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览

1,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涉及三个方面:观察,个体,群体

4,组织行为学表明了三大关系:人的行为,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本身。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行为科学

6,积极心理学整个心理学领域始于三个目标即修复已有心理疾患,预防问题以及发掘和实现人的潜能

7,以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全新的、积极取向的组织行为学模式称为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POB)。

8,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POB)定义标准的概念主要有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希望(hope)、乐观(optimism)、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和恢复力(resilience)等。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

1,组织及其性质:组织是通过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

2,组织的特点: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3,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4,组织行为学的目标: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运用规律,对组织中出现的行为进行预测,解释,控制和引导。

5,组织发展的目的是人,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

6,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管理的五种功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7,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文技能概念技能诊断技能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1,华生提出行为主义理论著有【行为主义观点心理学】,其公式为刺激--反应【S-R】

2,个体行为模式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解释--行为反应

3,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

4,知觉与行为知觉以感觉开始,以感觉为基础

5,引起知觉差异的因素: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

主观因素【选择性需要成见思想方法的错误】

6,动机与行为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是主观的意向或愿望。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和直接动力。7,动机包括以下机能:始发机能,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8,目标导向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指为寻求达到某种目标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个选择、寻找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9,目标行为:是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为,或者叫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

第四章个体差异及管理

1,需要就是人们对事情的欲望和要求。

2,需要其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社会制约性

3,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动机就是推动人们去行动的内动力或者内驱力。4,气质;它反映个体心理活动过程进行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及其外部表现,以及一般动作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

5,气质的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症。

6,气质类型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的社会价

值和成就的高低。

7,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成为情绪或情感。

8,情绪的分类:

【1】原始的基本情绪

【2】是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

【3】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

【4】是与别人有关的情绪

【5】是与欣赏有关的情绪

【6】是根据所处状态来划分的情绪

9,情绪智力的五种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10,态度是指个体对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11,态度具有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意向是态度重要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12,态度形成的因素:一是欲望,二是知识,三是群体观念,四是个体特征,五是个体经验。

13,凯尔曼三程序理论服从同化内化

14,态度的测量及分析,测量过程中需要考虑一是倾向性二是深度和强度三是外显性

方法:一是量表法二是自由反应法

15,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16,价值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

17,五种性格特征:外向和内向情绪适应性易相处性谨慎程度接受新经验的开放程度

第五章激励理论与分类

1,激励的含义包括奖励和惩罚

2,认知心理学派激励理论的分类

3,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4,阿德佛需要理论:生存相互关系成长

5,弗雷德里克*赫茨伯: 双因素理论包括激励与保健

第六章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

1,彼德*德鲁克提出知识员工,其含义是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力是知识员工最主要的特点。

2,知识员工与体力员工的区别:

一是有较强的自主性

二是具有独特的价值观

三是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

四是有高度的使命感

五是有强烈的个人发展和流动意愿

六是蔑视权威,不迷信,重真理

七是忠于职业多于忠于组织

八是知识员工的劳动过程难以控制

九是劳动成果难以控制

十是愿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而不太乐意与同事,企业共享

3,知识员工的激励与管理包括:创新管理目标管理员工关系管理人本管理组织人管理团队管理权变管理参与管理开发管理自我管理

第七章群体及群体功能

1,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有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2,.群体成员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

从心理效应看,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效应:(1)群体价值观(2)群体凝聚力(3)群体责任感

从行为趋势看,群体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2)社会致弱作用(3)行为趋同作用(4)行为遵从作用

3,群体的分类

(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3)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集合体)。(4)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参照群体又称为标准群体和示范群体。

(5)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6)按群体是否存在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4,正式群体是一个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专门分工和部门分工,并在有意识的协调体系和固定结构的形态下,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人员组成的群体。

5,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性、组织结构严密性、权利的强制性、工作的高效性、步调的一致性、人员的替代性等特点。其构成要素包括职位、部门等。

6,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系统:

第一,有一个职能化系统,人们有可能实行专业化分工;

第二,有一个有效的激励系统,引导成员自觉地做出贡献

第三,有一个权力系统,导致集体成员去接受管理者的决定;

第四,有一个决策系统,为组织的发展指引方向。

7,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破坏性

【8】,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

组织领导要像重视正式群体一样重视非正式群体。即不能回避,拒绝,让非正式群体自生自灭,也不能简单的禁止,取缔。而是要分清不同情况,对积极的支持,提倡,鼓励,对中间的注意引导;对消极的密切注视,采取措施,防止质变恶化,对破坏性的,要打击重要成员,教育他人。

9,群体的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10,群体行为的两个突出特点是:少数跟随多数和无意识

11,群体性事件类型及其特点

第一类是事关民众权利和利益纠纷的。特点:一是它争利不争权,是利益之争而不是权力之争二是反应性

大于进取性三是目标的合法性与行为的非法性共存四是合法与非法之间

第二类是社会泄愤事件。特点:一是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切磋对象。二是参加的人并没有明确的利益诉求。三是因一些偶然性事件引起,没有个人上访行政诉讼等征兆。

第三类是社会骚乱型事件。特点:目的是无辜的

第八章群体人际关系与冲突

1,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群体的基础。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

(1).人际因素: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往频率及相似性等。

(2).社会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际关系。

(3).组织文化因素:一个组织是“工作型”还是“关系型”;是强调好工作实现组织目标,还是强调搞好关系,形成和气的团体,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也直接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4).个人因素:在群体中,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心胸开阔、坦荡、性情和善、宽厚等的人,易受到其它成员的欢迎,因而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影响群际关系的因素:目标相互依赖性资源

4,管理群际关系的方法:制定规则层次管理制定计划设立协调员(联络员)设立工作组设立综合协调部门

5,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反映,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利益、认识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产生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从而导致抵触。争执或进攻事件。

6,冲突的类型:

【1】个人的心理冲突:是指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不相容的目标时,感到左右为难的一种心体验。

个人的心理冲突有以下类型:接近--接近型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双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2】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内容多种多样,冲突方式不尽相同,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

主要原因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价值观不同可能引起冲突、信息来源不同引起冲突、思想意识不同可能引起冲突、心理行为习惯的不同引起冲突

【3】群体之间的冲突。各部门、各群体之间由于任务不清、职责不明、惩罚不公等原因,常常引起互相牵制、埋怨和扯皮,会导致群体之间的冲突。

造成群体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原因、资源原因、奖励原因、沟通原因。

7,冲突的管理与解决:第一,要分清冲突的性质,是建设性冲突还是破坏性冲突。

第二,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冲突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九章群体行为与沟通

1,沟通必备三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所传递的信息。

2,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效果较好,有较强的约束力,易于保密,重要的信息一般采用这种沟通方式。其缺点是: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因而速度较慢,而且不够灵活。

3,正式沟通沟通网络:链式,Y 式,轮式,环式,全通道式。

4,非正式沟通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以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非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沟通方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速度快,而且由于这种沟通中比较容易表露思想、情绪和动机,因而能提供一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缺点是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差,容易歪曲事实,以讹传讹。

5,非正式沟通的渠道形式:单线式,流言式,机遇式,集束式。

6,沟通的四种主要功能:控制,激励,表达情绪和提供信息

7,有效反馈的技能:第一、强调具体行为。第二、使反馈对事不对人,尤其是消极反馈,应该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和评价性的。第三、使反馈指向接收者和你的共同目标而不是别的。第四、把握反馈良机,越短越有意义。第五、确保理解,要使反馈清楚完整。第六、使消极反馈指向

接收者可以控制或改进的行为。

8,有效授权的技能:明确分工,具体指明授予的权限范围,允许下属参与,通知其他人授权已经发生,建立反馈控制机制

9,训导是指为了强化组织规范和规章,由管理者从事的活动。

10,有效训导的技能:

第一,用平静、客观、严肃的方式面对员工。

第二,具体指明问题所在。

第三,对事不对人。

第四,允许员工陈述自己的看法。

第五,保持对讨论的控制。

第六,对今后如何防范类似错误达成共识。

第十章团队建设

1,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间高度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越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2,团队和团体的比较: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所有影响团体的因素都会影响团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团体都是团队。

其主要区别:一是目标不同二是互动性质不同三是责任不同四是技能不同

3,团队的类型:问题解决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

4,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规模,能力,角色互补,对目标的认同,管理者协调,责任心,公平的绩效评估,相互信任

5,高绩效团队的特征:清晰地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信任的氛围,良好的沟通,不断地探索和调整,恰当的领导,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第十一章领导理论及其发展

1,领导的基本特点:

一是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是领导是一种特殊的投入与产出。

三是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

四是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

2,领导者影响力的分类: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

3,领导者的影响力的构成【1】权力性影响力: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2】非权力性影响力: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

第十二章行为领导理论

1,四分图模型

2,领导方格图

3,利克特领导方式分为四类:专制独裁式,温和独特式,协商民主式,参与民主式。

4,勒温领导工作中极端工作作风分为:专制式领导作风,民主式领导作风,放任式领导作风。

第十三章领导权变理论

1,费德勒权变模式:费德勒提出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以下三种情境因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人物的结构,职位权力。

2,伊凡斯提出通路--目标模式

3,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不成熟--成熟理论

4,卡曼提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寿命循环理论)

第十四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

1,巴纳德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一,诱因和贡献平衡论。二,激励的多重性特点。三,信息沟通论。四,权威接受论。五,管理是服务的观点。

2,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协调机制,正规化,专门化,部门化,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集权与分权。

第十五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培育

1,组织变革的外部原因:科学技术进步迅速,竞争压力加大,顾客在改变,本地和国家经济变化,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2,组织变革的内在原因: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观的改变,组织结构的改变,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组织职能的转变,员工社会心理的变化。

3,组织变革的战略类型:经营战略变革,管理和联系方式变革,组织机构和结构变革,人员与文化变革,产品与服务变革,技术变革。

4,影响成功变革的因素:

【1】从个人方面讲:心理因素,经济因素,领导因素。

【2】从组织方面看:组织结构因素,组织规范因素,经济利益因素,人际关系因素。

5,莱维特提出的组织变革的四变量模式:结构,任务,技术,人员其关系是相互依赖

第十六章组织文化与伦理

1,文化的特点包括民族性,时代性,历史继承性,阶级性。

2,文化的存在方式包括物质价值文化,社会政治文化,精神价值文化。

3,组织文化的传播形式:礼仪和仪式,英雄人物,故事,文化网络,物质象征,语言。

4,组织伦理的特征:从属性,职业性,实用性,个性。

第十七章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二,学习型组织是让成员体会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

三,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大未来能量的组织。

2,学习型组织的六大特点:精简,扁平化,有弹性,不断自我创造,善于学习,自主管理。学习型组织的前提是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倡导团队学习、进行系统思考。

组织行为学第1次任务

一、案例分析:王安电脑公司(10分) 王安电脑公司曾是美国IT企业界的一棵闪亮的明星。美籍华裔科学家、企业家王安在美国 波士顿创办了一家驰名世界的“王安电脑公司”,他从600美元投资开始,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发展到拥有3万多名员工,30多亿美元资产,在大约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 有250个分公司的世界性大企业。成功给他带来荣誉和地位,还给他带来了16亿美元的巨额资产。当我们顺着王安的足迹,浏览他的人生历程,寻找他的成功秘诀之时,不难发现, 王安公司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在于重视和拥有人才。王安目光远大,办事果断,懂得人才开发的重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以最大努力发挥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该公司人才济济,有善于经营的副经理拉克斯,有实业家、电子学专家朱传渠,有主管亚太 地区销售工作的销售部经理庄家骏等等。正因为如此,仅1952年-1983年每年的营业额以40%-50%的速度增长,到了1982年经营额高达10亿美元之多。 对于人的使用,自始至终充满尊重、理解和信赖。王安认为,公司是人组成的,能不能把每 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将关系到公司的成败。具体工作中,他根据员工的不同类型、特点、技术专长和生活需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他把设计和研制产品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看 成公司的灵魂,给他们特殊的礼遇以示尊重,甚至在用词上都特别讲究,从不用“雇佣”之 类的词,只用“聘用”,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而对一个有创造性的技术 人才,即使他有令人难以容忍的错误和缺点,或是骄横自负,或是两个工程师相互对立,王 安都能和他们搞好关系,从而使他们明白公司最高领导人最了解和懂得他们的贡献。公司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某个工程师正在做公司下达的一项设计或研制任务,而且做得很好,公司却因为某种原因突然决定停止这个项目的设计和研制。为了不使这个工程师感到失望,避免挫伤他的积极性,王安总是亲自和这个工程师谈心,给予鼓励和安慰,同时,还千方百计 安排他去完成另一件特别重要的项目,从而维护了这个工程师的自尊。 理解是一种欲望,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欲望,人一旦得到了理解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更会随之不惜付出各种代价。有一次,一个研究对数计算器的工程师告诉王安,公司的工作计划同他在几个月前达成的夏季度假租房协议发生冲突。王安听后当即表示,如果因为对数计算器问题打乱了他的个人计划,他可以用王安自己的别墅去度假。这件事使这个工程师倍受感动,为了研究课题项目,他不仅没有去别墅,反倒把自己整个的假期都搭上了。 信赖是王安对部下的信条,是王安公司得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公司的不断扩大发展,王安作为公司的总经理,把权力和责任越来越多地交给下面的经理人员,努力发挥他们的才干。平日里,王安从不插手一个具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只是在他认为非要他管不可的时候,他才露面,就是公司开会,他也很少主持。会上,除非某个重要的事情或方面仍没有被引起重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双语)

《组织行为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代码:B27052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一、课程介绍 1.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系统三个层面上帮助读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导论、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情绪与心境、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激励理论及其应用、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工作团队、沟通、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结构与组织行为、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部分。 2.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它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心理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组织行为学案例,培养学生以现代组织行为学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人际沟通、领导、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跨文化沟通、学习型组织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的实务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阅读:本科程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泛读规定的参考教材。老师随堂抽查学生阅读情况。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课堂听讲全部课程,并做好笔记。听课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3、辅导: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随时提出问题,老师随堂辅导。要求学生与老师建立电话、电子邮箱、QQ、微信联系,交流自学情况。另外,每学期期末集中大型辅导1次。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含考勤、回答问题、作业等)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tephen P. Robbins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执笔人:蔡东宏审核人:批准人: 审定时间:2014 年 6 月 11 日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组织行为学第一次作业答案(供参考)

- - 《组织行为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欢迎你,窦建华(VC2) 你的得分:100.0 完成日期:2015年01月23日02点43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5年03月12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 连锁性的工作,( )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 A )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体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 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 B ) A.同质群体 B.异质群本 C.混合群体? D.简单群体? 3.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多的群体属于()。? ( B ) A.人际群体 B.团队集体 C.无序群体 D.任务群体 4.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 )。? ( D ) A.人际群体

B.团队集体 C.无序群体 D.任务群体? 5.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 ( A )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6.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 ( )。? ( C ) A.强制? B.开诚合作 C.妥协 D.回避 7.“途径—目标”理论是( )提出的。? ( B ) A.菲德勒 B.豪斯 C.布莱克? D.耶顿 E.沙特尔? 8.管理系统理论是由( )提出的。? ( C ) A.菲德勒 B.豪斯 C.利克特? D.布莱克? E.沙特尔 9.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 )。? ( C )

最新《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并且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方式;群体冲突的来源及冲突的处理的方式,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有效激励的要求和方法,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内容和过程;组织发展的内容及措施;信息沟通的常见方式和管理。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时数:54 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2学时) 一、组织的涵义 二、组织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类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复习与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2、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什么会涉及道德问题? 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响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 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1学时)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中国关于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3.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6.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人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 8.问卷调查法: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9.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0.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特点:比感觉高一级,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1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征的知觉。 1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19.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组织行为学复习纲要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什么是积极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性、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积极组织行为学是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它强调积极心理吕质和能力的可测量性、可开发性和绩效相关性。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被认作是积极组织行为学有关积极心理能力的曲型代表。 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的模型? 这种以现实有效性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面向现实的组织,强调研究的现实意义,发展一种直接与现实组织相联系的概念模型和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模型就在于通过定量的数学方法揭示个体、群体或组织心理和行为及其行为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单选题: 1、霍又要实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生产交往率的影响) 2、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的学者是(莉莲。吉尔布里斯) 判断题 1、快乐的员工的生产效率高。(否) 2、即使有迹象表决策无效,但决策层仍会继续支持决 策的实施(是)3、能够防止员工冲突的组织比较有效(否)4、个人谈判比小组谈判更好(否)5、有很强文化的公司是最有效的(否)6、未经受压力的员工的工作绩效更佳(否)7、五男性领导相比,女性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更喜欢其他员工的参与(是)8、大多数高层领导是A型行为类型者(即态度强硬,缺乏耐心,爱竞争,好发脾气,很强的时间紧迫感,说话很快)(否)9、当获得与自己干活差不多的其他员工更多的报酬时,员工通常会感到占了便宜,感到内疚。(是) 第二章: 1、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 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区别在于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气味等),而知觉则是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 是指对一个人某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一白遮百丑。 3、什么是归因理论? 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单项选择题: 1、军事上的伪装是利用知觉的(整体性) 2、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 面的倾向属于(晕轮效应)3、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们学者是(海德)4、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内疚感) 第三章: 1、什么是个性?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哪些内容?个性倾向性包括哪些内容? 人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什么是气质?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是指什么?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组织行为学第一次作业第一题

⑴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⑵如果用M(积极性的高低)=E(期望值)?V(效价)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 么请你指出这个模型中什么是目标、变量和关系? 答:1.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目光远大,办事果断,懂得人才开发的重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对于人的使用,自始至终充满尊重、理解和信赖。王安认为,公司是人组成的,能不能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将关系到公司的成败。平日里,王安从不插手一个具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只是在他认为非要他管不可的时候,他才露面。而且公司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意见他都爱听。公司很少解雇员工,他以最大努力发挥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此假设认为:第一、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第二、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第三、对目标、任务的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第四、在适当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第五、在解决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2.如果用M=E*V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么这个模型中目标是自我实现、变量是王安和员工,关系是尊重、理解和信赖。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M=V.E)M代表激发力量的高低,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V代表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一结果偏爱的强度。(—1≤V≤1)。E代表期望值,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0≤E≤1)。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禾日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使学生有机会探讨不同的观点,了解不同观点如何互相补充,从中获得启发。学会权变的思想,权变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完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作业)并且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方式;群体冲突的来源及冲突的处理的方式,各种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有效激励的要求和方法,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内容和过程;组织发展的内容及措施;信息沟通的常见方式和管理。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教学时数:54 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阶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了解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对人性假设的认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

一、组织的涵义 二、组织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类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复习与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2、组织行为学研究为什么会涉及道德问题? 3、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0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响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层次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8学时)、讨论(2学时) 第一节关丁人的理论(1学时)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就是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与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科学管理前期(1900前) 科学管理时期(1900-1945): 泰勒(科学管理学):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计件工资之与差别工资制 法约尔(管理学之父):管理的14项原则、管理的五个要素(计划、组织、指 挥、协调、控制) 韦伯(理性官僚制):官僚行政组织 人群关系学派(1927-1945): 霍桑试验:照明度试验、继电器装配式研究、组合线路室试验、采访研究 梅约:①“社会人”假设,社会与心理因素也能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 ②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忍受家庭与社会形成的态度以及组织内 的人群关系。 ③企业组织中存在无形的非正式组织,彼此有特殊感情、志趣相投、 互相默契左右成员的行为。 权变学派(1945至今): ①采用开放概念来研究组织,考虑外在环境因素对组织内部特性的影响。 ②利用系统概念来研究复杂的组织。(环境因素,政治社会文化经济教育…) 卡斯特、罗森茨·威克——系统分析组织理论《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 权变方法》 莫尔斯、洛西——权变理论(应变理论、超Y理论)“复杂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 古典经济学家与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X理论,即大多数人就是: ①懒惰的,尽量逃避工作。 ②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收人领导也不愿承担责任。 ③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靠外力强制。

④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容易受人影响。 ⑤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会选择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⑥少数能克制自己的人应负起管理责任。 ·社会人假设: 梅约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结果提出来的 ①交往需要使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就是人与人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②专业化分工与机械化市劳动趋于单调,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 慰。 ③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奖励措施与奖励对 人具有更大影响。 ④组织领导者应满足职工归属、交往与有益的需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自我实现人假设: 行为科学与人力资源学派一些代表人物提出,Y理论 ①人就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有利,就会工作。 ②人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③在适当条件下,人会自我调整,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④正常情况下,人会主动承担责任。 ⑤大多数人有高超的想象力与智力,在现代工业社会,只能得到部分发挥。·复杂人假设: 埃德加·沙因等人提出,超Y理论。 ①人的需要纷繁复杂,随发展阶段、生活条件与具体环境不同而改变。 ②人在同一时间会有多种需要与动机,相互作用,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 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③人的都估计就是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组织中可以产生 新的需要与动机。 ④人的需要结构及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人对工作的满意度与投入 度。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的关系都有可能影响其积极性。 ⑤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统一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所以没有 任何时代、任何组织与任何个人的普遍适应的唯一正确的管理方式。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导论 组织 定义: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特征:目标资源环境制度 行为 定义:人或动物表现的与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连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 规律:目标律本我律动机率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 组织行为 涵义:组织的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行动和作为。组织行为包括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组织行为学发展阶段 产生 1.工业革命时期欧文在企业中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实验 2. “管理运动”潮流找那个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

3. 工业心理学的创建 4. “霍桑试验”、“劳动宪章”与“人群关系运动” 发展 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调查法: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直接进行交流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思辨某一问题。 问卷法: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实验法和心理测试法:根据已标准化的实验工具如量表,引发和刺激被测试者的反应,所引发的反应结果由被测试者自己或他人记录,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予以量化,描绘行为的轨迹,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个案分析法 模型法: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一般用在物理实验上。 第一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关于人的理论 中:儒家法家道家 西:人啊,认识你自己 关于人性的认识 自然人:人是动物,具有动物有本能情欲、学习能力、求生本能

组织行为学形考第一次任务

一、案例分析(50分)王安电脑公司 思考题: 1、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2、这种人性观在管理方式上是怎样体现的? 3、如果用M=E*V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么请你指出这个模型中什么是目标、变量和关系。 答:(1)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目光远大,办事果断,懂得人才开发的重要,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对于人的使用,自始至终充满尊重、理解和信赖。王安认为,公司是人组成的,能不能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将关系到公司的成败。平日里,王安从不插手一个具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只是在他认为非要他管不可的时候,他才露面。而且公司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意见他都爱听。公司很少解雇员工,他以最大努力发挥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此假设认为:第一、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第二、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第三、对目标、任务的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第四、在适当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第五、在解决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2)按照Y理论的假设,主管人员就不会太担心是否对职工给予了足够的体贴和关心了,而会较多地考虑怎样才能使工作本身变得具有更多的内在意义和更高的挑战性。管理自我实现的人应重在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和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予支援和帮助。激励的整个基础已经从外在性的转到内在性的了,也就是从组织必须干些什么事来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转到组织只是为职工的积极性提供一个表现与发挥的机会而已,而这种积极性是本来就存在的,只不过要把它引向组织的目标。在管理制度上给予自我实现的人以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 (3)如果用M=E*V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么这个模型中目标是自我实现、变量是王安和员工,关系是尊重、理解和信赖。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M=V.E)M代表激发力量的高低,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V代表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一结果偏爱的强度。(—1≤V≤1)。E代表期望值,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0≤E≤1)。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1、行为行为是指人或动物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的运动、动作或活动。所有的行为都是有一连串的动作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动作。 2、组织是指具有共同的特定目标、资源以及结构的人群集合体,并且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3、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组织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综合性科学。有三个特性:综合性,双重性,实用性。 4、个体心理特征所谓个体的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心理活动中经常、稳定的表现出来的特征。有两个特点:1,、个体心理特征对同一个个体来说是相对稳定的;2、个体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 5、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指靠爱好或兴趣自然联系起来、自发产生的,无正式规定的,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的群体。特点是:(一)有较强的凝聚力(二)群体规范性(三)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四)信息沟通灵敏(五)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六)群体效率高。 6、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对群体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其表现在1、作为该群体成员的尊严感。2、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喜欢。3、群体对个人的理想与目标实现的助动力。特点:1、沟通交往频繁。2、友善的言语及非言语沟通。3、归属感强。4、责任感强。 7、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所确定的规范化观念和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群体规范是逐渐形成和改变的;群体规范所规定的人们行为变化的范围各不相同;对于违反规范给予制裁的严格程序也各不相同。 8、从众效应/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与群体中多数成员意见和行动不一致时,常不自觉地感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9、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成见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10、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就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其特点: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个性。 11、领导艺术广义的领导艺术包括整个领导,所有领导问题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狭义的领导艺术则指领导者善于熟练而有效地行使领导职能,完成领导任务的技巧。 12、激励 激励是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激励的前提是能引导和满足个体需要。目的是使员工产生高水平努力行为,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效果表现在是否按预期加强、引导和维持某种行为。三个关键要素:需要、组织目标和努力。 简答 1、简述群体的特征。1、群体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群体成员间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群体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4、群体有共同活动和一致行动的能力 2、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一)有较强的凝聚力(二)群体规范性(三)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四)信息沟通灵敏(五)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六)群体效率高 3、简述群体规范的含义和功能。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所确定的规范化观念和行为准则。 1、评价判断功能 2、行为导向功能 3、群体支柱的功能 4、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5、行为矫 正功能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9年自考】

工商企业管理【本科】 组织行为学 课程代码:00152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以及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单选、简答]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多选、简答]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单选、多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中人的心里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又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和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细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四大块的研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多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对它有主要贡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单选、简答]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泰勒、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法约尔、韦伯等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梅奥“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权变学派:费德勒、豪斯、赫西、布兰查德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单选、简答] [单选]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和华莱士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细分为六个步骤: (1)弄清要研究的问题;(2)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材料;(3)形成假设;(4)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5)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6)解释研究结论。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单选、简答]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5)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6)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因而信度和效度较高。

2017第一次组织行为学自考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单选、简答]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多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跨学科性。(2)系统性。(3)权变性。(4)实用性。 (5)科学性。 [单选、简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分析法。(4)实验法(5)心理测验法(6)情景模拟法 [简答]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工人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多选、简答]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 (1)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2)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的领导方式。 (3)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第二节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多选、简答]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3)行为源于后天学习。(4)刺激影响行为。 [多选、简答]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1)托尔曼的理论。(2)赫尔的理论。(3)斯金纳的理论。 [单选]赫尔是内驱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多选]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名词解释]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名词解释]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多选、简答]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自主性。(3)社会性。(4)连续性。(5)持久性。(6)可塑性。 第三节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名词解释]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名词解释]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多选、简答]意志活动的特点。(1)意志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意志活动是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3)意志活动是由一系列的随意活动实现的。 [多选、简答]良好意志品质的表现。 (1)坚毅性。(2)果断性。(3)自制性。 [名词解释]个性心理: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多选、简答]需要的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 (6)社会制约性。 [多选、简答]动机的三种机能。 (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 (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 第二节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名词解释]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简答]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2)态度影响行为效果。(3)态度影响忍

工商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S大纲

《组织行为学S》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131005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该课程为未来的管理者提供了解释、预测和控制员工行为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改善组织的有效性,以更好的实现组织既定目标。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通过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了解和体会到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实用学科; 3.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学会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一般知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行为的特点、组织行为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个体差异性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群体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组织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系等。 3.基本技能: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设计并编制问卷,并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对管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是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理论来分析和判断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以不同方式组织讨论;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实现教学互助,有力促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 3.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应用知识,充分体现管理学科的特色。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工商管理的其它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版复习课程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版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版 组织行为学:P2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只是来改善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霍夫斯蒂德的五种文化维度:P13—15 1、五种文化维度 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主义和女性义;长期取向 2、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1)对领导方式的影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 2)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 3、文化冲突的不良后果 个性的内涵:P25 个性就是人的一组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着特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大五模型: 外向性:个体对关系的舒适感程度 随和性:个体服从别人的倾向 责任心:对信誉的测量 情绪稳定性:个体承受压力的能力 经验的开放性:个体在新奇方面的兴趣和热衷程度 组织情境中的个性:P29 (不考名词解释) 1、控制点是指个体相信他们能够控制影响他们行为的程度 内控型: 适于复杂的环境和工作

特点:与工作满意度、离职率的关系 外控型: 适于结构分明、有严格指示的工作 特点:与工作满意度、离职率的关系 2、马基雅维里主义(高:喜欢独立行动,很合适可以变通,不受感情影响,重视后果,以退为进,较强支配欲,与人保持情感距离,更能做出存在道德疑问的行为) 1)特点: 2)他们在三个方面工作成效显著: 当他们与别人面对面直接交流时, 当情境要求的规则和限制最少时, 情绪卷入与获得成功无关时. 3)高M是否是好员工? 取决于工作中的种类和在评估绩效时是否需要从道德角度考虑,在需要讨价还价技巧(比如商业谈判)或者能产生巨大赢利(如代理销售)的工作中,高M表现出很强的能力。 3、自我监控: 含义是一个人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特点高:对外界的暗示十分敏感,想根据具体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隐藏真实的自我,见风使舵,善于爱组织中搞政治低:保持一贯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表达真实的立场和态度 4、冒险倾向 5、A型、B型人格 个性与民族文化 控制点 A型人格 启示: 1、每个人的个性或天赋都不一样,且持久不变。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选对人;其次,我们应该通过规定结果来进行绩效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