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金融硕士MF金融学综合(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试卷4

(总分:4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凯恩斯主义主张以(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A.利率√

B.货币供给量

C.通货膨胀率

D.存款准备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凯恩斯很注重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

2.货币主义主张以( )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目标。

(分数:2.00)

A.利率

B.货币供给量√

C.通货膨胀率

D.存款准备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此题注意与第l题相区别,货币主义不认为利率对宏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相反他们认为维持货币供给的稳定对宏观经济有重要意义。

3.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中间目标的是( )。

(分数:2.00)

A.适度货币供给量

B.适度利率水平

C.适度的经济增长√

D.适度的存款准备金率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两种基本类型。其中,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基础货币。比较可发现:A、B、D属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故此,正确答案是C。

4.在下列货币政策目标中,不属于最终目标的是( )。

(分数:2.00)

A.适度的失业率

B.适度利率水平√

C.适度的经济增长

D.适度的通货膨胀率

解析:解析:见第3题解析。

5.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包括( )。

(分数:2.00)

A.物价稳定

B.国际收支平衡

C.经济增长

D.收入分配平衡√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收入分配不属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 )。

(分数:2.00)

A.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C.内外均衡、经济增长

D.人民币币值稳定、经济增长√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第三条中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故此,D为正确答案。

7.关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互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彼此问都是相矛盾的

B.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彼此问都是相统一的

C.除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外,其他各项最终目标问都是相矛盾的√

D.除了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二者关系外,其他各项最终目标问都是相统一的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可知,一个国家要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如果要控制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下降,必须承受较高的失业率。所以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相矛盾,B和D都是错误的。经济增长使得消费增加、投资增加,从而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增加,所以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是相统一的,A错误。

8.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标准不包括( )。

(分数:2.00)

A.可测性

B.可控性

C.相关性

D.灵活性√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标准包括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9.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分数:2.00)

A.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优点在于灵活性,而缺陷在于干扰因素复杂

B.货币主义学派强调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C.央行可以同时选择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D.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优点在于相关性较好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利率属于价格指标,货币供应量属于总量指标。通常,总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不能相互协调,一定条件下存在冲突。当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要保持利率稳定,则央行必然要根据“相机抉择”原理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解,从而货币供应量难以稳定。同理,当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则必然使得利率随着货币需求波动而波动。故此,C的表述错误。

10.因具备调控力度大、效果好、灵活性大等优点,而成为各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最常用的手段是( )。(分数:2.00)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产业政策

D.收入政策

解析:解析:此题根据政策的优点判断出该政策的类型。

1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把( )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分数:2.00)

A.稳定物价√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均衡

解析:解析: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1970年后,各国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成为经济上的普遍问题,各国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目标。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中的增长”。

12.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消除了( ),社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分数:2.00)

A.摩擦性失业

B.自愿失业

C.非自愿失业√

D.结构性失业

解析:解析:整个社会不可能达到零失业率,但是只存在自然失业率的情况下,仍然视为充分就业。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达到了充分就业。

13.中介目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是指中介目标具备( )。

(分数:2.00)

A.相容性

B.可控性

C.相关性√

D.准确性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中介目标的特性。

14.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分数:2.00)

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C.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

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15.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 )。

(分数:2.00)

A.放松

B.收紧√

C.不变

D.不一定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效果。当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时,如果商业银行或者公众购买了这些有价证券的话,那么他们就需要利用现金或者银行存款来支付购买款,当公众或者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支付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的时候,市场上可以用来扩张的基础货币量就会收缩,因此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就会较少,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从紧。从而答案为B选项。

二、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

1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特点,如何配合使用?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财政是无偿性收支,对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的,政策实施以后见效快、时滞短,扩张性政策效果好,紧缩性政策有副作用,可能会引起经济的衰退。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间接的,政策实施以后见效慢、时滞长,扩张性政策效果较差,紧缩性政策效果较好,因此两者要配合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配合使用,要视经济情况而定,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要采取双紧的政策,但有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在通货紧缩时,要采取双松的政策,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通常较好的搭配是财政较宽松,货币稳健。)

解析:

17.一国选择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对我国目前选择的“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你是如何评价的?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现实选择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作为了关于货币政策重大转变的决定,强调货币政策以保持币值稳定为主要目标。1995年3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改变了过去“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货币政策目标,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以防止和治理通货膨胀。就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而言,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

这里的“主”是稳定币值,“从”是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要以币值稳定为基础。这个目标选择是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把稳定币值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一种理性选择。这是因为:①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总目标之一,货币政策只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部分,因而货币政策并不一定也将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如果以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这势必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盲目增加,引发通货膨胀,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②从西方各国的具体经验来看,虽然货币政策目标在各个时期有所侧重,但从长期来看,大多数国家都坚持以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时,我国正处于高通货膨胀的阶段,治理通货膨胀是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所以,此时确定以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无异议。但是随着1997年,我国进入了负通货膨胀时期,宏观经济进入低迷期。此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产生质疑,提出“多目标”货币政策构想。(2)单一目标和多重目标的选择分析货币政策目标是多重目标为好,还是单一目标为好,这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问题是多方面的,因此货币政策目标以多重目标为好,并主张权衡性货币政策。货币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而且容易引起过激的政策行为,因此认为以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为好,并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根据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从国外经验来看,既有实行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也有实行单一货币政策目标。美国是实施多重货币政策目标的典型代表。多重目标是美联储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有比较灵活的选择,但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目标有所侧重。德国因两次世界大战深受通货膨胀之苦,德国中央银行则实施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将币值稳定作为主要目标,其它目标只是在实现币值稳定之后才可以实现。从两种货币政策目标模式的实际运行来看,20年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德国,同时经济增长率也高于德国。虽然多重目标使美联储在处理经济增长与币值稳定之间有比较大的弹性区间,但通货膨胀仍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德国中央银行虽然以稳定币值作为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但也不是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而是在20年间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下。根据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及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任务,货币政策目标以多重目标为好。首先,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刚进入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较低,经济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是,我国宏观经济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结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质量仍有待提高,就业压力仍然存在,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应该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范畴之列。其次,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开放度日益增强。整个金融市场最终要全面开放,人民币最终要自由兑换,成为自由外汇。在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不应只限于国内,必须考虑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外资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如何保证金融稳定就比原来要复杂。货币政策还应该包含金融稳定。通过上述分析,根据我国政治经济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多重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其中主要是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在某一个年度内,可以根据当时经济形势,对多重目标中的某个内容有所侧重。比如,在1993年、1994年以及当前的高通胀期,货币政策目标应更侧重于币值稳定。而在1997~2005年,通货紧缩期,应该更侧重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解析: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以及运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相关理论知识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这道题的难点和关键点在于:究竟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加以评价?题干中没有给出任何提示和规定,增加灵活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但是,如果考生对“有关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学界争论”有一定了解,便很容易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解题。1995年3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确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此后,学界对我国货币政策究竟应该采取“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进行了长久的争论。因此,此题解答思路是:(1)结合国内外情况,解释为什么稳定币值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2)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新问题,论述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应该采用“单一目标”,还是采用“多目标”。

18.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偏重于使用货币供给量,而较少运用利率。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逐步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如在2004年初通货膨胀压力开始显著时,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再贷款和再贴现率。又如,截至2007年8月22日,央行4次加息,使得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达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7.02%。请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演变和相应的经济背景,评价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基本理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又称为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定的可观测的调整指标。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具有两项功

能:一是衡量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二是为中央银行提供可追踪、可观测的指标,便于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货币政策。通常,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包括:①可测性,即该指标能否被方便地检测和统计。②可控性。即该指标应该是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直接处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作用范围之内。③相关性。即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高度相关。从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来看,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基础货币。 (2)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评价 1996年以前,贷款规模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贷款规模是一定时期内银行以信用方式向社会贷款的资金总量,它与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客观的数量关系,适度的贷款总量既能形成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又有利于货币的稳定,它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控制贷款总规模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中间目标。这一目标的选择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缺乏灵活性。1996年以后,贷款规模控制的作用明显失效,其原因在于:一是市场对资金的配置作用日益增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丫资金配置的计划性。企业和政府不拘泥于银行贷款一条渠道筹资,还可以直接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二是金融机构业务不断拓展,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国家银行绝对垄断地位不断削弱,国家难以控制贷款规模。三是国外净资产占中央银行资产的比重大幅上升,通过这些外币项目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乘数作用,扩大为数倍的货币供给量,而它们是不受贷款规模控制的。因此,贷款规模作为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显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宏观调控的需要。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贷款规模的控制。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一是可测性强,二是可控性强,三是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高。自1996年以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联度在增强,我国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其理由主要有:①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前提是货币供给量为外生的,而非内生的。而货币供应量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有争议学术问题,尚无定论。如果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即货币供应量缺乏可控性,便不适宜作为中间目标。②从国外实践来看,西方国家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高科技的发明创造,人们的投资放松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而这些资金很难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特别是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降低了公众对货币的需求。由此显示,货币供应量缺乏可测性和可控性。③随着对外开放的加深,一些货币被外国人大量持有,外汇交易急剧膨胀,而作为外汇交易对象的货币脱离了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并不能直接与本国经济发生联系。同时80年代末以来,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全球金融一体化,使得金融工具有着较强的流动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导致货币总量同最终目标的关系更难把握,从而货币供应量难以反映社会总支出的规模。④在我国,经济还具有转轨经济的典型特征,因此我国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导致货币供应量难以控制。由此可见,我国现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已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西方传统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都主张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如凯恩斯《货币论》和《通论》中均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但是,我国宏观金融调控正处于从旧体制向新体制变革的时期,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所以我国目前显然还不具备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条件。(3)政策建议根据上述分析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①现阶段我国应该建立过渡性货币政策检测目标体系,即建立以利率为中心,包括现金、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政策的监测目标体系。②不断深化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③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再贴现率为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④加快货币市场的基础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减少或消除市场分割的无效率状态。总之,为向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过渡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基本理论,以及该理论与我国经济热点(货币政策调控)结合运用。解答好此题需要具备两方面知识:一是,熟悉基本理论,即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以及各种中间目标的优缺点。二是,对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历史演变以及相关的经济背景要有一定了解和积累。前者可以通过教材来获得,而后者则需要阅读一定量的文献才能掌握。故此,此题的解题思路也分为三部分:(1)简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含义、选择标准以及主要内容。(2)简述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历史演变及其评价。(3)配套改革的政策建议。 [拓展补充]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可以清楚地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大体一致,即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进入20世纪90年后,各国大都抛弃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有转向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在我国,1996年以前,贷款规模一直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也在发生重大改变,到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但是,在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也偶尔使用利率作为中间目标。比如,1996年至2002年,经济处于紧缩阶段,央行采用了连续8次降息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偏热,央行在半年内连续加息4次来抑制经济过快增长。

19.(复旦大学2012)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不能同时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介目标又称为中间目标、中间变量等,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变量之间的变量指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必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中央银行实际上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达到其最终的目标,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四个:一是可测性,二是可控性,三是相关性,四是抗干扰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是效果指标,利率是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中央银行在确定中介目标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是难以同时满足的。例如,当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时,随着产出增减或物价变化,公众的货币需求会发生变化,在货币供给量前提下,利率必然会发生变动。当选用利率目标时,若货币需求变动,要保持利率稳定,中央必须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货币的供给量。所以,不能同时确定货币供给目标和利率。)

解析:

20.(上海财大2013)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自2008年11月至今,美联储为缓解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共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下为主要内容: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时,美国银行体制的基础货币为8750亿美元。QE1:2008年11月24日,美联储宣布购买房地美、房利美、联邦住宅存款银行发行的价值1000亿美元债券及其担保的5000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 QE2: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买入6000亿美元政府长期债券。 QE3:2012年9月13日,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支持证券。材料2:美国基础货币及宏观经济指标(2008年

6月~2012年6月根据以上材料1和材料2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在QE2中,美联储选择购买的金融资产与QE1和QE3完全不同? (2)在2008.6~2012.6期间,美国的货币政策有何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货币政策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3)QE3要实现刺激实体经济、降低失业水平的目标,其可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什么?试写出3种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4)量化宽松政策作为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受到很大质疑,它有哪些负面影响?你是如何看待美联储一再采用这一政策的?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QE2的主要目的是拉低长期利率,改变公众预期,提振投资者信心,增加投资。QE1和QE3主要是化解大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避免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蔓延。同时向市场注人大量短期流动性。(2)美国的货币政策在此期间变为极为宽松。基础货币巨额扩张,同时M2额大幅扩张。这是由于实行QE向市场注入了巨额的流动性。这个货币政策扼制了金融危机的蔓延,同时保持了低通胀。 (3)传导机制:①货币量增加,利率下降,降低投资,最终通过乘数作用将收入成倍增加。②汇率渠道理论。货币供应量增加,使国内实际利率下降,相对储蓄外币而言储蓄本币收益减少。因而本币贬值,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同时产出增加。③货币供应量增加,接下来银行存款增加,银行贷款增加,投资增加,产出增加。(4)潜在风险:①对微观经济的扭曲。与日本当年一样,目前各国央行一旦介入国债甚至是企业债的资产,将给经济带来扭曲。中央银行直接购买资产,等于是行使了商业银行的职能,一定程度参与到微观经济主体如企业的经营中,很难确定中央银行有没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必然带来对经济的扭曲。日银购买国债在未来如何卖出的难题同样也将考验各国央行,目前央行买入国债抬升了国债的价格,而未来再卖出国债,其买卖差价将可能给各国央行带来损失。特别是,如果央行买入长期国债而无人跟随的话,那么等于是将经济风险都集中在中央银行身上。②逆向操作和通货膨胀的威胁。中央银行未必希望产生通货膨胀,因为这将使经济产生混乱,而央行至少希望通胀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但是,能否做到有效地控制通胀又是另一回事。如前所述,量化宽松的逆向操作很复杂,因为央行需要确保经济

实现可持续的复苏,这意味着中央银行将长时间地保持低利率和量化宽松,因而会增大通胀风险。货币政策的逆向操作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未来回收流动性的时机和方式都将是一个大问题。如果经济恢复,央行在短期内需要在市场卖出大量的债券,而大量的财政赤字国债充斥市场,那么又有可能造成经济大幅的波动。)

解析:

三、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

21.论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涵及各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货币政策目标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期望达到的政策实施效果。从世界各国情况看,货币政策目标大致包括下述四项内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相互统一的,有些又是相互矛盾的。 (1)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即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则失业增加。 (2)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二者是相互矛盾的。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关系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线”说明。该曲线表明:要控制失业率,就要增加货币供给量以刺激社会总需求,而总需求的增加则会引起物价水平上涨;要稳定物价,就需要减少货币供给量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就会导致失业率提高。所以,二者的关系是此消彼长。 (3)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则比较复杂。由于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而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引起物价上涨。所以,从经济机制上看,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是相互矛盾的。但是,也有关于二者并不矛盾的理论和实践。比如,一些学者认为,适度物价上涨能够刺激投资和产出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的关系也是较为复杂。在经常项目中,经济增长通常会由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增强而引起国内总需求的增长,从而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以及提出对一部分本来用于出口的商品的需求,这样会使一国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贸易收支恶化。而在资本项目中,由于一国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国内社会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引进外资,外国资金的注人可能会使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贸易逆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能保证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一定是相统一的。二者究竟是统一还是矛盾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大小。货币政策各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强调一个或两个目标,其他目标可能会向反方向发展,就是说,要实现某一个目标,就可能要牺牲其他目标。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点目标。例如当前许多国家都把稳定物价作为首要目标。随着经济形势、政治局面的变化,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也会有变化。)

解析:

22.论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标准。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定的可观测的调整指标。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具有两项功能:一是衡量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二是为中央银行提供可追踪、可观测的指标,便于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货币政策。通常,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有:(1)可测性。这一指标能否被方便地检测和统计。 (2)可控性。这一指标应该是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直接处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作用范围之内。 (3)相关性。必须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高度相关。中央银行能根据这一指标来判断与最终目标的偏差情况,以便调整货币政策工具达到预定的目标。)

解析: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2009-04-19 23:03:04)标签:杂谈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17、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18、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20、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21、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

11季金融学(原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形考作业2答案word精品文档9页

第二次作业 一、信用与利率的关系 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早期的信用与货币这两个范畴是独立发展的。从时间上考察,信用的出现比货币要早,当时的信用主要采用实物借贷方式,在很长时期内独立于货币范畴之外。从早期的实物货币直至足值的金属货币制度,货币的发展也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信用与货币二者虽有联系,但从主要方面看,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是二者相互独立发展并不意味着否认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信用与货币的联系有着久远的历史,其密切联系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展之上。一方面,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媒介。信用还加速了货币的流动,补充了金属货币数量的不足。可见,信用与货币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实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从货币形式看,货币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动都导致货币的变动。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这样,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给在一起时,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大纲 主要参考书目: 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博迪、莫顿(美)金融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瓦什、(美)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戈德史密斯(美)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 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黄金老、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李杨、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目录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二讲利率理论 第三讲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讲通货膨胀 第五讲货币政策 第六讲金融监管体系 第一讲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基本观点: 流通中必需的货币量为实现流通中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所需的货币量。用公式表示是:执行流通手段的 货币必要量(M)= 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 商品平均价格(P)×待售商品数量(T)/货币流通速度(V)即M = PT /V (二)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不同,金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由价格总额决定;纸币流通下,商品价格水平随着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三、西方货币需求理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1)现金交易说(Cash Transaction Theory) 注重于研究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必然导致物价水平

上升,货币价值下跌;反之,亦然。 方程式:MV=PT 或P=MV/T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T是商品和劳务的交易, P是交易中各类商品的平均价格 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2)现金余额说(Cash—balance Theory) 剑桥学派是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假设货币需求同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保持一定的比率,整个经济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方程式:Md=KPY 其中:M是流通中货币数量, P是一般物价水平, 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 k是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及其决定 Md=M1+M2=L1+L2=L1(Y)+L2(r) 其中:Md代表对货币(现金)的总需求, M1代表为满足交易动机及谨慎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M2为满足投机动机所持有的现金数。 3、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鲍莫尔模型(平方根定律) 托宾模型(资产组合理论) 新剑桥学派 4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认为货币数量说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问题的理论,而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总财富;财富构成;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其他因素,例如,对货币的“嗜好”程度。提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b,Re,1/P×dp/dt,u)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量 y为来自各种财富形式的恒久收入 W为非人力形式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 Re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Rb为债券的预期报酬率 1/P×dp/dt表示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 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 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 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 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第三章 1、存款型金融机构:存款型金融机构是指通过吸收各种存款而获得可利用资金,并将之贷给需要资金的各经济主体及投资于证券等以获取收益的金融机构。 2、契约型金融机构:指与投资者签订契约,并根据契约进行风险和利润分配的金融机构。 3、投资型金融机构:是在直接金融领域内为投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或直接参与投资活动的金融机构。 第四章 1、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在金融市场向盈余单位或资金供给者出售有价证券,直接向后者进行融资的方式。 2、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获得英语单位或资金供应者多余资金的融资方式。

货币银行学模拟试题1

C.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 D.改善信息不对称 陕西师范大学货币银行学模拟试题(1) 共團475人浏览[大][中][小]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流通 2.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格雷欣定律) 3. 信用 4. 直接融资 5. 基准利率 6. 贴现 7. 利率管制 8. 外汇 9. 汇兑心理说 10.金融市场 二、选择题 1.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A.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A. 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现金 3. 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购销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商业信用的特点有 ( A. 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的大额融资需求 B. 商业信用融资期限一般较短 C. 商业信用周期较长,在银行信用出现后,企业就较少使用这种融资方式 D. 商业信用融资规模无局限性 4. 利息是()的价格。 A. 货币资本 B.借贷资本 C.外来资本 D.银行资本 A.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B.融通资金 发布日期:2010-07-29 11:05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狭义货币量包括( )。 )。 5.可以将金融机构的功能描述为( )。

6. 世界银行集团包括( )。 A.IMF B.国际开发协会 C.国际清算银行 D.国际金融公司 7. 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对其特点可概括为( A.发行的银行 B.国家的银行 C.存款货币银行 D.银行的银行 8. 衍生金融工具有( )。 A.远期合约 B.期货合约 C.互换合约 D.期权 A.不稳定 B.不确定性 C.相对稳定 D.相对不稳定 10.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 )环节构成。 D.货币乘数 A.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13.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表明( )。 A.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产物 B.货币是先哲为解决交换困难而创造的 C.货币是为了保存财富而创造的 D.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4. 根据融资活动中所产生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的不同,融资方式可以分为( A.债权融资 B.股权融资 C. 直接融资 D.间接融资 15.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机构是( A.社会性公律组织 B.行业协会 C.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 D. 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 )。 9.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 )的特点。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11.信用是( )。 A.买卖行为 B. 赠予行为 C.救济行为 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 1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准货币是指( )。 )。 )。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考点大汇总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实物货币是指() A.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 B.不易携带C. 专指贵金属货币 D.有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 2.支付税金是货币是货币在发挥() A.流通手段 B. 价值尺度 C.世界货币 D. 支付手段 3.狭义货币指() A. M0 B. M2 C. M1 D.M3 4.劣币是指实际价值()的货币。 A. 等于零 B. 等于名义价值 C. 高于名义价值 D. 低于名义价值 5.本位货币是() A. 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 B. 本国货币当局发行的货币 C. 有限法偿 D. 可以与黄金兑换的货币 6.纸币本位制是以()的货币制度。 A. 银行券为本位货币 B. 可以自由兑换黄金的本位货币 C. 信用货币为本位货币 D. 纸币为本位货币 7.典型的金本位制是() A. 金块本位制 B. 金汇兑本位制 C. 虚金本位制 D. 金币本位制 8.本位货币在商品流通和债务支付中具有()的特点。 A. 无限法偿 B. 有限法偿 C. 债权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 D. 债务人必须支付 9.欧元具有以下特点: A. 欧元是欧洲某一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 B. 欧元仍然是一种信用货币; C. 欧元是可以和黄金自由兑换的货币; D. 欧元是一种虚拟货币,它背后所代表的是欧盟国家各国的货币。 10.活期存款由如下特点: A. 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流动性是完全相同的; B. 活期存款在支付时需要先转化为现金; C. 每个家庭和企事业单位都可以持有活期存款; D. 活期存款是通过支票进行支付和流通的。 (二)多项选择题 1.相对于银本位制,金银两本位制有如下优点:()。 A. 有利于金银币币值的稳定 B. 货币的发行准备更充分 C. 货币币材更为充分 D. 可根据不同交易数额选择支付,便于交易 E. 可节约金币的使用 2.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A. 使商品交易双方的价值的相向运动有一个时间间隔 B. 加剧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C. 使进入流通的商品增加时,流通所需的货币可能不会增加 D. 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 E 使商品买卖变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 3.世界货币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的货币。 A. 价值尺度 B. 外汇储备 C. 支付手段 D. 价值储藏 E. 流通手段 4.纸币可以是:()。 A. 信用货币 B. 代用货币 C. 国家纸币 D. 铸币 E. 基础货币 5.现代信用货币可以是()等形式. A. 钞票 B. 定期存款 C. 信用卡 D. 支票存款 E. 电子货币 6.货币制度的内容包括:()。 A. 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 B. 确定本位货币的单位 C. 确定不同种类的货币的铸造、发行和

新版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习题与答案

新版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题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_______的特殊商品。 2、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它经历了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阶段。 3、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职能。 4、货币制度的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要素。 5、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依次存在 _______, 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四种货币制度 6、金银复本位制前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形态. 7、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_________ . 8、金本位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本位制。 二、选择题(以下选项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 1、货币的产生是( )。 A 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B国家发明创造的 C 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D 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2、货币在()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A 商品买卖 B 缴纳租金 C支付工资 D 给商品标价时 3、货币在( )时执行价值贮藏职能。 A 支付水电费B购买商品 C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 D 准备用于明年的购买 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 A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 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5、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能自发的调节( ). A 货币流通 B 货币必要量 C 生产规模 D 投资规模 6、纸币产生的基础是货币的哪一职能 (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7、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是( )。 A 牡丹卡B VISA卡 C 长城卡 D 金穗卡 8、商品的价格是( ).

(完整版)货币银行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2)双本位制 是指国家用法律规定金银两种本位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的货币制度。其缺点是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固定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2信用、商业信用-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石、银行信用-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消费信用 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以偿还为前提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一种形式 本质特征: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即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件。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运动。 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一)信用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 ?最后,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3、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分析 ?☆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自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 ?1、信用促进利润的平均化 ?2、信用的存在可以节省流通费用,加快资本周转 ?3、信用可以调节居民的消费和社会消费品的供求 ?4、信用可以调节经济,替代国家的行政干预手段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 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重点笔记

黄达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重点笔记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 一、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用以衡量和表现所有商品和劳务价值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支付手段:货币在偿还债务或作单方面支付时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 5、世界货币:尤为世界货币,充当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转移财富的手段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货币制度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等。完善的货币制度能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 三、与货币制度有关的概念 1、本位币,也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一般作为该国法定的价格标准。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 2、无限法偿,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指无论支付数额有多大,无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3、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受,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受。?

4、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这个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国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美元对黄金贬值,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3月,西欧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的风潮。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实行了对美元的。至此,固定汇率制度完全垮台。 第二章利息和利率 一、利率的决定 ①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量的多少取决于利润总额,利息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的变化率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也不排除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具体取决于借贷双方的供求关系及其竞争,一般来说,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供不应求时利率上升。此外,法

货币银行学重要理论考试重点总结

五、重要理论 1、掌握本一门学科的内在联系。 2、树立信用,流动性和风险意识。 3、为什么说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价值尺度指货币作为尺度用以表现和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货币执 行价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是当货币在商品交 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 是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商品价值 要表现出来,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价值尺度;商品要实际转化 为与自己价值相等的另一种商品,则需要有一个社会所公认的媒介。 当两个要求由某种商品来满足时,该商品就取得货币的资格。所以, 马克思说“价值手段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4、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辅币单位是角 和分,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不与黄金兑换,国家对货 币流通进行管理,国家建立金银和外汇储备制度。 5、为什么要建立货币制度? 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 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6、以消费信用为例,说明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负债观? 负债消费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负债消费的方式包括信用卡透 支、贷款消费、借支等 7、列举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商业信用借贷双方都是企业,借贷的客体是商品,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紧密联系,但它有规模和使用方向的局限性; 而银行信用借方是企业,贷方是银行或金融机构,信用的客体是货币,且规模和使用方向超出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8、什么是收益资本化,举例说明收益资本化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 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资本化 以土地为例。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无价值,从而本身也无决定

金融学复习重点-李成主编

个人说明:本复习总结适合《金融学》李成主编版本的复习,由个人结合书后复习题、其他参考材料总结而成,是用来准备金融学辅修学位考试时所总结,内容涵盖绝大多数重点。希望可以为和我一样准备期末考试的同学们带来一点点参考。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难免会存在疏漏的地方,希望多多包涵。 编者 2012年1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 第一章货币制度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反映产品由不同所有者所生产、所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实现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生产关系。货币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人类物品的交换,货币从萌芽到稳定于金属货币,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体现。 货币的功能: 1.价值尺度,货币以自身的价值去衡量普通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功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其作用是实现商品的价值。 3.贮藏手段,货币根据商品交易的需求,自动进入或退出流通,自发调节货币供给的功能。 4.支付手段,货币以信用方式买卖商品、借贷行为或单方面货币转让时发挥的功能。 5.世界货币,货币跨出国内流通领域,在国际间发挥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功能。 相互联系:货币必须首先完成价值尺度的职能,才能进而执行流通手段。只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发展了,才能出现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不仅是流通手段职能发展的结果,而且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而世界货币的职能,则显然是以货币的前提的前四个职能在国内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 货币制度:通常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结构、货币发行、货币流通和货币组织管理等的总称。金属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制度形成的基础,国家的建立使货币制度成为现实。 内容:主要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制度内容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管理和准备制度,其类型有银本位货币制度、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内容包括:货币发行机构和权力、货币单位和结构、货币流通范围和对外比值、货币发行准备和保证,其类型有商品作保证的信用货币制度、有价证券作保证的信用货币制度、外汇资产作保证的信用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以白银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制度,最早在欧洲国家实行。其基本内容包括:白银为货币材料,银币为本位币,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银行券可自由兑换白银,白银可自由输出输入。包括银两本位制和银币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国家以法律规定用金和银同时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并确定两种本位币单位的货币制度。 经历了金银平行本位制和金银双本位制两个主要阶段。金银平行本位制是指金币与银币在流通中,由市场决定两者比价关系的货币制度。金银双本位制是指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金银的比价,两者同时发挥本位货币功能的制度,是复本位制度的主要形式。 “平行本位制” (不固定比价)和“双本位制” (固定比价)。后者条件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格雷欣法则)。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制度。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为黄金。英国于1816年正式采用金币本位制。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金块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1925年5月英国率先采用。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复习——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之内。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排列,分成若干个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手段。 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货币。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推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暂时让渡或转移。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银行信用: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是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出口信贷:是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国,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信用形式。 补偿贸易:是指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等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信用方式。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商业票据:以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债权能够实现,所掌握的一种书面凭证。 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给投资者的入股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发行的,承诺在指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有价证券。 直接融资:没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融通资金的方式。需要融入资金的单位与融出资金单位双方通过直接协议后进行货币资金的转移。 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出来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 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 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俗称“利滚利”。 基准利率:是指在市场存在多种利率的条件下起基础作用的利率,当它发生变动时,将会影响到其他利率的变化。

西农货币银行学复习题

第一章货币 一、填空题 1.私有制和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 2.最具危机性的货币职能是。 3.在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形式的出现是质的飞跃。 4.一般等价物能并同一切商品相交换。 5.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一国货币必须具有性。6.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 8.使金属货币可由货币符号代替的货币职能是。 10.在各种金本位制中,本位制是最典型的。 11.“十足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条件下是指货币的达到法定标准;在信用货币条件下的含义是。 12.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必须通过来完成。 13.必须由“十足”的货币来执行的货币职能是和。15.金属货币只要褪去民族的外衣,就可以自动取得的职能。 16.区别狭义货币量与广义货币量的根本标准是看能否执行职能。17.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及时转化为的能力。 19.金银复合本位制阶段出现的金贵银贱现象导致本位制向双本位制转化。 20.本位制是最典型的金本位制。 二、判断改错题

1.在价值形式变迁过程中,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出现是质的飞跃。 2.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3.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是贵金属的金属铸币制。 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两个最基本的货币职能,都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5.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所以不管什么形式的货币都可以自动取得国际货币职能。6.狭义货币量与广义货币量区别的根本标准是能否直接购买。 7.在货币层次控制重点确定原则中,可控性是可测性的前提。 8.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中,币材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9.我国货币制度规定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都是无限法偿的货币。 三、单项选择题 1.体现价值形式发展质的飞跃的是()。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2.货币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作用体现在()。

《货币银行学》考试重点

货币银行学资料整理 (感谢各位组长及参与组员的付出!)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值尺度流通/支付/储藏手段)。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所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 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平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双本位制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的缺陷,法律规定了金、银币比价,金、银仍同时作为本位货币,这就是双本位制。 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二、思考题 1.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美元充当国际货币,确立黄金和美元并列的储备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兑换评价体系,即美元和黄金挂 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实行固定汇率。实际上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3)实行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逆差国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贷款来逆步逆差,也可以通过汇率的调整,来纠正国际 收支的不平衡。 4)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货币事项进行磋商,维护汇兑评价体系。 2.什么是货币制度?它包含哪些内容?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所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 它的内容是指: 1)确定本位货币,规定制作本位币和辅币的材料。 2)确定本位货币的名称和货币单位。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4)规定银行券的发行准备。 3.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答:即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两笔排挤出流通。 4.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纸币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 3)纸币本位制下,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 4)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 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主要观点:凯恩斯认为利率是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利率与实质因素、节欲和生产率无关,利率不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变动是货币的供给和货币的需求变动的结果。 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需求则是一个内生变量,由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决定。 简述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既然利息产生于资金的贷放过程,则考察利率的决定就应该着眼于可用于贷放资金的供给与需求。该理论认为,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并非一定完全来自于投资,还可能来自于窖藏。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它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即利率曲线)来表示。债券的收益曲线是指把期限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简答题

★2、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1)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不兑现的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二战后,逐步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1970年代初,美国宣布停止向各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加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推行黄金非货币化政策,纸币与黄金脱钩,从此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不兑现的货币信用制度。 (2)在这种货币制度下,纸币由政府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由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具有强制流通的性质。政府只是规定各种纸币的面值,不规定对金银的比价。由于纸币不与一定的金银保持等价关系,所以不能要求兑现。货币的发行一般由中央银行控制,不再受金银的约束。 (3)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货币供应量不受金银的控制,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作适当的调节;纸币不育定量的金银相联系,其外汇汇率也不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但是,由于人类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差距,以及国家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也使得通货膨胀问题常常困扰着各国政府和人们的生活。 ★7、影响利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平均利润率。(2)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3)经济周期。(4)物价水平。(5)经济政策。(6)其他影响因素:国际市场利率水平、银行经营成本、利率管理体制、传统习惯、法律规定和国际协定等。 ★8、关于利率的期限结构,有哪几种理论解释? (1)预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长期债券的收益率应该等于现行短期利率和未来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 (2)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用期限的债券市场是完全独立和分割开来的,因此各种期限的债券的利率完全由该种债券的供求关系决定,并不受其他期限债券的收益率的影响。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认为长期债券利率等于这种债券到期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这种债券随供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期限升水。

货币银行学考试必过重点

货币银行学重点 一、货币形式演进 1、实用货币或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货币演变的最初形态。商品货币从形态上来讲是指用商品充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存在。 2、金属货币: (1)贵重金属货币的产生:A、价值比较高;B、易于分割;C、易于保存;D、便于携带。 (2)称量货币: (3)铸币: 3、代用货币:是指替代金属货币流通并可以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的货币。 4、信用货币:又称不兑换货币,是指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面值),并不能与贵金属兑换的货币,是一种债务性货币。一般而言,信用货币主要有辅币、纸币、银行券和支票存款四种形式。 5、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机制。 二、货币制度的内容 1、货币制度的概念:是指国家做出的关于货币本身及其流通的法律性规定。货币制度是国家权威介入货币流通的结果。 2、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币材的确定;(2)货币单位的确定;(3)货币种类;(4)货币发行与流通;(5)货币支付能力;(6)金准备。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银币是本位币、足值货币,可自由铸造,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银币或等量白银;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2、金银复本位制:从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和跛行本位制。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金属货币的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实际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实际价值相对高的良币排挤出流通。 3、金本位制:以黄金为币材,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金币为本位币;金币自由铸造,参加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代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金准备全是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 4、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货币单位仍规定有含金量,但国内不流通金币,以发行的银行券作为本位币流入流通;规定本国货币同另一金本位国家的货币的兑换比例,并在该国存放黄金或外汇作为平准基金,以便随时用来稳定法定的兑换比例;银行券不能再国内兑换金块,居民可按法定比率用本国银行券兑换实行金本位国家的货币,再向该国兑换黄金。 5、信用本位制: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制度。流通的是信用货币;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在国内不能兑换金属,输出国外也不能兑换;货币的发行不受黄金数量限制,其流通基础是人们对政府维持币值相对稳定的信心。 四、金融体系的构成与功能 1、构成:包括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三大基本要素。 2、功能:(1)资金流动的功能;(2)支付结算功能;(3)聚集资源的功能;(4)管理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 重点复习资料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2、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3、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 4、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5、金融:广义: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狭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中间说法: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6、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7、基期:是一个基础期、起始期的概念。(?) 8、现值: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 9、即期利率: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10、远期利率: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2、金融的特征: 1.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货币性质是指它们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 2.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3.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有三种计算方法: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P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C与其当期市场价格Pt的比率;C/Pt 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C﹢Pt﹣Pt-1)/Pt 13、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14、期货: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与远期合约相同。 区别在于:远期合约的交易双方可以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而期货合约的交易多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特点。 √15、期权: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放弃行使此权利。(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须在期权到期日当天或在到期日之前的某一规定的时间才能行使的期权。美式期权是指可以在成交后有效期内任何一天被执行的期权。) √16、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合约有效期内,以事先确定的名义本金额为依据,按约定的支付率(利率、股票指数收益率等)相互交换支付的约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