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且这美好的心灵时刻受着苦闷的摧残。然而,就像贝多芬要在苦痛与忍耐里寻找生活的“欢乐”一样,他将这苦闷化作了艺术的甘醇。他发泄着、彷徨着,寻找着一种“大爱”的欢愉。从来都是“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从来都是“退则修身,进则治世”的大爱豪情。他一个心系苍生的、忧郁的文人音乐家:刘天华。

在艺术里,悲剧(或者说关于悲的题材)总是多于喜剧。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里说的,文艺是“不安于现状”的,而世界总有无数的规则与羁绊,人们活在这些乏味的规则与羁绊里,生活毫无意趣。而艺术就是要与这乏味作对抗的。当这乏味的毫无生气的规则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时,追求意趣的艺术就必将是苦闷的,是抑郁的。而悲剧就是在这两者的碰撞中产生的。今天,笔者将以刘天华先生为例谈谈他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

说到二胡就不能不说刘天华,不能不说他创作的二胡音乐。刘天华先生在他短暂的人生里共为我们留下了十首二胡曲,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如我们熟悉的《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良宵》、《光明行》等等。关于这十首二胡曲,陈振铎先生把它分成六类,有的书上分成三类。相互对照之后,笔者觉得其实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苦闷、彷徨及由此引发反抗情绪

的作品,如《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二是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月白风清,诗情画意,充满着美好的想望,如《月夜》、《良宵》、《烛影摇红》、《光明行》。现以《病中吟》及《良宵》二曲对刘天华先生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略发拙论。

刘天华的《病中吟》并非是在病中所作,他的病并不是指生病在床的意思,而是“表示了作者当年胸怀苦闷如病,不知何适何从的意思”[1]。在那个苦闷的时代里,刘先生像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一样,胸怀大志,希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然而,命运多舛,现实的无奈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苦闷。失业的打击,丧父的苦痛,夹杂着理想的渺茫无着,增加了他的抑郁气质。如果要说《病中吟》是在病中所作的话,那么,这个病就是抑郁吧。的确,抑郁在医学上是一种病,是心理疾病。如果简单地说这是作者自己的病,恐怕欠妥,到底是社会的病重一些还是作者的病重一些呢?显然,是先有社会的病再有刘先生的病,刘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是为国家的前途,为民族的未来在忧郁,这种忧郁是超出了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我感伤的局限了的。当然,自我的苦闷也可以成为社会现实的一种关照,但如果在这种关照之中再有悲天悯人的气质,那么这便成为一种超然,成为一种大爱。他既是忧郁的,也是伟大的。当然,艺术拒绝说大话,艺术在表现现实的时候会尽量地找出一些细节,以此来增强说服力。“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世界,而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2]所

以,大爱要喻于具体的细节之中。所以我们听到的是“病中的呻吟”,而不是“我要反抗”的空头口号。带着一身的病,作者发出了一丝呐喊,是以一个弱者的视角来叩问这个社会。虽没有革命家那样直接,但显然来得更深刻,伤感得叫人怜悯,忧郁得让人欣慰。社会病了,是各人自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还是做个忧郁的文人,为国家的前途苦寻一条出路?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忧虑着别人的忧虑?显然,刘天华先生做了后一种人。他的忧郁叫人喜爱。

《良宵》此曲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除夕(1927年)之夜,作者和乐界友人及学生一起守岁,有感于除夜的温馨,加上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心里很高兴,因而即兴创作了此曲。初听《良宵》此曲的人大概有这种感觉:听来觉得有些悲凉。有人说这是二胡的音色决定的,二胡不容易表现欢快的情绪。但在笔者看来,此说似乎欠妥。关于二胡可不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的问题,刘天华先生早就在他的创作里做出了回答:刘先生以“外人多谓(讥)我国音乐萎靡不振”而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此曲采用了进行曲风格,格调明朗欢快,有种振奋人心的情绪在里面。并且他还说过“乐曲的处理与情感的表现不在乐器,而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上七情俱能表现” [3]。所以,二胡是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的。由于此曲在速度上是“轻快如歌”,所以陈振铎先生说,既不能太快,因为“太快则无轻快的乐音思维之感”;“更不能太慢,如果太慢,那就显得过分地绵软而阴暗了,就与本曲的乐音思

维相违背了。”[4]一个忧郁的人他表达喜悦的方式是含蓄的,没有狂欢,没有戏谑,是久受苦闷之后的一点安慰。即使是这本应狂喜的日子里也带有忧郁,或许是对前路茫然的又一种忧虑吧。但忧郁是淡淡的,喜悦才是今晚的主题。在此曲中间的带跳弓的一个乐段,就是对喜悦的一种强调,仿佛在告诉大家,今晚是应该高兴的,此时欢快成为完全的主题。但乐曲随后再现了前面的主题。作者回到了略带忧虑的思考。作者当时正想在北平筹办“国立北平音乐院”,但不知能不能被批准。作者的担忧应该是为此吧。事实证明这种担忧还是应验了,这一计划最后没有被批准。“良宵”不过是忧郁之间的一个插曲,毕竟“良宵难再”。

不敢说刘天华先生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他的英年早逝或许只能算是一种遗憾),但至少可以肯定,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且这美好的心灵时刻受着苦闷的摧残。这是一种大爱,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的大爱。含蓄而内敛,含蓄里带着深沉,内敛中不失个性,这就是我们忧郁的文人音乐家,刘天华。

[1]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第44页。

[2] 王宏建:《艺术概论》,2000年版,第62页。

[3]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第8页。

[4]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第60页。

1、《鲁迅作品集》,作家出版社, xx年1月第一版。

4、袁静芳:《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3月第一版。

内容仅供参考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月夜。《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 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而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这正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那种矛盾心理的写照。乐曲真正具备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中文名称,月夜。音乐风格,二胡。作者,刘天华。创作时间,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 创作背景。刘天华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投身于音乐事业的。 在蔡元培的邀请下。刘天华手拿一把二胡。月夜身背一张老琵琶来到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因此。有关”五四”所积极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潮。以及胡适。刘大白等人提出的“平民文学”和蔡元培提出的“美育”等新观点。都对他有过深刻的影响。刘天华与当时其他的知识分子一样。都对军阀统治不满但对未来却又抱有光明理想。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深受学生爱戴。 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每到暑假。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在家中的时间很短。即使这几天。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在当时民主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了此曲。1924年夏季的某一夜晚终于定稿。

乐曲赏析。在《月夜》这首乐曲中。尤其是曲式结构上。 作者采用了展衍技法。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三段体曲式。在民族音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以极慢板。慢板和快板的三段体曲式结构。以情绪的发展形成音乐的结构。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伥。整首乐曲舒缓宁静。最终又复归深远宁静;以正五声为旋律骨干音。具有鲜明的七声框架内的五声性旋律风格。采用加进变官的六声宫调式。通过对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绘。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作者还运用民族音乐中常用的“变宫为角”的创作手法。通过调式交替。具有连续切分效果的节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运用。把诙谐幽默嬉戏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在乐曲的最后以音型交替的形式平静的结束了全曲。这种民间音乐中“合尾”手法的应用。使乐曲在发展变化中获得统一。描写玉兔东升。

刘天华二胡十大名曲

刘天华二胡十大名曲 二胡十大名曲是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分别是: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光明行。 这十首曲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

们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从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挥发。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深受喜爱。 良宵 原名《除夜小唱》,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创作于1928 年。《良宵》是作者除夕与学生、友人欢聚时的即兴之作。在除夕之夜欢乐情绪感染下,作者兴致颇高,边拉边记谱,顷刻而成。此曲音乐形象单一、抒情、

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乐曲充分发挥二胡各把位演奏的性能特点。全曲分三段,第一段主要在上把上演奏,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主要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主要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扬、华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作者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旋律,生动描绘了他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六十余年来,此曲仍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现出的欢乐和激情,达到乐器性能的极致发挥,是二胡曲中的精品。 听松 华彦钧(阿炳)曲。相传宋朝时候,兀术被岳飞打败、狼狈逃窜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喊声震天的声音。《听松》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这一说法虽属牵强附会,但乐曲气魄豪迈,感情奔放,也可作此解。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扬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曲调刚劲有力、跌宕起伏;结构前后对称、主体突出。气魄宏大的引子,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乐曲的

十大二胡经典名曲

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富表现力呈最普及的乐器之一,又称为“胡琴”或“南胡”。据史籍考证,古代的“奚琴”可能是它的前身。多年来,二胡在民间多用作戏曲、曲艺的伴奏和民间音乐的合奏。本世纪初叶记,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陆续创作了《月夜》、《病中吟》、《光明行》、《空中鸟语》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大大发展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二胡始被人们视为专业化的独奏乐器。后又有民间盲艺人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三首二胡独奏曲经发掘后传世,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脍炙人口的精品。1949年以后,二胡独奏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新曲亦如雨后春笋,佳作不断。如刘文金的《三门峡畅想曲》、陈耀星的《战马奔腾》等等。本片是于1993年8月在上海录音完成,收录的十大二胡名曲,均为多年来广泛流传并在音乐会上百演不衰的保留曲目, 也是公认的二胡曲库中经典之作。 第一首《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民间艺人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生前为无锡的出家道士。无锡惠山之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并为其月冷泉清之境所迷。后阿炳患眼疾失明,生活极为坎坷凄凉,故常独拉此曲以泄心中悲愤不不之情。乐曲旋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慷慨悲歌,于凄婉中见悲愤,于优美中见风骨,使聆 听者无不心灵为之震憾而嗟叹不已。 演奏本曲的是青年二胡演奏家王国伟,他1961年出生于上海,11岁开始学习二胡,1978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198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早在1980年即被选为“上海市文艺新秀”,在乐坛初露锋芒。先后在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独奏观摩演出,1989年全国民乐电视大奖赛和中国乐器国际比赛,1993年上海之春音乐节等一系列重大比赛和演出中获得各种奖励。并以独奏家得乐队首席的身份出访美加、新加坡、比利时等国,被美国《克利夫兰日报》誉为“中国的帕格尼尼”。本片中的第五首和第八首也是他的精彩演奏。 第二首《光明行》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于1931年写下的。作为一名深受中国“五四运动”影响的进步音乐家,刘天华的内心充满了对光明生活的向往,所以本曲一扫当时二胡曲多见的缠绵委婉、凄凉哀怨之调,以进行曲坚定有力的节育和号角式的上扬音调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演奏本曲的是年轻的二胡演奏家陈春圆。1972年出生,11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14岁升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中五年级时曾参加“上海之春”全国二胡邀请赛获第二保,20岁升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多年来一直师从王永德教授。曾经多次出访日本、波兰等国家,演出深获好评。本片中还有第三、第七和第十首都是他演奏的。 第三首《听松》也是阿炳的代表作之一。阿炳自己解释说这首乐曲描写了宁时金兀术大败于岳飞,逃窜至无锡惠山脚下,躺在听松石上胆战心惊地听着宋军兵马的追击之声的故事,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对二胡艺术发展的主要贡献 刘天华(1895一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县人。刘天华是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愿意终身贡献于“国乐改进”的事业。他短暂的一生始终刻苦顽强地学习,他立志要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同时,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技法使之更系统更科学。正是在这种艺术观的推动下,刘天华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将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推向了专业化的道路。 一、刘天华的民族器乐艺术观 刘天华对民族器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科学性和民族特性方面,有着自己极为可贵和独到的见解。对待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的音乐,他认为:“国乐之在今日,有如沙里面藏着的金,必须淘炼出来,才能有用。”(《新乐潮》1927.6),对于西洋音乐,如铜管乐、小提琴、钢琴及作曲理论知识等等,他是十分重视的,始终没有间断过学习,但他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的辅助。”对于当前新文化的发展,刘天华先生总结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些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已见就可以算数的,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然后才能说及到进步这两个字。”刘天华先生正是用这个科学的论断,指导了他一生的教学、创作过程。他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不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的思想,都是可贵的。……所以,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否则,音乐为贵族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因此,他把自己“国乐改进”的志向,首先寄予二胡这种较能普及于民众的乐器。 二、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1.对二胡及其技法的改革 二胡也称胡琴或南胡,由胡琴发展而成。二胡一类弦乐器起源很早,远在千年以前的唐代,就有一种“奚琴”,其是当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算二胡的前身。随着元、明、清曲艺和戏曲的发展,马尾胡琴广泛应用,由于应用的不同和流行地域的不同,出现了板胡(亦称胡呼、大弦)、京胡、二胡(亦称嗡子、二鼓子)、四胡、坠胡等许多形制不同、音域不同、音色不同、名称不同、功能不同的品种,民族拉弦乐器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胡琴成了这个大家族的共同名称。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沿革,截至20世纪20年代前,二胡这件乐器一直流传于民间。此时的二胡仍无一定标准,在制作上又极不科学,因此二胡存在着音域不宽、音色不美、演奏技法单一、表现力差及定调随意等等缺点,故其在合奏、民歌小调及戏曲伴奏上均处于次要位置,由此可见二胡历尽上千年的演变,但发展的步子却是艰难而缓慢的。而使二胡艺术发生划时代飞跃的则是刘天华。 由于二胡自身存在诸多缺点,为了使它能适应舞台演奏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刘天华根据自己学习小提琴和琵琶的经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将琴筒由原来的圆形改为六角形,千斤至琴码的距离基本固定在46-48厘米之间,增长了琴杆的长度;在定弦法方面,他参考小提琴的方法将定弦音高固定,内弦为D,外弦为A,使二胡的音高和调性得以统一,改善了二胡的音响效果在琴弓的改革方面,他参考小提琴,设计了我国第一把改良的二胡弓子,这种弓子弓毛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

刘天华二胡作品浅析 发表时间:2009-10-30T17:14:12.013Z 来源:《戏剧之家》第5期供稿作者:李学杰[导读]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革新家。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他的初稿写作是在1915年。那个时候他在母校教书,但后来又失业了。这时他父亲也故去。那时,在思想上、生活上、家庭上都处于一种不幸与苦闷时期,而且在自己的前途上,也是处于彷徨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他酝酿了这个作品。这个作品原名叫《安适》,也就是说人生到底向何处去。这个作品的思想、意境就是这样的。这个在作品写作过程中,体现出他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不俗、不凡的。表现了他在传统基础上,是如何探求革新,探求一个新的创作道路和新的作品意境的。《病中吟》反映的是这么一个背景与思想。在写作上来讲,第一他首先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带再现的原则。在我们中国传统的作品,一般都是多段联缀的套曲结构,即使是三部性曲式,它一般也不带再现。那么他第一个带我们走近现代音乐史的创作中,在第一首民族器乐作品中,使用了这个带再现的原则,也就是这个ABA原则,这是刘天华先生首先应用的。当然这里面也有个误区。比如说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创作的很多二胡曲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应用的ABA曲式结构,这种现象并不是刘天华的问题。刘天华开创了这个做法,并没有说以后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子走,应该说所有的人在进步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创造性。 二胡曲《病中吟》,给我们感觉,它既是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但它又有一种新颖的东西在里边。比如旋律中那种大跳的音型,在江南丝竹里都是没有的。从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一个知识分子,当时一种彷徨苦闷的心情,一种追求光明前景的奋斗精神在里边。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体现在作品里边。 《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这几首二胡曲也是各有特色,都写得非常的好。《空山鸟语》这首乐曲的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唢呐曲、笛曲,如《百鸟朝凤》、《百鸟荫》等等,但是唢呐曲《百鸟朝凤》的最大特点是一定要模仿具体的动物的各种鸣叫,在演奏中你模仿得越像越多,说明你的技巧越高。比如农村里,除了鸟,包括家禽走兽都可以模仿,因为老百姓比较爱听嘛,出去做婚丧喜庆的时候演奏,很有生活气息。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也是表现自然的一种美,但它不是完全仿效写实的作品。而是在艺术上进行概括升华的,演奏中你听起来好像有鸟鸣,可是你又说不出来是那个鸟在啼鸣,而实际上你感觉到在空山中,树林里很多鸟在那儿跳跃、争鸣,那种飞翔的感觉你有。所以这首二胡作品,虽然也引用了民间的这种创作的方法,就是说在作品中通过描绘家禽、飞鸟来表现现实生活。但是,刘天华在作品中有了很多艺术上的加工和提高。 又如他的二胡曲《良宵》,也是很有特点的。《良宵》就是除夕之夜,他跟学生们一起吃了年饭以后,就在二胡上将这首乐曲摸索出来了,实际上是一首即兴曲。为这首乐曲他自己写了一个很简短的解说。他说现在的胡琴,虽有三把,但是实际上第二把第三把拉出来的还是第一把的旋律,只是高八度而已。他说想写一首曲子,是在这二胡三把个位上各把位的不同音域和音色,用旋律表现出来。二胡曲《良宵》的创作,就是为了探索这个目的。《良宵》虽然是一个非常短小的乐曲,但是现在流传很广,现在小提琴等很多乐器上都用。因为它又短小,曲调又很优美,但实际上作为刘天华来讲,他当时也不是随意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整个很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他确实始终是充满着一种创作精神、一种革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他整个创作生涯里。 刘天华先生他创造性地提高和发展了二胡这件乐器的独奏能力,对二胡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天华是五四时期一位注重自己民族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的爱国主义音乐家。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以毕生的经历从事民族音乐的理论整理研究,创作教学与演出等活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民间音乐问题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科学的见解。其观点至今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刘天华的一生注重苦干、注重实践,他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作出优异成绩的现实主义音乐家。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密级: NANCHANG UNIVERSITY 学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BACHELOR (2010 —2014 年) 题目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系民乐系 专业班级:音教102班 学生姓名:商俊杰学号:5201410041 指导教师:王亮生职称:教授 起讫日期:2014.3.13—2014.5.20

浅谈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特点 专业:音乐教育学号:5201410041 姓名:商俊杰指导老师:王亮生 摘要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二胡专业教育的奠基人,他还是我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民族器乐作曲家,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先生在二胡创作和演奏上有卓越的成绩,为我国二胡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选用了刘天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且题材新颖的二胡作品作为实例,阐述了其作品的创作手法及思想内涵,对刘天华先生的作品进行创作手法和音乐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刘先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对当代二胡艺术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作品;艺术特点;现实意义

Shallow LiuTianHua erhu works of art characteristics Abstract Liu Tianhua is the outstanding national music composer, pianist, music educator in China, is called is the master of music,the founder of the Erhu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specially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erhu, have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Erhu art, this paper chose Mr. Liu Tianhua in the creation of rich content in different times, shows a deep, has a very high aesthetic value of the erhu works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eaning of their works,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Liu Tianhua's Erhu works creation and music characteristic.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artistic charm of her work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Erhu art. Keywords:Liu Tianhua; Erhu work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alistic meaning

谈刘天华对近、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与影响

谈刘天华对近、现代二胡艺术的发展与影响 刘天华是中国音乐界所熟知和称颂的杰出的音乐家和二胡教育家,尤其对中国近代二胡艺术的开拓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对二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刻的影响正因为此,刘天华被誉为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 我们知道,刘天华的主要成就是在北京工作的十年内所取得的,即从1922年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到1932年在北京天桥收集记录民间音乐时染病逝世,在这十年间,他在二胡的教学演奏和创作上均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故而被称之为刘天华二胡学派。 刘天华在当时有着先进的音乐思想,他希望从事音乐工作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他当时说的“一般民众”虽然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众有着不同的内涵(仅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资产阶级知道分子)。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代表着刘天华进步、民主、爱国和艺术为大众服务的思想。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处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因此文化上的封建、保守的国粹主义思想,有着浓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另外,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又在知识界泛滥,有人提出所渭“全盘西方化”的奴化主张。特别在艺术领域里,专业音乐工作者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轻视、排挤民族和民间音乐并盲目照搬资产阶级艺术的倾向,在这种状况下。刘天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固执己见可以算数。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要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的路子来,然后才可谈到“进步”这两个字。今天看来这些音乐思想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 ——在教学方面,他把二胡这种乐器从民间正式创设于高等音乐教育之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了47首专门用作技术训练的《二胡练习曲》。这些练习曲,至今仍为二胡的专业化教学体系之确立奠定了基础,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刘天华先生英年早逝,未能编写出一整套的二胡演奏法之类的教材。 ——在创作方面,他的多首二胡独奏作品均已正式发表在当时的民族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作品,至今仍是高等音乐学院二胡专业学生学习的经典曲目。 ——在演奏方面,他对二胡的制作和演奏法进行了许多的革新和创造,他把二胡的把位扩大至五至七个把位,创用了揉弦、轮指、泛音、变化音、调式转换、连顿弓、长抖弓,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能力,正因为此才能够使人耳目一新。 作为民族器乐的改革家、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刘天华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二胡艺术家,比如:储师竹(1901-1955)江苏宜兴县人,著名二胡演奏家、

刘天华与二胡的现代化改革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 艺术教育92ART EDUCATION 2012 · 11刘天华与二胡的现代化改革 【内容摘要】在一个世纪前,二胡尽管在民间深受喜爱并且已经广泛使用,却只是一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粹民间乐器。二胡之所以能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并成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国粹,就是因为有了刘天华。可以这样说,倘若没有刘天华对二胡的现代化改革,就没有二胡今天的辉煌。文章对刘天华改造二胡的原因、过程、意义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刘天华 二胡 改革 意义 ◆ 冯军 今天的二胡,在演奏技法及音乐表现力方面正日新月异地蓬勃 发展,其特殊的音乐文化内涵及国际影响力完全可以与西洋乐器相 媲美。但是,在一个世纪前,二胡尽管在民间深受喜爱,却只是一 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纯粹民间伴奏乐器。如今,二胡之所以能 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国粹,就是因为有了刘天华。可以说,无论是 在音乐观念,还是在乐器演奏技艺或是音乐作品的创作方面,刘天 华都为二胡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音乐是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当然就应当得到“现代化” 发展(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使其具有现代先进科技水 平)。而刘天华对二胡的种种改进,也正是基于使它具有更先进、 更科学、更现代的科学发展之目的。可以说,没有刘天华对二胡的 现代化改革,就不会有二胡今天的辉煌。然而,关于刘天华对二胡 的贡献,许多论著都有所介绍,但是缺乏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换 言之,对刘天华予二胡的贡献是没有评价到位的。 一、杰出的音乐改革家 刘天华(1895—1932年),江苏江阴人,幼时由于家乡的一些 庙会及宗教活动经常播放音乐,使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正 是在这些民间音乐活动的耳濡目染和熏陶下,刘天华对流行于江浙 一带的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1909年刘天华在中学时便参加了校 内业余军乐队,并在乐队中担任小号、军笛等管乐器演奏。后由于 武昌起义的爆发,学堂停办,刘天华辍学回家。直到1912年随刘半 农赴上海担任上海开明剧社乐队工作,同时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进 行音乐专业的学习,在全面掌握了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多种西洋管弦 乐器演奏技能之后,逐渐萌生出要改进国乐的想法。 刘天华对音乐的热爱和执著,还表现在1914年至1916年他先 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期间,以及后来在江苏省立五中担任音 乐教员期间,即使是遭遇了父亲逝世以及失业、患病,仍坚持自学 二胡并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国乐改革之路。同时,他还尽可 能地向民间音乐家学习音乐和乐器演奏,如与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 梅学习二胡演奏,向崇明派代表人物沈肇洲学习琵琶演奏,利用暑 期远到河南向民间艺人学习古琴音乐,等等。他还在外出学习的沿 途,大量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地民间音乐。刘天华也常常将街头 卖艺的那些有特色的民间艺人请到家中演唱、演奏,记录他们的曲 谱,《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就是他在这一时 期收集的民间音乐作品。1921年,刘天华为了实现自己改革国乐的 愿望,在江阴组织了“国乐研究会”。此后,他还曾先后任北京大 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 胡、琵琶、小提琴教授等。这一切经历,为其国乐改革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后来,刘天华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国乐的演奏艺术,发扬 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特长,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对国乐的改进制定出非常详细而具体的计划。例如,探查、收集和保存那些已有的或行将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谱和民族民间乐器;寻访仍然在世的民族民间音乐家并记录他们的音乐经验,整理他们的音乐作品;改良民间音乐的记谱法,整理、改良和规范民族乐器演奏法,并编撰成系统化的音乐书籍予以推广;组织乐器厂,研究乐器的改良,以使国乐的弘扬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向国人全面介绍西方音乐知识以及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术和经验,为国乐的改进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依据;发行普及型音乐刊物以及创办音乐学校以推广国乐改革成果,创建国乐研究所以进一步研究发展与创新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等等。遗憾的是,尽管刘天华国乐改进的计划非常完整与完善,但正值国内军阀割据南北分裂之际,形势与环境十分恶劣,而政府也完全不重视音乐,导致国乐改进计划推行困难。尽管后来由于形势所迫,他退一步而求其次提出:最重要的如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那些濒临失传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的收集、整理和保存以及后续研究,包括刊行音乐杂志、推行国乐教育和乐器改进与制造等应该先期进行的临时性措施。但终因当时政府的不力和国家的动荡等原因而使计划化为泡影。 二、刘天华对二胡的改革在刘天华对音乐的杰出贡献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他对二胡的“现代化”改革过程。刘天华之所以选择二胡作为国乐改革的突破口,是因为他认为:虽然二胡传统不如其他乐器如瑟、琵琶、古琴那样丰富和深厚,但它却是二胡前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而且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他在1928年发表的《〈除夜小唱〉〈月夜〉的说明》一文里,对当时尚被称为“胡琴”的二胡以及社会上对二胡轻视的传统旧观念进行了议论和批评:“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今人误以为国乐,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淫荡,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具能表现,胡琴有何能例外。”显然,刘天华在此文论中不仅为二胡这件民间乐器大鸣不平,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音乐的价值和高低不在乐器,而在作品和演奏。刘天华为将二胡推上音乐的大雅之堂,身体力行地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他首先对二胡的制造规格进行了改进,如从二胡的制造材料、制作技术方面所进行改变和定制,其目的是为了使二胡的音色和音量较以前更好。为了能够提高二胡演奏的艺术表现力,他还通过自己的反复探索试验,对二胡内外弦的音准和音高进行了调整,并增加和定制了二胡演奏的把位。他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还非常注意与乐器制作厂商进行合作;也曾在北京经营主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论文 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且这美好的心灵时刻受着苦闷的摧残。然而,就像贝多芬要在苦痛与忍耐里寻找生活的“欢乐”一样,他将这苦闷化作了艺术的甘醇。他发泄着、彷徨着,寻找着一种“大爱”的欢愉。从来都是“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从来都是“退则修身,进则治世”的大爱豪情。他一个心系苍生的、忧郁的文人音乐家:刘天华。 在艺术里,悲剧(或者说关于悲的题材)总是多于喜剧。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里说的,文艺是“不安于现状”的,而世界总有无数的规则与羁绊,人们活在这些乏味的规则与羁绊里,生活毫无意趣。而艺术就是要与这乏味作对抗的。当这乏味的毫无生气的规则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时,追求意趣的艺术就必将是苦闷的,是抑郁的。而悲剧就是在这两者的碰撞中产生的。今天,笔者将以刘天华先生为例谈谈他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 说到二胡就不能不说刘天华,不能不说他创作的二胡音乐。刘天华先生在他短暂的人生里共为我们留下了十首二胡曲,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如我们熟悉的《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良宵》、《光明行》等等。关于这十首二胡曲,陈振铎先生把它分成六类,有的书上分成三类。相互对照之后,笔者觉得其实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苦闷、彷徨及由此引发反抗情绪

的作品,如《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二是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月白风清,诗情画意,充满着美好的想望,如《月夜》、《良宵》、《烛影摇红》、《光明行》。现以《病中吟》及《良宵》二曲对刘天华先生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略发拙论。 刘天华的《病中吟》并非是在病中所作,他的病并不是指生病在床的意思,而是“表示了作者当年胸怀苦闷如病,不知何适何从的意思”[1]。在那个苦闷的时代里,刘先生像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一样,胸怀大志,希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然而,命运多舛,现实的无奈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苦闷。失业的打击,丧父的苦痛,夹杂着理想的渺茫无着,增加了他的抑郁气质。如果要说《病中吟》是在病中所作的话,那么,这个病就是抑郁吧。的确,抑郁在医学上是一种病,是心理疾病。如果简单地说这是作者自己的病,恐怕欠妥,到底是社会的病重一些还是作者的病重一些呢?显然,是先有社会的病再有刘先生的病,刘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是为国家的前途,为民族的未来在忧郁,这种忧郁是超出了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我感伤的局限了的。当然,自我的苦闷也可以成为社会现实的一种关照,但如果在这种关照之中再有悲天悯人的气质,那么这便成为一种超然,成为一种大爱。他既是忧郁的,也是伟大的。当然,艺术拒绝说大话,艺术在表现现实的时候会尽量地找出一些细节,以此来增强说服力。“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世界,而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2]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