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达高中高考延期形势下高三后期备考策略

博达高中高考延期形势下高三后期备考策略

博达高中高考延期形势下高三后期备考策略
博达高中高考延期形势下高三后期备考策略

四平市博达高中高考延期形势下的高三后期备考计划与策略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我代表高三备课组,对我们的高三后期备考计划与策略以及复习基本方法,向大家作一汇报。希望和大家共同切磋、共同提高。

高考延期一个月,总时长长了一个月;前期在网上进行二轮专题授课。学生的复习效果因个体而差异较大。加之,之前线上教学很容易出现知识不够系统、梳理不够到位的问题,因此复学后我们制定了以下复习计划:

一、四、五月份备考

首先开学让学生迅速进入“备战状态”。做好思想工作,进入“备战状态”。并调整复习节奏,适度加大训练力度,促进学生状态快速回升。

在复课之初进行了摸底检测,检测学生近期线上学习的效果,摸清班级学情。

具体衔接进度安排

4月份完成高考热点专题,主要有以下四个专题

4月9日实验专题

4月15日遗传专题

4月23日病毒专题

4月28日长语句专题

5月份通过学校的综合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强化专题训练。

复习模式:综合性模拟考试专题教学专题小考专题补偿训练

复习策略:在复习时“三讲”与“三不讲”

“三讲”——讲学生理解不了的疑点、盲点;讲学生归纳不了的规律、思路;讲学生运用不了的方法、技巧。

“三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做题能解决的问题)不讲;过偏的问题(不符合考纲要求、思维怪诞的问题)不讲;过难的问题(超越高考题难度的问题,讲了也不懂的问题)不讲;

指导方法:强化学生总结和梳理的学习行为,具体做法

第一、以章节顺序展开的归纳。翻开校本教材的目录,一节一节往下看,看能不

能回忆出每一专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第二、“题+题”的归纳。把同一个章节或者考点历次考试的题目,尤其是高考真题找出来,对比,发现其规律。

第三、对照归纳。就是把易混点的知识点和试题,相似的知识点和试题、相关联

的知识点和试题放在一起对比归纳。

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用力过猛;一上来就做难题,天天发试卷,天天是考试,考完就讲,讲完接着考,讲评试卷对答案,讲到哪里算哪里;

二是从头再来;简单重复前期复习的内容,重新来一遍;要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新鲜感;

二、六月份备考(三轮复习)

(一)强化综合模拟训练。再一次回归高考真题,训练近三年高考真题真卷;在易错点、信息点、预测点上进行小卷突破;督促学生进行梳理总结,错题重做重温。强化对基础的重温和记忆。

(二)回归教材,整理教材中的边角知识及科学史。三轮复习仍要夯实基础,注重回归教材。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本,高考所用的知识全部来源于课本。即使是“新面孔”题,也需要同学们调用头脑中贮存的课本知识,结合题中所给的条件进行知识的联想、类比、整合、重组,才能正确解答试题。再者,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系统、完善的知识储备,永远不会具有很高的能力,因此一定要求学生回顾课本完成知识梳理,而在进行习题训练时,遇到疑惑必须第一时间回归教材,找到命题源头。

三轮复习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体系,从多年生物试题来看,不少题目是从某一方面引入然后涉及到多个知识点,先简单后复杂,这些题目体现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因此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网络结构显得较为重要。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老师也帮助同学构建部分章节知识网络,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归纳、整理和综合。但是要做到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我们同学更应该在每复习完一个知识板块后亲自动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图,从本质上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图形、图表、或构建概念图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强化记忆。例如复习遗传变异的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题精选(含答案)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7.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 述是()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渗透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1.理解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解释和说明其意义。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并且能够解析一些实例。 能力目标 1.图形辨析能力、图形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 2.基本的绘图能力。 3.一定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2.善待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志品质。 3.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及相互联系的观点。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落实方案 1.精讲实例缓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2.结合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条件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稳态的概念。 突破策略 1.播放微课件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教具准备 微课件、投影片、试管、血浆、蒸馏水、1%的盐酸、pH试纸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回忆人体的四个系统的知识。 ●教法建议 1.谈话法。 2.讨论法。 3.实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我们知道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等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教学目标达成]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内容。 教师演示:微课件(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 学生思考:(1)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2)淋巴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学生活动: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总结: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内环境的稳态的内容。 投影片:(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阅读后,回答:(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 (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 (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 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总结: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就会与NaHCO 3 发生反应, 生成乳酸钠和H 2CO 3 ,H 2 CO 3 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 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 增加通气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有过多的Na 2CO 3 发生反应,生成 NaHCO 3,过多的NaHCO 3 可以从肾脏排出体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与稳态 知识点总结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 1、体液和内环境的关系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2、内环境间各组成成分的关系 血浆组织液淋巴 存在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内 生活的细胞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巨噬细胞 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由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 汇入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形 成 ②由组织细胞渗出 ①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 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相近,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输的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蛋白质含量较高(血浆蛋白)较低

(1)并不是所有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如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的利用和产生过程并非一定只能发生在内环境中。如葡萄糖,O2是内环境成分,但作用只能发生在细胞内。乳酸和CO2是内环境成分,但乳酸产生于细胞质基质,CO2产生于线粒体内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0.9%的氯化钠溶液等渗状态 4、内环境的稳态与维持

甲乙丙 丁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内特有的物质:血红蛋白、酶 2、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 3、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成分:消化液、汗液、泪液等 4、是不是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 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 项目生理过程举例 发生在内环境中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中和反应,如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细胞内的代谢;细胞呼吸过程、酶和激素等物质合成的过程 消化道等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水解过程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杭州师范大学一周的学习,我体会最深的是“新”字。浙江新高考试点改革是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 浙、沪新高考试点改革是新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新制度的利弊效应也逐渐得以显现,并且越来越清晰。 改革前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共四科,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综(历史、地理、政治)。改革后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限选三科进行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并取消文理科考试区别。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六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

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改革前现行高考,英语参加统考,只考一次且成绩计入总成绩。且由于以6门总分录取,理工类考语数外和理综,文史类考语数外和文综,总分750,语数外总分150,文综和理综300。所以即使你某一门科目跛腿,基本影响还不大,因为可以通过文综或者理综来弥补。改革后高考增加英文听力考试内容,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改革前大家根据文理科的选择,都在一个班级上课,有固定的教室、教师、同学。改后由于3+3带来学生学科选择的变动,大部分学生选考的科目组合不同,所以学校不再也无法安排在统一的班级上课,理论上改为走班制,就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考的科目选择自己的课表,然后每天按照自己的课表找对应的老师去上课。理论上不存在同班同学和班主任。原先的跟班制改为走班制,要求学校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师资能力。但是现在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看,估计很难实现真正的走班制,最多做到半走班制。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 (一)基本精神 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 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通过“3 3”“6选3”“两次机会”“等级赋分制”等措施的提出,增加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权,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录取模式有了新格局。教育考试指导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为了尊重学生选择权;二是为了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效和考试之间的双向选择。不论是浙江的“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模式,还是上海的“专业群高校”志愿填报模式,事实上都打破了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档的传统模式。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新高考方案强化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生将“择大学”变为“择专业”。 新高考出现的这种录取和择校模式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涌而至的冲向所谓的985、211学校,出现“择校热”问题。考生也逐渐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很好的发展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发其所长。学校也会培养一批批拔尖型和创新型人才。对一个发展中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兴趣、抱负、理想、素养等个性化因素更为重要。纵览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这样一个共同理念:品学兼优。这里的品是指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等综合素质,学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十四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及调节

第十四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及调节 1.对内环境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是指体液 B.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C.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2.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3.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血液D.淋巴和组织液4.正常情况下,在以下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水和无机盐④激素⑤尿素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②③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A.钾离子B.钠离子C.氯离子D.钠离子和氯离子6.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对此现象的不正确解释是()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 C.H2CO3分解成的CO2可经呼吸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1.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内环境 1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14.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15.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 ....的系统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 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 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 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3.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C6H12O6→CO2+H2O”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4.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B.很快排出体内 C.H2CO3 / 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5.剧烈运动后,血浆pH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 A.大于7.35~7.45 B. 大于7.35~7.45 C. 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7.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8.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小肠腔 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11.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 ..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13.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累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14.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葡萄糖量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1.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 A、NaCl——HCl B、NaHCO3——H2CO3 C、NaOH——HCl D、NaHCO3——NaCl 2.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 A.3 B. 5 C.6 D.10 3.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4.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5.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D.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6.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7.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9.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A.氨基酸和核糖体B .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 .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10.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 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1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 学

新高考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2016年全国25个省份将采用统一命题的全国新课标卷,这对我们的备考和授课工作是一大挑战。那么,全国卷对于湖北卷而言有哪些不同呢? 一、减少记忆型题目 高考全国卷取消了对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著导读的考察,在给学生减少记忆负担的同时也给学生们的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降低选文的学术性,着重考察理解能力 全国卷降低了论述文的学术性,选取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四年的全国新课标卷选用的文言文皆为较简单的人物传记,而不是文言抒情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体裁皆为小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使得整张试卷看起来能让学生更加轻松。 但是,从题目的设置上看,提高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要求:(1)近两年的名句默写皆为理解性默写,仅靠单纯的背诵而不理解文章内容是无法在这一题型上稳操胜券的。(2)小说阅读重点考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文章主旨、写作意图的理解。(3)文言文阅读试题不再是必考实词和虚词,更多的题目设置来考察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内容的理解。2015年的文言文选择题甚至没有涉及到实词和虚词,而是考察人物形象、文章内容、文化常识(其中就问到太子这个称呼能否用来称皇帝的其他儿子。)(4)实用类文本阅读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信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对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 在20分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中,传统的成语、病句题只占6分,另外的14分皆为比较灵活的选句填空、写句填空、句子排序、图文转换。这要求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而非死记硬背。 四、写作题材贴近生活,考察思考能力 近四年的高考的作文题皆为材料作文题,而且都是贴近生活的热点材料。例如今年的材料就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据说这个新闻原型还是武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内环境的知识和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内环境与体内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学会分析由内环境破坏引起代谢紊乱的生理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举例阐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1.使用多媒体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无论是投影演示、实例分析,还是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课: 通过以往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单细胞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草履虫(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并口答:单细胞的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面我们以人体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教师指导: 1.引导学生识图,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 2.诱导性地说明内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3.帮学生回忆初中生物教材中淋巴的形成过程,进而理解细胞外液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物教案 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自主学习】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使各个器官、系统_________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叫做稳态。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合作探究】 1.做课本第7页的调查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完全一致吗?这说明了什么? (2)和其他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比较班级中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同学的体温数据,可以得出 什么结论? (3)将体温变化情况与当地实际气温日变化大致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如何? (4)结论: 正常情况下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人,体温不同;同一年龄同一性别的同学体温也________;即使同一人在一天内的体温也是________,但一般不会超过1度;尽管外界气温变化大,但健康人的正常体温始终接近________。 2.稳态就是稳定不变的状态吗?为什么? 3.阅读第9页的内容,然后回答思考与讨论 (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呢的措施?

高中生物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填空和判断)

高考生物基础知识回扣 考点回扣10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基础知识填空] 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和等。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 3.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三部分。免疫细胞主要指 ;免疫活性物质主要有等。 5.人体免疫的第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6.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细胞吞噬消化。 7.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形成细胞,进而与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8.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细胞,且一种只能分泌种抗体。 9.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细胞。 10.记忆细胞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二次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11.胞内寄生生物,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免疫清除。 12.免疫功能异常会出现:、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 [易错易误判断] 1.细胞外液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 2.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完全相同。() 4.内环境稳定的人,其生命活动就一定正常。() 5.细胞只要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6.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均需抗原的刺激。() 7.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8.浆细胞的寿命比记忆细胞短但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 9.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产生抗体。() 10.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并消灭抗原。() 11.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13.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14.癌细胞的清除说明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5.进入人体的弹片能作为抗原。() 16.抗原的最终消灭离不开吞噬细胞。() 17.一个浆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 18.骨髓遭到破坏,一切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 19.切除胸腺,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20.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 21.艾滋病致死的直接原因是HIV破坏了免疫系统。()

【精品整理】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0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能力测试A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 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2.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到: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 ④呼吸系统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 则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顺序是 A.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一⑥一⑦ B.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⑥一⑦ C.①一④一⑥一⑤一⑦ D.①一②一③一⑤一⑦ 3.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的系统是 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④⑤ D.③⑥⑦⑧ 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一体液—免疫调节5.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到: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 ④呼吸系统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 则氧气从体外进人体内细胞的正确顺序是 A.⑦一④一③一②一① B.⑦一③一④一②一① C.⑦一③一①—争④一② D.⑦一④一③一② 6.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7.下列各项属于内环境的是 A.原尿 B.肺泡 C.肠腔 D.脑脊液 8.人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A.葡萄糖 B.氧气 C.抗体 D.DNA 9.下列各种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能使淋巴液生成量增加的是 ①炎症②静脉回流受阻③组织缺氧④组织胺大量释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观察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下图),指出哪个箭头表示的是错误的 A.①中性粒细胞 B.②组织液 C.③水 D.④红细胞 11.下列液体中,属于体液的一项是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汗液 A.①②③④⑤⑦ B.③④⑥⑦⑧⑨ C.②③④⑤⑦⑨ D.③④⑤⑦⑨⑩ 12.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13.人和动物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 A.消化道内 B.肾脏内 C.细胞内 D.内环境 1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15.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先后经过的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新高考】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解读及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 (一)基本精神 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 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通过“3 3”“6选3”“两次机会”“等级赋分制”等措施的提出,增加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权,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录取模式有了新格局。教育考试指导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为了尊重学生选择权;二是为了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改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 2和胰岛素 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3.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 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 法错误的是 A.反应“C 6H 12O 6→CO 2+H 2O”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 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4.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很快排出体内 C .H 2CO 3 / NaHCO 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形成Na 2CO 3排出体外 5.剧烈运动后,血浆pH 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 A.大于7.35~7.45 B. 大于7.35~7.45 C. 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7.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 .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8.小肠壁的肌细胞,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小肠腔 9.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11.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 的是 A .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 .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B .内环 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 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 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D .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3.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 胀,这是由于( )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累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14.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 1.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 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 A 、NaCl ——HCl B 、NaHCO 3——H 2CO 3 C 、NaOH ——HCl D 、NaHCO 3 ——NaCl 2.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 磷脂分子 ( ) A.3 B. 5 C .6 D .10 3.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4.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5.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 + 主要通过尿液排出 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D.Na +、K + 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6.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纤维素 B.尿素 C.激素 D.维生素 7.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①A、B 、C 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 中③D 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 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 的变化趋势、引起pH 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 2、Na 2CO 3 B.降低、乳酸、NaHCO 3 C.升高、CO 2、H 2CO 3 D.升高、乳酸、NaHCO 3 9.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 ) A .氨基酸和核糖体 B .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 .核苷酸和核糖体 D .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10.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 .都从食物中摄取 B .都是蛋白质 C .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 D .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 1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 溶液,两者的pH 变化相同B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D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 .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