周.电子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4):262-262.

煤矿行业物联网系统技术

煤矿行业物联网系统技术 国外利用无线通信和计算机技术开展煤矿矿井管理的起步较早。1990年8月,美国安菲斯公司研发的一套可实现超低频信号穿透岩层进行传输的无线急救通讯系统(PED,即Personal Emergency Device系统)在悉尼附近的一所煤矿投入使用。上世纪90年代,随着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兴起,国外加快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并成功地将其应用到了井下人员定位监控系统中。除矿井人员管理之外,国外煤矿瓦斯监测技术发展时间也比国内长,发达国家的煤矿监控系统普遍可实现多参数连续测控,系统智能程度高,传感器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系统的可靠性高,反映速度快。而国内现有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主要以联网监测为主体,其主要由监测终端、监控中心站、通讯接口装置、井下分站、传感器组成,主要方式是在矿井下固定的地方安装各种监测传感器,再通过长电缆将采集到的数据传到地上的监控中心站。但是这样的系统存在布线难度大、环境适应性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目前,将RFID、Zigbee等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煤矿安全管理中已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煤矿RFID频段的选择 目前通常将射频识别标签的工作频率从高到低分为三类:低频段射频标签(30KHz-300KHz),中高频段射频标签(3MHz-30MHz)和超高频与微波标签(典型433MHz,2.45GHz,5.8GHz)。 国内有学者结合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煤矿井下巷道中的传输特性,对30多家企业生产的人员定位系统中的射频收发系统进行了归类比较,得出2.4GHz 的中心频率在抗衰减、提高速率、可用信道、传输距离等方面更容易满足煤矿安全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2.4GHz的射频收发系统。 在2008年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上有学者发表了一篇煤矿物联网系统的论文。该系统由发射器和接受器组成。矿工带有发射机,一旦事故发生,救援使用接收器来同UHF频段的发射机沟通,通过观察接收到的信号水平来判断方向。这个无线电模块采用内置低噪声放大器,数字滤波器,匹配网络,RSSI和DDS+PLL频率合成技术。这个系统使用433MHz工作频率,以提高渗透性,高衍射性和长距离识别。 此外,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无线通信技术小组的Michael R.Souryal 等人研究了一个多跳网络的自动部署的可行性。部署过程建议采用实时测量链路,并考虑移动多径衰落环境以及无线电物理层的特点。原型系统是基于900MHz TinyOS支持低速率数据的应用。 2、基于RFID的矿工身份识别定位和环境监测 由于煤炭行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监管系统就需要应对并监测井下的恶劣环境。有文献介绍了基于RFID技术设计的煤矿安全智能化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检测井中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对携带RFID的井下工作人员和重要设备进行自动位置检测、身份识别和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网络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送,并利用监管中心的远端PC实现显示及存储等功能,适用于各类环境下煤矿的安全管理。 另外,基于GIS和RFID的煤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与监控系统能够很好的解

浅析物联网在安防应用与前景

浅析物联网在安防应用与前景 当前,“物联网”已悄然闯入我们的视野,围绕“物联网”的话题纷至沓来,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而安防行业被视为我国物联网领域应用最早的行业之一。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安防技术与产品将在哪些环节起作用?他们的作用如何体现?在物联网时代中国安防行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在此,本文将结合当前中国物联网的实际发展,浅析物联网在安防中应用。 早在1999年,一位美国人就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当时基于互联网、RFID技术、EPC 标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这也是在2003年掀起第一轮华夏物联网热潮的基础。而在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就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这才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而物联网最早进入中国也是IBM在2009年2月份发布的“智慧地球”战略会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这是物联网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也受到市场青睐。 “物联网”吹响安防产业融合的号角 所谓物联网,从字面理解就是将物与物通过网络联系起来,这难免令人费解。比如像某位专家曾经解释的可以将一块牛肉和一个冰箱联起来,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其实其中蕴含的本质是针对物体的某些关键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数字化,其过程完全类似与今天的互联网,与互联网不同的是物联网扩展了前端信息采集的范围,或者说是将我们身处的世界彻底的数字化了。除了信息采集部分,其余从架构到技术部分,也完全与互联网一致。 从产业角度看,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可以被看作是IT产业对安防产业再度吹响融合的号角。不管是安防产业还是工业自动化,甚至是某个细碎的领域或专业的技术,一旦数字化,那么与之对接的就是一个标准的IP世界和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结构,这同时也需要我们遵循数据中心、IP地址、数据结构等IT概念。相似过程十年前在IT产业和通信产业之间已经发生过一次,历时了五年时间,终于把独立的IT和CT融合成为ICT,而物联网,则是这个“故事”的再度延续。 “物联网”促使视频监控联网成必然 视频监控只是安防的其中一个领域,以往并没有融入系统、互联这些概念。但是近年来,由于平安工程、电力变电站、银行网点监控联网等对互联网需求的不断增长,打破了传统视频监控固守的狭窄领域、提出了全新的命题。 我们可以理解为:摄像头的本质就是信息的采集点,编码设备则是信息

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_叶宇光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年1月1引言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一些有联系的实体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到一起进行信息的传输和传递,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实现概念。这种概念是在互 联网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将用户端延伸并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的网络概念。近年来,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出现了光纤传感技术。 自光纤传感技术开始发展以来,光纤传感器因具有多种优点而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体积偏小、灵敏度非常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现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很多 叶宇光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福建泉州362000) 【摘 要】现如今,物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而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物联网的核心部件为传感器,特别是光纤传感器,它和其它的类型的传感器所不具有的优势,而物联网主要有四个技术构层,它们是应用接口、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传输网络和传输网络,在物联网中我们将会看到有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的存在,这些传感器可以用来感知不同的环境参数,比如温度、重力、光电、声音、震动和位移,这些传感器为物联网提供最原始的数据信息。当前,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对物联网的界定、构成以及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重点是对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加以详细阐述。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今后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光纤传感技术; 物联网;原理与现状;应用;传感网络O ptical Fiber S 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A 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Ye Yu-guang (Fujian Province,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FujianQuanzhou 362000) 【A bstract 】N ow adays,Internet has becom e a research hotspot,and optical fiber sensing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 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have been w idely used,and has aroused w ide concern.N etw orking core com ponents as sensor,particularly for optical fiber sensor,it and other types of sensors have m any advantages,but the Internet has four m ain technical structure layer,w hich is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face,data processing,data transm ission netw ork and transm ission netw ork,the joint netw ork w e w ill see a large num ber of a variety of sensors,the sensor can be used to perceive different environm ental param eters,such as tem perature,gravity,photoelectric,sound,vibration and displacem ent,these sensors for netw orking w ith the original data inform ation.C urrent,optical fiber sensing technology in netw orking application causes the height of social all circles pay close attention to.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w hich define and fiber-optic sensor principle and developm ent present situ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and thefocusis ontheoptical fiber sensing technology in netw orking applications to elaborate.H ope that through this paper,to the future of optical fiber sensing technology innetw orkingapplications havesom epositiveeffects. 【K e ywords 】optical fiber sensingtechnology;netw orking;principleandstatus;application;sensor netw ork 光纤传感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应用·TechnologyApplication 65··

物联网森林方案

物联网域名智能森林管理方案 随着森林区内不断增长的游客活动,给森林防火带来了严重的考验,原有的人工看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森林防火要求,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智能化、大范围、大视野、全天候的实时监控,采用物联网域名技术,实现大范围、全天候的实时视频监控图像、林火智能识别并报警、快速定位现场等,为日常森林防火管理、遇到火灾及时报警,为决策层制定快速高效扑救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物联网域名智能森林管理方案,可以实现森林防火、防雷、环境参数的智能化监控。森林中,环境复杂,生态圈完整。在不干扰生态的情况下,监控森林环境,很困难。 在森林中安装传感器、视频监控,以实现森林的智能管理。以前的森林智能管理,需要建基站,才能实现定位,进而进行安防。有了物联网域名,基站已经不需要了。 一:物联网域名可以从传感器中获取实时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环境的各种参数,比如说温度、湿度、天气、坐标等等。这些数据实时收集,形成物联网域名特有的数据库。 二:森林数据库打通 森林分环境带,同一个环境带,不同的环境,又有不同。所以,森林数据参数的分析很乱。如果是单独的一座森林,数据分析看似简单,却没有很大的效果。 有了物联网域名,数据库都将储存在物联网之中。数据相通,彼此共享,可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真正的大数据,只需要传感器收集环境参数,便可以知道环境变化,精确定位坐标,实现智能管理。而物联网域名的使用,将使得森林实现真正的大数据。 三:森林信息反馈渠道 数据库对比分析,判断出森林实时环境,实现实时监控。即便没有画面,环境参数的变化也逃不过大数据对比。信息经过大数据处理,根据不同的情况反馈给不同的个体。 如果是局部温度升高,可能是有隐患火源,信息将反馈给管理人员,前去查探;如果是空气湿度增加,可能要有雷雨天地,信息会反馈给管理人员,展开防雷;如果是空气温度剧烈升高,可能已经失火,信息会反馈给附近的消防人员,展开灭火。 总之,物联网域名用在森林智能管理中,会形成森林环境参数大数据,数据对比,才能完成精准的智能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

煤矿大数据与物联网

煤矿大数据与物联网 孙继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摘要:按事故类别分析了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顶板、瓦斯、运输、水害、机电、爆破、火灾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为52.7%和36.8%,11.3%和29.7%,16.9%和11.3%,3.1%和8.1%,4.1%和2.5%,2.7%和1.9%,0.4%和1.9%;顶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瓦斯事故起数居第3位,死亡人数居第2位,但2005年和2013年死亡人数最多;运输事故起数居第2位,死亡人数位第3居;煤矿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瓦斯和顶板事故起数占比明显下降,但运输和机电事故起数占比有所上升,需进一步加强运输和机电事故防治。探讨了大数据在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事故预警,煤矿重大关键设备故障诊断,煤炭需求和价格预测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物联网在矿用安全标志准用产品管控、煤矿重大关键设备管控与远程维护、煤矿设备材料管控、防碰撞、持证上岗与专人操作管控等方面的应用。 0 引言 随着煤矿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煤矿监控、通信与监视系统的推广应用,我国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均大幅下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煤矿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煤矿的应用,也产生了大量数据,为大数据在煤矿应用奠定了基础。 1 煤矿事故分类分析 根据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分析报告》,本文按事故类别分析了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事故。10年期间,我国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19870起,死亡33200人。其中,顶板事故10468起,死亡12226人,分别占52.7%和36.8%,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最多;瓦斯事故2239起,死亡9861人,分别占11.3%和29.7%,事故起数位居第3,死亡人数位居第2,但2005年和2013年死亡人数最多;水害事故623起,死亡2690人,分别占3.1%和8.1%,事故起数位居第5,死亡人数位居第4;火灾事故84起,死亡634人,分别占0.4%和1.9%,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位均居第7;运输事故3366起,死亡3757人,分别占16.9%和11.3%,事故起数位居第2,死亡人数位居第3;机电事故818起,死亡820人,分别占4.1%和2.5%,事故起数位居第4,死亡人数位居第5;爆破事故531起,死亡635人,分别占2.7%和1.9%,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位居第6;其他事故1745起,死亡2577人,分别占8.8%和7.8%。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各类事故起数及占比如表1所示,2004年—2013年全国煤矿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及占比如表2所示。 分析表明,10年来,煤矿瓦斯、顶板、水害、火灾、运输、机电、爆破等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事故总量由2004年的3641起、死亡6027人,降低为2013年的604起、死亡1067人;瓦斯和顶板事故起数占比明显下降,但运输和机电事故起数占比有所上升。这表明,通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事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但大量采掘和运输等设备的使用,增加了运输和机电事故的概率。虽然运输和机电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但起数占比有所上升。因此,需研究煤矿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高煤矿运输和机电事故防治能力,以满足高机械化程度煤矿安全生产需求。

物联网在监狱管理中应用

物联网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 期次:作者:姜华旺来源:信息化建设 监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强制管理违法犯罪人员的场所。对服刑人员的管理,既要保障预警人员,也要保障服刑人员的安全。目前,虽然各监狱都建立起自己的安全防范系统,与信息系统进行了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安防信息化,但监狱安防系统主要是以人看、物防为基础,这些系统不能对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定位和管理,与监狱实际工作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呼和浩特第二监狱越狱事件、湖南德山监狱犯人刘宏凿墙后脱逃事件、安徽界首越狱事件等等,都集中体现了现在安防系统中存在的致命缺陷,即:没有从根本上抓住“人头”这个关键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的日益成熟,使得对服刑人员的定位管理、越界管理、车辆进出管理、行为识别管理,以及将各个安防系统进行有机整合等成为可能。 物联网的优势 物联网的突出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采用多层协同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从而提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控制和管理。 构建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可探测包括电磁、温度、湿度、噪声、光强度、压力、移动物体,大小、振动、速度和方向等周边环境中众多的现象,将传感器产生的信号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信号,再通过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和加工,使我们对被控制和管理对象的产生智能的感知。 与传统的安防网络相比,物联网组成的监狱安防网具有如下优势:

1、建设组网快捷 物联网的建设可以利用已存在的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数据的传输,可以整合目前现有的设备进行快速组网,因而,建设周期短,见效快。 2、安全预警及时 现有的安防系统按照现有监控巡视模式无法保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图像报警处理系统依然无法克服异常报警的滞后,并且受监狱特定结构限制无法做到准确报警,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检测对象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送到网关节点,以实现复杂的指定范围内目标检测与跟踪。 3、预警信息完善 现有的安防系统,由于对信息无法有效量化关联,导致安防信息数据满足不了监狱管理的需要,如人员活动趋势、人员实时动态等。而物联网则避开了这一不足,和监狱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和管理能力。 从物联网的系统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信息识别层、终端处理层及传输网络三大部分,其中信息识别层主要涉及RFID、二维码、传感技术及相关设备,终端处理层主要包括以手机、服务器为主的终端处理设备及相关的应用软件系统和数据库,而传输网络则以目前的通信网、互联网为主。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 (试行) 第1 部分总则 煤矿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和目标,实施安 全承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并落 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开 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抓好质量控制, 不断规范、持续改进安全生产管理,适应煤矿安全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实现安全发展。 一、基本条件 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达标煤矿应具备以下条件,任一项不符合的,不得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考核定级: 1.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齐全有效; 2.树立体现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安全第一、预防 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与本矿安全生产实际、灾害治理相 适应的安全生产理念;

3.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要求和本单位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 4.矿长作出持续保持、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的安全承诺,并作出表率; 5.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完备(井工煤矿有负责安全、采煤、掘进、通风、机电、运输、地测、防治水、安全培训、调度、应急管理、职业病危害防治等工作的管理部门;露天煤矿有负责安全、钻孔、爆破、采装、运输、排土、边坡、机电、地测、防治水、防灭火、安全培训、调度、应急管理、职业病危害防治等工作的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复杂和极复杂矿井、冲击地压矿井按规定设有相应的机构和队伍; 6.矿长、副矿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按规定参加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取得考核合格证明; 7.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8.不存在重大事故隐患。 二、基本原则 1.突出理念引领 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理念、明确的安全生产目标,指导煤矿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2.发挥领导作用

物联网的八大主要应用领域

物联网的八大主要应用领域 物联网应用涉及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时代,物联网无处不在。由于物联网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作者认为,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如下。 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指引和标杆,而制定符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又是重中之重。物联网之前在我国一直没有大发展,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 我国物联网标准制定的方向,就是要把国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的一部分。我国在2009年开始着手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当年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并专门设立了国际标准化研究组,进一步加强并统筹安排国际标准化的相关工作。2010年3月23日,由我国提交给IS0/IEC信息技术委员会(IS0/IECJTCI)的一项关于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的国际标准提案已经通过新工作项目(NP)投票,这是我国在参与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由此,物联网产业得以迅猛发展。 物联网标准的制定还需要不断完善。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表示,中国如果要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就要在物联网标准制定上采取开放的态度。对于下一步标准制定的工作重点,谢东亮博士认为:“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因为传感网事应用导向的网络,传感网的应用将主要依托国内市场,一定要高度重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物联网应用 各国政府对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纷纷出台战略指导规划。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积极回应了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并将物联网计划升级为国家战略;日本政府在2004年推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u-Japan(泛在网络计划),其理念是以人为本,实现所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联接;韩国于2006年把u.Korea 战略修订为u-IT839计划,更加强调泛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服务-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品”三者融合更加紧密,并于2009年10月制订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欧盟推出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ofThings-Anaction plan for Europe),在医疗专用序列码、智能电子材料系统等应用方面作出了尝试H。我国也把物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2009年,我国第—个“物联网城市”在无锡启动。总的来说,物联网在国外已有较多的成熟应用,国内目前还处于应用起步阶段。 物联网应用涉及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时代,物联网无处不在。由于物联网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因此,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如下。 1、城市管理 (1)智能交通(公路、桥梁、公交、停车场等)物联网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并报告公路、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